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人

HD

主演: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妮可·基德曼,克拉斯·邦,伊桑·霍克,安雅·泰勒-乔伊,古斯塔夫·林德,艾略特·罗斯,威廉·达福,菲尔·马丁,埃尔达·斯卡,欧文·弗热瑞,埃德加·阿布拉姆,杰克·加斯曼,英格瓦·埃盖特·西古德松,奥斯卡·诺瓦克,杰克·沃尔什,比约克,伊恩·怀特,凯蒂·帕廷森,凯特·迪基,谢默斯·奥哈拉,塔格·墨菲,哈弗波·朱利尔斯·比昂森,拉尔夫·伊内森,默里·麦克阿瑟,乔恩·坎普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北欧人 剧照 NO.1北欧人 剧照 NO.2北欧人 剧照 NO.3北欧人 剧照 NO.4北欧人 剧照 NO.5北欧人 剧照 NO.6北欧人 剧照 NO.13北欧人 剧照 NO.14北欧人 剧照 NO.15北欧人 剧照 NO.16北欧人 剧照 NO.17北欧人 剧照 NO.18北欧人 剧照 NO.19北欧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北欧原版哈姆雷特——《北欧人》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北欧人》。

片名The Northman (2022),别名北方人(台)。

本片是导演罗伯特·艾格斯(Robert Eggers)的最新作品。

影片根据丹麦传说,讲述了一个古老遥远的王子复仇记。

《北欧人》的背景是公元914年,故事发生在冰岛有人定居的早期,也被称为“landnámsöld”,意思是“土地征用时代”。

故事情节大致以丹麦历史《丹麦人的事迹》(Gesta Danorum)中的阿莱思(Amleth)故事为基础。

《丹麦人的事迹》总共有十六本,是12世纪晚期语言学家萨克索•格拉玛提库(Saxo Grammaticus)编写的口述传统文献。它描述了从史前时期到12世纪晚期的丹麦历史和部分斯堪的纳维亚,是最能体现中世纪丹麦的雄心和热血的文学,是最早的记录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历史的文献之一。

阿莱思的传说故事也直接启发了莎士比亚,他以此创作了伟大悲剧《哈姆雷特》。

当被问及为什么他的所有电影都是以过去为背景时,罗伯特·艾格斯神秘地引用了17世纪诗人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的话:“因为人类永远是一样的,虽然一切都改变了,但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丢失。”(For mankind is ever the same and nothing is lost out of nature, though everything is altered.)

罗伯特·艾格斯的前两部电影《女巫》(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 ,2015)和《灯塔》(The Lighthouse ,2019)的预算只有900万美元和400万美元。

《北欧人》的预算大幅增加,本片从2020年3月开始拍摄,因为疫情影响中间耽搁了很久,于2022年4月上映,这也让影片预算从6500万美元飙升至9000万美元。

这是个简单、直接、古老、暴力、华丽的复仇故事,残酷却不残忍,新奇却不奇怪。

《北欧人》拥有全明星阵容,一个大家熟悉的惊悚复仇故事,还有令人舒适的视觉效果,每一点都能成为值得观看的理由。

本片的背景放在冰岛、苏格兰和乌克兰,实际上大部分镜头都是在爱尔兰拍摄完成。

影片拍摄过程比较长,共用87天完成拍摄。

因为导演和摄影师在动作场景中不使用多机位摄制和手持摄像机,而是大量采用长镜头,观众看着十分过瘾。

一般大多数电影平均每天拍摄20到25个镜头,而本片通常每天拍摄三到四个精心设计的长镜头,而且经常重拍。

比如开场尺骨人(Úlfhéðnar)袭击斯拉夫人城镇的镜头是一个长达四分钟的长镜头,一直拍摄了25遍才通过。

这种拍摄方式为后期剪辑增加了很多难度,在做后期的时候,导演想要改变某些场景都没有替代镜头可用。

原本影片发生地点安排在不列颠群岛,但男主角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Alexander Skarsgård)不赞同。

他觉得不列颠群岛上,发生了太多的有关维京的故事,建议阿莱思向东走,在那边完成他的故事。

本片也是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继《大小谎言》(Big Little Lies ,2017)之后的第二次合作,他们在剧中扮演夫妻,在本片中扮演母子。

妮可·基德曼只比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大9岁。

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在HBO的《真爱如血》(True Blood ,2008)中扮演过吸血鬼,他饰演吸血鬼埃里克·诺思曼(Eric Northman),一个10世纪的维京人后来变成了吸血鬼,他的姓就是本片片名“Northman”。

安雅·泰勒-乔伊(Anya Taylor-Joy)不再是主角,不会像在《女巫》中获得那么多表现机会。

她在本片中沦为花瓶角色,奥尔加(Olga)白的发亮的头发和皮肤成了暗夜中指引阿莱斯前进的明灯。

在罗伯特·艾格斯的三部作品中,都会出现很多超自然的内容。

在《北欧人》中,父王奥文迪尔让儿子把手伸进老人腹部,儿子由此看到了站满皇室先人的万神殿,祖先们通过一条细细的线形成家谱。

这些超自然的画面可以理解为人物角色的精神极限状态,也可以看做是带有神话色彩的超自然内容。而罗伯特·艾格斯连接现实与超现实的方式都是通过极端的创伤或者破坏。

既然是一部有关历史的影片,本片也在尊重神话传说和历史中做了大量工作。

考古学家尼尔·普莱斯(Neil Price)(著有《北欧海盗之路:铁器时代晚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宗教与战争》(The Viking Way: Religion and War in Late Iron Age Scandinavia)和《灰烬和榆树的孩子:维京人的历史》(Children of Ash and Elm: A History of the Vikings))和文学学者约翰娜·卡特林·弗里德里克斯多蒂尔(Johanna Katrin Fridriksdottir)(著有《瓦尔基里:维京人世界的女人》(Valkyrie: The Women of the Viking World))都在本片中担任历史顾问。

《北欧人》中的许多句子都含有头韵(alliteration),类似于古挪威语和日耳曼语言的头韵,这让这些句子形式对称,节奏和谐,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片尽可能的尊重历史,片中的镜头、布景、细节都力求还原。

在开头尺骨人袭击斯拉夫人城镇的一幕中,阿莱斯抓住空中飞来的长矛,然后一个转身将其扔回斯拉夫人。

这个动作取自中世纪冰岛的尼尔(Njáls)传奇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就是奥道夫向维京英雄冈纳(Gunnar)投掷长矛,冈纳在半空中抓住长矛,然后掷还给奥多夫,并直接刺穿了他的盾牌。

