黑色党徒

HD中字

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亚历克·鲍德温,小伊塞亚·维特洛克,罗伯特·约翰·伯克,布赖恩·塔伦蒂诺,阿瑟·J·纳斯加勒拉,根·加里托,弗雷德里克·韦勒,亚当·德赖弗,迈克尔·布谢米,劳拉·哈里尔,达马里斯·刘易斯,奥托·布兰克森-伍德,科里·霍金斯,法龙·索尔兹伯里,瑞安·艾戈尔德,加斯帕·帕科农,保罗·沃尔特·豪泽,阿什莉·阿特金森,托弗·戈瑞斯,维克托·科利采奇奥,埃莉斯·哈德森,丹尼·霍奇,尼古拉斯·特图罗,哈里·贝拉方特,克里斯·班克斯,克雷格·穆姆斯·格兰特,汤姆·斯特拉特福,唐纳德·特朗普,保罗·迪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黑色党徒 剧照 NO.1黑色党徒 剧照 NO.2黑色党徒 剧照 NO.3黑色党徒 剧照 NO.4黑色党徒 剧照 NO.5黑色党徒 剧照 NO.6黑色党徒 剧照 NO.13黑色党徒 剧照 NO.14黑色党徒 剧照 NO.15黑色党徒 剧照 NO.16黑色党徒 剧照 NO.17黑色党徒 剧照 NO.18黑色党徒 剧照 NO.19黑色党徒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2 Blackkklansman dir. Spike Lee 2018

9/6

蛮喜欢这部片子的,讲故事的方式很有趣,对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探讨也很直白,但这也导致许多人对它颇有微词。

片子里有很多很多黑色幽默:比如说开场那位不停忘词的白人至上主义者、黑人白人的口音问题、黑人学白人口音歧视黑人/犹太人/墨西哥人/中国人(总之一切非白人的物种)、OJ辛普森…

后半段在表现主题上则会犀利的多,观众会接受到很多呐喊式的、口号式的观点的倾泻。高潮部分white power和black power的对立也在导演的平行蒙太奇里被直观的搬到了台前。

也幸好在screening前看了一半reading,这里才成为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 — “This back-and-forth editing technique, called the cross cut (or parallel cut, switchback, or several other synonyms), which produced closeness out of distance, became a standard Griffith tool, fulfilling several primary functions.” — 而这里3K党们正在聚众观看的影片也正是Griffith的The Birth of A Nation。

最后导演选择cite newsreels来结束这部影片。突然想起了花样年华结尾,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我那时候这样写: “By the end of the film, the director distances himself from the film camera by citing obsolete newsreels, telling the audience that no matter how small and personal the story might be, it does not escape from its time and place, just like the zooming in and out of the same camera. This is also why I feel compelled to study cinema in college - the personal and the collective are connected by the flow of the narrative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camera. As long as we know how to dissect the seemingly innocent images, we can get in touch with the truths of life across times and scales.”

现实世界人们真切在面对的种族歧视、暴力是什么样的?Trump和David Duke站在白人立场上片面的发言与之相比又是如何充满了讽刺意味的?

在镜头的伸缩中,电影narrative的力量是如此这般强大。

 2 ) 选择暴力是不现实和不道德的

这部电影跟《绿皮书》一样是关于黑人平权的电影,又跟《副总统》一样也怼了一下美国的右派和川普。本片满是各种人物梗对于不了解美国当时文化的观众有点不太友好。也对字幕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刚出那会儿没有中文字幕,我为了推荐给朋友看自己尝试做了一半的中文字幕就崩溃了。真的很难把梗“本地化”好在最后有字幕组把这字幕出了。果然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比较靠谱。说上一段插曲是为了佐证作为内地观众我们可能很难完全理解影片的全部魅力。但是确实是一部值得花时间的电影。

他讲述了一个黑人警探卧底进入了美国最臭名昭著的白人至上团体3k党的故事。本故事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是导演还是加了很多私货这也让电影多了几分戏谑娱乐效果。特别是在怼川普这件事情上,真的是明线暗线各种来生怕别人看不出来。开场的白人至上的演讲用的演员是亚力克.鲍温德。他是谁呢?他可是宇宙第一的川普cosplayer呀。接下来台词上各种“引用”川普名句类似于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等等(电影副总统里也出现过这句)最后直接上川普本人的演讲影像了。老美果然全民娱乐政见不合连领导人都涮啊。

影片的思想传达方面,并没有一味的卖惨来呼吁关注,它用更理性的态度去想要怎么改变现状。影片在正面方有三个人比较重要:主角罗恩,主角搭档菲力 以及黑人妹子帕翠丝。三个人也带代表了面对种族问题的三个态度:菲力代表的是非矛盾核心角色那些漠不关心的人。一开始菲力是“被忽悠”进入卧底行动的,他不是直接受害者,这个事情对他来说没多大感触。随着事情的进展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而妹子帕翠丝的是矛盾直接受害者中的以暴制暴者。她对白人充满不信任甚至可以说是敌意,对整个执法系统则是充满敌意的。整天想着怎么革命,跟罗恩约会的时候聊没两句就回到种族革命上。某种意义上她也是个种族施暴者,只是她处于弱势方。最后是主角罗恩,他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平权斗士该有的范本。他深知仇恨解决不了问题,他希望从内部去解决问题,在制度上在根源上解决问题。虽然他一开始也很幼稚,在面试的时候被问及遇到歧视问题的时候还反问领导这会发生吗?但是他也是唯一一个没被仇恨蒙蔽的。

最后,片尾的影像让人很沉重。这是美国近期的社会现象,各种白人至上的思想随着川普的上台再次崛起让人感觉历史又开始倒车了。

 3 ) 胆儿这么肥的平权片,我们啥时候才能拍出来?

跟老子扯什么是不是政治正确,我们的命也是命还能有假?

