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明 第一季

第8集

主演:加布里埃尔·利昂纳,Flávio,Tolezani,Filipe,Bragança

类型:美剧地区:巴西语言:葡萄牙语年份:202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1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2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3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4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5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6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13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14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15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16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17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18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19多明 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送给孤岛人间的一曲离歌

2020,疫情来势汹汹,这是一个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物理距离被迫疏离的时代。

但又是前所未有想要打破这座孤岛,期待着能够被“谁”找到,让“我”值得存在的时代。

《谁是被害者》击中人心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

l 透明人间&孤岛人间: 谁能找到我

“透明人间”———一个从日语反输入、具有现代社会群体烙印的词语,指的是群体中没什么存在感的透明人。

就是这样一群人,死的时候穷极所有只为沐浴闪光、登上最喧嚣的舞台。他们是《谁是被害者》连环案件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最重要的麻烦制造者。因为是透明人,光靠言语的呐喊已然不够,就用生死的分量,去声嘶力竭的表达。

主创采访中透露了故事设置中的一种反讽:“活着的时候没人在乎你是谁,但你死之后大家就有兴趣了。”我曾以为这种表达本身带着一种悲情戏剧色彩,离大多数人的世界并没那么近。但年初这场变故,让所有人经历了太多。一时间,人人都沦陷在了孤岛。谁都有那么一刻,成为迷惘的孤岛人间。

故事中流浪的透明人间,用“连环遗愿”的方式串联起一种悲鸣般的羁绊。

故事外流浪的孤岛人间呢?有人弹着吉他,为阳台外无数个点灯的陌生家庭歌唱。有人投放电影,与街区邻里分享自己典藏的情怀。有人走出舒适区,为了他人生死而不顾自己生死的奔波。

孤独与羁绊,我们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串联方式。片尾曲完美诠释了这种每个人都在拼命表达的心声,很好听。

《谁》

演唱:Karencici

作曲 : 李友廷

作词 : 李友廷

害怕伸出手 装作 什么都不想要

这样也好 每天说服着自己

在原地停留 等着你 也等着我自己

你若能懂 现在别再犹豫 走进我的心

谁 能够找到我

在人海中 流浪等待 爱 将我的轮廓填满

谁 想要找到我

多么希望 拥有一个你 让我值得存在

你能否由衷 容纳每一种的我

我会愿意 赔上一切的爱

l 绝望&希望:只要还活着

这部剧可以看做是献给孤岛世界中每个人的一曲离歌,尽管难掩一种悲情基调和强烈控诉感。但作为一种媒介,聚焦透明人间,尝试与他们产生“对话”,又通过结局(徐海茵狱中的是非对峙),以及开场(苏可芸录音棚缓缓吟唱的《还活着》),明明白白的传达出这部剧的情感议题和生死价值判断。

李雅钧代表一种极致,她主张“有些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而剧中主角是泾渭分明的对立,坚信黑暗里应该去坚持,直到找到那一丝光明。通过苏可芸这个角色,也可以窥其一二。这是一个出场不过寥寥,她的一曲歌却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

苏可芸年华迟暮,是一位风光殆尽的女歌星。她身上满是风霜,歌唱时却仍眸中闪耀。唱响的是一首生命终曲,棚内的身影却有一种无论何种沧桑,依旧会重燃对表达的渴望之情。这种情绪随着声线悠然而出,牢牢抓住了人心。

只要活着,活着就好。哪怕是纠缠,哪怕是折腾。

在网上搜到这首歌的原唱陈小霞讲述这首歌的诞生,觉得很有感触,分享给大家。

│歌曲故事

这首歌的诞生来自于一次深夜里的迷路。

她很喜欢也很习惯用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因为可以一边骑一边想事情,尤其是想她正在进行的创作,意思就是一边骑车一边脑子里在谱写旋律,所以常常会骑到一些「欸?这里是哪里?」的地方去。

有次她夜里骑车回家,等她意识过来时,发现自己在一条荒凉偏僻的小路上,两旁没有建筑物,没有路灯,世界一片漆黑。

她听着自己的心跳声,安定自己的恐惧,慢慢地继续往前骑,不知道骑了多久,才终于骑回到有灯火有人烟的路上。

「还活着」是她当时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

事后她回想那个经历,想着当时的感觉,想到自己六十几年来的人生。

这辈子不是第一次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漆黑里摸索着往前走,没有灯光没有同伴看不到前方,但是能怎么样呢?既然决心要前往,既然不想待在原地,当然得继续前进。

