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藏

HD国语

主演:宋洋,金巴,索朗旺姆,丹曲,陶海,益西旦增,次仁旺姆,索南曲扎,卓玛木,旦增多杰,巴桑,旦志,达杰丁增,刘胜,玄忠一,扎西达杰,尼玛洛桑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回西藏 剧照 NO.1回西藏 剧照 NO.2回西藏 剧照 NO.3回西藏 剧照 NO.4回西藏 剧照 NO.5回西藏 剧照 NO.6回西藏 剧照 NO.13回西藏 剧照 NO.14回西藏 剧照 NO.15回西藏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回西藏,回到信仰最初的地方

当我选择观看一个毫不了解的电影时,我对她的所有解读都是基于我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回西藏是个很平的电影,很平,没有什么大的情节起伏,只是单单纯纯地讲好两个人的故事,从相遇到相知再到最后的遗憾,甚至连遗憾也是淡淡的喟叹。很平,平视的电影。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讲述的孔繁森,因为她是孔繁森的视角,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伟大的,同样的,在孔繁森的眼里他也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且能够做到的事情,而这就足够了。 什么是信仰?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西藏人的回答,信仰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上天的敬畏,对宗教的虔诚,这或许是我们这种世俗之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在电影里导演把她拍得很美。我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跳动的红色火焰顺着血液流进我的心脏,大脑被太阳射中,手指被湖水轻抚,鼻腔中充斥着酥油的味道。我看着这里忽然想到了最近在读的拉美小说,印第安人的信仰就如现在这样,癫狂却又清澈,带着西方人的疑惑沉湎在自己的海域。 电影里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很有意思,是关于理性与现代的思考。诚然,对于有些西藏人,我们是现代的,是进步的,为了更稳定的生活和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是要让这个地方做出改变的,但是人类追求理性和现代的尽头在哪里呢,在精密的计算里吗,在战争的武器里吗,在电脑里,在法庭上吗,在看似精巧的社会运行结构里吗,现代化的终点在哪里,百年后的人们看我们会不会也像是在看一群空有理想和感性气质的人呢。当社会能量最大化地积聚在一起的时候,会不会发生坍缩呢。一切又重回原点,人类的所谓进步会不会只是在走完一个又一个的圆呢。

 2 ) 并非中国版“绿皮书”

本来对这种民族主题电影不是很感兴趣,但沙丹老师诚不欺我,很庆幸没有错过这么好的电影。

观看过程堪称享受,抛开情节逻辑和故事脉络不提,单单藏区风景镜头就足以让我乐意为这部电影打上五颗星。当然,情节也非常不错,不同于市面上大多民族主题电影,《回西藏》摒除了高高在上的“援藏”视角,不刻意煽情,以一种尊重、远观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间的差异。

或许有观众会觉得情节比较平静悠长,不够剧烈和精彩,但映后陈国星导演说,这部电影在剪辑的时候剪掉了几场戏剧冲突较大的戏份,如久美遭遇抢劫,老孔出手相救。就成片来说,我觉得完成度已经非常到位,再加上这些未免冗长累赘,难以免俗。

本片Highlight我觉得是久美在草原上哼唱Danny Boy这段,Danny Boy是一段爱尔兰民谣,讲述的是父子间的感情,诠释了老孔和久美两个男人间互相依赖,惺惺相惜,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

 3 ) 回味无穷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西藏人民的传统和信仰。一位来自山东的青年干部老孔因为高原反应下错了车站,久美就下了他,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相遇。老孔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与久美打招呼,换来的却是沉默。当老孔第一次到村中解决瘟疫传染问题,由于语言不通,老孔的工作很难展开,这时久美出现了,并且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翻译水平。就这样,两人慢慢地由陌生到熟悉再到最后的相互信任。在整部影片中,老孔与久美相互影响着,也都在做出改变。比如老孔由喜欢坐车后来更喜欢骑马,而久美也改变了拍照会抽取灵魂的看法与老孔合照......藏族人的信仰、习俗、理念也穿插与整部影片,久美拉小偷到圣庙起誓做证据;曲珍奶奶病重,老孔本想送奶奶到医院,但是久美坚持尊重老人自己的心愿;处理瘟羊,藏族人民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坚决反对土埋......汉族与藏族人民观念的碰撞,着实让我感触颇深。还有一看到影片中的风景,就让我想起狼图腾中描述的草原生活,那种自由的气息深深吸引着我。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看完影片,回味无穷。

