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克图

HD

主演:易卜拉欣·阿迈德,阿贝尔·贾夫里,透珞·琪琪,蕾拉·威勒特·穆罕默德,梅迪·A·G·穆罕默德,凯特利·诺埃尔,法图玛塔·迪亚瓦拉

类型:电影地区:毛里塔尼亚,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班巴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廷巴克图 剧照 NO.1廷巴克图 剧照 NO.2廷巴克图 剧照 NO.3廷巴克图 剧照 NO.4廷巴克图 剧照 NO.5廷巴克图 剧照 NO.6廷巴克图 剧照 NO.13廷巴克图 剧照 NO.14廷巴克图 剧照 NO.15廷巴克图 剧照 NO.16廷巴克图 剧照 NO.17廷巴克图 剧照 NO.18廷巴克图 剧照 NO.19廷巴克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廷巴克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陷入宗教极端分子控制下的马里通布图终日遭受圣战分子的迫害“半壁江山都被入侵者占领了”。女性首当其冲。通过讲述 Kidane、Fatima、他们的女儿Toya和Issan,以及他们的小农庄的故事,Abderrahmane Sissako对“被媒体和全世界忽略的”这个地区的恐怖主义表示反对。这位导演用镜头见证了自己心中热爱的萨赫勒地区“男女平民寂静的反抗”,借此揭露现实。尤卡坦初爱密探归来漂浮蓝桥会横冲直撞三兄弟牢笼家有嫂娘无意背叛星落凝成糖沸点断喉弩明天也要作伴民国往事羞耻 法国版第三季二十一世纪神话学误打误撞第一季花季迷途巴比伦饭店第四季小幸福昨日女孩文件:4022天的饲育生死交锋2023新四军女兵盾神爆裂老兵怨屋本铺2天天有喜DVD北泽一家-管好自家事-猫是要抱着的深海逃生浩哥爱情故事2022篮球兄弟第四季大典当渡口编年·贺家永远的逝友双性恋曾经小公女50米生死线遭遇激情海狼(原声版)上温蒂妮2020谍影追踪心灵的救赎万万没想到 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廷巴克图

整部影片拍得较散,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受到伊斯兰组织的统治,人们的自由完全受到了束缚,不能唱歌、听音乐、踢球、外出闲逛、聚众聊天等等;在男权社会下,女人的处境更加艰难,男人看上的女人,即便女人及其监管人不同意,但可以将女人强行掳走,这是合情合理的,且都是不违背真主的意志的。

喜欢影片这几处:男孩们在球场上驰骋着,踢着隐形足球,传球、铲球、射门,假想着足球仍在场上;受罚正被鞭打的女人跪在地上仍高声歌唱,婉转如天籁;养公鸡那个疯女人面前那位赤脚在沙地上跳舞的男士;小女孩最后在沙漠上奔跑的场景……

 2 ) 枪杆子上的宗教

我唯一赞赏伊斯兰基本教义派的教条,目前为止,只有禁烟。

想起另一件事。到土耳其去时,当我们一团人表示,没一个人抽烟。地陪波拉十分惊讶,再三询问,语气夸张。仿佛世界上所有的成人,至少男人,都该抽几口烟才正常。土耳其女人也很热衷吸烟,商场里摩登咖啡馆吞云吐雾的女性很多,姿态优雅。

当然土耳其从来就不是伊斯兰世界的模范生,而是逆子。

追根究底, 抽烟的文化,由占领美洲的欧洲人带到全世界。烟草本来是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在地习惯,土族摘取烟叶燃烧吸食,是最早的烟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美洲好多的饮食习惯给白人带到世界各地,如马铃薯、玉米、巧克力、胡椒、烟草等,丰富了世界的饮食文化。

所以严正考究,对尼古丁上瘾算是来自西方的败坏文化之一,清真伊斯兰溯本清源,责无旁贷。

穆斯林所憧憬的中东国家,历史上发生过伊斯兰长老发出凌厉的Fatwa禁烟事件,则完全是一种政治手段。

19世纪伊朗还是君主专制时代,由于国家收入入不敷出,国王为了快速获得资金运营国事,及他的私事,把国内的日用品销售专利卖给一些欧洲大集团,条约极度不平等。当时烟草是伊朗的出口货品,卖到全世界,相当受欢迎。伊朗社会中,吞云吐雾是很流行的习俗,不论男女,人手一管烟。英国企业British Major Talbot跟国王买下收购伊朗烟草的专利,烟农们只能以很低廉的价钱卖出农作;另一方面,从British Major Talbot进口的香烟,却以高昂的价钱卖给国内烟民。

