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行动

HD中字

主演:加里·奥德曼,科林·费尔斯,汤姆·哈迪,约翰·赫特,托比·琼斯,马克·斯特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塞伦·希德,大卫·丹席克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谍影行动 剧照 NO.1谍影行动 剧照 NO.2谍影行动 剧照 NO.3谍影行动 剧照 NO.4谍影行动 剧照 NO.5谍影行动 剧照 NO.6谍影行动 剧照 NO.13谍影行动 剧照 NO.14谍影行动 剧照 NO.15谍影行动 剧照 NO.16谍影行动 剧照 NO.17谍影行动 剧照 NO.18谍影行动 剧照 NO.19谍影行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谍影行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冷战时,全球两大特工组织——俄罗斯“中心”与英国“圆场”明争暗斗。特工遇害,高层震怒,责成“圆场”挖出“地鼠”。怀疑对象共有5人,即圆场上任“老总”命名的锅匠,裁缝,士兵,穷人,乞丐。其中,金盆洗手的“乞丐”乔治·史迈利(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饰)本来有重大嫌疑。某日,行动组-剥头皮组头目的彼得·吉勒姆(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与英国内阁办公室谍报总监拉康排除了史迈利的嫌疑,令其重新出山,负责挖出“地鼠”。于是,史迈利开始分别走访故人,调查“圆场”老大阿勒莱恩,裁缝-比尔·海顿(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饰),士兵-掌管东欧事务的资深间谍罗埃·布兰德,穷人-后勤部门点路灯组组长托比·伊斯特哈斯。一时间,圆场疑云密布,人人自危,究竟谁才是“地鼠”……  本片本片根据约翰·勒卡雷的同名小说改编。片名来自英国民间的“鹅妈妈童谣集”。密使破千者之天下公敌猎犬2020心之烙印第二季天眸之爱 (2018)兽人雪男阿加莎求职家族红鲨突击旺角监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僧侣荣耀六十年单亲妈妈的苦涩浪漫神秘洞穴命案同步画皮之阴阳法王(国语版)红唇相吻街头传奇别惹乔尼阴阳玦之生死恋坂道之家扎克的时尚帝国关键第四号如梦令失魂的森林男人的秘密通天拍档新河东狮吼(粤语版)湘西诡事2024谜情纹字小学生皇家次子女秘密组织(粤语版)高十我是哪吒红旗渠雪白血红后遗症两傻捉尸记大村官沙滩上的宝莲武士2001

 长篇影评

 1 ) Welcome to the Circus

       作为重拍经典,TTSS早有1979年BBC同名迷你剧的珠玉在前,而且Sir Alec Guinness的表演如同一座丰碑般树立。莫说超越前作,光是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就绝非易事。79版的TTSS弥漫着老派英国绅士的气味:粗花呢的三件套西装,阿尔伯特式怀表链,领结和雨伞,烟斗和火柴,乔治亚式建筑中地板吱呀作响的办公室,堆积在案头的文档中飘散出带有淡淡霉味的粉尘。而原著小说中更是充满了七十年代伦敦雨雾迷蒙的清冷氛围。


       所以,当制片方选择了瑞典导演Tomas Alfredson时,每个人心中都多少有些意外——一个外国人,能否将这部带有鲜明英国风味的作品,拍得令人满意呢?不过令人相对放心、同时又满怀期待的是,这次的演员阵容倒是几乎囊括了英国演艺圈的“所有人”,包括久未担纲主演的Gary Oldman,出演本片的主角乔治•史迈力。


       127分钟的电影开始得相当冷清,用水温来比喻的话,也许是像十月底深秋的湖水的温度,凛冽却不刺骨,安静却不倦怠。剧情如同水波,从湖中散开去,不紧不慢地铺展开来。前十五分钟,剧情从Mark Strong扮演的吉姆•普里度在布达佩斯执行任务失败开始,到John Hurt扮演的Control连同史迈力一起引咎辞职,镜头行云流水没有一处浪费,台词也十分精简,Gary Oldman的史迈力甚至一句话都没有讲,然而被迫退休后的委屈与不得志却通过他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传递到了银幕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一处非常精妙的改编:史迈力在被迫辞职后重新配制了一副眼镜。这看似不经意的小小动作,却能够帮助观众清晰地认识Smiley的回忆与现实——戴着大黑框的是“现在的”史迈力,戴着玳瑁小圆框的是回忆中的史迈力——对于人物关系与背景繁冗复杂的TTSS来说,实在是大有作用,观众可以凭借眼镜框这一标识,判断哪些事情发生在过去,哪些事情发生在现在。瑞典导演的聪明细心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史迈力两大心魔的卡拉和安,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出现过,只有零星的背影和侧影。卡拉在“马戏团”(英国情报部门最高层)安插了一只“鼹鼠“(双面间谍),他是苏联情报部门高官,是史迈力一生的宿敌,他们只有一面之缘,但俩人的角力却要延续到第三部《史迈力的人马》;而安是史迈力不忠的妻子,是他最大的“盲点”与弱点。这两个角色的形象始终如鬼影一般,出没在史迈力的回忆之中,也徘徊于观众心头。在这一公一私两大重压下,史迈力抽丝剥茧,层层探索,将所有支离破碎的记忆与现实拼接在一块儿,他如同一只城府颇深的老蜘蛛,将所有的人和事都带到自己庞大的网中,最终布定阵局,请鼹鼠入瓮。在史迈力不动声色的操控之下,各路人马悉数登场,一众演员的表演也都各路锋芒、令人折服。而在这过程中,正是Gary Oldman似有若无的存在感,四两拨千斤地挑起了这一整出大戏。


       无色、无味、透明,Gary Oldman的表演让人有时甚至会想“主角去哪了?”,然而正是他的表演串联起其他各个人物的戏份,给了别的演员以表现的空间:John Hurt的固执暴躁,Toby Jones的权欲熏心,David Dencik的小气势利,Tom Hardy的粗野不羁,Benedict Cumberbatch的紧张利落,Mark Strong的强受傲娇(喂!),Colin Firth的骚来骚去(= =。。),等等,没有一人的表演不出彩。Gary Oldman像水,像空气,会时时令你忽略他的存在,却给了整部电影生命。众多影评人看完后都说,这是Gary奥斯卡水准的表演,一点不假。虽然Gary本人对于即将到来的颁奖季表现得比较淡然,然而英国电影界已经暗暗为他交叉双指了。我们先不说“他早该得一个有分量的奖项了”这样容易引起坏运气的话,听听TTSS原作者约翰勒卡雷对他这次的表演怎样评价:“我所认识的Alec Guinness,一定会在终场时从座位上站起来,为Gary Oldman的精彩表演而鼓掌的。”


       影片接近尾声时,上届奥斯卡影帝Colin Firth与Gary Oldman有一场火花四溅的对手戏。诸事尘埃落定,一场尔虞我诈的心理战落下帷幕。各种回忆与现实的镜头伴随着一首remix的La Mer交替出现,两个多小时的清冷气氛一下子被加热到沸点。新人笑,旧人哭,最终Beggarman史迈力拯救并重回了Circus,登上了英国情报部门的最高宝座。然而看似美满的结局却透着一丝无力的哀愁:那个英国绅士们可以骄傲地为国而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帝国的余晖斜射在白厅之顶,世界权力的中心,已然转移到了大西洋的另一边。


       虽然今天的英国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人就没有理由骄傲了,他们有着令他们引以为豪的电影工业。尽管去年UK Film Council的解散对于英国电影业无疑是极大的打击,然而英国这片土地上向来不缺优秀的电影人才,他们有着最好的演员与电影制作团队,在好莱坞的电影冲击着全球每一块电影银幕的时候,还能够做到在收获票房的同时,坚持保留英国特色,实在难能可贵。史迈力重回了马戏团,而长年在美国发展、出演配角的Oldman也终于重回英国电影,出演久违的主角。It’s really nice to have you back, dear sir.






















===============================================================
附注:

下面是一些有助于了解剧情和厘清人物关系的素材,阅读后可能会减少观影兴趣。

一)五大嫌疑人对照表

Percy Alleline(珀西•阿勒来)——代号Tinker(锅匠)
扮演者Toby Jones,好了我不说别的代表作品就说两部大部分人都知道的:《面纱》和《哈利波特》(给小精灵多比配音)

Bill Hayden(比尔•海顿)——代号Tailor(裁缝)
扮演者Colin Firth,这个根本不用介绍了

Roy Bland(罗伊•布兰德)——代号Soldier(士兵)
扮演者Ciaran Hind,爱尔兰实力派演员,作品也多得数不过来,就说今年两部家喻户晓的吧,The Debt和哈利波特七下部(出演阿不福思邓布利多)。

Toby Esterhase(托比•埃斯特海斯)——代号Poorman(穷人)
扮演者David Dencik,瑞典演员,最为一般观众熟悉的作品大概就是《龙纹身的女孩》,今年下半年的大片《战马》也将有他参演。

George Smiley(乔治•史迈力)——代号Beggarman(乞丐)
扮演者 Gary Fucking Oldman!!!!Enough Said!!

