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故事

HD

主演:李裕英,姜信日,徐永嬅,Eun-hoo HWANG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房子的故事 剧照 NO.1房子的故事 剧照 NO.2房子的故事 剧照 NO.3房子的故事 剧照 NO.4房子的故事 剧照 NO.5房子的故事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温情脉脉又娓娓道来,平实的家庭关系描述就能这么感人。

女主和父亲都干着有些和时代脱节的工作,女主是纸媒报社的编辑,父亲是传统的开锁匠(各种电子锁在韩国绝对占有市场统治地位)。父女俩都多少有点自闭。父亲住在卧室不开窗的老房子里,守着自己配钥匙的小铺。就如同大部分的中国父亲一样,平日里为人严肃,不苟言笑与子女缺少沟通也不善于情感表达。恪守着自己的认知,既无法更上时代的步伐也不愿向面子妥协。女儿就和大部分的白领女孩一样,有点都市病:小矫情、娇嗔与自傲。分开多年的父女由于女儿的一时兴起又重聚在一个屋檐下。片子拍的又慢又静,就是展现岁月的日常,完全没有韩式的煽情和狗血情节,也摒弃咱们展示家庭关系时一地鸡毛的戏剧冲突。多少能让你想起侯孝贤的电影。长期患病又向家人隐瞒的父亲,在一次开锁时看到了独居老妇暴毙在自己的店铺里,心灵上受到了冲击;也开始考虑如何在人生的最后一局该以怎样方式的去进行告别。(这里拍的也是克制又真实,完全没有美式或日本遗愿清单那样呻吟似的人生感慨或是碎碎念的谆谆告诲)最后父亲走完了他的人生,通过一把停尸房钥匙的符号代表传递到女儿的手里。而女儿用自己的手在父亲的简易棺材上抠出了一个洞,让一束光照进了一辈子睡无窗卧室父亲的最后归宿处。可惜这片错过了父亲节。同样是探讨家庭关系,但这片的方式与表达和那部《阳光普照》完全不同,没有极端事件,没有畸形的人物,没有凶杀,就是娓娓道来的生活,让每个人从中都多少会看到些自己的影子。

 2 ) 电影《房子的故事》评分和主题解析

吃饭、睡眠、散步、交谈、工作、家务。

电影《房子的故事》用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打造了一部解谜电影。

海报上端坐的女主人公,姜恩书,就是解谜者。

她有一个困扰,喜欢搬家,一周看六套房都没有满意的。连房屋中介都对她敬而远之。

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感觉。

姜恩书心里的谜题,是造成她困扰的原因,这时的姜恩书,还不自知。

她以为,她寻找的是家的感觉。她找不到,是因为她的家很早之前就散了。

母亲和大姐先后被父亲赶出家门。一出出的家庭闹剧中,年幼的江恩书,始终是个旁观者。

直到学业和工作为她敞开家门,她顺势逃开了。

这个家,若是人去楼空,各奔东西也就罢了。偏偏还有孤身一人的父亲,老锁匠姜进哲,始终守着这间老屋。他就像一把锁,牢牢的锁着空房里的往事,也锁住了江恩书的心。

姜恩书要解开的谜题就是他的父亲。

很多评论认为,《房子的故事》是一个女儿与父亲和解的故事。

逐年追影则认为,这是一个游子归家的故事。

也许是因为姜恩书天性迟钝,或者因为和父亲的脾气秉性相像。

总之,姜恩书是父亲最疼爱的女儿,家人中也只有她能和父亲和平相处。

父女之间,本无战事,又何必和解。她只是灵巧的从原生家庭中抽离了躯壳,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可是,如今却听从心的召唤,走上一条磕磕绊绊的归家路。

姜恩书是个出色的伪装者。即使她嫌弃妈妈和姐姐,可她还是会出现在他们身边。她只是出现在那儿,不参与也不表达,仅仅是倾听。

妈妈依旧挂念父亲,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可如今,她新嫁做人妻,也只能趁着大女儿有意无意扯出的话头,点醒生性木讷的小女儿,只有她能关心父亲。

妈妈和姐姐的一番操作。姜恩书的心被触动了。

姜恩书本无意归家。原因十有八九,仅仅是觉得麻烦。

最终促使她回家的理由。

一来,解燃眉之急,她是真的没有更称心的住处了。

二来,平复内心深处对老父亲的那一丝挂念。

所以,她只当这是一次拜访,蜻蜓点水,喝杯茶便离开。这也是她回归的第一个阶段。

姜恩书的如意算盘打得山响,结果,还是现实打脸的声音比较响亮。

问题出在她对父亲错误的预判。

姜恩书本以为,一向高冷,喜欢离群索居的父亲,能默契的配合她的计划,保持恰当的安全距离,舒适的完成此次拜访。

也许因为她已经长大成人,父亲不再需要端着当爹的架子;