可想而知,国内几十万跟烟草有关的百姓或贵族,不管是经营者或消费者,悲愤填膺,民情危如累卵,但国王不听宗教师的劝告,一意孤行。

用软的不行,后来就发生Ayatollah Mirza Hassan Shirazi发出禁烟的Fatwa,声称吸烟是违反伊斯兰的。 这种非宪法条文的禁令,借宗教之名,依然雷厉风行,举国上下,马上停止跟香烟有关的活动,包括销售、消费,连国王的后宫也戒烟。

结果上下国民放弃吸烟的嗜好,伊朗境内的烟草事业崩溃。在1892年,跟British Major Talbot签约两年后,伊朗国王被逼赔巨款给英国公司了事。

接下去的发展又是题外话了。伊朗的宗教势力首见烟草运动成功,再接再厉,朝推翻皇朝革命前进,果真成功。

有时我看陈方安生代表世界卫生组织气急败坏,厉声谴责烟草公司仗势欺人,走法律漏洞,强词夺理,强拗他们的科学研究证实,公众一般的共识和抽烟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心想,干脆把戒烟无线上岗好了,效果更大。无限上岗至宗教或真理的地步,人类听话的几率才会提高,无论以健康怎么吓唬,都不如涉及精神信仰更有效。

然而,宗教的经典并不浅显。有资格诠释教义的权威,究其所以,依然是软弱的个人。当人获得越大的权利,越倾向腐败,是自古不变的道理。人性就是那码子事,被推上神台的精神领袖,依然有贪嗔痴慢疑,不是神。

把教义上岗到蛮横的地步,执法者霸着唯我是问的‘真理’决定他人的对错生死,想以神之名整顿世间次序,本想塑造一个纯净美好的乌托邦,实际上却实现了血迹斑斑的地狱。
 
拍摄得像诗一样的电影《Timbuktu》。痛苦静静地贯穿,像溪水一样没入沙漠,平添惆怅。当我看到一群男孩煞有其事地踢没有足球的球赛,泪默默就淌下了。
Sometimes we laugh to keep from cry.

08/09/2015

 3 ) 善恶的力量

整部电影的主调是带有政治偏见的,但是在仔细一想导演或许还是留了一点辩驳的空间。
“因为是上帝的神法”所以我们可以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强制女人戴手套不让从事工作,我们可以禁止唱歌禁止媒介传播,我们可以以上帝的名义用武力表达信仰。
但是男主作为不那么坚定的信徒,拜托圣战的迷惑,但依旧逃不过人性恶的冲动。即使“神法”的约束,我们依然会奋起反抗,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电影中辩驳空间。
我们的反抗不仅是对极端武装的反抗,有时恰恰是人性驱动的本能反抗。压迫下的人民在反抗,极端分子在反抗,男主角在反抗,即使反抗的对象不同,我们都在反抗着什么。或是因为感伤所以杀了伤害自己的人反抗法律,或是因为生存所以言语反抗暴力。我们都是奔跑的鹿,为了生存,我们反抗。

 4 ) 世界的“邊緣”

女人必須穿襪子,戴頭巾,戴手套。

講馬里語的人不許抽菸,不許聽音樂......禁止隨意,禁止坐在家門口,禁止聚集交談
......廷巴克圖,這個陷入宗教極端分子控制的地方。

廣播裡隔三差五傳來所謂“真主的新規定”。

這是在廷巴克圖,
人們注重自律和修行。

“真主的規定”不寬容,不自由......
有人開始懷疑,
懷疑這是不是真主,是不是先知。

儘管懷疑,
但大多數人都選擇遵從“真主的旨意”。

他們遵守“吉哈德”,也不遵守。
——取決於對它的理解。

事實上,
這是伊斯蘭宗教學概念。語出《古蘭經 》啓示,是阿拉伯語“جهاد”的音譯,中文有時又譯“傑哈德”。其字面意思是:努力奮鬥,盡心盡力,克服困難,努力多做好事。伊斯蘭教法學家認為,穆斯林為學業、生計、事業的成功努力奮鬥也屬吉哈德。
在伊斯蘭語境中,吉哈德可以是個人的行為和責任,也可以是社會集體的行為和責任。因此其詞義的解釋一般包含兩層含義:同個人私欲作鬥爭屬於重大吉哈德,反抗侵略和暴政屬於微小吉哈德。
吉哈德的法學定義是:以言語,財產和生命為主道奮鬥;為捍衛宗教信仰、生命財產、擴張侵略而努力奮鬥。