其他那些配角我也不例举了!都是年富而力强、美丽而卖腐的英国男人,你们该认识的都认识了!什么John Hurt啊,什么Mark Strong啊,什么Benedict CumberBatch啊,什么Tom Hardy啊,还有流氓脸Stephen Graham等等,难道你们还不比我更熟悉吗!介绍什么的简直多此一举!哦对了还有两名著名哈利波特家族成员:给小精灵克利切配音的Simon Mcburney,演老巴蒂克劳奇的Roger Lloyd-Pack。一半的卡司都在哈利波特里伸过一只脚,嗯。




----------------------------------------------------------------------------------------
二)与原作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A) Tom Hardy所扮演的Ricky Tarr,在原著中与苏联女间谍的接触应该全都发生在香港。1979年的BBC迷你剧中将事情发生地点改在了欧洲境内的葡萄牙,想来是由于预算问题,无法去远东取景。而此次电影改编,也未在这里遵循原著,只是将事发地移至土耳其,仍未完全跳出欧洲疆域。

B) 书中有几个章节,是由史迈力对另外几位嫌疑人逐个展开对话组成的,可以说每一个嫌疑人都通过史迈力与他们的接触,展示给读者他们的个性、证词和疑点,读来感觉非常完整。而电影将书中本就出场不多的Roy Bland的戏份更是删得所剩无几,Roy与史迈力对话时那一套颠覆价值观的言论也不见了踪影。能够感觉到,导演在刻意淡化原著中的政治意味,冷战时壁垒分明的政治立场在电影中已经被弱化,加倍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

C) Benedict Cumberbatch所扮演的Peter Guillam“被出柜”了。原作中游戏花丛的金发美男、剥头皮小组组长Peter Guillam,在这次电影改编中,为了伟大的英国情报事业,忍痛回家与他长年相好(貌似是个老师)分手,爱人离去后痛哭流涕。这一段看得人虐心啊。本来我对Cumberbatch并无好感,但是不得不承认本片中他的表演相当出彩。(有趣的是,本片中,两个表面上的花花公子,Peter Guillam和Bill Hayden,私下都是同性恋——尽管这两人平日里经常讨论勾女技巧——所以是在用这种方式互相默默调情吗?)

D) 凸显众人关系的那一场圣诞晚会是原著中没有的。导演与作者约翰勒卡雷交谈后了解到,当年作者在军情五处供职时,的确会有这样一年一度的酒会。一喝起酒来,间谍们与一般嗜酒如命的英国人并无二致,某一年甚至闹得动静太大,惊扰了四邻,警察们不得不闯入会场要求这群特工们保持安静。导演将这一素材用到了电影中,作为史迈力的回忆片段,原著作者约翰勒卡雷在其中客串了一个酒会宾客。

E)原著没有,79版中也没有史迈力冬泳的情节。我知道导演一定是故意的!为了满足我们这些女性(或某些男性)影迷的猥亵愿望,强逼着五十三岁的Gary Oldman在刺骨的湖水中游泳,让我们得以一睹他猛吃布丁和乳蛋糕而长出啤酒肚的裸体!嗯一定是这样!说起这段拍摄还有个小故事,Gary Oldman回忆道:“当时是英国的十月清晨,天气冷得很,池水也刺骨,但我必须拍啊,池塘里好多八十岁的怪老头子们还游得不亦乐乎呢,我哪能抱怨呢。然而Benedict Cumberbatch真是个好小伙子,那天没有他的戏,他却来陪我,还在我下水之前先跳下去替我试水温。但他上岸后哆哆嗦嗦地对摄影师悄悄说:‘无论如何都千万别告诉Gary,其实TM的冷死爹了!’”

F) Bill Hayden与Ann Smiley是远房表亲,这点在电影中并未提及。

G) George Smiley,Bill Hayden和Jim Prideaux等人都是牛津时的校友,“马戏团”的大多数成员均为“牛剑”背景,这点电影中比较模糊的带过。

H) 原著中”Poorman“ Toby Esterhase是被史迈力招入马戏团的,电影中却成了老总管Control有恩于Toby,将他从一个饥寒交迫的匈牙利穷学生变成了英国情报部门点灯组组长。其实他的恩人应该是史迈力。




----------------------------------------------------------------------------------------
三)我只想说,服装设计和场景设计,实在是太美好了。。不出意外的话,粗花呢三件套西装应该会是这两年男装的时尚走向,参考别的影视作品,诸如《大西洋帝国》,《广告狂人》等,三件套真是展现绅士们性感线条的良友金伴……扯远了。好电影除去好的故事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军功章也有服装设计师和布景师的一份。。







----------------------------------------------------------------------------------------
四) 完全没有看过原著或者79年迷你剧的朋友,在看第一遍的时候也许会在理解上有困难。建议先了解一下冷战的历史背景,有兴趣的可以去搜索以下词条:“剑桥五杰”,“Kim Philby”“Guy Burgess”“Anthony Blunt”“Donald Duart MacLean”。



如果手上有原著或79年迷你剧,可以先看一下,对于大致的人物关系也都有个了解。
原著豆瓣条目: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63392/
79年迷你剧豆瓣条目: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38520/
原著书本建议看台湾林子书翻译版本或者英文版,大陆翻译版本实在是使得理解剧情难上加难。



其他相关的作品包括:
The Good Shepherd,豆瓣条目: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77206/
The Company,豆瓣条目: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33370/
Cambridge Spies,豆瓣条目: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41871/

都是非常精彩的冷战间谍题材影视作品,其中首推由Robert DeNiro导演、Matt Damon主演的The Good Shepherd,从“美国表兄”的视角来诠释情报机构在冷战中经历的洗礼,以及在国家利益下个人道德底线的卑微。而Cambridge Spies讲述的是历史上那几名真实的双面间谍的成长史。






------------------------------------------------------------------------------------------------------------------
五)来此膜拜亲爹Oldman的墨宝。。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223354706/


*(在此贴上好友@兔美版充气娃娃 倾力整理的人物关系图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233617204/?post=ok#last


       

----------------------------------------------------------------------------------------
简而言之,真正的情报工作人员并不像007那样喝着香槟抱着美女,带着各种新式武器满世界杀人还忙着告诉别人“我的名字叫邦德!!”真正的情报工作人员是一群极平凡又极睿智、洞察能力与心理素质全都高人一等的“普通人”。他们也洗衣做饭,他们也睡觉拉屎,他们来去尽量不留踪影,他们也许就在你身边。