 4 ) 《回西藏》,一部色调和情感都很温暖的电影

1979年,汉族干部老孔到西藏日喀则地区支援当地工作,与懂藏汉英三语的“翻译”久美结下深厚友情。 还好,没有拍成那样那样的。 在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县村子里,工作和生活徐徐展开,琐碎而忙碌,真实又细腻,那些自然而然的呈现如同茶与乳的交融。 老孔是真正把自己融入这里了。 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拉华加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与陈国星导演合作)。有拉华加,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缓缓道来。 更没想到电影中有一个大彩蛋,竟然看到了阿木(优秀藏族演员卓玛木)。他在其中客串了一位翻译,那种来自拉萨而与岗巴县乡村有所隔阂的感觉,出镜不多却特别传神! 金巴自不必多说,非常好的演员。每部片子的模样甚至气场都差不多,但就是放在哪儿就是哪儿。在这里,他就是久美。 还有曲珍奶奶,当她躺在羊毛褥子上,面容含着微笑,什么都没说,就那么安祥慈爱地看着老孔,我却瞬间泪流不止。 他们的身心都在这片山河草原,一直在。

 5 ) 我们说走就走的西藏行,是前人用血汗和生命开拓出来的了。

去岁九月在西藏, 今朝梦回《回西藏》。 上一次藏区电影给我的极大惊喜还是《冈仁波齐》,区别是他更像是纪录片的味道、藏民的视角,而《回西藏》是汉族的视角。 1.不同信仰的碰撞,不同文化的包容和融合。 用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人物进行碰撞,先冲突再到认可然后惺惺相惜,宋洋的山东腔和金巴的藏语碰撞的真的很有味道。 ①用金钱补贴藏民因yi情而死的羊,若在内地好像很平常,但是藏民却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初用这次矛盾,是援藏干部/汉族文化和藏民文化信仰的碰撞。然后矛盾又很容易的因为曲珍奶奶解决了,就像老孔最后总结的一样“大家目的一样,只是处理方式不同”,需要一些变通,需要一些理解和包容。如果用自己原本的思维认知和信仰去粗暴处理那就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恶化冲突、加深沟壑,就像是拿金钱力挑战信仰力,就像不明诉求而强行干预。 ②久美用寺庙前的角斗、鉴定偷羊贼真假证明了内地人/老孔及过客的我们不懂藏民的信仰。就如《冈仁波齐》里的酒鬼仁青晋美,不管是蟊贼还是屠夫,藏民心中有着天然的信仰与神性的敬畏,初来乍到的老孔和我们理解不了那些人做错事心中的罪责感和救赎。久美那句“这就是证据”,是信仰的点睛之笔。 ③修水坝事件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存在着分歧, 老年人认为破坏自然生态,亵渎信仰, 年轻人则认为一本万利、需适当变通。这时候的地理勘测、埋宝瓶就是老孔对地方信仰的一次尊重和包容,用理解而融入的真心就能共同解决问题、办好事情,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争吵。 *总结:去冈仁波齐朝圣是一种信仰,为人民服务也是。 2.隐晦表达的情感与信仰 简约风格的电影,用艺术性非常隐晦的表达他所想表达,又很容易被略过的。 ①久美对片中一藏女有着不明的情愫,只两次凝视楼梯台阶,藏民的信仰大如天,而情感却很含蓄。久美抢过她手中的木板帮她削手板,也未进行只言片语。为什么这位女子一定要去朝圣?还有救赎?怎么结尾两人又突然结婚?就很突兀。我当时不懂,现在懂了。 ②电影临近结尾时火堆旁的两人手心手背的游戏用的恰到好处,既是体现两人不同的性格,也有一层深远的寓意。可以说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民族包容,也是同胞情谊。 ③结尾处老孔出发路上做了个梦,是要前往阿里,这是隐喻老孔也用另一种方式在朝圣,他和藏民们并行着信仰,阿里是哪?冈仁波齐,圣地,也是原型孔繁森二次援藏的地方。 ③镜头语言和画面结构的暗喻 曲珍奶奶天葬时,为什么老孔是特意站在崖下仰视的角度,这里可以说是有些不理解或文化差异但却保持敬畏的寓意。而老孔初入拉萨,布达拉宫却没有一个宏伟的甚至正面的画面,这思路在其他平常作品里是无法理解的,影片里的布达拉宫只出现在他们的山路上的远方边缘处。结合结尾字幕处的小画面,你可以理解为映照的是神秘和开放,包容与进步。 电影里的用镜头里人物视角和一些画面色调细腻的含蓄的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愫,有凝视、有仰视、有远眺、有平视等等。 ④藏语中“曲”为佛法之义,“珍”为度母之义。“曲珍”合起来就是法之度母。