入围了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黑色党徒],画风有些妙……

六十岁的斯派克·李,继续他擅长的非裔英雄式人物题材,继续发挥着他独特的幽默;

丹泽尔·华盛顿合作了那么多次,这回把主演给了影帝的儿子:约翰·大卫·华盛顿

小哥以同样出色的演技,完美契合着本片的气场。

华盛顿饰演黑人卧底侦探罗恩·斯塔尔沃斯

电影中的故事,戏剧性十足,甚至看上去特别荒诞;

但这都来自一个绝对真实的事件

本片根据2014年罗恩·斯塔尔沃斯所著的自传改编,讲述了一名科罗拉多州的黑人警察,成功潜入当地的3K党组织做卧底的故事。

这场长达七个月的调查行动,揭露了3K党的内部活动和真实面目,也为警方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亚当·德赖弗饰演的“Flip”伪装为斯塔尔沃斯,潜入对手老巢

这场行动的惊险、传奇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次伟大的平权运动;

其后续影响力,也绝非平凡。

但因为调查中止,这段令人难以置信的经历就此被搁置;

直到斯塔尔沃斯本人撰写回忆录之前,都没有什么人了解过此事。

几十年后的今天,无疑是搬上大银幕的好时机

毫不留情的喜剧风格,当然是本片极大的亮点。

导演在影片中抛洒出的大量黑色喜剧元素,为本就足够荒诞的故事更添了一笔浓浓的讽刺意味。

斯派克·李的电影里,谈到伤痕累累的种族权利问题,总是带着或多或少的愤怒

这回,他的愤怒,通过这些贱兮兮的笑点,有没有很彻底?

还能再狠点

自己玩种族主义的梗,黑起来不遗余力——跟老子扯什么是不是政治正确我们的命也是命还能有假?

戏谑还原真实历史,有本事比比谁更能作怪吧……

这部电影,还真就能一边让你拍腿大笑,一边指着你的脑门警告你:

喂,咱这说正经事儿呢,能不能严肃点儿。

黑色党徒

01

你的地盘?

美国优先,白人至上

[黑色党徒]的第一幕,使用了[乱世佳人]中的一段场景——

亚特兰大火车站的铁轨上,横着无数联盟军士兵的尸体;

郝思嘉不顾阻拦,穿行在其中寻找米德大夫

镜头的一角,邦联旗在弥漫着死亡和喧嚣的夏季风里悬挂飘扬着。

这段的意图不言而喻

“上帝啊,救救我们吧。”

紧接着,交响版本的美国南方经典儿歌“斯旺尼河”,盖过了背景里的哭嚎和惨叫;

这首黑奴视角写成的吟游唱诗,与此情此景一搭,凉意满满。

电影才一分半钟,已经有点邪邪的。然后……就开始鬼畜了。

川……川总,是你吗?

这招可太贱了。

一瞬间,我仿佛看到整个屏幕上都写着三个大字:故。意。的。

亚历克·鲍德温《周六夜现场》由客串走向常驻,就因为全世界那么多人模仿灯塔国现任三军总司令,唯有他学得最像。

憋装了这啥意思谁还不知道。

没头脑领袖不高兴.jpg

Unwatchable! Sad!!!

光出个镜也不够,非得陪着玩到底——我算是知道鲍德温的名字为啥在卡司表排这么前了,虽然他就出现在了开头这几分钟。

演了一个叫“Kennebrew Beauregard博士”的支持种族隔离、白人至上主义者,你看这个名字像编的吧?嘿它确实就是编的。

瞎造也得有些讲究嘛,这个看上去什么鬼的名字,其实几乎把典型的雅利安人名元素统统硬塞了进去。唉,you bad bad。

“为什么要逼我们的娃去上黑人孩子的学校!感觉受到了歧视!”

伴随着这位伪博士不停忘词的开场白,[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的影像穿透鲍德温的脸,被投射在大屏幕上。

大卫·格里菲斯这部进入电影学教科书的巨制,内容里呢则充斥着美化3K党之嫌疑、被指三观扭曲,本就是影史大跌眼镜讽刺之首。

斯派克·李拍摄[黑色党徒]的意图之一,也是想将其塑造为一部“反[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影片。

拿此经典作品当例证的神马神马博士深情叙述,一边无厘头的卡壳一边对着空气咒骂,蠢到甚至有点萌——开场五分钟,我已经爆笑了五分钟……

片头字幕,“这厮绝对他X的是真事儿”,当然也要自带口音

看似鬼扯的问题,你猜是不是真的……

正片开始后我们就能发现——

前面玩梗恶搞了那么多,其实故事本身吧也挺魔幻的。

02

小嘴挺会说

背地里还不是那套嘛

男主角来到科罗拉多州科泉市警局面试侦探一职,成为了“杰基·罗宾森”(美职棒历史首位黑人选手)式的人物。

这个比喻还蛮到位——

罗宾森在棒球界的知名程度,远不如高处神坛的贝比·鲁斯等人;

但他的出现,彻底地、永远地改变了大联盟

心里mmp。

当年的罗宾森也受尽争议,如同片中的男主被警告

人家叫你N-word的时候,你可别唧唧歪歪哦;我们罩着你,但你自己搞砸的话就别怪人家说话难听哟。

警察中最别扭的,就是这个依旧看不惯男主角的警官

七十年代的警察嘛……打着政治正确的旗号,私底下还不是一个比一个有偏见

又到了翻出我的逻辑满分金句小本本时间↓

是吧

《神烦警探》里的70年代,“我们不是不办案,是要交给你来办”

当年那些恐同者,简直使本警监失去表情

警察们称“黑豹党”头目为小丑

“黑豹党”旨在通过革命解放少数民族和被压迫阶级,是绝对的激进分子,警察们当然看他们不爽了,打压手段也和如今的啥啥啥一类事件差不多(嘘)。

(是的,超英片[黑豹]的名字与此颇有渊源,黑豹党的成立地点加州奥克兰,也在电影中出现,这是美国黑人斗争史的重要标记。)

更逗的是,“煽动善良黑人思想”。

啥叫“善良”?大概类似那种,“你别在我孩子面前穿暴露衣物、搞同性恋,我孩子很单纯的”,这样吧……

03

和我比惨?