影片一开始出现了两只乌鸦。

这两只乌鸦很可能是指乌金(Hugin)和穆宁(Munin)这两只乌鸦,在北欧神话中,奥丁和他们是老熟人。

也可以把乌鸦看做是渡鸦部落的守护者,是阿莱斯父亲的化身。

尸鬼(Draugr)是北欧神话和维京人传说的邪恶不死族怪物,因生前有着强烈执念而迫使自己的灵魂回到身体里,经常被描绘为类似丧尸或骸骨的形象,会充满敌意地袭击生者。

片中尸鬼使用的武器防具看起来也比其他角色的装备要古老不少。

阿莱斯杀死尸鬼后,砍下尸鬼的头并放在它的两股之间。

因为中世纪的冰岛人认为,这是完全杀死尸鬼并阻止其复生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烧掉尸鬼的尸体。

电影中的大部分符文都是维京时代的符文。

唯一的例外是德拉古尔之剑,它是用维京时代之前的长老符文写成的。

女武神瓦尔基里(Valkyrie)戴着一顶饰有青铜天鹅的头盔。

因为在挪威神话中,女武神的形状是天鹅。

仔细看瓦尔基里的牙齿,她的牙齿刻有一条水平线。在神话故事中,牙齿雕刻的颜料来自于维京人的尸体。

在实施巫术时,菲约尔穿着女性的衣服作法。

因为在铁器时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巫术被视为一种女性活动,男性使用巫术会被当做同性恋对待。

被北欧神话中,主神奥丁曾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女人,这样他就可以从女神那里偷学魔法。

本片分为六个标题,上一行是冰岛语,下一行是英语。

分别是

1.赫拉夫西(Hrafnsey)乌鸦岛(Raven Island)北大西洋(North Atlantic);

2.加里基(Garðariki)基维安罗斯(Kyvian Rus')罗斯之地(Land of the Rus);

3.斯兰(Ísland)-冰岛(Iceland);

4.德劳格斯阿特(Draugsþatr)-尸鬼章节(Draug's chapter)夜刃馈送(The Night Blade Feeds);

5.赫尔格林迪(Helgrindi)-地狱之门(Hell-Gate);

6.阿莫阿萨加(Amloðasaga)阿梅莱斯的传奇(Saga of Amleth)北欧人(The Northman)。

当阿莱斯和女巫交谈时,背景是一尊神像。

这尊神像是兹布鲁克神像,其原件保存在克拉科夫的考古博物馆。

阿莱斯躲在纱织机后面的场景让人想起《哈姆雷特》中的一幕。

波洛尼厄斯在格特鲁德房间里,就藏在挂毯后面。

阿莱斯把两名士兵钉在墙上的造型是斯莱普尼尔(Sleipnir)的形状。

斯莱普尼尔是奥丁的八条腿骏马坐骑。它是洛基变成母马与神马斯瓦迪尔法利所生,是世界上最好的马。名字的意思有“滑行”之意。

本片最大的转折发生在阿莱斯得知母亲古德伦(Gudrun)王后的秘密。

在得知父亲遇害后,阿莱斯坚称听到母亲哭叫,而王后则说自己是在大笑。

观众仔细看当时一幕就会发现,王后站在菲约尔身边,周围的人都在放声大笑。

其实古德伦和奥尔加的行为都极为相似,她们为了生存主动靠近强者,与最后的赢家结合,为保护自己的孩子努力,为生存做了必须做的事情。

奥尔加随时能够取代古德伦的位置,差别就在于阿莱斯获胜还是菲约尔获胜。

北欧原版哈姆雷特,

残酷新奇王子复仇。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2 ) 《北欧人》背后的北欧神话与隐喻

《北欧人》是我期待了很久的影片,这不仅是安雅和导演艾格斯继《女巫》后的再一次联手,当初看其预告时,电影风格亦让我想到了《启示》中蛮荒而残酷的世界。

总得来说,《北欧人》部分地满足了我的预期,风格上,影片更像是融入了斯巴达300勇士与A24风格的莎翁戏剧,从故事而言,这是带着《麦克白》预言与宿命感的《王子复仇记》,在蛮荒的时代,充斥着城邦的攻伐屠戮,在文明尚未全然开化的古早之日里,巫术,预言与亲人的离叛,让本片于银幕上呈现出一派独特的影像风格。

1.哈姆雷特与阿姆雷斯

今年接连有两部与莎翁剧作相关的影片,一部是年初的《麦克白的悲剧》,另一部就是这个以《哈姆雷特》原型故事为卖点的《北欧人》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子复仇记》与阿姆雷斯故事的关联。

阿姆雷斯这个形象,来自于斯堪的纳维亚传说(斯堪的纳维亚通常意义上就是包含了诸如挪威,冰岛,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地区),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12世纪丹麦成书的《史莱瑟伦斯编年史(丹麦语:Lejrekrøniken)》,据说这个阿姆雷斯故事更早来自于北欧地区用古冰岛语写成的一首诗歌,只是很可惜,这首诗歌并未能流传至今。

故事大致(非常大致)是阿姆雷斯的父亲来自维京,他杀死了挪威国王并强娶了丹麦国王的女儿格鲁莎诞下了阿姆雷斯,冯因为爱慕格鲁莎杀死了阿姆雷斯的父亲,阿姆雷斯装疯卖傻逃脱了冯的追杀,之后阿姆雷斯经历诸事种种,终于完成复仇杀死了冯,而阿姆雷斯在携妻子回到日德兰半岛后在与别人的打斗中战死。

阿姆雷斯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大纲基本与上述相似,莎士比亚毫无疑问地改编了阿姆雷斯(Amleth)的故事并对主角的名字稍作改动(将h从名字尾提至名字之首),命名其为哈姆雷特(Hamlet)。

《北欧人》虽然看似描述了原版阿姆雷斯的故事,但是除了基本的大纲之外,里面的内容和细节其实也早就面目全非。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对最早版本的致敬,在传说中,阿姆雷斯用杀死敌人的尸体放在木桩上吓退了敌人,而《北欧人》里,主角也把敌人尸体摆成了古怪的图腾。

抱歉打了码

但里面亦有一些对《哈姆雷特》的借鉴,比如丑角尤里克的头骨被挖掘就和本片中愚人海米尔的头骨被男巫“复活”的场景相对应。

2.来自北欧的箴言

《北欧人》故事情节来自于阿姆雷斯与哈姆雷特形象的混合,而整个场景与氛围的构建则极大参考了北欧的种种神话与风俗,这种追溯地域传说以搭建氛围之感颇像《仲夏夜惊魂》,当然对于执导过《女巫》和《灯塔》的导演艾格斯来说也算是驾轻就熟了。

