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毁掉你

已完结

主演:米凯拉·科尔,韦鲁切·欧皮亚,帕帕·厄希度,斯蒂芬·怀特,弗兰克·艾殊文,马鲁安·佐蒂,阿梅尔·艾米恩,拉腊·罗西,安·阿克因,安迪·奥修,亚当·詹姆斯,萨拉·奈尔斯,玛丽亚·盖尔,安苏·卡比亚,蕾贝卡·卡尔德,刘易斯里维斯,珀尔·香达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剧照

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1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2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3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4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5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6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13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14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15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16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17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18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19我可以毁掉你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剧评 | 切开伦敦的手术刀

今年由于长时间work from home的缘故,比往年都多看(摸鱼)了很多热播的剧集。就光是英剧这一块,《正常人》和《我可以毁掉你》是我到现在为止最为喜欢的两部。可能是这几年生活在伦敦的关系,喜欢后者多过大热的前者。它甚至让爆款《伦敦生活》都看起来更流于表面和过于矫情。

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伦敦这座城市的社会内在机理,还有生活、工作在伦敦形形色色的人内心到底想什么,那么《我可以毁掉你》会是今年最合适的英剧。在这部剧中,镜头穿梭在伦敦各个知名区域——从Soho到Camden靡乱夜生活,再深入到Hackney的非裔黑人社区谈论种族问题,再掠过表面光鲜亮丽的City谈及这个城市中既得利益者的两面三刀。

整部剧的故事是基于Michaela Coel本人真实经历改编。故事围绕Michaela Coel主演的Arabella的一次性侵经历展开,由于长期摄入大量的xx,她一直分不清脑中的画面是否真实发生了。电影会频繁进出于Arabella的潜意识里,反复闪回性侵时的回忆。观众会跟随着她的日常生活,切身体会到她的创伤后遗症。当观众的视角完全进入到Arabella后,到了剧集后半段会被一些突如其来的反转惊到不寒而栗。

《伦敦生活》《我可以》都涉及所谓“千禧一代”的新式情感关系。包括《正常人》在内,这些剧都多多少少涉及到所谓的yp文化(Tinder和Grindr社交)的讨论。而比起《伦敦生活》调皮的纯爱,以及《正常人》带有软情色式的“傲慢与偏见”,《我可以》更多是对人性、心理和社会上的批判。它更加的贴合现代审美,从精神出发去反思社会层面。

在像伦敦这样多元文化共存的现代城市里,并没有所谓完全的“坏人”,这也是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只是不同的人所处在的不同的政治主张、性别选择、种族宗教出身、社会地位、职业区域让他们去做各自认知或权力范围内“最恰当的”选择。就连剧中的Arabella也做了很多“越轨”或者“政治不正确”的事情,伤害到了别人。在这场与罪犯较量的一年里,在这个城市里她可以信赖谁、依靠谁,正确与错误的标准在这个复杂关系网络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我可以毁掉你》在BBC播出以来震动了整个英国电视圈。随后各大英国媒体都在争相报道这一部新剧。大量的采访找到剧作者Michaela Coel本人,也让她在《Chewing Gum》之后更加名气高涨,大有当年《伦敦生活》让菲比·沃勒-布里奇一炮成名的感觉。

(微博:noshow没节目)

 2 ) 这大概不是个剧评,只是短评的字数限制不允许我ramble

前几天在推上看到Kwame的床戏,底下有人评论了出处,正好这两天生病请假在家就找出来看了看。 It's entertaining to say the least. Kwame told a girl that he was gay after having sex with her and Arabella made a big deal out of it. It reminded me of the time when I lied to a certain person about a certain thing. Before I went to his place I searched it online, and people were saying that if you lied about things of which the other person would not have sex with you if they had known the truth, that's rape. However it's different in my situation. First of all I didn't know that he cared about my answer to that question, I didn't know he was actually looking for the type of person I coincidentally lied to be. I did lie, which was undeniably wrong, but I also told him the truth *before* the actual thing happened, he acted like he didn't care and did it anyways. Then I never saw him again. There was no actual victim here, just one guy who was emotionally hurt, and another who regretted thinking with his dick.

