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疑云

正片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艾米·亚当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虐童疑云 剧照 NO.1虐童疑云 剧照 NO.2虐童疑云 剧照 NO.3虐童疑云 剧照 NO.4虐童疑云 剧照 NO.5虐童疑云 剧照 NO.6虐童疑云 剧照 NO.13虐童疑云 剧照 NO.14虐童疑云 剧照 NO.15虐童疑云 剧照 NO.16虐童疑云 剧照 NO.17虐童疑云 剧照 NO.18虐童疑云 剧照 NO.19虐童疑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虐童疑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4年,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圣尼古拉斯天主学校。修女阿洛伊修斯•贝维尔令行禁止,教条严明,为学生们所畏惧;而新来的布伦丹•弗林的神父则态度和蔼,处事开明,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这期间,弗林尤其关心学校内有史以来第一位的黑人学生唐纳德•米勒。某天,詹姆斯修女将唐纳德的奇怪表现报告给贝维尔修女。贝维尔认定弗林正与男孩发展不正当的关系,她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制止。然而事实究竟怎样?哈啦上路搞上大明星第三季朱莉与朱莉娅待到梦醒时分骗骗爱上你钱在路上跑珍珠劫还星爷一部电影宝贝儿弗朗德勒操心尉迟恭靠近你温暖我黑色风暴飘动的红丝带珠峰队长乌龟也会飞啦啦队女王第二季CI5行动 第三季深夜食堂2巴贝特之宴相思误电影版好消息小女孩新盗火线情定巴黎英语夺国宝虫族2020蒙上你的眼:逃出巴塞罗那代理市长另一半2022小事儿哈森与加米拉谍影迷情 第一季爱情三选一叶落沐扇贰镜像草亚利桑那三不管

 长篇影评

 1 ) Flynn牧师比较无辜哈

1 [虐童疑云]观后感
 这部电影看了三遍,是个好片子!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认为Flynn是无辜的,Sister Aloysius(修女校长)是个固执己见的人.而且许多细节没有注意到,台词也没有深入理解.
  第二遍看的时候,我认为Flynn是GAY,Donald Miller也是GAY.Sister Aloysius不一定是错的.


这部电影优秀之处就在于它把观众也给忽悠了.
  整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有许多地方能证明Flynn是GAY.首先Flynn喜欢留长指甲,爱清洁(有些牵强,但是也是一点).Sister Aloysius曾经骗过Flynn说她打过电话,那个电话是给修女的,Flynn当时担心的应该就是怕Aloysius打电话查看他的过去,所以自己辞职了(他的过去就是有过猥亵男童的历史).还有就是Flynn是个教父.
  Donald Miller是个GAY就很好解释了,认真点的观众都知道他母亲说过的话,她言中之意就是Donald Miller天生的GAY.他父亲所以很烦他.而且Donald Miller想当牧师也是因为GAY.这也就说明Donald Miller没有朋友,性格孤僻的原因了.
  Donald Miller对Flynn教父却是很有好感,我觉得不是因为Flynn想要对Donald Miller怎么样,我觉得Flynn教父从前确实做过坏事,对不起上帝,但是Flynn教父应该改了,从他的布道可以看出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Flynn教父对Donald Miller我想应该是他们彼此都是GAY,而且Donald Miller很孤单,确实是Flynn内心的爱心想帮助Donald Miller,所以Donald Miller对教父感情很好.也许真的Donald Miller和Flynn教父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只是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地方关键的人物关键的过去历史导致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使得Sister Aloysius相信自己是对的.这也是Sister Aloysius对自己教会的尊重.
  再者就是Flynn教父和Donald Miller之间确实有些什么.这也好说明,因为就算教父和Donald Miller有关系,Donald Miller也不会在意什么,而且还会反过来帮助Flynn.因为两个GAY凑在一起,真的很难得,有共同语言,彼此温暖啊...当Donald Miller的母亲知道他儿子和教父之间有可能会有关系的时候,却保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是因为她母亲是黑人,在忍,而是她的母亲真的是对自己的儿子好,因为Donald Miller没有朋友,有人能给自己儿子温暖,就行了.她母亲最后也说了,她的战线是和自己儿子和对自己儿子好的人站一起的.
 
  
 作者:cs152652950 2009-2-6 22:39   回复此发言

我觉得Flynn确实想对孩子做什么但是没有成功,他自己也在挣扎中,他坚守作为神父的职责又不可以表现出疑惑,从神职人员的信仰角度来说Flynn明白自己是有罪的,他也能从自责中更坚定什么是对的,所以他进行了三次成功的布道。