或者是,父亲上了年纪,性子温和了许多;

也不排除,独自生活的时间久了,和矜持相比,亲近家人的愿望,占了上风。

总之,让姜恩书始料不及的是,如今的父亲,是一位教科书级别的傲娇。

买了“女生”色系的毛巾,却混在一套五颜六色的毛巾里,掩盖专门为女儿准备的意图。

提前打扫过女儿的房间,却不承认。

为了让女儿进门就能吃饭,提前炖好了烫,拧开燃气炉,加热即可。现成的米饭也是温在电饭煲里,铲到碗里就能上桌。

女儿即不知道父亲准备了饭菜,又担心多了自己一张嘴,给父亲添麻烦,于是,提议吃中餐外卖。

父亲为了不暴露自己已经精心准备,好好的一锅汤就晾在灶上,盛好的米饭也悄悄的倒回锅里。

结果,老姜的殷勤,不但没照顾到女儿,反而造成女儿的困惑,加深了女儿对自己的误解。

姜恩书的感觉是,别扭。

不过,姜恩书也只能忍耐。在她看来,这些是父亲古怪行为的一部分。就和其他的怪癖一样。比如,喜欢住在没窗户的屋子里,墙上还挂着早就过期的旧日历。

父女俩忽远忽近的朝夕相处,姜恩书的回归之旅,开启了第二个阶段。她重新变成从前的年幼女儿。

姜恩书不再拒绝父亲的照料,享受父亲无条件的父爱,甚至开始主动亲近父亲、尊敬父亲。

竟管如此,此时父亲身边的江恩书,只是当年离家的那个少女。

长大成人的她,还徘徊在街上,迟疑着是否要推开老父亲锁住的家门。

与其说老姜是一把锁,倒不如说,他是焊在门上的一块铁疙瘩。

锁头好歹还有个锁孔,可锁匠老姜,就像他住的那间没窗的房间,不开窍。他的这一辈子啊,也和这间没窗的老屋一模一样,憋屈。

江恩书的母亲,被父亲赶出家门。反而促使母亲创业成功,开了饭店,最后事业有成。

如今母亲更是老树开新花,嫁了如意郎君。简朴大方婚礼过后,一对新人飞往地球另一边的蜜月旅行,启程在即。

人逢喜事,母亲容颜都随着好日子越发年轻。

更幸福的是,母亲拥有一栋海边别墅。母亲每天都会花些时间坐在窗边,喝着自己冲泡的咖啡,看着窗外的海景,时不时脸上挂起惬意而满足的微笑。

江恩书的大姐,年少时,大着肚子回家,得到的不是父亲的祝福,而是驱逐,还有父女永不相见的毒誓。

和母亲相比,大姐更是个看得开的人。既然父亲的家不要她,她就自己重新找一个。大姐的丈夫,高大帅气,一双儿女,机灵可爱。

最近,大姐家还成功买下属于自己的公寓,又怀上了老三,双喜临门。以一个都市人的标准,大姐的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可老姜过得又如何呢?

得益于演员传神的表演,假如我们在路上和老姜擦肩而过,一个照面,我们就能猜出,他从哪条街口一路走来,他会选哪个路口走下去。

我们对他如此熟悉,因为身边有很多老姜这样的男人。可能是我们的朋友、父亲,甚至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固执的老实人。他的终点,毫无悬念是凄凉的晚景。

你可以说他恪守原则,也能说他墨守陈规,或者升华到“专注”这类溢美之词。

老姜心目中的锁匠,就应该把一生奉献给机械的艺术,一把锁注定伴随着一把钥匙。

至于用键盘的电子锁,在老姜眼里,电子锁并不是锁,而是一种电器。既然是电器,就该交给电工师傅处理吧。可是现实却不像老姜想的那样。

老姜过去的小学徒,已经自立门户。然而,碰上保险柜这样的硬茬子,还得请来师父撑场面。

如此不成器的小徒弟,别看他手艺稀松,却生意兴隆。座驾也从自行车迅速升级成SUV。原因呢,只不过是小徒弟学会了开电子锁。

老姜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他自知身患重病,恐怕时日无多,再加上思女心切,一时乱了方寸。所以西装笔挺的来到大女儿公寓楼门前,地址还是从姜恩书的快递箱子上偷偷扯下来的。