走到现在,还活着,还能写歌也还在写歌。

孤独是一定要的,也就是孤独,自己才可以一直处于能够创作的状态。虽然生命中的各种苦难还在继续纠缠,但是只要心里面还有旋律在起伏流淌,自己的灵魂就有一扇亮着灯火的窗。

「还活着」想传达的意义就如同歌名一样,经历过生命的曲折跌宕,才知道最好的风景不是终站而是过程,尝遍人生的喜怒哀乐,是生命的启发,在黑暗中听见自己始终顽强的心跳,还活着就是一种生命送来的祝福。

《还活着》

作曲 : 陈小霞

作词 : 陈小霞/李子恒(zih heng li)

编曲Arranger:陈辉阳(Chan Fai Young)

还活着 还在纠缠

生死的对弈 残缺的梦想

还能歌唱 也能感伤

灵魂的窗口透着灯光

还活着

在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孤寂的路上

黑暗中 听着自己

始终顽强的心跳

而宁静 依旧是最美的旋律

很幸运能有权力唱出悲观的自己

一首首 昨日伤口

亲吻别人的心灵

深夜里 被人情冷暖过的心

还没有失温 还活着

在没有答案没有尽头生命旅途上

荒芜中 发现自己

脆弱背后的坚强

而活着 永远是最难的动词

很庆幸能够歌唱一种安慰的力量

一首首 明日港口

停泊别人的背影

天亮后 大海中沉浮过的人

还没有绝望 还活着

还活着 不会无恙

孤单之必要 孤独是必然

人生很短 人生也长

最好的风景不是终站 是过程

 2 ) 不管想要表达多宏达的社会议题,请先把基础常识讲清楚

看完(其实看了1-2集就想说了)觉得纳闷,这么高的分数怎么来的?

对,你是悬疑推理剧(的外壳),请先把悬疑推理的故事逻辑和基本常识写清楚

对,你想表达各种宏达的社会议题,请抓柱重点深入探讨,不要只聊表面

对,你想设计一个“非常规”的男主,请最起码把男主的基本情况解释清楚

我不想多说警方办案的诸多漏洞(连搜证不戴手套都有),也不想多聊每个案件当事人贴标签式的人设(像没有生活的学生的想象),台词、演技也都不赘述。

我就单说男主方毅任(有剧透)。在这个最最重要的角色身上,编剧有多草率、多莫名其妙!

一、方毅任的病。

他到底患了什么精神疾病?有哪症状?症状的规律和原则是什么?

这对于理解男主行为、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及最后男主的改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整季看来下,这些问题全都没有交代清楚。

一会是交流障碍,一会是躁郁症随时发狂,一会又像双向情感障碍,感受不到其他人的痛苦。

因为没有人物行为的“原则”,导致观众没办法判断此时是该出于对患者的同情、还是对作出改变的欣慰、还是对特殊才能的惊叹。

男主的同事说过,他得的是:亞斯伯格症

其实只要抓柱这个病的最大特点——“社交障碍”,就能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一个“社恐”警察,和一个“社牛”记者,一起行动探案,非常有对比、有火花,有爆点有笑料有眼泪。

这样,最后男主需要去劝女儿,向记者求教说话的方法,才能起到升华的作用!

社恐想要学者社交,满嘴跑火车的记者开始学习说实话……

就因为混乱的人设,和没有规则的行为,导致这个结尾变得毫无意义,平淡如水

(男主有惊人的记忆力这点其实也可以大做文章,但是编剧只是像填缝剂一样塞在剧情的角落里,让人一头雾水)

二、方毅任的家庭

男主的家庭情况,可以说是整起案件的导火索,至关重要。但是导演、编剧交代的不清不楚。

首先,一个精神病患者想要结婚生子,本来就不容易。能愿意和他成家的,一定不是普通女人,但是他的妻子,就是一个脸谱化的“好老婆”,和平常妻子没有区别。这怎么可能呢?

结婚前妻子就已经知道男主有这些精神疾病了,但是从家庭装修、家居布置、女儿的养育方式上,一点也没看出来,这个特殊的家为了家庭幸福做出了什么预案和改变?

这些人物背景的bug,让观众对人物个性的把握更加没了头绪,也让我觉得编剧和导演没有认真对待故事,连基本的常识都懒得去琢磨,匆匆忙忙只想表达自己有多热衷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大声(然而也表达的像流水账)。

三、父女的感情

让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女儿对父亲的感情!

如果父亲一直埋头工作,为什么女儿那么那么爱父亲?不应该敬而远之吗?

