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路人(粤语)

HD

主演:郭富城,杨千嬅,万梓良,鲍起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1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2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3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4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5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6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13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14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15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16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17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18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19麦路人(粤语)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真正的麦路人不会说话

这么好的题材,一个从没有人关注的切入点,就这样硬生生地被导演拍毁了。

一个著名影评人写道“ 郭富城的形象,诠释一下的话,是作为金融中心的香港自身衰弱的隐喻。 ”我笑了,我算是知道什么叫做过度解读了。如果这个导演能有拍出这种隐喻的水准,他就不会把电影拍成这个鬼样子了。

导演差在哪里?

比如片头,当郭富城从M记出来的时候,给我的错觉是,这是深仔长大了?郭富城抽烟的时候最适合展示人物性格了。可是导演却什么都没做,就这样让郭富城简单抽个烟,我就纳了闷了没事儿瞎学什么王家卫,你和他是一个目的地吗?然后镜头草草上摇给出片名,背景是高楼,影射家。观感不说有多烂,但肯定谈不上好,因为处理的太随意了。

没有拍到影片英文名全部,失败

景别不对,失败

视觉没有突出元素,失败(应该制作一个醒目的24小时营业灯牌)

交代博哥人缘好还用了两个镜头!(而且还是个点头之交并不能说明什么)

一进门就是特写,又一次错过交代环境的机会

再看看进门的地方和杨千嬅坐的角度,又错了

从深仔跟着博哥,到博哥和杨千嬅再次产生关系用了9个镜头。镜头多不怕,就怕信息量小还多,那不就是水?

这只是让人观感不舒服的许多片段中的一个小桥段。影片的摄影、剪辑基本上也都没有什么可以拉出来强行夸一下的地方。

那是导演的优点是什么呢?

他愿意拍别人看不上的,关注不到的题材。愿意拍拍出来可能没人愿意关注不赚钱的影片。他可以用优秀的剧本请到郭富城、杨千嬅、万梓良、张达明等等一系列实力明星来出演,这也是本事。虽然很多人说这个剧本怎么怎么不好,但是这个本子让导演用,绰绰有余。而且需要夸奖的是,有些人物还真的不是纸片人,他们是立的住的

比如博哥的妹妹。她为什么会委屈求全一边照顾老母一边替哥哥还债。因为哥哥之前打拼辛苦,供她出国读书,而后突遭变故。至于是什么变故,没有说。所以从妹妹的角度觉得,母亲是自己应该赡养的,虽然哥哥也有责任,但是哥哥确实落魄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个落魄的原因,很可能是也是因为正直。

比如张达明的角色,因为天生身材矮小单薄,所以体力活儿他干不了,长相呢也不尽如人意,一口黑牙让人想敬而远之。这个世界有时候是这样,并不是你不想好好的生活,而是生活把你逼向墙角,让你无路可走,并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可以得到父母关爱,吃穿不愁,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不可以因为自己没有那样的经历,就去恶意揣、语言践踏测他人。因为,你真的不知道他人经历了什么。

我们知道,博哥是高学历的金融人才,但是却做麦路人十年,凭他的个人素养,找一份工,很难吗?坐过牢是会有影响,但是香港这么大,不可能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的。香港人都很现实,只要你能帮他赚钱,他是不会和你计较案底和出身的。那么博哥为什么没有离开这里,而是一待就待了十年?仅仅是因为巨大的物质精神落差从此一蹶不振吗?不是的,是因为他出狱来到这里之后发现这里的人都需要帮助。所以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做职业中介,帮助那些困难的人找到可以混口饭吃的工作。因为他总是只收很少一点的佣金,所以他也过得很落魄。但是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也没有放弃张达明演的那个角色的打算。儒家讲,铁肩担道义。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博哥自己穷困落魄的时候,也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铁肩担起了那些麦路人。麦路人,也就是那些生活在最底层,无家可归连隔断群租房都住不起的人。他们连像欺负杨千嬅的那个顾客那样,抱怨房租上涨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只能睡在24不打烊的麦当劳,凌晨进入,天亮离开。

麦路人,是最艰辛的人群。而中年麦路人,是艰辛人群中最艰辛的。

何为中年人?百度百科说,依我国国情,普通人40岁-55岁作为中年阶段较为符合实际。 此类人往往伴随着知识仍在积累增长,经验日益丰富,然而人体生理功能却在不知不觉中下降等的特点。

关于中年人,我有我的理解。所谓中年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符合物理条件,上有老下有小。譬如关于中年男人,张爱玲有这样精妙的描写。“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还有一种是心理条件符合,这种人可能年纪不到40岁,不再仅仅因为年纪到了就成了中年人,TA们不自私,TA们懂得爱他人,明白他人也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明白自己有时是需要为他人而活,这种人无论TA年纪几何,TA都成为了实际上的中年人。

