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HD

主演:松田龙平,冈部崇,中村友理,奈绪,金世佳,任洛敏,邱必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7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8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9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上海游記 芥川龍之介

 2 ) 芥川的中国

真正的文人在读书时,若是手里有油,宁愿揩在袖子上也不会沾染在书上。这样的芥川龙之介来到中国。

他以为看见美——台上风华绝代的绿牡丹,台下随意擤着鼻涕。

他以为看见抱负——“安贫乐道”的政治家住在三层洋楼,却在等英雄降世拯救这个国家。

他收获质问——桃太郎带着三位随从进军鬼岛四处砍杀,是浪漫的传奇还是侵略的耻辱?

他遇见真挚——沦落相公的少年,写一笔清秀的好字,终于死在抗争的现场。

这里满是鲜血,满是喧哗,满是痛惜。卖儿卖女赚得几顿饭钱,乞丐不是神仙的化身是最后的挣扎。一切都走向堕落,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可有人不甘,有人把希望的种子握在手里。无数人流血牺牲,无数人奋勇抗敌。盖世英雄从来都是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

政治是否低于艺术?文学能否脱离政治?中国太广阔了,一切小问题都可以放大,一切大问题都可以缩小。

二十三岁就写出《罗生门》的作家,三十五岁选择的结束,大约比人们臆测得更加谨慎吧。

 3 ) 一个日本人的文化苦旅

“最先下车的村田君给了车夫几文钱,但车夫看起来好像对那点钱很不满足的样子,并不轻易地把伸出的手缩回去,不仅如此,还一直唾沫横飞、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之后再次回过头去看时,那车夫已经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恬然地坐在驾驶座上。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那样吵闹呢?”
“在我们的旁边不知从何时起,那个卖花的老太太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一边像个乞丐一样朝我们伸着手。老太太在得到了我们的银币之后,好像还期待着我们再一次慷慨解囊。我不禁为这个贪婪的老太太所卖的美丽的玫瑰而感到惋惜。这个纠缠不休的老太太,还有白天乘坐的马车的车夫,——这不仅是我对上海的第一瞥,遗憾的是,这同时也是我对中国的第一瞥。”

被疾病折磨的芥川,站在上海街头,估计心情也不会很好。在《中国游记》中,作家本人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更喜欢北京。同样的,来到中国的芥川,在期待中也夹杂着不少失望,但是他又用一个有中国文化沉淀的外人的视角,对亲眼看到的中国做出了自己的刨析,尽管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有点陌生而又感觉有些黑暗的。

在片子里和在书中,芥川都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的确是发自肺腑的,但是现实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台上刚唱完《玉堂春》的白牡丹,带着苏三的扮相在台下熟练的用手擤鼻涕。

“他扭过头去,忽然挽起那大红底儿绣着银线的美丽的袖子,利落地往地板上擤了一下鼻涕。”

惯常的戏谑笔法,形象跃然纸上。还有他讲到比日本餐馆更可口的上海馆子,小便竟然是在后厨的水槽解决,厨子也不背人,算是给他示范了。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大量引用了《上海游记》中的描写,同时插入另外两个短篇《火神阿耆尼》和《湖南的扇子》的内容。书中《南国美人》分成了三个章节,和片子一样,也占了不小的篇幅。我们一提到妓院,脑海中马上冒出来的就是浓妆艳抹的女子和花花绿绿的陈设。但是逛妓院这件事,在芥川的笔下,有了日本文学的独特色彩,收起了轻浮,没有劝妓女从良的道德高地,在这一段描写中,仿佛略施粉黛一般让几个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片中三段拜访名人的戏码是很有意思的,分别是代表了民国的章炳麟,代表了晚清也就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郑孝胥,和代表新青年革命力量的李人杰(李汉俊)。作为游记而言,芥川并没有结论性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新锐作家,他的情绪都透过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出来。在章炳麟这段,拿出了他标志性的戏谑,章说了一堆空话,到了芥川这除了冷,着墨最多的就是悬挂在墙上的鳄鱼了。

到了郑孝胥这里,面对代表他向往的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芥川仿佛化身一个学生,包括还在沿用的大清帝国的说法,都侧面的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点烟的描写很有意思:

“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我每每刚一叼起香烟,郑先生就会马上站起来为我点火,令我颇为诚惶诚恐。同时不禁感叹在待客方面,与邻国的君子相比,要数日本人最为拙劣了。”