男主离开家回忆的时候,全是女儿和母亲的画面。如果这时候全是父亲和女儿的画面,就合理很多。能表达出他爱这个家,爱女儿,只是不知道怎么交流和沟通……可惜,没有。

如果只是因为父母离婚,为什么女儿那么那么恨父亲?

天底下离婚的父母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恨父亲,那还了得?编剧应该不会是想表达这样错误的观念吧?

从剧情看,男主的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温文儒雅的女人,那么离婚以后,妻子是怎样理解丈夫的?妻子是怎么安慰父母离婚以后的女儿的?统统没有交代,上来就是恨之入骨。为什么呢?都怪精神疾病吗?(女儿的精神疾病是遗传还是环境塑造,也没有交代清楚)

不知道为什么爱,也不知道为什么恨,大结局给人的感觉也就索然无味了。

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亲,你是悬疑推理剧,你的观众可能是一群最聪明的观众,至少是准备好迎接一场头脑风暴的观众,然而……你就给个这?

 3 ) 抑郁症可以被治愈,自杀不是唯一的选择

也许有很多人在批判这部剧的细节处理不合逻辑,不严谨,但我觉得在看到她想表达的故事核心后,这些都不重要了。与其说它是一部悬疑推理剧,不如说它是一部自杀心理治愈作品,它从头到尾关注及讲述的都是那些平日里不被在意的人,他们因为不被理解,被家人抛弃,被社会抛弃。于是他们希望通过结束生命,找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据。

他们想要寻找死亡的意义。

说到底,因为活着时候的不理解,所以他们希望用死亡来换取这个世界的理解。

毋庸置疑,他们做到了。他们的死引来了警方的调查,引来了媒体的报导,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这些自杀者们不知道的是,理解与宽容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实现,而他们,恰恰选择了最激进惨烈的一种。

游诚皓,他一直希望自己追求的理想能够被父母理解,被社会接受。

苏可芸,她一直希望自己的歌声被大众喜欢,继续受人欢迎。

张聪健,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被看到,得到公平的对待。

庄秉荣,他一直希望走出弟弟的阴影,向大众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作品。

刘光勇,他一直希望得到曾经受害者的原谅与接受。

江晓孟,她其实最渴望得到的,是童年时期,缺失的父爱。

其实他们曾经,都是一群努力生活的人,但就像结尾处说的,他们对外界的关注力,大大超过了他们自己本身。在这些人里面,因为他们太过于追求外界的肯定与理解了,以至于忽略了自己,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

其实这部剧想表达的东西很简单。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对那些“不同”做到自己内心最大的宽容与理解。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不一样的东西了,但存在即合理。我们可以选择不接受,但我们没有权力去否定别人选择的接受。阿浩的女装癖亦是如此。

想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人无完人,我们谁做不到人人喜爱,苏可芸也一样。她曾经有多光彩,现在的落寞就有多痛苦。可惜的是,她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唱歌,一辈子都在追求别人的认可,她从来没有为自己选择过。

张聪健的痛苦对于每一个社畜来说并不陌生,他一辈子都在为公司而活,直至癌症晚期。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最可惜的是,他就连自己生命最后一点时间,也花费在了与公司抗衡的地方,他到死都没有想过自己,想过身边的人。

而庄秉荣是我最看不懂的一个人,他想要大众知道他,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实现。可他比任何一个自杀者都要胆小,他宁可死,也不敢走出那个阴暗的破屋子。

可能是前几个人的故事铺垫的够压抑了,编剧终于让我们在刘光勇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是这群人中,唯二幸运的人。他有一个好老婆,一个能够包容他,理解他痛苦的枕边人。也正是因为他的妻子,让他在最后,抓住了那一点点微弱的生的希望。而对比之下,我们惋惜,如果阿浩的父母能够对自己的儿子多一点点理解,或许他也不会那么在意外界的眼光。如果可芸的母亲能够对自己的女儿少一点点要求,或许她也能活得轻松些。

江晓孟,她是这里不幸的人中最幸运的人。她有一个从小关爱她的母亲,也有可以抒发痛苦的朋友阿浩,她的不幸都来源于那个患有亚斯伯格症的父亲,和被迫长大的痛苦。她一直努力着想要得到父亲的爱,但希望却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殆尽。可她最后也没有放弃,她用案子做鱼饵吸引父亲的注意,她在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赌注,终于唤醒了父亲内心的情感。毋庸置疑的她成功了,晓孟拼尽力气终于在最后找到了父爱的填补。

导演说,就连一个患有亚斯伯格症的患者都能够被唤起心中的爱,而我们普通人为什么不能?

