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正片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3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2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3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4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5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6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3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4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5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6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7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8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9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被唤醒的感情

“深明大义的工人体认了国家的难处,毅然接受了下岗的命运落幕。”

“所有社会主义想象中的工人形象:男性群像、伟岸、刚强、崇高。但所有这类作品所不曾触及的甚至成功遮蔽的正是失业之为社会议题的核心:“后来呢?”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失去了一份工作,而且是丧失了所有权保障的主人公地位,丧失了原有单位制所提供的全部社会保障,成为被抛出来的“自由”“个人”。

【国营大厂制度的破灭,下岗潮给我们全家带来的伤痛不是家里没有收入,父亲转去南方工作,而是到南方之后的事情。化纤厂的粉碎带给我的是童年安全港湾的粉碎,是永恒的幸福的三口之家的粉碎,是爱情概念的粉碎。我十几年后长大,才反应过来历史裹挟着我们小小的家庭在朝什么方向发展,梦一碎,皆碎。】

 2 ) 向導演王兵致敬

先要向導演王兵致敬

週末,終於看完了《鐵西區》。。。。 貳佰伍拾萬下崗工人中,有幾個逃過了被歷史的車輪碾過。。。

“我们想创造一个世界,但最终这个世界崩溃了。”

雖然是我從小成長的地方,甚至豔粉街的貧民窟,改造,新村,可最初,這句話不是很明白,九個小時,常人看來沉悶的九個小時,在我眼裡歷歷在目的記憶,我知道了,那崩潰的。

工廠,
新華街建設大路以北,重工業的工廠連起一座城,縱橫交錯的鐵路線分割著也連接著彼此。依稀記得五歲或者更小的時候可見繁忙的景象,有濃濃的黑煙和刺鼻的氣味證明工廠的尚且興旺。綠化帶有林蔭小路,還有小熊貓、梅花鹿,廠區里的噴泉涼亭,是童年的遊樂場。想來,對於鐵西區的工人來說,那時生活才是更好吧。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自行車上下學,現在想來,雖然風吹日曬,可每天一個小時的路程往返學校和家,讓我不覺中見證了那時共和國長子尚存的繁忙和日漸衰落。
可以見得王兵拍了應該有十多倍的功課,鏡頭外也是深深的信任,不然不會剪輯出這麼好的紀錄片。鏡頭里的人仿佛並不是“演出”,真實的讓我驚歎。我看完后一直在想,爲什麽有那麼多洗澡的鏡頭,《讀品》的影評說,是私人空間的公眾化,是吧,我們已經習以為常,而在外人眼裡,是多么可怕。

豔粉街
被翻譯回“彩虹街”覺得好諷刺。
幾個和我一般大的少男少女,鏡頭裡,我兒時的住所,媽媽偶有提起,我們家之前就是那儿。如果我初中沒有考到西苑,如果高中沒有考進四中,那可能就是我的生活,無望的生活。
聽著擴音喇叭里傳出激動人心的叫賣,想通過中獎改變些許生活的工人,散場后荒蕪一片的雪地更顯悲涼。政府想到用彩票帶來的“希望”安撫下崗在家無處謀生的民眾,卻沒見得實效作用在哪裡。
搬遷的時候我讀高中,那時天天看瀋陽新聞,棚戶區改造的豐功偉績轟轟烈烈的宣揚著;也還記得媽媽和我說,傳說有人以暴制暴謀得了活路,不知道是不是鏡頭裡出現的東北一隻虎,那是拼了命的方法,讓我不寒而慄。
總會反復著開篇菜單的鏡頭,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把蠟燭滅了又點,亮了再吹。。。

鐵路
當當的火車聲走過一個個廢棄的廠區,鐵路旁進得讓人顫抖的民房,我從另一個視角第一次如此見得自己成長的地方。
兒子拿著那個編織袋的時候我以為在掏煤塊,精心包著的是兒時的照片,說,這是我媽媽,這是爸爸。。眼淚流了下來。。。