真正有问有答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李人杰这里,如果说郑老先生是师长,那李人杰作为同龄人,也是芥川的读者,无疑应该是最佳的交谈对象,这一章节,芥川没有再用春秋笔法,而是直接引用了自己写下的备忘录。和片子里一样,李人杰日语很好,而且有很好的语言逻辑,以至于芥川都感叹在深入浅出表述道理方面,李人杰的日语可能比自己还要好。

希望——这是李人杰不同于之前两位的最大区别,信仰的力量,透过文字穿越而来,百年之后,感慨犹存。

“种子就在手中,唯恐力所不及,不能解救万里的荒芜。吾人的身体能否耐得住如此的劳顿,也甚堪忧。”

1927年12月,也就是芥川自杀几个月之后,李人杰在武汉被军阀杀害。

露露是片中原创的角色,算是呼应了李人杰种子说,沾血的饼干来自于《湖南的扇子》,在书中真的就和《药》是一样的,片子里做了处理,变成了某种更具象征意义的东西。

片子以外,之后芥川到了北京,见到了胡适和辜鸿铭,错过了周作人。但是我想提一下周作人的兄弟——周树人也就是鲁迅先生,芥川龙之介和鲁迅,这两位文豪,竟然也有交集。回忆那个年代,我列出几个代表性的时间点:

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同年11月,芥川龙之介于《帝国文学》上发表其代表作《罗生门》;

1918年4月,鲁迅创作完成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次月在《新青年》发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3月—7月,芥川龙之介游历中国;

1923年,鲁迅翻译完成并发表芥川龙之介的两篇最著名的小说《罗生门》和《鼻子》;

1927年7月24日,芥川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是鲁迅回忆散文《藤野先生》的开篇。

——部分内容节选自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

 4 ) 暗戳戳的高手

本子结构表达都好,特别想要谈的是里面的戏曲选段,也是细心斟酌过的。从一瞬而过奋击外寇的穆桂英,到身陷囹圄不知前路将如何的苏三起解,到最后大江东去无奈何的霸王别姬,映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的困境。而局子里偶尔飘过的一两句唱词,恰如芥川(或者是那个时代好些日本人)对中国的情感:本该相亲相爱结果相杀相恨的汾河湾(我儿此去多欢欣,不枉我抚养他十七春)、以为是血肉相连实际上却无法融入的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当年曾以一生相付,十八年后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武家坡(八月十五月光明)。我对日本人这种暗戳戳的功力也是佩服。看到人家这么好地应用我们文化里的东西,再想起延禧攻略里高贵妃唱的不符合史实也不入流品的贵妃醉酒,再想想入清后朝鲜人把朝天录改名叫燕行录,莫怪人家看不起我们。

那天读周振鹤的文集,刚好讲到近代日本的社会架构和上层思想架构的分离:经济基础接近欧洲,上层结构却醉心于旧中国的思想文化。福泽谕吉提出的脱亚入欧和甲午战争的惊雷不过是把最后一点对中国文化的迷醉也驱除掉,令日本可彻底欧化。如此说来,现在一万日元纸钞上的造像要换人了,又代表日本在新世纪什么样的转向呢?

 5 ) 感觉NHK替我们拍了部爱国教育片

《陌生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是NHK在12月30日上映的影片。

我今天在人人发现归类在“日剧”中,不过第一集就长达1小时多,怀疑是不是一部电影?

影片根据芥川的《中国游记》中上海游记改编,我一向对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上海符号”很感兴趣。

画面上来说,真的很唯美,色调、构图上把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拍的很纸醉金迷。

剧情的展开在芥川拜访的几个人物间游走,又以男娼“露露”做暗线,寓意中国当时政坛的暗潮。

对日本人而言,“大正时代”是一个浪漫又短暂的时代,大正10年正好和上海1920年左右暗合。

在日本方面,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沉浸在膨胀中,蒸汽时代、西洋化及民主主义,让当时的日本一片祥和。

在国内,1920年左右,对上海是个很神奇的年份。这一年,杜月笙公馆建成、上海交易所成立、张爱玲诞生、梅兰芳时值鼎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日本小说家村松橚风的“魔都”记录的就是当时光怪陆离、妖艳多姿的上海。搞笑的是,魔都现在成了上海的代名词,而“申城”叫的人越来越少😑

影片中的老字号招牌、红头印度阿三、松田龙平吃着油条看《新青年》的镜头太赞了!