这部剧提到的的社会热点有很多,LGBT群体的认同,明星舆论的压力,社畜996下的高压, 版权抄袭带来的不平等,对有犯罪前科人员的歧视偏见,养护中心下的弱势人群……也许这个社会有许多不平等,也许我们现在过得很痛苦,但每当这个时候,多想一想自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自己而活,不是为了任何一个人。别人的感受与评价,并没有什么可在意的,有的时候,更好的活着,是对他们对大的报复。

自杀,不是唯一的选择。活着,比死亡更有勇气。

 4 )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台湾类型剧又一力作

非英语剧集项目的开发毋庸置疑是Netflix至关重要的规划之一。不管是应对亚马逊、苹果公司和迪士尼相继推出的流媒体的竞争,还是对于Netflix自身规模的巩固与海外扩张,非英语剧集项目的成功与否,都直接关系到Netflix这家北美根基最稳的电视流媒体的前景走向。

截至当前,Netflix已经参与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剧集出品,产出了包括日剧《火花》《全裸监督》、德剧《暗黑》、西班牙剧《纸钞屋》、印度剧《德里罪案》、韩剧《王国》在内的一批数量可观的优秀电视作品,这些非英语剧集的成色毫不逊色于北美的剧集,Netflix对海外项目的投入可见一斑。

但在华语剧的出品上,Netflix却接连碰壁,不到一年的时间里,Netflix的三部台剧《罪梦者》《极道千金》和《彼岸之嫁》交出的均是令人颇为失望的成绩。这种水土不服的窘境直到悬疑刑侦类型剧《谁是被害者》的出现才得以扭转。

新剧《谁是被害者》已于上周四正式登陆Netflix,该剧开播当日便登上了Netflix台湾地区点击量第一的位置,豆瓣截至目前的评分也稳定在8.2分,属于华语类型剧中的优异表现,同时也是Netflix近期上线的质量最好的剧集之一。

《谁是被害者》改编自台湾推理小说家天地无限的原著《第四名被害者》,由张孝全、许玮甯、王识贤领衔主演,林心如特别出演。讲述了证物鉴识官方毅任卷入一宗连环杀人案,并逐渐揭露了案件背后隐藏的一连串令人唏嘘的真相的故事。

自小患有亚斯伯格症(一种交流障碍症)的方毅任是个擅于观察、心思缜密的证物鉴识官,他在一起离奇溶尸案的鉴定证物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与失联女儿有关的线索,于是作为非前线警员的方毅任开始背着警方单独侦察。

参与报道此案的电视台记者徐海茵在得知方毅任女儿牵涉凶杀案后,立即找到并威胁方毅任,要求方毅任向她提供案件的信息,以获得独家的报道。方毅任有警方的资源,徐海茵有电视台的资源,俩人协商后决定一起合作。

溶尸案仅是这桩“连环凶杀案”的开端,随着案情的深入,他们发现了这桩连环案的规律和真相:这些“被害者”都是被社会各种力量驱逐的边缘人,上一个“被害者”为下一个“被害者”完成遗愿后自杀,以这种“接力赛“的方式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成就彼此对方,燃烧自我来唤起社会的注意。方毅任所能做的便是阻止接下来出现的“被害者”。

《谁是被害者》是个一语双关的片名,剧中的“被害者”有着两层涵义:在剧集开头,我们看到的是凶杀案中的死者,他们是法定角度的被害者。而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逐渐了解到,这些死者之死与其受到的来自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歧视、偏见、压力有关,他们被社会边缘化,是死于社会之手的被害者

和《逃》《Last Dance》等歌曲贯穿了《想见你》的叙事一样,歌曲在本剧中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乃至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剧中所使用的歌曲几乎都是为剧集所创作的原创,几首歌的文本连贯地呈现了这些小人物在希望与绝望两种情绪间挣扎的状态。这些歌是唱给“被害者”的,也是唱给社会上那些处于边缘和弱势的、即将成为“被害者”的人们。

片尾曲《谁》所唱到的“谁,能够找到我”“谁,想要找到我”两个问句正是这些被边缘化的死者们的写照。想要做女孩的男孩;遭人嘲弄、事业停摆的歌手;身患绝症仍被公司压榨的职员;天赋异禀却被夺去作品权的木雕艺术家……他们在阴暗的角落里无法被人看见,也没有人想过要看见;他们想要被仰望,却总是被遗忘。

