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奏鸣曲

HD

主演:香川照之,小泉今日子,小柳友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普通话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1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2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3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4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5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6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13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14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15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16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17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18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19东京奏鸣曲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们都曾被轰鸣而来的压力拘囿得无处可走

电影里面的四口之家,如同社会构成的一个缩像。小儿子代表叛逆懵懂的少年,长子代表乖张独立的青年,而声称“保护这个家庭”的父亲和持家的家庭主妇则代表了社会的最大成分——不再年轻,尚未老去的中年男女。

黑泽清的这部电影我期待了很久,风格特立的黑泽清,更加上香川照之和小泉今日子两大实力派的演员使得这个电影充满了让人关注的理由。

此作和《入殓师》在日本08年影坛上都显得颇为耀眼,更是许多人将人相比较。很难说两部作品我更喜欢哪个,《入殓师》看得令人落泪,而本作更是让人抑郁的沮丧。看似失败潦倒的中年生活,究竟哪一种更能获得解救?

“压力”形成了本片前半部分的氛围。
父亲从原本是大公司课长的职位跌落,成为无业人士,他面对的是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没有收入让他感到紧迫,而在家人面前“不愿失去一家之主的尊严”使得他在失业后隐藏事实而天天装作正常上班的状态。
妻子作为家庭主妇整日做着闲杂的琐事,做饭,打扫卫生。无论是孩子还是丈夫都显得越发疏远,她的压力来自孤独和失落。自己在家人身上仿佛找不到了存在感,只是天天都做着应该做的事情。
大儿子的压力源于他的理想主义,迫切的怀揣的天真的梦想要拯救祖国,保佑自己的家人。最小的孩子和老师不合,看到喜欢的老师于是想学钢琴却得到父亲的严厉制止,却一意孤行于是挪用伙食费当做钢琴课的费用。压力便是来自这种隐瞒父母的心情。

从香川照之的角色说起,在电影开头他仿佛不过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枚,穿得整洁得体,干着本本分分的工作,有老婆,有孩子,怎么看都是主流社会毫不起眼的一名。可当他失业过后,他一下成为了社会中的一类。在早上奔走在路上去工作的人群中他是那个被抛弃过后的废弃品,在排队领取救济食物的底层人中,他自身存在的尊严又使得他无法融入这个队伍。“曾经是公司的课长”是对他曾经身份的肯定。“尊严”的定义在香川照之这个前公司职员心中是最高的分量,之前不愿意接受职介所的工作是因为他嫌恶蓝领之流的工作,而儿子天赋得到发觉后依然执意孩子不能学钢琴也是源于“不能损失父母的尊严”。这个男人在前面保持着自私而卑微的特性,不理会妻子的温柔,不和孩子沟通。一个导演特别表现的镜头是全家人坐在餐桌前久久的不能动筷只是为了等他喝完一杯啤酒。总是男人在外面失去了职业(家人并不知情),在家中也完全没有改变任何态度,大男子主义依旧贯穿着。

大儿子几乎不回家,小儿子也只字不提自己的心事,两夫妻缺乏正常问候之外的所有交流,家庭已经四分五裂。
导演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现实意味浓重的家庭,而真正的转折是和香川照之一样失业的朋友自杀之时开始的。

渐渐的,丈夫被迫从以前的愤怒(在广场乱砸东西)和自负脱离出来,接受了清洁工的工作。此刻他已经被磨得丝毫斗志全无,没有选择的接受了职介所分配的工作。两个孩子都执意做着理想中要做的事(学钢琴和参加美军),唯一波澜不惊的是小泉今日子饰演的家庭主妇。
但后期剧情的转换却是从她这里急速转化的。

要记得电影的最开始是从这个主妇背后的视角展开的:天下起了大雨,主妇看到落到家中地板的水渍本能的冲到厨房拿来擦布清理,可当她看到这不消停的风雨时,却再次打开了刚才她急忙关上的阳台门,呆立在地上。
从这个女人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尽职尽责的妻子和母亲以及背后的孤独和不甘。当每个人都在急着寻找自己的东西时,所有的人都忘记了她,而她也仿佛也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只是平静而安分的呆在家里。服从了所有冥冥之中交给家庭主妇的所有规矩。