我一直蛮喜欢“海女”中的松田~有种吊炸天的气场。

看完这集,立马在豆瓣入了《中国游记》🤣

 6 ) 对芥川龙之介的改编

在写短评的时候我说,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芥川在路边摊吃着油条看《新青年》。以真实的芥川的性格,我想他可能并没有这个积极态度在上海街头做这件事。毕竟《上海游记》中记录的都是失望和难过。转过头来看这部SP中的芥川龙之介,编剧、导演和演员为人物增加了一份活力和积极。正是这份活力,让我格外喜欢油条和《新青年》这个镜头。

其实影片一开始的芥川给人的感觉是过分内敛而疏离的。低着头,抽着烟,不想和周围的人交流的感觉让人不会有什么好感。因为语言不通,他没什么机会和中国人交流。即使和报社随行,也没有过多的交流。这种疏离感很好地衬托出芥川对眼前中国的失望。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很痛苦,毕竟1921年的中国不是《西游记》也不是《三国演义》。芥川是不会大声把痛苦喊出来的,他只能低着头,抽着烟,面无表情地独自苦闷。无论是卖玫瑰的老太太、人力车夫、“仙风道骨”的乞丐、还是拜访的革命先贤,都增加了他的失望情绪。如果故事一直这样下去,不仅芥川要绝望致死,估计观众也要吐血了。

唤醒芥川活力的两个主要人物是露露和李人杰。露露这个人物是本片的最大亮点,他是个比妓女还下贱的男娼,又聋又哑,但写了一手好字,热爱读书,是个诚实守信的青年。芥川和露露通过写小条交流读书是我喜爱的又一个片段,全片中我是第一次看到芥川“说”了那么多的话哈哈。演露露的那位演员有一双明亮清澈的眼睛,演的真好。

金世佳的李人杰也演的好棒!虽然出场不多,但一袭白衣的知识分子,从楼上慢慢走下来,一派儒雅的气质让人好感。李人杰与芥川的谈话是我另一个喜欢的片段。李人杰问芥川对中国的看法。芥川开始欲言又止,超级符合日本人的谨慎和礼貌。因为实在太失望了,真的不知怎么说才好呀。一个从来不接触政治的作家,到了中国,却每天都在思考政治。当人身处漩涡之中,稍有良知之人都会思考国家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芥川失望,但更多的是痛心和悲悯,由此带来了思考:中国如何自救?李人杰的回答是:当代青年。如今已经有了种子,就有了希望。

所以当露露去参加罢工游行被打死在街头,大家一起分吃沾着露露鲜血的核桃酥的时候,一方面是怀念,让我们爱的人的血流淌在自己身上;同时也是象征着革命探索者的鲜血继承下去吧。

影片结尾的画面很美。芥川孤独地坐在河边的凉亭里,画外音说着,6年后芥川自杀了,穿着他特别喜欢的一件中国刺绣睡衣。尽管影片中的芥川多了一份积极和活力,在结尾编剧还是让他回归了那个敏感、痛苦和孤独的本体。编剧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对芥川龙之介的合理改编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和喜欢。以个人的观点,这部SP的改编是成功的。

 短评

音乐满分,龙平满分,反思满分,没有还原那个让芥川失望的旧中国,而是把视角投向“救中国”,真中日友好一家亲…

4分钟前
  • 阿鱼
  • 推荐

以一个日本记者的视角来解读旧中国,一面是锣鼓喧天的奢华一面贫穷交织破旧惨淡,现实而又魔幻。

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应该是非常珍贵的记录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景。我感觉所谓的五千年文明,其实那些辉煌大多是指的顶层阶级的生活,底层一直那样卑贱的存在。脏、乱、差的活着吧。2020年,我要把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完。

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中日现在真是蜜月期,证明就是NHK拍了这个。

10分钟前
  • parachute
  • 推荐

这个角色是不适合龙平的。龙平的底色有一种天真、慵懒、散淡的疏漠感,游离在世俗世事之外,骨子里散发不出那份沉沦时代里,堪破了人间众相的苍凉与绝望,我没法相信这是将在四年后自杀的芥川。龙平的气质类型,简称天然呆,找不到黑暗面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气质,他跟任何女优都没有CP感,船戏什么的就更违和了,像硬着头皮过家家。但龙平处理文学性念白的功力太强了,我想这是选角时很大的决定因素。NHK 的电视单本剧,时代还原做得真严谨。龙平啊,你为什么要偷偷来上海?