“我要你,听我道尽,我要你,我要你,我要你,替我证明,圆我的梦想,尽我的遗憾。顺理成章,续我的意念,应我的奉献,像再让我生,赎我犯的罪,还我造的孽。“歌手李友廷所创作的这首《我要你》实际上已经揭露了剧中这桩事先张扬的”连环杀人案“的线索和”被害者“间的连结,唯有以成为彼此的替身的方式,他们才能在生命最后感受到一丝温暖。

“被害者”之一的落魄歌手苏可芸在自己那首《还活着》里充满希望地唱到:“很幸运能有权利唱出悲观的自己,一首首昨日伤口,亲吻别人的心灵。深夜里被人情冷暖过的心,还没有失温,还活着。““被害者”即便是处在社会边缘和生存困境之中,对“活着”也并非未曾抱有一丝希望。

然而又如插曲《不存在遗憾》里所表达的“活得像渺小尘埃再伟大,再悲哀,泛不起一点伤感,根本不配存在,再不受渴望的毒害,埋葬最后期待。”在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包容度越来越低的社会里,在弱势者一再遭到排斥、剥削和不理解的处境中,再强大的希望也总有被浇灭的那一天。

生存与毁灭,哪一个抉择都必定经历内心百般的抗衡,即便不谈处于边缘的群体,今日社畜又有几人逃得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坚持与放弃之间的摇摆,希望与绝望之间的踟蹰不决。正如剧中所辩证的,死亡需要勇气,活着需要的却不单是勇气本身,还要继续经受各种痛苦与不堪。但唯有活着,才能够创造希望和明天。对“活下去“的呼吁贯穿了整个故事。

《谁是被害者》所辐射到的社会问题层次丰富,除了反映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人际冷漠、底层被剥削和被欺凌等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外,它还着力于批判公私合谋和新闻媒体的职业素质的道德沦丧。

警务高层领导的职业立场本应该是公正地为下属刑事侦查破案提供帮助,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职业立场本应该是不带情绪和其他不良意图地报道新闻,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在职业懒散的风气下,渎职的事情常有发生。警务高层的渎职会造成冤假错案,记者的渎职会造成对社会和具体个人的伤害,这些情况不仅发生在剧中,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不少见。

在各个类型剧的模式早已经被高度开发过之后,构思简单的类型剧很难再留住观众,因而要想获得受众和口碑,类型剧的推陈出新成为了一种必然。去年年底开播的《想见你》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有效地融合了校园、侦探、奇幻元素,带来了新奇的观感。

《谁是被害者》的推陈出新则是在于它突破了类型剧的思维定势。常规的悬疑刑侦剧焦点通常是放在”找到杀人犯”这个目标上,而《谁是被害者》直接告诉观众:剧中没有“杀人犯”,整部剧中的目标是“找到被害者”。

电视剧集也应当享有艺术审美的发言权。除了概念上令人眼前一亮外,整部剧的摄制条件和视听风格相较于大多数华语类型片也有很大提升,镜头布置的细腻度更高,构图效果更自然,打光更为讲究,是一部质感有别于台湾本土出品的剧集。

导演、编剧、演员及其他部门的相互信任和高效率配合是一部优秀作品诞生的关键。尽管本剧的质感比大多数类型剧好得多,但几位编剧和导演却并非经验老道的影人,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才进入电视行业的新人。整部剧之所以能达到当前的效果,与他们付诸心血的、一再考究的态度有关。

剧中的溶尸、焦尸等道具几乎所有细节都是高度仿真的,剧集开头即提示了观众剧中场景和道具的真实度,它们看起来可能会令人感到身理不适,视觉冲击力很强。而刑警侦查程序和证物鉴证的过程也是由专业的刑警、鉴识人员和法医参与监督和指导,力图达到与台湾刑侦的高贴合度。

在对角色的揣摩上,演员和导演也下足了功夫,男主角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这是一种症状与自闭症相似的病症,会使患者无法与普通人正常交流,但它不会影响患者的智识。处理这样的角色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把握症状的尺度:演得过激会使角色看上去失智,过简又无法呈现患者的痛苦。最终张孝全的角色完成度是令人满意的,他并没有局限在剧本和导演的要求上,自我发挥的部分得到了保留和认可。

早已经从偶像剧成功转型到大银幕的许玮甯在片中扮演的是记者徐海茵,这是一个麻木的、为独家新闻可以不惜一切手段的记者,她在与方毅任合作过程中逐渐打开内心死结,新闻报道有了温度。该角色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她的冷血比温度更为自然外露,微表情和动作细节是许玮甯合理化角色的重要工具,《目击者之追凶》的拍片经验使得她能够流畅适应悬侦类型剧的节奏。

