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实验2001

HD

主演:莫里兹·布雷多,克里斯蒂安·贝克尔,奥列佛·斯托科斯基,沃坦·维尔克·默林,Stephan Szasz,Polat Dal,Danny Richter,Ralf Müller,Markus Rudolf,Peter Fieseler,Thorsten Dersch,Sven Grefer,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尼基·冯·坦珀霍夫,蒂莫·迪尔克斯,玛伦·艾格特,安德丽亚·萨瓦兹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1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2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3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4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5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6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13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14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15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16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17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18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19死亡实验200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死亡实验200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以1971年美国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基础,根据马里奥•乔丹努的小说《黑盒子》改编。出租司机塔瑞克•法德(莫里兹•布雷多Moritz Bleibtreu 饰)看到报纸上一个征招心理实验对象的广告前去应聘,与其他19名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男性应聘者被分为两组,本别扮演十二名囚犯和八名狱警,实施为时2周的模拟监狱实验,并各获4000德国马克报酬。实验前夕,塔瑞克回到自己两年前曾供职的报社,决定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情形写成报道出售。塔瑞克在实验中是囚犯77号,他依仗着实验中不准使用暴力的规定,故意挑起事端制造新闻。狱警博鲁斯(贾斯特斯•冯•多纳伊Justus von Dohnanyi 饰)不满塔瑞克的嚣张,在对囚犯的制裁中一步步确立自己的权威。二人的针锋相对为实验带来了不可预计的后果……  本片获德国电影奖年度电影及三项年度突出表现金奖——最佳男主角(莫里兹•布雷多)、场景设计及最佳男配角(贾斯特斯•冯•多纳伊)。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废柴联盟第六季追风游戏(国语版)旺角卡门粤语心软的使者魅醒时分(国语版)莉亚的7重人生第一季史黛拉失踪事件簿讲究 第四季定风波羞耻 法国版第一季杀死伊芙 第四季姐妹(2015)九九艳阳天世纪虫夸特马斯 2给您带来不便死神来了4英语地质灾难看狗在说话末日迷踪:敌基督的崛起大侦探波洛 第十一季隋唐英雄4 TV版潘多拉末日校巴第一季天才一族2001国语鲁邦的女儿2019ICQ幽灵我的机器人男友追杀华金穆列塔娱乐追击掠木行动蝇王1990舞动我心2019料理的秘密肖申克的救赎(国语版)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七季菜鸟烘焙大赛第一季小森林2018

 长篇影评

 1 ) 不知道为什么挺讨厌那个记者的

有事没事找了好几次茬

老觉得他是为了那一万块钱成心的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别人

可他又没那么聪明 常常牵连到别人一起受罪

所以害死人他也难辞其咎

可最后他还活着 还获得了一段莫名其妙的爱情

我在想如果换一拨人参加试验

比如一群顺从的女孩子

结果会怎么样呢

如果一切都平平安安的话

是不是又应该得出珍爱生命远离SB(尤其是爱钱的SB)的结论呢

完了我又唱反调了

要拍轻拍

 2 ) 无知之幕与死亡实验

当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第一反应其实是——这是一部女权主义惊悚片儿嘛。无论是真实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好,剧本中借题发挥的“死亡实验”也好,其实都隐含着一个绝对的前提,那就是,女性角色的缺失或边缘化,当然,后者被处理得更具戏剧性。

是的,戏中只有两位女性,而她们是制止男人帮滑入毁灭边缘的唯一外在阻力。而这两个角色的处境,也象征着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中的处境—— 不是被排斥在外部,就是被奴役在内部。

一,女博士朱塔。她最早发现了囚犯异常的情绪表现,并且几番提出及时干预以及必要时终止实验,但是急功近利的“学术权威”杜恩教授一再拒绝了她的要求,并且在关键时刻离开监控室,从而一再错失了遏制事态的时机。
(朱塔被凌辱甚至差点遭强暴的情节,更进一步渲染了女性在男权暴力下“被侮辱与受损害”的角色。)