女武神瓦尔基里

(1)火山

首先在影片中出现多次的火山,原型来自于冰岛真实的火山赫克拉(Hekla)。

hekla实景

而这个名字在当地语言中,意为“通向地狱之门”,“Gate of Hell”在本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意向,通向地狱之门,也是复仇者和被复仇之人的死亡之地。

(2)命运纺织者:诺恩斯

影片中屡次提及的神明诺恩斯(norns)也是来自于北欧神话,诺恩斯是掌管命运的三女神,她们通过纺织命运之网,为众生与诸神定下命数,在我们如今可以看到的关于诺恩斯的画作中,通常三女神的形象有长幼分别,年龄最大的乌尔德(Urd)掌管过去,年轻一点薇尔丹蒂(Verthandi)司管当前,而最年轻的是编制未来的丝蔻蒂(Skuld)。

本片中虽然以“复仇”为主线,但也充斥着“宿命”的论调,命运三女神在《麦克白》中亦有出现,因而我觉得本片也在一定程度上从莎翁的其它作品中获得了一些灵感。

《麦克白》中的三女神

(3)世界之树

不知道大家看到本片中的大树,有没有想到《艾尔登法环》中的世界树,实际上,《北欧人》中的世界之树(Yggdrasill),正是来自于北欧神话,而这个构筑整个世界枝干的概念,亦影响到后世诸多影视,游戏。

世界之树的名称意为“奥丁之马”,一种说法是奥丁在这棵树上绞死了自己,而绞刑架(Gallows)可以被称为(the horse of the hanged),也许因此有了此树之名。

世界树据说连接着九界,包括:米德加尔德(人界),阿斯加德(阿萨神族),海姆冥界(亡灵之国),尼福尔海姆(迷雾之国),穆斯贝尔海姆(火之国),约顿海姆(巨人之国),亚尔夫海姆(光之精灵的国度),斯瓦塔尔法海姆(黑暗精灵与侏儒的国度),华纳海姆(华纳神族的居所)。

树根又连接着诺恩斯三女神乌尔德之泉,智慧之泉密米尔之泉和邪龙尼德霍格所在的赫瓦格密尔之泉。

(4)渡鸦和奥丁 《北欧人》中,主角所信奉的自然是北欧神话中的至上之神奥丁,奥丁的造型是独眼,在片中也有展现。 而片中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便是渡鸦(Raven),影片中阿姆雷斯的父亲被称作渡鸦王,因此阿姆雷斯之后被渡鸦所指引,所救护,可以看成是父亲的魂灵在保佑着他。

当然,也许渡鸦并非是父亲,而是来自于奥丁。

在北欧神话中,奥丁手下有两只渡鸦,一只叫做Huginn,一只叫做Muninn,两只渡鸦是奥丁的信使,因而指引阿姆雷斯走向复仇之路的,或许正是奥丁本人。

(5)失落的运动 本片中有一场叫做Knattleikr的球赛,阿姆雷斯所在的一组和对面一组打球,最后却演变成了一场血腥运动。

Knattleikr没有一个准确的翻译,它来自于冰岛的维京人,也是爱尔兰某些运动的前身,但是留存至今的关于这项游戏的规则比较少,只是两组对抗,用棒子击球,并且游戏时间持续很长之类的,而具体得分与游戏规则我们则知之甚少。 电影中的该游戏看着像是曲棍球与橄榄球的结合,但两边人越打越少,这哪里是在打球,分明是在打人啊。

(6)与马合葬 影片中,Fjölnir为自己大儿子举办葬礼,还有为妻子和小儿子进行简单葬礼的时候,都斩断了一匹马的头颅。

这个仪式同样来自于北欧的维京人传统,对冰岛墓葬的发掘中发现了大量与死者同葬的马匹,而且检查后发现这些合葬的马均为壮年的雄性马匹,这些马有些被割喉而死,有些则是被击打头部而死。 根据目前的研究和推测来看,与马同葬的维京人通常都是有权有势的,因此这种葬礼习俗或许是在彰显墓主人的地位,就像是中国的陪葬品有金有玉一般,对维京人来说,马匹或许更加宝贵。

(7)武者的归宿 影片中出现了几次阿姆雷斯幻想着自己被女武神瓦尔基里骑着白马带领,前往天界之门瓦尔哈拉(Valhǫll)的场景。

在北欧神话中,瓦尔哈拉是一座位于阿斯加德世界的巨大宫殿,瓦尔哈拉由海姆达尔守护,在战争中死去的勇士,可能会被战争女神瓦尔基里选中,带入瓦尔哈拉,因此这个圣殿,大概也是所有武者最心心念念的归宿。

瓦尔基里带着死去的战士来到瓦尔哈尔

(8)戴牙箍的女武神?

相信很多人会奇怪于电影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女武神瓦尔基里看上去似乎戴了牙箍。

这其实也是关于维京人的一个小细节,我们把上面的图放大放大再放大,我们发现这并不是牙箍,而是牙齿上的刻痕。

根据瑞典学者对维京人骨骼的研究,发现其中有一部分人的门牙上有深而平行的凹槽,这种对牙齿的特殊处理方式还是在欧洲首次发现。

而对于维京人为何要在牙齿上进行如此修饰的原因,专家提供了一种说法,说维京人可能会在凹槽中填充红色的颜料,在和敌人对峙时,这种造型会让维京战士显得更加可怕。

哇,写了好多,本来还想再分析一下剧情的,但上面的背景写太多了,干脆就用安雅来结尾吧。 3.安雅-寻常爱情故事 安雅是我最初决定看本片的原因,导演艾格斯在《女巫》之中,将时年20岁的安雅置身于宗教的囚笼与恶魔的怀抱之中,并让她最终倒向恶魔,赤裸身体飞向天空。

所以我一直期待,过了七年,安雅能在《北欧人》中会有怎样的表现。 结果,安雅依旧美丽,甚至导演依旧让她赤裸,然而她只是演出了一个平平无奇的爱情片女主。

在一个以血腥暴力复仇为主题的影片中,奥尔加这个角色虽然出镜时间不少,但存在感则极其稀疏。 请试想,无论有没有安雅的营救,阿姆雷斯被渡鸦所救后都可以逃离地狱,无论有没有安雅的怀孕,阿姆雷斯也同样会去完成复仇,无论安雅有没有投放毒蘑菇,阿姆雷斯也都能在每夜袭扰仇人...

