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上的宝莲

HD中字

主演:阿曼达·朗格勒,阿丽尔·朵巴丝勒,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8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1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2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3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4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5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6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13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14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15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16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17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18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19沙滩上的宝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沙滩上的宝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轻美丽的波琳正在和她性感的堂姐玛利恩在法国风景秀丽的大西洋海岸度假,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不久前三个男子诱惑她们陷入爱河。当谎言和欺骗妨碍他们多愁善感的情绪的时候,田园诗般的乐园不再甜蜜……波琳天真无邪的爱情观不再纯洁……一路惊喜黑金1997粤语倒数时刻上菜了!新年芭啦芭啦樱之花一家老小向前冲周日的忧郁四月碎片龙岭迷窟2020女大当自强第二季相棒第20季一丝偶然麻辣婆媳逗文房四宝神探南茜第一季就这样-拉黑她翱翔雄心(普通话)假扮女佣卧底巨星粤语七月床上关系2重返17岁罪人第二季泳池娇娃真假森林王屌丝男士第一季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感恩节2023坏法官警界双雄法老与众神师兄撞鬼一年生活耶路撒冷2013

 长篇影评

 1 ) 沙滩上的宝莲人物简评

第十三部侯麦 很喜欢这部 小宝莲在炎炎夏日的度假别墅 沙滩上拘束地听着大人们对于爱情的看法 她显得自然克制 又困惑不已 她代表着一种天然般面对迷人的爱情的态度 玛丽安看似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但其实正如亨利所说 她太注重于自我投入 没有人可以真正达到她那种狂热的理想 她是阿尔法般完美情人的化身 但她却缺失阿尔法的辩识力 显得冒险又糊涂 再说亨利 他是所有人中最年长的 他对于爱情的态度成熟又自私 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因此显示出非同凡响的性张力 熟稔于男女间迎来送往的经意 最有意思的是皮埃尔这个人物 皮埃尔是典型性的侯麦男主角 他睿智 敏感 不管交往还是情感都充满原则 谈吐充斥着文学性 他持久地向往玛丽安的爱 但同时在他身上还找到一种可怕的自大 这种自大是如此强烈 他硬生生要求别人接受他的意志 他无法忍受的不是玛丽安的“堕落” 而是玛丽安对于他心目中那个玛丽安的背叛 他无法在这个夏天陷入任意一场恋情 他只能像一个不断乱入的闯入者 在这些混乱的男男女女之间横冲直撞 不断碰壁

正如小宝莲说的——你凭什么判断一个人应该喜欢 或者应该不喜欢呢?

 2 ) 人们更在乎和喜欢都是是自己的选择,而很少去喜欢别人的选择

如果说一个导演的电影总是絮絮叨叨的,带文化气息,还风趣,你可能会想到伍迪艾伦、贾木许、侯麦、洪尚秀等;如果他影片的人物又总是年轻化的鲜活的,那么应当就非侯麦莫属了。

侯麦是个有意思的导演,他一生拍摄低成本艺术电影,全都是是年轻人的情感与困境,即便是年过八旬,拍的依旧是二十多岁的爱情故事。

一些影迷如此侯麦【一个专心给少数人拍电影的诗人。侯麦电影的魅力在于捕获了人们轻易忽视的情感流动。】很是贴切了。

《冬天的爱情故事》中的小团圆结局,美好的不像真的,让人深深感动的是侯麦的美好信念,似乎他的内心还住在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他就始终用这少年的心去永远塑造着自己心仪的精神家园,自由而独立。

阔别五年的爱人公交车偶遇…如此童话结局收尾,却不会让人觉得俗套,倒是感受到了导演的温柔与向往。但你又总觉得这样的侯麦很可爱。

果真,精神自由的人才真正可爱呢。

“爱情与箴”系列,用喜剧的调子展现了男女间矛盾和变数的感情世界,真实又带点小冲击。今天推荐其代表作之一《沙滩上的宝莲》。

电影讲述少女宝莲和表姐在沙滩度假所发生的感情故事。故事不复杂,但通过情感的矛盾与冲突细腻的表达中,陷入爱情中每个人的情感观很有意思。

少妇马里昂,忠于自己爱着爱情本身这件事。

她喜欢的是夹杂着幻想和些许虚构的热情的爱,她享受自己激发一个不可控男人的爱欲的能力时的征服感。甚至,她不在乎亨利是否真的爱她,她真正陶醉的是爱情绽放那一刻的美感。