话说剧里有个跨性别角色,Kai。我改名前也考虑过叫“X凯”来着,当时想到的中英同名的名字还有Ben和Bo,最后选择了Bo,因为喜欢Bo Burnham(虽然他真名叫Robert)。T对Kai说如果我因为你是跨性别男性而不想date你的话别人会以为我transphobic。 Now, as a gay trans guy, I would not consider dating another trans guy, for two reasons: first, I like dicks and most trans guys don't got a fully functional one; second, I hate myself, I hate everything about me, what I went through, what I'm going through, how I felt and feel about my body, everything. And I'd like to be with someone who doesn't know how that feels like. I need a wholesome person to negate the trouble I went through, not someone to 同病相怜. That being said, I for one do not think it's transphobic to not wanting to date a trans person who identify as your preferred gender, but whether or not you'll be called rude for not knowing how to reject people politely is a whole nother question.

 3 ) 我「可以」毁掉你... 无往不处的侵犯,与自我和解

上半年过去目前是我心里的最佳剧集。上次让我有如此强烈感叹某个影视作品能够关注的议题特别及窥探生活真实之深的作品是《狗十三》,这篇影评是我的写的第一个影评,看时的触动及余味长久,让我想来讲讲它的好。

围绕“性同意”、“性侵犯”的极多个主题之深之广及其社会功能

首先是主体事件是贝拉在被人下药后被侵犯,延伸而来她被性侵后的报案、不断的回忆、舆论、努力与自我和解的一系列行为。其次是她的好友特里背下套三人行、基蜜被强推、过去同学爱时被偷拍等一系列情节,不断向我们展示了当下生活情境中,潜在的和已经发生的侵犯,角色没有一个是工具人,每一个出场的角色都对性侵界限、伴侣的模式有着不同的想法与处事,甚至包括有着种族歧视、素食主义、原生家庭的议题,但主题依然紧紧围绕了“性同意”,我作为观者与几个主人公一起感知探索,然后不断有了自己的判断。

我觉得这个剧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这样聚焦的特殊题材,与多个主题的展现,角色在受到伤害后的迷惘与探索,有着强烈引导你价值判断及思考,这种判断与思考并非是说教,而是“代入”剧中自然得之。但其实剧中每集剧末的文字列出也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被自己同意的都是性侵犯,我们需要拿出法律武器。在我身处的社会这样的题材并不会过审,少之讨论,社会没有足够的性教育,甚至放在整个世界的视野里,似乎都没有面对当下环境下对“性侵犯”的界定足够的讨论。性爱,本该是我们需要去感受自己的心、不被强迫、不被欺骗、安全的、单纯的、发自内心的、自由快乐的、享受非常美好的一件事。这部剧的聚焦题材的深度及广度我觉得足以体现他的社会功能性。希望更多的人群能看到它,引发一些思考。

非线性叙事,回溯、幻想交织,回环式结构

剧的结构也很巧妙,不断的插叙,倒叙,回忆展开,悬念都让你非常有看下去的欲望,节奏也算紧凑。想重点说说最后一集。回环式这种叙事结构也并不新鲜,在这里却十分恰到好处。贝拉三次重置幻想重遇强奸犯后,一次报复失手杀掉;一次温良的倾听强奸犯的各种罪行;一次与强奸犯男女灵魂身份互换成为关系上峰。这三段很妙,刚好呈现了她想要与自我和解,与侵犯者的对话的可能性;又是她写的那本书的结局。在一次次设想中,哪一次才能得到宽慰与平静,她最终选择了不再周末去等待侵犯者的故地重游。在最后一次的幻想中,她让侵犯者走出她的房间时,门闪烁光,这时,第一次幻想中被杀死的侵犯者从贝拉的不愿面对东西聚集——地床底爬出带着证物一起出去了,此刻的贝拉的房间(非常有象征意味的理性空间——贝拉的痛点),侵犯者终于走出,贝拉也放下,一个极妙的隐喻。