片中的中年麦路人有两个,都死了。

博哥虽然没有孩子,但是他上有老母,下有小妹,左右有麦路人。当他确诊自己肺癌后,他以为张达明不想再苦苦挣扎生存选择主动坐监而痛哭时,那种无力感被郭富城诠释的十分到位。自己没得救了,其他人也没救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他,母亲也没有照顾好。那一刻,真是身心俱疲。

妈妈帮烂赌奶奶还钱的桥段被广为吐槽。其实这也是一种想当然的代入,觉得自己拥有的知识与眼界所产生看法与行为,也同样适用于他人。从而忽略了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观念依旧传统守旧。同时也忽略了,妈妈作为大陆人来到香港的不易。她帮奶奶还钱,更多是幻想获得奶奶的认可。奶奶认可她,她在香港就算有个家了。奶奶认可她,她就算没有辜负丈夫奋不顾身,不顾奶奶反对与她结婚的爱了。她很愚昧,但愚昧是因为单纯的善良。她的拼命,是旧社会女性的一个缩影。

秋红和等伯的人物是稍微有些虚和假。拿等伯浮夸的表演为例,一方面需要我们对艺术并不是真实生活的理解和宽容,一方面是有等伯跑龙套的神来之笔,有好也有不好的。

但是最最让人难以认可的是。有短评说,手机合照毁所有。

如果没有年轻人去教,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用手机,这是时代对他们的一种淘汰。所以在很少人把照片洗出来的当下,能有一张纸质合照真的太好了。它不怕看久了没电。它不怕坐监被收。它可以拿出来时时怀念。

在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4亿。我们不用这么保守,假设中国网民有13亿,那么,其他的那一亿人因为不能上网为自己说话发声,就不算是人吗?

本片水准就算再烂,我也想为它打4星。因为他们用一部电影来告诉我,这个世界并不只有你眼中看到的模样,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默默活着不能为自己说话的麦路人,他们生活在底层无比艰辛。可能生活中我们都不会正眼看他们一眼。但是我们晒一样的太阳,呼吸一样的空气。

而上一次向我们呈现这些内容的,是日本人。

 2 ) 每一个人都值得好好活下去

片名点题-I'm Livin' It,发生在老麦下的难民小故事,影片让我重新审视每位在凌晨趴在餐桌上的过路人。

开头阿博为妈妈写英文申请书就注定这个人物不简单,虽然破产流浪,但是身上的西装不断提醒他:我有义务和能力去帮助身边每一个人。也正是他这份精神,得到一班长期共患难的小伙伴,他们和谐互助,胜似一家人。正以为日子可以这样简单维持下去时,他得知自己得了肺癌,不肯接受现实的他遇上同样不肯接受老婆已死事实的等伯,他不得不告诉等怕(和自己):接受现实吧!口水祥为了每天有饱饭吃,选择重操旧业坐牢,留给阿博一句无奈的话:“我都想稳野做啊,但真系冇人愿意请我啊!” 阿博瞬间崩溃,他做再多还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他才意识到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身处水深火热中的难民,都是需要得到帮助的流浪者。最后一丝倔强被磨灭了,他隐匿了自己几天。在这时的阿珍用她的坚持填补了阿博的伤口,他看到了她的倔强,瞬间又点燃了对生命的渴望。阿珍陪伴了他度过最后的日子,他偿还了她多年的心债。她的这份坚持让阿博想到了在护老院的妈妈,那位一直在等待着儿子归来的老人家,所以他用尽一丝力气踏上回家的巴士,想去偿还妈妈的心债,可惜现实再一次打败了阿博,他安心地“睡”在终点站。

阿博死后,每个人的生活都在继续着,老麦还是有来来去去的流浪者,但是他们的人生轨迹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

人生也是一样,看似平淡的生活,却每天都在经历大风大浪,所以,不要小看身边的每一个为了生活生存下去的人。

 3 ) 麦当劳的深夜,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作为普通观众,看完影片走出电影院听到有人在讨论电影正能量与负能量的问题,对方认为这样的电影应该少看,原因是过于“负能量”,我才发现正能量与负能量的界定可以如此的片面。

豆瓣上想看看大家不同的视角如何解读电影本身,看到了很多不同视角解读,都很有意思,有讲到自我救赎的,也有从导演的角度去思考的,都很精彩。但在于影片给予大众正能量or负能量这个议题上,只因为影片本身刻画的是一部分社会现状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就判定它在传达负能量,是否对电影本身而言太不公平?

我们观看一部电影,去理解导演想揭示的主旨,去感受片中人物角色带来的各种情绪,难道只是单纯为了娱乐?当一部电影反映着真实,你只愿意给它差评,然后转头“娱乐至死”?