二,女猪朵拉。她的焦虑和介入成为扭转局势的重要节点,她态度强硬地声称“如果见不到我就报警”然后闯进了实验场,并且最后以令人齿寒的冷静开枪打伤了一名狱卒(这个设定……额……)。
(真实的斯坦福实验,受试者同样是清一色的男性,而实验的结局,据说也同样是因为一名“狱卒”的女友对实验中的反人道行为提出了强烈抗议、并呼吁警方干预,这才使得实验提前终止。)

莫瑞兹与朵拉互相思慕的镜头,充满了点到为止的性暗示,并且处理得静谧而温柔,俨然是一个男-女互相依存的乌托邦。这个YY世界穿插于紧张残酷的制服男与真空男的监狱斗争中,构成了强烈反差。

风波平定的一幕,镜头借代了某位伤者渐行渐远的视野,他看到的是一个恐怖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两种人,一种穿着犯人的囚服,另一种穿着狱卒的制服(充满了隐喻),他们互相搀扶,脸色惶恐,身上沾满血迹。正当观者极度压抑之时,镜头倏忽一转,画面呈现的是莫瑞兹和朵拉静静地比肩而坐,鲜果佳酿、天空海阔,就像创世纪的第六天,上帝刚刚创造了男人和女人,他们在伊甸园里袒露着身体,单纯而快乐。女性角色的回归,暗示着从地狱到天堂的距离。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狱,嗯,那个充满了制服男与真空男、手铐和警棍的监狱世界里。我们的问题是:这场游戏应该如何挽回?如果回到实验开始的时候,假如让77号与伯瑞斯先生身份互换,结局又会是怎样?

我不得不摘引亨利·梭罗在Civil Disobedience一文中的这段话:

“大多数人对于政府是这样一种情形:他们主要地不是作为人,而是把自己的肉体当作机器为政府效劳。他们是常备军,自卫队,狱卒和警察。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价值判断如何,不论道德意义怎样,开动自己的脑筋是不行的。人们只能自己等同于泥土,木头和石块;也许,造一些木头人也同样能干好这些事。这意味着对人的尊重还不如对待草人或对待一堆垃圾.他们的价值跟马和狗相去无几。”

——在这个监狱游戏里,很显然,这段话无法成立。我们看到以博瑞斯为首领的狱卒在这场游戏中完全玩出了感觉、玩出了状态、玩出了创造力——倘若他们果真是木头人或者机器人,情况倒会好得多,不幸的是,在特定的压力下,他们沉湎入被暗示可以无限制获取权力的妄想中,规则的维护者以更凶险的方式扑灭了规则,即便是在真实世界中,这也不是孤证。显然,亨利·梭罗的观点,遮蒙于“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下。

罗尔斯关于无知之幕的比喻,充分描述了一个人因为陷入特定的社会角色而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的情形,而克服的方法,朴素地说,就是最大限度地进行换位思考——假如这道幕布揭开,你发现自己是一个身着制服、手持警棍、腰别镣铐的狱卒,而你又确信自己是一个尽忠职守的好人,那么,当你面对着重刑犯的威胁和挑衅的时候,怎样的反应才不算是过分的?当你信息匮乏并且面临着不确定的危险的时候,你能否保证,你能够比伯瑞斯们保持更多的理性和克制?如果让你参与规则的制定,你希望你维护秩序的权力被限制到什么程度?

