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战役

HD中字

主演:罗德·斯泰格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奥逊·威尔斯,杰克·霍金斯,弗吉尼亚·麦肯娜,丹·奥赫里奇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7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2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3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4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5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6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3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4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5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6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7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8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19滑铁卢战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从滑铁卢战役看威灵顿与拿破仑

       这部电影让我倾向于相信富勒在《西洋军事史》里所说的:“...在此以前,除了查理大公以外,拿破仑所面对的敌人,都是才能不过中人的将领而已,反之威灵顿的情形也是一样的。...”
     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境下,英军坚守到了最后,等来了援军,于是就胜利了。
      拿破仑 固执地认为他能控制一切,只要他有一个完美的计划,结果就能完美地解决。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皇帝只是在脑中出现一个念头后,就被他的幻想带着走了,甚至沉溺在幻想之中。
     威灵顿则更像一个结合了实际与远见的将领。他其实早已扬名印度,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多次击败法军。在战役中懂得进退,充分利用了英军“迟钝而坚韧”的特点,稳扎稳打做了一个防守反击。
     
     影片中英军严禁抢劫,这与《西》中对在半岛作战的英军的描述不谋而合。
     
     英国在当时完成了工业革命,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当时应该是最自由的国家,却阻止在法兰西的资本主义革命。法兰西的革命呢,却用侵略他国的方式“沉重地打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甚至在伊比利亚半岛当地用抢劫的方式获取给养,这和英军从别处运输给养的方式又有不同鸟。
     片面总结两点:1.民主国家不会主动输出民主 。
                              2.现实反映思维而不是相反。

吐槽一下:这片子居然是苏联拍的,全程英语。。。

 2 ) 一部可以看一下的“纪录片”

我只想说这是一部不错的战争场面,全局指挥动作,细节清晰的大片。 没什么值得令人动脑去细思的新剧情,唯独片末端,威灵顿公爵的那句:几乎输掉的战争,胜利却有让人如此伤感。 以及交代拿破仑的悲惨:你的丰功伟绩的回忆将会永远折磨着你。 令人回味,深思。简单点就是,人类的共通性产生的带入起来的面对那种情景的共鸣感悟吧。 同时,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以及关键的棋子一定要用最好的。 细节上来说,拿破仑并不是单方面的输给了威灵顿。 而是自己的另一步棋执行者比威灵顿的另一步棋的执行者差了好多。 让我不经想起了,楚汉对峙的状态下,韩信帮谁,谁就赢的局面。但拿破仑和威灵顿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韩信,可是威灵顿的韩信在威灵顿快要输掉的时候及时赶到给了拿破仑意外的打击而已。 而拿破仑的那个韩信在拿破仑被击败了,依旧不知所踪。不经某种程度上,真的很同情拿破仑,也许崇拜创造新的一定高度历史的英雄,也是人类的本能共通性吧。 不给高分,这也应该是由于我对本片的期望过高的原因吧。 因为相比之下,日本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韩国的《高地战》能给观看者看后,产生不少的新的对那个时期的历史走向的事件,产生更多的的客观全面的看法。 本片,只是大概的展示了拿破仑和威灵顿公爵各自的巅峰一时的各自的心态以及发挥的能力而已。 没有过多的前因后果,背景介绍,让没有查阅过详细资料的人就如同看一部还行的纪录片一样。也不知道我这意思是褒还是贬。 只想说,想了解冷热兵器交替时代的战争模式,排兵布阵,细节执行,那么观看此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 原来西方战争片有过流水账模式

在最近十几年高质量战争片的娇惯下,对流水账式的模式已经是非常看不惯了,所以看完这部经典片之后很失望,节奏感差、结构松散……
从拿破仑退位开始讲起也挺合适展现故事和主角内心的,特别是主演的几段激烈演讲和内心独白还是挺给力的,但情节衔接做的很不好,讲完一段紧接着就是下一段。
导演最大的资源是真的有大量军队可用,其中还有高质量的骑兵,因此配合足够的服装道具会很精彩。但是设定的那位坐在车上挥刀模拟骑马的配角非常恶心的冲淡了马战场面的可看性。好在大场面很给力,如法国骑兵冒失攻入英军方阵群的镜头太震撼了。
话说拿破仑复辟之后第一战就打输了,可见其气数。虽说是因为以弱敌强,但是,一方面即使赢了,接下来的强弱对比反而会加剧,另一方面此战初期他以多打少也没拿下,尤其是威灵顿旗下只有约一半是货真价实的英军而已。