生而为白人直男,哦

男主角罗恩这通电话,一开口我就笑到头掉——

秘密联系上3K党组织

原来所谓的“卧底”是这么个操作啊,最近流行玩这个吗?学白人口音

前些天的新片[抱歉打扰]中,也用同样的方式制造了笑点

[抱歉打扰]中学口音和声音是为了赚钱,[黑色党徒]中是为了破案。

“White voice”,从没发现有这么好使。

魔高一丈,少数族裔人民的智慧啊,真是太强大了……生存的希望给人以创新的力量,欺负不起欺负不起,装还不会装吗。

笑着笑着,觉得简直丧透了

口音腔调蒙混过去了,态度也得诚恳嘛

做侦探的业务能力,真是太到位了。

“我是发自内心支持你们伟大的事业——因为我妹妹被他们的人摸过一把,你造嘛。”

连珠炮一样的歧视词,直接把自视甚高的同事们给说懵圈了。

佩服佩服,看来是骂人前还做过功课的,实在一丝不苟。好懂哦。

……帅不过三秒系列

……我刚夸了些什么来着?(你那叫夸吗?!)

都什么蠢出天际的操作啊摔。

这儿装一把还不容易,连口音都不用学

简单几句话,太说明问题了~

意思就是:作为白人直男,想不当犹太人的时候,不做犹太人做的事儿就行了,你们无法以宗教给我加标签。

但作为黑人,咱可没法改变肤色啊。

也就能电话里耍耍,见了面可没人不把咱当白种人黄种人看待。

瞧瞧,就是这么不公平,对不。

金句时间:单口小哥一语道破

黑人生活不易?我们也有很多成长的烦恼好吗!

04

“总统先生

让美国再次伟大吧”

玩梗结束了吗?不。

后面还有更狠的。比如……

不了吧……

怕你们以为是别人,还把全名拼出来。

棒不棒。什么是讽刺,现实比电影讽刺多了。

当然,电影中这是OJ还没被卷进杀妻案的时候——

联盟最佳跑卫?Sure.

再次cue到[乱世佳人]中的仆人角色

[乱世佳人]里,海蒂·麦克丹尼尔斯饰演黑人女仆“妈咪”,还因此成为了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黑人获奖演员——最佳女配

而这个角色也在影史留下了不绝的争议,白人至上主义者认为“黑人的定位就应当如此”,“这是我们对他们宽容和友好的最大限度”。

托弗·格瑞斯饰演的著名3K党领袖大卫·杜克,当然也是这样认为的……并觉得自己老开明啦。

这位大兄弟当然是真实存在的,不久前还抛头露面来着。

就是这位老哥了

话不能乱讲,总统先生到底说了啥嘛。

“那些开车撞向游行队伍的人……也不全是内啥嘛,对吧”

我刚说啥来着,现实总是比电影更讽刺没错吧。

……我已失去了配字能力,你们自行感受一下

不得不说导演这句句带刺儿……有点厉害。

不止是黑人们,大概我们都太幼稚了吧。

这段对话,放在现在也应景;如果这两年发生的事情真是一场梦——

快特么来人把我摇醒啊!!!

同类型种族喜剧中,往往会涉及极致暴力情节

如同昆汀镜下的姜戈——

这些暴力情节,往往是由有色人种角色实施,以达到“复仇”解气的目的,观众看了也爽快;

[黑色党徒]中最暴力的镜头,出现在本片最后的真实录像——

施暴的一方,是那些打压平权运动的人;我们恢复清醒的头脑,这才意识到,平反很难,路还很长,现实很无奈,压抑的气氛难以消解。

结尾记录了暴力事件和在此丧生的女孩

这个燃烧着硝烟的结尾,也与电影开头,那躺满尸体的[乱世佳人]远景镜头相互呼应:

冲突和强权永远都只能带来伤害,不管伤害到的是哪一方。百余年过去了,少数族裔仍然在为平等的生活流血

愤怒吗?是的。极端吗?当然。可手无寸铁的人们绝望的嘶吼,听上去是多么凄厉——

再多的玩笑,也改变不了现实的荒诞和讽刺、也掩盖不住到处弥漫的恐惧,这一切,只不过是个大大的悲剧罢了。

-

文: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4 ) 绿皮书和黑色党徒

看完绿皮书,又上豆瓣看相关影评时,发现了这部电影。对比这部电影,绿皮书相当于一口蛋糕上飞了个苍蝇。而这部电影更像一副苦药。

好莱坞的电影少有这部电影一样直指“人人平等”的核心。绿皮书几乎是好莱坞空中楼阁电影的模板。你看的很感动,但其实只是一个套路剧本。这种剧本的剧情就是a身份好,b贫民低贱;a不知道贫民的快乐,b通过教会a贫民乐趣(对应是绿皮书白人请黑人吃肯德基),拉近两人关系,说实话这一招也通常被用于日漫中;a遇到挫折,消沉,b鼓励a,使a振作起来。像这样的剧本在豆瓣top250中,至少有三部。

黑色党徒则不然,直指出要想改变就要去争取,而不是靠白人的施舍。其中黑人领导讲的一番话确实精彩,先是引导黑人肯定自己的身份,接着指出黑人是未来的栋梁,然后说改变要靠自己。

这个改变要靠自己其实是十分难得的。我看过不少名著,由于我们信奉共产主义,在这些名著点评中总是会提到作品虽好,但由于时代局限性,充满了妥协。比如封建的作品,农民被坏地主陷害了,最后是靠好地主救了;资本主义的作品,无产阶级被资本家陷害了,最后是靠好资本家救了。在这些作品中农民或者工人是不会团结起来救自己的,是靠上等阶级的善心和聪明才智才被拯救。在绿皮书中一个致力于黑人尊严巡回演出的黑人钢琴家却靠的是白人去拯救灵魂。