然而,在生离死别的面前,老姜仍旧经受住了考验。老姜仅仅拍了一张女儿公寓楼的照片,随后默默的回家。

既然当初永不相见的狂言已经说出了口,与出尔反尔相比,还是死掉更好受些。

因为违背承诺,对老姜来说,就像在他的心里长了一条吃素的肉虫。虽然不会咬人,却在心里四处蠕动,黏糊糊、湿哒哒,不是滋味。

这样老实了一辈子的老姜,也曾被荷尔蒙冲昏头脑,对新婚的妻子讲了大话。

这才有了,老旧的旅行包,密不透风的房间,还有数十年不曾更换的日历。

这一条条不经意间拾取的线索,就像一块块碎片,江恩书将它们精心拼凑成一把钥匙,却不能打开父亲这把密不透风的锁。

姜恩书的母亲,出国前一晚,途径首尔,顺便探望女儿。母亲在夜色的感染下,向女儿吐露年轻时与父亲的一段过往。

父亲也曾在夜色映衬的街道上,向母亲许诺,等将来买下了公寓,他就带着妻子坐上飞机,去地球的另一边。

一瞬间,所有蛛丝马迹交织在一起,父亲这块顽固的铁疙瘩隐藏在深处的锁孔,终于被姜恩书找到了。

伴随锁芯清脆的金属碰撞声。长大成人的姜恩书,推开了名为家的大门,和多年来困在老屋中,始终眷恋着早已破碎家庭的那位少女姜恩书,合为一体。

终于,姜恩书完成了回归家庭的最后一个阶段。

她像一个成年子女一样,包容父亲的固执,照料父亲日渐衰老的身体。

因为,她读懂了身旁的这位老人。

父亲数十年住在没有窗的房间,墙上还挂着过期的日历,这些都是他的卧薪尝胆,担心自己对妻子的承诺被岁月磨灭。

日积月累,铭记诺言的信物变成了言而无信的罪证,这间老屋里的一切,都成了他惩罚自己食言的刑具。

老姜也是人,情绪也需要出口。嗓子眼儿里的憋屈往上窜的时候,就独自坐在海边,拿出古董级的翻盖手机,对着大海的方向拍照。

人们都以为他拍的是海景夕阳,其实,他拍的是天际划过的飞机。

越是悔恨,他就把自己锁得越紧。他将爱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驱逐出这座牢房,就像苦行僧一样,希望在孤独的酷刑中,最终能获得救赎。

此时姜恩书看到的不是那个古怪孤僻的老锁匠。在他眼前的,是可笑、可怜、可爱,让人心酸的老父亲。

在父亲随后的时日里,姜恩书用亲情照亮父亲常年躲在阴冷房间中自我惩罚的灵魂。

面对父亲突然离世,姜恩书只能聊表心意,在父亲的棺木上钻出一个小孔。

为的是,给父亲打开一扇窗,就当是替父亲卸下绑在身上数十年的枷锁。

姜恩书陪父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也完成了归家的仪式,她独自回到老屋,替父亲摘下挂在墙上的旧日历。这是父亲留存于世最后的执念,是时候取下来了。

