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零年

HD

主演:Edmund,Moeschke,Ernst,Pittschau,Ingetraud,Hinze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4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1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2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3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4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5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6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13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14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15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16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17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18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19德意志零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德意志零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主要讲述战争给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战争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贫困,还是儿童的心理产生畸形。影片中的主角是个儿童,他把他那卧床不起、患有心脏病的父亲毒死,因为他认为父亲对社会豪无用处。事后,他又因内心不安而自杀。影片表面上把这个儿童产生杀父和自杀的心理归咎于一个老师的教育错误,实际上则是在揭露德国的纳粹主义,认为他们才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胃我想去那里丹东1983说唱门徒老当益壮凯文哈特:校对现实后裔2015我有特殊沟通技巧醒醒吧!赌棍L2016透明人間哈林四女子第一季说出你的愿望宵夜江湖第2季巴洛波拉一击心如纸割天方夜谭1942双重火力月光1982宇宙有爱浪漫同游邪恶 第二季美人计1946孤味心脏移植医师幸运星卢克谍血黄埔滩国语版经典杯子蛋糕爱在春天海贼王真人版城市猎人(国语版)阿什丽加西亚:恋爱天才神秘感染难忘的一年:夏天窈窕奶爸死亡实验2001兄友2018夜色撩人利特维年科名门绅士2:淑女之心之纯白之恋篇血色残阳富贵狂花爱情革命遗愿清单杜鹃花儿开

 长篇影评

 1 ) 德意志

一家人的艰难生活,战后德国满目疮痍,他们和另外5户人寄居在一起,大家互相不信任,缺食物缺电,食物配给极少,哥哥曾是纳粹兵躲着不敢出门登记获取工作证怕被搞,父亲心脏病将死,姐姐只能出门陪人挣钱,而弟弟埃德蒙试着挖墓地年纪太小,想给房主卖秤却被以两罐罐头强卖,遇到前支持纳粹、离职的老师,他让他卖唱片,又介绍了两个骗人的小孩,大的假装卖香皂拿钱就跑,晚上一起偷土豆、过夜。父亲情况很差,医生找关系去医院,但回家又是困难,房主偷电被断电陷害他们。纳粹老师说弱肉强食,死了就死了,结果他在医院看父亲拿了毒药,回家泡茶杀了父亲,而碰巧警察来了哥哥按照一战绝望的老兵父亲意思不再躲藏,可以工作,结果他父死去,让大家悲伤,还想着他有没有值钱衣服,随便埋了。埃德蒙自责,到处游荡不回家,纳粹老师怒斥他,一起过夜的孤儿女孩不要他,路上小孩不要一起玩,最后在楼顶他跳楼自杀。赤裸裸地表现战后困难的生活,以及法西斯残余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

 2 ) 是我们的责任 也是你们的

影片内容就不多赘述啦~

影片中的一断情节:

从“丰衣足食”的医院结束治疗又重新回到“啼饥号寒”的家中养病的父亲,饭前在病榻上对因前纳粹身份而恐惧惩处不敢外出工作的大儿子说的一段“临终遗言”(当然他不知道小儿子将要下毒了结自己,虽然他之前也想过用自杀的方式为这个战后贫困的家庭减少些负担。):

“要是母亲活着多好啊,但她从我身边被带走了,财产被通货膨胀带走,孩子们被希特勒带走了;
我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每个人都是这样。知道灾难来时没法抵抗,才到今天的结果。
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你们的....
....
不要作战了,停止逃避生活吧,返回社会同常人一般生活,承受命运并不是耻辱的事情....”


影片中反映了很多战争类电影都会反应的:战争的残酷/战后人民的悲苦/人性/人们的思想和信仰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是否会拿出一些时间,去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匮乏感泛滥控制占有欲剧烈的强权首领心中(不只是心中)喊着:more~!more~!more~!

自私无情贪婪的房东心中喊着:more~!more~!more~!

利用小孩赚钱灌输强权思想得知出人命后心生恐惧忙于心理脱罪的离职老师心中喊着:more~!more~!What the hell~!