回到廷巴克圖,
這裡的一切事情以伊斯蘭教法審判和定奪。

遠離廷巴克圖的沙丘上,
住著基達內,薩蒂姆,托婭一家。
他們是虔誠的教徒,
他們選擇留下來。
Why stay?
① 那種遙無止境的逃亡,又有什麽意義?
② 既然仁慈的真主在這裡,他一定會主持正義。

一次意外,
基達內知道“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了。”
“不能再繼續忍氣吞聲了。”
他對妻子說:
“有些話我沒有說,但我知道你知道。”
他錯手殺了一個人,
不得不接受真主的審判。
他在審判前的那個夜晚流著淚說的話,
擊中了我。
他對妻女的愛,
尤其是女兒托婭。
這部影片的大部分鏡頭是緩慢的,
像在平鋪直敘一個無關痛癢的故事。
但是平靜也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我突然想到了一首詩。
『我愛你,
    但是我不敢說,
    我怕我說了我馬上就會死去。
    我不怕死,
    我怕我死了以後再沒有人像我一樣愛你。』

很簡練直白,很深刻動人。

除了基達內,
還有踢球的孩子們,
戴著手套賣魚的女人,
在屋子裡歡快地彈琴唱歌的一家人......

但,
他們對自由的堅守換來的卻是殘酷的懲罰。
在廷巴克圖,
沒人能逃過。

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是一只鹿在狂奔。
無所畏懼的樣子。
End,托婭一路狂奔,嘴裡念着什麽。
萬分堅定的樣子。

這在世界邊緣發生的事情,
實在不足爲奇。
有人反抗,
但力量不足以抗衡。
好像沒有實質的意義。
但,
這樣的地方,
這個地方的人群,
這個地方的生活,
應該被獲知。
我想,
或許這就是導演拍攝此片的目的。

 5 ) 《廷巴克图》:纪录片质感的法国式人文关怀

写在前面:这是《电影文化》课程的作业,说实话这个课相当的无聊,又是在一个没有桌子没有Wi-Fi的教室里上课,加上韩国人很多,作为一个大四狗表示真的是很郁闷

期中的时候老师给了十部影片让选一个写影评,我看了一下其中八部是看过的,我不太喜欢重看以前看过的片子,就准备从另外两部里挑一个,第一部是《两天一夜》,看了之后感觉很糟糕,所以就开始看这部《廷巴克图》,感觉观感也很差,但是作业总是要写的,那我就得罪一下法国的朋友,批判一下这部片子


一、剧情概要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极端主义份子追逐羚羊的画面,然后是一个极端主义分子破坏文物的画面,表现了极端主义份子对文化和生命的漠视。

1 开场镜头


然后是一个极端分子接管小镇的画面,极端分子要求女性必须穿袜子,戴手套,禁止吸烟,禁止有音乐等,表现极端主义教条的荒谬和无情。

2 极端分子宣布规则


然后镜头一转,开始介绍本片的主人公:Kidane一家。Kidane和妻子Satima,女儿Toya在茫茫沙漠中搭了一个帐篷,似乎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游牧生活。

3 与世无争的Kidane一家


然后,剧情急转直下,小男孩放牛的时候GPS,男主最喜欢的牛因为受惊破坏了渔民Amadou的渔网,被Amadou一怒之下杀死。

4 渔民与牧民


愤怒的Kidane拿枪去找Amadou理论,争执中手枪走火,Amadou不幸身亡。

5 Kidane被判死刑


随后,Kidane被捕,按照伊斯兰教法接受审判,因为无法提供40头牛的赔偿并且没有取得Amadou家人的谅解,Kidane被判死刑。

最后,在Kidane即将被执行死刑之际,Satima冲上刑场,两人一同被射杀。影片在成为孤儿的Toya无助的奔跑中结束。

6 终场画面


除了Kidane一家的命运,导演还把镜头对准一系列同样生活在廷巴克图的人。

7 与极端分子冲突的卖鱼女


8 疯女人和她的鸡


9 被鞭打仍放声歌唱的女孩


10 因为娱乐活动被禁止,孩子们只能踢不存在的足球


11 极端分子偷偷的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跳舞


12 因未婚同居而惨遭石刑的情侣


二、技术分析

本片的摄影非常唯美,导演对布景,机位的处理和场面调度都想当熟练,再加上剪辑比较紧凑,这些特点和西非小城廷巴克图古朴的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纪录片一般的质感。

首先本片的色调非常养眼,基本上是和撒哈拉沙漠一样的黄色基调,镜头普遍非常的干净,基本上画面里没有出现超过两种主要的颜色,导演似乎很喜欢用固定机位拍近景,大量的镜头都是两个人的对话场景,同时本片节奏比较缓慢。