但在后期被前锁匠绑架的荒唐经历中,她却顺从了这种摆布。借助匪徒的威胁,她反倒冲出了长久以来未能突破的规则,对于丈夫极端失望和不解,对孩子无可奈何,面对疯癫的绑匪却产生了奇妙的感情,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导演加上压抑了许久的女性心理将电影从方才彻底的现实主义抽离了出来。
被“绑架”到海边后,夜晚她看到了类似星星的东西(闪烁的海浪),一个人坐在海水涌来的沙滩上让我看到了中年世界的沦丧。主妇在夕阳之下大喊着“我要重新开始!”,此刻已安静的呆坐在海滩之上任由海水冲刷,背后的强烈挣扎后残留的虚乏是不到那个年纪所理解不到的。
主妇不仅没有走进大海自尽,回家后看到儿子还是往常一样的询问:饿了吗? 放下包,充满干劲的做起了饭了。家庭主妇是谁都无法战胜的。

同日丈夫在打扫厕所的时候发现了一叠钞票,心理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刺,跌跌撞撞,最后失魂落魄的躺在马路边上,一直到早上都无人问津,秋叶和他的橘色制服形成了一体,仿佛被吸附在了地上一般。而此刻主妇已回到了家,次子也从少管所中顺利返回,无形中四分五裂的家庭得到了重组。最终,拿着捡来的钱,丈夫失魂落魄的回到商场,扔回了失物领取的盒子中。掉入盒子里的信封如同安定剂一样,让丈夫的心也终于得到一些无奈的平静。

在电影最后,香川穿着得体的西服仿佛他和失业前时期的课长模样没有两样和妻子一通参加了次子的钢琴考级测试。次子悠然弹奏的钢琴成为了如片名一样的奏鸣曲。 在最后,次子钢琴娴熟,长子在战争中成熟,夫妻也恢复到了以往的和谐。一家人在他人的注视下离开,音乐也不再回荡。

这样的结尾造成了《入殓师》和本片最大的不同,入殓师的结尾更像是在平淡中抓住了崩溃的弦音,而《东京奏鸣曲》则是在各种矛盾冲突和挣扎中找到了某种谐和。完全是不一样的人生。

面对这样的题材,更多感受到的是导演在本作背后的用心,当香川照之穿着工作制服狂乱的跑最终摔倒在地上的模样让我想起了丰田利晃的《9 Souls》,都是人性在遭受巨大的冲击和磨损后的痉挛。

人不可避免的都会遭遇被否认,被忽略的境遇,但最苦的不在之此,而是我们在遭受这些的同时疲惫的一动也不能动的虚弱。也许总有一天,我们会像主妇清晨独自滞走在海边,包围的全是虚无和乏软,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2 ) 还是恐怖片

看完《东京奏鸣曲》很久了。起初看完的印象已然模糊,但是关于《东京奏鸣曲》若干问题依然清晰。为什么众影评人推荐这部电影时都把它描摹成黑泽清转型之温情款款家庭伦理剧?为什么这部电影的重点会被定位成经济危机后的日本家庭的吊诡?为什么还有大量评论热诚地赞美《东京奏鸣曲》承接的是《东京故事》的衣钵?如果是对电影标题的移情,那与其说《东京奏鸣曲》像小津的《东京故事》,不如说像伯格曼的《秋天奏鸣曲》,残酷得更赤裸裸。

是,这是质问父权的作品。没错,这是拷问殖民架构作为岛国国格的作品。当然,小津的痕迹因镜头而明确,剪辑有纪录片的力度,黑泽清具有相当品味的叙事风格。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个故事是什么故事?