诚然,电影的画面是偏向于压抑的基调,但整体传达的情绪是有积极成分的,至少导演有在鼓励我们去看见社会现状,去关注边缘群体,鼓励我们懂得善良,爱与关怀。没有电影需要为观众构建乌托邦,去给每个人物happy ending,我们讲一部电影好与坏,至少不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议论。

影片中间有一部分过于拖沓,会让部分观众打呵欠,这是一个情节处理欠佳的表现。在对小人物的刻画上,是丰富而饱满,每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走向都有关联,但每个人物的起点与过去也都解释得不够妥当。不得不说的是,刻画这些不同的人物需要一定的阅历,需要去深层地理解底层人民的需求与他们正在遭受的生活磨难,这一点或许也是没有天花板的..

 4 ) 大宝剑:港片没死,只是活得凄凉

港片虽不死,然不绝如缕

文|大宝剑

作者简介:难道我会如来神掌也要告诉你?

01

近些年的港片,往往是离开了政治隐喻就不会拍电影了。说实话,我很反感这一点。

我不是反感电影里藏着的那些政治隐喻,更不认为电影不能讲政治隐喻。我反感的是,为了政治隐喻去拍电影。我反感的是,用政治隐喻去谋杀电影。

比如说,前些年的《家和万事惊》就是这么一部被政治隐喻把自己搞残了的电影。故事不成故事,人物不成人物,单单就剩下那个政治隐喻傲然挺立在那了。

两相比较,《麦路人》不是没有政治隐喻,但是它藏得比较妥当,它没有让政治隐喻伤害到电影本身,或者说,虽然伤害了,电影本身也还算成立。

难得。

《家和万事惊》讲述了穷人一家的崩溃

02

《麦路人》里杨千嬅扮演的阿珍求神问卜,得到了下下签“苏娘走难”。签诗曰:“奔波阻隔重重险,带水拖泥去度山。更望他乡求用事,千乡万里未回还。”

这里的他乡,就是“麦当劳”。

《麦路人》拍的自然是“何以家为”,只不过,它和两年前的那部黎巴嫩电影不同,《何以家为》是地地道道的没有家,而《麦路人》里面,更多的人是有家不想回,有家不敢回,有家不能回。家是有的,只是那个家太可怕,有的人家是活人太可怕,有的人家是死人太可怕,因此,干脆就认麦当家。这就是所谓的“更望他乡求用事”。

刘雅瑟饰演的“妈妈”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其他人都是不愿回家而在麦当劳流浪,只有她是为了回家,为了赎罪,为了名分,在麦当劳流浪。也只有她,一下就坐化了。葬礼上,她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名分,写在花圈上。

这似乎是在说,回家,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刘雅瑟饰演的妈妈来说,回家,只有死路一条

03

《麦路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这里面除了张达明饰演的“口水祥”,更多的是个人的悲剧,而不是社会的悲剧。当你明白了这一点,这部电影的力量感瞬间就减弱了。

比如说,郭富城饰演的“博哥”,他选择这样的生活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就像他妹妹说的,“你只是破产而已”,你至于这样吗?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呢?

“妈妈”就是觉得老公的意外去世是自己造成的,为了赎罪,她拼命给婆婆还赌债,甚至不惜带着小女儿在外流浪。观众看到这里,总忍不住发出灵魂之问:不救婆婆,你内心不安。可是带着女儿流浪,你内心就安了吗?

万梓良饰演的“等叔”,因为无法接受老婆跳楼去世这件事,所以选择每天在麦当劳等老婆回来。这同样也是个体的悲剧,而非社会的悲剧。

什么是社会的悲剧呢?

张达明凭借“口水祥”一角获得第39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电影开篇,杨千嬅在台上唱歌,台下有男人在愤愤不平:为公司奉献了二十年,到头来却被无情的开掉。

这就是社会的悲剧。

一个社会本来是高速发展着,突然间,刹车了,往日的繁华不再了,往日的富贵不再了,往日的体面也不再了,太多太多人被从高速行进的列车上抛洒了下来。

如果《麦路人》往这个方向发力,培养发酵这样一种情绪,那完全是可以和当下的内地观众推心置腹的。所谓“感同身受”,也本来是可以发生的。

搞不好,电影都能呈现出一种“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的“时代剧痛”来。

遗憾的是,“个体的悲剧”取代了“社会的悲剧”。痛感自然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那么,拍“在麦当劳睡觉的那些人”的故事,为何编剧要取“个体的悲剧”而舍“社会的悲剧”呢?