13 片中出现植物的地方似乎都有所隐喻


正如前面所说,本片的画面,镜头使用和色调都非常统一,所以一旦出现与整体风格不一致的地方,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导演的指向。比如前面提到,全片的镜头大多是静止的,但是与此对应的,一旦出现快节奏的、运动的场景,就可以产生比较强的对比效果,比如片尾Toya奔跑的场景就动感十足,一方面通过镜头的运动和颠簸感凸显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的悲凉,另一方面也让影片的摄影富于变化。另外,片头片尾的追逐羚羊的场景,踢球的场景也是本片中为数不多的运动的镜头之一。

本片有一个重要的长镜头,就是47-48分钟时Kidane误伤渔夫之后过河的镜头。在这个镜头中,Kidane踉踉跄跄地淌过河,离开凶案现场,留下一道长长的波纹,而Amadou挣扎了几下之后,倒在了河滩上。镜头从一个比较高的视角俯拍,可以看到整条河,镜头长100s左右,仍然是静止的机位。和那些动辄十分钟以上的长镜头相比,这个镜头并不能说是绝对意义上的长,不过效果却很好。配合Kidane走到一半时出现的悲伤的音乐,很好地烘托出了Kidane悲剧性的命运,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14 本片最重要的长镜头


本片的配乐也值得一提。本片有配乐的段落主要有以下几处:(1)开场破坏文物的场景,一段非洲风情的配乐(2)疯女出场时的配乐,和开场是同一组音乐(3)牛冲破渔网时的音乐,节奏较快,制造紧张感(4)踢球一段镜头的配乐:这段配乐可能是片中唯一一段现代风格的配乐,时而欢快,时而紧张,和孩子们尽情玩乐,又被来巡视的极端分子打断这一情节贴合得很好(5)Kidane一家在帐篷中弹唱,和青年男女深夜在家唱歌的两段:一方面表现非洲传统风情,另一方面也是对极端分子的精神控制的反抗。(6)受鞭刑的女子唱歌的镜头:表现对自由的向往,对极端主义的反抗(7)极端主义分子头目偷偷跳舞一段:极端分子也有常人的情感,凸显极端主义的荒谬

除此之外,虽然算不上是常规的电影技术,本片导演调动动物的能力也是比较突出的,几处不经意间的动物出现的场景都有特殊的寓意,比如片头,片尾用了同一组追捕羚羊的镜头。片中出现了两次驴:一次是极端分子宣传教规的时候出现了两头拉货的驴,另一次是踢球的镜头里一头驴若无其事地从球门前走过,孩子们还等它过去才继续,驴的存在可能是控诉极端分子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控制,可能只有驴才能在廷巴克图自由自在地生活。牛也出现了好多次,除了Kidane家的牛群外,还拍了一个放牛的男孩梦中数牛的镜头,眼看就要数够可以换回Kidane性命的40头牛,然而被一个电话拉回现实,发现生活留给这个家庭的只有绝望,更为这个故事平添了一分悲剧色彩。

三、主题分析

在《廷巴克图》中,导演通过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试图描绘一幅穆斯林极端主义统治下的北非小城的生活图景。本片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极端主义阴影笼罩下的西非人民生活的痛苦与无助,藉此批判极端主义本质的荒谬和残暴。我一开始觉得本片在绝望中也有着一丝希望,比如尽管处在极端的控制之下,孩子们却都很阳光,会踢不存在的足球,会讨论球星、歌星,会偷偷地唱歌,会反抗压迫,尽管反抗是无力的。但是看到结尾,我才发现导演描绘的是一个极端绝望的世界:面对极端势力,当地人所能做的事几乎不存在,对于Kidane一家来说,观众想象的枪下留人,或者是刑场救人的桥段并没有发生,随着两人双双倒在枪口下,成为孤儿的孩子在无边的沙漠上奔跑,影片也结束了。有趣的是,导演似乎并不认为温和的穆斯林要比极端的穆斯林更能解决问题,一开始当地的宗教领袖无视极端分子的武力威胁,要求极端分子不能进入“圣地”,似乎给人带来了一点希望,但是影片进行到后半程,当极端分子强行要求女孩结婚的时候,教会领袖才发现自己的无力:原来真正到了利益冲突面前,拿枪的才有话语权,面对极端主义的统治,片中的人似乎做不了任何改变,这就是本片的主题和基调。

四、比较与评价

前面我对本片的摄影、配乐和主题都给予了肯定,但是回到影片的故事本身和影片的整体观感上,我的评价只能是介于“一般”和“糟糕”之间。即使是有着出众的画面感,本片在编剧和节奏的把控上都很失败。

