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伦太郎

全10集

主演:堺雅人,苍井优,吉濑美智子,内田有纪,高梨临,高桥一生,真飞圣,中西美帆,余贵美子,远藤宪一,酒井若菜,长塚圭史,松重丰,石桥莲司,高畑淳子,小日向文世

类型:日剧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剧照

Dr.伦太郎 剧照 NO.1Dr.伦太郎 剧照 NO.2Dr.伦太郎 剧照 NO.3Dr.伦太郎 剧照 NO.4Dr.伦太郎 剧照 NO.5Dr.伦太郎 剧照 NO.6Dr.伦太郎 剧照 NO.13Dr.伦太郎 剧照 NO.14Dr.伦太郎 剧照 NO.15Dr.伦太郎 剧照 NO.16Dr.伦太郎 剧照 NO.17Dr.伦太郎 剧照 NO.18Dr.伦太郎 剧照 NO.19Dr.伦太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Dr.伦太郎日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慧南大学医院精神科担任医生的日野伦太郎(堺雅人 饰)拥有精湛的医术和同侪难以匹敌的热情与同情心,为了病患他殚精竭虑,勇于打破常规。其做法得到青梅竹马的外科医生水岛百合子(吉濑美智子 饰)以及护士桐生薰(内田有纪 饰)、实习医生川上叶子(高梨临 饰)等人的支持,却也饱受 精神科主任宫川贵博(长冢圭史 饰)一众的斥责和反对。作为精神科医生,伦太郎同样遭受巨大的压力,于是前辈荒木重人(远藤宪一 饰)的心理诊所成为他宣泄愤怒的最佳场所。在某次例行的应酬中,伦太郎邂逅了美丽的艺伎梦乃(苍井优 饰)。梦乃雍容华贵,机灵可爱,甜美的笑容背后则隐藏着常人难以窥探的黑暗世界。   察觉到梦乃的异状,出于爱意,又或者出于医者的职责,伦太郎无法放任不管……狗狗博客第一季无敌巾帼我们的家园2022皇家师姐三笑1964超级学校霸王国语版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假日旅馆迈克·艾普斯:委屈求红重生之绝世医仙金城档案演習末日情人反贪风暴(1997)致命24小时国语森林的终点是海汉娜第一季外太空杀人小丑马克思·佩恩萤火虫(2018)倒影雨金石战记五行刺客第一季冬青之血茜色如烧黑鸦前传性爱自修室第三季弗兰兹爱情进化论2014嗜血派对2018爱尔兰式告别为他燃灯好莱坞明星宝贝王朝第一季西区故事1961金玉满堂2013红色国际特工失身大侦探波洛第七季

 长篇影评

 1 ) 观后感

首先,超级心理医生(スーパー精神科医)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不合理。
编剧的中园美保,曾经也是热门日剧《Doctor X》的编剧。在那部剧里,女医生大门未知子每一集里都能成功完成难度极高、成功率极小的手术,于是才能叫她超级医师,可是这部剧就不同了吧。
精神科的医生不像外科,仅仅通过做一回手术就能使患者痊愈。所以对于治疗场面的刻画,通过有限的几次咨询问诊就能使患者康复,难道不觉得有些假?
内田有纪饰演的护士桐生薰的孩子那一话中,孩子把车划伤,精神科主任宫川贵博立刻严厉批评孩子,并要求赔偿。这一幕戏除了可能达到了塑造反面人物的性格以外,其他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作用。就算是再不待见患者的医生,怎么说也是一个深谙事理的大人了吧,我觉得不会做出这样幼稚的举动吧。
还有比如想要分开伦太郎和梦乃的医院院长,把梦乃气跑的伦太郎的妹妹等等,制造矛盾冲突的手法比较牵强,反面人物的塑造也不够不自然。
关于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的大地》一书的主旨,宫崎骏在新潮社文庫发表过这样的评论:“我自己是做动画的,我比较喜欢看打斗的场面,于是拼命多画一些反面角色,通过打倒这些反面角色排解郁闷获得精神愉悦,这样的职业可以说是最糟糕吧”(「自分の仕事はアニメーションの製作で、活劇が好きだが、必死で悪役を仕立てあげ、それを倒すことでカタルシスを得るとしたら最低の職業と言わざるおえない」)
为了反对以孩子为实验对象,伦太郎在会议上高声提出异议,强烈表达了反对。这场戏为了塑造主人公的正义形象有点用力过猛。
到最后这部剧,为了塑造伦太郎,所有其他的登场人物都有些黯然失色。
最后,看到被声音所治愈爱上伦太郎的女研修医生,爱上女研修医生的男研修医生,偷拍接吻等等地方时,我还以为我在看《医師達の恋愛事情》呢。。。
以上。

 2 ) 解开迷惑只为更好地观剧

关于精神科医生还是精神分析师,两者都是太专业的领域,看剧之前并不明白他们之间有什么明确的差别。看来《Dr.伦太郎》会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去了解这个不为人所知的领域,了解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有脆弱需要救赎的一面。我不认为这世上会有人是坚强到不需要任何治愈的,只不过每个人需要治愈的程度和方法不同而已。所以非常认同伦ss的世人都是羔羊的说法。
看了放送作家协会高桥先生对这部剧的评论,还有一些专业从事精神科治疗的朋友的讲解,以及通过身边人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的朋友的说明,才觉得原来这个领域有那么多流派,也存在着很多争论。
据扮演伦太郎的堺桑本人说,他对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研究是有兴趣的,年轻时就看过很多心理学相关书籍,因为可以将此作为演技的参考。据《Dr.伦太郎》的制片人次屋尚说,当堺桑接到该剧的邀约时非常高兴。所以我觉得,堺桑可能对他要扮演角色所涉及的纷争领域或者说解释困难的部分已经有过相当的理论准备了,所以他才会说“到现在还不太明白优秀的精神科医生是什么样的,而是希望在表演中不断摸索,获得答案”。无知者无畏,了解越多的人反而是越发谨慎和谦逊的。在明知诠释好伦太郎这个角色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接演这个题材,我觉得一方面是堺桑喜欢探究事物本质的性格以及他着眼于提升演技的需求,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出于他对医生(在本剧的前提下就是精神科医生)所具有的局限性的敏锐体察以及他本人浓厚的人文关怀吧。
 “医者仁术”,医生能主导病人的生死和祸福,但不管多么能干的医生,都有他们的局限性。堺桑演过好多不同类型的医生,《潘多拉》里的克隆技术专家、《染血将军的凯旋》里的外科医生、《五岛医生诊疗所》中的癌症治疗专家,全部都是很出色的医生,可以说都是各自领域的天才吧。可这些天才,在挽救人命时,都有过类似的无力感,以及这样那样的困惑。放到精神医学的范畴,也是同理吧,伦太郎医生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他的困惑和摸索。而本剧虽然才刚开始了一集,总体走向尚不明朗,但认真思考之后,我认为剧作团队应该不会将剧情引向过于狗血的发展,如果这样的话,堺桑肯定是不会接演的,剧末也不会那么慎重地打出字幕提示观众精神疗法所具有的多样性。一定还是会认真探讨现代社会人心病弱的各种现象,推动观众一同思考的。但是电视剧为了追求戏剧化的效果,必然会有若干跳脱医学专业知识、虚构和夸大的部分。我觉得剧中把宫川教授和伦太郎对立开来也是为了追求戏剧冲突的效果,绝不是为了突显药物派和精神分析派的纷争。为了有故事可说,当然要打造一个“坏人”与伦太郎争斗,而只不过这个坏人正好是药物派的,编剧也是出于突出矛盾冲突的考虑,毕竟这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而我个人觉得,药物派和精神分析派在现实中应该也不一定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就像中医和西医,现在不是都说“两者结合,疗效更好”吗?医者的局限性,是否有很多就是来自于本领域传统权威的束缚和技术瓶颈呢?虽然我不了解医疗专业,不敢妄言,但不管任何一种学派或职种,如果能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应该都能突破原有局限,获得更好发展吧,我觉得这是一种普世性的道理。比如拿演员来说,堺桑自己不是在月记里也说,理想的演员没有固定模式吗?这并不是所谓圆滑的处世态度,而是看过学过很多以后,才明白世事无绝对,天地苍茫,万般变化啊。
只是因为该剧第1集被吐槽得太厉害了,我才有了这么多感想。其实单纯的想法就是这是部很好看的剧,老堺还是那么温暖,我只想什么都不想地被他治愈而已。其实,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观剧的感受都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很多情况下就是那么直观的一句话,喜欢或是不喜欢。不喜欢的,强迫去喜欢也没意思。而吐槽的,未必是真的不喜欢,可能是觉得内心迷惑未被解开而已。如果是后者,那么希望通过多一些对剧情涉及的专业领域的了解而解开迷惑,从而对这部剧萌发出单纯的喜欢之情来。