很难想象贝拉的遭遇也是演员本身的遭遇改编,她很勇敢要向世界诉说,也带着巧思,真挚的表演呈现出这样好的作品,这部剧值得更多人的关注。

 4 ) 黑暗中重生

完全由黑人主演、讲述欧洲社会里的黑人处境的电视剧,本就很少,当这样的故事又与黑人女性遭遇性侵有关时,评论家们敏感的神经自然要被挑动起来。[我可以毁掉你]在中国没能像科幻、犯罪、奇幻、历史类美剧那样,吸粉无数。它的现实主义离中国甚至亚洲观众都很遥远。

撇开这层,[我可以毁掉你]所探讨的主题却与每个社会里的女性很近,只是剧中的女性形象和个性会让保守的观众不以为然,而且可能会加深某些观众根深蒂固的偏见——女性的不幸离不开她们自身的不检点,更有甚者,说她们是咎由自取。

这部剧秉持了欧美影视剧的一个特点,即它们很少教育你的品行、作风,爱咋咋地,但会一本正经地突出不要伤害别人,也别被他人伤害的意识。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受害了都有权力站出来抗议。

[我可以毁掉你]在欧美评论界评价极高,占据各种年度榜单前十,甚至是榜首。尽管它不会成为现象级剧集,可是引起的关注已经不容小觑。它讲了欧美社会最经典的公共议题——性侵、性开放、种族矛盾、PTSD等。

伦敦,夜幕降临,写不出东西的年轻黑人女作家阿拉贝拉,再三犹豫,最终决定外出一个小时,去酒吧跟朋友喝酒。睁眼已是第二天,阿拉贝拉的记忆断断续续、模模糊糊,脑海中闪现一个陌生男人,做着猥亵动作,但她不确定这个记忆片段是真是假。她回忆不出更多的东西,手机为何摔坏、额头在哪磕破、如何回到家中,全都想不起来。

记忆如拼图,只剩下一两块,其余都消失了。阿拉贝拉凭借那晚在场的朋友提供的线索,确信有人给她的酒下药,并性侵了她。她报了警,可那些线索只能帮她想起回家路上的片段,她仍然无法确定是谁在哪里犯下了罪行,只有脑海里闪烁着的那点记忆片段,在提醒她痛苦的事实。

阿拉贝拉没法按时完成出版社的书稿,每周都要去一趟出事的酒吧,期待有所发现;她更换正在写的书的主题,想写出性侵受害者的故事,但没能成功。警察调查一无所获,男友莫名其妙地将她赶出门。她涅槃重生,变成网络上随时随地咒骂、抗议性侵的斗士。所有这一切,都没能让阿拉贝拉回归正常生活。她被困在了里面。

出事之后,最好的朋友特里和夸梅一直陪在阿拉贝拉身边,帮助她走出痛苦。痛苦的表现并非传统认知里的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意志消沉。相反,阿拉贝拉更多的时候仍然像个正常人,吃喝玩乐,样样不缺,但性侵就像是一个痛苦的开关,把她从本该一直如此的生活拉进畸形心理中。她和她(他)们会记得受到过的伤害,走出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本剧多数时间是在刻画受害者受害后的应激反应,除了性伤害,还有多种现代社会里相对普遍的歧视和伤害方式,他们隐匿在城市平常的表象下,只有进入人们生活的微观层面,才能对社会的自以为是有所认知。

正因为主角没有品德优良的光环,而且主演全是黑人,所以对于内心潜藏着偏见的观众,可能很难进入剧情,也可能不会同情主角。这种感受,也在我的看剧过程中出现,主角的生活和个性让我觉得有点激进。某种程度上,我在怀疑自己,到底是因为对黑人主演存在某种偏见,还是因为觉得片中应对某些伤害行为的方式过于激进,所以我才端不平道德和法律的天平。无论是哪种,都是应该反思和批判的行为。