本片试图通过主人公Kidane家庭的命运来影射民族的命运悲剧,然而,这个故事本身缺乏力度,再加上导演本身慢节奏的叙事和纪录片式的视角,导致全片缺乏戏剧张力。我觉得伟大的悲剧总是来源于某种个体无法抗拒的大环境造成的命中注定的结局,比如《烈日灼人》(1994)中的米迪亚虽然当上了克格勃特工并报了仇,但他无法面对因大清洗运动而扭曲的自我,最终选择了自杀。然而,在本片中,我们看不到Kidane的命运有某种必然性,或者至少说,观众很难相信是宗教极端主义的控制导致了他误杀渔民,整个故事更像是因为生活琐事导致的普通的命案。更糟糕的是,中国文化中有“杀人偿命”的传统,这可能会让中国观众更难以对Kidane的遭遇产生同情,相反,如果可以通过上交40头牛而逃避惩罚,这可能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有更深的寓意。

《廷巴克图》试图通过一组生活在小城的人的群像来反映非洲的社会现实,这个出发点是好的,然而,看了一系列个体的故事——牧羊人,渔民,疯女人,极端主义份子,踢足球的小孩,警察,卖鱼女,等等,总感觉这一系列群像的塑造很无力。一部优秀的群像电影应该通过出色的编剧和剪辑使每一个角色发生关联,这方面做得好的有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爱情是狗娘》,通过因为一起车祸而发生关联的三组故事,来展现导演对爱情、命运和人性的思考,三组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展开都非常流畅,再加上出色的剪辑和螺旋式的叙事方式,这让该片的群像塑造非常成功。再比如06年奥斯卡奖的大赢家《撞车》,虽然是主旋律电影而且剧情很生硬,但是其编剧和剪辑都是教科书级的,而反观《廷巴克图》,如果想将该片视为群像电影,所有上述的小的角色基本上没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同时,导演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再加上影片故事性的欠缺,这就导致本片的整体观感很差。换言之,踢想象的足球,受鞭刑的女人还在放声歌唱这些桥段可以说很有震撼力,但是如果将其视为群像的一部分,那么这组群像的塑造无疑是失败的,因此,我更愿意将这些桥段视为一系列抒情片段,从整体效果来看,这些片段只会将观众的视线频繁从影片主线中转移,带来一种叙事散乱,泛泛而谈的感觉。

其实想成功地表现类似的主题(战争、恐怖主义、民族的伤痛等等)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本片导演似乎想通过一种平淡、克制的手法来讲故事,然而本片时而过于沉闷(大段的平拍+对话),时而过于激进(鞭刑,石刑,刑场劫人等等),导演似乎总是陷入用力过猛和用力不足交替的怪圈中,全片很少有节奏流畅的时候。我觉得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的金狮奖获奖影片《季风婚宴》(2001)就是拍摄这类题材的典范,这个片子从容、流畅,仿佛一幅包罗万象的印度风情画,并没有制造过于夸张和不合理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参加一场婚礼的群像表现了对印度性别不平等、阶级分化加剧的现状的思考。

本片极度缺少戏剧张力。当然不是说所有影片都应该有冲撞,有反转,通过平铺直叙取胜的影片也有很多,比如刚去世的著名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就是一个走“去戏剧化”路线的导演,不过尽管弱化情节和运用极简主义的风格,阿巴斯那种哲学性的叙事方法和极度个人化的镜头让他的影片在平淡中蕴藏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在《生生长流》中,阿巴斯将镜头对准90年代伊朗大地震后的灾民。其实《生生长流》的立意和本片有些相似,而且同样采用一种非常克制的表达方式。可能在一般人看来,灾难题材的影片就一定要有大场面的灾难场景(比如《唐山大地震》)和触目惊心的伤亡场面,然而在阿巴斯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一味卖惨的镜头,相反,灾难对人造成的创痛都在含蓄的镜头语言中得以展现,《生》中也出现了很多一闪而过的角色,然而阿巴斯通过公路片式的叙事,让每一个角色都恰到好处,而不像本片一样充满刻意堆砌剧情的尴尬感,阿巴斯同样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然而他那种介于虚构和现实的表达方式(比如片中的“自己”带着儿子去寻找自己的另一部影片中出镜的小男孩,又比如本片和《橄榄树下的情人》的互相嵌套),这种极度个人化的叙事方式本身就非常迷人,而相比之下,《廷巴克图》中导演同样试图用一种客观的手段去表现人们的遭遇,但是导演的功力不够,就导致全片比较单调,缺乏诗意的质感。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总有一个疑问:导演是不是真正的理解非洲?类似的关注主流视线之外的地区的影片很多,比如《上帝之城》呈现了一个充斥暴力、毒品和腐败的里约热内卢,还有《黑帮暴徒》(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则塑造了一个自我救赎的南非黑帮成员的形象。上述两部影片不论艺术成就如何,至少让我觉得导演对当地的不论是文化背景还是社会问题都认识得非常深入,然而回到《廷巴克图》,不论是沙漠、建筑、服装还是音乐,都有一种浓郁的非洲风情,但影片的整体质感和核心价值却有强烈的西方印记,男主那种以家庭为中心、冲动、不会隐忍的特质完全是以西方人为模板设计的,这也是为什么本片总让我觉得导演构造了一个架空的非洲小城,以至于让我觉得请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可能也不会有违和感。查了一下导演的资料,本片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生于毛里塔尼亚,在俄罗斯学习电影,此后长期定居法国,会不会是导演长期疏离非洲,从而难以从非洲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前面两部影片不仅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其在当地也有较大的影响力,至少大部分本土观众都认为较好地反映了地区的现状。而本片则让我想到了《天注定》,这是一类拍给西方人看的影片,可能西方观众看了会觉得很受震动,然而当本国观众看到之后,会不会只感到大量元素拼接的尴尬和生硬?这个疑问恐怕我们是无法给出答案的。