最后,就像母亲讲的那样,这房子和父亲好像。即便挂壁被摘下,父亲的这份固执,还是要在墙上留下方方正正的痕迹。

看着墙上的印记,姜恩书好像看到了倔强的老父亲,她没有伤心,而是会心一笑。因为,姜恩书释然了,她自己身上的枷锁也解开了。

《房子的故事》豆瓣评分7.0

IMDb评分仅5.9

逐年追影评分:6.9

很多观众会觉得《房子的故事》枯燥。因为它着力于临摹生活,所以从中获得观影的愉悦,需要观众花费一定的气力,就像从阅读书籍或者从琐碎的日常中汲取快乐一样。

电影始于一场婚礼,终于一场葬礼。

如同生活这册简装本的字书,书芯是电影笔直的时间线。从周一到周日,工作和生活,一页页规整的白纸黑字。

只有封面能略施粉黛。前封的彩墨就像是婚礼上新人的妆容,图得是惹来路人多看几眼。

后封则是精心挑选的墓志铭,为的是故事讲完却不被遗忘。

人海茫茫,因光影相遇。

相隔万里,伴文字相识。

我的公众号【逐年追影】,有空常来。

 3 ) 房子的故事

也许,你也曾经感受过流离失所? 在灯火辉煌的城市,有着体面平淡的工作,在一个个不属于自己的公寓间辗转,始终没有找到那份可以被称为“家”的感觉。 在报社工作的编辑记者姜恩书,经历了无数次的搬家后,终于又迎来的新的搬家。这一次,她始终没能如愿找到自己满意的房子。 她尚未衰老,也不再年轻。却在与家人并不亲密的关系和独自一人的生活状态下,步入了没有家的孤独感。父母分开多年后,母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姐姐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恩书和她的父亲,都在孤独地各自生活着。 父亲是一个锁匠。他始终留在他们原来的家里,用开锁的手艺养活自己,孑然一身,孤独地沉默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住处,恩书搬回了父亲的家作为找房子的过渡。那是他们一家人曾经的家。 韩国电影《房子的故事》,用平淡如水的方式和冷静克制的表达讲述了本质上如此相似的孤独的父女俩的故事。 我们经常读不懂家人,甚至也读不懂自己,于是在迷茫的摸索中互相伤害着走完了这一生。有的时候,电影就这样帮助我们读懂人生的那些未尽之言。恩书的朋友喜欢看无声电影,恩书不懂,她总觉得话要说出口。恩书的爸爸,恰恰就是从不说话的无声电影。 他年轻时也许诺恩书的妈妈要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公寓,但条件并不允许。他还曾许诺在拥有公寓的时候,两人要一起去地球的另一端旅行。为了实现这一切,恩书爸爸不给自己的房间安窗户,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斗志离开。而梦想最终只是梦想,直到他们夫妻二人分开后多年,恩书的爸爸也没能离开那间房子,或许也失去了离开这里的信念。 最终恩书的妈妈在济州岛拥有了明亮的房子,跟着新任丈夫飞去了阿根廷蜜月旅行,房间里弥漫着柑橘的香味。恩书爸爸因为恩书姐姐没有告知长辈就擅自结婚怀孕而和大女儿断绝了关系,其实还是希望能得到大女儿的消息,也一直在想念着她。他甚至偷偷拜访了大女儿的公寓,在外面拍好了照片,却并不告诉她自己曾经去过。在恩书手机里看见外孙外孙女的照片时,他也爱不释手。 也许很多人最终都会活成无声电影的样子,却失去了向观众一样用心去感受电影的习惯。于是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就成了永远的误会。我们经常会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身边的人。但万幸,有时我们能用第三个人的角度,站在故事之外,听别人讲述原来也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那个找不到家的恩书,最终与父亲达成和解。 父亲离世了,一辈子住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最后躺在棺材里获得了一缕阳光。岁月温柔而残忍,像水做的刀,划开每个人的人生。似乎一切都没有意外,时间的齿轮只是像流水一样前进着,我却在这对父女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里读到了一丝坦然。恩书又回到了剩下自己,但并不再流离失所了。 遗憾与失落,空虚与寂寞,似乎总是情感丰富的人类内心的常态。即便我们避免不了所有遗憾,逃脱不开所有离别,对抗不过所有痛苦,抚平不了所有伤害,但在这样一个无比简单平凡,却能让人泪流满面的故事里,也可以找到填满自己身躯的力量。 我想,这是电影的力量。

 4 ) 人间美好的关系,不只有爱情

描写家庭的关系、父女关系的影片很多。朴齐凡导演的这部处女作品,我却无法给它一个明确的类型。它不像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强烈的代际冲突和跨文化冲突被刻画得很具锋芒;它也不像是枝裕和的影片,看似拍摄得日常平凡,其实剧情设计中埋伏了许多冲突和引爆点,有种暗流涌动的感觉。

是枝裕和影片中的家庭关系中通常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矛盾导火索或故事背景,家庭关系冲突就是从这些开始的。比如《如父如子》中,抱错孩子这个事实是引发整个故事的导火索、比如《小偷家族》重组家庭是这部剧中让人重新思考“到底亲人关系是什么”的重要背景。

是枝裕和影片中矛盾冲突往往不是通过画面的剪辑来表现,更多是通过剧情的推进来慢慢体现,通过台词慢慢营造氛围。这部《房子的故事》以女主角恩书找新的公寓的事件开始,讲述了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四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影片以父亲和小女儿的故事作为主线。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略带沉重和压力的话题,而这部影片弱化了房子代表的经济属性——买房在影片中是一个故事背景。围绕房子这个主题,导演牵出了四人家庭的过去和现在。