生性纯真善良因生活所迫压力颇重为求养家糊口四处觅食听信谗言误入歧途嫌爹累赘毒害老爹最后又落入内心道德谴责与愧疚深渊的小男主心中喊着:more~!more~!Oh my world~!God damn it~!


好吧,亲们脑袋里琢磨了些什么,于是...然后...就做啦....

无数连串的杯具是谁造成的呢?是谁的责任呢?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到底是什么的责任呢?


下面是影片开头的一段文字:

意文:
  Quando le ideologie si discostano dalle leggi eterne della morale e della pietà cristiana, che sono alla lase della vita degli uomini, finiscono per diventare criminale follia.
  Persino la prudenza dell’infanzia ne viene contaminata e trascinata da un orrendo delitto ad un altro non meno grave, nel quale, con la ingenuità propria dell’innocenza, crede di trovare una liberazione dalla colpa.

英文:
  When ideologies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Christian morality and piety, the very foundation of human life they become criminal folly.
  Even childhood innocence is tainted and drawn from a horrible crime to a lesser one in which, through its own ingenuity, it believes to find freedom from guilt.

中文:
  道德以及基督教的慈爱精神,应当永远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
  即使是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思想体系的偏差导致犯罪以及精神问题的产生,也无一不受污染。




 3 ) FIFF10丨DAY9《德意志零年》:战争的毒害是永久的

第10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德意志零年》,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畸形孩童的布满伤口的评价了!

我们敏熙:

在满足了因被迫成长而压抑的童心后,他径自走向毁灭。

法罗岛岛主:

战争的所有破坏不止是伤亡损失,留在心中的痛苦煎熬才是最致命的,这样的情绪不仅是在战败国,战胜国也会留下战后综合征。

Pincent:

少年穆谢特抑或叫少年德意志,游走于废墟生活之中,自我反省或是对着废墟开枪都是最大的徒劳,思想如毒素般无时无刻不在继续被滋长着。

野凡:

这是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影片。畸形的时代,畸形的国度,畸形的家庭,畸形的社会,畸形的人际关系,产生人们畸形的心理,仿佛已是最坏的时代。

淋酒:

几部新现实主义看下来都有疲惫之感,不过这部算是最轻的,一来时间较短,二来摄影很棒,且有诸多意味深长的镜头。能看到罗西里尼在本片中的倾注,在此般人间,道德之于生死,确实值得考量。

Bob Chow:

影像动人,简练,富有力量。孩童的聚焦是战后恢复的最好旗手,但是后半段还是血淋淋的指责与悲愤。时代的悲怆不需要多言,生、杀、死,在主义力量下被扭曲和放大,并植入到一代人中。个像和群像的相衬。

kc512:

一家之主成了病夫,女儿成了妓女,士兵成为逃兵,老师成为敎唆犯罪的无赖,你以为小孩会多有未来?前三分之二还是经典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式人性光辉显现前的苦难,但虔诚如罗西里尼也看不到救赎,教堂空有琴声没有神。

子夜无人:

“我已经吃腻那个了”—“那你就直接去死好了”从全片第一句台词开始就奠定了绝望阴冷的基调,很多地方依稀可见后来《四百击》《穆谢特》等作品的影子,用刻刀削笔一样简短又锋利的一次次起起落落,快速完成了一个孩子被全世界遗弃的过程。弑父在这里不再是俗套的俄狄浦斯情结,它变成了心灵无依时的一种释放动作,它弥漫为迷信笼罩下的一场滋生疾病,它长成了满目废墟上的一块崭新创口。

#FIFF10#DAY9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创伤 现实 英雄主义

与《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所截然不同的是 这次罗西里尼讲的是“敌人”德意志的故事 但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是与其他新现实主义别无二致的人文关怀 这种人文关怀不分国界 将贫苦群众看成灾难最大的受害者 甚至在《德意志》中 这种对贫苦人民的同情更为明显和直接 摄影机从一开头就对准战争轰炸过的街道 也是在开头罗西里尼直接开宗明义宣扬战争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摧毁 特别是孩子们的纯真心灵造成的严重打击