这是一家四口莫名其妙遭受重创并获得救赎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岛国莫名其妙遭受重创并获得救赎的故事。我没有办法不做寓言式阅读。片中,香川照之的大儿子就明明白白翻译战后日本的政治寓言;片外,香川照之在经过《鬼子来了》“启蒙”后,亦对战争中的日本国民性进行寓言式阅读。

不少豆瓣评论都指出电影前后两部分的断裂。确实在表述完经济崩溃、父权尽失和殖民焦虑后,要获得救赎只能仰赖超现实叙事(这何尝不是惊悚片的必要配件?)。香川照之一家子在各自的魔幻世界里,全部重生了。

大儿子坦承日本的和平由美军保管,坚信入侵中东是为了全世界的幸福。然而这个全面拥抱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帅哥儿子,在美军识时务地缩小战争规模时,及时地在家信里以语焉不详的方式向全家宣布自己的解放——美国虽然不见得都对,但他要留在中东,以国际主义的胸怀帮助战后人民重建,“寻找真正的幸福”。不仅她娘梦见的战争后遗症PTSD没有折磨他,他甚至丝毫没有对战争的恐惧和反省,完全不怀疑自己的“在场”到底是因了何种伟大的“全世界的幸福”,以至于他的新国际主义救赎话语,变成了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天外飞仙。而此刻读信的小泉今日子和她在商场清理大理石地面的先生,也已然从危机里浴火重生了。小泉今日子在影帝强盗自杀后,从海边走回家,晨光以照耀女神的方式点亮她的美丽,于是她“人生如梦、一切从头”的愿望就此达成;而香川照之以极大的敬业精神撞完天桥上若干箱子,倒地、爬起,他说:我想重新开始,于是他被面包车撞翻在马路崖子,成就了他重新出现在他家的饭桌边的奇迹。但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救赎和希望,发生在钢琴天才小儿子身上。一个早慧无辜才华盖世的小帅哥,由于跳票被抓近牢里莫名其妙关一夜,翌日安全回到家,开始他四个月的钢琴集训。最终,德彪西的《月光》在他的演绎之下,有如彗星横空出世,震慑每一个人。世界安静,只听得到天才家庭安然迈向新生活的脚步。世界如此安静,片尾都没有音乐配字幕。我们,和所有那一刻的见证者一样,只能被震慑。

这是一个超克的故事。一个超克家长制、超克资本主义经济循环、超克日本经济泡沫、超克美帝侵略、超克二战后的受害者身份、超克二战的加害人身份、超克近代的故事。从1942年的京都那场关于“近代的超克”的研讨会开始,近代和超克的焦虑就已经发声。时至今日,在尝试过军国主义和大东亚共荣圈(作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另类想象)失败后,以什么方式超克?还是不知道。这是历史命题。一个被Harry Harootunian在Overcome by Modernity里诊断为虚无的伪问题。因为近代除了超克,什么都不是。想要超克“超克”本身,终究一场空。我们能做的是且只能是被超克。

对我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想要超克的欲望,也不是不知道具体超克的路径,而是希望什么都没发生,一切可以重来,“因为我们是天才”的姿态。难道不是吗?《东京奏鸣曲》之恐怖,在于几乎每一个角色都要求“重来”,甚至那位神经质的影帝强盗。唯一没有开口要第二次机会的就是月光天才。一切不需解释,振聋发聩的天才将承担所有的历史之名。如此暴力、反历史的历史观,竟然以极度美学的方式呈现。阿多诺会说:这是法西斯政治和美学的连体同声。

说到底,黑泽清还是惊悚片导演。说到底,《东京奏鸣曲》还是惊悚片一部。

 3 ) 血管里流的都是冰碴子

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纷纷下海拍商业片正相反,日本的一些类型片导演纷纷向文艺片进军,比如电影《阴阳师》的导演泷田洋二郎去年就拍摄了一部《入殓师》,起初我以为是神怪片。更大的转型来自恐怖大师黑泽清的《东京奏鸣曲》,可能是他感官刺激玩腻了,这回打算从心灵层面直接摧毁观众。