曲珍”也被赋予了一些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珍贵和高贵优雅,预示着生活的安宁和吉祥。久美则是永恒或不变的意思。 3.梦境为何如此真实?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信仰孰轻孰重? ①电影结尾承接开头, 到底是谁救了老孔?也许是神山,也许就是那些藏民的信仰。最后的寓意,是预示他的死亡(这里应该是原型孔繁森第三次援藏前往阿里),见证久美的婚礼或是他的一场梦境,镜头一转到了久美房间床边墙上的诗词藏诗,诗意是生死观,是天葬台。“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这里能表达不有同信仰的老孔被藏民信仰感染到的一分,看待生死的启发。 ②还有之前和久美夜里徒步惧怕狼,心里有着一份信仰,可以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自然就没有了恐惧,而多了一分勇敢。 ③老孔梦境可真可假,寓意我们前面看到的故事也可能都是一场梦,老孔并未相遇相识久美,但又无比真实的是因为曾相遇相识过某个人,和久美很像,只是没有参加婚礼,只是“久美”因为和他一起修水坝没有和喜爱的女子去朝圣,而错过。也可能老孔的久美就是梦后的这个司机,是进藏的感受和信仰力孕育了那场梦…… 4.新鲜的主旋律,以小见大。 ①神性和人性 当藏民老百姓感受到了县官老孔的平视,为民服务的精神,老孔得到了他们的敬重和喜爱,在百姓的眼中,老孔/官多了一丝神性。久珍认可务实的老孔是个好人,更是为村民谋福祉、无私利的官。那是看到了老孔在平视大家、个人随和朴素、工作无私奉献,是这里面的人性。久美也是有才学和个性的,出身不好的他得到了老孔的尊重和认可,所以能报之以李,两人情谊长存。所以两人的不同的神性和人性能得到足够的理解包容,才能让久美帮助老孔架上与藏民沟通交流的桥梁,完成自己神性的工作。 ②平视的主旋律 电影是平视的,导演是平视的,老孔也是平视的,这故事既平视神性,亦平视人性,与之前很多主旋律不同,没有唱高调、眼高于顶、包装大人物等等。他告诉我们,需平视去看待这样一个“异域文化”,去融入其他民族的同胞。尊重当地民族信仰、尊重当地文化,有容乃大。 ③原型-孔繁森 这电影还不去宣发是真实改编,原型是孔繁森, 还故意隐化大人物色彩, 这点属实可贵。用“老孔”小人物以小见大, 这格局和《我本是高山》截然不同。 如果《高山》也这么拍, 也一定很棒。 《高山》总有脱口而出的一些空洞干瘪的口号和鸡血,而《回西藏》还原于生活中的故事本身, 回归了真实,这种真实不是说1:1还原真实故事,而是真实于本土文化、乡土人情、精神面貌、人性本身。 *你去西藏之前没有信仰, 但去了之后就有了 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结尾字幕滚动时的花絮是《回西藏》片名真正的意义和结局,是今非昔比;是蓬勃发展;是日新月异,都来自于老孔那些先们辈的栽树,都来自于汉藏一家、多民族一家共同的耕耘和努力,家和万事兴。 4.我观《回西藏》的收获 ①音乐 每一首歌曲和配乐都很好听。 有插曲:《白珍姑娘》西藏拉孜民歌,来自日喀则的民歌。抒发爱意的。 有讲亲情和感恩的插曲:“人生第一顿饭是母亲做的;人生第一件礼服是父亲给的”,虽然听不懂但让坐公车的老孔思念远方家乡的老母亲。 有世界名曲《Danny Boy》/丹尼男孩,稀有的在藏区电影听到英文歌,这首歌本来是抒发父子间的诀别的,然后又像是情人分别,在电影里、深夜的篝火前,让久美唱出了告别之情,像是与老孔告别。 ②让我认识了根敦群培和他的诗 ③我和西藏 去岁九月时,我也还在阿里地区的路上。看电影时让我想起那一晚车子到达日喀则时的印象:焕然一新、眼前一亮、烟火气、祖国建设,是蹦出我脑中第一批的词。因为到了日喀则,我看到了道路宽阔又清洁,路灯杆上全都挂着国旗,街道两边超市和各种商店鳞次栉比。和之前路过的荒凉、人烟稀少截然不同,这里显得很繁华、处处是建设。这让我认识到了我们从拉萨到达日喀则的路、前往阿里的路所承载的非凡寻常的意义。 老孔/孔繁森曾归纳了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畜产品优势、矿产品优势、旅游优势、边贸优势、政策优势、人口少的优势。 如今,我们可能就只是因为抖音的一个短视频就买上车票直达了西藏,从拉萨到阿里都可以走最新的国道,可以开最好的私家车、也可以包舒适的旅游团,交通住宿餐饮都是如此便捷。不再像老孔和久美那样坐公车会抛锚熄火、只能徒步前行。那都是很多的他们和很多《回西藏》这样的故事,成就了我们如今幸福的一天。 *不敢想象,没有公路的旧西藏,那时的藏民如何翻山越岭、如何磕长头,前人又是怎样修路和生产的。 如今,天堑变通途,朝圣之地亦是旅游圣地,是我们这代人莫大的幸运与幸福,得来不易,感慨万千。 我走过你走过的路,但没吃过你吃的苦。 真的很羡慕那些一生中有在某处抛洒过热血、挥发出人生价值的人。 *老孔,永垂不朽。