本片入围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决选并败给了《修女艾达》(2013),通过和近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选影片对比,也可以对本片的地位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一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几部影片还是很有代表性的,首先,中国影迷评价很高的阿根廷影片《荒蛮故事》显然不是奥斯卡评委喜欢的类型。《修女艾达》和《廷巴克图》似乎更符合多元文化和少数族裔的主旋律,不过《修女艾达》显然在摄影、编剧和立意上都有更高的水准。比如那种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4:3画幅的黑白摄影,比如画面上方大片留白,几乎全部固定机位的拍摄的风格都极富美感。同时,该片发生于60年代的波兰,艾达犹太人的身份,波兰和纳粹斩不断的过往,60年代东欧诡谲的政治风云,都让该片有更深的内涵。相比之下,《廷》显然缺乏一种深度。在现实意义上,《廷巴克图》又不如同一届的爱沙尼亚影片《金橘》,后者除了渲染战争的残酷和纷乱,还渲染了人性的光辉和对生命的尊敬,如此也算是对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出口,相比之下,《廷》只是描绘了极端主义的残酷,而没有追问其根源或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因此也不太可能成为奥斯卡赢家。

关于本片的主题,最容易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人文关怀”,这一类聚焦非法移民、少数族裔或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题材的影片也历来是各大电影节的宠儿,比如前面提到的《黑帮暴徒》,讲不同族裔的居民从仇恨到和解的《更好的世界》(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讲黑人和白人友谊的《触不可及》(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中规中矩,政治正确,不会引发大规模的争议,但没有太多新意。而法国人民似乎格外喜欢通过影像表达对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包容和关注,有时甚至到了比较夸张的程度,比如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2011)讲了一个退休的老头帮助黑人小孩偷渡到英国和家人团聚的故事,虽然这个片子精准的构图延续了大师一贯的风格,但这样的剧情不论如何让人看到了某种迎合电影节评委的味道。近年来类似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思考恐怖主义、反恐形势和穆斯林歧视的《肆意射杀》(2007),表现非法移民悲惨生活的《美丽坏东西》(2002)等等。有趣的是,这一类影片在美国似乎不被主流电影评论界所看好,比如《前进天堂》(2002)、《人生访客》(2007)和《更好的生活》(2011)都反响平平。考虑到今天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和他较为激进的移民政策,似乎欧美对于移民问题的看法的差异也可以从对这一题材的电影的反应中看出。

最后总结一下,本片的主题大概是“人文关怀”,全片处处渗透着远离祖国的非洲裔导演对家乡人民的关切,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满满的“白左”视角,这一类主题基本上是为各大主流电影节量身定制的,可惜正如前面所言,导演可能缺乏对非洲人民的生活状态的深入的认识,同时在编剧和群像的塑造上多有短板,导致全片频繁失焦,总体观感一般,我给本片打6.5分。

五、结语

2013年1月初,法国和马里政府武装联手,仅用1天就收复了廷巴克图,现在,小城廷巴克图的人民不再需要生活在极端主义的阴影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片的至少实现了一部分现实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本片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大力资助才得以呈现在荧幕上,如果没有受到政治的左右,本片是不是可以实现更高的艺术成就?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尽管廷巴克图民众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但是极端势力控制古城廷巴克图时对古迹和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极端主义的威胁下,反对极端主义任重而道远。