安雅的角色,在本片中纯粹是个添头,这让她这个角色沦为了一个性格有些倔强,却仍旧可有可无的花瓶。 反观妮可基德曼饰演的母亲,同阿姆雷斯的几句话中,就将一个缺爱,不忠而又疯狂的角色淋漓展露,当她试图亲吻儿子的时候,我相信大家的感受绝对比安雅把血劈在别人脸上要震惊得多。

当然,安雅的存在或许只是为了给阿姆雷斯补全一条感情线罢了,就像奥菲利亚之于哈姆雷特一般。 但在宏大的北欧图景与你死我活的血腥复仇之中,这场感情怕也是最容易被抛弃,被遗忘,被背叛的了。

 3 ) 《灯塔》导演新片扑街,暗黑史诗拍成了马戏团乱炖

北 欧 人

导演: 罗伯特·艾格斯

编剧: 秀恩·西古尔德森/罗伯特·艾格斯

主演: 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妮可·基德曼/克拉斯·邦/伊桑·霍克/安雅·泰勒-乔伊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2-04-15(英国)/2022-04-22(美国)/2022-05-13(美国网络)

片长: 137分钟

《北欧人》:一部马戏团电影

作者:Infra

业余影迷。从不懂电影,很少爱电影,有时看电影,总是存资源。


《北欧人》是罗伯特·艾格斯继《女巫》和《灯塔》后执导的第三部长片作品,也是他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部影片(7000万美元,《灯塔》的成本为1100万而《女巫》则不到其一半)。这位美国独立导演就像许多同时期的类型片作者导演一样(阿里·艾斯特、特里·爱德华·沙尔茨、亚历克斯·加兰等等),从A24较为自由的创作环境中成长起来,从各个独立电影节走向学院颁奖季,走向主流视野,甚至走向欧洲三大电影节。“A24出品惊悚片”也因此被打上了深刻的作者风格印记,它们不追求一惊一乍的生理刺激式跳吓,而以慢但沉稳的叙事和现代化的视听语言将影片的氛围与文本深层表达徐徐展开。

A24惊悚片

然而可以想见的是,当罗伯特·艾格斯脱离独立制片体系,投入到大厂环球影业的怀抱中,拿到的却是像莎翁《哈姆雷特》这样古老的经典叙事的剧作时,他从《女巫》到《灯塔》所奠定的极其现代的作者风格势必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在《北欧人》中,随处可见的便是这种导演与制片厂、与经典文本的抗衡所生成的拧巴和矛盾,而艾格斯本身所特有的风格也在制片厂给出的充足预算下展露出铺张浪费有破无立的一面。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无聊的做法是分析并肯定其对《哈姆雷特》经典男性叙事的现代改写与其视听语言的现代化运用,而准确的做法是仔细观看影片中大量使用的运动长镜头调度从而在其中看到影片走马观花用完即弃的空洞本质。

改写经典男性叙事,但也没改

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国王被自己的亲兄弟杀害,王后也被迫委身于篡位者,而侥幸逃过一劫的王子则下决心为父亲复仇、拯救母亲,他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在故事的最后直面杀父仇人,并在决斗中悲壮地与其同归于尽。《北欧人》采用的便是《哈姆雷特》这套“王子复仇记”的经典男性叙事。在这个故事中,男性中心主义被捍卫,“血债血偿”的男性气概被肯定,而女性则被默认为忠君爱国的贤妻良母,并在整个叙事中始终处于被拯救的位置。

《北欧人》剧照

当然,我们也听过另一个故事:王子幼时因将来会弑父娶母的预言而被国王抛弃于荒野,被一位牧羊人发现后赠与邻国国王作儿子,王子长大后得知了这个预言便离开了养父母,在路上他杀死了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不久后又因除掉狮身人面女妖而被人们拥戴为王,迎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预言就这样在他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降临了。精神分析学家们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现代视角下的重读,并从中看到了男性的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同性恋禁忌与女性憎恶等心理。男性气概被解构了。

在罗伯特·艾格斯的两部前作中,尽管剧作整体都采用“封闭空间下的人心试炼”这一经典类型片叙事,并大量取材于民俗志怪或神话传说,其人物写作和意象运用却又是现代的精神分析式的。《女巫》中父母对子女性发育的焦虑、《灯塔》中人物亦兄弟亦父子的关系和对灯塔-阳具的崇拜,它们都是催化人物之间的矛盾、引导人物走入那套俄狄浦斯戏剧角色扮演的驱动力,主角最后也都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弑父(或弑母),影片也表达出对父权与男性中心主义的反叛和讽刺。

《北欧人》剧照

当这种现代视角落在“王子复仇记”这样古典的男性叙事上时,艾格斯拍出了《北欧人》。然而,影片从这种视角出发的改写却是有心无力,甚至可以说是惺惺作态的。

关于这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影片对这套男性叙事最具“反叛”姿态的一幕:阿姆雷特潜入母亲的房间与母亲相认后,后者却坦言自己是被国王劫来的奴隶,阿姆雷特是因强暴而生下的,她与阿姆雷特的叔叔是真心相爱,而杀死阿姆雷特的父亲也是她的主意。至此,王子复仇记背后的圆满家庭童话已经被打破,但还不止于此,接着,母亲还告诉阿姆雷特如果他杀掉了她的丈夫和儿子,那么“你将成为我的新国王,阿姆雷特”。

《北欧人》剧照

可以说,这段独白简直是卯足了劲往《俄狄浦斯王》上撞,生怕有人不知道编剧是现代人,其赤裸裸的功能性,充其量也只是艾格斯对自己所热衷的精神分析式剧作法的一次强行输出。而除了这一幕里完全只用台词交代的“改写”之外,“王子复仇记”该怎样发展还是照旧怎样发展,只是多了“弑母”这一个步骤。在结尾,阿姆雷特也如预期一般与杀父仇人同归于尽,在幻境中进入了英灵殿。男性神话最终得到了捍卫。

《北欧人》剧照

这便是全片拧巴的一个缩影,我们清楚地看到导演与片厂、与古典文本的抗衡——然后失败。

导演有在拍摄中质疑过男主热衷于杀戮与复仇的男性气概吗?其实并没有。尽管通过母亲之口说出“你继承了你父亲的天真”,但影片对男主的杀戮行径非但没有反思之意,反而还充满了崇拜——这是比剧作上的拧巴和保守价值观还更可怕的东西。

长镜头场面调度,但只有“场面”