 6 )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这首藏族诗歌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死观:身体空是一副躯壳,对躯壳的消灭从不抱憾,但智慧(组建的文化、文明)若随着躯壳一同消失,那才让人倍感惋惜。

西藏是一个有信仰的地方,人走了要天葬,几只秃鹫盘旋在天空就是最好的留白。老孔找久美要证据,小偷面对寺庙的惶恐与不安就是最完美的证据。藏民不愿活埋感染瘟疫的羊群,理由是生病是注定的命运,我们应当尊重命运。满天飞撒的青稞,让人分不清是青稞还是尘土,熟悉的旋律响起,藏民随着《格桑拉》的音乐跳起锅庄舞,久美和妻子微微曲颈,接受老孔献上洁白的哈达,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飘荡在婚礼上空。这是老孔亦真亦幻的梦境,镜头转一圈,热闹的场面转瞬即逝,老孔独自一人游离在久美充满神性的房子中间,镜头再一转,老孔在现实中醒来,即将去向阿里,这也预示着他的死亡命运。

影片像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没有戏剧冲突的张力,只是娓娓道来。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回西藏》是充满艺术表达的主旋律。观众看到的只是老孔接触、尊重、逐渐融入藏文化的过程,像一条小河在静静流淌,散落的情节被一个主旨串起来,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此过程中老孔与久美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影片最后俩人真实的合照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它提示着电影中这些人物、冲突、风光、死亡,都是真实存在的。