在找出性侵者的过程中,剧集展现了阿拉贝拉混乱的私人生活,不圆满的家庭,但说不上是童年阴影。她的中学生活也不乏晦暗。黑人、白人、男人、女人,矛盾丛生。随时都可能出现歧视、伤害。阿拉贝拉最后在酒吧遇见了性侵她的男人,故事给出了四个不同的结局,呈现一个罪行背后。问题很难有个圆满的解决方案,每个人的发展轨迹不同,行为逻辑有别,情感走向各异,这些因素共同左右着我们的人生和选择。

 5 ) 水的意象与性的概念

(剧透注意)

看过chewing gum的朋友多少能继续看到编剧在一些零星搞笑情节上的浮夸演绎,但描述现代年轻人为人处事真的紧贴肌肤一气呵成。好几集看得特别爽快;尤其在中间的部分直接从朋友嘴里说出了多数商业代言环节里的利用和隐形剥削也是一种侵害。并不说教自然融入的科普随着剧情推进真的大开眼界;喜剧演员出身且又是黑人,在立意上就没有打算像其他关于性侵话题的影视一样塑造完全处在弱势求观众同情的受害者形象。而是这件事发生在了一个嘻嘻哈哈本觉得这些事和自己无关的做事无计划无手尾对待感情只是为了逃避现实的普通millennial女性身上。剃头/利用社交媒体分散注意力/企图在社交媒体上扮演女权角色而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最终还是靠的心理咨询师点醒自己。

最后一集三条剧情线都是女主为自己这段叙事所书写的结局。“性”的概念并非二元两极但始终是关乎权力的;无论拳脚施暴复仇,抑或在交媾中反过来处于攻占索取的位置,“我不会走的,除非你让我走”,因为这是身体受侵害而产生的心结;第二段假象时把Patrick带回卧室听他低声哭诉像报菜名一样罗列自己曾经对所有其他受害者所做过的侵犯专业名词差点笑喷(喜剧作者对剧情的张力非常游刃有余,同时也是一种柔软地科普),而三种结果都是她给予自己的和解与接纳,最后回到现实。 ( 有朋友问到b超照片的事情:那是以前发生的,也是Arabella去心理咨询后,才意识到并回忆起的其中一个,曾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心结。这张b超也像是一个象征:她的过去、曾做过的选择、旧我、郁结;既然要放手了,就让想象中的他一并带走。)

女主/编剧在采访中提到剧里有很多水的意象:雨水,海水,饮用水。水和“性”一样,是流动的,变化的,包容的,滋养的;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也是一种窒息感。但在意大利走入海里那一幕看似求死其实求生,是接受触底打击后精神上的cleansing与“受洗/浸礼”(baptise);剧终一幕切回到嘴里还带着万圣节小恶魔尖牙微笑跑向海滩,也是重生的象征。 对异地恋情这段叙事,重点在千禧一代感情生活的态度;他们都没有亲口说出或确认“男女朋友”关系;Arabella是个做事没有首尾,情绪化又经常不接对方电话,借活在当下的名义泡吧嗑药不管工作的人;意大利异地恋对她来说是避风港幻想乡;如果没有性侵这件事/要警察尿检这一出,没有创作经费维持飞来飞去,异地恋情也不会长久;闯门被举枪恐吓其实也是蛮喜剧化的,剧里面很多地方其实编剧都有意让观众思考,如果这里性别立场对调会是什么样。正常来说,这已经不是浪漫,而应该是一件可怕的事了。论为什么国外有限制令/防stalker条例这些。

I May Destroy You,可以看作是施暴一方说出的,也可以看作是受害一方重新振作而说的;每集开头的剧名动画都会把下方的“You”给打出再删去,意味这不仅仅是关于“你”的;最后一集的标题甚至变白虚化消失,也是对主角决定放弃执念的暗示。