今天的思考题是,写一篇命题作文——《如果我是城管》。字数不限。

 3 ) 我们都是被实验者


这是一部通过设定极端环境表现人性阴暗面的电影,非常有冲击性。电影节奏明快,画面粗砺有力,当然这些是作为一部说得过去的电影所必备的。

一个监狱实验,参与者分成两组,分别担当看守与犯人。这个设定引起了我的关注。首先这是人为设定的封闭环境,对立双方面对双重规则:一个是这个封闭世界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看守者与犯人,保持均势的条件是不得使用暴力),一个是双方都非常明了的现实世界规则。也就是说,大家都带着之前的身份和规则认同进入这个世界。这两个规则是冲突的。所谓人性,就在冲突中凸现。

冲突是由于不服从这个环境的规则造成,起因却是犯人一方认为这是个游戏,因此不必要严格服从监狱的规矩,潜意识里并不认同看守者的压倒性权力。冲突总是从个性强悍的个体开始。于是双方各出现一个中心人物。一方压制,一方反压制。逐渐双方忘记这仅是个游戏,忘记之前世界的平等地位,完全进入这个世界的角色了。而这个游戏的设立者对情况缺乏必要的警觉和及时控制,客观上推动了对抗的白热化。“不得使用暴力”的规则在流血之后,已经被完全抛弃,均势打破,形势一边倒。在看守者一方,借维持秩序稳定的名义,使用暴力以控制整个监狱,暴力的对象包括游戏设立者。一方的权力绝对化,在暴力对抗中完全失去理性的情况下,暴力已经演变成为暴力而暴力,灭人性,灭人权。

所谓人性的阴暗面,大概就是指人潜在意识中的敌对和暴虐倾向吧。这个世界的创设者显然是个失败的创设者,这个游戏的设定中,双方力量的起点是不对等的,而偏偏他们是带着现实中对等的意识进入游戏。假使双方起点的力量是均势呢?我猜游戏的设立者也必然希望对抗冲突局面的发生吧,因为这才是他观察的兴趣所在。所以明知存在两种世界意识的冲突而设立的这个游戏,无非令冲突更容易发生而已。设立者乐见其成,结果也不出所料,只不过连设立者也被暴力所消灭。我感兴趣的是,这种电影常引起我的想象,我们这个世界的存在,有可能也是某个造物者的实验罢了。

这个实验与我以前的工作环境又何其相像。暴力不一定表现为肉体上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暴力,更多体现为思想上的暴虐。我们骨子里,在对己完全认同“天赋人权”,而对他人则不。借用《大问题》中的话,设想我们站在云端,俯视地球上碌碌的人们,每天所想所做的这些事情,无非也是在规则里争斗,偏偏摆脱不了规则。这就是我们这些被实验者的生存意义。争斗可以是对他人,对环境,对自己。可是当你试图脱离,你可能无所适从。

 4 ) 角色认知和秩序失范

      不知是不是因为曾经有过一段惨痛的伤人害己的纳粹史的缘故,德国电影不时来些人性极端性表现的电影,有时候还经常从国外的实例中去拿来。在2008年,一部《浪潮》以一起发生在美国的教师实验为素材,告诉我们,我们离纳粹复辟,癫狂重生不过几天时间。而在更早的2001年,已有一部《死亡实验》,同样以美国的事儿为由头,告诉我们,人一旦被设定角色,将充满了多么向恶的“潜力”。

    影片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科学实验”征集参加者,包括意在进入获得有噱头新闻线索的前记者莫瑞茨在内的20人参与其中,他们被编为两组,十二人扮演囚犯,八人扮演狱警,他们要模拟监狱中的秩序,同时狱警被要求不许使用暴力。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冲击力,实验第二天形势就开始失控,到了最后酿成了两人惨死,多人受伤的惨剧。看罢本片,难免让很多人生出一生感叹,“人性本恶啊!”,但是,从我的角度看,本片跟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无关,相反,它倒是表现出人性本身的无倾向性,而正是因为本身处于中立状态,所以一些外力的作用,才可能让它偏离向一方,比如,角色和角色背后认知引起的价值观塑造。