 2 ) 关于《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时间轴分析&感想

提示:此文涉及对此片最高等级剧透,未阅片建议绕行。 -------------------------------------------分割线--------------------------------------------------- 162期活动时没有写PPT,之后一直嚷嚷着要给大伙写个东西,好好梳理以下《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这部影片的脉络,主体是时间轴,后面写了几句感想。就这么着吧,欢迎跟帖拍砖。 此时间轴是电影中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因为部分与原著的时间有所不同,与原著不同的我会在括号里单独注明。 时间轴如下: 1.早在二战之前,老总与史迈利就在“圆场”工作,圆场是英国对外情报机构,即现实中的MI6。 2.珀西.阿勒莱恩、罗伊.布兰德、比尔海顿、吉姆.普莱多、托比.伊斯特哈斯,均为老总与史迈利挖掘或培养出的新一代高级间谍,其中托比.伊斯特哈斯是当年被老总从匈牙利救回来的,年龄最小;比尔海顿与吉姆普莱多是剑桥同学,早年就被称为“分不开的两人”,同事、密友、恋人;珀西长袖善舞,官场得意,善于结交领导,与老总长期有矛盾。 3.1950年,比尔海顿对西方的信念动摇,开始给卡拉(苏联莫斯科情报中心成员)提供与美国相关的情报,此时的海顿立场仅仅是动摇,与英国相关的情报都不提供。 4.1955年,苏联肃反运动,波及到情报中心,史迈利满世界奔走,与从苏联叛逃过来的情报人员见面,在德里与卡拉相遇,卡拉受运动牵连,回国后极有可能被枪毙,史迈利游说未果,卡拉毅然回国,并拿走史迈利的打火机作为纪念。(原著中卡拉回国不到一个月,就整死了情报中心的老大,自己成了头儿)史迈利与卡拉经此事,均对对方印象深刻,将对方作为自己的重要对手。 5.1959年,莫斯科中心高级间谍维多洛夫上校以大使馆文化参事的身份来到英国伦敦,化名波利亚科夫,任务是与“地鼠”比尔海顿接头。(说明:1959年这一时间的推断,源于史迈利与康妮见面时,康妮所说的15年前,当时是1974年;原著中波利亚科夫是1963年来到伦敦) 6.“圣诞晚会”,齐唱苏联国歌;老总嘲笑珀西调酒水平太差;史迈利撞见海顿和安偷情;海顿和普莱多富有深意的对视与微笑,全戏所有线索的交汇点。(说明:圣诞晚会原著中并没有,这是编剧的独创,锦上添花) 7.比尔海顿将“巫师”来源介绍给珀西阿勒莱恩,珀西撇开老总和史迈利,与海顿、布兰德、伊斯特哈斯组成小团体单干。直接向拉康与国防部长汇报,珀西一直寄希望于通过巫师情报去与美国交换情报,而这也是莫斯科中心的真正目的,获取美国的情报!(说明:拉康是国防部长的助理,内阁办公室成员之一,情报事务总督察) 8.珀西通过“巫术计划”搞来了苏联统帅部对于苏联黑海海军演习的分析报告,通过此事正式向老总和史迈利摊牌,老总大怒,将众人赶出会议室。 9.老总认为“巫师”情报来源有问题,并且由于圆场近年来行动不断受挫,老总料定局内必有内鬼,独自查找大量档案,寻找线索,自己也变得日益封闭,最终得出内鬼潜伏在最高层的五人之中,并给他们按照童谣编了代号:珀西.阿勒莱恩--锅匠;比尔.海顿--裁缝;罗伊.布兰德--士兵;托比.伊斯特哈斯--穷人;乔治.史迈利--乞丐。老总派出“剥头皮组”的主管吉姆.普莱多去匈牙利执行秘密任务,说与他接头的将军将会告诉他谁是潜伏在圆场内部的“地鼠”。 10.吉姆.普莱多执行任务前,去拜访了比尔.海顿 11.吉姆.普莱多在匈牙利执行任务,中计,受伤被俘。 12.吉姆.普莱多执行任务当晚,老总安排杰里.维斯特贝担任值日官,留守电报机前,凌晨杰里接到外交部电报,援引了匈牙利新闻,得知吉姆的行动失败,老总深受打击,一言不发,杰里无奈之下启动紧急方案,联系其他几位圆场高官,致电史迈利家中,得知史迈利尚未从柏林归来,之后比尔海顿匆忙赶到,声称在俱乐部的读报机上获知消息,得知普莱多中枪后,立即通知匈牙利大使馆,要求对方不得危及生命,并且通知托比.伊斯特哈斯抓住所有已知的匈牙利间谍,之后海顿与杰里赶往普莱多的家中清理痕迹。(对以上4条的说明:从珀西.阿勒莱恩开始搞“巫术计划”到老总派遣吉姆.普莱多去执行任务,期间的时间跨度接近一年,这一分析无法通过电影得知,但通过分析原著中几个零散的信息,可以得出此结论) 13.1973年11月,“剥头皮组”成员里基.塔尔受命前往伊斯坦布尔策反苏联贸易代表鲍里斯,接待他的是常驻伊斯坦布尔的情报员塔弗蒂.西辛格;塔尔经过几日跟踪发现鲍里斯实际是一名苏联间谍,判定策反无望,通知“剥头皮组”主管彼德.吉勒姆准备回国。但临行前塔尔去接触了鲍里斯的妻子伊莲娜,希望能刺探出一些情报;随后几日交往俩人坠入情网,伊莲娜告知塔尔,她知道他是英国间谍,她手头掌握有圆场内部“地鼠”的情报,塔尔将情报传回圆场,等待一天后却没有任何实质回音,原因为这一电报被比尔海顿获得,并通过波利亚科夫通知了卡拉,苏联代表团得知,将伊莲娜弄回国,并且杀掉了塔弗蒂.西辛格;塔尔于是潜逃。 14.1973年11月14日,老总因吉姆.普莱多行动失败,引咎辞职。史迈利与他一同离职,离职后,史迈利去配了那副黑框渐变色眼镜,之前的为金色斑点。阿勒莱恩坐上了圆场的头把交椅,并且对圆场进行改组,比尔.海顿成为伦敦站长,权利大为增加。(关于以上两条的说明:原著中塔尔是第二年4月去的香港,影片中改为11月去伊斯坦布尔,无法确切界定塔尔在伊斯坦布尔的时间到底有多久,但由于他发回电报为比尔.海顿所扣留,所以推断此时应该为老总辞职,阿勒莱恩上台,海顿担任伦敦站站长职位之后,大概时间应为11月中下旬) 15.1973年11月28日,有研究组“女王”之称的康妮.沙赫斯被强迫退休 16.1973.12.4,杰里.维斯特贝被开除(说明:开除的原因是在单位饮酒,有一个杰里吃饭听广播的镜头,桌上摆着罐装啤酒,这一原因电影里没有说明,原著有解释) 17.1973.12下旬,圣诞节前夕,老总在医院病逝。 18.1973冬天---1974春天,吉姆.普莱多在苏联被严刑拷打,期间卡拉参与了审问,卡拉十分关心老总到底追查到了哪一部,并且当着吉姆的面杀了伊琳娜。74年春天,普莱多被遣送回英国。托比.伊斯特哈斯去见他,给了他1000英镑与一辆汽车,让他在一所小学任教,并告诉他忘记一切,他对外其实已经死了。 19.1974.10里基.塔尔辗转巴黎回到英国,联系情报事务总督察拉康,让他找吉勒姆确认自己身份,塔尔向拉康告知了通过伊琳娜得知的圆场内有“地鼠”的情报,拉康认识到事态严重,请史迈利出山追查,彼德.吉勒姆与孟德尔成为他的助手。(说明:关于塔尔回国的时间,在电影里无法确切得知,原著中有间接材料可以证明他是10月份回国) 20.史迈利租用旅馆办公,与彼德一同去老总办公室寻找资料,让彼德去圆场偷回在老总与自己辞职之后,圆场的退休人员名单。 21.史迈利拜访康妮,得知有关波利亚科夫的信息,怀疑他是与圆场内“地鼠”接头的间谍 22.史迈利分析爬虫基金,认定吉姆.普莱多没有死 23.里基.塔尔潜入史迈利家,告知全部事情,史迈利怀疑所谓里基.塔尔的叛变是为人陷害。史迈利派彼德去圆场偷出1973.11月的值班记录,发现塔尔发回电报当天的记录被删掉。彼德偷材料之后,遇到圆场几位高官,他们向他质询里基.塔尔的问题,彼德一时觉得塔尔真的叛变,回到史迈利办公地点,发现塔尔也在,对其大打出手。史迈利告诉彼德,塔尔是被陷害。 24.史迈利与塔尔在家里谈话,讲述了当年与卡拉交锋的经过,并且告知彼德,事态有危险,让他处理家事。 25.彼德吉勒姆回家赶走了同性伴侣,独自神伤。(说明:这是我觉得非常奇怪的一处改动,彼德吉勒姆在原著中风流倜傥,有一位形象气质佳的女友,不知为何再片中改了口味,后来偶然看到一则评论,茅塞顿开,那个时代同性恋貌似还很受排斥,史迈利告诉彼德,从今天开始,你要当做自己被监视了,如果自己同性恋的事情被发现,那么极有可能危及彼德的工作,所以如此设定,也不得不说这个处理很巧妙) 26.史迈利和彼德拜访了杰里.维斯特贝,得知吉姆受伤当晚圆场的情况,史迈利推断出海顿当晚在自己家与安偷情。并回忆了某一次回家撞见海顿衣冠不整的时候,海顿说自己只是路过。 27.史迈利找到了吉姆.普莱多,得知了他被审讯的情况,并且得知当他被抓住之后,卡拉就已经知道老总在追查“地鼠”,更重要的,史迈利得知了是托比.伊斯特哈斯来让吉姆.普莱多“忘记一切” 28.史迈利返回伦敦,之后某日突然想通了所谓“巫术计划”的事情本质,立即与国防部长和拉康见面,告知他们“巫术计划”实际是为了骗取美国人的情报这一实质。 29.史迈利恐吓托比.伊斯特哈斯,通过谈话得出结论他只是一个跑腿送信的人,并最终得知他们与波利亚科夫回见的地点。 30.史迈利安排里基.塔尔去巴黎挟持巴黎站站长,发回情报,谎称自己掌握有圆场内鬼的重要情报。 31.阿勒莱恩、海顿、布兰德三人赶到圆场开会商议对策,但真正的“地鼠”一定会来见“巫师”波利亚科夫,所以史迈利和彼德在接头地点设伏,最终抓住了比尔海顿。 32.阿勒莱恩无限期休假(原著原文),史迈利去探望了比尔.海顿,海顿说出了部分往事。 33.吉姆.普莱多来到关押地点,杀死了比尔海顿。(说明:原著中为普莱多跟踪了彼德.吉勒姆,得知了海顿的关押地点,夜晚潜入其中,海顿晚间出门散步,被普莱多拧断了脖子,这一手法远没有在Julio.Iglesias唱的La Mer旋律中的枪杀之后流泪来的文艺与深情) 34.史迈利重回圆场,收拾残局。 说点感想 应该说,我成为一名勉强够格的电影爱好者是在我2009年加入小组之后,在这3年多的时间了,极少有电影能够让我全身心的为之投入、乃至迷恋和疯狂;《柏林苍穹下》算一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算一部。想来我如此喜爱此片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首先我对间谍片这种题材有着深深的热爱与迷恋,《锅匠》让我想到了早年的《蛇》《沉默的人》,冷战时期那个冷冽的调子我实在是太心水了;其次,人物形象塑造的简直逆天一般的好,勒卡雷的原著,以及亲自上阵改编的剧本,营造了一种极端真实的情怀,间谍没有了幻想中的光鲜,原来是如此苦逼的一个职业,故事要说复杂其实不算特别复杂,关键是人物的着色太到位了,史迈利对卡拉说的那段: We've both spent our lives,looking for the weaknesses in one another's systems. Don't you think it's time to recognise there is as little worth on your side as there is on mine? 咱们这一辈子,都想在对方的制度上找弱点。 你难道到现在都没有发现,你自己的一方与我这边一样,没有什么值得拼命的东西吗? 影片整体的调子都是冰冷而压抑的,塔尔与伊琳娜谈情说爱的场面恐怕是全片唯一温暖的场景;无论是轻轻拨动的琴弦,或者偶尔一曲悠扬的小号,都在轻轻的告诉我们,史迈利这样伟大的间谍已经一去不复返,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就连20年前结束的冷战,也已被历史的尘埃封印了起来;那是一个残酷的时代,外面有厚重的铁幕,内部不仅有着你争我斗,还有这潜伏的地鼠。没有生活,没有家庭,没有爱情,只有那个为了所谓理想奋斗了一辈子的老朽之躯。勒卡雷笔下的这个时代,他到底是思念,还是送别?说不清楚,一切的答案都埋藏在圣诞晚会时,比尔.海顿对吉姆.普莱多那次全戏中唯一一次真情流露的微笑,以及在他转身之后,普莱多那个若有所思的眼神。 这部影片可以列入我至今的TOP10,我对他爱的无以复加。 谨此 Morpheus