  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纷纷溺水正相反,上述两部作品都是杰作,堪称2008年日本电影双璧。两部影片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金融危机,东京贵,居不易,金融危机背景下就更不容易了。两部电影一开篇男主角双双下岗,电影讲述的都是下岗之后的故事,在这里,两部电影的主题就分道扬镳了。和《入殓师》的浪漫主义不同,《东京奏鸣曲》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影片把这社会的残酷一面掰开揉碎了给你看,黑泽清不愧是拍恐怖片出身的,血管里流的都是冰碴子。

  香川照之扮演的男主人公下岗了,被一个比他年富力强而又只拿到他三成工资的中国女人抢走了工作。恐怕这对他是双重打击,要知道日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男权社会。男权社会的基石自然是男人的工作,肉唐僧在《被劫持的私生活》里面介绍,在日本,男人的收入要高于女人,一些福利和补贴也只发给男人。这就导致了男人主导家庭的局面。男人的权威和面子,都萦系在工作上。工作丢了,基石没了,结果可想而知,就像失去了北洋舰队的李鸿章,清廷也就不忌惮他了。

  男主人公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他每天依旧朝九晚五,让家人以为他仍在工作,其实只是在外面像乞丐一样游荡。他权威的基石已然不再,这压力让他难以承受,于是他把压力传递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他越发显得像个暴君,独断专行。他的行为是对权威可能丧失的恐惧,是自我安慰。然而这样的行为,让家里的气氛像充满煤气的房间,然后是几个火花,然后是一次《雷雨》式的爆发。

  很多观者对这个爆发不以为然,认为过于戏剧性,破坏了之前的现实主义,然而戏剧毕竟是戏剧,不是纪录片,它需要一些激情,一些希望或绝望的东西,需要给影片之前所有的疑问一个答案。否则其味不浓,回味不永。到了最后,在一首德彪西的《月光》钢琴奏鸣曲中,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说说演员,香川照之是个伟大的演员,他的演技毋庸置疑,他选择电影的眼光更是老道。当众多日韩演员加盟中国大片的时候,他选中了霍建起的《暖》和姜文的《鬼子来了》。他的演技和眼光让他可以成为你挑选日本电影的风向标,我选择这部电影,就是因为香川照之,而他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无论是演技还是眼光。

 4 ) 其实生命本就充满了意外,不是么?

日本的电影人素来喜欢使用各种平缓到几乎静止不动的镜头,来催发出那些似乎压抑已久的情愫、情绪和情殇。黑色的钢琴弹出沉重的奏鸣曲,恰似那摧枯拉朽的海洋季风萧萧过境。

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讲,怎样才算是绝境?顶梁柱的男人不幸被公司裁员;叛逆的大儿子坚持要去参军;忧郁的小儿子偷偷拿伙食费去学钢琴;不堪忍受这一切的妻子险些出轨……

人生总有起伏,顺境、逆境总是延绵不绝的轮回推演。本片叙述的故事看似极端,但其实正是这个社会的常态——生命中不如意之事本就十之八九,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本就带有着现世鲜明的韵脚和底色。那末,该如何面对种种绝境?为了处理这些复杂的纠葛,导演选择的是更加极端的『休克疗法』——如果这个人一直在悬崖上徘徊不前却又执着不退,你还不如直接推他一把,让他在飞速下坠的过程中体验生死的刹那,继而在宛若『蹦极』的完成式中展开思想的逆转、情感的重塑和人格的新生。

虽然在过程中埋下了很多戏剧性事件,导演却坚持保留了结局的现实性——作为主角的这一家人最终也没有回到幸福的过去,更没有获得任何超现实的回报——时光不能倒流,事实也并没有被改变,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相互扶持、相互承担,继续顽强地生存下去。或许,这就是抛开了各种华丽修饰的物质元素之后,所体现出的『生活』的本质吧。

结尾处的钢琴曲显得恰到好处,很赞。我喜欢这种摧枯拉朽的琴声,就像在阴天里依然可以触碰到温暖的墙壁那样,让人体会到:即使是在都市芜杂、冷酷的水泥缝中,也依然有些许存在阳光的可能。

其实生命本就充满了意外,不是么?