影片是从小女儿恩书的视角下阐述家庭关系。这种视角是来自关系中的“子辈”,对事物的理解仍带有孩子般的任性和理想化。同时,和中年视角的理性和冷漠相比,它也更柔软,更温情。这可能就是无法将这部作品类型化的一个根本原因,它不像前人那样将影片内核上升到了不同文化冲突的社会高度,也没反应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无论是直接地还是深藏地。它就像你一个同龄的朋友在跟你谈心时,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和家人相处的烦恼。

影片实际上讲述的是人从幼年到成年的过程中对待父母的心态上的转变,从一个完全被照顾的孩童心态,到慢慢理解父母,从父母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变化。这种转变必定是让人不适应的,但它是自然存在和发生的。在这一点上,导演的设计编排更好地展现出了这种自然的变化。

影片中有许多隐喻,首先是房子,剧中出现了多种房子:母亲济州岛的独栋别墅,姐姐家的公寓,父亲仍然在住的恩书从小长大的家、恩书曾经租住过的地下室、正在租住的普通房子、酒店式公寓、以及正在看的各种公寓。房子即是故事的开端,也是推进故事的重要线索,故事最后以“房子”作为结束。不同的房子代表了角色正在过着的不同的生活,也代表了不同角色对生活的定义。而恩书一直想找寻的不是一个容身之处的公寓,而是在公寓里的家人的温暖。房间、窗户、钥匙也是故事中非常重要的线索,随着剧情的推展,不同的场景下的窗户和钥匙有着不同的定义父亲不愿打开的房门和没有窗户的房间也是影片的一个彩蛋,等着大家去观影打开哦!

影片中还加入了许多精心设计的小细节,让人应接不暇。比如说母亲只用过一次的结婚纪念旅行包、恩书一整罐装满钥匙的透明罐子和留着的家的钥匙(暗示着已经搬家多次但依然对家有所怀念),父亲用家乡的水蜜桃腌制的泡菜、给女儿准备的粉色毛巾,父亲测试安全带可用(表现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并暗示着父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独自生活)、影片最后父亲棺木上的碎屑的碎屑(雷同于父亲制作钥匙时的碎屑)等等。这些细节对影片的主题表达有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家观看的时候也千万不要放过,虽然这些细节和场景较为碎片化,被拆成很多个小段落,但这个由小片段慢慢累积的过程,也是情绪累积的过程,到影片最后完整地呈现了这对父女之间的点点滴滴,情绪也到达最高潮。

人间的父女关系有很多种,大多数来自东方的父亲会被我们贴上“不善言辞”、“爱得深沉”这样的标签。在这个“父亲笨拙的爱”主题的刻画上,影片应该说是无功无过。片中笨拙不会表达的父亲像就是一张亚洲父亲的画像;有点任性的小女儿也像极了亚洲家庭里被宠溺的小女儿。就像上面提所说到的,这部影片更重要的价值是“女儿”这个角色在心态上的转变,从理所当然地接受父亲的付出,并对父亲有一些怨言,到慢慢理解父亲的生活、工作和内心,到旁敲侧击地帮助父亲重建和姐姐的关系、希望他能够改变性格的弱点,以及最后带着真的理解与接受反馈对父亲的爱。

父女关系,本是一个双方关系,即女儿视角的父女关系,和父亲视角的父女关系。但是本作品大部分情节都是从女儿的角度出发,甚至有点“越俎代庖”的意味,比如说父亲喝酒后,会摸头杀女儿;父亲对过去没有买到的公寓拍照留念……等等这些情节更像是一个年轻人脑海里的中年人会呈现出来的样子。摸头杀是年轻人才会用来表达爱意的动作;对过去的遗憾年年不忘也更像是年轻人才会有的情绪,成年人更多的是把这种情绪埋藏在心里,不再显露。

就像我们设定少儿节目需要一个特殊的腔调念台词一样,这些情节更像是一种凭空想象和不真实设定,但在观影过程中并不会不觉得这种设定不适合,我比较愿意认为这种设定是导演无意识地理想化的操作。所以我会说这部电影是一部乌托邦的作品,导演理想化了父女以及父亲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关系到最后都有一个让悬着的心放下的结局。

甚至对婚姻关系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描述,在韩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82年出生的金智英》等作品里和近年来发生的比较轰动的社会事件,韩国女性面对着极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一个离婚的女性在社会上,也会面对各种指责和非议。而在影片中,母亲这个角色可以自由地选择婚姻,选择想要的房子,选择自由的生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描述了。