 3 ) セリフ

恋愛とかで幸せになるとか思っちゃダメ
幸せは 別問題だからね


愛というのは 厄介なものです
自分の思いのままに 抱き締めても
相手は痛いだけかもしれません
愛は執着だと言う人もいます
男女の愛も 家族の愛も
美しい時だけでなく
非常に危険なものに
なってしまう時もあります
僕も精神科医として いまだに迷いつつ
患者さんと 日々 向き合っています
しかし 真の愛情がなければ
人を救うなどという
大それたことはできません
人を救い 人を癒やすのは
やはり 最終的には愛しかないと
本気で 人を愛するべきだと
僕は そう信じています

 4 ) 我最喜欢的喜剧演员曾说过

Ep.01
24:21 我最喜欢的喜剧演员曾说过:“我喜欢名言警句,但是讨厌试图创造名言警句的人。”
55:42 我最喜欢的喜剧演员说过这样的话:“嫉妒总是穿着正义衣服而来。”

Ep.02
03:29 我最喜欢的喜剧演员这样说过:“恋爱是迈向变态的第一步。”
42:28 我最喜欢的喜剧演员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即妄想,我们都是妄想族。”

Ep.03
09:50 我很喜欢的一个喜剧演员说过:“不能问太多,问太多的话对方就不说了。”

Ep.04
22:57 我最喜爱的一位喜剧表演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就是用来后悔的。”

Ep.05
41:44 那时候把我逗笑了的那位我很喜欢的喜剧演员也这么说过:“人人都立于孤独之上,因为孤独才拼命工作,拼命交友,拼命恋爱吧。”

Ep.07
25:07 我最喜欢的一位喜剧演员曾经这样说过:“认生,是上帝所赋予的优秀才能。”

Ep.10
44:52 但是您喜欢的喜剧演员曾经这样说:“不要认为靠恋爱可以变得幸福,恋爱和幸福是两码事。”

 5 ) 你们是好了 可是我不开心了

本来打算全剧看完再写的。
并非影评,仅是记录。

刚刚看完第九集,明良离开,说,医生,sayonara,伦太郎陷入思考,他明白了什么,然后跑出去追她。
我猜测他会说什么的时候,一声炸裂,他竟是给了她一个拥抱,一个看不到彼此表情的拥抱。

其实一般看到这些我都会想啊你们终于在一起了为你们开心什么的
但是头一次那瞬间觉得(虽然好羞耻啊)他不属于我了(其实也没属于过)
大概失恋就是这种心情?
那时候看笃姬和将军的拥抱我也很感动但没到这种感受到失去的地步啊
拿来比较是因为这两次拥抱我都截了图 唯三的截图 另一次是小武和瑠可的拥抱
大概这就是演技吧
全剧塑造着的,日野作为偶像般的医生为众多人所喜爱,同时也温柔地对待每个人彷如被爱的形象,这才是让人觉得真的有种失恋般感觉、激起强烈共感的原因吧。
其他的表白就不多说了,这还是头一次看苍井优,太惊艳了。

 6 ) 半个同行的观剧笔记-完结

主要内容为发散式吐槽科普罗里吧嗦兼名词解释,中英夹杂有,尽量客观但偏见不可避免地有。如果有特别好奇的地方lz可以就有限的知识回答。欢迎同行交(打)流(脸)。

一家之言,谢绝转载。。

翻页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46404/?start=100#comments

第十集

完结啦!标准的日式大团圆结局。

我没有过喜欢上client的反移情经历(比较喜欢见某几个这种程度还是有的),可以讲讲强烈移情的经历。被client真心诚意告白时,一方面想肯定client的心情是真实的,另一方面又想指出你看到的是作为咨询师的我,而且我只做了那么少self disclosure,你并不知道我在工作以外的模样,一切都是由对另外某个人感情的投射+盟友感+自己脑补产生的。所以我觉得明良能说出“我喜欢的是作为医生的伦太郎”实在太了不起了,非常insightful。至于怎么处理强烈移情,我试过向client科普移情,但效果不是很好。这方面还要继续摸索学习,希望未来能有一位能真正听到我说话的督导,也热烈欢迎同行分享自己的经验。

关于伦太郎最后在课上说的那段话,我有一处不太赞同——“引导患者过上更加幸福的人生”。比起“引导”,应该更像“协助”。评论里有朋友写“看片后越来越觉得心理治疗像是给残缺的人一根拐棍,路还得自己走”,比喻特别棒,确实是这样。并且定义“更加幸福的人生”也应该是client的工作,而不是咨询师或者医生的,否则未免太过傲慢。没有任何一个威权或者任何一条“普世价值观”能保证人可以过上幸福的人生。不能原谅你的父母?那就不要原谅好了,只要这没有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强迫自己去做反而可能因为无法原谅而产生负罪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and you are the expert of your life.

