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之城

HD

主演:托尼·塞尔维洛,卡洛·维尔多内,萨布丽娜·费里利,卡洛·布奇罗索,雅雅·芙尔特,帕梅拉·韋路列斯,加拉泰亚·兰齐,佛朗哥格拉齐奥西,乔治·帕索蒂,马西莫·波波利齐奥,Sonia,Gessner,Anna,Della,Rosa,卢卡·马里内利,塞伦娜·格兰蒂,伊凡·弗拉内克,弗农·多布切夫,达里奥·坎塔雷利,Luciano,Virgilio,Aldo,Ralli,安妮塔·克拉沃斯,Maria,Laura,Rondanini,罗贝托·埃利茨卡,伊沙贝拉·法雷利,朱利亚·迪·奎里欧,洛伦索·吉埃利,艾丽莎贝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绝美之城 剧照 NO.1绝美之城 剧照 NO.2绝美之城 剧照 NO.3绝美之城 剧照 NO.4绝美之城 剧照 NO.5绝美之城 剧照 NO.6绝美之城 剧照 NO.13绝美之城 剧照 NO.14绝美之城 剧照 NO.15绝美之城 剧照 NO.16绝美之城 剧照 NO.17绝美之城 剧照 NO.18绝美之城 剧照 NO.19绝美之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绝美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然而在捷普·甘巴尔代拉(托尼·瑟维洛 Toni Servillo 饰)眼中,罗马却是一座寂寞之都。65岁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记者,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轻时代撰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让他在早年就名利双收。他辗转在各样肆意妄为的奢靡与觥筹交错的社交之中,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捷普,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仍依旧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淘女郎之青春对决蒸发密令:重生女神养成记公主夜游记豪门少女寂寞心格式化少女无路可退乐园影像勇敢的心神话的森林古堡之吻布朗神父1954李小龙:勇士的旅程欢迎回来,旅人「长野篇」「兵库篇」少男奶爸第五季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奋不顾身美丽男孩2018国语侠探杰克第二季雪道疑云第一季隐秘而伟大天使曾经来过天降良配鬼马校园一个字头的诞生颤抖吧阿部之朵星风云天堂岛之外:2023圣诞特别集尸智症一一让爱传出去遥远的诺邓超级玩家高玩救未来第三季红玫瑰黑玫瑰与凤行粤语姐妹情深2015女人街,再见了爱尔兰人刀锋战士2晴日迷失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海德格尔的信徒

    一直认为,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人类会异化或者说进化出另一张更加精致、美丽、成熟的面孔。美学在生活中获得压倒性胜利。《绝美之城》印证了这种想象。很多人在认同其美学意义的同时,却诟病它的空洞,其实不然。

    我很惊讶地发现保罗·索伦蒂诺在《绝美之城》里,再现了《存在与时间》里的所有重要的哲学命题。(虽然没找到他谈论这本书的证据)

    关于“存在”

    巨大的天台舞池里,光怪陆离的灯光下罗马名流贵族极尽着奢靡享乐,远处封闭在其他小空间中的舞者扭曲着肢体为宴会助兴,犹如笼中的金丝雀,但到底谁在观看着谁?

    “存在”似乎谁都懂得,但其意义确隐藏在晦暗中。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便把存在等同于一切存在者,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存在”是独立于环境。(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这是西方哲学所犯的一个本质性错误。于是,《存在与时间》里,西方形而上学的轨迹调转了一个头,回到出发点,重新探究“存在”的内涵。)

    在海氏的“存在”里,世界不再是物的单纯聚集,也不是可以供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我们总是属于世界,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我们也是世界中的我们。

    那个可以从环境中抽离出的“自我”,纯属想象之物,不复存在。侏儒女主编醒来后,踏进那个舞者已离去的空房间,造成一种古怪的错位感,空间敞开着,吞噬其中的每个人。

    人们在这种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所造成的迷雾中穿行,止不住想要“沉沦”。

    海德格尔说人们在“情绪,言谈,领会”中感知世界:

    电影中拿头撞墙的行为艺术家将自我隔绝成孤岛,主动阻断了感知世界的途径,于是吉普才不客气地一语道破“老天爷,女士,到底啥是共鸣啊”。

    然后又在“好奇,闲谈,模棱两可”中泯灭自己的“本真”,“沉沦”于这个世界(非贬义,无可奈何):

    吉普与街上每一个陌生人擦肩而过都会好奇地扭头观察 ...“疯儿子”的母亲以及吉普的圈中友人一刻不停地八卦...对出现在吉普对门的新邻居的张望...吉普的编辑所追求的那个欲拒还迎的女朋友...吉普本人的洞察与自欺等等。

    试图消灭“差别感”,拼命融入他人,但又反被“差别感”所控制,想变得与众不同:

    那位出版了11本小说,1本党史的领袖情妇骄傲地说“罗马是世界上唯一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在罗马你不会超过别人一星期,马上又被比下去。罗马是纯粹的集体主义”然后又骄傲地宣称“我跟你们不一样,我用文学改变世界”。

    当然,在只写过一部抒情小说的吉普看来,这只是她本人对自己“沉沦”的一种不自知而已。

    所以,吉普注定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如他自己所说,一个敏感的人,如海德格尔所说为明确了存在的“选择性”而“操心”的人。这个敏感的人曾写过一部美丽的小说,然后陷入长达40多年的灵感枯竭,他想要写出更美好的东西,但身陷困惑,到底什么才是更美好的?——如果人人都在沉沦。

    关于“死亡”和“时间”

   疯儿子”呐喊着:屠格涅夫说‘死神在看着你’。影片中处处流淌着死亡地阴影。开头处日本游客地猝死;加长林肯险些撞在吉普身上,驶过去,透过车窗是一张布满死亡气息的年轻面孔;圈中友人的葬礼;初恋女友的死讯传来;发现修女玛利亚躺在房间里一动不动后,吉普倒吸了一大口凉气。