如今破舊的廠區都已經不再,鐵西區的地皮使得政府的經濟報告得以邀功,可地賣完了呢。。。

 3 ) 一个东北人眼中的铁西区

影片真实到粗糙的拍摄手法,让人容易忘记这是一部影视作品,而对现实情况进行反思。王兵用九个小时向观众展现了沈阳铁西区中,身处改革转型期人们的生活点滴。本片让人不难想到贾樟柯的《小山回家》与《小武》。贾樟柯对王兵这部巨作评价很高,大概是两个导演都是在第五代导演风云四起的商业片转型期,都选择了倾听被忽略的真实。影片以东北国企改革为背景,分为工厂、艳粉街、铁路三个章节,通过沈阳国企工厂倒闭前各个班组人们的生活状态、艳粉街中青年人的琐碎生活、铁路沿线老杜与儿子两人的日常点滴串联起来的。铁路是贯穿铁西区的血脉,运输着火车也承载了这片土地、这个时代的印记,以铁路的视角延伸到艳粉街、工厂,街巷里17、8岁的青年人和临倒闭的国企工厂工人都是流动着的,就像时代铁路上的蒸汽机车,在被时代吞噬、消解。

我是一个不算地道的东北人,因为家乡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地方文化受闯关东来的齐鲁文化影响颇深,连方言都接近胶东官话。徐皓峰在点评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时说,半岛上的文化是不够深厚的,既没有岛国的极致,也没有大陆腹地的广厚,只能夹在中间半生不熟。想来大连也是如此吧。初看《铁西区》没有感受到过分的故土情节,但片中鲜活的人物呈现以及破旧的厂房、颓废的街景以及遍地的福利彩票,便引起了一个东北人的回忆与思考。

可爱又可悲的东北人

执导过《光荣的愤怒》的曹保平在谈到剧本创作时说,现在很多导演会以为故事是剧本的核心,但其实人物才是剧本的核心。纪录片作为力图呈现现实的一种影片类型,便是以人物的刻画为主的。《铁西区》中那一群穿着深色棉衣,有时骂骂咧咧打群架有时随口便讲春晚段子的东北人,便是影片的核心人物。

如果你问一个大学毕业来到北上广打拼的东北人离开故土的原因,大部分人会提到一条:不想总靠关系办事。这种思维并非地域问题,人种问题甚至吃的是面还是米的问题,而是政策遗留后遗症。在那个我们还坚信自己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计划经济对那里的人们影响深入骨髓,无论是开垦北大荒的大学生还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农。在《工厂》部分,导演准确捕捉到了国企工厂倒闭的过程,这个漫长的变化过程,是由各个班组工人们的流动、日常作业、嬉笑怒骂组成的。曾经作为人们强心剂的共产主义理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小荣在凛冽的冬风中。在算计能否多休几天假的时候,工人们想到了到医院开假的假条,互相吹嘘自己认识高级医院的教授,比较不同级别医院的公章有何不同。找人办事必有付出,一工人表示自己的关系硬到不需要送烟送酒而洋洋得意。工头周德兴曾经自己算过一笔账,工厂所承担的炼铜工作一年至少获得纯利润2个亿,正是由于进料的原料造假而导致赔本,而进料的采购员自也是有一套人际关系的。对于开不出工资的工厂,工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都被上一级吃掉了”,他们跑到办公室去骂人、拖着一家老小跪在上级面前,但更多的和记录的这些工人一样,没有本事没有钱拿去做生意,只能在工厂耗着做这种极容易中毒的工种。他们还幻想着作为国家一级企业的单位,还会置于死地而后生。中国小农经济的悠久历史,让人情社会在整个东北地区发挥余热。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的商业化链接越多。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人自扫门前雪,白纸黑字方可信,反倒需要高唱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人们行为了。

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网络媒体中东北人形象塑造的论文,在天涯论坛上翻阅以东北人为主题,“能打”似乎也算一个标签。《工厂》开篇便是一场不明所以的争吵,在打架、劝架的人的脏话中,酿成了一次“比武”。社会转型期的工人们,工作之余无所事事,聚在一起下象棋、打扑克、观看黄片。他们真的不明未来前景?不是的,他们能够准确分析出工厂倒闭、私营的趋势,市场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困境,即使下岗,为了生活也要在菜市场倒买倒卖,然后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些东北人迷茫着,困顿着,却又用力地活着。脏话、容易冲动的性格,更像是自卑、内心压抑的一种宣泄,对突然撒手的政府的个体抗议。

梁文道在评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政策时,认为中国政府“撤退”太快。也正如片中工厂管理层人员比喻的那样,把几个儿子全方位照顾地养大,突然有一天都赶出家门,是死是活全靠儿子们的造化,当妈的昨天还给儿子们换尿布,今天就变成了铁石心肠。改革的迫切性可以理解,果决的政策值得尊重,但上层的决策总是不肯接地气的,一个个家庭一名名工匠就这样被扔到市场的浪潮中摸爬滚打,这是非常不人性的决定。类比现今的政策,我更期待在公车改革中被抛弃的司机们的去处,我国政府30多年难不成没有一点长进?