青年皮埃尔,也是个陷入爱情困境的人,他的爱固执而脆弱。

他从头大尾在追寻着自己无法驾驭的激情,就像马里昂不喜欢他这种没有新鲜感和不可控的激情一样。可笑的是他说【他不能接受的不是一个人不爱他,而是他的爱情观由此被证明彻底失败。】他的情感的信念也随着被摧毁了,多么脆弱和不靠谱的爱啊。

少女宝莲,他所希望的爱是由简单到深入,逐渐走向深沉和永恒。

她感慨她生活中,大部分看见的人都是一闪而过,倒也有些年龄相仿的少年,有了好感但也终于好感,因为他们还没有相处的机会呢。然而,电影中她却事与愿违。影片结尾,她也明白了成年人对待爱情的谎言的常态。

中年人亨利,他忠于自己的渴望,他有道德瑕疵,但似乎他有着能满足自我而自恰的情爱观。

他坦然面对自己的原始欲望,是个让人引发情感和道德矛盾的人。他不能拒绝像玛丽恩这样的金发美女,他同时又深深明白他也不会爱上她这样还没有让他产生渴望,就轻易得到的女人。

爱,是不可琢磨的。

人们的爱情说到底不外乎只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

毕竟,人们更在乎和喜欢都是是自己的选择,而很少去喜欢别人的选择。

全不用力气,但对人性的探讨和情感的捕捉,让人着迷。

擅长用朴实的长镜头来描绘情感的流动侯麦的语言,有着真实的可贵,看似平平平无奇归真返璞,让人回味无穷。

不开心的话,就去看看侯麦吧!

 3 ) 有几百万个玛莉安的世界

侯麦的电影和洪常秀的电影一样(我一直觉得洪常秀是“东方的侯麦”,深得他的精髓),是不需要分析的,你只要开放你的天性去感受就可以。

这是每一个观众可以在美好的法国电影中可以享用的自由,就像在每一段风雨欲来的爱情中那样。

这是一部探讨“自由爱情哲学”的电影,它在法国南部的沙滩上、在海滨别墅的白色床单上、在绣球花旁的餐桌上发生。在初夏的时节,宝莲与万人迷表姐玛莉安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度假,邂逅了陌生的男人。 恋爱自然而然发生了,在火热的肉体与肉体之间。

法国人是不能不恋爱的,这是一个热爱恋爱的国家,于是,在这个由恋爱史堆积而成的国度里盛产了最大面积的爱的哲学。

在这部电影中,六个主角都是爱的哲学家,只是他或她们的表现不一样罢了。

亨利是一个活在当下的爱情享乐主义者,一种动物性的勇猛诚实缠绕了他,危险的情人是最好的情人,他让你欲火如炽,毕竟,不疯狂的爱情不是真的爱情。

皮埃尔正好相反,他是一个不称职的恋爱哲学家,应该说相当糟糕。困于思考,缺乏行动,宏大的理论体系绑住了他的手和脚。他忘了,爱是本能,思考过度,快乐全无,而且惹人讨厌。他将爱情等同于“爱”,带着一种基督徒的奉献精神和说教。他是这个恋爱多角形中的破坏者,因为醋劲儿完全失去了理智。

美女的自我感觉良好在玛莉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骄傲如她,相信男人会肆无忌惮地爱上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无往不利的浪子终结者。其实,她和亨利应该是一种人,渴望着欲火焚身,只是多了一点女人痴心的弊病和自我欺骗罢了。

西利瓦是那种心口不一的怀春少年,他对花心的亨利有理论上和男人本性上的认同,所以才会愿意帮他偷吃打掩护。只是,恋爱之门才刚对他开启,他还太嫩,但是以后也许他很可能成为亨利那样的情场高手。

路易丝特有两个未婚夫,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法国,他们都会捍卫心中的公主,即使她只是一个流连在这片沙滩上的零食兜售者。这个只会咯咯笑的白痴女孩,其貌不扬,渴望着与不同的新鲜的男人游玩。什么叫作贞操观她自然不放在眼里,这也是要赞美法国女人的地方,就像片中的女子没有一个穿胸罩一样,那骄傲挺立的两点,仿佛再次无畏地宣告:法国女人天生就是女性主义者。