   约翰·邓恩的那段著名的布道词怎么说的来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的死都损及于我,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这不是抒情,而是事实。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一种突如其来地对现实生活的否定。只有当人面对死亡时,才会停止对世界的忧虑和担心,从陷落中孤立出自己,成为真正的存在。而且,按照他的看法,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属己的而有待实现的潜能(画画的小姑娘)。

    影片中的脱衣舞娘雷蒙娜。便是摆脱了死亡恐惧(知道自己马上会死),彻底释放“本真”的那一个。

    吉普一直被孩童吸引着,找到一小段导演保罗的采访,他这样解释“在感情的旅程中,在成年之前有一段时间,人们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觉得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是一样。然而,当终于有一刻他们意识到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他们会感受到一个微妙的,根深蒂固的无意识的痛苦。”我猜这一刻,也就是知道了人生的生死无常性。

    吉普懂得了死亡终将到来,也明白了存在的真正意义,却活在死亡恐惧下,65岁的他不停地说“我感觉很悲伤。我老了。我要重新写小说了。”

    而他不想像他的编辑一样选择离开罗马,因为他知道人生就是一辆哪也抵达不了的火车,就如同他们在宴会中所玩的游戏。他想寻求的是更深刻,更美丽也更堪用的答案。

    他看了一个摄影展,摄影师从出生起,每天给自己拍一张照片,从未间断。当老年吉普,像看一条流淌地长河一样看完摄影师的过去时光,如同海德格尔一样,吉普产生了某种顿悟:人即时间。

    在他身体的某处,仍然记忆着18岁时最好的状态,他在海中嬉戏,躲避游艇,与心爱之人相互遥望着。那不是过去,而是自己的一部分。仍可以找回的东西。

    这也呼应了后来修女玛利亚所说的“你知道我为什么只吃菜根吗?因为根很重要。”

    过去,并不是可以翻篇地日记簿,它是人生这幅油画的一部分。哪怕它被一层又一层的“现在”所遮盖。

    关于信仰

    “南黑森林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小屋仅六米宽,七米长。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个房间:厨房兼起居室, 卧室和书房。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和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 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

    这是海德格尔晚年的居所。住在那里的他,渐渐远离形而上学,写了大量的诗歌。如他所言,人生行至此,不再“观察”风景了,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刻的幻化。

    老年的海德格尔也从哲学转向了宗教,但他的神自始至终都在一种“超越”的领域,即这样一种自觉“如果人们行善却不会得到任何快乐,只会被伤害,被践踏,那么人们还需要行善吗? ”

    在《林中路》里,他曾这样评价“上帝已死”的20世纪,“上帝之缺席意味着,不再有上帝可见地和明确地把人和物聚集到它那里,并且由于这种聚集把世界历史和人在其中的逗留嵌合起来。但在上帝缺席这回事上预示着更为恶劣的东西。不光诸神和上帝逃遁了,而且神性的光辉在世界历史中也已黯然熄灭。”

    无神圣感,这本身标志着现代生命的沉沦。神圣乃是超越人世的真正光亮。这绝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谈论。

    而影片中的宗教表达,也如出一辙,被教会封禁的圣徒玛利亚,所显现的,是一种受难的善,和凝聚生灵万物地诗性光辉。当鹳鸟集聚在吉普的阳台上,玛利亚说“你知道吗,我知道它们每一个的教名”。

    到此,也很难不想起海德格尔那句“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游弋在罗马城中的老年吉普,也彻底明白了人生这场把戏,最终与代表“美好诗意”的初恋相遇。在人生这充满虚无的旅程中找到了一味良药。

    存在的意义便是编织生命这席羊毛地毯,没有目的,只有抱持着诗性的光辉,努力地增添它花纹地繁复性。如同影片中那位掌握着罗马所有美丽建筑物的钥匙的人,他不是守门人,但他之所以可以通向一切“美好”,原因则是“我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所以吉普最后这样说:“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藏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下,说也说不完。其实不过是浮华云烟,我不在意浮华,所以这就是小说的开始,最终不过是个戏法,对,是个戏法”

    而之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重要的并不是罗马城。只是罗马有拿破仑,而拿破仑代表着“从崇高到可悲的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样一个不断移动的崇高和可悲的城市中,导演想拍的,如同那位荷尔德林的终生信徒一样,其实是存在与时间,是诗性的光辉。

    The Great Beauty。这绝美篇章即其自证。

 2 ) 只摘录

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众人与写了11本小说外加一本党史的女作家stefania的斗嘴。先是stefania说自己充满正能量云云。

大家都厌烦地作痴呆状。只有jep刻薄地说:因为我们在乎你,不想让你难堪。你这一堆夸夸其谈,这些一本正经的招摇卖弄和自负啊……这些尖刻言辞……都是脆弱的表现。是一种缺失。最主要就是太假。我们在乎你,了解你。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我们就聊些废话,扯些无关琐事,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
……
stefania,母亲和女人……你53岁了,跟我们大家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能做的就是照看彼此。彼此陪伴,开开玩笑……你觉得呢?

----------------------------------------------------------------
这个老dandy的话可怕得让人发抖。没人摘录这段,我把电影又回顾了一遍。

 3 ) 三十个电影里出现过的场景

按电影里出场顺序为序。图片全部为截图。只有地名没有地址——又不是写攻略。 图片描述为英文或意大利名称。中文译名大多来自中文维基和穷游网。 感谢某意大利语旅游网站和谷歌翻译,让我读懂意大利语的网页qwq 感谢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指点了几个景点。

1. 奥勒良城墙(70%确定)不能百分百确定是奥勒良城墙,因为拿谷歌地球沿着城墙走了一圈也没看到这个地点,而且罗马不止一圈城墙大概有十圈……

1. Aurelian Walls

2. 贾尼科洛山上的加里波第纪念碑。接下来镜头里的大理石胸像排列在Viale delle Mura Aurelie上,就是纪念碑前面这条路。

2. Monument to Garibaldi on the Janiculum Hill

3. 帕欧拉喷泉

3. Fontana dell'Acqua Paola

4. 六十五岁生日派对场景:“took place in a terrace between Via and Via Bissolati Sallustiana, one step away from Via Veneto and Villa Medici” - 谷歌翻译