为何说影片对有毒男性气概不仅无反思还充满了崇拜?在男主成年后的开头,影片展现了一场与主线剧情无直接关联的攻城战,男主高喊着“To Valhalla”(英灵殿)一路厮杀,长镜头一路跟随后结束在一个仰拍:他用嘴撕开了敌人的喉咙并仰天嚎叫。尽管这场厮杀在后来女巫出现时,被解释为男主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但导演仍然可以选择用更加辩证清醒的态度来拍摄这场杀戮,比如更多地呈现受害民众的反应。但我们在那个长镜头中只看到了一种运动:一种“沉稳有力”的运动,就像男主一样;这样机械冷漠的运动也只拍下了一种情绪:对步步深入敌营的期待、对更多杀戮的期待,就像男主一样。

《北欧人》剧照

长镜头看似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拍摄,但其中却充满了它对自身的崇拜,导演像一个沾沾自喜的马戏团指挥,炫耀着他的场面调度之宏大和稳健。男主尽管作为众多打手中的一员对这个集体并无多少归属感,但他热爱杀戮,因此冲锋陷阵才格外卖力,而长镜头则通过炫耀式的调度肯定了他的阳刚之气。导演看似在客观呈现杀戮,但实际上乐在其中。

这样的长镜头也充斥于影片接下来的时间里。在这些长镜头中,人们奔跑、斗殴、吼叫、厮杀,而长镜头之“长”的意义,也仅仅体现为对“完整记录下整个过程”的强迫症式的追求,甚至不惜用遮挡镜头的方式隐藏剪辑点,将两个镜头衔接在一起,拼凑出一个伪一镜到底,以此能更好地把记录延续下去。可是,这种镜头除了不断自恋般地肯定自己的全知全能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吗?

《北欧人》剧照

长镜头之所以需要“长”,在于它需要一段较为宽裕的时间,来通过运动,节奏性地编排场面中的各种元素,或通过简省运动,静观场面中时间性的意义的自然流露。而在《北欧人》这些记录烧杀劫掠的长镜头中,时间是走马观花毫无节奏的,看一分钟和看两分钟没有区别;空间是用完即弃的,它们并不生产任何意义,只是为杀戮提供一个背景板而已。比起场面调度,这更像是场景展示。

回看艾格斯首作《女巫》,在中段那场儿子死亡的重头戏里,儿子从平静地念着祷告词,到突然起身如灵魂出窍般大笑,再到最后慢慢躺下的无声死亡,长镜头仅仅通过一拉一推,拍下这段完整的富有节奏的表演,不用任何配乐烘托,便让人感到由心底而生的胆寒。

《女巫》剧照

在结尾的惨案结束后,女主回到房间里,一根线一根线地解开长久以来束缚着身体的束腰,而镜头只是定在原位,静静地拍下这个富有主题性意义的一幕——一部讲述女性觉醒的影片,需要有这样耐心而安静的时刻。

《女巫》剧照

艾格斯在自己前作中曾隐匿于表达的细腻长镜头,在《北欧人》中彻底变成徒有“大场面”的马戏团杂耍,和对有毒男性气概的袒护。可以说艾格斯已经完全走到了自身的反面。

艾格斯的创作转向:从寓言到造型

艾格斯的两部前作中,我们发现,若将两部影片的超自然元素全部剔除,两部影片的情节发展仍有可能自圆其说。《女巫》里,中世纪婴孩存活率低、清教徒家长对儿女性发育的恐惧、落后的医疗手段、动物袭击人等等情节条件,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在《灯塔》里,接驳船迷失方向、海鸥袭击人、男性相互争夺权力高地、饮酒过度致幻等等,也是在现实中确实可能发生的。

因此,与其说艾格斯现代化地改写了古老的民俗传说,倒不如说,他只是在精神分析式的人物寓言中借用了民俗怪谈或神话传说的元素来解释、推动寓言的发展,使寓言文本更丰富更多义。这种做法在情节内部制造了一种张力:哪些灾异是人为所致而哪些是超自然力量所致?

在《女巫》中,这样一种剧本内部的张力即便到了结尾也没有完全松懈。它某种程度上承担了悬疑恐怖氛围的营造,观众看着一家人互相猜疑,而与此同时观众也对前一秒信任的人物又充满了猜疑,这种心理预期上的反复便是影片多重文本张力的拉扯下产生的。而在视听上,长镜头的存在也是在于连贯地捕捉场景中细微的运动,而不仅仅是为了凹一个漂亮的造型。

而到了《灯塔》,环境、人物的写作目的性都过于强烈,只为一个庞大的隐喻系统服务。导演甚至比观众还急不可待地给出这个隐喻系统的解读指南:直接通过角色之口说出“招惹海鸥会带来厄运”、“也许我只是你幻象中的一个意象”这样的解释性台词。

《灯塔》剧照

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剧本内部多义性的张力。而诸如1:1.19的画幅、音效式音乐、规整的构图、精致的平移运镜、角色大段飙戏式独白等等,都在把这套隐喻系统打造成冷漠的寓言机器。视听造型上确实起范了,但如此大量反复,很难不让人感到疲惫。

从《女巫》到《灯塔》,艾格斯的创作兴趣发生了一次鲜明的偏移:从对寓言文本内部情节多义性张力的营造,到对精致造型感近乎偏执的追求。

《北欧人》剧照

而如果说在《灯塔》里,对造型的追求仍然能够量变引发质变,将情节进一步催化至迷乱的高潮,那么到了《北欧人》,“造型感”的意义只剩下了炫耀式的场景展示,还有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捍卫,而后者也与“精神分析剧作法”产生了根本的冲突,“精神分析剧作法”又与粗浅直白的好莱坞剧本产生了冲突,整部影片被拧成了一股麻花。《灯塔》的观感仍然是顺畅的,而《北欧人》则在导演剧作风格与古典叙事的打架中,以及精致而又空洞的场景展示长镜头中,把自己的全部能量给消耗殆尽了。

编辑:Detached

我身上还有春天的痕迹。

-FIN-

 4 ) 人生就像个中二の响屁,你以为是天选的命运不可逃脱的仇恨一股披荆斩棘的力量在体内酝酿发酵翻江倒海痉挛低语着要大干一场,但放出来别人听到,终究还是脸红了自己。

对男主的屁印象深刻,很精辟,很大气(一派胡言!)。小小年纪,就气沉丹田,盆腔共鸣,声如洪钟,威廉达福都惊呼:此天子气也。

Disclaimer:电影是戏剧般的严肃史诗,视听的艺术品,无奈楼主却是个俗人,戏精轻浮笑点低,笑粗了声,我向导演谢罪(iДi)。看严肃影评的各位请出门左拐。

这是个怎样的史诗故事?北欧王子男主Amleth,自幼仰慕父王,却亲眼目睹叔叔手刃父亲,霸占母亲,留下心灵创伤。逃离被窃取的王国多年后,男主谨记父亲教诲,在巫女蛊惑下,发誓报仇雪恨,潜入叔叔的村庄。但找到母亲后,男主了解到异族的母亲原本也是父亲霸占而来,是母亲当年跪求叔叔替天行道,杀掉了命不久矣的父亲。随即男主信仰崩塌,母亲表示儿砸你的复仇算个屁,与之交恶而惨死男主刀下,大开杀戒后男主最终与叔叔同归于尽。