 3 ) 普通 007

史迈利的世界远比詹姆斯•邦德的深沉、复杂。

史迈利的容貌并不引人注目,几乎是邦德光鲜外表的反面:

他着一件素色风衣或者西装,内衬旧羊毛衫,鼻梁上一副黑框眼镜。书中的描写是矮矮胖胖,穿不合身的衣服。

据说是参照了勒•卡黑曾就读的牛津大学林肯学院院长微微安•葛林(Vivian H. H. Green)。

不同于邦德片中美女如云、留情不留种,史迈利有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不但要面对账单,应付妻子和他好友比尔•海顿之间的偷情,还必须解决谍报工作的复杂难题。

迥异于邦德电影的正邪分明,意识形态的分歧在这里被拉平了。

片头用大量长镜头勾勒出了英国情报机构"圆场"(Circuit,得名于勒•卡黑根据 MI6 虚构的情报机构的所在地 Cambridge Circuit)波涛暗涌的肌理——那些乍看起来沉静缓慢、按部就班,其实城府极深的人们。

而苏联间谍头子卡拉领导的只是另一个官僚机构.

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虚无的价值而策划的阴谋和权力游戏。

于是每个主要人物都具有了悲剧性:老总、史迈利、鼹鼠,还有最后“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的杰米,更是遭到背叛后复仇的悲剧人物。

 4 ) TTSS:按时间顺序整理的情节概要

写这篇影评是因为父亲大人很喜欢这部片子,但是他表示有些零碎,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就翻了一遍小说又对照着电影看了两遍整理了一下时间顺序。父亲大人表示很有用,如果还有其他人看过这篇觉得有所帮助,我就满足得很了。 本文按实际时间顺序写成,括号内表示影片情节顺序。 1、二战之前,英国情报机构“圆场”建立,即Circle,影片中称为马戏团。加入成员包括史迈利、比尔•海顿、珀西•阿勒莱恩、吉姆•普莱多、托比•伊斯特哈斯等。 2、50年代初,比尔•海顿被苏联情报机关的头目卡拉收买,成为双重间谍。 3、1955年,苏联情报机关大清洗。史迈利前去说服回国后很可能会被处死的苏联间谍卡拉归顺英国,没有成功。当时史迈利将刻有妻子安名字的打火机送给他,被卡拉看出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卡拉回国后大难不死,东山再起。并利用史迈利对妻子的感情,安排比尔•海顿勾搭安,使史迈利无法冷静面对真正的内鬼比尔•海顿(影片14) 4、1963年,卡拉派苏联间谍波里雅科夫潜伏在英国,任务是与比尔•海顿接头。 5、不久,圆场的“研究女王”(就是特别擅长研究分析档案资料的一位女间谍)康妮发现波里雅科夫相当可疑,但她交给珀西•阿勒莱恩和托比•伊斯特哈斯的报告没有得到重视。(影片⑧) 6、比尔•海顿向升官心切的珀西•阿勒莱恩介绍了一个情报来源,代号“巫师”(其实不存在此人),波里雅科夫作为巫师的代理人向英国方提供了大量情报(影片⑥)。珀西•阿勒莱恩如获至宝,申请到专款离开老总单干(影片③)。他在伦敦租下一所公寓作为和波里雅科夫交换情报的地点。事实上英国得到的都是苏联方提供的次品和假货,而苏联方却从比尔•海顿处得到了大量优质情报,并计划以英国为桥梁得到最终目的即美国情报。 7、经验老道的老总发现疑点,独自整理大量陈年资料,最终把怀疑对象锁定在五个人身上,并和最信任的间谍,也是比尔•海顿的长年密友吉姆•普莱多一起用锅匠(珀西•阿勒莱恩),裁缝(比尔•海顿),士兵(罗伊•布兰德),穷人(托比•伊斯特哈斯),乞丐(乔治•史迈利)作为他们的代号。(影片17) 8、底层间谍里基•塔尔前往香港监视一支苏联贸易代表团,重点关注一代表鲍里斯,伺机劝他归顺英国。但里基•塔尔经过反复斟酌决定放弃(因为鲍里斯真的是间谍,是来引诱英国间谍出洞的)。在他准备回国前,鲍里斯的妻子伊琳娜决定通过他向英国投诚,作为见面礼她透露了一个重要情报,即圆场中有卡拉安插的高层间谍。里基•塔尔发回英国的密电被内鬼看到,卡拉立即行动,拖延时间,撤回苏联代表团,杀死鲍里斯,伊琳娜被打昏后伪装成伤员绑架回国,另一名英国间谍被杀,里基•塔尔被嫁祸,只好逃命(影片12)。 9、1972年,老总派吉姆•普莱多秘密前往匈牙利与一名预备叛逃的将军碰头,这名将军知道谁是英国圆场的内鬼。吉姆•普莱多的行迹被比尔•海顿出卖给卡拉,遭到枪击。卡拉当时在场(镜头给了那个打火机)(影片开头①)。吉姆虽幸存但遭到严刑拷打,因为卡拉想知道英国人对内鬼到底掌握了多少情报。伊琳娜当着吉姆•普莱多的面被枪杀。(影片18) 10、吉姆•普莱多失败的消息传到英国,老总大受打击,一病不起,再加上他必须对此次行动负责,不久退休。珀西•阿勒莱恩接任。史迈利,康妮等一批与老总亲近的部下被迫退休(影片②)。老总后来孤独地在医院死去。 11、1973年,被苏联释放的吉姆•普莱多隐姓埋名在英国一所乡下小学当代课教师。和小男孩比尔•洛奇建立了友谊(影片⑩) 12、同时,蒸发数月的里基•塔尔悄悄回到英国(已被圆场视为叛逃间谍),联系到了国防大臣拉康,告知他圆场有内鬼(影片④)。 13、拉康找到被珀西•阿勒莱恩排挤的彼得•吉勒姆和已经退休的史迈利负责调查。史迈利在一所小旅馆里开始调查。他俩在老总家里发现标着五个嫌疑人的国际象棋棋子(影片⑤)。棋子的颜色和身份其实已经暗示了谁是内鬼。 14、史迈利派彼得•吉勒姆搞到老总退休后的离职人员名单,其中可能有妨碍内鬼而被清除的人员。随后在拜访康妮时,得知关于波里雅科夫的重要情报(影片⑦) 15、里基•塔尔拜访史迈利,讲述其经历(影片11)。史迈利推断内鬼能够读到里基•塔尔电报(电报级别很高,只有少数人能读到)。于是史迈利派彼得•吉勒姆去圆场的档案库偷里基•塔尔发电报过来那晚的值班记录,发现那一页已经被人撕去。史迈利在彼得•吉勒姆面前洗清了里基•塔尔的罪名(影片13)。 16、在分析圆场资金账目时,史迈利发现有一笔资金流向可疑,收款人名字是吉姆•普莱多的一个化名。他推断吉姆•普莱多可能未死(影片⑨)。他找到后者,后者告诉他当时发生的一切(影片16)。 17、史迈利找到吉姆•普莱多出事那天被老总派去值守电报的人员,了解到当时出事的电报到达时是凌晨,除比尔•海顿迅速赶到外没有人在场。而电报到达后曾有电话到史迈利家中通知,是他的妻子安接的电话。史迈利综合之前的种种迹象,想到比尔•海顿与安的奸情(影片15)。 18、史迈利向拉康获得授权后开始抓捕行动(影片19)。 首先,他在飞机场恫吓嫌疑人中地位最低、也最软弱的托比•伊斯特哈斯(在老总失势后倒向珀西的墙头草),获得与波里雅科夫接头的公寓地址(影片20)。 然后,史迈利派里基•塔尔假装袭击英国情报站,通知圆场自己已掌握关于内鬼的重要情报。几位高层嫌疑人在内部开会讨论完后,内鬼在第一时间赶到接头处汇报给波里雅科夫(影片21)。 19、真相大白。 20、比尔•海顿在被送往苏联前,向探望他的史迈利解释自己做间谍的动机,以及与他妻子的关系。 21、比尔•海顿被吉姆•普莱多刺杀。 22、史迈利成为圆场新头头,与妻子和好。 下面啰嗦一点背景。 这部电影改编自约翰勒卡雷的同名小说。约翰勒卡雷本人在几十年里曾经是英国军情六处的间谍。在他任职期间发生了六名英国间谍投向苏联并最终暴露的事件,《锅匠》就是以此为灵感写作的。他的著名作品还有《柏林谍影》《完美的间谍》等等,前者也被改编成电影,非常精彩。后者在我的书架上,讲的是一对父子间谍的故事,语言优美,结构繁杂,我非常非常喜欢。 勒卡雷的书和007之类光鲜的间谍故事完全不同,他笔下的间谍都是生活在重重压力下,结局一般也不得善终。反而是最贴近真实的间谍的故事,因为他本人就曾经是这行的。 故事的背景是二战之后世界新秩序开始建立的时候,老牌强国英国没落,新劲势力美国和苏联崛起。殖民地逐渐独立,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英国的没落给那些仍然怀念旧时代的英国老间谍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打击。英国从那时起对美国一直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不甘心屈居于下,一方面又不得不对美国惟命是从。相比较大发战争财、只在战争快结束时才投入的美国,反而是在二战中与英国人并肩作战抗击纳粹、战后又有足够实力抗衡美国的苏联在感情上更为亲近。这是比尔海顿选择叛变的根本动机。影片里大家高唱英国国歌,彼得背诵英国诗歌等等都是表现这种情绪的手法。 电影比小说删减了很多情节,也加了很多细节方便理解。 原著本来是从小男孩比尔洛奇偷偷观察新来的老师吉姆普莱多开始的。英国乡村的田园氛围,和吉姆普莱多之前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电影只有两小时篇幅,来不及这么慢火炖,所以直接从吉姆遭到枪击切入,也打乱了之后小说的顺序。枪击事件比小说的详细,编剧加了很多想象,比如抱孩子的妇女表现其残酷,打火机镜头暗示卡拉在场等等。 加的细节中最重要的是史迈利换眼镜的部分。凡是他回忆的部分,都是金色玳瑁镜框;凡是他退休之后在实际中发生的故事,都是黑色镜框。 电影里原创的场景,最出彩的就是那场圣诞舞会。舞会上所有角色之间的牵连、情绪都在其中。比如老总对珀西的不满,比尔海顿与吉姆普莱多、与安之间的感情等等。约翰勒卡雷本人在其中有客串(那个白胡子白发的老爷爷),和大家一起唱苏联国歌。电影很需要用这种集合所有人的场景表现一下各个角色表面下的真实关系。 电影中有两对同性恋人。一对是与小说中一样,比尔海顿与吉姆普莱多。二十多年的恋人,而最后一个出卖了另一个导致他被枪击,后者刺杀了前者。另一对是小说中没有的,彼得与他的不知名恋人。电影中是史迈利提醒彼得尽快处理自己可能被对手抓把柄的关系,他与一位男子告别。估计电影是为了表现间谍在私人感情上身不由己,而小说中彼得是异性恋,有一位喜欢音乐的女朋友,在《史麦利的人马》中还结了婚,婚姻幸福。