自台湾偶像剧退出内地观众视线后,台剧的受众逐渐收窄,但台剧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滞,转型正在悄然发生,更多类型、更多题材被搬上了荧幕。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沉淀已久的台剧终于爆发,《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和《想见你》漂亮登场让无数观众再度陷入台剧狂热。而《谁是被害者》的出现,无疑为2020年代的台剧开了一个好头。

诚然,《谁是被害者》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视作品,它仍旧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制作上相较于英美类型剧的短板不少。但《谁是被害者》首先完成了它的价值输出,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媒体的控诉……这意味着它已经成功实现了电视剧目标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本剧在摄制条件上的进步,Netflix对台湾剧集项目的支持,势必会对整个华语剧集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且持续的影响。未来必定有更多如同《谁是被害者》这样的突破类型剧刻板框架、追求拍摄质感、丰富社会议题的华语剧集出现。

 5 ) 可惜虎头蛇尾

吸引人的看点:1.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尸体 2.悬疑的案件 3.主角的鉴识专业知识

可惜,随着第三具尸体身份被确认,悬疑紧张的部分就荡然无存,整个事件已经摊开让观众明白了,于是看警察追查的部分失去了意义。

接着,后面连所谓“鉴识”的部分都懒得拍了,剩下就是看老爸莽撞寻女的剧情,毫无戏剧张力……

尸体部分,可能预算都用在前面,后面没有新尸体道具,直接让演员装死。所以,开始让人眼前一亮的三个看点,在后面都让人失望。

得分点:

- 溶尸的场景做得非常出彩~尸体的部分是挺用心的。

- 每集片尾有花絮可看。也是通过花絮知道主创们想表达什么,因此知道了他们在剧中没有把想做的表达出来。例如他们想写不近人情的方毅任因为女儿的事,慢慢变得想去了解别人(真没看出来);想表达有些边缘人活着的时候没人去了解,变成尸体之后,鉴证科的人却拼命想了解它生前的故事(这一点很有意思,但不说的话,看剧感觉不出来)

如果不是有花絮,真不知道原来主创这么有想法的。(可惜啊,成品没做好)

扣分点:

- 警察从头到尾办案都很水。警察的调查一直落后于记者,要看新闻才知道内幕;放刘光勇回家监视他,然后刘光勇回家自杀;刘光勇送医院,两个警察远远的在外面聊天,刘光勇就这样被人杀了。——现实有这种警察你能放心?算实实在在的辱警了吧 囧

- 男主性格孤僻,跟同事都无法相处,是怎么结婚的?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但完全没交代。显得人物很假。同理的还有徐海茵爸爸为什么要自杀。(也有网友指出,以为徐海茵的爸爸是怕自己死后,巨额债务要由妻女来偿还所以拉家带口地去死。可是后来剧情中,徐海茵和母亲虽然生活的不富裕,但也没有被疯狂追债的样子啊。 )能明显感觉到编剧创造人物只是为了剧情服务。

- 突然的父爱。离婚后对妻子女儿不闻不问,期间妻子重病、女儿陪酒……直到在案件中看到录像才想起自己原来有个女儿!然后就修改证据,疯狂寻女。这样的转变超突兀。

如果,你真的关心女儿,是为了不想伤害她们母女才选择离婚,那离婚之后也会默默关注吧?又没有说妈妈带着女儿出国了或者妈妈禁止父女相见,怎么会十年都不管妻女的死活?只能说是渣男。

- 人物缺乏成长曲线,性情突变。嗜血精明的记者因为发布了雕刻师哥哥的新闻,一步到位完成良心发现变助人为乐乖宝宝;晓孟突然就2年后想通了;警察宽哥在最后一集变大好人到处帮人……

- 李雅均家里不锁,等着方毅任随便进去、警察随便进去,家里还一直循环播放被害人自述视频。能不能拍得再假一点……(还真能……后面她居然自首去了……)

- 没有交代李雅均犯罪的决定性证据。1 李雅均怎么杀刘光勇的?——没监控没证据。2 怎么在殡仪馆偷尸体的?——不知道。3 怎么捉到李雅均的?——她自己大摇大摆走进警局自首的。是有多敷衍观众……

原以为自首是完成最后一步,结果只是因为剧情需要让方毅任找到女儿……

- 缺乏交代案情。这些连环案是怎么一步一步策划的?被害人是怎么同意的?是怎么决定顺序怎么具体实施的?一概欠奉~

- 父女相见,总是互相数日期。爸爸数女儿的成长重要日子,这点也符合爸爸的怪人性格,但女儿紧接着数爸爸经手的案子日期,数自己受伤日期、杀妈妈日期……你们两父女为什么爱一见面就互相数日子???要从这点来确认是亲生的?