虽然男主看上去肌肉发达英勇无畏,但始终不能摆脱为父报仇命中注定这样字眼的驯化,其忠犬而非狼的本质,从小时候憋出冷不跌的狗屁也可见一斑了。相比男主弟弟的继承仪式,歃血吟歌,残忍中透着威严,血腥中凸显逼格;而他爸就只让男主像狗一样地啃骨头,摸着头,乖乖要跟我学吖,乖乖你要继承我的意志吖。要不说,男主对犬科的同伴真的很有共同语言,就是可怜了被策反的狗狗被干掉做成了肉汤。男主一经巫师教唆,也是鸡血沸腾,嚎叫着冲锋陷阵,攻城屠村毫不含糊,也难怪学不会什么叫迷途知返。男主原本可以与安雅远走高飞,不只是享受生活,更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但还是抵不过仇恨的诅咒,把他困在了年少做过的那噩梦中。

男主其实是个可怜的中二少年,男人至死是少年。嗯,真的会致死的那种。


观影体验太压抑了,下面放映一些楼主的内心小剧场调节气氛 ~(~ ̄▽ ̄)~

男主的动作戏非常生猛用力,最累的除了面部肌肉应该就是声带了,嘶吼夹带垃圾话,演员得赏两壶胖大海。

导演臭表要脸但又很懂观众心思地脱光了好多演员的衣服,给人一种北欧很热的错觉。但还没看的尼们也要收敛一下期待的口水,我有一说一,灯光还是太暗了点。

当然安雅自带圣光,美如画。连姨妈都是美的。

自带圣光的还有骑马救男主的女武神(没错是北欧神话的女武神),虽然表情和叫声很狰狞,但牙套还是很萌的。

冰岛一家人个个都是人才。

奥斯卡影后的精分母亲实力演绎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就那似笑非笑的尖叫就不是一般人学得来的。她曾提议与男主乱伦也许不是没有来由,《大小谎言》了解一下。

母亲应该用光了全村的护发素。求生发秘方,在线等,挺急的。

男主弟弟如哥哥一样中二,狂热的小球迷。践行着你行你上啊的人生格言,比键盘侠们高到不知哪里去了。可惜他对力量一无所知,而且不喜欢劳动。如果一个群众观念淡薄的弟弟上位,我会担忧贵村的未来。

但作为反派的叔叔就懂得劳动最光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老挂着一副不想打架只想养羊的厌世脸,完全没有男主那种血性嘛。他逃到冰岛真的不是自己放弃治疗吗?

说到放弃治疗,还有一裤衩子槽点要吐。叔叔给男主步步为营的机会,怎么说呢,如果没有他,男主杀他的计划可能会很难。晚上不看好男主这个假奴隶也就罢了,男主自曝身份后还不派人看着他,甚至把剑一并扔给他,几只成精的乌鸦就把男主放跑了啊!村里出事,第一件事就是给男主发武器,真是缺啥补啥啊!说男主也是村里一份子,我代表男主谢谢活菩萨啊!男主杀过来时,嘱咐妻儿保护好自己,扭头走了,等到男主刚杀了她们就回来收尸是肿么回事啊?!明明男主受伤不支,没有当场为妻儿报仇,还很体贴地约定去火山口决战啊!不吸取教训啊!!仿佛生怕男主挂了,让你休息休息再来取你叔叔的首级啊!都决战了,把剑架在男主脖子上开始思考哲学是什么意思啊?!尼快动手啊!!不动手等着男主反杀吗!!死丢匹得啊!!我的内心一万只土拨鼠在咆哮啊!!!本来我是站男主的但打着打着我开始为叔叔加油了是肿么回事啊!!!

叔叔的大儿子,男主堂弟,虽然性格很差,虽然一拳打不死苍蝇身体不太好的亚子,死得也是惨兮兮。不但睡梦中被男主暗算,还被男主偷走了❤️。男主最终被叔叔扎心了,可能是老铁的报应吧。

还有一位非常抢戏的士兵没鼻子君。匹诺曹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谎鼻子会变长,所以没鼻子君说起谎来就可以为所欲为,谎称男主已死,也就卸下了大家的警惕,酿成了数年后的人间惨剧。

最后故事总结起来,就是男主幼年丧父,背井离乡,为了报仇不断隐忍,拥有铁头,手持利刃,乌鸦是他的朋友,最终反杀仇人,砍下了对方的头。

等一下,编剧尼是不是看过《鬼灭之刃》?

 5 ) 人生就是一场不间断的价值判断

最近工作很忙,这周终于抽出时间去影院看了一下《北方淫》,所以在影片开场前内心还是比较期待的。以下为个人的、很片面的、非常微小的感想。有剧透,慎入。

----------------------------------------------------------------

----------------------------------------------------------------

----------------------------------------------------------------

电影开场后非常直接,大概用了十多分钟就交代清楚了老国王被篡位小王子被迫逃离的故事背景。当然了,中间掺杂着一些神秘主义色彩的桥段,完成了小王子人设的建立,即通过立下神圣誓言的的方式承诺一定要为老国王复仇。

一转眼,离乡后的小王子,在另一片土地上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勇士,在不断洗劫其他族群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在一天夜晚,恍惚中的王子再次偶遇神秘的祭祀提醒他不要忘记曾经立下的誓言。

醒悟的王子于是踏上返乡的脚步,伪装成奴隶,想办法接近了当年的杀父仇人(现如今的国王)。在这个过程中,王子结识了Anya所饰的美丽女奴。在王子不断实现复仇的过程中,王子和女奴感情不断升温成为恋人。而王子也一度决定带着心爱的人逃离这一切,可此时的王子再一次受到神秘主义力量的感召,提醒自己要完成人生的使命。

至此,影片迈入尾声,王子和杀父仇人最终在火山口进行的殊死的较量。完成了复仇的王子却也受到了致命的攻击。生命垂危的他,恍惚中看到了女武神飞入英灵殿的美丽画面,平静的接受自己的死亡。