东北人在近代史已经经历了太多转型期,经历了哈尔滨、长春、奉天的辉煌时期,也见证了俄国、苏联、日本的疯狂入侵,在建国后又被定位为共和国的发动机,在市场经济的春风中忍受着下岗工人千千万的剧痛。他们是历史的牺牲品,那一句句逗人大笑的方言背后,是不可言喻的自嘲与辛酸。

东北老矣,尚能战否?

《艳粉街》部分记录了铁西区一条破败街巷人们的生活,其中是以一群17、8岁出头的青年视角为主线,刘波和他的朋友们生于此,长于此,在冬天白雪营造的死寂气氛中,这些鲜活的生命也在颓废、悸动中摇摆。刘波的妈妈,在寒冷的冬天里窝在狭小的房间里,没有工资,只能通过节食度日。刘波是17岁的小伙子,会穿着与环境不相配的呢子大衣与白衬衫,手握一只玫瑰花追求心爱的姑娘。科学上来说,衰老是人类赋予其特定含义的伪概念,而年长者为了规避预期风险,会选择放弃挣扎。富有生命力的青年,则会给这沉寂的地方带来一缕阳光。破败的街道,在街道中大笑的青年,拆迁时打架骂人的大爷,都是生活,都是东北的阵痛。

北上广聚集了太多年轻人,每天晨间的地铁都会向国贸输送一车新鲜的理想。曾经有新闻报道,东北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离开家乡求发展。每年净流出200万人,很多本科生毕业后不会继续留在家乡,或者高考时便选择到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学习、生活。以我身边的朋友圈为例,初中半个班级同学选择出国,小时候的朋友很少继续留在大连。严格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东北人,没有想到有一天会遇到后继无人的后果。对于曾经的共和国发动机形象,现在却被恶俗的赵四、刘能取代了,这种对于大众审丑心态的迎合,反映了东北人内心的自卑与自嘲心理。

中国经济是政策导向性的结果,在南方市场倒买倒卖热火朝天的时候,在北方会被判定为投机倒把,在年轻人望房兴叹的时候,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空房率高得惊人。年迈的东北地区,被吃空的山西、陕西地区,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河南,都曾经站在历史舞台的最中央,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都曾为此付出过最宝贵的青春,拥有过不切实际的理想以及有勇气面对人性的丑陋。如果政府能够理性与人性相结合地进行资源合理配置,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更愿意逃离北上广而回去建设家乡。再高的薪水,有时也敌不过乡音一句。

这是部挑人的纪录片,是给那些愿意对现实有所反思,慢下来观察身边一草一木的人去欣赏的,也许我还没有足够的功力去拍出这样的影片,但我愿意用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能够坚持下去,便是修行。

 4 ) 钢铁的命运

“今天的铁西区不过是七八十年代美国中西部历史传统工业锈带区和德国传统工业鲁尔区衰弱的重演,是共同的历史理性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的展开,我们并没有可能逃脱这个法则的强制。工业在辨证的和历史的意义上是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客体,卢卡奇如是说。”

这是印在封套上的一段话,理性而又洁简,有着一种悲观的无情。它短短数言,宏大而精准。但是,这些论断都与这部片子无关。如果我们凡事都用这样的眼光去打量,那么一切悲悯都是无力的,命运不会呈现出它们的卑贱和细小,人民面目模糊,在时代的滔滔洪流中流离失所。若干年之后,等老去,死去,一切都消失在令人隔膜的历史感中,仅仅以无可挽回也不必挽回整体面貌出现。没有愤怒、悲观、抱怨、无奈、焦急、感伤……