 5 ) 细节与情感

       对于任何对这部电影的推崇,我都是抱着十万分的赞同的,但是我更推荐的一点是,各位可以选择性的看一下1979年版的电视剧版。这两种版本之间存在着种种的不同,必须要讲的一点是,确实在两个小时之内要讲出与七个小时同样的故事,在细节方面,确实要有所欠缺。而此部电影相较于前作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抑或是闪光点,可以说是人物的情感表露,尤其是作为主角的乔治·斯迈利,影片中对于主角的琢磨相较于前作而言,从比例上讲,要多了许多。
       很出名的一本谍战小说。由著名的谍战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创作而成。对于谍战小说,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些人侧重于细节本身,关于间谍的沟通方式,策反的方式,以及查出卧底的方式等等,而另一些人,则关注间谍本人的情感活动,一个人表面上是如何的坚强,而内心却又如何脆弱。对于此影片,个人的感觉上,相较于前作,更侧重于情感的描述。因此,可能在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上,似乎显得有些突兀。包括一开始烂苹果行动实施时的沟通,以及接下来的一些行动的具体细节,本片并没有着墨很多。但,尽管如此,并不能抹杀这部电影的一切,就认为它是一部差的电影,毕竟,作为导演以及时代的偏好,对于同一个题材的作品,阐述方式必然存在着千差万别。
       影片中涉及到的人物情感,比较有张力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里奇·塔尔与苏联女特工之间的感情。与1979年版不同的是,本片的里奇·卡尔选用的角色是汤姆·哈迪,而且在人物塑造上,将他塑造成了一个痴情的单身汉。这在某种程度上比较迎合大众的心理。毕竟,如果一个特工有了妻室,还要去与一心爱他的苏联女特工来往,未免显得有些无耻了。而本片与1979年版在这一点上最大的不同就是,1979年版中,塔尔是为了利用女特工,最后感觉对她抱有责任,至于情感,则是通过其他人的旁敲侧击性的描述语言而表现出的,在关键时刻,塔尔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妻儿。而在本片中,塔尔是真心的同情并且爱上了女特工,而女特工,则很可能是利用塔尔,而寻求庇护。而且塔尔的个人情感,统统是通过塔尔自己的行为表现以及语言体现出来的,这在表现力上要更加真实。
       第二个方面,男主角乔治·斯迈利与妻子安之间的情感。影片通过那场通过回忆表现的聚会,通过斯迈利的视角,表现出了他对于妻子的挚爱,以及遭受背叛时的失落感。这在刻画主角斯迈利的人物本身上也有帮助。通过他对妻子的情感,让我们觉得原来本身我们观念中的这些冷血特工,其实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也是富于情感的,他们同样会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打击面前感受到与普通人相同的感受,我想这一点,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尤其重要。另外的一个细节,就是斯迈利送给苏联特务头子卡拉的那个打火机来体现。当然,这个打火机在1979年版中也曾出现。通过这个细节,显现出了斯迈利本人对于这份情感的复杂心情,一方面,这是他最为珍爱的礼物,来自他最为珍爱的妻子,另一方面,他却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想要忘掉他的妻子对他的背叛,甚至是忘记他自己对于妻子的爱,不得不说,通过这个打火机,人物内心的情感纠葛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在影片最后,斯迈利看望了自己的妻子,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形象,但是略带模糊的画面以及妻子用手臂挽上斯迈利的臂弯时,还是留给了观众以一定的想象空间,这对于电影的表现魅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个方面,特工吉姆与比尔·海顿之间的同性情感。在1979年版中,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被描述成了革命的兄弟情义。这有可能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在本片中,在聚会中两人的眼神交流,已将一切说尽。当然,我并不想鲁莽的以“好基友”来定义两人的关系。但是最后当吉姆用狙击枪杀死比尔·海顿的那个瞬间,在内心里还是颇感觉到了悲凉,两个人默默无言,眼中都包含泪水,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代价吧。当一切的理由借口都无法再说出口的时候,也许一切都早已注定,尽管我们的心意未变,但是已经造成的事实,最终将导致一个极端的悲剧式的覆灭,但是那些泪水又让我们对于情感本身,有了一层新的认识,也许人总是会犯错,甚至被判,但是情感本身,也许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良多。相比之下,1979年版中,两个人在最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对话,而且,可以说比尔海顿是明摆着要赴死的,在人物情感方面,似乎确实有些欠缺,也许是因为导演不想着墨更多,只想将这部作品描画成一部报仇与实现正义的作品吧。
       除却情感因素,本部作品最大的一个纠葛点也许就是在谍战系统中的政治斗争以及尔虞我诈。本身不同于政坛的一点是,谍战系统涉及到很多的国家安全因素,同时又有很多暧昧的地方,比如双面间谍。双面间谍一直是一个很妙的存在,他们不忠于任何一方,似乎只忠于自己的利益。围绕双面间谍,有政治野心的人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双面间谍取得政绩,同时得到晋升,而真正关心国家安全的老领导,很可能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被年轻的一代架空。归根结底,本部影片中的故事起因全因内部的政治斗争而起。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苏联间谍的比尔海顿利用了柏西等人的政治野心,同时利用了老局长本人孤注一掷的行为,成功的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得不说,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间谍。可惜的是,也许是他心慈手软了,无论是对于老朋友,还是在内部人员清洗的手段上,都略显温和,不然,很可能最后的真相也不会被发现。
       一个人的观点而言,从总体风格上来讲,这部电影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缺点,那就是缺少了某种压抑感。因为涉及到国家安全以及个人生命的安危,影片缺少了一种剑走刀锋的感觉。而这一点,1979年的版本则做的相当到位,无论是在调查的过程方面,还是突发性事件的表现方面,都可圈可点。而本片中,对于一些戏剧性的表现,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关系,都一笔带过,包括斯迈利对于与卡拉会面的回忆,是通过斯迈利的个人语言来表述,包括斯迈利与比尔海顿之间的对话,对于比尔海顿本人的想法,着墨甚少,包括斯迈利冲进比尔海顿与苏联外交官会面的房间时情景也被一笔带过。这样的场景如果细细列举的话,还有几例,但是这些都是相比较而言。如果是首先看的本片,可能就会有另外的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所以我在此就不妄加评论了。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其实作家约翰·勒卡雷本人通过此类小说想要表现的,其实主要是间谍个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处事风格。看过他接受的一个采访,联想起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其实不难得出,一部作品中吸引人的其实不只是细节,对于人物本身的内心纠葛,其实也非常引人入胜,毕竟作为普通人,间谍的生活都是在传说中才存在的。一言以蔽之,如果相比较而言,观众更重视此部作品中的事件发展与事件人物本身的背景联系,推荐1979年的版本,而若想要体会一下人物内心的情感流露,这个版本相对而言要略胜一些。
       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喜欢1979年的版本,也许是因为我的先入为主,但总感觉那个版本能真正让我感觉到那种真实的压抑感,包括间谍的神秘性,任务的危险性,以及在细密的侦查中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让我感觉到提心吊胆。如果注意观察一点,当彼得特工去偷档案时,他的手是一直在颤抖的,这一点虽然值得称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有些失实。
       每部作品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尽管有前部作品,作为新作品的此部电影,在表现力上,总体而言,还是可圈可点的。所以,作为了解谍战的电影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6 ) 唯求来世不负君