这种理想化设定潜藏着一种前提:任何不完美的关系都是可以和解的。在这个设定之下,一切理想化的剧情也都合理化了。母亲从没有窗户的,到济州岛的独栋房子,到可以在窗子里看到海的阿根廷。影片最后的空镜头让观众情绪得到最大化的上升,舒适的海边大房子,配合着让人遐想的对白,这让影片的乌托邦达到了最高潮,或许我们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遗憾,若你开启这部影片的90分钟,脑海里会只有美好。

 5 ) 爱

有时候,爱需要用心去体会;有时候,爱需要用语言去表达;有时候,爱需要用行动去证明。因为,人呀,有时候,心会很麻木;有时候,话会很苍白;有时候,行动会很迟缓。 爱,很复杂。而没有爱的房子,从来不是家。 读过大学、在报社当编辑的女主角姜恩书,一直未能找到最满意的公寓。 于是,在房屋到期时,她暂时和早已与母亲离婚的锁匠父亲,住进了没有窗户的老旧小院里。 小院里的一切都没有变。电子锁时代,父亲依然只修带钥匙的锁;父亲从未放下手机,只因他是“随叫随到的锁匠”;墙上贴着的日历,也是几十年前的那张阳光、沙滩和海洋……

 6 ) “无声电影”般的人生。

也许,你也曾经感受过流离失所?

在灯火辉煌的城市,有着体面平淡的工作,在一个个不属于自己的公寓间辗转,始终没有找到那份可以被称为“家”的感觉。

在报社工作的编辑记者姜恩书,经历了无数次的搬家后,终于又迎来的新的搬家。这一次,她始终没能如愿找到自己满意的房子。

她尚未衰老,也不再年轻。却在与家人并不亲密的关系和独自一人的生活状态下,步入了没有家的孤独感。

父母分开多年后,母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姐姐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

只有恩书和她的父亲,都在孤独地各自生活着。

父亲是一个锁匠。他始终留在他们原来的家里,用开锁的手艺养活自己,孑然一身,孤独地沉默着。

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住处,恩书搬回了父亲的家作为找房子的过渡。那是他们一家人曾经的家。

韩国电影《房子的故事》,用平淡如水的方式和冷静克制的表达讲述了本质上如此相似的孤独的父女俩的故事。

我们经常读不懂家人,甚至也读不懂自己,于是在迷茫的摸索中互相伤害着走完了这一生。

有的时候,电影就这样帮助我们读懂人生的那些未尽之言。

恩书的朋友喜欢看无声电影,恩书不懂,她总觉得话要说出口。

恩书的爸爸,恰恰就是从不说话的无声电影。

他年轻时也许诺恩书的妈妈要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公寓,但条件并不允许。他还曾许诺在拥有公寓的时候,两人要一起去地球的另一端旅行。

为了实现这一切,恩书爸爸不给自己的房间安窗户,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斗志离开。

而梦想最终只是梦想,直到他们夫妻二人分开后多年,恩书的爸爸也没能离开那间房子,或许也失去了离开这里的信念。

最终恩书的妈妈在济州岛拥有了明亮的房子,跟着新任丈夫飞去了阿根廷蜜月旅行,房间里弥漫着柑橘的香味。

恩书爸爸因为恩书姐姐没有告知长辈就擅自结婚怀孕而和大女儿断绝了关系,其实还是希望能得到大女儿的消息,也一直在想念着她。

他甚至偷偷拜访了大女儿的公寓,在外面拍好了照片,却并不告诉她自己曾经去过。在恩书手机里看见外孙外孙女的照片时,他也爱不释手。

也许很多人最终都会活成无声电影的样子,却失去了向观众一样用心去感受电影的习惯。

于是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就成了永远的误会。

我们经常会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身边的人。

但万幸,有时我们能用第三个人的角度,站在故事之外,听别人讲述原来也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那个找不到家的恩书,最终与父亲达成和解。

父亲离世了,一辈子住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最后躺在棺材里获得了一缕阳光。

岁月温柔而残忍,像水做的刀,划开每个人的人生。

似乎一切都没有意外,时间的齿轮只是像流水一样前进着,我却在这对父女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里读到了一丝坦然。

恩书又回到了剩下自己,但并不再流离失所了。

遗憾与失落,空虚与寂寞,似乎总是情感丰富的人类内心的常态。即便我们避免不了所有遗憾,逃脱不开所有离别,对抗不过所有痛苦,抚平不了所有伤害,但在这样一个无比简单平凡,却能让人泪流满面的故事里,也可以找到填满自己身躯的力量。