 4 ) 欧洲战王的陨落

我看过的经典战争电影之一。场面宏大,叙事紧凑,时不时插入拿破仑和威灵顿公爵的内心独白。影片讲述的拿破仑性格鲜明,自信心爆棚,对权威的把控游刃有余以及作为一名父亲对儿子的思念。演员的表演很到位。

威灵顿公爵也是在滑铁卢一战成名,收获了荣耀。剧中配角也各有特色。

战争始终摆脱不了暴力的属性。剧中的战斗场面也宏大、我认为比较符合我想象的实际情况。

最好还是愿世界和平!人们需要从战争中学会反思,走向更文明和多元。

 5 ) 场面宏大的纪录片

影片拍摄于1970年,时长134分钟。由前苏联著名电影大师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罗德·斯泰格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奥逊·威尔斯等主演。

向我们全景式的展示了发生在1815年的这场改变世界历史的关键战役的全过程。

本片斥巨资4千万美元拍摄,如果要在欧美地区拍片花费更会更大。这是因为苏联著名导演参与拍片,当时苏联政府给了很多帮助,如万余军人参与协助。就此片中千军万马的浴血实景、气势恢宏的骑兵冲锋、将士炫酷的甲胄军械、奢华精美的宫廷建筑、真实严谨的贵族衣饰华服……处处都是精彩看点。

相信看过的人大都会被影片宏大的战争场面震的七荤八素,当时是没有电脑CG技术的,全部场景都是真人真马拍摄完成,单就这一点就足以名垂影史。

电影最初的拍摄设想,是由欧美电影界泰斗人物、意大利著名电影制作人迪诺·德·劳伦蒂斯先提出来的,本来是打算由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拍摄,结果因为报价太低能没能实现。

钱少又想干大事的劳伦蒂斯转念一想,美国人不行,那就找苏联人试试。

能接到这样的大制作苏联方面很兴奋,还把自己家国宝级导演——曾拍摄过类似战争场面的《战争与和平》的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推荐给了他。

双方一拍即合,影片最终的成本是4000万美元,只是美国公司报价的三分之一。但即使这样,也让《滑铁卢战役》成为当时最昂贵的电影之一。

为了战争场面的逼真,苏联红军为电影拍摄贡献了17000名红军士兵,其中还包括2000名骑兵。

在拍摄前几个月,这些士兵就开始接受训练,包括上个世纪的队列和战斗阵型,以及火枪、军刀、刺刀、大炮的使用。

战争场面的拍摄地选在了乌克兰的乌日哥德罗。为了真实还原战场,苏联人铺设了5英里的道路,移植了5000棵树,播种了黑麦、大麦和野花,并重建了四座历史建筑。

为了制造泥浆,还专门铺设了超过6英里的地下灌溉管道,甚至还推平了两座山丘。

所有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最终呈现的影片真材实料,制作精良,场面调度气势恢弘,大气磅礴。

特别是空中俯拍的法军骑兵冲击英军空心步兵方阵的经典场面,此后恐怕再也难以看到了。

导演并没有一味停留在大场面上,对战争反人类的本质也有所刻画,结尾处漫山遍野的尸体,让人震撼无比。惠灵顿那句关于战争输赢的独白更是点睛之笔。

演员阵容上也是巨星云集,凭借《音乐之声》火遍全球的少校——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在这里成了气质优雅的惠灵顿。罗德·斯泰格尔饰演的拿破仑有血有肉,霸气侧漏,尤其是那种英雄迟暮,让人无不惋惜。

有意思的是当年此片的票房却如同片名一样遭遇了“滑铁卢”,其中既有各个国家文化差异的不同,也有东西方阵营角力的因素。

本片讲述了片中的这段时间不长、却足以载入史册的“百日复辟”。

话说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1812年入侵俄国损失惨重,60多万仅逃回了3万。

反法联盟一看此时不上更待何时,撵到法国门口把拿皇一顿暴打。

拿皇不得已于1814年4月宣布退位,反法联盟对他还算客气,把他放逐到意大利海岸附近的厄尔巴岛继续当皇帝。

当惯了全欧洲皇帝的拿破仑,怎么能甘心统治一个小破岛。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到法国,利用人民对波旁王朝的不满,不费一枪一弹,就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

此时正在维也纳因分赃不均互相对骂的列强们,听到拿破仑复位的消息后魂飞魄散,为了保命也没心思争吵了,马上再次组成第七次反法联军。

3月25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的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重兵70万准备进攻巴黎。