 2 ) Doubt: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怀疑

  1964年。John Kennedy在之前一年年底遇刺身亡,副总统Lyndon Johnson继任,随后赢得了这一年的总统大选。Martin Luther King Jr.获得诺贝尔和平奖,Lyndon Johnson在任上签署了民权法案禁止种族歧视,与此同时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冲突却愈演愈烈。天主教的改革已经开始。越战的战火在这一年刚刚燃起,并且将在随后的八年内在整个美国和东南亚掀起滔天的巨浪。
  这是Doubt的背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
  我很是不满《虐童疑云》这样的一个中文片名,将原本的英文单词中暗示的深意就这样化成了简单的惊悚悬疑。Doubt是什么?怀疑,疑问,也是belief——信仰——的反义词。
  电影刚开始,Flynn神父就做了一个关于“Doubt”的布道。主要的角色——Flynn神父,James修女和Aloysius修女——在这场布道中悉数出场,而这场布道的意义绝不仅仅如此。“Doubt can be a bond as powerful and sustaining as certainty”,Flynn神父这样说。究竟是怎样的怀疑,能像确信一样,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影片中越刮越猛烈的风,是不是也在暗示着怀疑具有的强大力量呢?世界被这样的确信包围着,唯有怀疑能打破这样的面具。或许我们一开始会坚信着Flynn神父犯下了罪孽,然而最后却是越来越多的疑惑,然而即使到电影的结尾,我们也无法得知这件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或许我们可以从这样或者那样的细节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然而即使得出了结论又怎样?得到无论怎样的结论、抑或是把这部电影单纯地视作悬疑片都不是这部电影希望的,或者说应当是误入了歧途;Shanley想要我们关注的,并不是怀疑的结论,而是怀疑本身。
  Aloysius修女是典型的传统天主教徒。她严格遵守着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反感一切的变化与革新,学生们都惧怕她,不仅仅因为她是校长。然而她又是那么的善良,悄悄地把餐叉挪到快要看不见的Veronica修女的手下,担心着教区发现这件事之后可能把她赶走;听说Flynn神父和Donald Miller之间或许发生了不明不白的事情之后,势要拼尽全力保护好自己学生的健康。在她冷酷严厉的外表之下,其实有着温暖的内心。相比之下,James修女则是单纯的——她对Aloysius修女告诉她的利用教皇画像监视学生的方法带着畏惧。她始终关心着自己的学生,并因此而怀疑Flynn神父;随后她又相信了Flynn神父的辩解,怀疑起自己曾经的怀疑。然而流言并不会像James修女态度的变化那样简单地平息,而是像扎破了羽毛枕头之后漫天飞舞的羽毛一样,始终存在于人们的窃窃私语之中。
  这个时侯,事情的真相或许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们记得Flynn神父向大家告别的时候Donald Miller强忍泪水的面孔,我们记得Miller的母亲说“I'll be standing with my son and those who are good with my son”——那个孩子需要的,只是被人关照的温柔。Aloysius修女虽然最终逼走了Flynn神父,他还是升了职,被任命为另一个教区的牧师。我们可以回想起电影中这样的一个片段:一群身着整齐的黑色修女服的女人围坐在桌子旁安静地吃着简单的晚饭,James修女不敢留下一丝残渣;而下一刻镜头一转,是Flynn神父和另外两名神父一起饕餮着盛宴,摇晃着杯子里的酒浆嬉笑谈论着女人。这样一种尖刻的对比,早已说明了这两个群体之间些许的对立——那些修女们或许还坚持着《圣经》的教诲,而教区的神父们已经将那些应当遵守的规条视若无物,信仰的影响力已经开始逐渐减弱。Aloysius修女在学校里赢得的,或许可以说是胜利;然而在更广大的世界里,她是胜利或是失败,又有谁说的清楚呢?
  在电影的结尾,James修女遇到了独自一人坐在雪地里长椅上的Aloysius修女,Aloysius修女紧紧地握着藏进袖子里的十字架,失声痛哭。“I have doubts, I have such doubts”,此时的她,在怀疑着什么?即使她坚信着Flynn做出了那样的事,她还是开始怀疑自己的作为是否正确,开始怀疑自己的原则是否正确——因为真相和公义有时候是这样美丽而危险的东西,需要格外谨慎地对待,而或许她自己也没有料想到自己坚持信念却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而相比之下,Flynn神父又如何呢?之前他闪烁其词的眼神、左右而言的辩护和过于愤怒激动的自我保护让一些事情昭然若揭,我们可以猜测这样或那样的故事;他深知着有些罪过并不是通过告解就能够得到解脱的,这些关于灵魂或者心灵或者神性的罪过的疑惑始终深深植根于他的心里深处。在这场信仰的危机之中,站在真相的对立两面的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因为他们所怀疑的,已经无比接近信仰本身。这个纽带确然如同信仰一般强而有力,只是其中充满了太多苦涩和纠缠。即使是眼观着这样的怀疑,我们心中也会升起怀疑:这样的怀疑对于我们,究竟是好是坏?然而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连我们真正在怀疑着些什么,都毫无所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能够得知怀疑对于我们的意义?
  最初知道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原作者John Patrick Shanley要改编并执导自己的这部获得普利茨奖的话剧,而是由Meryl Streep、Philip Seymour Hoffman、Amy Adams和Viola Davis组成的演员阵容,他们也没有辜负我如此的期待。时常有人说Streep的表演里刻意的痕迹太重,然而我却从来没有觉得如此;仅就这部电影来说,她在Aloysius修女的塑造上堪称完美,如此不露声色地表现了这个表面似乎专横冷酷的修女内心中的热情。她和Viola Davis扮演的Miller的母亲在路上的交谈能让人感受到她是如此关心着这所学校里的所有孩子;而最后一场在校长办公室里她和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对峙,两个无数表演类奖项加身的演员的正面冲突,那真是全片最精彩甚至可以说是激动人心的一段。什么是飙戏?这就是飙戏!之前我在Frost/Nixon里说到过,那部电影中Langela和Sheen的表演是精确到甚至有些过分的精致,完全可以拿来当做教科书使用;而Doubt之中的Streep和Hoffman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如此震撼人心而恍若天成的表演,岂能是别人能够学得来的呢?
  Shanley改编之后的剧本和原来的话剧类似,保留了场地不大、人物精炼的特点——原剧其实只有Aloysius、James、Flynn和Mrs. Miller四个角色。而Flynn临走时在教堂的一场的镜头转换堪称绝妙,Flynn神父、Donald Miller和Mrs. Miller的三个简简单单的镜头,其中告诉了观众多少信息啊。Howard Shore的原声很耐听,而且似乎有一些他的老本行悬疑片的味道在其中,颇为有趣。
  这并不是一部十分激烈的电影,然而看完之后却颇能让人思考一些问题,譬如在片名中明确写出来的怀疑和怀疑所暗示的信仰,不一而足。即使这是一些想破头皮也得不出结论的疑惑,导演的意图也便达到了——我们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怀疑。Shanley说,“你永远都没法对一件事情保持确定的无疑。”