4. partying all night

5. 罗马橘园。这棵树后面就是这个公共公园的入口。那个隔着栏杆看Jep的小修女和之后的踩着梯子摘橘子的修女大概都在隔壁的Basilica di Santa Sabina all'Aventino里。

5. Giardino degli Aranci

5. Basilica di Santa Sabina all'Aventino

6. Jep家(50%确定)只能根据背景里的斗兽场外墙来猜测地址,大概是N°9 Colosseo这个酒店的顶层,地铁站Colosseo楼上,或至少是这个街区。

6. 土豪他家

7. 从土豪家天台看下去的花园现实中并不在土豪家楼下。这是Palazzo Sacchetti的花园,还有个漂亮的Nymphaeum(类似于建筑景观里的人造山洞)

7. Garden of Palazzo Sacchetti

7. Palazzo Sacchetti Nymphaeum

8. 纳沃纳广场。左下角是贝尼尼的四核(划掉)四河喷泉。旁边就是圣埃格尼斯教堂。

8. Piazza Navona

8. Sant'Agnese in Agone

9. 背景里台伯河上的Mazzini桥

9. Ponte Mazzini

10. 背景里台伯河上的Sisto桥

10. Ponte Sisto

11. 罗马公墓 (感谢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11. Campo Verano

12. 伯拉孟特所设计的著名礼拜堂“坦比哀多”,在蒙托里奥圣伯多禄堂(San Pietro in Montorio)的小广场中央。

12. Tempietto di Bramante

13. 小女孩表演绘画的花园和别墅:"at Via di Villa Pepoli, hidden and exclusive street in San Saba just beyond the Aventine, even in actually the house museum of a collector of contemporary art, built in the 80s of '900 just to accommodate his collection" - 谷歌翻译

14. 钥匙孔,可以看到圣彼得教堂的穹顶。“the famous locks framing the dome of St. Peter through the garden of the Knights of Malta on the Aventin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iazza designed by Piranesi.” - 谷歌翻译

14. Keyhole

15. 位于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西侧展馆的Marforio雕像。

15. the statue of Marforio in the Capitoline Museums

16. 位于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里的La Fornarina,画家是拉斐尔

14. Fornarina of Raphael in 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Antica (National Gallery of Ancient Art)

15. 位于斯帕达宫花园里的“博罗米尼透视”

15. Borromini’s Perspective in Palazzo Spada

16. 美第奇别墅的花园露台

21. Garden in Villa Medici

22. Salone delle Fontane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2. Salone delle Fontane

23. 直指斗兽场的帝国广场大道

23. Via dei Fori Imperiali

24. 之前那个花园所在的Palazzo Sacchetti的饭厅里,失去儿子Andrea的贵妇人Viola独自进食

24. Palazzo Sacchetti

25. 卡拉卡拉浴场

25. Bath of Caracalla

26. 现为National Etruscan Museum的朱莉亚别墅

26. Villa Giulia

27. “能买来的贵族”的祖宅是现实中这个家族的房子:Colonna家族的Palazzo Colonna。电影里两人的姓氏也是Colonna,但现实中并没有Colonna of Reggio这个旁支。(对意大利家族历史一点都不了解,有错请大力纠正)

27. Palazzo Colonna

28. 从梅蒂奇别墅看罗马全貌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8. View from the Villa Medici

29. 台伯河上的Cavour桥

29. Ponte Cavour

30. 位于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斜对面的圣阶

30. the Scala Sancta near the Lateran Basilica

 4 ) 从《绝美之城》谈费里尼的运镜

 
但凡想谈谈费里尼以及关乎费里尼电影的人,都将遇到不可消解的麻烦,因为其人与其影均是谜,不可谈论。一旦谈论,那份魅力即被消解。幸好,不断有可畏的后生在做这种尝试,费里尼的老乡索伦蒂诺即是一例。这部电影被冠名为“La Grand Bellezza”,直译成英文是The Great Beauty,再转成中文即“伟大的美”,它被美化为“绝美之城”是没问题的,因为它所讲述的就是罗马这座永恒之城。

 电影第一次对罗马的伟大发现是费里尼拍摄于1960年的《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照意大利语形容词置后的语法,这一片名应翻成“生活的甜蜜”而不是“甜蜜的生活”),而索伦蒂诺的这部《绝美之城》延续了费里尼对罗马的观察视角,马斯楚安尼饰演的记者被一位男性作家替代,相同的套路:借角色的眼光去展现罗马上层资产阶级糜烂的生活。索伦蒂诺在以一种现实主义介入的同时也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空间,将费里尼的另一部杰作《八部半》中梦与幻觉的手法熔铸进自我作品中。所以人们说,《绝美之城》是“21世纪的《甜蜜的生活》与《八部半》”。

 这一说法令人讨厌,深爱着费里尼的影迷都会觉得这是对费里尼两部杰作的一次亵渎。以《甜蜜的生活》和《八部半》为标杆考量,索伦蒂诺的这部《绝美之城》会是一部差强人意的泛泛之作,它无法招人喜欢是因为它对费里尼作了浮于表面的模仿,我们曾经从费里尼电影中体验到的纯净与丰盈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浮躁与平滑。究其原因无非是费式电影作为一种个人精神的流露存在不可模仿性。从技术上,我们也可以发现索伦蒂诺的运镜与前辈相比是多么地“狼狈”。那是一种塔伦蒂诺式的运镜,而不是费里尼式的,问题就在于这里,索伦蒂诺用自己夸张的镜头处理去模仿费里尼的精神内核,获得的不再是轻盈与丰满,而是一张张像纸一般单薄的影像。