影片中特别是故事开篇信息量极大 老人妇女充当劳动力挖坟墓 小孩谎报年龄换取劳动机会 一匹马倒在街上群众围堵甚至直接提刀割肉 军队的车开过掉下煤炭 群众跑去捡拾 跟随者小男孩的行进过程寥寥几个镜头的组接交代了战后德国社会的普遍的通货膨胀 贫富悬殊甚至道德沦丧 这种苦难不止在小男孩一家发生 而是整个社会的写照

和《罗马》相同的是 罗西里尼依然没有贯彻绝对主角的原则 而是有选择地用摄影机带观众看像更广大的谁会阶级和群体 小男孩一家之外有被辞退的老师 有依靠坑蒙拐骗做生意的一男一女同伴 更有和男孩一样小小年纪就出来讨生活的孩子们 选择以儿童的视点来叙事在同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中其实并不罕见 以刻画儿童的“过分懂事”的形象更加淋漓尽致地突出了战争这一惨痛的社会悲剧

而《德意志》中的小男孩在我看来与众不同甚至惊世骇俗的原因在于他的家庭背景以及 毫无疑问地他弑父行为背后高度悲剧的成人化。他不仅仅来自一个贫苦的家庭 他的父亲卧病在床 前军人哥哥饱受战后心理创伤以及担心惩罚而逃避长子的劳动责任 待业在家不愿工作 姐姐则依靠二手卖出在酒吧里骗的烟而换取微薄的生活必须品 很大程度上 小男孩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却担负起最大的责任 他劝说软弱的哥哥不要出去找工作 “不要去 留在家里 我会出去找另外一份工的” 男孩身上似乎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 这一点在我看来在结尾处也有所体现:男孩在废墟中拿着像枪一样的玩具 先是对准自己(表明他弑父之后的愧疚 想要自我了断)然后拿起枪像是周围有敌人一般玩起了打仗的游戏 他通过弑父完成了心中英雄主义的觉醒 因为在他看来 弑父是老师所说的“生存者的竞争” 是帮助父亲更是全家人解脱的途径 所以他身为家庭的保护者以及责任者做出了“弑父”这一看似利益最大化的“英雄途径”

海宁老师“生存竞争论”“强者弱者”论是造成弑父悲剧的直接源头。二战时期 希特勒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发动战争 这里老师的言论也似乎具有较强的法西斯主义倾向 因此 我们是否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将英雄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划等号? 愚昧的英雄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别无二致

除了弑父悲剧 儿童教育值得关注外 这部电影还教会我们如何看待战争 采取各种态度对待现实 是如同哥哥一般长期沉浸于战后创伤 不敢直面过去逃避现实 还是像姐姐一样活在当下 请求哥哥去找工作并且只想“找个好男人嫁了” 抑或是像小男孩一样在现实面前贯彻绝对的利己主义? 罗西里尼在结尾通过哥哥的成长和小男孩的自尽表明了他的观点,即我们需要直面历史直面现实!

some impressive points that aren’t included above:

1. 19分10 一群小孩爬上神像喷泉 (代表着信仰崩塌 人性凌驾于神性)

2. 22分30 男孩跟随老师一起回家 看见一家人在废墟中依然固守着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生活做派(对资产阶级的讽刺)

3. 希特勒豪情激昂的讲话和镜头上扫过满是废墟的楼形成对比

4. 父亲临死之前对大儿子絮絮叨叨诉说长子义务与年轻往事的充满着家庭温情的画外音和画面上小儿子正在投毒的行为形成声画对立

5.54分30 众人抬走父亲的尸体 小儿子站在楼上冷漠的看着 此镜头的摄影角度和灯光显示出男孩的权威感

6. 结尾处路人被教堂中传来的悠远钢琴声吸引纷纷驻足聆听 只有小男孩走出镜头外(没有信仰 人的堕落异化)

something confused to me:

1. 为什么秤很值钱 甚至对于穿着得体拥有私家车的“上流阶级”都很抢手

2. 拍摄英军参观希特勒临终遗址用意何在?老师为什么命令小男孩把希特勒讲话的光盘和留声机带去遗址播放?在老师家两次出现的戴着眼镜的老人是什么身份

 5 ) 《德意志零年》:从战败者角度的反战电影

电影《德意志零年》主要讲述战争给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战争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贫困,还使得儿童的心理产生畸形。电影中的主角是个儿童,他把他那卧床不起、患有心脏病的父亲毒死,因为他认为父亲对社会豪无用处。事后,他又因内心不安而自杀。电影表面上把这个儿童产生杀父和自杀的心理归咎于一个老师的教育错误,实际上则是在揭露德国的纳粹主义,认为他们才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

在讲电影之前或许可以先聊一聊战争,战争实际上就是把一种社会矛盾转移激化的结果,通过战争让社会矛盾磨灭或者转移推迟,但战争是最残酷的手段。不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或者是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包括今天依旧还在持续的俄乌战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战争都是毁灭性的灾难,而且这些人实际上在战争的作用就像是象棋里的兵卒,真正的将帅实际上很少受到最毁灭的打击,这个世界就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最惨的无论如何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对于政府当权者来说,他们其实很难真正的理解底层普通人的苦难,特别在战争面前,那些冲在最前线的士兵的生命变得十分的轻贱,而远在后方指挥这场战争的领导者则依然过着滋润的日子。在这之前我看过今年新拍的电影《西线无战事》,前方士兵在拼命,后方的指挥官却是依然在安然的生活着,甚至于在后方的平民百姓也是平静的生活着,真正死去的只是在前线的士兵,这就是战争最残酷的地方。战争有时候真的就只是当权者的游戏一样,士兵不过是他们的棋子,失去其中一些或者得到一些他都根本不会在乎,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在前线的士兵会如此拼命,这点我觉得很恐怖,战争机器面前或许个体真的变得无法左右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打个并不恰当的比喻,战争甚至有点像是最大的传销组织,被人洗脑战争的好处。战争有好处吗?对于普通人来讲战争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什么所谓的好处,有的只是死亡,只是悲痛,而且战争不止对受到侵犯的国家人民受到伤害,发起战争的国家人民同样深受其害,在任何战争里,就没有什么赢家,战争是一场双输的局面。

许多的反战电影都是无限扩大发起战争者的罪恶,然后描述被迫害者的悲惨以及勇敢等等,但是电影《德意志零年》则是从战争结束后的德国出发,这样的德国也是一个十分悲惨的国家,或许有的人会觉得这是他们活该,这是他们应当承受的结果,但我无法认同这样的理念。虽然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有很多的民众也在参与,更多的是领导者私欲等,我始终相信即便是发起战争的国家人民里也有善良的人,另外还有一些无知的人,他们对于这个国家是否发起战争没有任何作用也不发表任何意见,只要战争的火焰不燃烧到自己的头上的那天他们就依然平静安稳的过日子,这样的人依然也是深受战争的伤害。电影《德意志零年》从战争发起者以及战败国的角度来反对战争我觉得是挺有意思的,我们该指责的是那些挑起战争的人,那些为了私欲去发起战争的人,参与战争的更多士兵实际上是愚昧的或者说是被战争机器裹挟着的,这样的人需要的是武装他们的头脑,让他们知道战争的罪恶。

在电影里战败后的德国到处都是废墟一片,房屋都是些断壁残垣,人民失业,吃不饱穿不暖,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有人有钱,财富依然被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饿死的活不下去的依然只是普通人,多么讽刺啊,战争的时候死的是普通人,战争后受到伤害的依然是普通人,底层普通人永远是受害者。不过电影《德意志零年》并不是简单的从战后的失业、人民生活困苦等方面来表现,同时还更加深入的描述了人们的心里状况,这是个心理十分扭曲的时代,战争的创伤带来了心理的扭曲,孩子弑父这样的情况都已经出现,虽然最后孩子也为自己的自责而死去了,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孩子的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战争带来的创伤。总的来说,战争类型的电影的意义永远不是宣扬战争,而是反对战争,我们观者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应该如此,要永远记住战争永远是我们反对的东西,战争没有正义可言。