 3 ) 凌驾于真相之上的是什么?

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影片,里面没有任何人死去,甚至没有任何人受伤,主题却如此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除非我们还少不更事,否则我们一定遇到过这样一种人,他们对自己认定的事情一如既往,绝不动摇,就像Aloysius修女一样,仅仅凭自己的直觉,和一些谈不上确凿证据的蛛丝马迹,就一口咬定Flynn神父有娈童行为,誓除之而后快。在她进行道德审判的过程中,一人身兼原告、律师、陪审团、法官和行刑人数职。她凭着自己对正义的信仰,不惜撒谎也要把Flynn神父撵走。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又不是侠客或超人一类的正义化身般的角色。和James不同,她是一个寡妇,丧夫后才当上修女。她待人无比苛刻,孩子们都害怕她。她甚至不允许学生用原珠笔写字,原因是这导致了人们都不再注重书法。她像原教旨的化身一般严格和残酷,过着清教徒一样的自律生活,饭桌上像太平间一样安静,学生见到她像犹太人见到纳粹。
再说Flynn神父,他是一个反传统并且开明的神父。他喜欢搞一些亲民的活动,带给教区人民世俗的温暖,送玩具给学生,甚至建议在圣诞聚会中用流行曲取代颂歌,以宣示宗教信仰并不与通俗文化为敌。当然,他写字也用原珠笔,不难想象,他并不能写出一手令Aloysius修女喜爱的漂亮书法。故此,除Aloysius修女外,影片里几乎所有人都喜欢他,尤其是黑人小孩Miller。
但是,编剧并不要观众做简单的道德评判。影片中Aloysius修女对Flynn神父的指控事实,并非昭然若揭。现实中的是与非不像数学题里的单纯,《撞车》里有种族偏见的白人警察最后舍命救了黑人妇女,而唾弃他而去的同伴却阴差阳错地失手杀死了黑人青年。现实中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比如讨工伤赔款的刘汉黄成了杀人凶手,刻薄野蛮的台商成为被害人。等等。编剧在整个故事里没有透露神父是否有娈童行为,正如片名,一切都是doubt。
无论小Miller自身是否愿意,世俗法律和基督教教义都不容许娈童行为。针对Aloysius修女有理无据的指控,Flynn开始时处于绝对的优势。但慢慢的,随着修女锲而不舍的偏执行为,他变得焦躁,无法自圆其说。他变成在强调,他的所作所为,对小Miller是好的,对所有人都只有好处。但他也承认,有些事情不能坦白,那超乎了Aloysius修女理解能力的范畴。但编剧没有交代这不能说的事情是什么。按照正常推论,有可能Flynn神父也是同性恋,并且和小Miller之间存在一段畸恋。
可是这一切都没有任何证据,一切都处于暧昧之下。甚至Aloysius修女为逼走Flynn神父而撒的谎,也仅仅能证明神父是因为犯了过错而离开了上一个教区。它甚至不能证明神父犯过的过错和娈童或同性恋有关。而且,Flynn神父也在Aloysius修女面前为自己从前犯过的过错忏悔了,却没能得到宽容。
我们往最善的方向想,事情也有可能是这样:12岁的小Miller是天生的同性恋,为此在公立学校被欺负,且没少被父亲揍。然后,他转到教区学校后却是唯一的黑人孩子,当时是1966年,肤色加性取向的双重歧视可以要了他的命——要知道断背山里的JACK在1981年还被歧视同性恋的人杀害,所以,当开明的Flynn神父接纳并保护起Miller后,得到了Miller太太的感激和小Miller的尊敬。最后,为了保守小Miller是同性恋的秘密,面对Aloysius修女的指控Flynn神父不能为自己辩护,只得离开教区。在这一种假想下,所有人物都出于善良而行使着自己的正义:Aloysius修女代表着严肃的正义和关怀;Flynn神父则代表着慈悲、宽容和牺牲精神。
可是编剧没有为任何一种假设下定论。影片从头到尾也没有否定过Aloysius修女的推断是正确的可能性,亦即Flynn神父确实有违犯教义的同性恋倾向和违犯法律的娈童行为。那样的话,Aloysius修女就成了一个superman一样的角色,当司法力有未逮时,充当一名正义仲裁的代理人;而Flynn神父尽管可以得到世俗的同情,但他却没资格成为一名神父(天主教不承认同性恋),同时还犯了娈童罪。
在向观众提供了这样的双向可能性后,剧本已从多角度拷问了人性的善与恶、是与非。可是剧本的精巧还不只此。编剧为Aloysius修女设定了一个自忤的困局。表面上,神父象征着开明的、变革的,甚至带一点对传统教条背叛倾向的角色,而他的行事也是不拘小节,不默守成规的。而Aloysius修女正是为了捍卫原教旨的庄严而向他展开攻击,Aloysius修女的人物形象恰恰和神父相反,是个教条主义的、呆板僵化的、一丝不苟的人。但是,当故事发展到她得不到Miller太太的支持,又搜集不到证据指控Flynn神父后,她却选择了以撒谎的方式达到了其目的。这种谎言在世俗的指控中可以撒,例如周星驰在《九品芝麻官》中为了骗常威供出犯罪事实,把他亲儿子抱来滴血认亲,却骗他这是张敏的孩子,最后伸张了正义。可是Aloysius修女不是包龙星,她是把自己供奉给主的神职人员,她如果凭撒谎逼走神父,那么即使她的动机是善的,她的行为也不过和神父无异——即使她能证明Flynn是同性恋,没资格伺候主,可她自己使用了撒谎手段,同样也没资格再伺候主。何况神父的行为,无论过程如何,结果却是好的,他既保护了小Miller免受别的学生欺负,又使Miller更快乐和信奉主。正如他面对James修女的质疑时暧昧不清的表白所述: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出于爱,是天父所说的“凡人之爱”。