理事长的诊断是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伦太郎里的案例一直比较典型,但是这次的我有点小疑问。诊断标准的第一条就是经历或者目睹过创伤(trauma)。理事长这事儿虽然很糟心,但应该不能算是trauma。DSM中一般认为trauma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或者受到严重伤害,无论是physical、psychological或者是sexual方面。是trauma与否不取决于严重程度,而是为了确保大家在谈论的是同一个概念。而有时有些慢性压力比单一创伤事件伤害更大。所以理事长的经历不算trauma并不是因为不够严重或者伤害不够大,而是性质不同。同时ASD的诊断标准也没有提及面部抽搐这一类症状。所以我觉得可以考虑的诊断是Adjustment Disorder,而不是ASD。Adjustment Disorder不一定发生在创伤之后,任何有压力的事件都算。ASD产生的主要情绪是恐惧、无助感,而Adjustment Disorder可能产生的是愤怒、抑郁、负罪感。
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在DSM4中第一次被引入,用以描述在产生PTSD之前的对创伤的急性应激障碍。研究证明ASD患者有更高的可能性得PTSD。ASD经常被诟病的一点就是诊断不包含其他消极情绪(比如抑郁愤怒),所以在这点上Adjustment Disorder适用范围更广。不过也有可能是日本的诊断手册和美国不同就是了……

另外新闻发言官问到梦乃,按保密协议,连梦乃是不是自己的client这点都不能说。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最后以尴尬的微笑蒙混过去了……

嗯,这集好像暂时也想不到还有什么可写的了。一开始只是有些话不吐不快,并没有想到会坚持每集写评论到最后,两个月下来都快养成习惯了。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也巩固了不少知识。谢谢给我留言的大家,以及默默看没有留言的大家(我知道应该不少因为我也是这个类型)。有人看所以我才坚持了下来,也有机会稍微以行业外人士的目光检视了一下目前为止的学习和工作。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那条独特的让自己幸福的道路,咱们……后会有期?哈哈哈!

-----------------------------------------------------------------------

大约也有别人对伦理的规定好奇,所以我把回复里的评论贴出来。

美国的情况是有三个机构有官方伦理守则,NASW(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APA(美国心理协会),和NBCC(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全部禁止与当前案主有任何浪漫/性关系,APA(Ethical Standard 10.08)和NBCC(不熟悉所以不太确定)提到虽然不建议但是可以在结束治疗两年后有浪漫/性关系。又有一说五年,好像是老师上课提到,出处不记得了。总的来说是治疗中绝对不可以,如果发生了被发现了会被吊销执照(三个机构又各自有不同的执照),就算结束治疗也不建议这么做。

本剧虽然拍了违法伦理的剧情,但让人无法斩钉截铁地否定主角,也是很成功……

-----------------------------------------------------------------------

第九集

先跑个题,我毕业啦!

这集看完很复杂,日剧跑和预告里的结婚宣言,作为(拥有少女心的)普通观众来看觉得很美,作为精神健康从业者实在不敢苟同。如果要给这集起一个小标题,大概就是每个人都有病,以及伦太郎自己的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issue,都有某一处或者几处偏离了“常态”。说起来“正常”又是什么,谁来定义?是正态分布上的80%区间?95%?就算真的有了“正常标准”的调查统计,大家又都说了真话吗?毕业典礼上的嘉宾讲真正的聪明是你知道除了你生活以外,还存在许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都活在某个bubble里,根据自己的喜好、三观、政治倾向无意识地挑选与之交往的友人,所以就以为这是“常态”了。
(以下是我的个人价值观,你完全可以不赞同)我也遇到过不少“正常”且循规蹈矩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勤勤恳恳读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和一大批中国人印度人竞争,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提供h1b的工作。但这样无趣的正常让我没有一点去了解他们的欲望,还不如我的client们有趣……可能因为对正常的崩坏充满兴趣,我才会在最初选这个方向吧。

之前在留言里我也写过,恋爱可以增强理解和共情能力,不该回避。伦太郎因为这块经验的缺失,一步一步过界却看不到自己真实的感觉。换句话说,因为他没有(或者很少)恋爱经验,同时一直在自我暗示我是医者,才不能马上察觉失控的反移情。下集就是最终话了,我矛盾地不想他和梦乃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因为那简直就是在向普通大众传达“和咨询师恋爱是ok的”这种错误信息。
姐姐说伦太郎就是不想自己受伤简直一针见血。因为过去的经历伦太郎自发产生了对待消极负面情绪的防御机制,问题是这种机制并不只对负面情绪起抑制作用,对开心的dokidoki的紧张的情绪的感受能力也一并被削弱了。以个人经验来讲,就是什么都隔着一层透明的膜的感觉。所以伦太郎也未必是主动刻意地避免受伤,而是长久以来的习惯难以改变。
剧中前辈说client也可以拯救医者,这是真的,前提是没发展到几个自己都不够嫁的地步。去年年底我有段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还正儿八经考虑再转行的危机。让我重新看到自己在做什么工作的就是我的client们。一个对我说你来之前我每天都在考虑跳楼,现在不会了,你已经在救人了,所以你是我的superhero;另外一个对我说谢谢你听到vent,每周过来一下感觉好很多。

最后照例还得上点干货,讲讲前辈的进食障碍吧。前辈并没有主动的催吐行为,所以应该是进食障碍下的binge eating disorder(暴食症?)。DSM5第一次把binge eating disorder单独作为一个诊断列出来,此前只能写为“eating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广泛性进食障碍?)。Binge eating disorder和Bulimia Nervosa的差别在于前者只是怒吃,后者怒吃完还伴随催吐、节食、剧烈运动等行为。Binge eating disorder也一样会产生吃太多的羞耻感(前辈看到人来会把食物藏起来),病理不明,一般认为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不过患者基本都有比较大的精神压力。感觉医院的医生们把各种压力大产生的毛病都得了一遍啊……所以哪里的体制内都不好混。进食障碍下还有一个分类是Anorexia nervosa,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和bulimia nervosa都和对自己形体形象的担忧顾虑有联系,患者觉得自己过胖所以断食,或者吃完催吐。Binge eating disorder则并没有这方面的必然联系。Anorexia nervosa和bulimia nervosa的致死率略高,在一成左右,而且和成瘾一样也是慢性疾病,很容易relapse。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很多,特别是青春期少女。美国这方面的意识还挺强,如果是和青少年工作的人应该了解比我多,学校咨询中心的问卷里也会包含进食方面的内容,不少电影美剧里也会拍到。

-----------------------------------------------------------------------

第八集

这周的中心思想是“直面过去的回忆”,那评论就走鸡汤路线好了。

Unexpressed emotions will never die. They are buried alive and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
——同学po出来的并不知道实际上是不是弗洛伊德说的至少我没查到出自哪本书但是依然觉得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未被表达的情绪不会就此死亡。它们只是被活埋,未来会以一种更丑恶的形态出现。

之前简略提到过PTSD(创伤后应激综合征)但是没有细说。PTSD最核心的症状是「回避」,回避所有一切让自己想起创伤的东西,回避回想创伤本身,有时会有暂时的记忆缺失。DSM5中对PTSD诊断做出的一个修正是即使符合一切症状,没有回避的话就不能诊断为PTSD。所以很多创伤治疗导向的方法都在exposure上做文章(……这里exposure该怎么翻译不太确定),例如TF-CBT、prolonged exposure,具体来讲就是反复回溯创伤部分,直到降回正常敏感度。
另一方面,五郎的心因性视力障碍应该属于conversion disorder里的一种,影响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五感、运动机能,通常与压力或者创伤有关。有研究证明亚洲人更容易因为心理原因产生身体上的不适。
大部分人并没有得PTSD,但依然会产生回避的应对机制,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因为自我保护所以不想去回想那些糟糕的回忆或者不想面对巨大的压力。但回忆/压力并不会因为你不去想它就不存在,如果不处理,it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一直觉得整个东亚文化都很缺乏识别、正确处理和纾解情绪的手段,所以才更容易在生理上表现出来。无论是这集的五郎还是之前的REM睡眠行为障碍,都是压力无法纾解的结果。我在二十多岁来到另一种文化里,发现和别人相比自己根本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我的感觉,甚至很多时候识别不出我的感觉。这把年纪开始学别人从小就习以为常的事情,有点痛苦但也产生很多insights。