 6 ) 战争带给人的……

《战争带给人的……》
  ——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德意志零年)观后感
  
  巾城/文
  
  罗西里尼摄制于二战前后的三部不朽的电影。从《罗马》揭露法西斯的罪恶、展现人性的光辉,到《战火》四两拨千斤的六个小故事,再到《德意志》深刻探讨战后初期的法西斯后遗症,它们干练、紧凑,在紧紧围绕战争主题同时,每一部都展现出独特的令人尊敬的地方——尤其考虑到它们的制作年份及所呈现的与慌乱的时代不符的从容的艺术性。
  《罗马》是一部从拍摄手法上非常“正统”的故事片,但其情节曲折饱满,每一个剧情高潮都极具渲染力。片中不同身份的人(地下共产党人、天主堂主教、家庭妇女、孩子,等等)因对丑恶的反抗而走到一起,导演并未突出任何人的个人身份,而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另一边,法西斯分子种种残暴的行为作为它的反面,极大拉伸了故事的张力,使正面力量虽已悲剧告终,但其最终的胜利在感情上已显得不可避免。(客观讲,这也是此类电影常规所运用的方式;考虑到影片拍摄时二战尚未完全结束,且片子整体质量上乘,即使从极苛刻的角度讲在某些方面并未“走出俗套”,依然值得尊敬。)片中还有一段德国军官的自我反思,虽较为做作,但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它对整个片子的意义是起推动作用的。
  这部电影在战后几十年间似乎被一部分人转而视为一部共产主义教育电影,事实上这是一种歪解。虽然它的部分主人翁确为共产党人,但当时的共产党(至少是罗氏镜头下的意大利地下共产党)和其后在一些国家获得执政的共产党,其理念、行为方式及所处的社会位置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影片并未援引任何共产主义理念,所有人物之所以为其身份,是因为艺术人物需要身份,而在当时现实情形下,给他(她)们这些身份又是最符合实际的。他们所共同从事的事业的意义——而不是身份的意义——才是影片的重点。病急乱投医似地在历史作品中寻求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一直都不是一个特别可取的行为,它既无法为你的观点或所作所为雄辩,又只会暴露你的无知、虚妄,及一种因对未来充满恐惧而迫切希望自我标榜的虚弱心态。
  
  《战火》,六个发生在不同地区的二战前后的小故事。影片妙笔在于,导演在该收时即收,绝不留恋镜头,有时甚至留下开放式的结局,这使片子充满空间感,加之故事的节奏紧凑,使得观者无论眼睛还是大脑都无法离开屏幕。下面是一些我个人的简单理解。
  一,它展现的是战争时期人与人间的敏感和恐惧,它直接导致了不必要的悲剧的发生。恐惧的根源在于不同阵营和身份间的互相杀戮,而行为与行为人立场之间的联结很多时候事实上是模糊的。(这里援引一句米切尔在《飘》中借艾希礼之口说的话:“主义早在枪响的那一刻就灰飞烟灭了。”)它最后演变为一种不同人与不同人之间简单的敌对和猜忌。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无论以何种理由,杀人行为的最终受害者永远都是无辜的人。
  影片花了很多精力描述女孩与美国兵在海边残垣上的聊天,从大海到家人,显得朦胧而遥远。这是人与人互相亲切的本能在最艰难的情境下的显现,它让最后悲剧性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二,它的主角是一个美国黑人大兵和一个意大利小孩。罗氏给了这个黑人一颗很高尚的心。考虑到其制作年份,这是一个另观者感动,令美国人脸红的故事。
  三,发生罗马城解放后的爱情片段。它讲的是男人与女人对于瞬间的爱情不同的态度。女人较为感性,她健忘,但易感动,所以既显得见异思迁,又有一股纯情的天真和冲动。男人则较为理性,他将美好的发生珍藏,但仅仅作为一种回忆,当回忆与现实产生碰撞时,他决不让前者影响后者。影片最后,男人与部队一起离开城市,而女人站在雨中的屋檐下等待他的归来。很显然,根据以上逻辑,她不会等他太久,因为能让她感动的人和事还有很多;而他会一直记着这个插曲,但不再视其为现实的一部分。影片没有走到这一步,它在恰当的时候收手,留下一个天各一方的故事,男人的一半归男人,女人的一半归女人。
  四,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穿越德军封锁线,一个为了家人,另一个为了可能与她有特殊关系的游击队员“狼”(他原是个艺术家)。前者在一个士兵的掩护下成功穿越,掩护他的士兵身亡;后者在抱起奄奄一息的士兵时得知了“狼”的死讯。短片道出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人生存的艰难;而即使再这么艰难的环境中,依然有人为了他人而冒死奔波,这也许只能是人的一种崇高本能。
  五,三个美国人,一个天主教徒、一个新教徒和一个犹太教徒入宿一家意大利修道院,影片探讨了敌对教派间共有却不能共享的神。处在非前线的意大利天主教神职人员因“迷失的人”(新教徒和犹太人)的闯入而陷入恐慌,甚至戒斋赎罪,但从前线回来的美国天主教徒却劝说他们应在狭义的教条之上看到更广阔的怜悯和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影片在那位美国人的演讲中结束,同样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六,一个抵抗者被法西斯残忍地处死的故事。它是六个短片中最直接的。将它作为结尾影片,可能有较强的现实考虑。而事实上,鉴于故事本身的紧凑和渲染力,它应该说是成功的。
  