虽然重新掌权,但反观拿破仑这边,法国的情况并不乐观。

此时的法军早已和巅峰时期没法比,重新执政的拿破仑也只有抓紧一切时间恢复他赖以安身立命的军队。

拿破仑号召已复员的士兵归队,同时召集国民自卫军,以补充法国军事力量。

虽然召集了近30万,但很多士兵都没有作战经验。除了军队是临时拼凑而成以外,法军武器弹药储备也所剩无几。

为此,拿破仑于3月23日下令立即生产十五万支步枪,要求凡尔赛等兵工厂加班加点赶制,甚至要求立即“向英国或瑞士”购买。

面对第七次反法联盟来势汹汹,考虑到法军在数量、经验和装备上的弱势,拿破仑只能选择先发制人、以快制敌。

为了麻痹联军,拿破仑还命令达武在巴黎周围修建一条要塞防御带,意在让联军以为法军纯粹在防御。

此时英普联军已到比利时,俄奥联军还在路上。拿破仑决定先拿英普联军开刀,取得胜利后再腾出手来对付俄奥两军。

6月15日凌晨,拿破仑率领18万大军越过边境,进入比利时。次日和联军遭遇,拿皇回归后的第一战很顺利,被击败的联军向布鲁塞尔撤退。

拿破仑继续追击,只有迅速把还未集结的联军击溃,才有胜利希望,毕竟双方兵力悬殊太大。

拿破仑命令第一次单独领兵的格鲁希带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败退的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队,自己则继续向滑铁卢进军。

而威灵顿公爵率英、荷等联军共六万多人早就在滑铁卢修筑好工事,等待拿破仑到来。

滑铁卢是通往布鲁塞尔的战略要地,东西是绵延的山丘,各道路南北向贯通,是绝好的防守地形,这也是威灵顿选择这里的原因。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率领7万法军向滑铁卢的联军发起进攻,首先佯攻联军右翼,随后法军主力猛攻联军左翼。

咱们现在都很熟悉拿破仑的战法,也是三板斧:先是大炮轰,然后骑兵冲,最后步兵巩固阵地。

结果当地前一天晚上下了大雨,造成滑铁卢地区路面潮湿泥泞,骑兵和炮兵难以行动。

这下子导致“三板斧”变成了一条腿的瘸子,没有炮兵支援的骑兵几次猛攻都受到联军的顽强抵抗,多次投入预备队增援也并不见成效。

法国军队一波波向联军阵地发起进攻,但都往往是刚占领,就被联军夺回,双方反复争夺,倒下的士兵尸体很快堆积成山。

经过大量消耗,法军什么目的也没有得到,战况十分焦灼。

此时的拿破仑心中也是焦急万分,唯一的变数就是格鲁希和布吕歇尔,谁先回来谁就获胜。

但墨守成规的格鲁希面对远处隆隆炮声,依然选择继续追击毫无踪影的普鲁士军队,他的这决定改变了拿破仑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走向。

布吕歇尔却率领五万普鲁士军队甩掉格鲁希,在法军与联军僵持不下的时候到达了滑铁卢战场。

普鲁士大军一到,联军立刻获得了巨大的兵力优势,士气大涨,胜利的天平已经不可避免的倾向联军。

而拿破仑这时已无后备兵力,不仅格鲁希领着几万人在外面瞎转悠,预定的援军也在比利时迷了路,未能及时赶到。

当天下午7点,拿破仑手中只剩下了一只预备队,就是他的老近卫军。

孤注一掷的拿破仑使出了最后一张王牌,去驱逐普鲁士军队,然而联军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这支老近卫军再英勇也没有用,三拳挡不住六脚,很快溃不成军。

至此,拿破仑扳回败局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彻底破灭。

当这一天的太阳渐渐西沉,威灵顿发起了最后的反击。法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了战斗,拿破仑本人也策马撤离了战场。

三天后,逃回巴黎的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拿破仑时代”彻底宣告终结。

1815年10月,反法同盟这次吸取了教训,把拿破仑流放到了一个遥远偏僻、远离海岸、鸟不拉屎的小岛--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这次被严密看管的拿破仑再也没有逃出来。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西方世界的一代军神在与世隔绝的憋屈中走完了自己雄才大略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

“百日王朝”是拿破仑人生的最后一个巅峰,它既是拿破仑政治生涯的落幕,也堪称历史的一个奇迹,至今也无人能够超越或复制。

盛佳蓝光标注

 6 ) CG去死吧,是男人就用15000名军人拍电影

转自煎蛋网http://jandan.net/2015/03/23/real-soldiers-movie.html

1970年的电影《滑铁卢》是一部巨星云集的战争题材电影,也获得过一些奖项。不过这部电影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当时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没有使用电脑CG,全部以真人真马完成,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了不起的电影之一。