黑色党徒突出表现了两个黑人,黑女组织演讲,游行,黑男铲除了3k党分部。这并不是靠着白人的同情和启发去做的事情,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正是这一点我愿意给这部电影五星好评。

 5 ) 带你们品一品这这届入围的大导和作品们

我们导演,精选优秀视频作品,传递好内容的爱与美 (ID:We -Director)


第91届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今年的奥斯卡,出现了多个饱受争议的第一次。

在众多奖项中,最佳导演奖呈现群片逐鹿的形式,每一位入围导演都拿出了水准之上的绝佳作品,作品的影像风格十分突出。我们来看看入围最佳导演们和他们的作品都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精彩。

阿方索.卡隆|《罗马》

——一封让世界共鸣的私人家书——

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

奥斯卡分量最重的三个奖项被《罗马》一一拿下,墨西哥电影第一次问鼎奥斯卡就获得如此殊荣。

阿方索•卡隆是墨西哥三杰中的一杰,他的代表作是《小公主》《你妈妈也一样》、《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囚徒》《地心引力》等 。

关于阿方索•卡隆的导演风格,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

一、细腻

阿方索•卡隆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聚焦点,以善用长镜头出名,挑战导演的细腻与丰富。

二、深度

J•K•罗琳对阿方索导演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有相当高的评价:“他真正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卡梅隆则对《地心引力》赞赏有加:“这是最好的太空电影”。阿方索•卡隆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文人气质和知识分子的敏锐。《罗马》就是最贴近他本人气质的表达。

《罗马》是阿方索.卡隆献给丽波(Libo)的作品。丽波是女主克莱奥的原型,一位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保姆兼女佣。导演自小在一个叫做“罗马”的社区长大,影片就是导演回忆自己小时候成长的地方。

一个如此私人化的回忆式电影缘何能够得到大多数 观众的青睐呢?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罗马》虽然刻画的是个体的生活,但展现的却是整个世界的闪光点。罗马一方面是儿时的社区,一方面又是世界万千的标志。导演成功地将电影拍的既小家碧玉又落落大方,赢得最佳导演,自不在话下。

墨西哥是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佣人与主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家庭的。然而,影片的家庭却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隔阂。影片开头的长镜头是地板上层层的水,那时,克莱奥只是一个佣人。开头的水花成为海里的浪花,克莱奥救起了两个孩子后,克莱奥成了这一个家庭的成员。里面所展现的人性之美让人心生温暖。

克莱奥是平凡的女性,不太聪明,不太美丽,怀孕之后,被男友抛弃,挺着大肚子艰难的生活。面对男友的不负责任,面对主人家偶尔的训斥,她坚忍而顽强。

女主人苏菲被丈夫抛弃,一个人要领着四个孩子艰难的生活。她没有放弃,也没有沉沦,辛苦地承担起女主人的责任。影片中三次开车入库的镜头形象生动表达了苏菲的成长。第一次,苏菲是缺席的,第二次苏菲是笨拙的,第三次是小巧精致的。电影中倔强而坚韧的女性让观众印象深刻。

《罗马》是导演写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赢得了万千观众的青睐。《罗马》是私人的家书,也是世界的共鸣。

欧格斯·兰斯莫斯 |《宠儿》

——不仅仅是宫斗剧,更是历史式寓言——

《宠儿》是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新作。他被誉为“鬼才导演”,代表作是《狗牙》、《龙虾》、《圣鹿之死》等。

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欧格斯•兰斯莫斯一直有两项必备元素:

一、以强戏剧冲突作为故事背景,让整部电影成为一个匪夷所思但又意有所指的寓言。

二、每部作品都会以某种动物作为隐喻,从而揭示人性中的丑陋(动物性)。

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可以很快读懂他过往的作品。《狗牙》讲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奇怪家庭,父亲把孩子隔绝圈养,绝对的占有他们,从而揭示极权社会的可怕。

《龙虾》是虚拟未来世界中,不谈恋爱的人会变成某种动物,进而探讨婚姻的意义。

《圣鹿之死》讲述了一个因外界势利介入,父亲必须在妻子,儿子,女人中选择杀死一个人的故事。导演以这部作品尝试探讨宗教的内涵。

回到我们今天重点看的电影《宠儿》,这部电影有点不太像欧格斯的作品,因为他不是纯虚构的,而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并且看似只是讲了一个类似《延禧攻略》的宫斗剧而已。我觉得这是对导演的低估与误读。导演依然在讲一个寓言故事,宫斗只是外壳而已。

《宠儿》的英文原名是“The Favourite”,直译为“最爱”。导演不仅仅是在讲公爵夫人莎拉和女仆阿比盖尔争安妮女王宠爱的故事,而是这三位女性都是寻求着自己的最爱。

女王需求的是爱,或者也可以说是性;公爵夫人需求的是权利,她要“我的王国”;女仆阿比盖尔需求的是奢华宴乐,或者也可以说是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公爵夫人在被赶出皇宫后的那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以为你真赢了我吗?我们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战场上而已。”

三位女性代表着整个人类,都在被各自的欲望(钱,权,性)奴役着。

导演同样用了三种动物来隐喻这三类人。赛跑冠军的鸭子隐喻公爵夫人的野心,敏感脆弱的兔子隐喻女王的孤独,作为猎物的鸽子隐喻女仆的前程。所有人都被自己的欲望支配着,想活得高贵但却卑微的如同蝼蚁。导演特别用了大量的“鱼眼镜头”来拍摄,将人牢牢的框在画面里,绝美的皇宫却令人窒息。

如此说来,导演非但没有抛弃自己的风格,反而用真实历史的题材,寓言式的表达着自己对人性的看法。

亚当·麦凯 |《副总统》

——把政治讽刺喜剧当真你就输了——

亚当·麦凯原来是《周六夜现场》的编剧,04年的时候自编自导了喜剧片《王牌播音员》一炮而红,2015年执导《大空头》聚焦08年金融危机,将艰涩严肃的金融题材拍得脍炙人口,一时名声大噪。

如今,导演将目光转向了政治领域,想要同样讽刺通俗的方法的来解读晦涩难懂的政治题材。他的目光转向了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