再说一说主线剧情。这集的琉璃子更立体了,在和明良说我不需要你时,微妙地有点动摇(给演员点赞),让我感觉她其实也在心理上依赖明良,虽然方式不太健康。比起单单一个毫无情感只知道剥削利用女儿的恶毒母亲,这里的形象鲜明多了。
伦太郎从手术室外跑回办公室接电话的语气太让人佩服了,安定沉稳丝毫不动摇。如果咨询师在这里和client一起惊慌,只会让危机升级。说到这里可以提一下两种精神疗法的approach,一种是supportive,一种是expressive。前者用于本身不太high functioning的来访者,比如时常有危机,自尊比较低,或者是智力发展滞后。这种治疗风格里咨询师说得比较多,要给来访者很多支持,树立可以参考的榜样,必要时会给出建议。明良明显应该使用这种风格,因为她实际上还是个小朋友。expressive用于精神状态比较稳定,没有危机,对自我有洞察力的群体。这种情况下咨询师说的很少,不会给建议,大部分是在帮助来访者理清思绪,看到自己一个人看不到的东西。
关于什么时候表达出坚定不动摇,什么时候表达自己感同身受,我还在找这个平衡。我曾经有一个偏向expressive的client对我产生了类似父爱的移情,在最后给我的反馈里说到很多时候想保护我,所以有些特别可怕的回忆想说没敢说。我后来一直在反思如果我表现得更坚定一点,是不是能让这个client更放心地说出来,但我同时也想让他知道我并不是无动于衷,我有很多共情……所以真是两难。

说到共情,今晚上了硕士阶段的最后一节课,谈到的就是咨询师本身是一种变量。有研究证明了即使使用同一种疗法,治疗同一类来访者,接受一样的督导,结果也可能差很多。决定性的因子是咨询师对疗法的信心,对来访者的信心,和共情。上一集女实习生说要去美国学习共情(好像是这样吧),其实我觉得共情应该是先决条件,而不是后来学习获得的……实证派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太唯心了,但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所谓的死硬理性派,极少数是生来如此,大部分是人生经历不够……

最后两点感慨,我绝对不会给同事做咨询!督导也不会让!以及吉濑姐姐原来是脑外科的啊,这不是医院金字塔的顶端吗!

-----------------------------------------------------------------------

第七集

不好意思这周晚了。昨晚下了课看还没出字幕就先睡了,今天又一天事……

这周的感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能让我揍一揍反派医生不?!看到说不行就用镇定剂时简直出离愤怒,悲哀的是我知道确实会有研究者就是这么想的……例如斯金纳……所以现在有那么严格的伦理审核制度。之前参加过研究伦理的培训,具体流程不太记得,大致上美国是基于与人类研究对象接触的程度有不同等级的审查,一般要证明研究不会对人类对象产生危害,如果产生危害,危害需要小于产生的好处。审查委员会一般是三人,没有直接相关利益。最后的结局看似是孩子懂事所以皆大欢喜,其实是弱势群体在权势的威逼利诱下作出妥协牺牲……

自闭症这块我也有一些工作经验,国内美国都有。个人最烦的是有些人社交上稍微孤立了一些就叫嚣着我是不是有自闭症。用词之前请先查明词的意思好吗……如果自闭症这个词被广泛滥用,只会拉低它原本的严肃和严重程度,对于真正的患者而言是一种二次伤害。Word matters. 出于私心在评论里呼吁一下,如果你看到有人滥用乱用,希望你能指出。认真没什么好羞耻的,“认真你就输了”只是无知者的遮羞布。

今天戾气有点重怎么回事……anyway回到干货输出。我第一次看到自闭症谱系/光谱这个名词时,觉得“谱”很费解,所以先讲讲spectrum。谱系(spectrum)对立面是独立的个体,DSM5整体上有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合并个体,转变成谱系。估计这也是未来诊断标准的趋势。原因一是个体之间区别不是很鲜明,有时明明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地方会有两种不同诊断,二是编纂者觉得这样有助于减少stigma(耻辱)。

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
个体:(红)(橙)(黄)(绿)(青)(蓝)(紫)

独立个体确实定义鲜明,但很多时候人是掉在定义之间的,并不是正红,也没有那么橙,可能只是其中一个渐变色,这就是谱的意义所在了。
DSM4中自闭症谱系包含三大分类,Autistic Disorder(自闭症),Asperger’s Disorder(阿斯伯格症),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PDD-NOS,广泛性发育障碍)。剧中提到的学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诊断,大约是一种对诊断的补充?……不好意思对DSM4不太熟。DSM5中移除了所有分类,一概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同时辅以严重等级(Level 1-3,3为最严重),等级取决于患者需要多大的辅助来完成日常任务。
我们课上也讨论过移除分类会让原本拥有阿斯伯格或者其他具体诊断的人失去归属感,我的自闭症同事也担心过诊断改变会影响ta的福利,所幸我们郡的政府人员承诺会维持服务和福利的一致性。

无论诊断是怎样的,自闭症都有三大特点:受损的语言能力,受损的社交能力,和特殊的行为模式。伦太郎提到自闭症患者不喜欢意料之外的活动,这是挺常见和关键的一点,就是routine对于他们很重要。另外不少影视作品里都会刻画有超出常人能力的自闭症患者,比如雨人,事实上绝大部分在公众视线以外的患者并没有这些天赋,诊断出自闭症对于一些家庭甚至是毁灭性打击——经济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目前自闭症病理尚不明确,所以也没有治愈的可能……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自己上厕所。不过研究证明早期干预效果很好,也就是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我曾经和同事去索马里社区(对了索马里的诊断率高于其他种族,原因不明)科普早期干预,如果小孩在适龄时还不说话,或者和父母不是特别亲近,或者是感觉到任何不太对劲的地方,最好不要想着长长就好了,而是尽早带去就诊——如果不是自然好,如果不幸是自闭症,早一点总归是好的。至于什么年龄该有什么反应,一个途径是可以咨询带过小孩的长辈前辈,另外一个是早教书一般都会有吧,到哪个年龄应该有什么milestone。

我想想这集还有啥……啊,我这周实习时有一个比较离奇的经历,导致我差点意外破坏了医疗信息保密协议。当我以为自己破坏了保密协议的时候我正在和一个client做session,一边想着我死惨了这得写多少报告,一边想着不行不能想我得集中注意力听client说话。最后其实并没事,所以是个很好的学习经历……看到伦太郎因为会议的事情走神一直被明良问没事吧,我立刻想起我这周……感觉这样训练了一下注意力集中能力又上升了呢!所以心理咨询虽然看上去只是在说话,但其实对精神力的消耗挺大的。另外就是最后被敲诈的剧情……看到弹幕里说找古美门都不用这么多钱,其实倒不是钱的问题,一是会被吊销执照(应该吧?虽然我对日本制度不熟),二是禽兽医师的名字一旦冠上就很难拿掉了……我很期待伦太郎怎么自证清白。

最后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对日本的临床/咨询心理学比较了解,我在想要不要去日本读phd,所以想多了解一下讯息。另外有朋友留言说想听我讲大麻,因为快毕业了有点忙,等我忙完这阵可以专门来写写成瘾。