 7 ) 回西藏是我们的约定

《回西藏》我觉得这部电影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西藏 第二部分是回西藏 我们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在西藏 影片开始提前下了公车的老孔,在高原下昏迷,被牧民所救开始。 电影原型是孔繁森。这个从山东来的干部,又怎么去理解藏族,理解这个高原的文化? 在岗巴县的县长欢迎仪式下,就因为不懂糌粑的吃法而露丑相。这也算是融入这里的开始吧! 而那个救他的牧民,后来成为他的翻译,两人在一同工作中彼此成为好友。(久美) 影片中有两个印象深刻的内容: 对于得了瘟疫羊的处理,在孔的意识中认为藏民们是希望补偿,所以不舍得把羊活埋掉。长久的在内地的生活环境下,我想就该是这样。 可后来藏民们,把死羊燃烧,活羊放进无人区自生自灭,这时也出现一个重要的人:曲珍奶奶。 在藏民眼里得瘟疫是羊的命运,活埋掉藏民们是无法接受的,在电影中,我好像明白了信仰到底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对那虚无缥缈的抽象,是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包括其中寺院起誓:小偷偷久美的羊和马,被发现,他们所需要的证据不是图像,视频,而是在寺院前起誓。在藏民眼里,寺院就是那个行为准则。这就是证据。 后来曲珍奶奶病了,这是很突出藏地文化不同的一件事:我们对待死亡,好像需要就医,拯救。久美却说:不要去,要尊重曲珍奶奶的选择。老孔请来了医生,却没救活奶奶,孔是没法接受的,默默的望着,久美安稳住他,说:你不懂。 还有另我特别感动的一件事:曲珍奶奶没有家人,她的生活是全村人照顾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曲珍奶奶能带着大家把病羊解决了。 在那时候的西藏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天。 如果讲他们是无知的,我觉得是现代人的一种无知。与其说他们不懂科学,更觉得他们是相信某种东西对生命的选择。现在朝圣依旧存在,是人们对美好的祈福和祝愿。是这里的人们对生命的一种祈祷。他们或许因为迷信,所以更加尊重和理解生命,他们把养的牛羊不只是当做牲畜。所以他们是更通生灵的。 后面有一件就是现代和过去的一个冲突的画面表现:因为旱灾,人们商量如何解决,在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就分出了两个声音:老人觉得修水渠是觉得改变自然环境,会得到天的谴责;年轻人则认为修水渠是更好的选择。这是导演表现过去和现代的一个很好的表现吧算是。 整部电影是通过孔和久美的视角来延伸出藏地文化的逐渐理解和认识,没有直接一味去表达和输出,通过具体人和具体事情让观众看到不理解和理解。 电影虽然有些混乱,但这种片子本身就很难完整表现完整的故事,一个小时是不能够表达一个人的一生的。所以在看电影时,我觉得我们应该抛弃对剧情的指责。 孔在日记中,记录了很多次他对藏文化的感动和敬畏。 自己来拉萨这些天,看到了无数来这里朝圣的人们,我始终没有那种感同身受到他们心中所向往的,或许是真的不够了解,我在电影中,找到了一些自己想找到的东西,也让有一种快要找到自己的感觉。 我们所应该相信的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才是信仰的本质,在藏民眼里就连每一粒种子都有属于它的生命,丰收都需要祈福。 这里的文化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到来对他们是一种冲击,我们破坏了一些属于这里的安静,就如同曲珍奶奶对待生命的选择,或许安静的离去要比救活她更伤害他。 第二部分:回西藏 这像是一个收尾,导演用一个梦结束,也意味着这就是对结局一个象征:孔和久美没能好好道别。梦醒了,孔问司机自己睡了多久,司机说三根烟的时间。孔说梦里的画面好真,好像又回到了西藏。 我想这只是一个象征,因为司机最后是开向了公路,那个不知道去往哪里的公路。 单从电影理解,可能没能再回西藏,回西藏也成为了一个遗憾,没能好好和久美道别更是一种遗憾。 片尾讲西藏死后整理东西,久美只留了和孔的合影。 片子很少讲回西藏的事,更多是在西藏。不过这个像是一种期待吧!想让观众体会回西藏的期待和怀念。 片子用两个人物来表达藏地文化的交融,和当年那批来西藏援助的人们的艰苦和挑战。这是一部对文化理解的片子,是民族之间的理解,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片子最重要的。 我们不应该总用现代的视角来理解过去的仪式,即便确实存在一些现在看不正确的事,但在那时候,这些仪式却是一种救赎,是人们对美好的所愿。

 短评

不懂得糌粑的吃法尚可以习得,不懂得生命的敬畏就解决不了难题。不敢对着寺院发誓就是偷窃的证据,不能将瘟羊活埋因为生病是它的命运。在这里有些办法行不通,只有一腔热血还到不了冈仁波齐。开耕仪式后用自己的工资买了种子,水利局前用岗巴羊换来了水坝。抵达圣地有人磕长头,有人推大巴,殊途同归。

5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导演说用《Danny Boy》是张大磊出的主意,那往那个方向解读是可以的,但我觉得还是友谊吧。确实和大部分主旋律相比,是个异类了。