迪克·切尼是小布什总统的副手,号称“史上最有实权的美国副总统”。他曾是福特总统的白宫幕僚长,后来当选联邦众议员,一度担任共和党党鞭,等到老布什当上总统,他担任国防部长。最后切尼官至副总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关于这部影片,首先我想肯定导演的勇气。即便在言论自由与政治开明的美国,如此讽刺副总统的影片,还是会承受一定的压力的。

然而,作为左派自由派和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的亚当·麦凯在影片中也没少黑化切尼总统和他的共和党同僚。影片将切尼总统描绘成“被老婆逼着走的顾家男”,“安静的危险份子”,“攀登权利顶峰的政客”,“老谋深算的投机分子”等等。小布什总统也被刻画成“富家公子纨绔子弟”,“蠢得不止一点”。如此的一边倒的批判明显给人言过其实之感。

再说影片的高潮——“伊拉克战争”。在影片的旁敲侧击下,伊拉克战争被描述成就是“切尼总统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愚弄了小布什总统,愚弄了白宫,愚弄了全美人民而发动起来的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但看完影片着实觉得亚当·麦凯太高估切尼总统了。

这样说来,这部影片就是一部政治讽刺喜剧。影片中的旁白与其说是“上帝视角的解读”不如说是导演的“脱口秀节目”。作为一部政治讽刺喜剧,我们看看,笑笑就可以了。如果你太当真了,觉得“伊拉克战争就只是一场阴谋”的话,那就对讽刺剧过于认真了。

何况导演自己在彩蛋里这么说:“我们去看《速度与激情》吧,那部电影会更有趣点。”对于《副总统》,认真你就输了。

斯派克·李|《黑色党徒》

——用喜剧方式呈现百年种族隔阂的悲剧——

斯派克·李是美国电影制作人、导演、编剧及演员。他曾获得艾美奖并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他的电影常讨论关于政治与社会的议题。作为一名最具黑人意识的导演,他一生的愿望就是拍出真正的“黑人电影”,因此他所涉及的题材也大都与黑人的出路、觉醒、与种族歧视相关的主题。他的代表作有《丛林热》、《25小时》、《马尔科姆·艾克斯》,《局内人》、《圣安娜奇迹》等等。

作为著名的“常年得不了奥斯卡个人奖项”的导演,这次斯派克·李凭借《黑色党徒》成功破零,获得最佳改编剧本,激动地跳到塞缪尔·杰克逊身上。

《黑色党徒》是一部野心勃勃的“黑人电影”,他透过对黑白两个族群的极端组织的描绘向观众展现了美国百年来(以3K党的成立时间算起)都一直无法真正愈合的种族矛盾。

黑人群体的极端组织是“黑豹党”(简称BPP),是由非裔美国人所组织的黑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其宗旨主要为促进美国黑人的民权,另外他们也主张黑人应该有更为积极的正当防卫权利,认为即使使用武力也是合理的。

白人极端组织是“3K党”,推行“白人至上主义”,反黑人,反犹太人,反天主教主义。他们常烧十字架进行恐吓行动,偶尔有暴力行动。

影片是以一位黑人卧底警察分别深入“黑豹党”和“3K党”,进而成功破获一起恐怖袭击的故事。影片以真实事件改编,导演斯派克·李运用他娴熟的叙事技巧和幽默风趣的对白和镜头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以喜剧为外壳,以悲剧为主旨”的电影。

影片有两个高潮:一个高潮是两个组织分别进行集会,导演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将两个组织,两个族群之间那种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黑豹党”是用黑人受迫害的故事激发起成员的同情,进而产生对白人群体(尤其是对3K党以及白人警察)的仇恨。“3K党”以观看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宣誓,洗礼的宗教仪式来强调自己“盎格鲁-萨克逊的纯正血统”来表达“白人至上”,进而仇视其他族裔。当观众看到两个群体的政治诉求和行动主张时,悲凉之感油然而生:“黑人和白人的之间的种族矛盾和隔阂远远还未解决,说不定哪一天就会以我们不忍直视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影片的第二个高潮就是结尾的“现实彩蛋”。2017年8月12日,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场白人种族集会演变成暴力冲突,一名男子驾车撞入集会,造成3人死亡、34人受伤的巨大悲剧。当看完这样的现实后,影片中喜剧印象已经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了对社会,对人性,对现实抹不掉的悲剧思考。

对于《黑色党徒》这部电影,我是尊重的,甚至是喜爱的。因为他有强大的现实基础和对黑人族群的人文关怀。这样的影片能够带给人更多的反思与悔改,而不是“娱乐至死”。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导演强烈黑人立场也需要做一些的提醒。导演淡化了黑人极端组织的危害,强化了“3K党”的愚蠢与仇恨,这显得不够公允。若要走进这百年的伤害中,我们还得再近一些才可以,不要被一时情绪主导从而“剑走偏锋”。

最后,以影片中17年那场悲剧的死者留下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NO PLACE FOR HATE”!圣经说“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言10:12)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冷战》

——讲述“寻找”的故事——

从《修女艾达》的出走到《冷战》的回归,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一路都在寻找。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双亲是波兰知识分子。由于波兰1960年代的反犹浪潮,他的犹太裔父亲先行逃往德国,后来他的母亲又带着他逃到了英国伦敦,之后一直定居在英国。他的代表作是获得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修女艾达》。时隔4年,导演带着新作《冷战》再次站到了奥斯卡的舞台上。在我看来,《修女艾达》和《冷战》很像,都是关于讲述“寻找”的故事。

《修女艾达》是一部宗教题材,讲述修女艾达在宣誓成为修女前出发寻找唯一的亲人旺达的故事。修女艾达在知晓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之后,基督信仰开始崩塌,她的人生开始一步步迷失直至彻底的放纵。