初看电影就会被电影宏大的场面所震撼,电影不光描述了滑铁卢战役,还叙述了导致滑铁卢战役的百日王朝。电影时常两个小时多,除了几段舞会,一点点交谈以外,几乎他妈的全是战争场面。

电影中每一幕战争场面都太庞大太挥霍,简直庞大到不真实。体量庞大的宫殿、数百盏(有时甚至是数千盏)数量多到不可思议的人造灯光,比迈克尔·贝的电影更多的爆炸场面。唯一让这部电影脱颖而出的,是所有这些都是真金白银买来的真东西。

今天如果我们要拍摄这样一部巨规模电影,花费将高的惊人。在60年代制作这样一部电影似乎不太可能,但是制片人Dino De Laurentiis没有用传统的方法拍摄电影。他去了当时的苏联,当时西方世界和苏联还在冷战中,De Laurentiis和苏联达成协议,他通过俄罗斯导演Sergei Bondarchuk和苏联政府达成协议,他们不但可以在苏联拍摄这部关于滑铁卢战役的影片,而且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支付俄罗斯的人员和设备。

苏联红军为电影拍摄贡献了15000名军人,包括一整个骑兵旅和受过训练的工程师。有这么多人可以调配,Sergei Bondarchuk导演像神一样发号施令。拍摄在乌克兰城市乌日霍罗德附近的农场完成,为了让电影的战场看上去更为逼真,几名比利时工程师铺设了数英里的道路,种植了数千树木,在战场中间建造了农屋的复制品,最荒诞的是他们居然用推土机铲平了两座小山。

15000名苏联军人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培训拿破仑军人的规范,其中2000人还要接受毛瑟枪培训,因为摄像机到时候要拍摄他们装弹开火的画面。

光是这一个镜头里就有数千人在奔跑、到处都是爆炸和烟雾、倒下的马匹和风笛(当时雇佣了50名受过训练的马戏团骑师完成马匹死亡倒下的镜头……

最后的总花费接近4000万美元,按照1970年的标准来算,应该是当时全世界拍摄成本最昂贵的电影之一。如果不是在苏联拍摄的话,花费还要再乘以2或者3,如果真的是这样,这部电影的预算水平将荣升“哈哈哈哈,不不不,你他妈肯定在逗我玩。”殿堂。

 短评

骑兵VS大炮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s411M7HB

6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单看那个数千人真实场景的胸甲骑兵就是前无古人

7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4.5/5 配乐棒呆了 战场拍得非常壮观 斯泰格尔演的很棒 对普鲁默有些偏见 眼神中歹气太重 邦达尔丘克是不是有特权啊 拍什么都可以向苏联军方借人借东西

8分钟前
  • 按时对话法
  • 力荐

滑铁卢战役也算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了,没想到以这个事件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却如此之少,能找到的电影貌似也就这么一部了,甚至还是苏联的导演拍的。当然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拍出过《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制,让他拍这部影片自然很合适。奥逊·威尔斯还在片中路易十八,戏份很少。

13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滑铁卢 中英双字幕版本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299658o1p2.html

15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内伊猪突英军空心方阵的航拍镜头真是漂亮。但是结尾威灵顿派人劝降老禁卫军的情节又太过戏剧,哪有把炮兵摆在距离敌方步兵不到100码

19分钟前
  • 防守三秒判点球
  • 还行

潮水般的进攻,潮水般的排炮和射击,也是潮水般的倒下,

21分钟前
  • 微辣
  • 还行

制作实在太宏大了 但拍摄手法实在没太赶上这个预算 电影本身有一种overkill的不真实感

23分钟前
  • Catete
  • 还行

战争场面还是无以伦比,只是如果纯粹的只是描写战争的话,感觉有点流水账的嫌疑,这一点战争与和平里面平衡的很好。另说一点,片子里的拿破仑又胖又挫还喜怒无常,但就算这样一个形象也让人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拿帝是我的偶像。就我看来拿破仑不是输给威灵顿,他只是必败的逆天而行。

25分钟前
  • Moja
  • 推荐

延续了《战争与和平》大场面的风格,这部几乎都是战争戏份,不过调度上最终还是向市场屈服了,拍的相对更加美观,所以没有了《战争与和平》里的那份残酷和本应有的悲壮感,但是上千龙骑兵冲刺的场面还是太震撼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大银幕看一次

29分钟前
  • typacm
  • 力荐

美苏在电影界合作的又一例。斯泰格尔的表演是全片亮点,虽然拿破仑的面目暧昧不明,但演出上是有气度的。至于全片后三分之一的战争场面,除了目测上万人的堆积外,无拍出来的必要,剪辑混乱,不借助文字资料无法梳理战役进程,场面如同团体操,除了祸害马以外实在不像打仗。拍法是十足白银时代路数