有可能,编剧觉得个体作啊作的更有戏剧冲突。

而更有可能,则是为了喊出“更望他乡求用事”这一句话来。这一点不能再细入了。自己体会吧。

影片未对个体的悲剧做出进一步的深入表达

04

从电影的文本来看,《麦路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它在麦当劳这个螺蛳壳里做道场,多年未见的“街坊味”飘散出来,让人回味。它罕见的关注底层,这在当今的电影市场里相当难得。它的人物关系虽然有生硬之嫌,但多少还是有一些人味在。

它有灵光一闪的地方,杨千嬅陪郭富城坐在海边,知道这个男人余日无多,她嫣然一笑,并不在乎。这几乎就是这部电影最美的一个镜头了。可惜的是,灵光只是一闪而已。

它深入底层终究还是不够,这些人物的象征意义还是冲到前面去了。正面人物尚且如此,反派就更脸谱化了。让人不舒服的那股浓浓的“TVB味”,恐怕是因为创作灵感“源于电视,而且坚决不肯高于电视”。

《麦路人》俗套到什么地步呢?突然间,水管爆裂了,水射了出来。看到这个画面,我就知道,马上就要有逆光了,就要有音乐了,就要有慢镜头了,就要唱歌了,就要有高光时刻了。

你看,俗套到这种地步。

即使有郭富城、杨千嬅、万梓良等大咖加盟,影片仍未获得好口碑和高关注度

05

《麦路人》其实就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全靠同行衬托。两年前的《沦落人》同样也如此,一个多少有些幼稚病的故事,就是因为身边实在没有几个能打的,于是也就成为年度港片佼佼者了。

这多少是有些让人嘘唏的。港片辉煌期,《麦路人》也好,《沦落人》也好,恐怕是上不了台面的。毕竟,那是一个被称为“东方荷里活”的时代。

前面说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的“时代剧痛”,其实也适用于港片本身。港片辉煌的时候大家都经历过,可还不是没多少年工夫,就风雨飘摇如斯了。

“港片”如此,“香港”也如此。

《西游降魔》里,村妇问降魔人:“你有没有死过老公啊?你有没有死过老公啊?!”

那时候看是笑话,现在想不是了。

编辑|徐元

排版|透纳

THE END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5 ) 《麦路人》:世界上的艰辛都如此相似

麦当劳对我们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个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印象中就是汉堡薯条加冰的可乐,以及甜品第二件半价。但凌晨之后的麦当劳,又是另一番景象。

《麦路人》讲的就是一波固定在麦当劳居住的人们的生活片段。呈现的是香港底层群体的生活群像。他们为生存努力拼搏,但每个人也都有的苦难和救赎。在夜间的快餐厅里,却成为了彼此扶助的家人。

什么样的人会去麦当劳暂住呢?他们不是流浪汉,不是乞丐,而是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无处可居的人。他们每天可能辗转好多个地方打零工,然后等到凌晨时分来这里歇歇脚,睡一觉。还要赶在6点之前离开,为了方便店家做生意。其实他们这群固定的群体已经和店员们也有所默契。

他们不会躺在椅子上睡觉,而是趴在桌子上,或者仰头靠在椅子上。这样也是为了维持店内最起码的就餐环境,以防其他凌晨光临的顾客会感到反感。如果有钱,他们也会买一个汉堡,也会帮助店员收拾整理桌子,出一分力,做一点事。

这样生活在店内的人,固定了之后,似乎就成了朋友,成为了相互帮扶的对象。影片的主人公是郭富城演的博哥。作为曾经的金融才俊,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维系着一众人的生计。他的破产让家人背负债务,因此不敢回家面对母亲和妹妹。这是他的心病,也是他的心结。但在麦路人群体里,他则成为了一个照顾大家的保护者。他会尽量为每个人找到零工赚钱,也会在他人困难时尽力救济。

麦路人里,还有落魄的歌女,不被婆婆承认还要拼命为婆婆还赌债和养女儿而工作的妈妈,因为身体瘦弱只能靠卖画挣钱的文仔,离家出走的阿宅,不敢回家的等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每个人也都并没有放弃而是竭尽所能的生存下去。

让人唏嘘和流泪的是,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和坚强,似乎苦难外围还有希望。但对我来说,如果生活真的走到了这部田地,那么希望到底是什么呢?或许他们彼此的照拂和相互的温暖反而成为了生存下去的一种勇气。

这些人很有趣一点是,他们在各自的亲人关系中似乎并没有做到很好,反而却在麦路人的群体里获得了一种勇气。这是因为什么呢?我想了想,或许他们在这里群体里会有一种身份的认同感,而在家人面前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压力吧。所以,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反而是平等可靠的,他们会更加体谅彼此,也会在互相扶持之中感受到被需要和被给予。

影片最后的走向是阳光和希望的,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博哥的结局和妈妈的结局更加现实。他们作为边缘人,最终的归宿可能真的只有一死。

最后吹一下郭天王的演技。现在他演小人物真的入木三分,非常形象。那种落魄无奈的感觉,从每个动作细节渗透出来。完全的诠释了一个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状态——隐忍、无奈、痛苦,还有一些过去的骄傲,却再也回不去的感伤。认命却还想活着的努力,都在戏里。

杨千嬅演绎的深情歌女,很贴地气,港味十足。她也曾唱过大场,但最终因为年华不在被困在普通的歌厅。在她的岁月里,留下的唯一一次惊艳和任性,可能就是和曾经的博哥的交集。而她也因为这份情,默默的照顾着博哥。