《冷战》可以算得上是《修女艾达》的续作。导演在表达完信仰上的出走之后,开始表达生活各个方面的寻找——这个寻找是透过苦苦的15年爱情长跑来表达的。

导演在采访中这么说:“有些人,整个前半生都用来想方设法逃离自己的故土,再用整个后半生来想方设法重归故里——我就是这种人。”可以说,《修女艾达》是导演的出走,《冷战》便是导演的回归。

在影片中,导演是以教堂的符号作为宗教的隐喻。教堂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男主筹办歌舞团的路上,他们偶遇一间破败的教堂,那里圣母玛利亚的壁画已经模糊,教堂的屋顶是巨大的镂空。这里的教堂象征着共产主义下的波兰信仰上的荒芜。

“教堂”第二次出现是女主的一句话里。女主那时已经结婚,但他对男主说“我没有和他在教堂里宣誓,所以还不算数。”这里的教堂象征着波兰人在信仰真空下的迷失。

“教堂”第三次是出现在影片的结尾。男女主人公抛开了世界,如同《毕业生》一般搭上逃离的公车,回到了那间破败的教堂,举行了婚礼。宣誓完之后,女主对男主说:“现在我是你的了,直到永永远远。”这里的教堂象征着信仰的回归。

导演在影片结尾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到另一边吧,那里的风景更好。”另一边是哪里?那里肯定不是巴黎,更不是波兰。无论是巴黎或波兰,风景都是一片荒凉。我觉得“那里”就是导演在《修女艾达》里出走的修道院,也就是说“重回信仰之地”。

《修女艾达》是导演的前半生,他在逃离故土;《冷战》是导演的后半生,他在重归故里。从出走到回归,导演一路都在寻找。

作者:影侠

编辑:什么名编辑部


奥斯卡完整获奖名单

奥斯卡获奖影片相关阅读:

《宠儿》: 这部年度撕逼大戏凭什么斩获奥斯卡9项提名?

《登月第一人》它被总统抵制,被痛批不爱国,我却希望这样的电影越多越好

《波西米亚狂想曲》相关: 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牛逼

 6 ) 神秘社团3K党究竟是个什么团?

3K党在上世纪的鼎盛时期,曾经有多达400多万人的会员,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政府要员。

我第一次知道3K党,是因为雷蒙斯有一首歌名字就叫“The KKK Took My Baby Away”

据说唱的是主人公的一个黑人女票被3K党绑走的故事。

科恩兄弟以奥德赛为蓝本拍[逃狱三王],背景换成了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几人浪迹逃亡中,一个际遇便是遇到了夜间活动的3K党。

他们清一色的身穿长白袍、戴着只挖空眼睛处的尖顶白帽,手拿火把,围城一圈,有秩序地烧毁十字架。

©[逃狱三王]中的3K党

这个群体,显得神秘而邪典,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却又不禁让人多了几分好奇心。

致力于拍摄黑人电影的导演斯派克·李在今年过去的戛纳上,带来一部[黑色党徒]

也是关于3K党,当一个黑人警察秘密潜入3K党中成为卧底,一系列诙谐趣事以及致命大事都在同时发生着。

©[黑色党徒]海报

[黑色党徒]虽然基调是诙谐的,但是内里主题是非常严肃的——关于种族主义和当下美国的分裂。

借的是3K党的故事,讲的是历史的循环。宣扬“白人至上”的3K党的几次崛起经历,不能不给人警惕。

神秘社团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很大程度是它的装扮和活动时间神秘化了它。

1915年,一个出生在南方肯塔基州、名叫大卫·格里菲斯的导演拍摄了一部史诗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地位有多重要似乎无需赘述。

但也是这部电影,改变了3K党的走向和未来。

©[一个国家的诞生]海报

那一年,时值美国南北战争50周年,为3K党唱赞歌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引发了票房轰动。

50年前的1865年,新上任的总统林肯获得北方支持后,意图解放南方的黑奴,由此引发了南北内战

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那之后,南方的一些老兵接着扛起了反对黑人的大旗,3K党成立了。

三K党全称是来自希腊语的Ku Klux Klan,有“种族集会”之意,简称K.K.K.或三K党。

他们行事诡秘,经常穿着标志性的白袍白帽,带着枪支和手电筒游荡在午夜的南方农村。

©三K党标志性装扮

起初,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以装神弄鬼的方式恐吓那些刚解放的黑奴,但很快,一切就开始失控走向了暴力。

他们开始闯入黑人家中鞭打黑人,烧毁他们的房子和黑人教堂,暴力活动逐渐升级,追随者众多。

在内战失败后,他们企图以这种方式恢复到战前的黑人奴隶时代。

©电影[烈血大风暴]剧照,三K党烧毁黑人的房子

格里菲斯的父亲是南北战争中南方军队的上校,不难想象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耳濡目染间都是对黑人的偏见。

这也成了他拍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原因——

在电影中不断丑化黑人种族,3K党摇身一变成了从黑人手中拯救南方的正义骑士。

[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前,真正的3K党其实差不多已经销声匿迹。

当时,林肯之后的格兰特总统为了获得南方黑人选票,通过各种措施狠狠打击了一把3K党,大批成员被捕。

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他们的势力就已经沉寂了下去。

但到了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上映重新唤醒了这一势力。

电影在亚特兰大的首映礼上,一个名叫威廉·J·西蒙斯的人宣称他将在此举行集会,让3K党重生。

©3K党点燃十字架的仪式

当晚,一群人登上了亚特兰大旁的石山,他们在那点燃了一个十字架,3K党复活了。

更糟的是,复活的3K党,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范围、还是恐怖程度和政治影响方面,前者都无法望其项背。

此刻的3K党抛弃了秘密运作的方式,公开招募会员,只要认同其种族主义,交纳10美元会费,就能成为其中一员。

并且,他们扩大了敌人名单,不仅仅针对黑人,还反对犹太人、天主教徒和移民。

在20世纪初期,随着几百万欧洲移民涌入美国,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北方城市就成了主要的移民城市。

一个移民集聚的北方和一个白人主导的南方,这种矛盾贯穿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文化。