这样的话,无论是Aloysius修女,还是Flynn神父,都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自己的善良和正义。到底孰是孰非?或许正如天真单纯的James修女所惊叹:It's upside down。
不得不提,由于剧本改编自著名戏剧,所以叙述上相当精练,丝毫不拖沓,也不枝蔓延伸。和故事情节相反,影片里的每一组镜头,都有着明确的作用,绝不暧昧不清。编剧为doubt的双方都留下了相当多的疑点,而且针锋相对。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故意营造反差。比如影片里神父和同僚们边吃饭边说着粗俗但无恶意的笑话,镜头一转,修女这边的饭局静得像守灵一样,年轻的James修女只不过吐出一点不喜欢的食物,就马上迫于Aloysius修女的瞪视而重新塞回嘴里。再比如,神父对孩子总是呵护呵护再呵护,修女对孩子总是惩罚惩罚再惩罚。而针对指控的娈童嫌疑,影片里既有修女从远处看到神父拉小London的手被抽回的画面,但又交代了神父常检查孩子们的手和指甲是否干净的习惯。对此正方可以指控,神父确有娈童倾向,在小Miller前已勾搭过小London并被拒;反方可以辩护道,神父只是在检查孩子有没洗干净手,被调皮倔强的小London推开。而无一例外的是,编剧对出现的种种可能性不置可否。影片在细节和镜头运用上极花心机,即使是看似平常的一个镜头,也带有暗示和伏笔,但事实始终在两方面的“证据”之间摇摆,真相始终不明。在角色心理方面,观众在看第一趟时,会感觉Flynn神父的内心历尽沧桑。可是影片完后,特别是最后一幕Aloysius修女倒在James修女怀里痛哭忏悔,坦承自己所提出的指控也并非确凿无疑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她的内心历程也同样坎坷。对于本片来说,真相并不是重点,编剧并不想观众在观影后只关心“到底Flynn神父有没做那样的事”,影片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支持正反的任一方。而现实中的事情往往也如此,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动机的人犬牙交错地混杂在一个大社会里,令到发生的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唯一的正确解答。简而言之,这个世界是不能一元化地去理解的。
如果说,彼此都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修女爱孩子,神父也爱孩子,却因为爱的方式不一样,为了刻板的道德教条斗个你死我活,何尝不是一幕悲剧?如果让我来回答标题的问句,凌驾于真相之上的是什么?我会说,是宽容。
顺带一提,影片里Flynn神父随着情节的发展,主持过三次布道。表面看,神父的布道和影片的主线情节无关。但其实影片的主题早已暗喻在布道内容中。我此前对天主教的布道不甚了解,看过本片后,我觉得它就像编新约的作者一样,用寓言故事来宣播教义——只不过由神父结合当下的世情来编故事并讲出来罢了。
第一次布道时神父说了一个故事,一艘船在风雨中迷失了方向,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船长通过观察星象,认定了一个正确的航向。然后,接下来的二十天都是阴天,他再也看不到星象,船也没有抵达陆地。面对自己内心和船员们的质疑,他不由对那个星象产生了怀疑,他甚至怀疑连那个晴朗的夜晚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坚持下去的方向。然而,除了死磕到底,此时他已再无退路。这个布道中的故事的高度象征性、隐喻性和对整个剧本的作用,堪比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里那个著名的寓言“在法的门前”。故事里迷航的船长遭遇的困境其实就是Aloysius修女的困境,同样地,为了贯彻正义的Aloysius修女和为了逃出生天的船长,眼前仅有的可走的窄道也只有执迷不悔一途而已。
我相信,每一个叙事艺术的创作者都会遇到眼前一亮的故事,它既关怀人的处境,又不忽视现实的复杂性,不提供答案或真理一类的东西,却促使观者去思考。这部影片就是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演员们的表现,接近完美。绝大多数时候你都可以放心地把情绪交到他们手里。本片男女主角都是往届奥斯卡小金人得主,碰到这样一个可以让他们尽情发挥的剧本,实在如鱼得水。最后本片男女主角和两名配角同获去年奥斯卡提名,难怪后来有人把它当作了演艺教材影片。

 4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若不是纽约百老汇的同名话剧珠玉在前,电影《虐童疑云》该是一场轰动!