-----------------------------------------------------------------------

第六集

明天出去玩,一会儿要收拾行李,再加上这集也没太多专业方面的东西,所以评论会比较短。

STK妹子让我想起了这周一件事……我有个client每天都处在人生大危机中,一旦危机了接二连三给我打电话,如果我有会面不能接,她就轮着给办公室里的同事打电话,打完座机打工作手机,直到找到我为止,天知道她怎么知道大家的号码的……如果还是不行就会直接冲来办公室。同事评价:危机是她的永久住址。昨天我到办公室以后一个同事若无其事地说你那个client,那谁,向我要你家住址,我就给她了。我当时第一反应卧槽,第二反应卧槽我得搬家了。然后同事们就笑疯了……所以伦太郎真是用生命在工作啊orz

这集里有几个常用的小技巧,一个是记日记,一个是呼吸。我也会教client通过呼吸技巧放松,和小朋友或者精神年龄比较小的人工作的话就需要浮夸一点用肢体表达。成人的话很多人会觉得卧槽好蠢,所以我会讲得很简单,1234吸气,1234憋住,1234呼气,还会说我自己也用,虽然蠢但是挺有效的。mindfulness meditation(冥想)最近在美国也很流行,有个老师每次上课前都会让大家一起冥想,还做问卷研究课前冥想能否提高上课效率。记日记几乎所有诊断都适用,归根结底是为了让client有更高的自我觉察,只要认真做一般都有收获。记的内容一般会和诊断有关,如果有抑郁症就会让ta记下情绪变化,有成瘾问题的就记什么时候有craving(欲望?渴求?),对应的trigger(触发因素)是什么。

另外这集主要槽点集中在实习女医生身上。少女心我也有,但拿client发泄是什么情况!你们没有伦理课吗……另外随便拆别人的信不违法吗……

伦太郎说STK大概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PD),这个算是蛮常见的诊断,简单来讲就是“非白即黑”思维方式(咨询师要不是神要不就是屎)。主要治疗方式就是谈话,我们机构常用的是DBT,药物最多只能辅助管理情绪波动。BPD治疗很难,其中的尺度怎么把握也很微妙,不知道女实习生行不行啊=。=

-----------------------------------------------------------------------

第五集

这集在吃饭等车坐车课间的碎片里看完了,看的时候感觉有挺多想说的,慢慢捋。

首先,大家,这是电视剧!现实中不会有咨询师做到伦太郎这个程度。这一整集他都在打破boundary和confidentiality,现实中不太会发生(或者说我没见过也不想有这类情况发生)。日本人的一生悬命,叠上这个行业好像要为他人的人生负责的特性,诞生出伦太郎这样的角色好像也不是多令人惊讶的事情。我不想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说,我也不反感这样的咨询师,只是觉得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会很快消耗尽(我们有个名词叫burn out),难以长久从事这个行业。我很敬佩认真的人,我有一个同事总被其他人批评太在意client,她自己也说晚上回到家就会想起她那些无家可归的client,但她是这个机构我最喜欢的咨询师。
我一直有点自私地觉得虽然我们是helping professionals,也不应该消耗自己去帮助别人,于人于己都不公平。在我看来,共情和恋爱的区别在于能不能划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然后是关于伦太郎在海滩上做的self disclosure(自我揭示?),少数流派认为therapist不该做任何self disclosure,大部分是比较灵活的。一般认为只要这个自我揭示不是咨询师为了自我满足而做,而是服务于咨询效果的,就是可以接受的。(As long as it's about the client, not about the therapist, then it's okay. 感觉英文更直接) 一般来从事这个行业的多少有点自己纠结的过去(啊我是指正儿八经学院出身,不是江湖郎中那类……),但纠结的程度因人而异啦,不然让双亲健在家庭美满的情何以堪……

接着是关于成瘾……这块我知道的比较多,可以一直说!好吧我会控制一下,如果想知道更多可以留言。
先跑个题,那个赌博成瘾的漂亮妹子是马赛克日本的女主角!和社长的对手戏不会出戏吗!我专注深夜剧好多年哈哈哈!回到正题,很多医学/神经科学研究证明了赌博成瘾的机制原理更接近物质滥用成瘾,而不是OCD(强迫症)。随手找了一篇综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http://europepmc.org/abstract/med/11447568
因为目前只有赌博成瘾是有比较明确的医学证明研究,所以DSM只收录了gambling disorder,其他的网瘾啊购物瘾啊滚床单瘾都没有。另一方面中国的诊断手册里是有网瘾的,我在国内诊所实习的短短两个月也看到很多网瘾少年被送去封闭式戒断中心,甚至我在美国的课上,老师还放过网瘾中心的纪录片。前段时间微博上有关于那些中心有多反人类的文章……表示看了以后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这块的研究非常暧昧,而且多是亚洲的研究;另一方面,家长也需要一个词汇一个诊断,来给这个问题命名。唯一欣慰的是放纪录片的老师非常中立,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批判我们反人类,反而很有兴趣,所以我脆弱的自尊和爱国心没有受伤……
我们机构在接受新client时的intake assessment上就有“你有没有赌博问题”这一项,紧挨着尼古丁酒精处方药大麻海洛因可卡因。我倒是从来没遇到过赌博成瘾的client,其他每种都有。不过从剧中来看,这种成瘾和物质成瘾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是很大,所以应该都是可以套用的。
日本关于成瘾的认知还蛮超前的,成瘾是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情况下伴随终身。这两点都在剧里表现出来了,真的挺让人佩服的。说是慢性疾病的原因是大脑的构造被改变了,成瘾者大脑的executive functions(管控功能?我维基了一下)和一般人不同,他们不能像我们一样做“理智正常”的决定。目前唯一研究证明有效的能恢复executive functions的疗法是CBT(认知行为疗法),但每个个体能恢复到何种程度也很难预测。戒不掉瘾真的并不只是意志力的问题。
所以那两个实习生就显得有点嫩了……三个月当然治不好了,不要拿这点打击暗恋你的小男生啊姑娘。另外,relapse(复发、复吸、重新喝酒)几乎肯定是会发生的,每个clinician都应该做好这个心理准备。relapse是治疗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治疗失败了。去年一门课上老师问过一个问题我一直记得,是从来没有戒过酒的人戒酒成功的可能性大,还是relapse好多次的人成功率大;答案是relapse多次的人,因为复发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有效的干预方法是识别trigger,建立除relapse以外的应对机制。今晚上课时老师还讲了个案例,有一个client戒酒十几年,有次看NBA决赛时忽然relapse了,因为他最后一次喝酒就是那年看NBA决赛的时候……所以除非发生,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trigger都有哪些。
如果大家有兴趣我还可以说说大麻,我在华盛顿州,大麻是合法的。我的机构前段时间收了本州第一个因为使用大麻DUI(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酒驾嗑药驾)的client,顺便机构所在地也是西雅图历史上第一次AA meeting(匿名戒酒会)发生的地方。

其实还有点别的想法,但是有点晚了,和这集也不太相关,所以留到以后说吧。

-----------------------------------------------------------------------

第四集

为了不那么话痨这集我也看完再写。
梦乃还真的是解离性人格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都2015年了还玩这个梗你们也不嫌cliche……嗯随便说一点吧,DID是非常罕见的障碍,不知道如果我干一辈子能不能见到一次。DSM5(DSM相关内容在第二集评论里)中放宽了DID的诊断标准,原来只能依照client自己报告的两个或以上人格来诊断,现在旁人的观察也可以做为依据;以及回忆断片不光会在创伤性事件中发生,日常也可能有。DID旧称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是两码事啊啊啊弹幕看着真捉急,精神分裂在第二集评论里也有写。