南方白人的优越感在于,是他们使得南方纯净、未被污染,只集聚了真正的美国人。

当这种优越感和持续的对北方、移民和黑人聚集地的敌视,遇到史诗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这个发泄口——

3K党适时复兴了。

在3K党活跃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南方私刑盛行,甚至可以称其为“私刑时代”

[黑色党徒]里,牧师在最后黑人集会上讲到以前黑人群体承受的严酷私刑时,字字句句触目惊心:

1916年,一个名叫杰西的17岁黑人男孩,因为被控奸杀一个白人女孩,被送上了法庭,全白的陪审团只用了4分钟,就将男孩定罪。

判决之后,等不及法律程序的暴徒们给杰西套上锁链,将其拖到了大街之上。

人们疯狂的冲上来,用刀捅他,用拳头打他,切下了他的生殖器,割掉了他的手指,给他身上浇上煤油,点燃他,再将他吊起来。

男孩杰西被焚烧、被吊死的整个过程,被摄影师拍成照片,连同部分烧焦的尸体,一起被当作纪念品贩卖。

©3K党实行私刑的招贴画

而那些白人看客们,甚至在午休时将孩子们从学校里接出来,驱车前来围观,参与一场狂欢盛会。

诗人克劳德·麦凯在诗歌《私刑》中写那些围观的小孩对此的欢欣鼓舞:

哎!拉绳!/往上拉!/白人活下来/黑人去死。/伙计,拉呀/发出血腥的喊叫/随着黑人孩子身体旋转/白人死去……

有时,甚至当地的市长和警察就在场旁观,私刑总是他们默许的,甚至是给着大力支持的。

所以,有一首名叫《除了上帝还有谁》的诗歌中也说:

身为穷人和黑人/我没有武器还击/因此除了上帝/谁能保护我?

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但这并不是一段出自恐怖小说或电影的剧情,而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

©3K党吊死黑人的招贴画

据记载,仅1889年到1941年间,美国南方就发生了3800余起这样私刑处死黑人的事件。

单纯被处死还算幸运的,大多数受害者都经历了被毒打、挖眼、拔齿、焚烧、断肢等严酷折磨。

而3K党,是参与其中的重要力量。

这种私刑,一直到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展开,都还一直存在,并以臭名昭著的方式在阻碍民权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1964年,3名年轻的北方民权主义者,两个白人大学生施维纳和古德曼,和一个黑人大学生恰尼来到了南方密西西比州费镇。

他们来此宣传《民权法》,并调查一家黑人教堂被烧毁的事件,结果,在被警察以超速为名拘留过后,他们却失踪了。

©在南方州失踪的三个大学生成为全国性新闻

警察和当地民众坚称他们已经离开此地,但这三人的失踪还是引起了全国关注,成为了一个全国性事件。

经过了长达40多天的调查还原,原来,是3K党成员在警长的带领下拦截了他们的车,将三人残忍杀害了。

他们的车被放火焚毁然后推入沼泽,尸体被掩埋在大坝底下。

在调查此次事件期间,FBI还发现了其他7个密西西比州的黑人尸体,也是这些年间被3K党偷偷杀害的人。

88年,艾伦·帕克拍摄了聚焦此事件的电影[烈血大风暴],才又推动了此事的重审、定罪。

©[烈血大风暴]海报

因为在当年,即使案情被还原了,全白人的评审团最终依然将3K党成员无罪释放。

60年代和马丁·路德·金齐名的黑人平权斗士,还有一位主张“Black Power”的马尔科姆·X——

斯派克·李在他的传记片[黑潮]里也提到,正是他小时候房子被3K党烧毁、父亲被3K党迫害而死的经历,才影响了他“以暴制暴”斗争思想的形成。

3K党对黑人群体的私刑迫害,在60年代的平权运动中不仅对黑人的斗争起了激励作用

而且,也反而让黑人的平权运动获得了部分开明白人的同情和舆论支持。

3K党在上世纪的鼎盛时期,曾经有多达400多万人的会员,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政府要员。

但它的消亡,也很迅速,并且由自己的造物杀死。

20年代,当时的移民在酿造和贩卖酒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为了肃清这个源头,3K党积极推动颁布了“禁酒令”

也是“禁酒令”,又推动了私酿和倒卖酒的地下黑手党的形成和繁荣。

©黑手党通过[教父]这样的电影在流行文化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3K党由此和意大利人、犹太人为主体的黑手党,势力一南一北,此消彼长,互相斗争。

到60年代,3K党和黑手党的长期战争进入高潮。

在密西西比事件后,胡佛率领的联邦调查局调动了150多名特工到此组成摧毁3K党的行动组织。

他们开展“反情报计划”,试图利用黑手党来渗透和摧毁3K党。

纽约黑手党头目之一格雷戈里·斯卡帕,成为了摧毁南方3K党的功臣,而此役过后,三K党一蹶不振,此后再没能复兴。

而今,3K党仍然存在,只是势力很小,据说在今天的美国有几千成员。

但它仍可能以别的面目出现,比如新纳粹、光头党等等。

电影[黑色党徒]最后,斯派克·李放入的真实新闻片段影像,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美国当下。

©[黑色党徒]结尾真实新闻片段影像

不过,如果要说3K党的存在历史曾经意外发挥过什么积极影响,倒也有。

那就是他们的“禁酒令”,确立起了20年代的地下酒吧概念。

而地下酒吧,也正是爵士乐真正发展起来的地方。

也算误打误撞了吧,如果你喜欢爵士乐,可以稍微感谢一下3K党了。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短评

所以靠政治性拿奖不可以吗?更何况拍得还挺有意思的啊,把黑白分明的对抗年代以荒诞幽默的形式复原,可惜斯派克·李选歌的品位实在不敢恭维。“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看——历史循环起来比电影还扯蛋...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片子本身对于斯派克李而言有点温吞啊,不过不明白为什么要批评他对格里菲斯的手法的使用,用同样的手法(武器)来反《一个国家的诞生》煽动歧视,非常巧妙啊。