60年代,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一所天主教堂,神父弗林(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开朗幽默,在传道中强调疑惑与信仰的辩证关系,是教区的改革派,力主接受了教会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名黑人学生。与弗林神父针锋相对的是保守派修女贝维尔(梅丽尔•斯特里普),她主张权威治学,不苟言笑,推行严格的纪律与惩罚机制,是位“铁面校长”。

弗林神父对黑人学生的特殊关照引起了贝维尔修女的怀疑,加之天真善良的年轻修女雅各(艾米•亚当斯)的“证词”,贝维尔修女决定要与自己上司的弗林神父针锋相对,不惜一切代价证实弗林神父对男童的性骚扰——但贝维尔修女并无实证,她所秉持的,只有自己的偏执信念……

比起电影的整体情节发展,我对片中神父弗林开篇布道时讲述的水手海难故事更感兴趣:海难后幸存的水手随救生艇在海面随波逐流二十天,星光惨淡,神智模糊,不知自己是否还有一线生机。弗林神父总结陈词时说:

“现在教堂里就有完全理解这个故事的信仰危机受害者。我想告诉你们:疑惑能跟坚信一样强大而持久,使我们彼此相连。当你感到迷惑时,你并不孤独。”

从这个起题的布道讲演来看,影片的主题大概会围绕着人们怎么在疑惑与挣扎中彼此关联来进行,后面贝维尔修女与神父弗林的争执的确基本如此;但作为起题这么重要地位的讲演,只提到疑惑与信仰能够同样强大,却并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剖析,这似乎在暗示余下的影片除了编织人物对抗,还该让疑惑与信仰从人物的情感挣扎中升腾而出,两种精神力量正面交锋后揭示其最深层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影片在叙事结束后并无意于此,留白不是意犹未尽的回味,而是没有说透的遗憾。

更令我困惑的,是以宗教信仰为背景来展示疑惑——要知道,“信”这个基本层面在宗教世界中不容动摇,先信神旨,再行神意。尤其在基督教的体系中,不论什么教派,若不承认神之体系的存在,不相信圣经是神口述的箴言,那就不算诚恳的神之子民。07年大轰动的电影《地球来人》,正是通过彻底摧毁耶稣的神性,把神降格为人,才对剧中笃信教义的人物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回到《虐童疑云》,弗林神父特意强调疑惑的意义,其出发点难道仅仅就是为了通过示弱而深入人心?而结尾铁面校长贝维尔修女的表现再一次论证疑惑之心的不可避免,这难道不与信仰自身根本矛盾?如果对信仰的皈依是从疑惑犹豫走向笃信坚定的旅程,那么《虐童疑云》所表现的就是一条逆行道,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信”,或者心存疑惑带有保留的浅信,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甚至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信”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字面意义,无非是人面对不可知大宇宙的“答案之一”罢了;既然所有的答案解说阐释都只能针对问题的某个方面,既然多元才是最终的“世界真相”,那么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对错”,“黑白”;再进一步,既然我们都只能看到这个世界有限的一面一角,还有什么真正不可调和的矛盾非得你撂倒我,我镇压你?而与此同时,由本该信仰坚定的神父弗林来引出疑惑这个大主题,这是对宗教的特意讽刺呢,还是铺展情节的无心插柳?

尽管我喜欢留白,但终是觉得电影谨小慎微不带任何暗示的叙事过程太保守了。毕竟,故事里的“藏”从来都不是真藏,总得给看客们一角窗户一扇门,前面七拐八绕几乎迷路,不就为了最后的眼前一亮醍醐灌顶么。而从头到尾都藏个严严实实支支吾吾不肯透露真心实意的,又不为对付广电总急的审查,难道还有什么无法启口的难言之隐,譬如宗教打压?

除去主题的不够透亮,片中两大超实力派的老戏骨,都曾获奥斯卡最佳演员奖项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与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的对手戏简直如同两大高手华山论剑一样精彩,充满了张力与紧迫感。尤其是梅姑,举手投足皆是戏,既有暴怒的决绝,也有思忖中的犹豫;既有权威的气势,也有坚硬外壳下包裹的柔软。很容易就被脸谱化的贝维尔修女这个角色被她刻画出了丰富的层次,人物充满了力度,爆发时有舞台剧的夸张;细微之处却又拿捏得当,充分体现了电影表演的弧度。

尽管《虐童风云》在表演上精益求精,在故事整体上却没能脱离舞台剧的限制,没能完全发挥出电影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优势。影片布景的转换十分有限,空间较为狭促;而作为题眼的“疑惑”并没能被铺展开,依然围绕在宗教信仰这一个主题之上,使本来能有普世意义的哲学性主题受到了局限,很难让信仰体系之外的观众达成共鸣。

如此看来,《虐童疑云》起于话剧,终又止于话剧,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 ) 疑罪从无(观后感,非影评)

【疑罪从无】是法律术语,也可称之为“无罪推定”。百度百科这样说:“‘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