【高亮】本评腐/BL/耽美向,正直粉勿入,勿评论

主Haydeaux,辅以Guillarr。夹杂原著梗。



已经有千千万万个故事向我们讲述,在特别时代,人类渺小的情感是那样的不堪一击。在我们看来,黑暗年代的主色调就如TTSS一般昏昏沉沉,连那么一个云破日出五光十色的机会都没有。满眼都是人性的丑陋:自私,偏执,疯狂,嗜血。在那个年代能够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于是那些活下来的人就会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掩埋在瓦砾和灰尘之下的一些光芒,那些给了他们勇气,给了他们力量的微笑的光亮,支持着他们挺了过来。

对于Jim Prideaux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Bill Haydon就是那束光芒。牛津大学时代的校友,性格和喜好上相辅相成。举止优雅,行为得体,外表英俊,才智出群。Haydon是那样的耀眼迷人,如辉煌的灯塔一般照亮了Prideaux的人生,让他为他甘愿赴汤蹈火付出一切,让他默默为他暗生情愫。

然后一切本都是那么幸运:他们一起进了情报部门,Haydon凭着自己完美的形象平步青云升入高层,Prideaux也稳扎稳打地成了部门之首。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Merry christmas,都是那么的甘甜,仿佛废墟中盛开的花朵一般,刀光剑影的Cambridge Circus里,正在孕育着与子偕老的童话。

但这个童话,正如诸多其他战时故事一样,被无情地击碎了。

Prideaux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老友可能就是局里风传的那个内奸,而自己也终于被老总派上前线调查此案。结果情理之外又是意料之中地落入敌手,受尽折磨。等到终于回归故里之时,早已沦落为惊弓之鸟。

而自己一切不幸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个最为信赖的身边人。曾经美好的记忆,开始在仇恨与背叛的烈焰里熊熊燃烧。

Prideaux端枪瞄准,镜头里Haydon平静的脸。Haydon望向这边,他的神色毫厘不动,举重若轻。他在那短短两秒钟内默默地给Prideaux下达了狙杀自己的许可,仿佛是狙杀另外一个毫无干系的敌人一般。

泪珠般的弹孔,是Haydon祈求原谅的最后遗嘱。仿佛一唱一和似的,栅栏这边,Prideaux流下了一滴清泪。

其实Haydeaux这看似微乎其微的不幸,却早有预料。与Guillam和Tarr不同,Guillam和Tarr虽然在表面上鸡犬不宁,原著中充斥着各种Guillam恶意吐槽Tarr的桥段,以及组长漫天飞舞的不屑白眼。但是在这种纷乱的表面之下,Guillam和Tarr却享有彼此无条件的信任。当全系统都在追缉Tarr的时候,Tarr在给Lacon的电话里还是毫不犹豫地推荐了Guillam给自己担保,而Guillam也并没让他失望;后来Guillam在偷文件的惊恐之余又雪上加霜地被Alleline盘问,却本能性地开起了玩笑为Tarr开解。Guillam的两次所为风险都是极大的:第一次若是Lacon得到了他的保证之后还是选择不信任,那么他逃不了通敌之名;第二次则更是明显,完全没有任何明哲保身的价值。而Tarr千里迢迢潜回英国,只不过是相信Guillam会相信自己的,等于把自己的脑袋都交给了Guillam. 在一个人人为我的年代,这才是真正的童话。

而Prideaux对Haydon的信任在某一点开始早就摇摇欲坠了。相较于Guillarr自然而然的相信彼此,Prideaux更像是为了惯性而强迫自己去相信Haydon. Prideaux的匈牙利之行,在他自己看来早已是场盛大的殉难,抱着对爱侣一厢情愿的清白记忆,面对摧毁自己的深渊般的背叛。

你太完美了,太迷人了,止不住地让人想要相信你——Prideaux会这么想吧。

为什么你那么完美,那么野心勃勃,那么不肯满足呢?为什么一条苏伊士运河,就摧毁了你的信心,还陪葬了我们的友情呢?你为什么就不能安贫乐道一点,就尽职尽责地作自己的事情呢?你的苏伊士旁边,可是我亚历山大灯塔的废墟啊!