    从实验一开始,负责人就很多时候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的暗示性的向参与人表达了他们的角色意义。首先,他们的数量不对等,狱警八人、囚犯十二人,这也符合现实,而狱警却获得了天然的权威和统治权,一如社会金字塔结构,决定力量的不是单纯的人数,那是最原始的社会,一个建立了等级秩序的社会,你所处的等级才是关键,而其中八人便被置于这也的优势地位中。其次,负责人一再向狱警强调他们的权威,就如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或者各类媒介的影响,警察该干什么,律师该做什么,官员该搞什么,囚犯该犯什么,等等,社会各个角色都有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设定,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本“角色属性表”,类似电子游戏,你选择了或者被选择了这个角色,就必须与这套守则匹配。第三,秩序需要维持,就如一个刚成为经理的年轻人,你与这个角色的匹配度是起初不稳定的,你可能受到比你职级低的老资格员工的质疑,所以你需要利用你被赋以的职权,来强化你与你的角色的匹配度。片中,起初,大家都把它当游戏,尽管被分成两组,大家相互开始还打闹玩乐,但是角色的暗示已经形成,加上外力的强化,他们渐渐开始产生分界线,就如做游戏一样,既然分成了两边,你就总想“赢”下对方,于是,狱警一方开始了自身角色的强化,起初采用变相的暴力侮辱囚犯,他们愈加强势,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另一方的囚犯扮演者也开始“入戏”,逐渐认同自身的囚犯地位,开始变得弱势,一场游戏般的实验短短的几天就真实的形成了这样的分野。

    最后,还是要说说暴力的不可控性,实验负责人最初信心满满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暴力,以为他们的规则和奖金的束缚可以控制暴力,但是同时又将如警棍等真实的暴力工具分发给狱警。这其实产生了矛盾,作为存在阶差的角色,本来就存在一种权力向下的释放冲动,很多时候,它表现的平和,如职级间的奖惩权,师生间的学业准入(准出)权等,而在片中,则是更极端的状况,生活中某种程度的“软暴力”在这里变成了实打实的暴力权,在对角色的认知中,狱警实际上认为自己应该有这样的权力,而实验负责人则要求他们自制,这无疑是一种矛盾,也注定了实验在暴力下走向失控的命运,狱警一方面要释放这样的权力,另一方面,人数的劣势让优势阶层常常更容易产生“受害妄想症”,倾向于过度的回应被压制团体的行为。本片将原始素材进一步放大,到了最后,双方水火不容,暴力的失控范围甚至扩大到狱警们将实验人员劫持,最终,暴力升级成一场内斗,一场小型的“战争”,狱警们以维持秩序为名行使暴力,却最终导致了秩序的失衡,这也是对人类社会现实的一个讽刺。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角色权力落差形成的秩序,它在稳定的表象中蕴含着太多不稳定的因素,以或者激烈的方式形成秩序再造,或者渐进的方式形成改革。在片中,莫瑞茨作为囚犯一方,是一个刺头儿式的搅局者角色,他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也开始了最激烈的反抗,他显得更加清醒,也显得更加迷茫。实际上,每个团体中都很可能有这样的刺头儿,他们最先被权力压制,也同时促使人反思。同时,在本片渲染的氛围中,我又很难对莫瑞茨产生美国大片孤胆英雄般的敬意,因为,如果他被编入狱警组,他恐怕将变成如片中狱警组那个暴虐的头目一般的角色。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记者采访一个6岁小学生,“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孩子答,“想做官。”,记者问,“做什么样的官呢?”,孩子答,“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如《死亡实验》中的角色设置引发的极端情况毕竟是个案,而如这则新闻中表现的角色认知才更值得深思,不只是这个小学生,民间中,对于官员的认知恐怕都已经有了类似的状况,于是,一方面,我们痛斥贪官污吏;另一方面,带着对这个角色的认知,一旦在其位,行为很可能就遵从这套认识守则。类似的角色守则的实际认知异化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它可能腐蚀更大程度的社会秩序和稳定,让无数个体的“人性”汇总的社会性导向我们不愿看到的方向。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e2c03d16af20bda562c8469.html