    并不是要写法律论文,只是想借这个词,说说生活中的一个理儿。

    前几天看了个电影《虐童疑云》,英文名字是“Doubt”,翻成“虐童疑云”听着象是港台人的手法,目的还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后来查过才知冤枉了人家港台,台湾译为《诱·惑》;香港译为《圣诉》,都挺有文化的。在豆瓣关于这个电影名讨论的帖子上,我发表了自己的译名——《疑·惑》,自认为这个名字似乎更能表达创作者的真正意图,况且,doubt本身就有疑惑之意。

    这个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个教会学校,老修女校长对新来的神父老师横竖看着不顺眼,因为神父老师太新潮,不剪指甲、喝咖啡放三块儿糖、跟孩子特别亲近……说来也巧,小修女老师恰好碰到神父老师悄悄往黑人男孩的柜子里放了一件衣服,连带着此前神父老师曾专门跟黑人男孩谈话,并且孩子回到教室后嘴里冒着酒气等等不正常现象,小修女老师产生了神父“虐童”的怀疑。小修女把想法向老修女汇报,不料恰好让老修女正中下怀——早就看你不是个好东西,你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老修女展开调查,所谓调查,却仅仅是跟当事人核对事实,神父承认黑男孩喝了圣餐酒,但否认是自己诱惑孩子喝的,关于其他事实,他坦陈无法全部告诉老修女;在跟黑男孩母亲的交谈中,老修女得知,男孩的父亲有殴打孩子的事情,男孩心理上特别需要呵护,而神父对他很好。事到如今,事实虽没有彻底水落石出,但也稍有眉目,老修女感觉到了,事情也许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但是,个人化的好恶战胜了理性的判断,她甚至说服自己相信并固守原有的判断。片子的最后,老修女还是赶走了神父,并且为了赶走他,她还制造了谎言。但是,她并没有就此心安,片子的结尾,面对更相信神父的小修女,她承认自己撒了谎,赶走了神父,似乎也从事实上“验证”了她所假想的哪些事实,然而自己却愈发困惑、无法解脱。她,哭出了声。

    片子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老修女校长)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神父老师)两大演技派精彩出演,两个配角亦十分出彩,尤其是男孩妈妈饰演者维奥拉·戴维斯与老修女交谈的一场戏,极为精彩,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也正因此,《虐童疑云》被称为演技教科书。

    老修女对于神父的怀疑,起初是有缘起的,至少孩子喝酒、回教室后状态不佳等事实是存在的,神父也从来没有掩饰自己对这个黑人孩子的呵护。但是,未经查证是否就把“假想”认定为“事实”?显然不该。在没有打任何一个调查电话的情形下,就妄断神父在前几个供职的教会学校有“前科”。关于孩子喝酒等可疑的事实,她甚至连孩子本人都不去问问。为什么?就因为,出于对神父个人的厌恶,她更愿意相信,他是有“罪”的。因此,对于任何可能有利于神父的调查,她并不愿意去做。和黑男孩的妈妈交谈后,她得知孩子在家里因为不被父亲喜欢而遭遇家庭暴力,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有可能是误解了神父,但是她并不肯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原因很简单,那样的话,神父将继续留下来,这是她不愿意的。如果说掩耳盗铃式的调查还是个自欺欺人的小错误,那么,后来老修女向上级机关举报神父时,则直接撒谎,说曾向神父以前供职的学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神父“有前科”,这,显然是个大错误。用更大的错误来“修补”已经犯下的小错误,何止是错上加错,简直就是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这也正是,当神父如她所愿离开之后,她却再也无法解脱的真正原因。这么看来,老修女的良知还算没有泯灭。

    “怀疑”一词,实在没有褒贬之意,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怀疑,才使得真相能够大白于天下,才能让正义和公理不被黑暗所销蚀。但是,当“怀疑”降临时,理性的求证该有多么的重要,当偏见战胜理性、好恶取代客观,真相不仅无法昭示,反而会走向反面,白的不仅不白,而且变成了黑。《虐童疑云》最后并没有给出事实的真相,没准儿神父真有虐童的事实也说不定。但电影中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反思,当我们起疑时,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疑罪从有”无疑是老修女的价值选择,“宁可错杀千人,不能放走一个”这句中国老话您熟悉吧?可见喜欢对怀疑的事情做“有罪推定”几乎是最符合人性的了,通俗点说——就是不往好了想。但,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往往是照见我们内心的镜子。怀疑本身并无对错,也很自然。但是,在求证的过程中,在求证未果的时候,能否坚持“疑罪从无”,也可以窥见智慧的高下。“疑罪从无”对于被疑者来说,是公平的、正义的,即使事实确实是他有罪,但是,“放过一个坏人”与“冤枉一个好人”在天平的两侧时,你倒向哪边?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我是被冤枉的那个呢?这恰恰体现了“疑罪从无”伟大的法律价值。显然,它不应只被用在法律审判上。

    讲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我以为我早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结果在前几天跟同事吃饭聊天的过程中,它突然从被掩埋了二十几年的脑海里跳了出来,那场景如此的清晰,以至于我不敢再想。