  《德意志》,这是一部极其简练但深刻的影片。它揭示了法西斯主义带给不同人不同的心理扭曲,在它最终灭亡之后,这种扭曲转变为一种重建年代的社会畸形。同时,由于整个国家百废俱兴,也有一部分人因对物质的需求及不满而暴露了人性的丑陋面。影片三分之二的篇幅在描写这些畸形和丑陋,直到男孩听从他法西斯时期的教师的唆使而杀害了他的父亲。
  影片最后的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用长镜头的方式记录了男孩在弑父后的心理变迁,这种懊悔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而同时,他的曾是法西斯士兵的哥哥终于决定不再躲避,重新面对生活(为他打开这扇门的正是其父无意间的“临终之言”)。生死间,似乎社会自己对自己完成了某种拯救。但片子最让我震撼的是这种拯救所付出的代价,其沉重似乎在警醒后世的人们政治恐怖主义的代价——表面上,它是迫害、屠戮和对历史的摧残;但在心灵上,它带来的冲击更大,它会改变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心智,可能须要更大的牺牲和更久的时间才能将其恢复。

 短评

CC版,德语原音,意语版开头有一段“中心思想思想”。此片意大利味道主要来自音乐。纳粹恋童,少年虽然做了可怕的事情但是一是为了生存二是仍然是个孩子。运动镜头很流畅。新现实主义名作,环境着实地在故事中起到关键作用。卖唱片的时候废墟里忽然响起希特勒的演讲,那一分钟真是神来之笔。

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8分。真是好沉重的片子。战争对战败国而言,除了物质及肉体上的损失外,延续更久的,往往是精神上的失落感。当原有捍卫的,保护的,崇拜的一切都失去的时候,人总是要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当管风琴想起,人们凝望着已成废墟的教堂,那一刻,仿佛就是永恒。。。

8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到整个观影过程,我都处在overwhelming的状态:因为完全废墟的柏林太壮烈壮观壮...美...The City of Ruin, Ruin in The Hearts...本片的废墟可以和The Third Man和Grey Gardens比较阅读。埃孟德快让姐姐抱抱555...都是那个老师(指代什么肯定又要在阅读材料中被大力讨论了)的错555...