 5 ) 一场残酷的《试验》


  这个片子并不出名,在google上只找到一篇简短的介绍,但我还是固执的把它作为连日来第一个推荐的电影。

  故事从一个帅小伙开始,他叫莫瑞兹,现在以开出租车为生(怎么俺打车从来没见过这么帅气的司机呢……)。有一天,莫瑞兹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心理研究机构在招收试验对象,给的钱很多,于是就去试试。

  这个心理研究机构似乎很有钱的样子,他们找来20个人,12个囚犯,8个守卫,给每个人不少钱,让他们在一个酷似监狱的地方进行模拟坐牢试验。目的呢,简单的讲,就是研究人性,准确的讲,我也讲不出来乐。

 莫瑞兹被抽在囚犯组,第一天,12个犯人和守卫相安无事——大家都明白,为了钱来的嘛,犀利糊涂的过两个星期,拿钱走人,至于试验,那是次要的事情。

可一点小冲突,让守卫组不是那么爽,只是因为其中一个囚犯喝牛奶过敏,而监狱的规则是,给什么食物,要全部吃完……那个没喝牛奶的囚犯显然破坏了规则,也让守卫组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于是他们第二天采取了强硬的措施。结果显而易见,谁也不是吃素的,你对我不敬,我对你更不敬,囚犯们开始有不满情绪,接着,冲突一点点升级……直至流血,直至死亡。一场试验演变成一场惨痛的悲剧。

   自始自终,镜头都是对准了监狱逼仄的空间摇晃,却一点不觉得闷。情节的推动也非常流畅,这个是我一个外行对技术的一点理解,他们很棒。

  至于故事呢,可说的太多了,还是希望有时间大家自己找来看看。

  一个设定的角色,一个虚假的身份,虽然众所周知一切都是虚构的,却仍然让一些人投入了。看起来可悲,展开来想,却也入情入理,谁说我们现在的角色和地位就是永久的?可我们不投入吗?不见得啊!

  就那么小的空间里,就那么二十来个人,本来是场游戏,却让人性的两面表现的淋漓尽致,想出这个试验的博士很牛,他被杀了,拍出这个电影的导演也很牛,但电影并没出名。

 

 6 ) 人之初性本善or恶

人性真的是经不起考验,权利的实施过程总会造成膨胀和一定程度的变态,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管,往往造成可怕的后果。所以人本性是善还是恶,还是看后天环境的因素呢?女主一个毫无存在感的角色,动不动就乱入,实在搞不懂存在的意义。

人性的放大镜,在欲望的支配下所有的关于人的阴暗面都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暴力崇拜权威服从以及最可悲的角色认同,当实验者开始重复一些符号化的举动时,这个理论上的社会培养皿也开始被这些人之秘辛所推动着形成。心得就是要尽可能随时保持清醒,以平衡自己的社会角色。

 7 ) 真实和实验-距离产生美

这是一部看了就无法忘记的电影。记得我看的时候,我用的是投影,硕大的空间,暗暗的房间,本来愉快的空间很快就被恐惧所淹没。我胆子不算很小,但,我被吓坏了...

这个电影至少说明了一点,文化大革命中那些可怕的事情就是你见惯了的邻家大爷大妈做的,说不定就是....只要条件具备、环境允许,邻家(大爷大妈,男孩、女孩)就会变成活生生的地狱,这,只需要3天的时间,也许。

人性蕴藏了无穷的可能,但看到阴暗的一面时,恐惧便悄无声息地升起。而这还不是全部,最大的恐惧来自,“如果我在那里面,会是什么样呢?”