    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上课时,我把凳子给坐翻了,发出了砰的一声(原因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是完全无辜的)。老师正在板书,并没有看到凳子翻倒的过程,她回过头来,认定是我上课捣乱,斥喝我要我站起来,言外之意我是个淘气的坏孩子。我不是淘气的坏孩子,我向来以自己很乖而自豪。情急之下,我并没有顺从罚站,而是极力申辩,在跟老师顶嘴的过程中,句句都站在理上(现在想来,当众申辩本身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所不能接受的“不敬”)。老师没了面子,内心里愈发把我认定为“淘气包”,愈发觉得刚才凳子翻了一定是我调皮捣蛋的结果。她不好对我发作,但她让我的同学去叫我妈妈——我妈妈是我所在那个很小的小学校长——她要借我妈的手来惩罚我。我妈妈来了,她也没办法不把手借给她,因为她要维护老师的权威。我妈妈不再做任何调查,因为即使是调查,也似乎被视为对自己孩子的袒护,以及对于手下老师职业水准的完全否定。我妈当众煽了我巴掌,一切不公正的后果,都由我来“买单”。事后,我妈跟我聊天时坦言,根据她对于自己儿子的了解,她并不相信那个老师的说法,但是她没有别的办法。老师有老师的面子,老妈有老妈的难处。事情的最终结果是,真相如何不再被问及,在大人们的“面子”面前,给孩子一个公正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老师对我“疑罪从有”是个小错误,然而,她为了拒绝面对这个错误,而借用我老妈的手来打压我的申辩,乃是错上加错。也许,此事在大人心理不会留下什么印记,但这件事对我肯定是个疼痛的伤痕,我能够在遗忘二十几年之后重新清晰地想起这件事,足以证明它对我的伤害。

    写下这些,虽然多少仍有些不释然,但并非责难老妈和那个老师,还是想说,“疑罪从无”其实很难,并不容易做到,主观的、客观的理由都有,但还是要努力尝试着“疑罪从无”——为了被怀疑者的公正,也为了自己心灵的安宁。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事情,多数都有一定的难度,去做,才有机会发现风雨之后的阳光,难!但是值得。

    “疑罪从有”即使不是人类天性上的弱点,至少也是出自内心的不良习性,你看你看,我看到电影名《虐童疑云》就怀疑是港台的翻译,这种生活中稀松平常的“怀疑”,其实不过被证明是一种偏见而已。而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的便是偏见。既然“偏见”是人类骨子里的弱点,克服它似乎也不可能,但至少,别伤害他人,别动不动就“有罪推定”吧。况且,大错误,往往是为了掩盖一个小错误所犯,人们总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走上那条不归路。

    “疑罪从无”是一种救赎,救赎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救赎一个可能因犯错而不安的灵魂。

    “疑罪从无”,为别人,也为自己。

 6 ) 放弃真相,就是放过自己

    准确的说,这是一部让我郁闷的电影,它让我与我一闺密跟我说起的前不久她的一个故事联系到一起。

    我这朋友是个漂亮而善良的女孩,到了婚嫁年纪,她对另一半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对方人品好,有上进心就算可以了,前不久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男人,俩人挺来电,通过了解知道了那男人的底细,绝对是个浑身镶满钻石级王老五,事业有成,而且外型也够得上一级啊,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白马王子么?起初,王老五对我朋友百依百顺,呵护有加,遇到这样水平的,她当然倾心喽,就在我们女孩子羡慕不已的时候,我朋友却总也高兴不起来,至于原因,当时我们也很纳闷,她又说不清楚。。。没过多久,我们却听说她跟王老五提出分手了,事情是这样的,我朋友出差频繁,那几天又出差了,到了外地,总觉得王老五有事瞒着她,而自己这些天本来就矛盾着,因为王老五太完美了,在外地的前几天寝食难安,再加上几个朋友轮番给她讲现社会有钱人的诸多恶习,她想到如果以后每天在猜疑中度日,岂不是痛苦一辈子?所以一狠心,就提出了分手!而从那以后王老五也销声匿迹了,朋友就更加怀疑那人的品质,为此也伤心了一段日子。我听了之后觉得好笑,但也理解朋友的心情,我劝她说,为什么非要弄清楚别人在做什么呢?做好自己就OK了啦!其实她不是在怀疑王老五,而是在怀疑她自己,怀疑自己的魅力,没有自信。

    现在再回头说说这部片子,这是一部反应人性的片子,在大家都在为老修女的古板,甚至是为了那点私欲不通人情而耿耿于怀的时候,我特别理解她的心情;我也不会由于剧情中的牧师对此事提出辞职的行为而自然推理到牧师本人的人品就是差劲的,就像片中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在别人眼里,作为校长的老修女是那样的自信,专制,独断,利用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用她那种不能被周围人接受的方式“统治”着学校,而其实这正是因为她的疑心所致---与其怀疑,不如就告诉自己事实就是看到的那样!惟独这件事,她似乎开始在怀疑自己的直觉,因为那是受人尊敬的牧师,不管在孩子、同事、还是教徒的眼里,牧师是那么有人缘,别人对他的喜爱远远胜于她。老修女骨子里是仁慈是善良的(看她对待年迈的修女就可以看出她是个善良的人,只是方式有些直接),当她发现一点关于牧师不良作风的端倪的时候,本能地扫平了能让她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的一切障碍,并通过牧师不自然和不反抗的反应“臆断”事情的真相就是她想的那样,宁可没有任何证据!所以,她真正怀疑的其实是她自己!她的内心深处是及其脆弱的---不管是对是错,不管是不是会伤害到别人,她只做了能让自己不再怀疑的事!最后她哭了,我的理解是因为牧师升职了,在之前她是那么确凿自己的判断,而因为主教对牧师的肯定,又开始让她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在老修女的心中,做出错误的判断,远比事情的结果,也就是是否把牧师赶出这个学校更加纠结、拧巴。
    