- 还有鉴证方面的水份,严谨老爸居然不关门让女儿受伤……等等的不提了。甚至还有这种情景——刘光勇自杀未遂,躺在医院床上,警察急着询问:

(你们眼瞎了没看到他戴着颈托、口中插管???还叫他点头、说话?……孙膑看了都想站起来打人!给他纸笔,或者让他竖手指好不好吖?)

挺可惜,这些情节元素可以发挥得更好的。例如,前几案可以像日剧那样一集一案,前半集查案,找到被害人信息,后半集挖掘被害人的故事,引观众当成连环杀人案来看——“生活遇到不公的人,居然恰好都被人杀了,凶手选被害者有什么标准?”到总体过半才让主角从关键证物发现真相,再找女儿,从女儿口中得知为什么会凑在一起实施这件案。但女儿不可能拿到芬太尼,也没有杀刘光勇的机会,再找出幕后大boss,捉到大boss之后,她再交代一系列案件的起因经过(交代清案情很重要)。

客观来说,这部剧不是一部烂片,它言之有物,有想表达的主题,有自杀者与施救者的立场对立,有些发人深省的对白(例如刘光勇老婆说,“世人记得的他,只在他犯错的那瞬间,但我记得的更多,有他的愧疚,有他的体贴与善良,那才是他真正完整的样子。”)主创有想法,但想到却做不到。

能看出编剧或者导演的稚嫩,好牌乱出,越到后面越无聊,第8集结局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简直像是多余的。

————分割线————

看到一篇影评,从另一个角度点出这部剧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这部剧里每一个糟糕的父亲和丈夫都能得到原谅?凭什么?(谁是被害者)剧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2605396/

————分割线————

苏可芸在剧中唱的那首歌,是陈小霞的《还活着》。

歌词很点题,是每个脆弱者的心声。

————分割线————

看到有一个短评是——

徐若风 看过 2020-05-06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大陆的这些悬疑剧能有这个一半能看,都可以烧高香。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另外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都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

不明白为什么要踩大陆剧,也不知道ta到底多久没看过大陆作品,反正上一个让我觉得惊艳的华语推理剧是《唐人街探案》网剧,就今年的事~而且《唐人街探案》网剧前8集水准完全秒杀《谁是被害者》。

 6 ) 我要为Netflix的播出方式说两句

讲真的,这部包括之前看的《人间课堂》,整体观影下来我个人认为都要比现有的分数略高一些的,但是实际上8分出头在豆瓣的电视剧板块并不太够打。

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网飞的播出方式。众所周知Netflix是少有的会一次性全集播放的视频网站,这种运行方式会造成观影的连续性。这其实是好事,但是对于其在观影平台的口碑评价上就相对很吃亏。

举个栗子,之前ocn的《火星生活》其实整体看来并不会比被害者好太多,包括最近的mbc的《365》,个人认为其实并没有比《人间课堂》更好,但是分数却相差明显。其实究其原因我还是觉得与这种播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一次性放出全集固然使观众有了流畅的观影体验,但是相对的,观众更像看了一场8-10小时的电影,由于连续观看,所以其中的缺点或不合理处也会被持续放大。相反,如韩国电视台的播出方式,更看重与观众的互动,因此即使某一集有一些瑕疵,但是由于结尾的悬念和反转会无限弱化这种缺点,而只要结局不崩的太厉害,对于已经有感情的观众来说一般不会有太大程度的改分。因此电视剧的分数往往比电影要高很多。

其实说了这么多,主要想说的就是,对于这种一次性放完全集的电视剧来说,是不是也能以稍稍宽容的分数来对其进行评判呢(唉,其实只是稍稍有点鸣不平啦!)

话归正题。其实《谁是被害者》对于我而言是有些些失望的,毕竟在看过《与恶的距离》和《想见你》之后,对台剧期望还是蛮大的,又是和网飞合作的犯罪悬疑。但是看完后其实有点好像讲了很多但是啥都没深入的感觉。(唯一惊喜的确实是场景道具布置,很逼真)

影片从疑似过气歌星死亡到之后一系列的死亡引发最终悬念到达高潮,其实整个过程看下来还是流畅的。这里要着重说一下刘光勇这个角色。还特地搜了一下,演刘光勇的这个角色明明还是个老戏骨啊?但是对于刘光勇这个这么重要的角色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抱歉和悲伤完全浮于表面,完全感受不到那种深入骨髓想要自杀的抱歉。就,其实刘光勇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他其实是后期破解整个案件的关键,但是真的给我的感觉太拉胯了!