一个人宁可埋葬一切,包括爱情;另一个甘愿牺牲一切,就算生命。

这注定就是一场悲剧。

玉壶飞转,竹马生尘。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只愿来世,君情我意,永不相负。

 7 ) 看我的忧伤逆流成河————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补锅织网剧透贴

  

  看完电影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相声:牛群的《小偷公司》。里面有个包袱是这样的:你嫌难找,我倒是给警察堵了好几回了。 这个笑话针对的是本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即便借助铁杆粉丝精心编织的人物关系图,如果没有读过原著或者看过非常忠于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如果仅仅看完第一遍,多少会让人感觉有些云山雾罩。而正是这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让人淡淡浮起第一缕悲哀:谁也无法相信,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是谁。
  间谍,特工,或者泛化为卧底,其实最大的屏障就是关系复杂(单线联系)。或者说哪怕对方手里掌握了这些人物关系,要拔干净所有的萝卜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每一个迟疑,每一个曲折,也就是每一次生存的机会。
  作为资深特工出身的原著作者勒卡雷,他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也许会想:为什么那个人没活下来?或者说,为什么有人始终可以置身事外?
  以这个电影为例,其实所有的事件只围绕了一件事情:最高权力核心里存在着一个叛徒。
  无论是开头所谓匈牙利将军手中的名单,还是小情小爱二人组的悲催结局,乃至电影最后那一滴缓缓的眼泪,都是为了那个不知道是谁的名字,老大对此的比喻是“一只腐烂的苹果在一堆苹果里燃烧”。昔日大家都是苹果的缘分有多深,今日燃烧不可逆的旺烈就有多浓。
  谁都在是否值得信任中惶惶不可终日,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下一个的“不会得到承认”,所有胜败都不值得庆幸,存亡惯见之后大家并不是喜笑颜开,大家喃喃自语:他曾经的样子不是这样的。

  一号:老总(约翰·赫特 John Hurt 1940-01-22 )
  电影开始,缓缓露出他满脸皱纹的脸。算是给全片定了调子。
  我一直在想他最怀疑的是不是斯麦里。他这么做的真正用心是不是驱虎吞狼,应该说他每一个人都是怀疑的,又或者说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找出谁是鼹鼠,他只是在一次次拷问的过程中近乎“养蛊”那样完成新陈代谢。他就是那道光始终照不到的角落,他简直就是迟缓,疲倦,忧伤,麻木这类词的全息投影。当然,却又叫人他是机关算尽作茧自缚。最终他变回灰尘而如释重负:再多的真相也已经和他无关,再多的背叛也已经无法伤害到他。

  二号:乞丐斯麦里(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0 1958-03-21 )
  二号在本片里可以说是慢悠悠地在用他的整个智慧拿来忧伤。 他一直在聆听,一直在征询,并不判断,只是抽丝剥茧地缓缓前行。不担心对方逃脱,不在乎对方继续为恶,因为他知道在时间面前,所有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电影结束,他是大赢家。从“法利亚长老原则”而言,我总担心他是真正的鼹鼠。

  三号:锅匠(托比·琼斯 1967-09-07)
  我最初以为鼹鼠就是他。因为还有什么比对外行动总指挥就是鼹鼠来得颠覆的呢?而且看他屡屡质问别人不留余地的样子,我总觉得那是贼喊做贼。

  四号:常务秘书
  这个人物我就是属于没有看清,他给我的感觉就像戈倍尔那种政工干部的感觉。看了介绍算是常务秘书和管家的角色,这种一看就很卑鄙阴狠的人是我被我最早排除在怀疑名单之外的。

  五号:裁缝(柯林·菲尔斯 Colin Firth 1960-09-10 )
  事实上之前我听说斯麦里的妻子红杏出墙,我看了一遍,琢磨如果有这样本事的男人就只能是柯林·菲尔斯 。看见科林斯骑着自行车晃进情报局,真是潇洒出尘。相对于其他一脸戾气的人,他似乎总是那么优雅。我喜欢他在自行车上摇摇晃晃的架势,他似乎很享受这种随便就会跌倒,但还是在掌控之中的感觉。
  最后一枪的时候他有些惊讶,是惊讶自己的魅力终于无效了吗?

  六号:士兵(塞伦·希德 Ciarán Hinds 1953-02-09 )
  他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角色,看上去是主管东欧的,倒是和勒卡雷自己以前的职业生涯算是交集。不知道开头的匈牙利将军叛逃是否他经受的。
  他后来有没有死,下文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属于看着看着就不知所终的人物。

  七号:穷人(大卫·丹席克 David Dencik 1974-10-31)
  他也被我我也一度以为是鼹鼠,但是因为对他实在不熟悉,这根线在看的时候完整的被我无视了。我只记得斯麦里难得地对他咆哮了一下,这下彻底让我知道他没有嫌疑了。 看上去他也是属于相对面目可憎的那种人,应该就不会是真正的黑手。


  八号:前剥头皮组组长(马克·斯特朗 Mark Strong1963-08-30 )
  整部电影我觉得属于我的部分是八号在房车旁边擦皮鞋。
  我解释一下这个 属于我的部分。
  一般电影大部分是属于所有人的,譬如叙述线索,结构,主创等等。但势必会有一句台词,一个场景让观众感觉万籁俱寂。没有从前以后,这一刻似乎从电影里游离出来而念念不忘。我把这个称之为属于我的部分,譬如《美国往事》里面条偷窥黛博拉在谷仓里翩翩起舞。
  我是看了介绍才知道八号是干什么的,他等于是锄奸队队长,也就是最有行动力的人,他深入敌后如 薛飞买药。他千里之外大义灭亲。可是我最喜欢的是他照顾了一个小胖墩的自尊心。
  他刷着鞋,对一边的小胖墩说你是最好的观察家对吗?
  这种近乎不切实际的表扬我觉得真的 足以改变一个男孩的一生,我就是在这个时刻特别喜欢这个人物,他就像《完美的世界》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0992/那个暂时上岗的父亲:我小时候那个地方也不大。
  他断然射杀科林斯的一节我觉得心理层次也把握的非常丰富,他可以忍受毒刑拷打,他可以接收被组织牺牲放弃,他可以在扣动扳机的时候还一丝不苟,可是他始终还是掉下了那滴眼泪。我觉得,这是唯一打动我的地方。 他最后一枪怒射的时候,心里的确非常哀伤,对于他们这种什么都不相信的人而言,竟然连肌肤相亲的爱人都是出卖自己的人,情何以堪。
  所以我不得不承认基情是这个电影的亮点吗……

  九号:现剥头皮组组长(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1976-07-19 )
  九号作为第二代的领军人物,感觉也是和斯麦里一样的闷骚人物。可是这个线索也是我看得不明白的地方,他当然不会是鼹鼠,可是他这条线索似乎对整个剧情的影响是很小的,当然不要和我争论他拿了什么包裹之类。

  十号:剥头皮组组员(汤姆·哈迪 Tom Hardy 1977-09-15 )
  他和那个外交官妻子的爱情虽然事后蛮有些曲折的,但是目的性太强的交往始终让我非常不快。小伙子等于亲手把床伴送上了绝路,做爱的部分拍得也很生疏。我觉得这部分是这个电影处理的比较失败的地方。可以说出卖一定一直在维系,那对小情人不过就是池鱼罢了(这个真的 很讽刺,两个人生活的彻底粉碎在整个电影或者说整个生活里,连浪花都算不上),只有八号被出卖算是压倒骆驼的最后稻草。

  十一号:研究组“女王”:(凯西·伯克 Kathy Burke 1964年6月13日)
  她让我想到了邦女郎的那句台词:我看着你们走出这扇门,大部分人再也没有回来。
  阿姨对GO说 我极度缺乏性生活的时候 ,对面沙发有对小年轻正搞得欢,我琢磨GO该不至于立即和她怎么样。但是我感觉出了他们是老朋友,但是他还是希望她去指出心中的怀疑对象。他不是来叙旧的,哪怕面对昔日的伙伴生活如此糟糕。
  阿姨最后说:别告诉最后的真相,我希望能记住你们以前的样子。我当时的第一反应难道老大才是鼹鼠,这太暗黑了吧?后来又想她是不是单恋了一辈子老大。总之一堆胡思乱想之后,我想,她真的那么凄凉寂寞。
  所有的特工,活下来的,死掉的,不都一样的凄凉寂寞吗。
  所以这个电影是不怕剧透的,这不是谁干了什么的一个故事,而是谁干了什么都无所谓的一个故事。

  人只是在生活的幽谷里奄奄一息,有时候有光,那就微笑一下。

 8 )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圆场的韩熙载夜宴图

如今的公司年会多了,年底一至,盛装的美女和丰厚的奖品纷至沓来。可是1960年代的军情六处,韬光养晦的大英帝国情报精英们也只能在年会上找找乐子,实在不像外人想象的邦德生活的多彩多姿。圣诞晚会在Smiley回忆中反复出现的段落,正如顾闳中的夜宴一般,起承转合,成为电影中最亮眼的部分。

没看过原著就是有这点好处:我可以不顾原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而对电影的重新塑造不加以追究,不论考据派会说Gary Oldman是多么不符合原著中的矮胖老头的示意人生形象。可是我却能对电影中的神来之笔加以赞赏,比如明显是为了交代人物关系与角色性格而设的圣诞晚会。夜宴的第一段《听乐》《观舞》,不正是晚会伊始,大家纷纷唱起唱机中的歌曲,Ann和Bill Haydon四目相逢吗?《歇息》一段,韩熙载与侍女调情,不正是讽刺的苏联国歌中,Smiley看到Ann与Haydon偷情的高潮段落吗?而最后的《散宴》,John Hurt掩饰不住的老态和呵欠,曲终人散的杯盘狼藉,Haydon对Jim露出的那个全剧中他唯一真心的笑容,以及,最后那首甜腻的法国歌曲中,脸上的一滴血和一滴泪。