=====================
附记:

最近又看了另外一个德国电影《热浪》,想说的事情类似,但没有这个好,找不到这个电影的豆友可以试试后者。

 8 ) 如果你正儿八经了,那就输了。

  本来是想找部极其惊悚但又不失逻辑的恐怖片来刺激一下神经,结果挑了这部看完发现跟鬼没有任何关系的死亡实验。索性误打误撞也算挑到一好片。
  这部电影大致讲了一个有关人性的监狱实验。由一帮急需用钱的普通人,随机扮演囚犯或是狱警,狱警必须要管制囚犯,但是不许有肢体接触,否则实验终止。当了狱警的“黑猩猩”在现实生活中是个话不多的懦夫,当他开始尝到使用权利可以让别人畏惧自己的时候,他的虚荣心开始失控,渐渐的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带进这个本该是游戏的实验中。“77号”有着侠骨柔情,不满这个以控制他人为乐的傻逼,开始带领大家反抗。“小飞侠”为了帮助朋友,死于棒下,这引起了一场浩劫,最后红灯亮起实验结束。
  我想这个实验大致是想研究在封闭空间里,领导者的权利控制欲和被领导者的压抑抵触情绪是如何发生冲突的吧。看完我觉得很震撼,人性在无所控的状态下居然能扭曲变态到这番地步,权利似乎已经凌驾于金钱之上了。权利使人腐败这话果然不假,一个自卑的人只要拥有权利就能立马自信爆棚,接着各种显现之前隐藏之深地逾矩滥用,完全把人权放在脑后。
  我想假如我当狱警,压根儿就不会发生这种血腥的事,发几副麻将几副扑克不就得了,有烟大家一起抽有酒大家一起喝,没事儿看看A片撸撸管,两周之后大家拿了钱各走各的。干嘛要这么咄咄逼人呢对不对?不管是为了钱还是权,都不应该越过道德底线,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的别人的痛苦上,不应该利益熏心的以控制别人为趣,后果只有一个,就是政权被推翻。作为领导者,维护政权的唯一方法就是藏富于民,统治阶级对内如果以强征暴敛治理,百姓必然会反抗。
  回忆中国古代,周公吐甫,武王伐纣,荆轲刺秦,王莽窜政等等,都是官逼民反,各个朝代不是因统治者的暴政被各种起义推翻,就是因统治者的腐败让外敌趁虚而入。中国现在,似乎反抗少了,我们天天看到城管打人,政府强拆,上访被拘,我爸李刚等等 ,还有什么承受不了的呢?呵呵后。
  “你还觉得我们比猿猴进化的更好么?”“是的,因为我们至少还会反抗”
  这部片子看似很牵强,观众会疑问都是为了钱,有必要这样搞么?其实不然,虽然实验失败,但是有人却拿到了一万四的支票,然后他去了印度。“77号”的任务其实是故意制造冲突,煽动大家,不然这个实验的意义就太平淡了。
  换句话说,如果你像我上面这样思考了,那你就输了,哈哈哈···

 短评

女主拖沓的描述使之变得多余。人之初,性本恶。身份认知颠覆/高压/封闭空间衍生的是,对权威的懦弱服从/对人的暴力控制与权利剥夺。集体暴力则使人混淆对错,人性缺失。人其实只是经过万年驯化的兽。

7分钟前
  • AshEly
  • 推荐

所谓的人性实验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本作却仿佛儿戏,丝毫感觉不到对剧作安排的严谨性和合理性,可以看出就是一部立意先行,然后剧情随心所欲瞎扯的作品。潜意识里的暴力因子、暴力无意识、权威服从、权力与虐待等等实验的反馈,这些内容确实是好的电影题材,但并不能挽救本作的失败。最后想问,影片里面的男女感情戏有必要吗?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很差

原著取材于真实的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本片改变的更有戏剧性,当然引起的争议也不小。不过,我始终觉得德国人拍这种有关社会、人性的伦理片是一绝,有兴趣可以参看《Die Welle》

15分钟前
  • 管道工
  • 推荐

期望太高了,烂尾。毛几吧心理,开头搞的什么似的,还搞眼镜黑白镜,暗号之类的故弄玄虚,结果就是普通的狱内打斗片,情节生硬,人态度转变也没逻辑性。撇开内容硬性技术还不错,节奏快,配乐剪切表演之类的都有赞点