1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此片应该颇做了一番调研:肯定参考了侯孝贤的海上花,还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还有鲁迅人血馒头这个梗,此片从头至尾都像片里的芥川先生一样,有点水土不服,中国就是这样大繁闹,龙平演的不轻松啊,他小可爱太久了

19分钟前
  • Fiona和平
  • 力荐

芥川眼中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挣扎在混乱的边缘。但总有一丝希望,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萌芽。现实和幻想的交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其实是芥川在路边摊吃油条读《新青年》。

21分钟前
  • 夏草
  • 力荐

很还原且抱以希望,还有金世佳出现在这里毫无违和感,日语真棒

25分钟前
  • 膠片時代
  • 推荐

1.全片8K摄影,果然影像质感绝佳。2.芥川在中国的四个月,在上海和湖南的所见所闻,想来也不过是浮光掠影,他是如何看待当时的中国呢,是“混乱”与“堕落”,也是在黑暗中等待“奇迹”的出现。对于并不关心政治的他而言,有生之年没有目睹中日开战也许不失为一件幸事。3.露露,玉兰和李人杰都是某一方面典型的悲剧人物,是当时不幸民众的缩影。4.金世佳日语真好~5.奈绪只有一个镜头的酱油有必要吗😓6.为什么要让龙平拍船戏,太残忍(尴尬)了😂

30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松田龙平好像在哪部剧都和女人没有cp感 最有cp感的居然是和露露……将中国之绝望和芥川龙之介最后的死作串联,很感性了

34分钟前
  • 麦子麦子酱
  • 推荐

从具体的人和事出发,芥川在走访观察中逐步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内里。他热心为露露挑选启蒙书籍,希冀中国青年可以挽救国家。当他吃下象征着延续革命者血脉的饼干时,我想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深处泥沼中的探索者所致以的最大敬意。

38分钟前
  • 言弹
  • 力荐

“人民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仅存的贤明处于失望或只在等待奇迹,这种巨大的混沌。” 现代的在地人去看现代的异乡人演绎历史的异乡人对历史在地的观察,这其中已有至少四重lost in translation,但这种让主体成为客体被审视的体验,以及真正观察主体对于客体矛盾内核的精准认知,或许唯有邻国才会慷慨给予。

42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很少有近代史背景的片子感动我,但这部片子做到了,中国最深的矛盾,士大夫躲在高墙后清静儒雅高谈救国,普通人在肮脏拥挤泥泞的街市中挣扎,现在不是也如此,不知不觉就哭了

46分钟前
  • 梧桐那么伤
  • 力荐

NHK可真会拍,也是真温柔。绿牡丹甩鼻涕那段才真正还原了芥川龙之介刻薄吐槽的妙趣,被疾病摧残的文人,漂洋过海,却没看到诗意的中国,只有满目疮痍的土地与人民。P.S.松田龙平果然跟女人没什么cp感(除了宫崎葵)。

48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布景化妆服装摄影,硬件方面挺好的,但是大部分时候感觉被文本本身所束缚,显得有种走马观花的零散(而且这个双重旁白我也是懵了)。人血桃酥什么的,太奇观了吧,有点脱离。金世佳挺好,起码日语认真练了。(松田龙平的发型倒是完美还原芥川

52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二十年代的上海仍然还是可以入诗的,那时的人总还对未来抱有一点浪漫的憧憬。评论里口口声声那个年代的中国那个年代的上海如何不堪,是真的相信当今的太平盛世吗。。另外,我是真的喜欢看一个男人对一个男妓所怀抱的平等/尊重甚至引为知己的感情,这比很多小说里男作者赞美妓女的文笔让我感动多了(不需要我讲理由了吧)

55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探訪過了四馬路的書寓和戲院還採訪了前革命家和失意政客。

60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如果没看过芥川的《中国游记》观影体验是绝对大打折扣的。非常有意思地把一些小细节都表现了出来,卖玫瑰的老妇人、“不要不要”、罗曼蒂克的乞丐、绿牡丹的擤鼻涕、章炳麟的鳄鱼标本、郑孝胥的点烟、中日女子耳朵的区别,加的露露和人血饼干(致敬鲁迅?)的戏很妙。龙平真是看起来太虚了……怪不得想逃脱女人

1小时前
  • 十六
  • 推荐

虚实相生,中日交融,金世佳与松田龙平打破次元壁,拍得却是严肃认真

1小时前
  • MY BMM
  • 推荐

当代日本的视角对中国太温柔了。中国游记里的芥川只有失望,因为对古典中国的想象太过美好,没有对彼时旧中国的同情。人血饼干的意象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鲁迅的影响,意义却完全走向了人血馒头的反面。浪漫。

1小时前
  • 別にいいけど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