但是,锈带区的美国人民和鲁尔区的德国人民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谁要他们来做我们衰弱的榜样?在工业社会的规律面无表情地席卷旧制时,铁西区的人们与全球人民没有任何牵扯,他们身处当下,在国家转型期中等待这命运的流放,而这部4个多小时的《工厂》作为《铁西区》的第一部分便记载了这一段等待流放的时光。

大雪封道,火车呜鸣,在长长的穿过铁西区一条条街道一座座厂房的列车上,镜头带领我们进入这个曾经繁盛的重工业区。导演王兵在花了两天与人交谈后得以登上这趟机车,思考影片的结构叙事,而拍摄从他上车的那一刻正式开始。在行进中,他选择了三家大型工厂,纪录下最后阶段的工作与拆除。

我想,我们必须警惕文字多数时候的轻浮,它往往以客观而冷静的面貌出现,影片呈现的阶段最后只是以报纸上一则题为“特大型国企今日破产”新闻而公示于世。但是,社会与存活其间的人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不是破产两个字足以概括。这些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建造的工厂曾经给这个地区的人们带去荣耀,赋予他们工作,但是,了结的时候到了。

生活的力量正是体现在这样的时刻。几乎在影片开始,我们便知道故事将以什么样的结局收场,工厂破产,工人解散。但是,对于铁西区的人们来说,生活的方向并不是如后来回想的那么明朗。直到后来,厂子眼看着就要黄了的时候,工头还是在会上说,我们要注意安全,安全第一。生活在底层的命运是等待与听从,即使要解散,大家也要听到厂长一句话,说散,那么就散。

这样等待的过程对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残酷的,我们很多时候高估了生活的戏剧性,以为残酷是一种机遇,是一个可以借此改道的节点,然而残酷仅仅是残酷,它给予人们的只是接受与顺从,遭遇转折的人们自此并不会向着光明与美好自然进发,而是继续朝着既定的平淡艰苦的后生。

我很多时候会想,我们的国家明明经受着无数的考验,我们的人民明明足以愤怒甚至暴动,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照样平常无奇地运转,我们的人民依旧无关痛痒地活着?是我们天性乐观,还是我们自觉卑微?社会财富的拥有者具名而隔离地生活在视线之外,无名的底层人民日日现身在街头巷尾。电缆厂的员工新年聚餐会上,那个握着话筒高唱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继往开来富起来的阿姨,那些散坐着听吹号唱着献上洁白的哈达的铅中毒在郊区医院疗养的工人们,每个人都那样质朴而自足,所取甚少,所获亦少。有关愤怒与暴烈的问题,无解。

在访谈中王兵说他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但是随着拍摄的继续,他渐渐明朗,从起初企图规整人物命运到一条主线上的念头中退出。决定剪成三个故事,其中最重要的<<工厂>>部分便以这样的面貌呈现。画面有着一种沉滞的金属感,街区、锅炉、浴室、车间,所有东西都以一种灰厚齐重的面貌出现。重工业区有着一种巨大的力量,它会显得空旷,冷漠,而工业区建筑又着它自身严谨的审美,所以影片中多数的画面都非常有质感,钢铁、高温、吊车等等这些赋予了影片属于胶片的颗粒感,即使在狭窄空间中镜头摇晃不稳的跟拍,也常常会因为厂房中雾气或红光而变得模糊而粗糙起来。所以很多时候,我很惊讶这是部dv拍摄的片子,它沉稳内敛,镜头凛然而优美。

对于看电影的我们这些人来说,有的只是无足轻重的善良,这种善良不会让艰辛的人们活得更好,仅仅是让我们活得不那么坚硬。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块柔软的随意拿捏的面团。

 5 ) 为“铁西区”这个名字加一分,仅此而已

感想:

1. 完全客观的拍摄手法,没有主观塑造,没有刻意剪辑,比BBC的动物纪录片还要真实。

2. 以上为此片唯一优点。

3. 我这辈子看到的信息量最低的影视作品,路边的监控摄像头也尼玛比这玩意信息量大点。

4. 采音还可以再烂点,做为本地人我竟然还能听清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对话。

5. 如果片中所有脏话都用“哔”取代的话,这简直就是一部小号伴奏的默片。

6. 看遍全片才能勉强猜出这个是讲99年到2000年左右的事情,这玩意有什么好保密的啊亲?