我想,这是电影的力量。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短评

「房子又不會跑掉,一直都在。」「是啊,只有人會離開。」太驚喜了!大概是今年以來數一數二喜歡的韓國電影!這種溫溫暖暖的電影,韓國拍的恰到好處,尤其色調調的特別溫柔,每每都讓我臣服。本片的故事設定非常巧妙,鎖匠和女兒之間的和解,爸爸為各式各樣的人們解開了幾十年的房門卻怎麼都解開不了和女兒、前妻的心門,直到最後一刻,才終於有機會能夠和解,留下的卻是打的開但再也沒辦法得到回應的門還有日曆之下整潔白皙的牆面。以導演處女作來說已經非常優秀,節奏恰到好處,倒是結尾希望能再更有力一點,可能是太喜歡看鎖匠和女兒之間的相處了,尤其是那一幕看著手機照片的精巧轉折,所以對於結局還是有些不捨,整體來說大概是這個月份看到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了。

8分钟前
  • 這個人
  • 推荐

李裕英老态凸显啊,这是转变戏路走实力路线了;老爸的角色不胜任啊

12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釜山电影节展映】父女和解题材影片,属今年电影节韩片中的惊喜佳作。没有无病呻吟的做作,充满自然与温馨。由房门带出开锁匠父亲的登场,由寻找房屋引出父女同一屋檐下的境况。演员表演出色,尤其是父亲角色,在点滴细腻的举止中塑造出固执老派、技术娴熟而内敛善良的形象。看手机一场戏的精巧转折让人莞尔。结尾有猜到但还是很触动。钥匙-孔洞-挂历-窗户的意象更是动人的闪光点。济州岛之旅会是梦境想象吗?部分拖沓的故事线还有精简空间。

1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常去的书店已关门倒掉,常去的布店老奶奶已走;儿时的房间和写出的文章一样密封不透气,更似仓库而不是家;曾许诺带你去挂历上的世界另一头,而今却只能独自到江边看飞机升落;修锁的父亲就像无声电影,再婚的母亲家里摆满柑橘;人去楼空的冰箱里,还剩一盆水蜜桃腌辣白菜……泪流满面

1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取下画框,那印记就像一扇窗,那房间唯一的一扇窗。

19分钟前
  • RealityBites
  • 推荐

85年的韩国导演处女秀挺让人惊艳的,这种平淡如水却情绪丰富的电影一定是安静但又张力的人才能拍出来的。那么简单的一个故事那么平白直叙的情节,但就是会在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动作一个小景色把你深深的感动了。母亲的房子面朝大海满是橘香,父亲的房子破旧陈腐年复一年,女儿的房子租来租去却依旧找不到合适的定所,最后女主的那一笑,释怀了生活给予的一切,真好。

20分钟前
  • Jonathan
  • 推荐

第24届韩国釜山电影节公映电影。风格延续了这几年韩国的温柔清新风格,讲的是关于两代人的亲情关系、买房寻求安身立命的故事。韩国的房价寸土寸金,电影里的女主人公就是因为租房合约到期 迫不得已搬去和独居的爸爸同住,爸爸性格古怪、妈妈再嫁、姐姐离家,这个家早已经支离破碎,并不会因为她的回来而变得好一点。其实爸爸并不是自私小气,他只是对生活无能为力而已。妈妈再嫁之后决定去阿根廷度蜜月,她问妈妈为什么想去阿根廷。她说:「大概是刚新婚的时候吧,你爸爸因为不能带我去度蜜月而觉得抱歉,想说至少买个旅行包给我。从百货公司回家时,他看见飞机飞过,突然许下诺言:如果有天买了公寓,我们也找一天飞到地球的另一边。可惜到最后,那个旅行包我也只在最后离开那个家时用了一次而已。」而她最终和另一个人实现去地球另一端的蜜月承诺。

23分钟前
  • 曼靑
  • 还行

恰到好处吗?发达国度的年轻人,和父母的相处,其实很难很难

28分钟前
  • 老羊
  • 还行

人是复杂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大部分的人,总能在最阴暗的地方沉沦,那么他们,是否也值得最后的一丝救赎