小明良吃番茄酱喝水吃金平糖那段太虐了。中文语义里的儿童忽视(child neglect)总觉得有种情况没那么严重的意味,不知道有没有其他专有名词,而且多少有种这是别人家事不该干涉的感觉。对国内儿童忽视和虐待这块忽然挺有兴趣了,不太清楚一直也没考虑过。如果有了解的请分享一下~
这是最近第二次在日剧里看到有关child neglect的内容,上次是为了N。我有个教授专门做儿童虐待/性虐待的治疗,他一直说neglect比abuse更有破坏性,他职业早期的时候有一个client小时候被neglect,所以学会了用电灯泡热土豆丝吃,几十年过去了他还清楚地记得这个细节,想起来都一阵心痛(所以说我们也是高危职业啊,内心都是别人的创伤)。被虐待的小朋友经常自己解释我被打是因为我做错了,爸爸/妈妈or whoever揍我是为了纠正我,至少你是关心我的。而被忽视,传达的信息则是你根本不重要,你的存在没有价值,所以我懒得管你。前者比后者容易处理,因为站在成人的角度还是很容易就能看到小孩的局限性(我没错,我不用替虐待我的人找借口,那时候我小,不懂,现在明白了);neglect则很有可能导致自我抹煞存在价值,自尊极低。

如果是现实中,我认为伦太郎不该再干预梦乃的case了,应该转介给自己信任的咨询师。一是他对梦乃明显有男女之情,二是他的经历和明良有相似之处,而且看得出他自己的过去还没整理好,必然会有反移情产生。除非有理论基础一致的人做密集的督导,否则很有可能整个职业生涯都搭进去了……当然如果过了这一关,做为心理医生/咨询师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长。考虑到这是电视剧,无限危机最后成长的可能性大一点。

艾玛这集好沉重,说起来大保健场景太喜感了哈哈哈。日语里的心理学专有名词真奇怪,感觉是意译过去又用汉字表达,阳性转移(我猜是positive transference)什么的,有种半文不白的赶脚……请教同行中文怎么翻译?正向移情?
反派医生不会共情很正常,他应该是psychiatrist。就算是心理学专业的人,如果不是专门学咨询,也不会做心理咨询,更何况医学背景的人……所以反派和伦太郎明明是术业有专攻应该合作啊……

最后,那个前首席芭蕾舞者八成有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歇斯底里/表演型人格障碍),符合以下8条中的5条即可下诊断,诊断so easy~(并不是,这个案例比较典型而已)
1不是焦点就不开心✓
2不合时宜的色诱
3情绪频繁波动但肤浅✓
4外表很张扬
5讲话印象派,没细节✓
6情绪表达戏剧化很夸张✓
7容易被别人说的话带跑✓
8总觉得和别人有很亲密的关系,实际并不是✓

-----------------------------------------------------------------------

第三集
这周换个路线,看完了一起写。

这次的诊断是REM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在Sleep-walk Disorders的大类下面。说来惭愧,这章不太了解,上课时跳过去了,也从来没在档案里看到过这个诊断。临时看了下DSM补了下课,诊断标准是睡眠时有很激烈的语言或者其他更复杂的行为,通常在快速动眼睡眠期发生(至少入睡90分钟后)。发病率是0.38%-0.5%,和发作性嗜睡病有很高相关性(30%左右)。这是DSM5才新收录的新诊断。顺便跑个题,接在后面的是restless legs syndrome,有种哈利波特里的塔朗泰拉舞咒既视感啊……果然好多奇奇怪怪的毛病,不知道的太多。记得我学姐以前说她有client有拔毛癖(一种强迫症),单词都不认识,一查整个人都不好了什么的……扯远了,说回这集。因为不了解这个大类,所以对诊断本身没什么太多可说的,但可以说说别的。

DV的判定很复杂,因为牵扯到两个人的power dynamics。一个client有时就已经足够复杂,如果换成一对爱恨交织的couple,难度指数增长。我有一个client和她男友经常打得不相上下,但是男友比较机智不留明显伤痕,所以no contact order都是针对她的,每次一有什么进监狱的也是我client。倒也不是说这么麻烦就放手不管了,DV幸存者确实特别特别需要家庭系统以外的支持,只是现实中有时并不是一方暴打另一方这么单纯的剧本,所以也要避免一腔热血。实习生故意弄掉笔的地方简直太机智。对周围小动静有过激反应也是PTSD的诊断标准之一。在这集伦太郎的慎重处理很棒。看到伦太郎舍身陪睡(哪里不对)的时候我衷心感谢我不在医院而是在outpatient机构,有明确的区分工作/生活的时间点。

一开始首相新闻官要求延时或者一起吃饭,且不论伦太郎是为了等妹纸拒绝了,此处的拒绝是很有道理的。拒绝一起吃饭是boundary问题,拒绝延时是首相新闻官有足够的支持系统,不继续陪着他他也应该没问题。以前有教授和我说50分钟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效果,如果有必要,那把session拉长也没关系。所以想问问别的同行对时间是怎么看的。

这周好简洁(拇指

-----------------------------------------------------------------------

周四晚上下了课一边吃猫拌饭一边看第二集。为了方便阅读,按时间倒序吧。依然发散式边看边暂停边写……感觉我的评论太实时性了,其实应该发B站弹幕,但是好不容易打那么多字被清好心疼=。=大家姑且容忍一下我的毫无结构。

第二集
一开始和另外一个学生的对话不能算心理咨询,最最基础的一点就是不能给认识的人咨询,这点我觉得无论是对boundary多么灵活的从业者应该都会赞同。想想就能理解了,一旦对话很深入,会有种剥光衣服站在展示台上给therapist观察的感觉(这个比喻来自我的client)。如果生活中还有别的交集就很难做到了,就算做到了以后如果碰面也会很尴尬。但是恋爱相谈肯定没问题!教点呼吸技巧缓解焦虑也完全没问题!后面说精神医生不能恋爱完全就是自我吐槽。话说我也恋爱有障碍,一直觉得如果这块不补全,做咨询师多少有点局限。

文艺作品里有个挺常见的精神疾病梗,觉得周围亲密的人是冒牌的,叫卡普格拉综合症(好吧我承认我刚刚去维基百科了一下)。其实很少见,也并没有收录在DSM里。只是这个症状太吊诡所以在影视剧里很有看头才这么流行。说到DSM,全称是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美国所有精神健康从业人员的指南,下诊断时一般都要对照里面的标准,目前出到第五版。现在中国的诊断手册也是在DSM的基础上编写的。刚刚拿出了我的DSM,打算看看这个作家是什么诊断,为了写评论我好拼……大家有空可以谷歌一下DSM有多厚。目前感觉应该在schizophrenia spectrum(精神分裂谱系)里。先看剧,如果是这个诊断一会儿再来写下精神分裂。