7. 做这个作品可能比叶永青大师累点,但我一样没看出什么思想来。

8. 这也能享受被禁+拿一堆奖的待遇,早知道小时没事借个DV去那几趟大街多溜溜好不好,我也成艺术家了。

3个厂,一条街,一条铁路,我看不到时代的变迁,看不到辉煌到破落的坍塌,看不到画中人的彷徨与希望,看不到属于“共和国长子”的独特的历史与回忆。拜托您把镜头稍微拉开一点行吗,让我们看看属于这里的历史,也让我们看看这个时间中国是什么样子的,这个角落的其他地方是什么样子的,为毛9个多小时看下来我一点都看不出这到底是离我家不到15分钟车程的曾经的共和国的工业心脏,还是火星上一群恰巧说着家乡方言的外星人巢穴?

你不会知道这3个厂是日本人建的,而工人们住的小屋还多是在日本人工棚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你不会知道当时苏联人拆走了大批的设备后来又搬回来一部分,做为援华的项目重新落户于此;你不会知道这里在50年前几乎是中国工业的全部,而这条铁路延伸开来占了中国当时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你不会知道当时全国的精英云集于此,将此地做为工业腾飞梦想的起点;你不会知道哪一个烟囱是建于哪一年,它背后有多少的汗水口号理想和希望;你不会知道在这条铁路两旁挥汗如雨十指乌黑的父一辈子一辈人中流传着怎样的故事;你也不会知道在社会转型中它经历的多少痛苦与无奈,多少失落与挣扎,荣耀变成耻辱、富足堕入卑微、理想化为泪水;你看不到这背后沉甸甸的50年甚至80年的令人激动令人可笑令人叹息令人向往的历史。这些你在9个小时中统统的看不到,这片子到底在讲什么?

不是所有的禁片都是好片。我十分怀疑不懂这段历史的人能在这片子里面看到什么。喜欢它的人也许只是借此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想而已吧。

 6 ) 《铁西区》:软刀子

《铁西区》:软刀子
桑克

    听说《铁西区》很久,一直没有机会看。这其实不是我的不幸。
    读罢张献民《危险,勿进——看不见的影像之十六:王兵作品<铁西区>》,我更加渴望看。事先,我对它有所想象。然而想象始终只是想象。
    时近午夜,暖气的稠度开始稀释。我一个人坐在客厅沙发上裹着棉被看《铁西区》。这是四碟装的碟片,按照我的习惯,我想先看完上集。结果是一口气看完。我这时对时间已经丧失概念,我去厨房取饼干和可乐的时候,我看到阳台亮着。我以为阳台的灯没关,但是我回头看看开关,上面所有的控制键都指向关闭的方向。我隔门望去,天已大亮。原来已经是上午时分。普照寺的塔已经围绕了一些灰色的麻雀。
    我开始狂睡。
    梦中充斥混乱、疲惫、快速的画面。我受到打击。这打击,换种客气的表述是震撼。这种震撼的力度相当猛烈,但形态却非暴风骤雨,而是软绵绵的湿布,或者使用一句更为干脆的比喻:一把软刀子。它在你的内里纠缠拉扯,似乎无力,但却无处不疼。这是一种连续的说不清楚的过程。我是以语言文字进行工作的,但我感到了语言之外原始而单纯的力量。甚至产生了一些偏激的想法,比如剧情片的本质就是虚伪。我深知这样的想法并不公平。但《铁西区》让我在某个瞬间产生出这样的偏见,即使是再次面对《孔雀》那样非常不容易的已经抵达及格线的影片,我也会坚持到底。
    真实,这是每个人或许都会说出的。而我对真实的看法比较麻木。真实并非铁血,并非残酷,只是一种没有任何道德感的存在。换成另外的表述,就是事实与现象。任何一个记录者,而非一个伤感的怀旧者,认真或老实地描述现象就已足够。仔细观察一下新闻传播行业的状况,每个人对什么是真实定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论结论是什么,我们面对它,这样卑微的自豪完全可以持续三五天。不必想哈维尔,不必想哈耶克,不必想哈尔滨……不必想这个,或者那个。只面对真实这个词汇(暂且不必理会任何一个代表或象征真实的事物),认认真真地注视它,目不转睛地注视它。直到这个词使你的汗毛或血管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如果你未能产生任何变化,那么请你继续这样做,或者请你彻底放弃。
    挑王兵的毛病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我并不觉得九个多小时的篇幅是一种毛病。庸俗的辩护辞可以这么写:现在任何一部电视连续剧的长度都是《铁西区》的几倍。这个问题,我从来不想追究。而且我明白,对于忙人而言,将这么长的时间用于观看一些活动图像意味着什么。人的生命与天地相较可谓短暂,但同蝼蚁或电影相比,则何其漫长。多问自己一句,你忙碌的目的又是什么?请稍稍停顿。停顿并非停滞。况且在王兵看似罗嗦实际富有节奏的叙述中,我强烈感受到他的时间的存在,而自己却忘记了我的时间的存在,或者说他把他的存在时间赋予我的生活。这种强迫性我是应该感激的。挑剔是专家的事情,譬如美食家为菜肴打分,然后登在《时尚》杂志上。而我只是一个食客,一个影像的享用者,那么我能吃就吃,不吃就走,这是我的权利,不管别人是否尊重,我都这么干。
    我从未到过沈阳,尽管那里有我的亲友以及一些偶尔见面的同行。但这个片子和沈阳的关系究竟有多大,却不是我所关心的。当然,从城市的角度,我可以拿哈尔滨与之对比。哈尔滨动力区,那里有许多大型国家工厂,也包含一些兵工厂,我曾多次到过那里,拥有一点浮光掠影的了解……但我不想做这样的对比,也不想将铁西区扩展至中国这样辽阔的范畴。我只说我的感受,是醒来之后,悲伤而且懵懂的感受。请任何人不要嘲笑我的悲伤,就像请不要嘲笑片中人物杜锡云和儿子杜洋以及一个女人之间的关系。荒凉而颓败的工厂终将被埋葬在新建筑的地基与人的记忆之中,伤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衰败正是历史可以预期的一个喜讯——由此,我从我的哀伤之中分辨出颓废的成分,或者是远大的成分。
    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当我乘坐火车旅行的时候,我经常猜想铁路沿线房屋之内的隐秘生活。我喜欢的拉金曾在他的诗中描述过这样的情景——