其中还有关于未成年人在发生非双方自愿性关系的刻画,关于“坏孩子”如何受环境影响的刻画 (“好”与“坏”的概念);甚至想当演员的闺蜜Terry在异地希望获得新的经验与自我解放,在酒吧和两个“陌生人”偶遇3人行,而最后两个男人一起离开才发现自己是被有预谋地入了圈套。“性”在关系中主动权:男配在偶然grindr约炮后被同一个人强行猥亵,哭泣想报警想寻求解脱也无能为力;进而以为自己queer身份真的不介意“男女”性别概念,隐瞒是gay约见白人恐同女,结果又被女方以他当时被grindr date “dry hump”的同姿势强行索要,加深心理阴影。这部剧基本上把小朋友还是成年人都应该懂得的两性知识都涵盖了,尤其包括性事进行中男方拔套也属于猥亵/强奸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任何一方觉得不适,都不应该继续下去。

人是由水构成的,同时水也是资源;人会口渴,但人要知道节制。

*推荐阅读LA时报对女主/编剧Michaela Coel的采访:

//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tv/story/2020-07-15/i-may-destroy-you-michaela-coel-hbo-chewing-gum

 6 ) 看完这部剧,你不会再相信完美受害者论

看完之后一直不知道怎么写:看似简单,被下药性侵的女孩摆脱心魔的故事。

实际上它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些。

直到最近爆出了林生斌再婚生女的新闻。四年前他因为保姆纵火失去妻儿,虽然没对他太多关注,还是经常听到他的消息:跟房地产公司索赔、开网店、搞直播。

不变的是爱妻形象:坚强、深情、无辜。

甚至现任太太即将临盆,还要写上一句“忙完这一生,就去找你们”。

生活里早就向前看了,网上还要放不下。现在想想,他的形象本身就很值得推敲。

因为太扁平化了。

这是英剧《我可以毁掉你(I May Destory You》最引发我思考的地方:

一个受害者身上,可能呈现非常多面化的形象,有些甚至看起来没那么令人同情。

受害者可能是道德弱势群体

虽然国内不火,但在英国奥斯卡BAFTA拿奖无数。它讨论了欧美热度很高的几个话题——性侵、性开放、PTSD,以及我们更熟悉的极端女权。

故事源于主演兼导演/编剧的米凯拉·科尔的真实经历:

在她为情景喜剧《口香糖》第二季写剧本的闲暇,有一次跟朋友出去玩,结果被酒后性侵。

她为此停掉了第三季的筹备工作,花了两年半才走出来。

主人公Arabella也一样。从酒吧回来的第二天,发现头上有不明伤痕:

一个陌生男人高潮时的扭曲面孔,不断在脑子里闪回:

手机也不知道在哪摔坏了。

自己怎么出的酒吧,谁送自己回的家,统统都不记得。

东拼西凑出行程,她才意识到有人给她的酒下药,并性侵了她。

这是一段很痛苦的经历,但是我接下来补充的细节,会让事情变得有点微妙:

她去酒吧是玩性大发,完全不管第二天的交稿deadline(还提前收了1/4定金)。

她有吸毒史,毒品是她在意大利旅游时认识的毒枭炮友卖给她的。

而且旅游还是出版社掏的钱。

是不是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同情心?

这是给观众的第一重震撼。米凯拉·科尔创作这个人物的时候,就是想让她看起来没那么惹人同情,好让观众反思

  • 强奸会发生在妓女身上吗?
  • 骗子能指控别人对他行骗吗?
  • 杀人犯有权利请律师给他辩护吗?