万梓良饰演的等伯,如果不是看最后的演员表,我真的没有发现这个曾经的黑社会反派居然是这样一个老伯伯。基本上完全不显山不露水,小人物的平凡演绎到最深处。

结合目前就业环境十分艰辛的情况,《麦路人》引发更多共鸣。特别是目前我的身份也几乎算是“天涯沦落人”吧,所以在观看电影时,真的心有戚戚焉。他们可能是我们随时会擦肩而过的路人,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19:28

 6 ) 贫穷的本质和善良的人性

豆瓣6.6的评分虽然让我有点惊讶,但也正常,电影的观感本来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背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不一样,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很坦白讲,如果是几年前的我,类似的片子,看完也就翻篇了。最近几年看了香港电台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和书籍《贫穷的本质》,理解了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出身不好,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试想一下,在香港从事体力劳动(假设不是没身份打黑工),一个月月薪也就1万左右,最便宜的笼屋,一个月也要几千块。香港的交通也是出名的贵,如果连住都住不起,吃也吃不饱,请问穷人哪有时间努力提升自己,通过进修来改变命运?!就像片中张达明饰演的落魄画家,画工精湛但却一直乏人问津,因为身形瘦削也从事不了体力劳动,最后为了吃顿饱饭,犯了盗窃罪被捕入狱——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每顿吃饱饭的愿望,实在让人心酸。

去年年底因为工作原因搬到香港,因为疫情,餐厅晚上6点后禁止堂食,于是从新闻上了解了“麦难民”的悲惨遭遇。加上现在住的地方附近也有一个露宿者出没的场所,时不时看到他们衣衫褴褛,拉着简陋的行李,艰难得生活,心中充满了悲悯。所以,我一直是抱着同情和理解看完了全片。

我觉得这是一部对于我来说5分好评的电影,因为除了为了片中角色之间真挚的感情和悲惨的遭遇落泪,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沉思——什么是贫穷的本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即使陷入了绝境,依然看到人性的光辉和善良,还有守望相助。即使生活艰难,如果愿意努力,还是能见到一线希望——如片末的森仔,阿珍和囡囡。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这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与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的著作,他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深入剖析全球贫困的本质,探究如何逃离“贫困陷阱”。尽管贫困无法根除,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

1、穷人通常缺少正确信息来源,容易相信错误的事情;如果可以有效将正确的信息转递给穷人,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2、穷人肩负生活中的多种责任,更难作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政府可以做出一些基础服务的补贴,保障底层人士的温饱,可以大大改善穷人的生活,从而帮助他们做正确的事情。
3、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而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科技创新或制度创新可以弥补市场发展的不足。
4、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政策,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可以改进上述各方面。
5、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正能量是必须的,成功会改变人们的信念和行为,从而带来更大的成功。因此,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该害怕必要的付出(包括现金)。

《穷富翁大作战》

香港电台曾经拍过一个真人秀,叫做《穷富翁大作战》,邀请了上市公司CEO,专业人士等“富翁”体验一个星期贫穷的生活,每天只有50港元生活费,需要从事体力劳动维持生计,尝试露宿街头、睡板间房、倒垃圾等生活。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因为看之前,我和嘉宾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你穷,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著名的香港富豪田北辰,信奉自由市场,任九巴主席时回应巴士加价的论调是“ 如果你觉得贵,可以有其他选择,我们的铁路公司不是社会福利机构”。当他自己一天只有50港元的生活费,还要坐10几块的巴士上班去倒垃圾,大佬的结论是“交通费扼杀了穷人的生存空间”,是不是很讽刺。。。结果大佬两天就坚持不住,提前中止录制节目。。田北辰不是唯一一个人,当这些社会的上层,失去了他们的资源(包括已有的学历、工作经验等等),从零开始在社会上爬摸打滚,才发现维持基本的生活是如此的艰难。一天的工作,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所需,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精力。。

这些底层劳动者之所以贫穷,并非因为他们不努力。事实上,他们比我们中的很多人更勤劳,每天不舍昼夜地干活,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的工作并非毫无技术含量,需要耐力也需要技巧。但他们的付出与收获却不成正比,因为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读不起书的人”。这种结构上的畸形,靠个人力量的奋斗是难以扭转的,需要政策上的倾斜。如果不加以改变,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陷入跨代贫穷的恶性循环。

在西方发达社会,特别是北欧这些高福利社会,即使是清洁工,他们的工作环境也很好,因为高度机械化,他们的收入和其他行业也不会有很大差别,能在社会上体面的生存。现在美国有些科技企业,也在倡导给穷人发钱,改善穷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所有人都有尊严的生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个人和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阿博 ——一子错,满盘皆啰嗦