        经过站立的卧车,长着黑色苔藓的墙壁
        来到结尾,就要结束了,这脆弱的
        充满巧合的旅行……

    王兵站在火车机车前端的站台上,为我呈现铁轨、房屋、铁器、横街,为我呈现雪泥、黄冰、枯树、灰草,为我呈现一个一个的活人……已被解雇的工人们最后一次来到远郊工人疗养院,治疗铅中毒。他们聊天、打牌、喝酒、抽烟、说粗话、吹奏萨克斯、捞鱼、看毛片、唱卡拉OK、看雨……工人小杨淹死,他的伙伴们抬着他的尸体,从镜头前走过,有的含着笑容,一点也不凄楚……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死者去了,活的人仍然活着。
        
2005.3.15.

 短评

我看到我妈厂里,阳光因为衍射侵蚀了铁窗棱子,我拿糊窗棱子的泥子在散发着铁锈味和漆皮味的楼梯上写字,空气中弥漫着硫酸的味道。我记起一双双胶鞋在车间的铁板上啪啪地踏碎暗灰的影子,槽子上的铁锈割破我的手,血红渗进棕黑的层片物。

6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我从小到大长在铁西区,却从未触及她深处的那些东西,纪录片里的一切对于我都像个陌生世界。我把片子从学校的PT上拖下来,再把电脑从上海搬回沈阳。后来我把这片子放给我姥爷,一个冶炼厂的工程师看,七十多岁的老头儿看完之后哭了。

9分钟前
  • 当年小孟姜
  • 力荐

很少有纪录片导演像王兵这样尊重人,而不是去尊重一个他所认定的事实。很多纪录片导演不愿意碰触他的对象,甚至刻意制造偷拍的假象,但王兵却反其道而行,他选择做画中人而不是画外的上帝。王兵太可怕,也太可爱了。