    而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不是那样呢?我想,电影有续集,我会给老修女一个她想要的答案,不然她会拧巴终生。。。我觉得这部片子想告诉我们的是:要包容,追求真相只能痛苦自己,如果决定了,也就不要再怀疑自己了。这也是我想跟我闺密说的话。。。

 短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B】对于性侵讲的很隐晦,演员和对白撑起来的片子,强大的戏剧张力全靠角色撕逼,剧本也不错。 电影花了不少笔墨把天主教学校体现的刻板严格,笑了,导演您有朝一日来内地的中学体验下……

6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怀疑是一面镜子,让这世界的丑陋无所遁形。

7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关于事件本身有点太轻描淡写,所以老觉得他们是在小题大做。有没有猥亵已经不追究了,重要的是看清人内心的一些东西。几个人演技都很棒

12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紧接着换子疑云看的,结果俩疑云竟然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对这部比较无感,大篇幅的沉闷对话和令人生厌的老处女。

1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其实是很小的一件事,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一件事,很可能只是脑海中的一个念头,被放大成了这样一部令人紧张屏息的电影,真正阐释了什么是“心魔”——或许对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尤甚。舞台剧改编所以看演员们飚戏再爽不过了,但最后梅姑是有点演过火了吗,戴维斯戏份不多但最精彩

1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

19分钟前
  • funny_vee
  • 推荐

怎么这么好看呀!怎么能把这么微妙复杂敏感的题材拍这么好的呀!!对白太赞了!几场纯粹地对白戏精彩得一塌糊涂,值得一看再看。

20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这部电影里的几出对手戏都无比震撼 为了改编成电影已经下了很多功夫 但舞台剧感觉还是有些浓 人物的刻画一流 眼神绝佳 每个人物都是矛盾而有深度的 Viola Davis巨强悍 Hoffman和Streep也都是一如既往的高品质

23分钟前
  • Bill
  • 力荐

给4星觉得屈了你,给5星我下手犹豫。这片子的2000万美金投资投哪儿了?这不是诘问,是好奇。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如此简单的故事被表现得如此到位,对白如此之有力,演员表演如此之内敛却内藏张力,摄影音乐都恰到好处,美术服装和道具也深得我心,三个主要演员皆被提名。梅姨的片子我都爱,每一个都演得出神入化。太牛逼了!这岂止牛逼二字得以形容的?!而doubt这个名字,简直也太一语中的了。

28分钟前
  • 飞年
  • 力荐

梅姑最后那一声哭腔让我好一个寒战。最激动人心的当然是梅姑和黑妈的对戏。按照电影的讲述,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个事实,但是请不要认定,请保持疑问吧。我以后会注意艾米亚当斯的。

33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太闹心了。。。明明就不确定嘛也不找证据也不问人就一口咬定别人就是你想的这样,这他妈不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是什么?那么多影评还在那里大扯特扯疑惑是信仰啊什么东西的,除去演技我觉得这电影打一星都嫌高。

35分钟前
  • ys
  • 还行

演技派大将。天主教会学校严肃不苟的修女标杆立新的神父初来乍到的小修女受人欺侮的黑人学生。Meryl居然是反面角色要维护的是固守不变的教条主义害怕的是改革是让教会脱胎换骨。Hoffman很棒尤其是布告的内容先是doubt后是gossip。羽毛的比喻太形象化了人言可畏啊。Adams也不错善良。

38分钟前
  • vivien
  • 推荐

对白有力,细节准确,最重要的是一干演员强大的表演,把这个关于在特定时代的禁忌和人性本源中的弱点的普通故事讲述地跌宕起伏;导演在氛围烘托上颇费心思:异状天气,办公室突然坏掉的灯,大量倾斜视角构图用以反映人物内心的摇摆不定,几大主要角色对戏时对站位的掌控,于无声处听惊雷。

4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守旧又让人产生恐惧的Sister Aloysius,新锐的Father Brendan还有善良的Sister James还外加出场不多却颇有亮点的Mrs.Miller,四方把天主学校变成了一个价值观,信仰与认识互相激烈竞争的竞技场。让故事没有落入明显的关于黑与白讨论。而冷峻的色调和摄影,让这场“竞技”变得更加真实而又残酷。

4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Doubt is just as powerful and substantial a bound for us as certainty. When you get lost, you are not alone.电影名字翻译的真恶心 原名Doubt.

47分钟前
  • 绿毛水怪
  • 推荐

美国电影经常会以律师、教师、牧师为主角,因为这些人可以在一个场合,合情合理地大篇幅演讲、说教、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当然,美国人的价值观是牛逼的,普世的,这个我接受,可问题是,艺术不是用来图解政治、传递价值观念的工具。美国人什么时候能放弃这种说教,像欧洲人那样去理解艺术、尊重艺术呢?

48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the mininalism and bleakness leave such room for powerful performances, all the 4 (maybe not Amy Adams?)

53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孰对孰错???恐怕只有上帝能说清吧……(这戏看的真TM过瘾!!!这才叫真正的实力派)

5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