12分钟前
  • 力荐

回到把“不如去死”挂在嘴上的年代,满眼都是废墟,希特勒的演讲在废墟中响起,哥哥的迷惑:“以前是国家社会党人,现在成了纳粹”;每个人都对埃德蒙说他父亲该死,大人们递来了刀子,却不承担责任和后果…“他现在自由了”,弑父是决裂和成全,然后呢?除了死者,谁得到了解脱?埃德蒙却更迷茫,在街上乱走,街道如此空旷,却无处可去…片尾的坠落,他选择成为废墟的一部分,另一种意义上的“成为最后一代”

14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跟着罗西里尼的镜头走观战后真实的柏林,一片废墟。开场就在面对用电超标的问题,「断电」除了是对生活物质贫瘠艰辛的直接描写外,也是喻指光明未至阴影仍在。断壁残垣中响起希特勒的回魂之声,听得人毛骨悚然,更可怕的是纳粹的幽灵真的得到了召唤,还附身于纯洁良善少年。教堂的福音从天而降,悲悯的俯视这片苦难的土地。

16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三。人民生活困顿,少年心理扭曲,在其老师错误的引导下杀父最后自杀。“通货膨胀带走了我的财产,希特勒带走了我的孩子。”,其实是在批判纳粹。

18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三部曲中最喜欢的一部。二战后的德国,道德的负担压在无穷无尽的废墟上,人们在饥饿与疑惑中度日,但心底的荒凉,即便是所谓懂事的孩子也被吞噬。越是纯真的残忍,越是悲凉,太不是滋味。四星半。@资料馆

2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重看一遍,好震撼。感觉罗西里尼拍柏林比拍罗马拍得还要好啊,当然胜过同时期任何一部德国电影。看到片末的St. Matthäus教堂时,几乎要哭出来(这个教堂的建筑师是Schinkel学派的Friedrich August Stüler,于战后修复,位于今天的Kulturforum,Mies的国家美术馆新馆之后)……

24分钟前
  • Spring
  • 力荐

最黑暗的罗西里尼,战后的柏林支离破碎,而纳粹主义的阴魂不散是一切的开端,播撒者不是士兵,而是教师与收音机。最后半小时震撼调度,黑暗程度甚至比《偷自行车的人》更甚,急躁而有力的镜头跟随孩子无意义的自我反省,随着他在柏林街头四处游走,最后消失在废墟之中。

26分钟前
  • TWY
  • 推荐

四星半. 作为始终被是本身牵连在场的此是,人的形象永远为全部是者所关联;因此,现实主义作品势必首先要将环境归为人的环境,才能将人还原为环境中的人. 罗西里尼的三部曲不断简化故事情节而持续增加场景内的随机因素和生活化的无关细节,以人的自然属性消解角色的隐喻功能;本作中实在的诸人物乃是(双关意义上的)临时演员(Extras),亦即"多余的人"――而影片对设计痕迹和先行概念的去除越是彻底,或曰越使人显现为人本身,这功用主义视角下的"多余"也就越发显出荒谬来;结尾的游荡则明白地面向现代电影,朝着真实的无意义,一路走向1960年的安东尼奥尼.

30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新现实主义是典型的“写实>写意”型影像,也同时由于其性质,导致电影的立意(即电影所揭露的)远超其本身的质量。如何使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拍出这样的电影?答案就是将Film Noir式的创作理念轻微作者化,快速将「问题」抛出并省略大部分「过程」,以便让电影达到最高的叙事效率。我认为本片的创作理念仍需进行二次审视:人物是否被目的化?如果是,那么人物是否成为了导演的“提线木偶”?我想说的是,假设在如此小体量的故事中仍能看到不少充满目的性和控制欲的情节/细节,那么不仅导演是需要反思的,同时连电影本身也会顺带失去一切观看价值。《德意志零点》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然而当后半段Rossellini真正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用小男主的「漫游」片段加以改善时,一切都已经为时过晚,同时也显得苍白无力。