16分钟前
  • 阿廖沙
  • 还行

人性和权利似乎就是德国电影的主题。一次次检验和反省,探索人性黑暗面的极限。

19分钟前
  • Orchid
  • 推荐

男主角一夜情女友经常乱入啊……

21分钟前
  • 邹小樱
  • 推荐

人性本无善恶之分,路西法在天堂便是上帝的宠儿,下凡间就成了第一个堕天使,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以及得知自己有支配权是使行为失常的一个原因。人是复杂的,刚开始也有犯人一方对狱警的调戏与侮辱,恶是一个相互的字眼。实验人员被袭这段开始有点傻,实验过程中摄像机死角、监控失职和博士离开都太没水平

26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这是求知还是无知呢?永远别拿人性做实验 输不起!对于这复杂又脆弱的东西 可以反思 但不可轻易定义~ 这部和美版一起看的 觉得翻拍没法和这老版比 也没能加入新东西~ 德国版的情节更经得起推敲 细节处理佳 艺术性与现实感基本达到平衡点~不过就电影题材的思考上来说 都值得找来看看

29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推荐

没有觉得比美国版的那个好很多。可能是昨晚看那部震动太大了这部就淡定一些。两个国家拍出来的侧重点很不一样。美国版完全淡化了实施实验的科研人员,只营造出监狱这一个空间。而德国版的则把科研人员的波动也加了进去,德国电影老是会突出整体决策者的判断失误。

34分钟前
  • summer
  • 还行

實驗與被實驗,僅僅一線之隔,人性永遠是複雜到自己都難以預料的東西...

37分钟前
  • 天蝎小猪
  • 推荐

自真实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演绎了很多,不过让我深深认识到了实验中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多么的重要。你善良么?你邪恶么?情景的力量足以改变你。没看过多少德国片,虽然实验非常熟悉,但是这部非常震撼。穿插的那个大美妞更是亮点。德国人拍这样一部片子,曲中况味值得深思。

42分钟前
  • 裸踝
  • 力荐

那个莫名其妙的妞是为了票房硬塞的吗?

44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德国人是怎么了呀,本片和那部《浪潮》一样,都是打着心理学经典实验的幌子将人格的扭曲无限夸张。有丑化科学实验之嫌,不过剧情倒是足够勾人。

4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看完了,中心槽点有3:男主演长得太像我哥/我爱上了2个女角/德国人笑点和智商普遍有点低

50分钟前
  • Vlasta
  • 还行

一些地方显得有些牵强和突兀,情感变化让人始料不及。女主很美却演技渣,纯属可有可无的角色。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把极端的情形塞在一个影片中,不把巧合变因撞在一块儿,那就无须拍电影了。你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还不够多么。ps.美丽的德语和伯克先生 >3<

55分钟前
  • roxanneX
  • 推荐

任何人得到权利都会习惯去滥用吗?看来是又一个路法西效应的演绎啊!对这本书更加期待了

57分钟前
  • 利奥波德
  • 还行

说真的这部电影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出色

58分钟前
  • 羊割
  • 还行

与人性本恶还是本善无关,相反,它倒更证明了人性本来的空白,这空白很容易被社会既有范式和角色影响和填充,很可怕,同时结合之后的《浪潮》看出德国人的反思很深入。

1小时前
  • 思考的猫
  • 力荐

1973年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些都真实并且更加残酷的发生过。定向知觉丧失。权威服从。潜意识暴力。无论是扮演狱警,还是囚犯,身体,思想,都在被囚禁与毁灭。

1小时前
  • L.L
  • 推荐

"这要在国内,一个牢房发一副扑克,这实验做20年也不能出事。"这评论太到位了我智商低,没经历,只看到一群神经病...

1小时前
  • 南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