费里尼不断在他的电影中消灭镜头的痕迹。他通过以下方法办到:一方面他设计镜头视角无所不在,而不再是传统“全景—中景—近景”这一规整的设置模式;另一方面是他的镜头移动建立于演员的移动之上,他的尝试就是将人物与镜头形成一个相互联接、相互作用的整体,当演员轻盈移动时,镜头也随着同一韵律轻轻摇移(最好的例子是在《八部半》里,从头至尾都是这一方式),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一种类似舞蹈的优雅,演员与摄影机成为一对曼舞的伴侣,那种和谐的运动也将与观众的感官形成共振,演员、摄影机、观众形成一动态的共振整体,在观影途中不断地转换韵律(即电影节奏),以此达致无比优美的效果。

而索伦蒂诺的摄影机移动是与影像是相互脱节的,摄影机纯然是自我之移动,它们遵照一套已然建立好的运镜系统,这在索伦蒂诺所有的电影中都存在,只要技术好,套用合理就会个人镜头语言的显著表现。但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法则只适用于好莱坞,在《绝美之城》中它就遇到了致命的麻烦——与表现内容的脱轨。这部类似于普鲁斯特般的意识流电影,它的魅力就在于那不断变换、无可捉摸的感觉捕捉,流动性本可以创造出它的丰盈,而索伦蒂诺无比形迹化的运镜却在不断地在对之消解——涌动的感觉被框在了生硬的外壳之内而得不到自由的流泻。索伦蒂诺与费里尼的本质差别就在于此,再不必提费里尼那无可企及的个人魅力。同样也是为何《绝美之城》远远低于《甜蜜的生活》或《八部半》的原因。

 5 ) 绝美的延续性

如果纯粹的说这是一部21世纪的《八部半》或者《甜蜜的生活》,既是对费里尼的不尊敬,也是对导演索伦蒂诺的不尊敬,甚至用“亵渎(blaspheme)”形容也不为过。但要说索伦蒂诺完全没有受到费里尼的影响显然又是滑稽可笑的;说他的叙事有点“新浪潮”的味道好像并不过分;甚至更牵强一点说Jep仰望着自己的天花板想象出记忆中的大海,而身侧Romana说她也看到了大海的段子能让人想起安东尼奥尼《放大》的结尾。当然还是费里尼的影响最深:矮人、孩子、魔术师、奇异动物(长颈鹿)、喷泉、圣女、夜游、美女,当然还有游侠一样乐在浮华其中却又置身事外、内心敏感因而疏离孤寂的男主角,就差名字没叫Marcello 了!这不是费里尼又是什么?

但索伦蒂诺真的是比当年的老费更进了一步、更成熟了。就好像65岁的Jep 和 40左右的Marcello 对比一样,更加睿智而深沉、更加馥郁而醇厚。《La Grande Belleza》绝美之处也正在于此——对以往光辉传统的美妙延续和演进。这部时髦的电影一定100%意大利电影传承不会错!借用时尚界故作高深风雅的词句来说就是——意大利电影的DNA 加上现代风味(modern twist)。不过怎么加上这个现代风味,而且还要加得恰到好处而不和原来的DNA冲突,就需要大师手段了。当然这些个手段也不是凭空而来(大多也都是继承而来的),导演的镜头和光线运用、象征性细节以及配乐也都是这些年电影历史发展沉淀继承下来产生的现代风味。

先从镜头和光线说起吧。电影开始贾尼科洛山的景色,穿着花衣服叼着烟读报纸的老太随着扬起的镜头看见斑驳碧绿的树叶和缝隙中闪烁的阳光、躺在长椅上睡觉的流浪汉、穿着背心在喷泉前洗脸的胖子、风声、鸟叫,一副恬淡而自然的美。突然绝妙的一幕出现了——镜头由远及近朝着喷泉对面的旅游团看去,却在触及喷泉池边缘处停止了前进,绕着喷泉旋转1/4周到了正面——原来这是大名鼎鼎的Fontana dell'Acqua Paola。镜头微微向上扬起,看见了喷泉上站成一排的黑衣唱诗班,唱着一首空旷而高远的I Lie。一个游客离开团体独自去拍照然后倒地的小插曲(小插曲也很有意正思,导演寓意应该是生命无法承受之美,和后面的主题貌似有种隐约的照应)后,镜头给到窗边唱歌的黑衣女人,再次由远及近,变成女人侧面的特写,甚至能看清她碧绿色晶莹湿润的眼部细节。Jep 生日大趴上从顶端向下看的镜头随后缓缓抬起,变成了完全的上下正反颠倒;男女们面对面跟着欢快的La Colita 舞着一半,Jep突然停下来在两排舞动着的男女正中间抽烟,背景中激烈扭动的身体和挥舞的手臂变成了慢镜头,镜头再一次由远及近给到了Jep的面部特写。第二天醒来,镜头在颇有些曲径通幽的修道院里再次由远及近,突然听见了儿童嬉戏的声音、看见了面带微笑的修女 ,然后随着孩子镜头也在轻快地奔跑。在小礼拜堂外碰到寻找女儿的花衣服女人,镜头又一次由远及近地进了礼拜堂,找到了躲在地下室和Jep对话的小女孩。不仅是镜头,导演光线的运用妙处就更多了:Jep生日爬梯后第二天清晨,关在修道院里嬉笑看着遛狗人的女孩们,被修女呼哧后留下唯一没走的偏偏就是那个脸上照着圣洁阳光的女孩;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伴随下被暖色灯光逐一点亮的雕塑和名画;马路上加长车里面无表情女人冷色调的脸;多次Jep脸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回忆中小岛上灯塔光束照在年轻的Jep脸上一晃而过的亮,导演用他的光好像在说着什么。