除此之外整部影片就,中规中矩,其中穿插了很多想要说,或者可以继续深入说的话,比如资本和政治持续勾结,比如过气明星的痛苦,比如少数群体如何能够正常的生活,以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其实最后一条还不太准确,江晓孟的成长其实还掺杂了太多这样那样的东西。那其实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表达个啥呢,好像都涉及了一点,又好像都很弱?

影片最后徐海茵和李雅均的对话就好像鸡汤和邪教的碰撞,最终鸡汤获得了胜利。

ps:吐槽下说林心如演技好的,当林心如表情正常的时候确实还行,但是当她癫狂的时候那个瞪眼+青筋暴起的绝活,实在....你们看那个表情不会想到大宝贝吗???大宝贝一生气起来也是这一招...

 短评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全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够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林心如演技很👍

6分钟前
  • ssnyvk点缀
  • 力荐

已經是少數好看的台劇了 近來網飛的台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11分钟前
  • Davina
  • 力荐

剧情很紧凑,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15分钟前
  • 懒喵喵爱叫唤
  • 推荐

台剧越来越能打了,以受害者为切入点,“有的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探讨了蛮多东西,社会/人情/亲情/无良记者…张孝全和许玮甯的细节处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疯子也可圈可点。节奏有点高开低走,到了第六集劲就不足了。

16分钟前
  • 利多卡因
  • 力荐

还好,口碑吹的来势汹汹,可过程比较乏味,看似在不断延伸却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鉴证科办案能力一般,全靠现实阻力推进,偏故弄玄虚的刻意伪装,前几集还未见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继续追下去,不过内地以外的大尺度华语犯罪题材,也只能靠港台来办了,全部看完了还是台湾现实呈现和关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气息,涉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新鲜但确实有警醒的意义,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张孝全尬,直接就跳戏了,角色张力吃重,总觉得他们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说好台词,有种间离的搞笑感,哈哈哈

18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netflix资本的注入,东亚文化产业必然形成新阶段,日韩及台湾看来复苏势必成然

23分钟前
  • 小毒物
  • 力荐

可以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台剧,尤其最后两集非常有感染力,许玮甯特别好特别好,小女孩有点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线,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过了让整个故事给人的震撼程度大减分

24分钟前
  • 阿五
  • 力荐

这部剧还真的蛮不错的,特别是林心如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别演出。但是超强素颜出演,还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伤痕等特效妆,是真的很不错,让人看了就觉得她是李雅钧,没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戏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会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饰演这么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确实表现得很好,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戏,实力演员👍👍👍

27分钟前
  • KIAWFY
  • 力荐

7分,开场很重口,果然网飞尺度可以。悬念也不错,不过中间往后几集就有点弱了,大概朝着你能想到的方向推进。张孝全这个角色有点意思。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从十多年对妻女不闻不问发展到忆女成狂的?这个情绪有点不连贯啊

31分钟前
  • 吃完中饭吃晚饭
  • 推荐

林心如演技爆发!剧情很紧凑啊。

32分钟前
  • 温柔的疯狂
  • 力荐

很好看,喜欢林心如~

35分钟前
  • 鬼束千寻go
  • 力荐

台剧在复兴。。男主不错,每个角色都丰满林心如一点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张力👍。

36分钟前
  • 云雀叫了一整天
  • 推荐

挺精良的剧集。视听讲究,悬疑和氛围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许玮甯和林心如的视角,她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并且,两个人是分别从死与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的痛苦与意义。表演集体在线,张孝全各种强迫症式的动作细节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个自以为善的恶魔形象也不错。

38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林心如

40分钟前
  • 你的
  • 力荐

“我们不要放弃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为止最佳台剧。网飞出品的几部华语剧里,罪梦者和这部是最喜欢的两部,但是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欢哪一部的结局。张孝全在两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许玮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点喜欢上。林心如表现很惊艳,但是我觉得稍稍有一点过。

42分钟前
  • 国产无籽红提
  • 力荐

剧情不如《暗黑者》,动机不如《心理罪》,鉴证不如《法医秦明》,猎奇不如《十宗罪》。

44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还行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几个想要抓住的人。每个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议题和社会元素,联结在一起还是觉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娱乐性,苏可芸比较有趣。许玮甯和张孝全稳定发挥,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台词写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讨论还不够公允

47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因为林心如的参演,五星观望

51分钟前
  • 穆津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