这大时代中的小场景啊,连政治的讽喻意味都如出一辙。研究组女王康妮缅怀的“My lovely boys”,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他们甚至怀念战争,因为在战争中,“英国人还有能引以自豪的东西。”日暮归途,圆场不再是世界中心,他们与卡拉的对抗需看要美国表亲的眼色,而一座几千英镑的房子,需要部长的批准。他们不是无所不能的邦德,Bill Haydon会骑着自行车上班泡妞,甚至是剥头皮老手——行动组组长Peter Gulliem去偷文件时也紧张得双手发抖;老谋深算的Smiley在最后收网前需要嚼口香糖来稳定心情,他们的下手,更与平常人无异,会犯大多数都犯的错误,也会陷入感情的泥沼。Smiley的妻子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弱点,几乎葬送他的事业,而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劝说Peter Gulliem清理门户时,他与同性恋人的分手场面也令人动容。而最后的那一对——那一枪,那几乎是被死者默许的一枪,表现的是牺牲在生命和价值观下的“并不纯洁的友谊”。联想到康妮相簿里面那张相拥欢笑的黑白照片,令人唏嘘不已。

瑞典导演Tomas Alfredson在这部戏里做得最好的就是擅长用寥寥几笔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如白描一般,用放大的特写和近景盯着演员的脸,一丝一毫的表情都被收入镜头。好在大英帝国别的没有,优秀的演员还有一堆,一般优秀的男演员几乎都被收入麾下,简直是群星贺岁啊!光看他们之间的飙戏就值回票价。Colin Firth开始的真情假意和最后的假戏情真,Gary Oldman回忆他试图策反卡拉时候的雕塑般的表情,John Hurt的霸气十足和力不从心,Tom Hardy的莽撞却又深情,还有Benedict Cumberbatch,最一开始我还真是冲着这位最近很火的福尔摩斯去看的他,后来发现其实他的表演比福尔摩斯更带有自己的发挥,福尔摩斯的局限太多了,纵然是好的,但都是在像原著性格和Jemery Brett致敬的成分多,那是太样本的表演;而在这里,可能是角色要求,我觉得他比在Sherlock里还要干脆利落。对了还有唐顿庄园的二小姐,竟然也在里面打了一个酱油呢。虽然不像高斯福德庄园那样群戏的火花四溅,可是用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划过每个人、每场戏的镜头,也就是圆场里的夜宴图般的技巧,烟雾升腾、酒气熏天的背后,是散场的无可奈何花落去,而真正抚慰心灵的那些短暂的笑容,也只能藏在发黄的相簿角落吧。

(现在的资料里似乎更多翻译成马戏团,但我以前看过的翻译小说都叫圆场。不知道哪个更正确些,我自己喜欢圆场这个名字。很间谍,很神秘。)

http://www.wangxiaoxin.net/?p=1945

 短评

个人觉得非常精彩 戏骨们无时无刻不在飚戏 不过看惯了大片的人 需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才行 否则就会睡着的!

10分钟前
  • 考拉赵小胖☂
  • 力荐

有一种战争叫做冷战,有一种高潮就叫做冷高潮。整个故事都处在阴谋中,让人时刻处于高潮前夕,欲喷发之时却在最后一刻被抑制,时刻感受着高潮前夕那种瘙痒的滋味......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拍的就像一部文艺片,满眼是浓味儿英国风,每个人都莫测高深淡定闷骚,挑战表情戏眼神戏内心戏新高峰。演员普遍优异,细节普遍精美,英伦风普遍浓厚,剧情......受英语制约,评价无能。

16分钟前
  • 你好花束爷爷
  • 推荐

Benedict Cumberbatch帥呆了。太美型了啊啊啊!然后他竟然出了一把柜!哎呦!

19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jim提着枪去见bill那段,音乐是他们在圣诞夜狂欢的歌,想到曾经并肩作战的人啊,眼泪就没能忍住。这一部纯粹男人的片子,含蓄冷静节制隐忍,较量的是忠诚和智商,剪辑也很棒,各处散落的珍珠不慌不忙松松地串在一起,比刻意煽情的片更能打动我。只是R5不尽人意,字幕有两处听的时候觉得翻译出入太大

2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可能由于所有人都很出彩,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加里·奥德曼反而没有显得脱颖而出。一场精彩诡谲的冷战群戏。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Control本来好好的做着魔杖但是不愿意为麦劳德服务就拉着教父一起去了麻瓜伦敦。Sherlock觉得苏格兰场的人都太弱智于是进了Circus和麦哥抢饭碗。乔治六世在战后被策反成了苏联间谍还去勾引教父他老婆。Handsome Bob抛弃了One-Two变成直男一枚…英国太小熟人太多,打酱油的都是大牌!看片心情各种微妙~

28分钟前
  • 叉叉
  • 推荐

含蓄内敛神秘冷峻,有一种气质叫英伦;密密盘丝环环解扣,有一种铺排叫意境;文火加热至沸惹一身鸡皮,有一种悬疑像过敏;笔挺到暴走,联袂祭出雾都国宝级景观,有一个物种叫岛国大叔;挑个眉翘个腿,高压电就飕飕流窜,有一腔鼻血论斤飚。抖一抖月野兔刘海,不用念咒就把我给灭了,有一个大叔叫Colin

33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一部看情绪的电影,整个片子弥漫一种伤感和忧郁,并用那场不断穿插的圣诞晚宴做情绪的线索。泛黄的画面、缓慢的节奏以及统一的运镜(匀速的慢摇和推)、角色不露情绪的表演,都是为了营照这种氛围。缺点则是让整个片子稍沉闷,节奏慢,不断插叙理解起来略辛苦。奥德曼还真是沉静如水啊,结尾很奇怪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导演很尊重原著,可惜编剧没把原著当回事,电影前半部分铺展了很大的摊子,竟然重要的角色之间都缺少必要的暗示和联系,和整个故事几乎都没有实质性的关系,不得不说这剧本的失败。这可能是最贴近真实间谍生活的间谍电影了,没有枪战和追车,有的只是一群疲惫的魅力老男人。★★★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片怎么看着跟同窗之爱续集似的……当年的正太科林叔投奔苏维埃之后又杀回来了继续男女通吃搅乱一池春水这样╮(╯▽╰)╭……

40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气质!关键是气质!英伦气质太迷人,剑桥Circus太神秘!撇开如鲠在喉般的悬疑和紧张感,电影的从容和感觉很美。特别是一堆老得发霉的英伦男演员集体加盟,个个穿着老旧,味道陈韵。Oldman穿针引线,Colin Firth傲娇潇洒,Hardy金发忧郁,BC还演gay,真是亮点频频,演员单独加一星。

4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留白与反高潮

47分钟前
  • 马赛克
  • 推荐

表面温文儒雅实则潜藏玄机,铺垫很多,信息量很足,但关键人物的彼此关系与支线的阐述不够深入。低沉的音乐中,众演员演绎的这出冷战谍战剧,里面的英伦味道和特定时代的气氛让人着迷,频繁的场景、时间切换则非常考验观众专注力。★★★★

48分钟前
  • Q。
  • 推荐

迎面扑来一股bloody强烈的英伦叔叔风。剧情bloody难懂,奥叔bloody禁欲,阿福的金发bloody怪异

52分钟前
  • 酚酞
  • 推荐

受不了要将这么多人的脸和姓和名和他们的代号和他们做过的事一一对位,全片节奏奇乱导致观影过程百爪挠心。改编书的电影如果只面向那些看过书的人你拍它干什么,导演不懂什么叫剧情片也不懂什么叫悬念,HOLD不住复杂剧情就别硬上。让人想看第二遍的电影绝不该是因为剧情没看懂,不会讲故事就别讲。

53分钟前
  • 大漁
  • 较差

时长限制,吉姆-普莱多与小男孩比尔的戏剧冲突减弱。虽然两个小时说短不长,基本没有高潮,观众被要求注意细节,而对于没读过原著若想时刻紧绷神经则稍困难,配乐激起情感波动处毋多,换句话而言就是沉闷。两条叙事线并行却依然无法解释所有问题,演员表现到位,另外最后海顿的死还是被拍得很基。

55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推荐

哥拍的不是谍战,是寂寞!

6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1. cast太强大了 2. 我爱benedict 3.真的太好看了 4.最近英国的电影都不错 5.为什么伦敦在电影里总是黑不溜秋while美国不管哪里都阳光明媚

1小时前
  • Appletini
  • 力荐

两极化:对剧情过分期待的同学恐怕会失望,然后一直迷恋英伦气质的人却恰恰找到了归属感。电影本身气质浓厚,含蓄缜密,演员阵容堪称英国全明星。电影为了加强阴郁感,而使得人物之间的联系线索过于隐晦。这里所表现的特工更接近现实中的特工生活,而《007》《碟中谍》是和大家开玩笑的。

1小时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