----------------------------------------------------------------------
http://www.leeforce.com

 5 ) 《东京奏鸣曲》你我奏的是哪个部分

是作品和观众的关系,总归是要存在认同的。东京奏鸣曲,让人旁观又唏嘘不已,当然不是中年人的唏嘘,没那么有内容,只是不知道,时时刻刻存在其中的生活,将来会是怎样的面目。

    奏鸣曲,不懂是什么东西。想来总有几个部分,也应该有不同乐器的合作。生活的奏鸣曲,你我奏的又是什么部分?掌的是哪种乐器?是父亲?母亲?儿子?或者其他的什么角色,又或者不同的人生阶段,手持的是不同的乐器。

    以前,冰心说自己愿做一弯浅浅的小溪,于是就信了,觉得用简单的眼睛看世界,自然看到的也是简单,心中即便千千。这和生活本质的“一一”并不矛盾。但是当面对困扰的时候,头脑总是不能抑制地千回百转,于是人大概是常常处于貌似本质性地思考当中,这也是为什么小说和电影仍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曾与朋友笑谈,在风雨飘摇的某些时代,我至多是一个改良派,绝对当不了革命派,推翻一切的愿望和动力似乎从来不曾支撑我将其实施下去。

    如果说,与爱人长久的相处是包容理解和信任,或者说妥协。与生活这个爱人大抵也会如此吧。

   似乎和《东京奏鸣曲》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那些个角色,总归在生活中你是要扮上一样两样的。电影里一个走不下去的家庭可以有一个钢琴天才的儿子,在情节上这是对困境的一种解决,但是银幕之下呢?也许是杞人忧天,但未雨绸缪却是人的本性之一。

    生活的智慧不是文本的,不是“弹指”间的,不是每个故事都一定有开头有结尾的,这个可以有,但人又总是觉得这正是自己最缺乏的。最近看了几个电影都在讲生活有多少种样子,不论是宣称独立的《黄瓜》还是学生作品《西瓜》或者这个《奏鸣曲》艺术作品中唯独没有你的生活的样子,也没有你想要并且可以要到的生活的样子。

 6 ) 东京奏鸣曲

黑泽清拍家庭剧和他的恐怖片一样冷峻,虽然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让人心宽,但从役所广司登场之后故事终究有些失控,不如是枝裕和的家庭剧来得润物细无声...
把一堆萝卜白菜做得美味无比才是真正厨艺高手,把平凡乏味的生活拍出精彩才见导演功力,一如港片,天水围的日与夜。一个四口之家的家庭缩影,让我们对东京对日本这个国家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一个看似平淡而传统的日本家庭,各人却有各自的困境和想法:父亲失业而不敢跟家里人讲,母亲厌倦了家庭主妇的生活,大儿子想参军,小儿子想学钢琴。好在最后还是能够互相理解,大团圆结局。

 短评

前半段才好看!后半段有点失控了,英文海报中写,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秘密,很得我意,剧情把日本经济的危机夸大到很严重的地步,目的是为了渲染中国威胁论吧,哈哈。

7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回家,是最温暖,也是最残酷的选择。

1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前一个小时好不容易经营出的现实性,被后一个小时接踵而至的多个戏剧事件冲击的体无完肤。一切的批判,对现实的反映,社会问题的讨论,都在瞬间变成了做作的无病呻吟。