当然,实际上影片的细节有很多,比如Nicole Kidman饰演的母亲的这个角色、宿命论等等,我在这也只能草草的概括一下。我想说的是,小王子通过两次所谓的“价值判断”,最终还是选择了信守自己的诺言完成复仇。完成了人生的使命的王子虽然最终面临死亡,却显得异常平静。我想这可能才是影片真正的主线。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钱财、权力、爱情、家庭当然都很重要。但是人活一场应该还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实现自我,否则怕是很难获得平静。

PS: 最后扯个有意思的,女武神出现的时候我一开始还寻思她咋还带牙套呢?。。回家后稍微查了查,发现那确实不是牙套。维京人历史上会在自己的牙齿上纹身/染色。所以这个所谓的“牙套”大概是导演对于历史的一种还原 (Source: //mashable.com/article/the-northman-valkyrie-braces)。

 6 ) 一千个观众看不出来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值隆冬,寒潮将至,骤降的气温恰与本片的名字遥相呼应。北欧文化在我看来一直都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既因为那是大陆上离我们最遥远的地方,也由于这片苦寒之地的历史缺少成文记录,大多是以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为它平添了一份奇幻的色彩。

本片的主角叫哈姆雷特,轻易让人联想到了莎翁的同名名著。的确,电影讲的也是一场王子复仇记,一边是谋害王兄,篡夺王位的叔父,另一边是孤军作战,忍辱负重的年轻王子,所以有不少网友将本片调侃为莎翁名剧的魔改。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本片实际上源于13世纪一部丹麦编年史,当中最早记录了维京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诛杀叔父的传奇故事,莎翁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将背景定到了中世纪的丹麦王国,并藉文艺复兴传遍世界,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因此,要追根溯源,本片可能比《哈姆雷特》更贴近真实故事原本的模样。

但无论起源多古老,本片归根到底还是一部好莱坞电影。除了制造剧情冲突,经历一贯的古典英雄塑造流程,保证基础的影院商业要素以外,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存在还是毁灭”的探讨。

当哈姆雷特试图救出被“夺走”的母亲,却被母亲亲口告知弑杀先王竟是母亲一手筹划,篡位的叔父不过是母亲的一颗棋子。看似高贵的母亲原来出身奴隶,她与先王之间其实并无爱情,哈姆雷特也不过是她被先王强暴后诞下的孽种。虽然,先王给予了母亲荣华与安逸,她却没有丝毫感激,不惜将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于危难中,也要借刀杀人来报复先王的冷落与羞辱。面对哈姆雷特的复仇,母亲甚至还提出可以在杀光所有人后,跟哈姆雷特乱伦成婚,共享权力的疯狂主意。

而哈姆雷特的先王父亲眼中则只有战士的荣誉,他拒绝安逸,拒绝老死,也拒绝阔别良久的王后,一心只追求战死沙场,从小就在儿子心中种下他日要为已报仇雪恨的种子。为了复仇,哈姆雷特舍弃自由,委身奴隶遁走不毛之地。在了解了上一辈恩怨,复仇的动机已经被动摇,仅差一步之遥就能与爱人远走高飞,重建属于自己的王国时,哈姆雷特还是选择了调头继续完成复仇,皆因复仇之火已然是他过往人生的动力,他的名字已经与复仇绑定,放下仇恨的哈姆雷特将不再是哈姆雷特。

在命运的抉择上,本片的主要角色无一例外选择了毁灭,这常常与现代人们相悖的选择,放在当时的北欧却能找到异乎寻常的合理性。在北欧神话里,勇敢的战士将在死后由女武神瓦尔基里引领,齐聚到英灵殿瓦尔哈拉,并在这里准备最终之战——诸神黄昏的到来,这也成了所有人的理想榜样,引导了人们的价值观判断。北欧神话中充斥着对自然与力量的崇拜,一如片中他们对基督信仰的讥讽,他们难以接受将一个被钉在木架上的死人作为偶像。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恶劣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北欧人终其一生都要与自然不断抗争,人们必须要依靠力量才能在其中活下来,稳定的生活固然有强烈诱惑力,但荣誉、尊严,以及个人使命的实现有更重大的思想意义,这也是我们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本质差异的体现。

本片由Nicole Kidman领衔的演员阵容可谓星光熠熠,9000万美元投资大概大半花在了演员片酬上,以致于作为好莱坞大片,特效竟让我看出了瑕疵感。除了值得探讨的北欧民族性格话题,电影其实没给观众带来多少新鲜的东西,唯有冰岛荒原风光与卢恩文字令人追忆往昔,甚是怀念。

尚可,不推荐,不收藏。

 短评

别看!零星送给2022年了还在拍王子复仇记换皮到一丁点都不想改的好莱坞,两星勉强送给演员和用这手法拍了三部folk horror能不能克制一下自己的导演。Why am I seeing this?! 看第一幕结束就知道是啥了却硬要再蹲两个小时才到结局。女性只有坏女人王后和善良不屈美少女。何德何能看到E大和妮可又同框,本次演母子然后… 我很怀疑背后的主创应该又尽是些老白男才会觉得现在的观众还想看这些。我管你是北欧哈姆雷特还是结尾像是致敬《黑暗时代》还是啥,与时俱进一点OK?

5分钟前
  • SaynomorE
  • 较差

就说说 还有哪一对好莱坞明星既演过夫妻又演过母子的?

9分钟前
  • sheeparker
  • 推荐

???大小谎言的couple来了将近两年前标记的,实在是不喜欢,像罗伯特的维京学毕业论文。

10分钟前
  • ESTEL
  • 还行

整个就是把戏剧演出电影化了,莎剧感极强

15分钟前
  • Mr.Hungry
  • 还行

尼可和亚历山大还能演母子的??

17分钟前
  • miaisdreaming
  • 还行

美国与挪威新拍的北欧版的《汉姆雷特》,据查此故事“文字记载最早是完成于1200年左右的《丹麦史》,情节虽与莎剧有明显相同之处,但差异也不小。哈姆雷特的原型叫阿姆雷特,是丹麦国王之弟霍温迪尔之子。” 本片就是以王子阿姆雷特为主角编的复仇故事。虽然完全没有莎剧的哲理与戏剧张力,但在吸收展现北欧,特别是挪威、冰岛历史、传说文化及风光方面还是下了功夫,有一定观赏价值。剧作上对王后(影星妮可基德曼饰演)一角色的彻底颠覆,可谓一“亮点”。其他乏善可陈。

1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七美元一张票啊。。。俩人就是14刀。。。我看了个啥。。。

24分钟前
  • 寇国威
  • 很差

a story about a bunch of muscular nordic dudes with heavy English accents angrily hacking each other to death ( due to the lack of a one-child policy ). I don't feel much for those dudes with questionable mental stability, but I feel sorry for the horse who got its head chopped off for being at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 R.I.P horse.