7分钟前
  • 雪夜枫鳞
  • 还行

太平了,真的太平了。人物 情节 调度 剪辑 画面 音乐,全是平的。110分钟的白开水,温吞吞,看完仿佛啥也没看。

9分钟前
  • 罗洁艾尔
  • 较差

北影节day2|目前为止天坛奖最大的惊喜,拍出过《横空出世》的陈国星导演,这次把中国人熟悉、热爱和敬重的老孔搬上了银幕,并且是用这样一种亲切的视角,甚至为整个同类型电影提供了全新的、极其优秀的范本。如此看来连海报也是暗藏玄机的,极低的视角之下两个骑马的背影,一个凝望,一个远眺;英文片名同样给出线索,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之间深刻友谊的故事,“爱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星空之下,金巴那一首《Danny Boy》也许会成为2022年最动人的银幕瞬间之一。事实证明,宏大高尚的情感确实存在于两个平凡个体之间,就发生在苍茫的藏地高原。崇敬生命,尊重自然,生死、相遇、重逢也许都是定数,“躯体亦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结尾超现实梦境里,连接时间和空间的仍是老孔心中最真切的牵挂。

10分钟前
  • Ber_雪碧
  • 力荐

结合英文名“Kong and Jigme”,感觉他们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暧昧,但导演巧妙地为久美安排了一位妻子,打消了不该有的念头。两人友谊的逐渐砌牢也是汉藏文化不断磨合的过程,金钱羊肉所代表的世俗需求固然重要,但信仰才是照亮朝圣道路的一盏明灯。当然谈世俗与理想的共同前提是尊重生命。

15分钟前
  • Colen
  • 还行

能掏腰包去捧所谓的叉旋律电影,是因为万玛才旦和拉华加(男主居然叫久美),也因为想知道金巴和宋洋到底碰出了什么瑰色姿彩。烤火那幕,小火曳出了抵达童年深处的星空,也扭出了似有还无的磁场,他让他把手放上来,他给他唱男孩丹尼,唱你走了但我还守在这里,镜头一转,是他九年后现实的重逢,梦境的别离。这电影,本就挣脱了枷锁,要能放开了拍,要多美有多美,要多动人有多动人,对得起西藏的壮丽,对得起人与人之间的一瞬笃定,但是社会主义兄弟情嘛,当然不作数的呀。

1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结尾有些啰嗦 且援藏干部工作和西藏宗教文化两条线之间有些割裂和主题不明 要么拍冈仁波齐那样的 要么拍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服务(实际这片根本没提老孔的信仰 搞得像是老孔单纯是个好人然后崇敬甚至有点皈依藏族信仰的感觉 这种塑造不妥 其实降低了原型的精神层次 中国影人的拧巴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不够强 毕竟大多数人因为看见才相信)还有人解读出同性简直无稽之谈 电影没有这方面倾向 但确实没有很好表现两人志同道合的革命友情(还是因为那种拧巴)但这片有原型的 所以把两人解读成动物似的荷尔蒙感情 是一种侮辱和不尊重 现在很多人觉得一定要把人的动物性或阴暗面展现出来才是好的 就是不相信世上极少数人是真能达到神性的 恰恰是这些人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光辉和希望 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 但不去赞美肯定还要给找缺点 实在是可笑低级

18分钟前
  • Alice的兔子洞
  • 还行

「8.14北影节」不同文化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隔阂,不要一遇到不同形态的文化就马上想着怎么融合,甚至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思考如何改变对方。有的办法“在这儿行不通”,钱永远不是万能的。很不错的藏地电影,金巴不错的,但主创交流环节那位抖音大V的主持挺烂。万达Prime厅体验超了地质礼堂十条街。

22分钟前
  • Milioti
  • 推荐

导演和制片人表示我们是正经严肃的主旋律 不要过度联想

27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较差

在主旋律电影中算是不错的作品,至少剔除了高高在上的“援藏”视角,也不强求所谓的民族融合。正如片中老人死前仪式被拒之门外的老孔,对于少数民族政策,远观与陪伴或许是比加入更好的选择。两位导演的配合或许能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新范式,相较于已拍出《横空出世》的陈国星,拉华加是成功的关键,双向的视角才能形成真正的对话。当然,这与近年来藏地新浪潮的崛起有至关重要的关系,我们对于藏地叙事越来越熟悉,不再以异域眼光来看待,一种平等的关系才得以呈现。影片自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某些众所周知的限制让故事的完整性大打折扣。