啰嗦了这么多的零碎细节是因为两件记忆颇深的事:世界电影史课上老师讲黑泽明拍《罗生门》刚开始樵夫在树林里行走那段用了300多个镜头机位,而且镜头向上对着树叶阳光天空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过去如果这样做太阳光会烧坏镜头和胶片;看过的一本叫做 《Camera Historica》的书在序言里通过《'Non', ou A Vã Glória de Mandar 》开篇一棵大树的种种镜头手法,夸耀这一棵包含了“电影发展的历史”的树。《La Grande Belleza》里很多镜头、光线的手法是费里尼时代就有的,还有些则是60年代到现今电影艺术和科技的继承延续。黑泽明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可能没人注意的小细节很多却是了不起的前辈电影人的创新心血,而对于以往探索的尊敬、继承、延续是“美”必不可少的。当然电影早已不局限于电影了,电影中“美”可以是卡夫卡式的荒谬、可以是托尔斯泰内心的煎熬、可以是莫奈的眼睛、达利的胡子、披头士的歌、猫王的发型着装。

只是再美的镜头有时也无法比拟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细节带来的快感。故弄玄虚撞墙的行为艺术家把私处的毛发染红还留着一个镰刀锤子的图样,所含之意令人忍俊不禁!Jep 前后两次提起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都不讲的书却不成功,意欲为何?Andrea引用屠格涅夫和普鲁斯特关于死亡的话把Jep问得有些尴尬,而一旁(象征着肉体、生命)的Romana其实身患绝症。过世的初恋女友Elisa的丈夫介绍新女友Polina给Jep认识,老花花公子第一反应竟然是老陀的《赌徒》!晚宴上被父母逼着愤怒乱扔颜料作画的小女孩,导演对“现代艺术”缺乏内涵的摇钱本质之讽刺可见一斑。而闹剧一旁,有着无数“宝藏钥匙”的Stefano出现了,吃剩的意大利面托盘漂浮仍在水中,他带着Jep和Romana见识了真正的艺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现在,继承、延续、发展而来的真正的艺术!而在片尾一口气吹散了候鸟、苦苦跪爬着圣彼得教堂阶梯的百岁圣女是里面少数正面形象的宗教人士;浮华享乐中只有高级餐厅里私会的神父和修女、大谈烹饪坐着劳斯莱斯的红衣主教、花700欧元去打Botox治疗多汗双手的修女。信仰、宗教的现状自己想象吧!而如此多零碎而精美的细节却又很好地贯穿在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费里尼啊费里尼!

《La Grande Belleza》在音乐的运用方面完全超越了前辈的意大利导演,一部电影的配乐简直就像一部交响乐一样起承转合,而纯熟运用的几个动机(motif)则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心,甚至在电影结束后旋律依然萦绕在耳边。五个旋律在电影中被重复地使用过:David Lang 作曲的 World to Come IV(2次)、Arvo Pärt作曲 Robert Burns诗的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2次)、John Tavener 作曲的 The Lamb、Zbigniew Preisner 作曲的 Dies Irae(2次) 和 Vladimir Martynov 作曲的 The Beatitudes (4)次。前四个旋律都伴随着唱诗班或者是咏叹调,或神圣高远,或悠扬而寂寥(多少都有些宗教意味),伴随着Jep 回忆、悲伤、寻找、顿悟。然而最令人回味的还是俄国作曲家这首优美的The Beatitudes。旋律四次出现的地方都极耐人寻味:第一次是Jep脱衣舞酒吧和Romano见面出来后一个人夜行,上台阶碰时到了拾级而下黑衣金发的Fanny Ardant本人。(从《La Dolce Vita》 到本片,在罗马晚上夜行难道这么容易遇见金发的大明星么!) “Madame Ardant?” “Oui.” 原本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大明星和Jep却停下脚步,如老友一般相视一笑,迟暮的美人、美男子四目交汇中又有多少言语尽在不言中。两声 “Bon nuit” “Bon nuit” (而不是高亢的“Marcello,where are you?”),他们又各自消失在了自己的生活里(注视着Ardant离开的Jep此时明明站着没动,脸上的光线一侧明亮,一侧暗了又慢慢半亮了起来,也是个极为玩味儿的小细节)。旋律第二次出现在Jep去看一个展览,艺术家从出生开始每天拍一张照片从未间断,看着满墙密密麻麻的头像从淘气小男孩到胡子大叔,连续性的生命、成长、衰老被记录下来,Jep站在整墙整墙的照片前双目湿润。第三次是在Jep家宴请百岁圣女,受雇佣出息宴会假冒的没落贵族Elisabetta Colonna 晚宴后落下丈夫一个人回到小时候出生、成长的如宫廷般的豪宅中。老奶奶投下一枚硬币拿起听筒,黑暗中灯光点亮了一个纯白精美的摇篮,镜头绕着摇篮旋舒缓地转了半个圆周,逐渐拉近。隔着一层玻璃,隐在黑暗中老奶奶的脸逐渐清晰起来,听着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从听筒里不带感情地传出,湿润的双眼凝视着孕育过自己的摇篮,而摇篮仿佛也随着老奶奶回忆的情绪略略晃动。(关于这一段插曲还有一个值得回味的镜头细节——老奶奶穿过第一个房间即将从远处的门进入走廊前,朝着镜头方向看了一眼;镜头突然变到了近处的走廊,跟着一个男人黑色的背影平行于老奶奶穿过走廊进入下一个房间,镜头再重新回到老奶奶身上。猜测这个黑色的背影是老奶奶回忆中童年时期的父亲。)旋律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全片结束后的最后一段字幕,镜头随着台伯河水缓缓的流动。和钢琴间断的音符不同,弦乐的这种如水般流畅自然的连续性(从埃尔加那著名的大提协奏、到柴小协、到维塔利的恰空)总是能含蓄却又饱满地表现出内心中深藏的厚重情感。当Martynov悠长绝美的弦乐四重随着河水、随着舒缓的镜头奏着绵延不断,流啊流,流啊流,其中的情感含着回忆,却又微微悠扬向上成了对未来勃勃生机的憧憬:河畔跑步的人,河上的自由自在的鸟,还有那屹立着的圣天使堡。