反派医生(对不起记不住名字)给的诊断是妄想型统合失调症……当时立马的反应是这特么什么鬼!谷歌了一下才发现就是Paranoid schizophrenia,偏狂型精神分裂症(维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7%B5%B1%E5%90%88%E5%A4%B1%E8%AA%BF%E7%97%87)。
这个诊断按目前表现出来的症状来看挺合理,我同事大概也会写这个。不过无论是按这个剧情展开还是按表现出来的症状,目前的证据都有点少。另外在新的DSM5里,精神分裂下面的分类已经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谱系。DSM4中的分类包括paranoid(偏执型),disorganized(紊乱型),catatonic(僵直型),undifferentiated residual(其他)。移除的原因是每个类型并没有那么稳定,也没有足够的临床科学证据证明每种类型间的决定性不同。然后果然提卡普格拉综合症了……我之前说过,DSM中并没有这一条,一般把这类症状解释成delusion,也是精神分裂的诊断标准之一。说到delusion,对应的还有hallucination;区别在于hallucination是看到听到什么不存在的东西了,delusion是一种错误的信念(比如我是救世主转世),无论证据怎么相左都是“我不听我不信”。

关于下诊断,我一直觉得很难。特别是在美国大部分机构都要求在初次见面一个半小时的intake后写出诊断,也有过client会做好功课故意扮演某种疾病的讨论。看到伦太郎说依据是感觉的时候好辛酸!我也有过和督导说感觉不对,但是督导完全没有在听我说什么的经历……太辛酸了真的秒懂。好了打住,不能再说我督导了……

反派医生说的偏执狂精神分裂不能只靠谈话治疗完全正确(啊前提是诊断正确的话),但是一般这类也不愿意吃药(你们是秘密组织派来给我下毒的,我绝对不吃你们给我的东西)。在美国,至少在我州,除非能证明患者对他人/自己/公共物品有危害性,否则是不能强制入院的。所以很遗憾但是没有办法,好多人只能放着不管。我见过一个client一直坚信自己是FBI,在第一见面一个小时后怒炒我同事和我鱿鱼,因为我们问了她“你相信自己有超能力吗”(这是常规问题,每个人都要问的)。五郎说的柔道和空手道比喻,简直不能更赞。

便秘的正片……我也想要这种督导/前辈啊!!QAQ

看到弹幕里说骗到心理医生的……其实心理医生/咨询师也是正常人,并不是FBI特工(啊欢迎特工出来打我脸)。可能观察力会强一点,但大家周围应该都有这种类型的人吧,比较会读空气,能看出情绪变化什么的。职业上的优势最多也就这种程度吧……心理医生/咨询师能读人心这种误解应该被辟谣好多次了,但还是想再说一遍。如果你在找咨询师,对方打包票能“治好”你或者故作高深状好像看透你,请炒ta鱿鱼。

伦太郎最终给出的诊断是短期精神病性障碍,brief psychotic disorder,是之前说的schizophrenia spectrum(精神分裂谱系)下的一种。符合诊断标准,A,有delusion,B,持续一天以上一个月以下。这不是常见的诊断(可能因为我们这里医保不包?),DSM给出的说明是通常伴随有psychotic症状的抑郁或者bipolar,或者和物质滥用相关。虽然少见,但还是挺令人信服的。

最后说下伦太郎和作家老师那段对话,如果是长期的对谈,最后能解释这些隐喻是可能的,短时间内做这种解释的话,冲击性很大,有可能产生resistance(如果来访者本人没有意识到的话),反而不利于therapy,不过这是电视剧,得压缩在一集里可以理解。精神分析经常被诟病的一点就是太多隐喻,什么都是隐喻。有时会觉得自己在搜集线索解读答案,也有client形容过自己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好像身处推理小说中,周围都是谜团。作为半个推理小说迷,我好像在某种意义上也把爱好当职业了呢。

感觉第二集专业性强了不少,我都拿出DSM了……比第一集好看,会继续追下去!
-----------------------------------------------------------------------

就回复提到的几点,在开头做个说明。
我不是为了质疑本剧的专业性写了这个帖子,毕竟一我不在日本二这是电视剧三我也觉得自己资历不够。主要是想从我的专业经历讲讲我的看法(和吐个槽),每个个体和从业者的经历都是不同的,我也只能代表我知道的心理行业。写这个的目的是忍不住感想(吐槽),也想看看别的同行怎么说,还想让其他行业的观众大概了解一下现实是个什么情况。
从第一集来看本剧应该是有专业人士做顾问的,只不过精神分析是西方发源,在日本的接受程度怎么样我也不了解,我倒是在搜某些evidence based practice的时候看到日本有pilot study(先锋实验?)的论文。这个流派式微很正常,现在什么都要讲究证据数据,心理学学术界很多人都希望证明自己是“科学”的,出钱的政府或者保险公司也要咨询师拿出有所进展的证据,所以evidence based practice(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就是用大量实验证明的疗法,特地是快,手册化,经过充分培训后谁都能做)很流行。传统的精神分析初期培训投入很大,入行后咨询师也要花大量时间和来访者建立关系,而且又像佛洛伊德的学说一样无法证伪,简直是各种意义上的吃力不讨好。再加上咨询/临床心理学概念进入东亚时,这个学说流派已经没那么流弊了……所以看到有以这个为主题的剧其实挺开心的(虽然目前为止剧情真的有点看不下去
最后关于中英夹杂,因为这些概念我是在美国学到的,所以好多不知道对应的中文是什么QAQ,以后我会尽量在后面用括号标出意思。
以下是一开始写的评论。
-----------------------------------------------------------------------

雅人叔粉外加半个同行,刚看开头几分钟就觉得有好多想说。对日本心理行业不是很了解,就只说说我知道的部分,欢迎指正。边看边暂停边写,希望不弃剧。

第一集
刚看开头一小段车里和首相新闻官(谢谢小海纠正,我还以为是首相)的session就有好多想说的,估计不能以单纯的观众心态看这部剧了,有点可惜。
关于“适时的身体接触”,其实流派不同对于身体接触的观点出入很大,美国不少机构都有no touching policy。我理解的出发点有两个,一个是为了避嫌,另外一个是传统精神分析流派(佛洛依德和费伦齐)极力反对身体接触。但我也见过对boundary比较灵活的从业者,甚至有老师鼓励少量适当的身体接触。我自己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禁忌……不过一般也不会主动去碰来访者,目前为止只拒绝过一次来访者要求的身体接触。
“要不然就辞职别干了吧”,amplification。不知道是不是出自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反正我是在MI里学到的。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激将法,但是要慎用……大家都懂。
最后50分钟的session和同理是世界通用啊。

其实心理咨询有很大的一个stereotype是客户群体都是中产阶级以上,反正至少在美国,大部分的服务都发生在中产以下的群体里,这个职业也没有大家脑补得那么光鲜。

阻止跳楼这段……我真不知道我遇到了会怎么做,应该不会冲上去,因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系统训练,而人命的责任太重大了= =我大概会打电话给crisis line。感觉安排这个展开也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预期啊,觉得心理咨询师/医生就是能干这个,自己成不了神,在电视剧里看别人成为神也很有快感。跑题一下挺久以前看love shuffle时第一次听说求死本能,后来在自杀倾向评估的课上又听到这个概念,嘛估计在这个阶段的就是真的救不了了。