 6 ) 廷巴克图

赖奥一家生活于马里北部廷巴克图荒漠深处的绿州地带,当然,绿州也只是一小块。但这儿有沙漠最为紧缺的水源,一条不竭的河流,静静流淌。自信的赖奥总是对温柔的妻子说,我要让女儿到城里上学,我们要搬离这儿。

赖奥的未成年的女儿萨蒂玛,天真、清新又可爱,她当然渴盼着去城里上学,至少打手机不会举起来仍没信号。

但这些只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应对飞沙走石的天灾,更大的人为灾难早已肆虐,就是极端恐怖主义。他们以伊斯兰教的名义,随意对平民百姓进行杀戮和管制。他们印有阿拉伯文的黑色旗帜出现在哪,哪儿就会有无尽的灾难。手无寸铁的百姓,对他们只有听从,绝无反抗。稍有言语回应,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他们活埋人,甚至用石头击打人直至死亡。

他们不允许百姓有个人化的生活,比如唱歌、跳舞及谈恋爱等等,一切世俗的正常生活,在他们看来都是邪端,唯有他们自己制订的一切乃是至高无上的正统。AK47就是他们的法律和专政的工具。没有其它。有点似曾相识。一切资产阶级的小情小调,都会视为异端。其实,专制的方法大同小异,只是烈性程度不一。这个就不用我赘述。

偏偏赖奥为了邻居的小男孩家的牛,不慎跑到河对岸,其实还没到对岸,就被对岸的渔民用鱼叉射杀。穷人何苦难为穷人。

这世道就是有这样退化的趋势。自古绿林好汉打家劫舍,只抢达官贵人,不抢穷人。可这世道良心都坏透了。穷保安偏会跟穷百姓过不去,对着富人点头哈腰,对着穷人就猛踩。所谓执法的一线城管,大多是临时工,他们也一样对摆小摊的粗声喝气,不瞪眼凶巴,就好像显示不了他们多么的牛逼和威风,惹得被赶的小贩回击他们“你们就是一群看家护院的狗”。

赖奥吞不下这口恶气,在妻子的阻拦下,仍拿着枪跑到河边,跟那个渔民讲理。这渔民如果讲理,也就不会杀死可怜的牛。二人撕扯中,枪声响起,想必是走火,都倒下,半会,赖奥丢了魂似的涉水而过,而渔民却再也没起来。逃跑后,不料,赖奥被极端分子查到。关押过程中,申辩无用,也得不到受害者亲属的原谅,只有一死。

执刑日那天,好心人载着赖奥的妻子骑着摩托飞奔而来,下来奔呼之际,即被射杀。摩托车小伙逃亡,恐怖分子迅即追击,还能往哪逃,除了一死。

本来的和平之地,成了刀兵灾地。好端端的一个三口之家,就这样看似被一起根本不值得的事件给毁了。孤女萨蒂玛,一个诗意的名字,她将往何方。曾经的美好,顿成噩梦。她能去哪。没有答案。

正如这些偏僻之地,年年遭受极端组织的侵蚀,永无答案一样。所谓“野火烧不尽,极端吹又生”。韭菜割了一茬一茬,怎能割得尽。看看现在如毒素蔓延的极端恐怖组织ISIS,就知道他们对全人类的威胁日益迫甚,若不斩草除根,难说不滋生暗长。

显然,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的《廷巴克图》(2014),不仅仅是提醒我们,别忘记那些饱受极端恐怖组织迫害的偏远地区,更警示我们,如果不积极协助打击ISIS这样极端的恐怖组织,只是隔岸观火,甚至嘻嘻哈哈看笑话,总有一天同样的灾祸难免不会发生自己头上。古人尚且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这样的连锁反应及深层次问题。大多数人们都以为那些离我们很远很远,并笃定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好吧,那就让我们静待时间去证明吧。

2015、7、22

 短评

散成一盘沙,是这几年最弱的奥外提名吗。。。

6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导演来映后问答觉得他有毒师里的炸鸡叔神韵;影片批判抨击直白,但手法内敛克制,导演甚至多次强调幽默感用以平衡;虚拟足球,鞭子伴奏的歌,男人抔土的舞蹈,看似奇特的一幕幕震荡内心;歌声动听极了,能清晰的感受到怒其不争背后的深深依恋,那金色的故土、夕阳残照的水面、还有被迫远嫁的她