32分钟前
  • kis
  • 还行

太致郁了,整个基调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同样聚焦贫困底层的视角,大背景是德国战败的残垣断壁,一片萧瑟。极端匮乏导致的悲剧,所有人都在一种无奈、压抑且沉重的底色中苟且,一个13岁男孩在控诉无门后通往了自我崩溃毁灭之路。在纳粹语境里(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者(病怏怏的父亲)只能被(工具小男孩)淘汰掉,正如里面老师说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社会“规律”。单纯说男孩走极端是不公平的,我更愿意理解为时代的悲哀,换做谁都是无可奈何。卖唱片试希特勒的演讲镜头剪切街上废墟真是神来之笔。8.5

33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比起意大利,战后德国的社会问题恐怕更加严重,除了化作废墟的城市,衰退的经济,纳粹主义仍然像梦魇一样缠绕在德国人民心中。那些镜头看上去冰冷甚至触目惊心,战争摧毁的不只是物质家园,更是心灵净土。

34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推荐

1946年8月罗西里尼九岁的儿子猝然离世,几近崩溃的罗西里尼将所有的悲痛都融化在了这部德意志零年中,在小主人公的身上似乎就能看到罗西里尼儿子的影子。战争不管是对受害国还是发起国伤害都是深重的而战争对孩子的伤害更是重中之重。罗西里尼曾经说不相信上帝但是为何他的电影中处处有上帝的影子呢?

38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第一反应不是好看、真实,而是珍贵:这是一种只有实景拍摄才能带来的震撼,这种粗糙的、满目疮痍的质感是绝对生造不出来的。换言之,观众观看的不再是电影,而是赤裸裸的“存在”。因此,与其说罗西里尼是电影的造梦者,不如说他是噩梦的记录者。后半部分孩子在倾圮的城市景观中游走,甚至已经超出了新现实主义的范畴:那种内心的、纠结的、非理性的冲动和游走,是多么现代、多么安东尼奥尼啊。而这绝不是一种风格;它是一种深深植根在战争废墟中的、关于人的巨大的危机。

4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罗西里尼展示了俄狄浦斯情结在极端情况(战后萧条)下的合理性,而孩子弑父以后的游荡与疏离表现在影像上具有无限的魅力。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在配乐,孩子给父亲喂毒那一段还以为是在看好莱坞的神经喜剧。

44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以小见大标榜的现实主义,通货膨胀的恐慌比法西斯更厉害。

46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3.5。感覺是Rossellini過渡到心理寫實主義的一個習作,試著採取更長的時延,更具流動性(焦慮感?)的攝影機運動,在一座徒存斷垣殘壁的城市裡(像與時間賽跑搶拍,對現實的類新聞性捕捉與反應想到《三峽好人》,只是沒搞火箭升空),捕捉一個更不容易被預測的人物——容易將任何「灼人秘密」放大成負能量黑洞的脆弱兒童心靈——因此讓片長要長不長?老師一角:同性戀與納粹之連結的刻板印象。末段獨走時聽見的教堂鐘聲,佇立的路人,《幸福的拉札洛》。弱者應死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意識形態,男孩想幫助家庭減輕負擔之「善念」。收尾的獨行很好,是那種足以寫入電影現代性之發展節點的好(下啟Antonioni),充滿非理性衝動、無法輕易邏輯化、讓觀者措手不及又隱隱共感。 末段特別糊,是拍攝時就故意用粗顆?還是原始膠卷不良?

48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A#新现实主义的另一面-独特的观察点、真实的德国废墟,元首的演讲如幽灵一般飘荡在上空(真是昭然若揭);弑父、告解、成人的同时发生比任何残酷的战争场景都更惊人,而弑父后不被接纳的独自游荡(同时也是孩子心性最少的流露)也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力(尤其是背对教堂走开和玩具手枪);不安的配乐游走全片,一场事先宣扬的悲剧。

51分钟前
  • マツハラ
  • 力荐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终篇。以儿童悲剧传递反战反纳粹思想。剪辑连贯,运动长镜流畅,战后百姓残酷艰辛的生存环境令人唏嘘不已。宣言弱肉强食却心口不一的老师正是受纳粹思想荼毒的不自觉民众的代表。希特勒回魂般的演讲,小男孩在槽钢上最后一次玩滑梯,纵身跃下,上升镜头呈现废墟同开篇。(8.5/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