15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还行

想表现的东西太多,捡到钱之后从现实主义一步跨入了魔幻主义

20分钟前
  • 邹小樱
  • 推荐

好像已经没有人比黑泽清更擅长表达当今日本人这种末世绝望后依旧对美好抱有怀恋的心态了

24分钟前
  • jj73浅之
  • 力荐

光明的尾巴破坏了故事的艺术性和现实性

29分钟前
  • 无心
  • 推荐

失业中年男性的苦涩哀歌。1.黑泽清的家庭片,依然遍布作者印迹,一如开篇地板上被吹动的报纸&飘动的白纱帘(在影片2/3处神转折时复现)、昏暗的室内光线、妻子整理大儿子房间后巡视周边废弃杂物时游移晃悠的特写视点镜头(配上来源不明、介于画内与画外的幽冥钢琴曲),以及高潮部分的末世感。2.几场室内长镜头戏调度极佳,如父亲分别与大儿子、小儿子吵架的场景(后景中妻子虚焦或清晰的面孔)。3.后半程极具新浪潮气息:三场(通过剪辑看似平行的)狂奔与逃亡,喜感而自省的小偷,戏仿雌雄大盗,世界尽头的海边与木屋。4.横移跟拍长镜中,父亲在夜晚天桥上不断被垃圾绊倒,恍若屡战屡败的无望生活的缩影。5.大儿子从中东战场杀人回来的梦,从梦中醒来与重头来过的呼喊恰似[一一]变奏。6.赎救式的闯入者,却救不了自己。7.[月光]豹尾。(9.0/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黑泽清很胆大,每次都很敢玩,后半段的展开方式有点太离奇了,最后竟然还回到了正轨,大儿子让父母签字那场戏的摄影调度太厉害了,大导演在视听上总是能有过人之处,能成名都是有原因的。7/10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长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91368/

3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家庭主妇是谁都无法战胜的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前半部分非常写实,那种求救无援、仍盲目寻找出口的失业人生直戳人心;后半部分的抓马对比下就各种违和了——黑泽清只拍出了半部好戏。日式家庭之苦。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1.如果觉醒没有带来相应的改变,觉醒本身只是无意义的痛苦2.男主长的像黄渤

52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还行

前一个小时好不容易经营出的现实性,被后一个小时接踵而至的多个戏剧事件冲击的体无完肤。一切的批判,对现实的反映,社会问题的讨论,都在瞬间变成了做作的无病呻吟。

5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前半部不错,后半部忍不住又搞,太不克制了

58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家庭题材作为黑泽清作品中的异类,不变的是坐车戏依旧是通往现代人废墟的象征,这似乎成了黑泽清电影中日常走向反面之前的约定俗成,不同的是废墟之后是彻底堕落还是重建。本片选择了黑泽清电影中少见的后者,一切摧毁后回到餐桌,作为重新开始的起点。毕竟从小津时代开始,日本家庭电影就经常通过餐桌上的举动来构建起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家庭关系,山田洋次如是,石井聪互如是。

1小时前
  • 塔塔君Minkun
  • 推荐

悲惨、荒诞加人情味的混搭不伦不类、互相削弱,把孩子安排在最后弹琴有虎头蛇尾之嫌。毕竟大多数家庭没有天才,让孩子承担甚至凝聚一个家庭实为矛盾的转嫁。从这个角度讲,结尾的人性和希望更让人绝望。

1小时前
  • Nightwing
  • 还行

一边吃冷饭和腐乳一边看,看一看不那么干净的日本,失业的人群像黑鱼般游过,东亚的父亲是人形的社畜,无人知晓的孩子知晓一切,家庭主妇的春梦不愿醒来,大家都在盼望着一场地震,重新开始哪有那么好的事,洗完马桶的水必须喝下去,在小津安二郎的屋檐坐下,一边吃冷饭腐乳便可结束,黑泽家导演不愿一丧到底,给安排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生活是一团糟吗?也许是,但你不得不无法不继续下去。

1小时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最后的结尾有让人流泪的舒展。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黑泽清在《东京奏鸣曲》中完成了质的转变,借家庭情节剧之皮重塑末世情怀之壳,将存在主义哲思与电影技术完美得结合。一直执着于探索,黑泽清正往大师的道路上进阶,请屏息以待。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