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跟法律无关。

就是朴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只维护完美受害者,只有这些人能够符合所有人的道德标准。

但是道德是无标准的,法律是有标准的。

有些事情只要发生了,就会触犯法律,就会有相关的受害者和加害者。

Arabella在性侵事件后,遇到了一个印度裔作家,两个人看对了眼,于是相约上床。

结果作家趁她不注意,悄悄把避孕套摘了。

违背女方意志不戴避孕套做爱,在英国也算强奸。有个案例是有期徒刑十二年,缓刑六年。

尽管作家很斯文,被发现后连说抱歉“我以为你能感觉到呢”。但斯文也抵消不了他是强奸犯。

同样,道德有瑕疵,也抵消不了受害者的遭遇。

受害者可能是加害者

Kwame是Arabella的gay蜜,也是个海王。

有一次他约了一个炮友,第一次很愉悦,就在他想走的时候,对方突然把他按倒,强行来了第二次。

这个剧的一大特色,就是把“性许可”的概念拆解的特别细,除了前面的中途摘套、非自愿性的第二次行为,还有预谋的3P能不能伪装成偶遇、该不该在发生关系前坦白自己的性取向……等等。

按照米凯拉·科尔的话来讲:在你脱掉衣服之前,任何让你听完会犹豫还要不要继续的话,都涉及到性许可。

非自愿性行为不仅仅是月黑风高四下无人被壮汉袭击,现实很复杂。

说回Kwame,经过这件事之后,他的心理受到了很大创伤,很恐惧跟男性发生性关系。

于是他改约女人了……当然,没说自己是gay。

结果事后女人翘着脚嘲笑基佬,他绷不住了,说其实我也是。

就在女人暴怒轰他出去的时候,他还在狡辩:

人在重大创伤后会产生精神问题,焦虑、选择性遗忘,甚至攻击性行为。

潜意识永远不会有伤害本人的动机,但在受伤的时候,它用错了方法。

被伤害是真的,伤害别人也是真的。

Arabella报案后,警察查了几个月一无所获,宣布结案。

她心情沮丧的飞到意大利找她的毒枭炮友,事先也没打招呼,用人家藏在屋外的备用钥匙进了门。炮友回家看见她,差点没被吓死。

趁着她下楼取外卖的空当,把她锁在了外面。

男的把女的赶出去,听着特没风度。

但是你想想,九个月前的露水姻缘惊现你家客厅,是不是很吓人。

性别对调一下,只会更恐怖。

米凯拉·科尔也在用这种方法提醒观众:就事论事,一码归一码。

在A上你被伤害了,这件事上欠你一个公道。

在B上你伤害了别人,那你也欠别人一个公道。

受害者发声不一定是为了正义

被炮友赶出门之后,Arabella陷入了漫长的低谷期。空虚的她不断在社交媒体发声:

“我讨厌异性恋白人!”

“男人都幼稚死了”

“做男人要知足,毕竟一辈子都不会被强奸”

很像极端女权,对吧?

我思考过,为什么极端女权会对男性(不是某个男性,是全体男性)抱有那么大恶意。

好像帮男的说句话,在她们看来就可以去死了。

其实原本的恨意都有特定对象,重男轻女的父亲、始乱终弃的前男友、拿自己当保姆使唤的老公……而她们除了发泄愤怒,又做不了什么。

为了把愤怒合理化,她们扩大了攻击群体。

死磕一个人叫祥林嫂,死磕一群人叫斗士。

Arabella也一样,她把“我恨那个强奸犯”“我恨他不戴套”“我恨他赶我出去”,隐藏在“我恨男人”后面。

同样有恨而不擅表达的人就会注意她,引发共鸣。

我看了林生斌之前的微博,经常有失独家长向他倾诉痛苦,这也是打造深情人设的效果。

Arabella的心理咨询师讲了一句话:

社交媒体上的发声,是以倾听为代价的。

作为博主,说完就走可不行,还要承接粉丝的情绪。

这对精神的考验非常大,什么样的人都会碰见,新媒体也是抑郁症高发行业。

能坚持下来的,要么就是表达欲特别旺盛,要么是想变现。

而用痛苦经历当主题,反复揭开伤疤,更是难上加难。

我记得有个寓言故事:小猴子受了伤,每见一个朋友就把伤疤扒开,说自己受伤了,最后因为伤口感染死掉了。

Arabella就是这只小猴子,她受不了铺天盖地的留言,选择了退网。

她遵照咨询师的3R原则:休息,反思,恢复,在远离网络的日子里享受朋友的陪伴,完成自己的书稿,再一次站了起来。

而那些一直优雅的展示伤口的猴子,可能早就痊愈了。

绝大多数人搁在放大镜下,都不可爱。

也不会因为遭遇不幸,而变成一个圣人。

Arabella的经历告诉观众:一个真实的受害者,是多面的,矛盾的,甚至有争议性的。

单调的无辜、励志、充满正义,恰恰说明了不正常。

那些擅长营销的人,会利用我们对受害者的刻板印象打造人设,从中牟利。

而随着刻板印象的强化,我们也会有选择的去忽略那些看起来没那么讨喜的受害者。

这恰恰是一个湮灭正义的恶性循环。

希望这部剧能让你更深刻的体会人性,在下一个林生斌事件到来的时候,问问自己:

我的声援支持,究竟是为了正义,还是被人设打动?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苔月”:

关于女性的影视分享

 短评

Chewing Gum真的已经证明了她的才华,单纯跟Netflix的受众有点儿不搭,所以被埋没了。这回换到HBO真的希望能炸,Michaela Coel太会写了,她写的剧本自己演完美驾驭,你会真正感受到她经历过很多,所以才能尴尬浮夸的挣扎,把最受伤的部分笑着讲,她是女版周星驰。她是有真正的勇气,直面人生的勇气。性的知情权,容易被教养模糊边界,当事人更会自我怀疑,可即便是自己主动选择的hook up,类似印度小哥那种也是很下三滥的套路;意大利三人行,也是下套的路数,即便边界模糊也要试着再往前一点,victim不应该感到耻辱。

6分钟前
  • 姜小白
  • 力荐

片是好片,不过女主的颜值一言难尽

11分钟前
  • arachnophobian
  • 推荐

这剧在西方社会评价极高,占据各种年度榜单前十,甚至是榜首。看完全片不难理解,这剧基本讲了西方社会最经典的议题(性侵、同性、种族)。看前面五六集,我其实很难进入剧情,可能跟黑人主演有关,即他们的生活个性让我始终觉得有点激进。不过我又在反思自己,不该以审美论法律对错。说到底,这应该就是一种种族歧视思维,因为不喜欢他们的容貌,所以不能接受他们的行为。我在克制自己,错的事只因它是错的,和种族、容貌无关。剧集进入后半段,给出了超出现实的思考,让我们看到现实的不可言语之处。

12分钟前
  • 唐朝
  • 还行

最后一集意大利男孩把门锁上实打实地令我窒息了

13分钟前
  • Xu
  • 还行

极度真实 实在厉害 可以囊括的所有层面都包括了 取景也正儿八经 那厨房窗台一看就是东伦敦 笑死

17分钟前
  • 红豆b
  • 推荐

迫不及待要评论了。片中的例子好像在告诉我们,这就处在强奸的边缘,你得警醒。可是女孩们都没有女主这么勇敢呀。让我想起大学时候的同学。男同学跟女同学说蹭一蹭,不进去。后来女同学跑来找我哭了很久,说很害怕吃了避孕药还去了医院,觉得自己好脏。那时候以为天下男的都一样,精虫上脑。再后来又是同学的男朋友给她洗脑说性是男的生理需求巴拉巴拉的。直到碰到现在的男朋友,他凭一己之力让我改观,原来真的有好男人。温柔、耐心,关键是从来不强迫我性生活,直到现在,依然尊重我。他说如果我不愿意,他不会做什么的。性是生理需求,但大脑可控。所以女性感到任何不舒服,都要大声说出来啊。当然这部剧表达的远不止这些。