10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第一部分《工厂》长四小时。直接生动展现了以辽宁沈阳铁西区工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没落。记录者和被记录者混的相当熟以至于被记录者可以当摄像机不存在,无比自然的表露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声。应该把这部纪录片作为国家一个时代的档案来珍藏!剪辑水平有限使成片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算是遗憾。//20191220北京UCCA新亚洲影志9小时马拉松放映。时隔七年半大银幕再看,画面高清无码,仿佛从未看过。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以及无所事事之间,这是一系列工厂的死亡,这也是东北一个时代的死亡。

1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钢铁到工业的悲剧内化至个体的人格里,没有比这更真实的惨象,也没有比这更惨象的真实。

17分钟前
  • 高压电
  • 推荐

你们还记得那人心惶惶的世纪末吗

20分钟前
  • 于小师
  • 力荐

引用知乎作者Darren的评论:我真的觉得《铁西区》的构图、色调、氛围,深深影响了《钢的琴》和《白日焰火》 。

22分钟前
  • 安可
  • 还行

amazing,摄影机几乎做到了完全不在场!充分利用了厂区特有的交通设备做移动镜头,大部分偏广角大概是35mm左右。关于主题,真不好意思又是我熟悉的背景,所以无言以对。大量裸男出没,片尾致敬部分全是大师。片尾的澡堂有点区志航的味道,因为“裸体之时,人人平等”

26分钟前
  • 狗肉
  • 力荐

8,和本片相比,《24城》好像是春节联欢晚会,华丽而造作,《铁西区-工厂》则是农村里寿丧嫁娶的堂会班子,粗糙却真实。

30分钟前
  • 皮陀
  • 推荐

如果你喜欢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就不要错过此片,他比二十四城记那个伪纪录片好的太多了。如果你是东北人,或是东北的下岗工人,你会觉得真实的可怕。我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

32分钟前
  • 爱德华大夫
  • 力荐

8/10。运动长镜头随着火车驶进白色荒芜厂房犹如潜行者到达一座文明废墟,意象性的治炼炉和吊车轰地升空压迫着工人模糊的话语,反复描述的洗澡情景一具具麻木的肉体、充满欲的色情录像一同被预支消费,最戏剧性的是停产前一位遮住脸横躺的工人谈小学到上山下乡,碎屑般的个体经历整合为宏大的历史结构。

3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雖然主題是沉重的,但人民並不完全如簡介寫的對任何事都失去激情,他們隨波逐流與逆來順受的幽默充斥全片,強韌的生命力如野草,這些東北人相比日本核廠的五十壯士其實並不遜色。導演一開始的鏡頭抓住工廠的美,到最後回想竟是對鐵西區悼念般的最後紀錄,鏡頭來回切換今昔對比,最是唏噓。

42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力荐

片子人几乎意识不到摄像机的存在,该骂人就骂人,该骂党就骂党,该打架就打架,该光着就绝对不穿,也就成了真实历史的影响纪录。十几年过去了,估计再也没有人会拍这样的东西,这样的尺度已经不是今天的总局所能承受的了

45分钟前
  • 276088996649
  • 还行

破破烂烂的工厂即将倒闭,破破烂烂的工厂正在倒闭,破破烂烂的工厂已经倒闭,灰头土脸的工人将何去何从?一股末世的气息扑面而来。王兵用他的镜头记录了这一大厦将倾的历史时刻,也注定会被历史牢牢记住。

48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四个小时的时间目睹一个时代的轰然消亡。铁西区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不到的地方,那里的春风只存在于工厂广播和卡拉OK中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纯正诗电影,对话近乎独白,跟Pedro Costa很像。或许在欧洲人心中唤起的是集中营印象,火车,制服,裸体,淋浴,毒气。独一无二,难以超越。

5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很有时代感的沉重话题,短短的四个小时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虽然剪辑水平业余了点,但片子依旧震撼人心!★★★★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就是。。。我家门口呀。。。开头牛逼的长镜头。。。经过我家门口的铁路,好有感觉。一种时代的衰落感跃然银幕上

1小时前
  • 阿勒曼尼亚酋长
  • 推荐

《铁西区》是一个时代的背影、一部佳作。但其中的纪录片伦理问题还是无法不被直视,以后有机会想写个这方面的文章。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非常有生命力的电影。但剪辑上比较混乱,没有选择。长镜头沉闷而冗长。从艺术上说,导演呈现了一大堆很有意思的东西,却不知道集中有力地表达。

1小时前
  • 梧桐更兼细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