抛去电影的形式、手法和华丽的物质、皮囊,Jep和我们所有人在苦苦寻找的 grande belleza (great beauty, 大美、绝美)是什么?电影中的意思是:由生,到死,其间blablabla,为了七情六欲而忙碌的我们,其实无法承受这绝美。惊叹于罗马的绝美,日本游客倒地而亡;惊叹于信仰的绝美,百岁的圣女凄苦艰难地跪着攀爬圣彼得教堂的阶梯;“我有样东西给你看”,羞涩的Elisa退后一步,露出了年轻而绝美的身体,年轻的Jep脸上突然一阵明亮的光,又随即黯淡下去。这绝美,是超乎我们控制、超乎我们承受能力的东西,而我们最多只能感受到那昙花一现、刹那芳华。这绝美,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戏法,而戏法的背后只是空虚。不知屹立多少岁月的罗马古城和斗兽场,看着我们芸芸众生,既不憎,也不爱,只是这么静静地看着。

这是Jep的答案,是导演的答案。

电影里反复说了两遍的段子——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不说的书,结果没有成功。我心里就在想,真要是能把平常人的鸡毛蒜皮写得让每个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是多么难、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这已经不是到了隐去艺术家在作品中的存在让观众和作品直接心灵交流的境界了(再次引用乔伊斯的 dramatic);而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的消失,能让观众和作品的“本质、精髓”直接交流。但如果情感、知识无法注射进神经系统,同样如此纯粹的交流怕也是难上加难吧。

虚无主义也好,存在主义也罢,那么多主义不主义一是搞不清楚二也没能力没精力细细究它们的来龙去脉,但说来说去就是找生命的意义。姑且认为生命的意义有很多,其中一个最终极的意义 (抑或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面所谓“最高善”)就是追寻那些“本质、精髓”。而“美”或者“绝美”,就是隶属于这些“本质、精髓”。

那么“美” 或者“绝美”是什么?想来想去又折中了:“美”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能值得追求的目的。为什么既是状态又是目的?就像(或者就是)生命、或者任何事物的延续性一样,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目的 。想到这一步突然就变得有趣(豁然开朗?)了:人类感官的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千篇一律却让我们孜孜不倦,这和伟大艺术品中的“美”能让所有人产生的通感肯定不无联系,而且一定是非常本质的联系。

而还有什么比生存本能(和对危险的恐惧)更本质的呢?感官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或者说“美”的重重具体体现(或者偶尔的“昙花一现”),其实不就是满足了我们的生命实实在在的存在感受和对生命延续性的渴望嘛?因此推测一个能长生不死的神会觉得什么都是不美的吧(明显有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所以设定天使在变成人之前看事物是黑白的、也没有嗅觉闻不到咖啡、食物的香味——请看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或者烂俗爱情片《天使之城》也成)。因为潜意识里如果没有一个定时闹钟滴滴答答,那么生命、延续性、时间又还有什么意义呢?而“美”也随即消失了。Jep 和住在诺瓦纳广场的富女人Orietta 上完床后一支烟,潜意识的闹钟突然开始了滴滴答答,清澈而纯美至有一丝神性的合唱(Temple Church Choir 唱的The Lamb)从深夜里缓缓浮现,苏醒的还有Jep。

电影最后回到了40多年前一切开始的小岛上,羞涩的女孩解开纯白的短袖露出美好的胸部,男孩痴痴地看着她,一闪而过的灯塔光束点亮了他的双眼。与其说刹那芳华是绝美,不如说这个纯熟的环形结构(哦《暴雨将至》)更美。不,应该是古根海姆式的螺旋上升更恰当:仿佛回到了原地,却已经不知不觉更上了一层楼。“美”来自延续性,延续性产生“美”:音乐动机的重复出现延续了贝多芬、莫扎特、肖斯塔科维奇…;镜头、叙事、光线、场景延续了罗西里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一日一照片的展览是生命的延续性;绵长不断的弦乐是音符和情感的延续性;Jep 断了四十年终于又连上的情愫和灵感也是延续性。如果把刹那芳华比喻成一粒粒的珍珠,“绝美”的则是将珍珠最终串成的项链。

ps 看完电影忍不住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字到此本应该结束了,只是说起“美”的延续性突然又想起两个件有点却不并是特别相关的事,索性一吐为快。

去年刚得了普利茨克奖的王澍来学校演讲,不巧碰上全校罕见的停电,建筑学院院长Bob决定大家先去吃个饭,可九点回来发现依旧没电、没法放幻灯片,于是讲演以问答的形式。坐在下面我逮着机会问了大建筑师一个问题:“我们90后出生在大城市孩子,正好也赶上城市化、市场化的黄金时期。当我看见您的作品时,觉得很美,能感受到您希望表达的古代山水田园的意境。您这些悠闲的意境和当下快速的都市生活正好形成对比,您的反潮流一跃成为了高雅、却奢侈、虚幻、不接地气的东西,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也都无法把自己和您的房子联系起来。”

大家听着我这么个大而空洞的问题都有些迷茫,我只好又厚着脸皮打了个比方:“假设一个喜欢趴体的意大利女孩买了一条Prada的裙子,而Miuccia设计的灵感则来源于文艺复兴时达芬奇的一幅画。女孩穿着新裙子在聚会上和同伴们说:’我这裙子可是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浓缩着我们的文化精髓。’我不确定她的朋友能明白她在说什么,不过我可以确定她们绝不会从裙子里看出一丝一毫的达芬奇。当然,她们绝对都懂Prada!王大师您现在功成名就如Prada,怎么帮我们联系上我们的传统、我们文化的根呢?”