20分钟前
  • 观我
  • 推荐

关于强奸、性侵国外的讨论点已经到了很细化的地步,比如违背某方意愿不戴套算不算性侵…… 而我们还处于强奸犯还经常不被法律制裁的阶段。

24分钟前
  • 🐾Z
  • 推荐

微博@冷圈团子:Michaela Coel曾在编写《Chewing Gum 口香糖》第三季的剧本期间遭到陌生人的性侵,这也是第三季项目被无限期搁置,和她创作《I May Destroy You》的初衷。Coel表示她将自己的痛苦经历转换成带着希望、甚至是幽默的语言表述出来,对她而言也是一种疗愈。

25分钟前
  • cyan
  • 推荐

当代约炮实记 永远不要相信社交网络得来的感情 大家不过各取所需罢了 更何谈爱

30分钟前
  • 独耳精灵
  • 推荐

不谈其它,光是Michaela Coel勇敢地将自己的经历拿出来分享,并通过创作进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呼吁,已经足以让人尊敬。在开始将性侵主题作为核心讨论之前,先代入的是一个很像“英版《不安感》”的很生活化和身份认同的当代女性故事;而跟随接下来的集数,渐渐揉入恐惧与不安,愤怒与控诉,复仇与自我重塑…那种力量在最后一集汹涌而出,完成了有意义的收尾。当中穿插出现的独立集,围绕着互助会会长往事追忆展开的主题,也可看作迷你版《亢奋》,算是季终集之外最好的一集。

3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有点窒息,看了一阵才看完。伤害无处不在,疗愈是没有的,就是适应和它们共生。

38分钟前
  • 黄小米
  • 力荐

评论能不能不要动不动就黑人 政治正确 至少对于性侵后的trauma至少拍得很sensitive,也很成熟,看了三集至少以后再来评论吧。

41分钟前
  • harinezumi
  • 力荐

如果沒有性侵,或者是另一部《Girls》。同樣喪的人生,面對的難關偏是天淵之別。黑人小哥是大城市渴望一份關注的孤獨寂寞代言人。結局一集神了,沒有理想的報復快感,沒有意淫的和解原諒,只有真正內心的強大,才能放下繼續上路,即使回憶也不帶半點重量。我可以毀掉你,但我選擇不,沒有選擇忘記,沒有選擇憎恨,沒有選擇原諒,但我選擇繼續過我自己的人生。

42分钟前
  • DullBoy
  • 力荐

黑人版的性侵………剧本又是这种………

46分钟前
  • 靖士(JING‘s)
  • 较差

今年最好的剧 女主经历了什么可以写出这种剧本

51分钟前
  • LELIOYANG
  • 力荐

ep1其实看不出什么,反而是后面预告很吸引人。“I'm great as long as Im around people.”“Am I too late to serve the tribe called women?”没有程式化的人物,亲身经历居然毫不歇斯底里,自救意味大于性别对抗。Michaela还是厉害的,快多给她几个项目!助她早日拿下艾美金球!

55分钟前
  • 五加皮
  • 推荐

Michaela Coel真的好有才,最后一集sick!

59分钟前
  • L
  • 推荐

女主太厉害了,脑洞奇大,简直是一部天马行空的剧,贯穿始终的仍是metoo,结尾太棒,女主幻想了N种报复强奸犯的办法,甚至包括和他来一场consensual sex。不过中段略散,有一集莫名其妙讲了另一个人的中学故事,虽然也是metoo主题。

1小时前
  • 又又
  • 推荐

看着第一集为女主的deadline感到深刻的焦虑

1小时前
  • 打少
  • 推荐

情节癫痫无常,每个角色都充满WTF的特质,全无情绪歇脚之处,但好像传达的关于黑人的心思处境比过去了解的总和还要多,同时也让人觉得,大家都一样,都在焦虑现世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三观的基石。Fleabag余热还在,这个加纳裔女诗人已经把英剧又踹到了新高度,如此率性勇敢,连打满星都有点伪善。Daft Punk的Something About Us时隔二十年后再听起来,已经是猥琐性爱的主题曲。

1小时前
  • Nightwin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