27分钟前
  • TimberNord
  • 还行

【C】如此空洞,如此可悲,艾格斯在前两部作品里所追求的影像质感在《北欧人》中已沦为通俗的视觉噱头。多个平稳顺滑运镜繁复的长镜头似乎总在号召观众对电影工业的崇拜,但这一奇观的设计实在过于死板。推镜、摇镜、群演走位、隐藏剪辑点,种种属于长镜头的要素总是透着令人尴尬的机器感,没有灵魂的影像也自然无法诞生更多的可能性。正如最后火山口的决战,故事内的角色力图以吼叫获取气势,但其所作所为只能将观众不断驱散。似乎与《沙丘》同理,疯狂挥洒着类似“场面调度”“视听盛宴”“回归影院”等可被量产化的奇观鸡汤,却在自我轰鸣的过程中轻易崩塌,仅留下满地破碎的空壳残渣。

28分钟前
  • 思路乐
  • 还行

本片要说是史诗电影我是肯定不认同的,一个北欧国王,就如同,我国一个P大一点的村长,所以怎么看就是一部村长复仇记,说什么也称不上史诗电影!剧情走的是王子复仇记,本来看的是异常平淡,不过当中出现了一个转折,虽然称不上神转折吧,但也算是有了点新意。虽然转折过后,又是按照王子复仇记的路数就这么下去了。演员里面估计也就一老一少,两个女演员(妮可·基德曼、安雅·泰勒-乔伊)还能让人印象深刻一点,毕竟所有的男演员,那个穿着,那个一脸脏,让人感觉,和野人的差距,也确实是不大的😏

29分钟前
  • 阿杰
  • 还行

虽然制作全面升级,但仍是艾格斯地域民俗神秘主义类型体系的一部分,但与前两部作品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女巫》和《灯塔》中诗歌般的恐惧之源统治了叙事——一层无法言说的薄膜迷惑了我们对电影中世界的理解,那是年代久远又从未可知的自然或超自然的浑浊邪恶,以及人与人之间始终存在的心灵壁垒和随之产生的扭曲畸变,可以感受到《北欧人》中艾格斯同制片厂之间的拉锯战,最终的结果便是这个“哈姆雷特”的原型故事在明确甚至可以说简单的动作惊悚片主线外又保留着对角色行为动机的高浓度的神秘色彩修饰,于是这便形成一个这两种驱动力谁都可以离开谁而更加自我的单独存在的尴尬分裂境地,庆幸于艾格斯对视听演出风格的统一和坚守,没错,这或许是日渐迟暮的好莱坞今年最具风格化和破坏力的作品,它依然值得影迷去观看,更值得一个导演剪辑版的圆满补完。

34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火山口的两人”

37分钟前
  • W
  • 推荐

一款太专注影像诗以至于忘记了要有剧情的北欧部落风情宣传片。我知道你是Hamlet式的复仇故事,但发生在这么个不到五十人的小村子,斗争激烈程度差不多就是高中选班长,到底有什么好神神叨叨地打打杀杀两个小时的!开头我在睡觉,后半部分在演员朗诵的散文诗里思考明天中饭吃什么。

41分钟前
  • Janeites
  • 还行

岩浆边拼剑怎么能不占领高地?

42分钟前
  • 安徒生船长
  • 还行

每年得被好莱坞逼着看180遍哈姆雷特

47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按部就班的北欧血腥迷幻版王子复仇记,人物都仿佛毫无感情的脸谱化的提线木偶,除了大型展示恶劣生存环境下黑暗时代文明边缘的残忍之外想不出有什么别的意义了。

50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还行

非常非常的普,就没有一个东西是新的。首先维京文明已经有些过度改编了,而北欧人无论在画面上还是内容上都没有任何新意,涵盖的基本就是你看到片名后十秒内联想到的内容。罗伯特艾格斯如果只是想忠实记录民俗的话,其实不用拍电影的。主线故事大概有个一千多岁了吧,看完演员表加豆瓣简介约等于看完电影了,不会有任何超出你预期的剧情。最不懂的是有人吹摄影。这个投资级别的电影拿出几个调度还行的长镜头真的值得吹吗。至少对我来说,最失望的一点就是摄影。罗伯特艾格斯一直是个风格化的创作者,但北欧人的每一帧都通用到可以插入任何一个关于北欧的视频。看不到任何一点表达,没有任何令人感觉新奇的视觉元素。且不说很多画面撞了很多其他电影,有些片段真的太蠢了,蠢到我以为自己在看什么游戏的过场CG。

51分钟前
  • 小野洋葱
  • 还行

跟“启示”中间大概隔了100个“贝奥武夫”,导演还是更擅长拍文艺恐怖片。妮可·基德曼的角色把我给整懵了,开始以为是王子复仇记,到后面居然是...孝庄秘史???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艾格斯的电影怎么突然那么多能听懂的人话了?比他前两部的剧情容易理解太多了,就是北欧版王子复仇记,另外含雅量有点低啊,其实比起男主如何复仇,我更想看女主如何成为maiden queen。除了上面这些问题,妮可的王后好绝,我喜欢这种狠人人设,维京人的蛮荒与信仰真的展现的好赞,尤其是葬礼那里,几次血腥长镜头也好棒,最后裸男火山打架什么的真的是太美好。话说,玩艾尔登法环后遗症,太多既视感了,尤其是最后火山决斗,好想找个人在火山边上对决。

56分钟前
  • 吃货F
  • 推荐

大银幕。失望透顶,和看一个超长预告片别无二致。属于两不靠,不伦不类的,很奇怪的一片,类型化纯度不够,爽感的获取被抑制,但另一方面有着这样的制片规模你又不可能做出一部完全作者化的电影。前面很多时候都在尽量避免分切镜头,弃用多机位拍摄,选用平滑的移动长镜头调度取而代之,但显然像最后火山口的叔侄大战你不可能还这么拍,你不得不去做更多的镜头分切来分解动作,否则不仅没有燃点,疼痛感也不强烈,情绪和动作的爆点终究还是依靠了分镜,所以到制胜一击时马上切至了全景。在拍法上我感觉艾格斯的本意是追求更多从容平缓的长镜头段落,但我认为大体并不适用,以艺术片的运镜方式来拍摄激烈的战斗场面值得商榷,主角的野性和怒气从未感染摄影机,全片的镜头都在诉诸一种平静的冷异感,摄影机与角色各自为战,渐次拉开了同观众的心理距离。

57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