33分钟前
  • 通叔
  • 推荐

东亚人共有的那种沉默内敛的亲情和羁绊,拍的还挺克制的。

38分钟前
  • 老同志🚲远去
  • 还行

7分。一个如同《小公女》一样的辛酸故事。女主租的房子到期后与独居的父亲同住一个屋檐下,父亲的房子又小又破,连窗户都没有。父亲也曾梦想远大,可惜最后一生被“囚禁”在这小破屋中,不仅与前妻离婚,与长女翻脸,甚至与女主也无法交心。以为只是短住,结果却在那幽暗的房屋里度过了一辈子。有的人一直无法迈出那看似简单的一步,假如房屋的窗户没法打开,也尽量把心灵的窗户打开吧。穷是难以避免的困局,但穷并不是阻碍亲情的理由,而亲情也许是某些人唯一能得到的温柔。电影自然又舒缓,不仅讲述了父女之间的情感,更描写了一个失意男人的困顿一生。也曾想要看尽全世界的美景,结果却止步生活的柴米油盐。

40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恩书的好友说:“电影这种东西就是要用心感受”,父爱亦如是,它悄无声息,无微不至,可能只是简单的试一试安全带,可能只是用心腌制的泡菜,可能只是精心酿造的水蜜桃罐头,可能只是偷偷买好的粉色毛巾......机械锁会被淘汰,报纸会过时,但亲情的弥合可能只需要一个微小的举动和永驻心底的挂念。

44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关于家的那些事儿,总能让人五味杂陈,到了不年轻还没老的模糊年纪,感觉尤甚。舒舒服服看完,越看越能共情,越看越感动…那个父亲身上,是多少父母的影子。

49分钟前
  • 旺仔流奶
  • 推荐

以不温暖演绎出了温暖,错误的人在对的时间在了一起,真是分不清好赖人了。

54分钟前
  • 永远热泪盈眶
  • 推荐

太触动人心的一部电影了,细腻,平淡地娓娓道来,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全是生活的细节。女儿在寻找房子的同时,意味着在寻找自己丢失的家。放在心里和说出来相比,一定是说出来好,但是事实却是沉默不语……父亲明明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却与其背道而驰。想拥有一个明亮的公寓,想兑现新婚承诺,最终却蜗居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一辈子,直到躺进冰冷的冷柜、棺材,那缕奢望的阳光虽然照进来,自己的承诺却让别的男人帮着妻子去实现……真没想到这部电影是一个85后导演所拍,岁月的温情与无奈,亲情的羁绊与分离不开,全部化在一个个镜头里,最终戳中观者,泪流满面。

56分钟前
  • Hangain
  • 力荐

随叫随到的锁匠能打开一切机械锁,却打不开自己心中关了几十年的门。冷漠的面庞下面,无时无刻都是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他检查着所有细节,体贴的照顾着家人,他比谁都要明白,比谁都更在乎,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无微不至。在他那斑驳的心墙上,自始至终为心爱的人留着一片海洋。私心超级喜欢,电影的细节非常强大,前后呼应也做的很好,有日影的细腻,也有韩影的性格,配乐也很舒服到位。李裕英和黑木华好像,不仅长相,连电影的气质都非常像。

59分钟前
  • 倚风帘
  • 推荐

现代社会能给人类带来安全感的东西就两样:爱情和公寓。当我们走进一个不上不下的年纪——既不年轻了又还没老,或许也会像活在模糊地带的女主角一样两难。张艾嘉建议《203040》的人赶快为心找一个家,周董也提醒我们要记得《半岛铁盒》里那些回忆的甜。但当现代人真正回到了家,却多是发现年久失修的门渐渐生出了锈,而钥匙与锁似乎也有些不太搭:父亲对于女儿的饮食习惯略有惊讶和不解,并以冷暴力进行着抵抗。女儿对于父亲的生活方式也是满腹牢骚,且嘴上还有碎碎念式的抱怨。显然,二者需要更多回合的相处,才能将彼此个性里的棱角打磨得锃亮和丝滑。这部有关《房子的故事》记录的正是日常里钥匙与锁之间平凡而细腻的摩擦。年华似水,时间如砂。久久不能打开的心结在不断尝试之后终于开始松动,长期无法化解的矛盾也因一束光的到来而有了转机。

1小时前
  • Muto
  • 推荐

很细腻的父爱,看到最后那把太平间的钥匙,忍不住想哭。女儿偷偷给棺材凿了个洞,弥补父亲生前居住房子没有窗户的遗憾。

1小时前
  • 天文物理学家
  • 推荐

227——女主有些像王珞丹,没有感受到父女情深——20200331

1小时前
  • 我还是我
  • 较差

这种故事还是日本比较会拍。

1小时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