32分钟前
  • 电车
  • 推荐

本片“拨去孔繁森的外衣”是令人非常惊喜的手法,所歌颂的是更加广义的援藏干部和他们所维系的汉藏友情,这不会因为孔繁森一个人而停止。

33分钟前
  • 𝓡𝓸𝓸𝓴𝓲𝓮📌
  • 还行

#北影节#孔繁森回到西藏和当地藏民衍生的深厚友谊。这么一个主旋律命题作文,藏了诸多机关,不愧是拍出《黑眼睛》的陈国星,拉华加的电影语言也越发成熟。藏族身份是旧贵族,《西藏生死经》壁文,拷问人心的奶奶和羊“他们只是得病了,那是他们的命”。汉藏文华的冲突对垒和被潜移默化,山南经幡,西藏古文化的发源地,莲花生大师建造的桑耶寺,xx时期被迫害致死的活佛根墩群陪谱写的歌词。最主要看到最后你才意识到老孔是孔繁森。宋洋的表演刻画出了一个外来异客的迷茫和渐入,首尾的梦境好似轮回转化。 现场主持人恶搞,让宋洋和金巴玩默契感游戏,他俩同时闭上眼睛,然后喊开,看看会不会一起睁眼。宋洋说,我怕这个游戏把场子搞冷。弱智暖场游戏配合这么严肃的片子,极大讽刺。

34分钟前
  • 刘小黛
  • 推荐

没看之前我以为就是普通的文艺片,观后才发现这是孔繁森先生的故事改编的。刚从西藏回来对景色和人感触很深,特别喜欢每一次久美对老孔说,你不懂的时候。信仰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它带给人们对生老病死的理解也是深刻且久远的,不管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的瘟疫羊,还是知道自己的生命要走到尽头拒绝医治的曲珍奶奶,亦或者是那三位偷马贼在寺庙前畏畏缩缩不敢面对自己信仰的表现。不禁回想起在布达拉宫旁边磕长头,手舞足蹈的大叔,还有在大昭寺门前用自己的身体丈量这片土地的男男女女,那片土地是真的很美好,也希望它可以一直美好下去。

37分钟前
  • 有名无姓小同学
  • 推荐

又名《藏地での禁断の恋》。他无法理解他的信仰,却顺着他的指引窥见了神迹。他无法拥有守候在他左右的名分,却永远记得他为自己拔枪狂奔的身影。共吻割肉的刀刃,互为彼此的救赎,他却只能借游戏握住他的掌心,他也只能把情愫藏匿歌声之中。“Oh Danny boy, I love you so.”

38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我愿称之为call me by your name之党委书记老孔

42分钟前
  • 青阚
  • 推荐

文艺化的主流电影,感觉拉华加表达更强烈,其中也有很多万玛才旦的影子,完成度很高,摄影也很棒。两个男主的互帮互助,似乎是真的能嗑(不是

4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躲在主旋律里的“同志”。

46分钟前
  • 柯诺
  • 还行

感觉导演把藏汉民族情拍出了《断背山》的味道,荒原上篝火旁二人玩打手背游戏时真的觉得蛮好磕的。一个是旧贵族出身的藏民,一个是根红苗正的援藏干部,这俩身份放一起一股晋江原耽高干文的味。

47分钟前
  • 馥雅
  • 还行

怎么说呢 这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他者视角介入西藏文化 呈现西藏故事。越是自身缺乏的信 朴实,越愿意把这种情节投射给汉民族外的文化上。另 最后的结语颇有正面人物宣传片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类型电影 公路片的风格,但是导演把故事讲得过于绵软,试图穿插梦境与民族反而更是典型讲不好故事的一类片子。语言的使用也可以看做一种典型。水利实际上就是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与民族传统的碰撞。映后金巴有点帅 有点让我想加颗星 但我忍住了。

48分钟前
  • Yeye
  • 还行

3.5+ 西藏版CMBYN。

52分钟前
  • 卷卷猫🐱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