这位高学历高智商的社会精英,因为一时贪念,亏空公款,导致牢狱之灾,家人还要帮他还债。其实以他的能力,即使不从事被法庭禁止的相关业务,还是能找到相对体面的工作的。但是他没有,他混迹在露宿者中,帮助大家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这样,他才能找到曾经的掌控感和存在感,找回生命的意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阿博将自己的救命钱,给了“妈妈”还债——但我能理解,因为对于那时的阿博,救赎别人,比救赎自己更重要。可惜的是,他救赎了身边的人,却没有和自己和解。在他母亲眼里,他一直是个成功人士,妹妹也一直尽力维持大哥的光辉形象。但正是这曾经的光辉形象,让阿博没办法放下面子,以现在真实的面貌面对自己最亲的人。直到自觉自己时日无多,才下定决心回家,可惜已经太晚了。就像等伯的口头禅,“有话好好讲”。最亲的人,是可以接受你真实的样子的,虽然真相有点残酷。。。如果没有重病,如果阿博可以过了自己那一关,重新振作,其实真实的他有更大的能量,可以帮助到更有需要的人。

阿珍——此生无悔

阿珍算不是一见阿博误终生呢?10年前的一次相遇,让阿珍记挂至今,即使阿博生活落魄,她依然愿意无名无份地陪在他身边,这妥妥的是真爱啊。阿博说过一句话,从投资管理的角度,他认为感情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阿珍不懂得太多大道理,她只觉得,在阿博身边,她觉得幸福,那就足够了。在阿博生命最后的日子,她卖掉了珍藏多年的戏服,不惜血本带阿博看气功师,劝说阿博回家看家人——她是真正懂他的。在阿博离开后,阿珍也生活得有声有色。一个有爱人能力的人,一定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

等伯——如何接受现实

说实话,我是在看演员表才知道等伯是曾经倾倒无数少女的万梓良饰演的。等伯跑龙套去参加葬礼,想起亡妻时动情的表演,非常有感染力,让人不自觉心酸落泪。不能接受现实,是很多精神问题的根源。等伯在麦当劳大清洁被赶出店门的契机和阿博的帮助下,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正视了心结,其实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赎。虽然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等伯之后仍然喜欢到麦当劳,仍然喜欢玩数独,但脸上的笑容似乎多了起来,我愿意相信,等伯接受了现实,也原谅了自己。

口水祥——无奈的选择

张达明的演技一直是有目共睹的,口水祥性格开朗,口无遮拦,但因为身体瘦弱,画作也卖不出去,做了无奈的选择——偷窃,并再次入狱。但大家并没有忘记他,把曾经的合照发给他,相信也一直有联系,希望这会成为口水祥的精神寄托,出狱后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梁惠妍(妈妈)——春蚕到死丝方尽

妈妈应该是全剧中,除了阿博以外最悲情的人物。相爱的丈夫因意外去世,本来就不接受自己的婆婆更认为自己克夫,并染上赌博的恶习。妈妈只能非常卖力的工作,一边照顾年幼的女儿,一边帮婆婆还债,最后债都还清,却因积劳成疾而亡。阿珍一直劝她以女儿为重,不应该为婆婆影响自己和女儿的生活。但妈妈却固执的认为,因为丈夫一直很疼惜自己的母亲,所以无论如何,她要代替丈夫,好好照顾婆婆。即使是她艰辛的攥够4万元,把婆婆从高利贷手中赎回,婆婆对她恶语相向,她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好还是阿博,帮她解释,似乎让婆婆对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愧吾。

其实婆婆最需要的,是持续的心理治疗。她不能接受自己儿子意外去世的现实,唯有认为媳妇克夫,将意外事故合理化,并用赌博来麻痹自己。这又是一个不肯正视现实的例子。解决痛苦的第一步,就是承认和接纳现实。希望最后妈妈无怨无悔的付出,不知让婆婆流下泪水,也完成自己的救赎。

换一个角度看,妈妈死后,囡囡入住保良局,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物质保障。虽然父母双亡的心理阴影,可能需要一辈子来修复。但是囡囡在麦路人的关心照顾下,似乎出落得活泼开朗,也比同龄人更成熟懂事。希望囡囡能够带着大家的祝福,好好生活下去,走出贫穷的怪圈,过上正常的生活。

森仔——条条大路通罗马

森仔一出场的时候挺让人讨厌的,沉迷手游,好吃懒做,不学无术。不过他运气不错,遇到阿博,还有好心的各位麦路人。阿博没有直接劝他回家好好读书,而是带他一起体验生活,感受赚钱不易,也教会他,无论如何都要自食其力。最后森仔用自己打工赚的钱,给妈妈买了药膏,也和家人和解了,在发型屋似乎发展也不错,是全局最正能量的角色,代表了年轻一代的希望吧。

总结一下,如果不想重蹈剧中悲情人物的覆辙,第一,就是要接受现实,和自己和解,然后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第二,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三,家人是永远安全和包容的港湾。如何解决贫穷,先从自身做起,好好生活。 同时也希望高科技可以释放更多生产力和机会,在政府和大家的努力下,让全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愿世上再无饥饿和贫穷。。。