10分钟前
  • TWY
  • 还行

buddy comedy的部分还是很不错的,而夹带私货的部分则生硬无比。两个有意思的点:1. white power/black power同时展现以及两边代表人物相似势不两立、煽动仇恨的言行,某种层面上印证了川普最后的讲话;2. 花了一整场戏批斗「一个国家的诞生」,最终戏剧高潮仍然用的是平行剪辑+最后一秒营救,真是口嫌体正直啊

1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7。黑人剥削片基础上衍生的讽刺喜剧,整体娱乐性不错,结尾真实记录片段则试图提高深度。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2018年来的非洲裔主演电影:黑豹、Acrimony、Superfly、Breaking in、抱歉打扰、盲点,加上这部,黑人影响力已是主流一部分;电影完全重塑了70年代美国黑人剥削电影中的状态,不仅仅是时代背景或是符号特征,更是时代特有的迷幻、反叛的气质,我不是很确定分屏和BGM只是在致敬super fly(1972),但总之,影片中的确致敬的出现了相应电影的海报;影片还有一点在于它呈现了可怕的信仰/宗教偏执(KKK),这种严肃带来的恐怖或是影响力显而易见,只能说还好是斯派克李导演了。电影讽刺着创普的名言“美国优先”、“再次让美国伟大”,同时展现了种族歧视带来的不公平、极右翼组织、暴乱,这是对当前社会不安的绝妙讽刺

20分钟前
  • [Deleted]
  • 力荐

这就是那种永远不知如何评价的片子,主题太正经严肃,背景是用人命和血汗写成的历史,但用黑色幽默甚至戏谑的手法去想四两拨千斤?感觉很多地方观众都不知道该不该笑,放映完灯一亮,影院了一半黑人一半白人,都很沉默,结尾实在太重了,一下子打回现在时,敲警钟一般。BMG很煽很洗脑。

23分钟前
  • 望潮
  • 较差

为什么斯派克李总是被双标?他用平行蒙太奇就是土鳖吗?我觉得那段很有力,是电影情绪升华的重要部分。他那些很典型的镜头和剪辑还没放进来呢。这部电影和《抱歉打扰》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见显然的切入角度不同,相比《抱》的劳工视角,斯派克李还是为所应为时期那个愤怒的他,更加针对纯粹由肤色隔离、美国的历史造成的冲突,可能相对会显得表面吧,但也更契合当下的美国——没错就是影片最后那些新闻片段,今天的、此时此刻的美国。甚至我觉得,这次因为喜剧的元素、更大规模的制作他作出了不少牺牲,如果是平常的小制作,他完全会更愤怒一些才是。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正片部分与片末实录部分缺少哪一个都无法构成创作整体,影像作为受众最广的宣传媒介担负起政治武器的身份亦是分内之事,后半程以《一个国家的诞生》为支点,以大卫·格里菲斯的种族立场为代表,通过对其赖以成名的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二重使用与调侃,成功的在做到好看之余也流畅而精准的输出了观点,斯派克·李用最传统但奏效的蒙太奇将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和政治工具的双重身份完美并联同时又回归到本源,对比《黑豹》那妖魔化的“黑人剥削”狂欢,更加可贵与可敬。

2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62岁的美国黑人老导演斯派克李的新作。反种族歧视历史、3K党黑幕,都是他一直关心及有话要说的东西。可看,虽然内容离我们远了些。

3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没错确实很政治化 但至少spike lee会讲一个诙谐,智慧,有趣的好故事。还有我虽然不喜欢极左 但极右也没什么可洗的 black power运动和blm不一样 评论里一大堆人酸的是啥 8.0/10

36分钟前
  • 腰疼脖子酸
  • 推荐

#Cannes71# 哪种政治宣传都是政治宣传,这已经跟电影没什么关系了,不加那个结尾或许还有三星(虽说剧作不行但起码喜剧部分还不错),加了那个结尾没有商量只能送一星。说真的,你要是批判「一个国家的诞生」,你别用平行蒙太奇呀,有种学学戈达尔。

37分钟前
  • 胤祥
  • 很差

所以Spike Lee金球是输给了谁...?

4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某些影评人在国内电影节评委系统里相互加塞熟人,和本片3K党体系颇为相似。他们很纯粹,不喜欢电影带政治倾向,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45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福茂瞎了 *20181024二刷 意识形态直白了点但没什么大问题,不时闪现的网大气质比较碍眼以及配乐太特么难听了

47分钟前
  • Qtn
  • 还行

为什么不能让前面的诙谐风格一路到底呢?非要最后拍成一脸严肃的卖相,导演不觉得尬吗?能入围戛纳,也是很蹊跷。

50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黑人平权的电影每年都有,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聚焦黄种人权利的电影。

5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剧本的历史功底很好。幽默感认可了。Topher Grace真好啊哈哈。(黑豹是个啥玩意儿)特别想采访一下,好些人对于任何政治相关电影后面的纪录片段都有大意见是为毛呢?困扰我很久了。Wakanda Forever!

60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和《逃出绝命镇》同款,用类型片的框架来提炼社会问题和政治讽刺。在全片的讽刺调侃之后,最后那段新闻视频混剪让影片的政治性和导演的愤怒呐喊终于喷涌而出,具有强大的煽动和感染力。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说艺术不该涉及政治的人,非蠢即坏。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真的,太棒了!这是一部必须要长评的电影,它对美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不是从惯常的角度,而是从影像学的角度另辟蹊径,这点和我不是你的黑鬼异曲同工。开头就是乱世佳人对邦联的辩护和同情,深层的政治内涵就是对黑人地位的否认。接下来一段让人想起纳什维尔的开头,想起焦点新闻那句“如有雷同绝对不是巧合”,……黑色党徒其实并不激进,甚至根本不够激进,它的调性是幽默和惊悚,它根本不是要创造一种所谓的“黑人美学”,一种“黑豹式”的乾坤颠倒,这点从它对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就能看出来。它排斥的是极端和暴力,倡导的是种族和美学的共生。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