大师回答道:“每一代的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身份认同,我认为你不能丢掉。回归传统也需要你心态开放。文化大革命毁灭了很多东西,整整两代人都迷失了。就像我经常说的,我觉得我出生在17世纪,那时的中国充满着自由的精神和伟大的艺术气质,那是最好的时代。我尝试着将那个时代融合进我的作品。” 大师没有正面回答我关于延续性、断代文化如何续连的问题多少有些令人失望,而且17世纪到底说的是明朝灭亡还是康乾盛世呢?相比中国,历经了苏联的俄罗斯人据说现在依旧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不只是喝伏特加的粗人,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老柴、老肖、勋伯格延续下来的必定依然有着敏感而丰富的内心。

昆德拉在一本书里讲艺术延续性问题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模仿者不仅技法同样高超,甚至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也与艺术家当时无二致,为什么两人的地位差那么远呢?”老昆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对艺术发展的延续性意识,每一部重要的作品都因为其在特定时间对以往的继承以及未知的探索尝试而显得意义非凡。就像做科学一样,你说你现在“独立发现”了运动学三定律,和放在牛顿时代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想想爱因斯坦弄出相对论也都是有洛伦兹一帮人在前面,莫奈弄出大色块光影不也有透纳在前面呢!而现在看来许多作品丝毫没有体现出来延续性(当然也就毫无“美”可言),极大可能是两种情况:要么太浅薄、过度简单、浪漫化,根本无法领会真正的探索已经到了什么层次;要么就是无病呻吟、装神弄鬼。

所以,去你妈的媚俗小清新,去你妈的装神弄鬼的“现代艺术”!

 6 ) 他说Jep Gambardella正站在绝美之城的废墟中心


“你这种第三人称的习惯还真让人难受。”

对面从头到脚被红色包裹的行为艺术家假装没有听懂Jep的嘲讽,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以共鸣为生的超凡脱俗的艰辛旅程,殊不知这整套早已过时的论调正是她被排斥在这座城市边缘的原因之一。

要说意大利最名扬海外的东西就是时尚和披萨,在罗马,稍稍赶不上流行的脚步,不到一周你就会叫人给比下去。

那么什么是时尚?时尚是上流社会的游戏,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野蛮生活,是笙歌夜舞、酒池肉林。古罗马斗兽场的隔壁几乎每晚都要上演没有流血的竞技,觥筹交错间唇枪舌剑来往,争论的尽是形而上的话题。有钱人茶余饭后的消遣就叫做虚情假意。

这整座城市就是虚情假意的集合体。人前恩爱的夫妻,丈夫其实更热衷于站街妓女的肉体;愤世嫉俗的女强人,从事业到家庭均由谎言构建;巧舌如簧的美容大师除了哄骗顾客乖乖掏钱外一无所长;同床共枕三十五年的妻子到死最牵挂的仍是初恋情人,而悲泣着起誓“我会一直活在对她的热爱中”的男人没隔几天便寻觅了第二春;“好演技的诀窍在于不要演过头”,深谙此道的Jep在葬礼上却抢尽风头,夸张的眼泪令悲剧的氛围愈加浓厚,他几乎骗过了所有人,除了Ramona。

半老徐娘的Ramona活得自由潇洒,她在父亲掌管的夜店工作,立志当一名精致而有尊严的脱衣舞女郎。可在这个年头,比起遮遮掩掩讲究技巧的舞女,男人们更喜欢那种搔首弄姿的直接法。看似毫无前途可言的Ramona依旧我行我素着,她不觊觎有钱的老男人,好奇但并不沉迷奢靡的生活,不吸毒不酗酒,除了工作时间在男人面前脱衣解带外她简直就是新时代的模范女性。她不同于Jep所熟悉的上流社会里的任何人,对他来说,Ramona就是一个谜。

Stefano同样是一个谜,拥有罗马所有美丽建筑的钥匙的他既可能是罗马古文明的守护者,也可能仅仅是一名擅闯空门的雅贼。夜半时分他执灯引领Jep和Ramona穿行于历史沉淀下的艺术长廊,昏黄的灯光为这些老古董们披上了静谧的外衣,但惊鸿一瞥间所感悟到的力量却能令所有喧嚣都在它们面前黯然失色。可惜的是,对于那些现代艺术收藏家们而言,画布上少妇恬淡微笑的吸引力终究比不过一个愤怒孩童以双手涂抹下的哭泣。现下全罗马境内还愿意从Aventino山上的钥匙孔中向里窥看的除了他们三人,大概就只有怀揣敬仰之心远道而来的游客们了吧。当然,如果Maria修女再年轻个十几岁,应该也不会拒绝。

梵蒂冈举行的仪式里安排她坐上宽大的白色高背椅,以圣徒之姿接受各方的顶礼膜拜,修女沟壑纵横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双脚悬空晃动着,仿佛一个不经事的少女。罗马人看惯了背诵烹饪心得比传授经典更在行的红衣主教,号称每天只吃四十克植物根系睡在地板上的Maria修女只会显得更加虚伪可笑。在一切讲求曝光度的时代里,谁又相信她会真的凭借双膝爬上四周空无一人的教堂圣阶?信仰再无法进驻这个城市、进驻人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在Jep的生日派对上,体型肥硕的女人自斗兽场的模型里走出来,从前明艳动人的电视广告女郎,如今“精神和身体都废了”。而沦落到成为雇佣贵族的夫人出席一次宴会要价二百五十欧元,她只能在投币式讲解机冰冷的女声里重拾昔日家族的荣誉。这也许就是今日的罗马——空洞的繁华。

人们总是在问Jep:“为什么你不再写书了?”,Jep的回答是:“我在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没有找到。”——于是问题就变成了,究竟Jep Gambardella已经寻获的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呢?