讲课这段其实是移情(transference)和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目测叔在美国读的psychodynamic psychoanalysis。精神医生(这里是指psychiatrist吗?psychiatrist不太会有移情呢)和client结婚应该是违反职业道德会被吊销执照的吧?关于他们的code of ethics我不是很了解,但猜测和我们的差不多。关于“恋爱是短暂的精神疾病”,我好像真的在哪儿看到过这个研究!一下想不起来……但大概是脑神经科学家又观察大脑这里亮了那里亮了,然后大家相互比一比,这样……
“治疗病人,让病人最终能爱上治疗者之外的人”,这段话好想给我督导看=_,=

喝酒时说到了叔学的是精神分析(果然),分歧在于神经科学基础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这种分歧美国也有很多,西岸多neuroscience和手册化的流派(我校也是),据说精神分析集中在新英格兰地区。职业不同流派取向也不同,我的机构因为是政府出资,所以非常evidence based;此外我感觉医科出身的人也会倾向evidence based practice。五郎说的两边都没错并不完全是打圆场,事实确实如此。

PTSD,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征。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PTSD是个很常见的诊断(至少在我实习的机构是),这点我一开始还小惊讶了一下……EMDR是针对PTSD的常见疗法,也是EBP,很多研究证实了它的有效性。但我一个教授一直很怀疑这个疗法,我本人并没有做过所以不是很清楚……我知道香港大学有教授在做EMDR和传统东方哲学结合的研究。如果有同行欢迎补充。

关于咨询地点,首相新闻官是在车里进行session的,伦太郎也曾邀请另外一个来访者去喝咖啡。传统的精神分析对地点要求很严格因为要保证consistency(不过这一路看下来,叔不是完全传统的),我也听counselor朋友说在办公室里和我聊天很微妙,我没有自己专用的办公室所以感触不深……但现在,至少在美国,这点还是比较灵活的。我在星巴克里做过咨询,还在仓库里做过……说起来都是泪。

看到苍井优去拿药,留意到给了很多细节特写的镜头。其实下诊断不是做福尔摩斯啊,就算我大致倾向精神分析,也认为诊断应该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不是靠观察细节可以得出结论的(虽然也有争议说DSM本身就不科学,但已经是我们目前所拥有的最统一标准的东西了)。不过也可以理解,拍成这样确实很拉风可以让观众看得很愉悦。此外办公室里还有沙盘?我在国内时经常听说沙盘,来美国反而一次没听说过。据说并不是真正研究证明过的有效疗法,所以在这里不是很受欢迎。如果有同行也请科普一下我……

两倍时间看完了第一集,感觉专业和剧情都有点弱,再观望一下考虑要不要追。

 短评

有点慢热,第四集以后才集集高能,前面看得捉急,后面每集的逆转和飙戏非常好看。苍井优演双重人格演技出神入化,雅人叔帅出新高度,看他们飙戏真是有看半泽的享受感。美中不足迫于伦理结局强行be了,虎头蛇尾的感觉。妈妈赌博的线也到最后一集才回收比较仓促,理事长强行洗白摊手

4分钟前
  • 风蚀蘑菇
  • 推荐

无条件的爱是否就可以拯救世人呢?恋爱是否就是一种精神病呢?能够努力见证不幸的人绽开笑颜,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似乎与伦太郎在某些方面谜之相似。虽然中间也很压抑,不过结局又很温情很好看,卡司也很强大。

9分钟前
  • 土佐脱藩浪人
  • 推荐

堺雅人已经做作得不成样了 苍井优状态也不对 大概是卡司太大戏份不好协调全程压缩感 主线很廉价 多人物剧不是这么个拍法 01弃

13分钟前
  • 阿泽
  • 还行

現代世界,哪裡有溫暖妳心的人?精神科醫生的努力,還是源自妳自己的內心!

16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追不动,再见。

20分钟前
  • popoqoqok
  • 还行

特别暖的片子,有趣还不失感动,各种治愈系。雅人叔各种喜感却又超级体贴,优小姐演分裂非常赞。基本上把各种精神疾病都演了一遍,当然包括恋爱。恋爱是一种精神疾病,是走向变态的开端。。。。。。

25分钟前
  • fish
  • 推荐

正版引進,非「bilibili」。

27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其实剧情不错啊,人物心理和关系刻画都蛮到位,只是前面比较闷不够吸引人,如果是小说应该更出彩吧。日本演员的演技都好棒啊,苍井优居然也这么厉害!

32分钟前
  • 小熊娃娃
  • 推荐

豆瓣越来越不能看了,自从各种营销号出来之后。。。

35分钟前
  • Somewhat
  • 还行

猜想本剧是因为日本社会人普遍压力过大而写的,从第一集来看更像是公益片。虽然没有日剧跑但是传统日剧的元素太常见了,太有象征意义的人物行为,没有道理一味体量的话术。不小心就沦为了煽情。

38分钟前
  • 圆圆脸之神
  • 还行

看完的感覺好心塞,知道編劇想給個不落俗套的結局,但觀眾憋到最後就是想看俗套的結局啊﹗前面部分不溫不火卻挺細膩。第八集後開始走韓劇風,各種刻意,人物性格轉變也不合理。最好的還是蒼井優入木三分的演技,自由切換體內的兩種人格,眼波一流轉,你就知道她是明良還是夢乃。清純卻深邃,最是迷人。

43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我最喜欢的喜剧演员说过一句话……

48分钟前
  • 惊蛰小白
  • 推荐

其实卡司蛮强的,都是常见的熟脸,吉濑美智子,小日向文世,余贵美子,还有呆呆的松重丰。看堺雅人一脸呆萌的样子觉得还挺喜感的,结果切换到艺妓模样的苍井优立刻就幻灭了。并非苍井优难看,而是她真的不适合这种扮相。古装正确打开方式请参照《笃姬》宫崎葵。

52分钟前
  • Odair
  • 推荐

观望 雅人叔是一个表情演遍天下啊

54分钟前
  • 薄荷硬糖
  • 推荐

想象以上的简单,简单得像日野医生的手中常备的热水一壶,却是当今漠漠荒野中极为紧缺而珍贵的治疗。

59分钟前
  • 推荐

就是直入人心的治愈剧,想看激烈刺激的加倍奉还还有嘴炮的可以散去了,在工作压力之外超级需要看这种剧情和这种色调来缓解压力&耳朵全程怀孕

1小时前
  • 姬长安
  • 力荐

这就是一部四颗星星全部给卡司的剧!

1小时前
  • 叶酱
  • 推荐

2015年是精分年,这才4月,已经是我继《杀了我治愈我》《海德哲基尔与我》之后看的第三部多重人格剧了。至于男女主的cp系数,你懂半泽古美门和芦田爱菜谈恋爱是什么感觉吗?

1小时前
  • 喻鸣
  • 还行

一集弃。表演到位,剧本羸弱,把心理学处理得太鸡汤化了。每集一个心理咨询个例+堺雅人在治愈苍井优双重人格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人生认识的主线。问题是,既然已经能猜到剧情,那么为什么要看呢...........

1小时前
  • A。
  • 还行

很多时候,真的想对那些开导自己的人说,「少自以为是了,你以为很懂我?」但心里却渴望着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哪怕TA是装的!或许是因为在这个快时代的群体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需要一个像日野伦那样的人!在你疲惫的时候能跟你说,「你做的很好了,请别勉强自己。」— —呵呵,自以为是了!

1小时前
  • 衮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