3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真正热爱这部电影的恐怕都是军事历史爱好者吧,单从电影来说,节奏和结构都有问题,战役重头戏开始的时候电影已经过去快三分之二,冗长的文戏和表演让观众筋疲力尽。如果是西方导演拍的话估计会在开头把拿破仑击破布吕歇尔的战争戏拍出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展开。苏联导演学院风格太重,西方观众不买账,所以本片票房惨败。

33分钟前
  • 虞渊之水
  • 还行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居然是奥逊威尔斯饰演,看时没发现。眼熟的威灵顿公爵,原来是《音乐之声》的男主。来自科西嘉的胖小子拿破仑啊,你牛,你为何非要回去呢。最触动我的是一个英国士兵绝望的呐喊:“我们素未谋面,我们为何要自相残杀?!” 欧洲那边打来打去,仅为了个人的荣誉么?不,自然是王朝的统治失了民心,不得不反。

35分钟前
  • 田野向金子
  • 还行

其实战役之外是两种人设及凝聚背后的两套意识形态对决。威灵顿说波拿巴‘头脑值一万五千人但依然算不上一个绅士’,对后者的看不起不源自对其天才的否认,而是认为其出身‘不配’这样的才能;私下里说底层军士‘不外乎是骗子和乞讨,爱国心全靠杜松子酒驱使’,充满不屑了。波拿巴则从开头退位一幕展现其视军士如己出的一面,凭个人魅力感召普通士兵而复辟,无需等级和身份加持而深受拥戴,如他自述‘是人民给我加冕’。威灵顿拘谨坚毅,有贵族身份带来的高傲自信,反衬波拿巴乖戾大胆,但通过在其他将帅面前贬低对手和自夸谋略的表演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波拿巴之所以是老欧洲的眼中钉肉中刺,原罪是他是一个等级制度下的‘僭越者’,这里牵扯到对权力来源/人的本质/行为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的、在特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判断。以一场决战窥历史进程,聪明

36分钟前
  • Tacitus
  • 力荐

8/10。继承了苏联拍摄军事题材的大国胸襟,金碧辉煌的宫廷舞会、人头涌动的炮兵阵地、步兵拼杀方阵的空中俯视,拿破仑受伤后躺在硝烟未烬的战壕,头顶风雨雷鸣的黑夜惨败离开,全都壮阔非常、情意苍凉。生动塑造双方统帅的运筹帷幄,又以普通兵的牺牲与冲出去呼吁和平,侧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讴歌人性。

3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军事、历史爱好者福音,对其他观看人群可能不太友好(另,作为配音爱好者提醒一下同好,目前已知的国语版应该是广东草台班底,非常糊弄,非常不推荐)。就英雄史观而言,格鲁希的选择对于成败确实影响不小,茨威格拿他做文章倒也合乎情理,但从唯物史观来看,那个时期拿破仑其实已经死了,只是他自己还没意识到。

39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这才叫大片啊!了解西方宗教与哲学后,看这种战争历史题材能更好理解,他们在战争中也使用谋略,但是并不提倡,他们更加歌颂勇敢,这并不是因为西方人没有《孙子兵法》,而是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拍战争片在“军师”帐子里运筹帷幄一场仗就打完了,人家的将领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40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力荐

本片和后来中国的《大决战》一样,是苏式计划经济才能拍出的电影:不惜工本,动用上万军人演出战争实景。如今再也不可能重现了。还有一点也非常类似:胜利者的魅力远不如失败者。身材发福、胡渣未剃、喜怒无常、惦记儿子的末路霸者拿破仑的形象胜过绅士威灵顿,而《大决战》中的蒋介石、郑洞国、黄百韬、陈布雷、傅作义给人的印象也深过毛刘周朱林刘邓粟。

41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太好看了!17世纪旧制度的落日余晖,信仰、武器、战术都有种旧时代的朴素和娇憨感。滑铁卢战役后,一个革命与复辟交织、浪漫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场面恢弘,对拿破仑和威灵顿的刻画又很仔细。拿破仑是颇具魅力的,不是有高度自信(自恋)的人喊不出「法兰西就是我,我就是法兰西!」片头和片尾面对失败的苍白颓唐的脸互为呼应,这么个愈挫愈勇的传奇人物在历史上不吸引人是不可能的。看完才知群演都是苏联军人,50年前又无CG,全都得真正来一遍,这调度能力真是可敬。

43分钟前
  • 牛奶泼了
  • 力荐

苏联红军倾情出演

48分钟前
  • 历史理性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