 短评

阿博最渴望的就是回家看看妈妈吧 而最后他在回家的公车上死去了,那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一直在回家了。

6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这是一部看完我认为一定会引起热烈讨论的电影。它反映着香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在其中你会发现一些非常感人的瞬间,比如接近结尾大家筹款给郭富城的角色治病。我看完后自己也会更加地尊重那些流浪汉。然后虽然几条叙事有点散,但是连接他们一起的确是彼此的情感。各个角色都有特点,从“富豪”流浪汉等伯,到带着女儿的单亲妈妈,而且他们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忧愁等着观众去了解。我特别喜欢刘雅瑟演的单亲妈妈,她有太多的不公施加在自己身上,却勇敢地扛下去,为了女儿,为了生存。看整部电影代入感很强,有种“天涯沦落人”的既视感,而且虽然结局很阳光而又美好,但同时也夹杂着现实的残酷。

11分钟前
  • 逍遥侠客
  • 力荐

跟《一念无名》和《沦落人》算是香港底层社会三部曲吧,但是感觉导演用力过猛了,什么苦难都往人物身上加。而且跟那两部不一样这是个群像戏,就更难拿捏了。另外这片虽然像麦记的人文宣传片(英文片名就是麦当劳slogan的谐音),但最后赞助商名单里居然都没有麦记…

13分钟前
  • BoSo
  • 还行

本以为是想通过深仔的视角去接近并认识这一群体,从而改变自己的故事,没想到拍着拍着年轻人就不见了,然而拍群像却也是走马观花。这个电影基本上也跟这个观感差不多,抛出来一大堆问题,到头来仅仅停留在苦难堆砌的层面,营造出一个“全员圣人”的底层乌托邦,假大空,刻意煽情,基本动机全都不清楚,一条线都交代不清。M记在这群人中承担了一个什么角色?人们何至于此又怎么走出来?如果只是背景板,那叫“麦路人”“肯路人”“汉路人”又有什么关系呢?甚至就连“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回”这样的硬设定都用不好,比如万梓良那个角色(差点没认出来),甚至给人一种“怎么还赖着不走了”的感觉。说的不客气一点,感觉创作者对于真正的“底层”和“苦难”是视而不见的,除了消费这群人,看不到任何同理心。表演上问题不大,但也就是正常发挥的水平。

1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老麦过夜是很棒的题材。这种视角下的世界观本身就很有趣。大冷酷社会环境下,有点滴社会温情,如社区食物银行、长者饭、周三义诊、百家利是。主线故事没有传奇逆转反杀。一切皆是徒劳。平凡人终究无法逆环境成为超级英雄——即便他努力地做着这样的事情。毕竟,现实世界,个人的力量在社会泥石流中极其渺小。主创们的情感是悲伤与叹息的。PS:值回票价了,你以为看到有人骂杨千嬅“唱歌难听”,又有人怼杨千嬅“不红”是容易的事情吗?

17分钟前
  • ZeonGin Sou
  • 还行

有点失望,只有苦情没有思考,多线叙事蜻蜓点水,感动之后于艺术和社会并无助益。

22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郭富城的演技我必须吹一波儿,表情、神态真的把底层人的落魄形象演绎得非常到位。有点颠覆他一直以来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了。

26分钟前
  • 宪宪宪是二皮脸
  • 推荐

“在麦当劳过夜的那些人”。选题本身真的很棒,之前在内地纪录片里也看到过类似情景,很有话题性。只是,影片处理得还是太初级了,有些过度煽情且缺乏技巧,剧本设计上也太过人为痕迹,有些堆积苦难。好的地方还是人情味吧,即便穷困和底层,仍然守望相助,彼此扶持,看到这样的情节还是挺暖的。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金棕榈题材,香港类型片拍法,如果布置同一篇命题作文,肯洛奇、迈克李、达内兄弟、是枝裕和、奉俊昊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3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导演没有想好处理表演风格和电影风格的问题,同时对剧本的把控也不算太好。电影给郭富城的一些表演空间实际是不太有必要的,郭富城没有处理得精彩和动人,只是表达出了意思,同时这样的特写表演对于底层群像这种题材是会削弱更大的情感的,我是因为杨千嬅去看,她演得太差,需要演的地方都十分拙劣,反而有些反应演得很真实。电影用麦记的概念和视角挺不错,但人设就十分老土,各个背后曲折的故事,已经够常见了,刘雅瑟的角色大可不必,拍这种一百年前的女性角色放在麦当劳里真的是电影制作的可悲,杨千嬅的角色更差,基本是一个被动的等待状态,大概也是一个三千年前的女性角色变换而来,剩下的就是恶婆婆恶妈妈和失智妈妈了,林林总总也是令人大开眼界。电影后三分之一,有种牙膏用到最后的尴尬,拼命挤,一会多一会少,喜喜悲悲的滥用已完全不动人了