10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三大电影节一向喜欢多元文化元素,挖掘不同国家的电影,就像萨蒂亚吉特·雷伊当年的电影,或者张艺谋、贾樟柯等人,西方世界向来喜欢这种能够呈现一个社会和国家现状的电影,它记录下当时的文化习俗和人文风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有时候甚至会超越电影本身的艺术质量,这种观影就像旅游了一番。★★★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题材A+,风景美,摄影美。配乐太好听了!!!让我想到Eleni Karaindrou,尽管某几处转折略生硬。叙事虽然有点乱,但能让在看之前什么都不知道的我,半道琢磨明白故事大背景,合格。

16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推荐

散文式的叙事片。如闲笔似的线索交错杂糅,饰以寥寥几幅西非萨赫勒的大远景,纪录片般呈现着“当下”的古城廷巴克图。然而故事又是突出的,片中最多的镜头,给了人物脸部的特写,始终聚焦,反复定格。无疑,这是一个有野心的故事,尽管很多人对这样外露的表达并不买账。也可能,正因为它的异域背景,使这介于声嘶力竭的商业片和静默无言的艺术电影之间的风格,收获的更多是宽容的赞许。Anyway,如今改弦更张的我现在更关心影像背后的“地方”,那片被现代文明隔绝的荒漠。PS:马里人法语说得真溜啊

17分钟前
  • Bolin
  • 推荐

毛里塔尼亚历史上的首部奥斯卡提交作品。执着水准、叙事能力和镜头语言非常青涩

21分钟前
  • Dude
  • 较差

殖民地导演能拍成这样不错了。有若干场景和配乐很有感觉,无奈想玩多线叙事但是一盘散沙。这个剧组急需一位剧务,没有人查连戏,镜头衔接的地方演员动作表情都不连贯。

23分钟前
  • 小A
  • 还行

Lonely Planet西非版的封面,看了以为从此去不了了。幸好对旧殖民地负责的法国人,联合马里军队,还是赶走了叛军。电影虽然有些失焦,但还是聪明漂亮揭示出宗教原教旨主义带给这里的荒谬灾难。

25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Screening and auteur Q&A.廷巴克图生活画卷。导演比较严肃正经,拍这部片本来在马里但后来移去导演祖国并且得到政府资助。展现当地人情的电影语言独特又幽默,音乐摄影一流,“踢足球”那里实在太喜欢了。

26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还行

大荧幕观感反而更无聊了⋯⋯看到一半就真的⋯也不知道是该如何代入,反正除了摄影和克制出的诗意,一无是处。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导演的政治表达,一群少年踢着一个不存在的足球,用以代表对独裁统治的无言反抗,(行为)艺术成为政治最后的战地。而这最后的战地我们也已失去。

32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看的浑身发抖。就这样,仅有的一点点文明,音乐,展示自己的美丽,被最愚蠢的拿着枪的,口口声声以宗教名义破坏着,践踏着。FUCK!

3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被那帮小孩踢不存在的足球那段恶心到了。关键是讲得道理既不高级,又矫情得一塌糊涂。算是猎奇跟政治正确赢了白左们的心吧。问题是这片儿法国白左们真的看明白了吗?马里可就是你们的未来哦!

3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关注人类苦难是电影人的本色。

43分钟前
  • 石板栽花
  • 推荐

廷巴克图,一个被极端组织统治的西非城市。在那里,只有寂静的悲伤...平静的电影,残酷的电影,最后,小女孩拼命地逃,但,她又能逃多远呢?

48分钟前
  • 通叔
  • 力荐

高赞三星搞笑。其他没什么好说的。

50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不打分。伊斯蘭有太多不屬於華人的文化脈絡:獨裁政治、畜牧經濟、地方軍閥、狂人宗教.....我不敢輕易去評判這些伊斯蘭生活的對錯,甚至認為輕易隨著鏡頭去評判鏡頭外的現況對錯這種心態是屬於第二世界觀眾式的傲慢,儘管它拍得深刻又有力。意象很美。 

55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歌唱是怎么也压抑不了的欲望。

56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8,伊斯兰世界面对现代化的一种宗教和文化困境,这不仅只是极端化带来的,传统和信仰同样对当地普通人施加了很大印象,希萨柯其实是有一点非洲贾樟柯的意思,他在用大漠黄沙和骆驼水牛来记录时代。摄影很棒,加了不少分。

1小时前
  • мая
  • 推荐

感谢廷巴克图,让我们知道在地球另一端生活着的人们正在经历着什么。当我们在肆意挥霍我们的资源的时候,不要忘了那些正在踢着空气足球,无法放声高歌,整日被恐怖和贫瘠围绕着的人们。

1小时前
  • 米徳·苔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