他在二十六岁来到罗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珠光宝气的世界里去。罗马毫无疑问是美好的。她的美好不仅局限于宏伟精致的建筑、细腻逼真的雕塑、风格各异的名家画作,还有轻佻的眼影、勾人的唇角、璀璨的珠宝、颜色艳丽的布料、剪裁考究的服装、价值不菲的高档轿车,甚至你在这里还能找到已化作尘埃的美丽,人们依托想象在心里描绘出旧日的光景,这些全部都是罗马绝美的奥秘。

而在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年轻的Jep和年轻的Elisa站在灯塔下面,少女后退了一步,向手足无措的少年轻轻微笑。“现在我有东西想给你看”,她说。

Jep看到了什么?那大概也是一座绝美之城,温暖的阳光下正萌发着爱意、青春和悸动,青涩的欲望流淌其中,纯真与梦想点亮夜空。然后某一天上帝变了个戏法,一切美好就此销声匿迹。六十五岁的Jep Gambardella睁开眼睛,发觉自己仍然站在绝美之城的废墟中心。

 短评

生于幻象,路过死亡,心怀惆怅。有的人爱的深,眨眼已是隔世。有的人爱的浅,却念念难忘。

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适合大银幕看。一旦衣冠楚楚,再怎么荒淫无度,丢在罗马的建筑群里,横看竖看都上了艺术的路。试图穿越现代、回归古典的一种寻找,寻找美,化归记忆里丰盈充实的年轻肉体;寻找意义,发现上流生活只有华丽皮囊和无休止的呱噪

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不要轻易说懂得65岁老人的孤寂,他40年来的逃避与沉沦。他衣冠楚楚,每一道皱纹如同历史般隐秘,你不了解他的秘密,正如他不知道18岁时爱着的那个女孩为什么离开他,却在她死后被告知35年来她一直爱着的是他。为什么不再写一本书?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他总在说穿他人的真相,惟独回避自我的真相。

11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整部电影就像一出华丽的咏叹调,唯美诗意还有些许惆怅,摄影、配乐和意大利的美景都美的让人窒息,关于虚无的琐屑故事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情绪、氛围、环境、回忆和感觉之类的东西变得比故事更加能激起情绪,保罗·索伦蒂诺这次的尝试给人的感觉就像看泰伦斯·马利克拍意识流和回忆。★★★★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13-14颁奖季最佳,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 形式上:镜头调度美轮美奂、画面构图美得让人窒息、配乐宛如天籁、剪辑别出心裁;内容上:块状叙事有意识流韵味但仍有主线、极丰富的哲理(存在主义、绝美、现代性)、瑟维洛出色的表演。即使不去细究内涵和隐喻,也足以领会到绝美。(9.5/10)

1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每个场景都是美的,但是电影本身却绝望地告诉我们,想要超越平庸的生活,人们求助财富,美学,艺术,文学,魔术,宗教,信仰,但这依然是徒劳的。

18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费里尼风格的延续,宏大、丰富、眩晕,是虚伪与自嘲的一场探戈。结尾处的万籁俱静震撼人心。

21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太幸运今天来影院看了它。无法言喻,但两个半小时,我完全被吸入银幕了。“意大利的电影是最好的”

2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罗马的浮光掠影,热闹而生活的气息。得自费里尼的碎片之美,无论摄影和剪辑都无比炫技。索伦蒂诺放弃叙事结构后反而营造出了似懂非懂的奇妙意境。如果说画面美轮美奂,那配乐就是热泪盈眶!今年“看”过最好“听”的电影~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除了漂亮之外都算不上一流的城市宣传片,好看归好看,泛着阿兰德波顿或者更花哨更爱掉书袋却出身美国的专栏作家味,也即是油滑与格调不高。虚浮的影像缺乏内在定力,广告式的创意美学,还是新欧洲啊。

31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看不懂又觉得好看的片那才是真有魅力啊!各种推移拉远拉近的匀速镜头,配上古典圣歌舞曲的配乐,相得益彰,再加上绝美的罗马背景,跟着一个已入暮年对周遭的生活麻木不仁的上流人物,看一看上流社会的众生相,听一听空洞煞有其事的人生感悟,却到底赶不上成长之初黄昏小岛上的一个后退一张面容一次初恋

36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不打分,表示没全看懂,意大利了解的不够多,旅游不多,不会说意大利语,难以评述。并对不会说意大利语没住过表示懂完了,是神片的人表示佩服。

39分钟前
  • 安獭獭
  • 还行

如果以北京为题拍部绝美之城,用同样的情绪,刻薄同样的人,同样的自嘲、眷恋、缅怀,姜文应该做得到。

41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不是绝美是颓废,不是情节是情景,不是演员是图腾。

4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過盛的美麗換來至深的麻木,必須唯美,必須悅耳。然後萬人倒下,證實唯獨它不害我。鏡頭燥動不安的尋索,輾轉反側三百六十度,毫無耐性,時日無多,隨風而去。雙子特有的怪奇和跳躍,嬉皮笑臉的人懂得虛無。費里尼、塞利納、福樓拜、普魯斯特、韋勒貝爾若隱若現。戲法而已,終會在慢駛的舟上靜看羅馬。

47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B-】真是意识流啊,感官体验真的是做到了“绝美”极致了,用了许多的大景深镜头去表现罗马的城市之美。故事很碎也很空,可以说根本没剧情。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没有的书,于是导演就拍了个什么都没有的电影,只留下对残破人生的哀叹。理解打五星的人,也理解打一星的人。

49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只恨不能在电影院看

52分钟前
  • 4cats
  • 力荐

绝美而空洞,浮华而颓败,癫狂而落寞,诗意而忧伤。喝酒纵歌,肆意酣畅恣欢谑。杯残狼藉,泪飞顿作倾盆雨。片如其名,绝美之城,美得如此绝望。唯有死亡,唯有死亡能止住你的悲伤。

54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它反对诠释,拒绝被禁锢于任何意义体系当中.镜头随心流转漂浮,你不知下一镜会被带往何种情境何种氛围。犹如人生,本无所谓意义,你说它有何意义,它就有何意义. 福楼拜要写一本什么都不讲的书,索伦蒂诺自然也可拍部什么都不讲的电影。这是用情绪去懂得的电影,你无法说完全懂了,依然可满心感悟,因而得了.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妈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1小时前
  • 蒜 | BOY A 🌈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