35分钟前
  • Morning
  • 较差

“他们住在高楼,我们淌在洪流,不为日子皱眉头,答应你只为吻你才低头。”191029东京国际电影节演后谈,杨千嬅说快餐店是许多小朋友获得快乐的地方,电影是快餐店入夜后的另一面。可能是我近几年最喜欢的华语电影,从更大的结构去思考贫困(社会福利的缺失,电信诈骗等问题),从更小的视角去探讨爱。真挚动人。

39分钟前
  • 木槿🌸
  • 力荐

#BJIFF2020#【万达CBD】除了几位主演的演技可圈可点之外,没什么特别的亮点,有刻意煽情之嫌,但聚焦快餐店过夜的族群本身带有话题属性,情节散淡,故事老套。郭天王从声名显赫的投资经纪人沦落到这般落魄,很难有说服力,选取的几个人物都不太有代表性。香港的贫富差距真的太大了。

40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澳门国际影展】前半部极佳,有条不紊地描绘了24小时快餐店过夜人群体的悲欢故事,展现一幅鲜活生动、细腻真实的底层香港百姓挣扎求生众生相。能看出调研功课相当用心,难得可贵。后半部开始频繁而猛烈地煽情催泪后,观感节奏瞬间降级。剧情中的死亡悲情元素在感慨唏嘘之余,也有堆积苦难的刻意感。郭富城、杨千嬅炉火纯青、收放自如的表演非常稳。万梓良、张达明贡献瞬时爆发的精彩演技。最感慨的是《十三棵泡桐》的假小子刘欣,已经蜕变成能演单身妈妈的刘雅瑟…三星半。P.S.观影前晚偶然地在麦当劳蹭了2小时座位

45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演的最好的居然是郭富城……應該多做一些生活細節的,救濟冰箱啦,派食物只給老人啦,去公園沖涼啦,還有開始那些街頭小智慧,其實是有意思和值得發展的。現在的一堆人物都沒有刻畫好,群戲調度特別硬,麥當勞裡的戲都沒有實感。到最後二三十分鐘已經沒戲可演了。挺浪費題材的。// 對了,山寨麥當勞裡的山寨包裝都是在我們家生產的,Amen辛苦了!

47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翻山越岭看的粤语场,为了当年在广东养成的坏习惯买了单。我曾试图寻找当年沦落天涯的那种感觉,但片子给我所呈现的感觉就剩一个惨,且只停留在情绪方面。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在于,主演们的人设都立不住,没有深入挖掘导致根基太浅,在情感上描写的有多用力,所呈现出的效果就有多笨拙。

52分钟前
  • 牛逼协会会长
  • 还行

特别好!像以前看《沦落人》一样感动!当然有煽情部分,但感觉已经很久没在电影院看到这样一部简单感人的港片了,为了这点加一颗星。刘雅瑟演的妈妈太可怜了,她也演得很好。其实是部麦记大型公益慈善片吧哈哈哈,底层之间的互相扶持,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像小偷家族),而且并没有把有钱人塑造得很坏来衬托底层阶级(除了那个豪车车主)。7.25@siff第一部

55分钟前
  • 又又
  • 力荐

几年前曾当过一夜“麦路人”,只五个小时都是苦熬,更难以想象这样的故事该如何搬上银幕。《麦路人》算是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题材的视点选择得很好,聚焦于各色“有家归不得”的“麦路人”,叫人联想起90年代的《笼民》。剧作和摄制上都没有采用繁复的技巧,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切入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中,一半冷峻一半温情地拉扯起一幅市井群像。前半部分尤为出彩,从细节塑造到对人物的关怀,都是近年港片中不错的水准。演员群戏加了不少分,“老中青”组合里的每个人都有不止一场突出的戏。

5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题材很好,开头很惊艳,但越到后面节奏越松散。想要展现群像,想要顾及到方方面面,但没分配好,不过金培达的配乐扳回一成。每个人的故事单独拎出来看都让我有所感触,万梓良部分和张达明部分看哭,小女孩挺惊喜。细节有做的不错的地方(停车铃,演出服...),可惜台词上安排了太多戏剧性的巧合,略显刻意。总体而言还是一部有看头的电影,和预想的差不多。

1小时前
  • 塔图因种树露西
  • 还行

纯粹靠题材镀金的片子,叙事和深度都太差了,表演上不功不过,但没有惊喜点。现在那类在脑门上明晃晃写着”“我想拿奖”的片子都有这种毛病,太功利就会影响表达。

1小时前
  • 小时不识月
  • 较差

郭富城人到中年演技仿佛开了窍,近几年的每部作品都可圈可点。他身上既有金融从业者的市侩精明,但又把落魄无奈的酸涩苦闷演绎的淋漓尽致。社会上被剔除的loser在快餐店成了大家的救世主,最后结局也是令人唏嘘。

1小时前
  • 遇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