最冷静的要数少女宝莲,她的名字占据了这部电影片名语法的中心,比起其他四个人为爱疯狂的表现,宝莲一直都是恋爱中的理智派,沉溺却不困扰,会伤心但是不会难过太久。通过她与花心亨利的交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早熟少女是如何界定爱情这回事的。她甚至在看到男人们打起来时,说出了“你们都恶心”这样的话,宝莲不像她的表姐太过沉湎,即使她也享用这爱的初体验,但是她依然是抽离理性的。在影片的结尾,当玛莉安在她的黑色汽车里为了亨利出轨的事喋喋不休时,知道了一切真相的宝莲没有戳破它,她的唇角涌起了一抹意味深长又淡然的笑。 也许,就像在亨利的度假别墅一起谈起“恋爱”的话题那晚,玛莉安对宝莲说的“我们也要从你身上学习”那样。沙滩上的宝莲才是真正的恋爱哲学家。

聊起这个话题时,宝莲的手中掂着一个青苹果,这代表着少女青涩的爱欲。在这个片中,曾多次出现“苹果”这个圣经中延续而来的情爱符号,譬如,又是在那片几人相遇的沙滩上,亨利问玛莉安要不要吃苹果糖——这是女商贩路易丝特那个篮子里的甜蜜商品。后来,这几对男男女女各自偷摘禁果,在爱欲中丑态百出,让人啼笑皆非于人类在原始欲望中的颠倒狂乱。

现在我们再回去想一下这部电影片名的另外一半的奥秘——沙滩,情爱如海水潮起潮落,只要人一息尚存就难免溺水其中。于是,才有了这些人在沙滩上的相遇。在沙滩首次出现的第二幕中,男男女女狭路相逢,大家都是情天恨海中与巨浪搏击的帆船冲浪手。老情人难敌魅力四射的新欢,稚嫩的肉体不惧彼此的探索,寻欢路上的勇往直前者难敌荡妇的诱惑。就像亨利这个博爱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他没有那种偏见,完美终究沉沦为千篇一律的大理石雕塑,荡妇也是一种刺激。你可以不欣赏这位爱欲冲浪高手的观念,但你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真诚,一种对欲望的真诚也是很打动人的。

在情与爱的摩肩接踵间,如果没有任何现实的考量与人类习俗的约束,新鲜感才是至高的法则,有的时候优秀与否都不是那么紧要。正如侯麦和洪常秀的电影中一直暴露的那样,在人类袒露的欲望区块,你很难想象有几百万个玛莉安的世界,完美是一种乏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观,就像片中的几对男女,其实也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宝莲不是说了,“想要一个人认同另一个人的选择是困难的”。

如果看到了这一点,也许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自洽的恋爱哲学家。就像少女宝莲和她的表姐玛莉安那样,在绣球花谢了的时候,她们离开了这片沙滩,带着对男人和爱情全新的体验。

 4 ) 昨儿去小西天重看了《沙滩上的宝莲》

密集看侯麦是在2019年春天。这个三月去资料馆重看了《双姝奇缘》《男友的女友》和《沙滩上的宝莲》。

沙滩上发生的混乱关系实在无聊,但还是喜欢侯麦强调的十五岁小姑娘,宝莲的视角。第一次看,觉得是情感和情欲的教育,少女大开眼界,这次看,反而觉得是虚无的大人们被宝莲审视和包容。侯麦讽刺又不刻薄,真好。

皮埃尔追求真实长久的关系,却因为嫉妒变得愤怒多疑,没有立场地约束他人。

亨利游刃有余的骗子,对自己太诚实,想要什么很明确,反而没有人能真正怪罪他。

表姐善于使用自己的女性魅力,看不上不好玩的,好玩的又玩不过人家。

宝莲,被冒犯了立刻开踹,踹完也不伤和气。那个不动声色和意味深长的包容,就很厉害。

真喜欢宝莲踹的那一脚和坐起来之后然后笑嘻嘻的样子啊

 5 ) 那些自以为是的大人们

趁《冬天的故事》后劲儿还在,我又去电影资料馆看了场《沙滩上的宝莲》。看完后,兴奋不同于前,是另一种热情,居然就自以为看懂了侯麦的“喜剧与箴言”。回来整理思路写篇分析,反复改了四稿,最后彻底废掉。重看一遍影片,发现根本没懂,人很容易自大地认为看懂了什么。

某网站有影评指出:故事里关于究竟是谁和糖果女孩偷欢,这一悬念,就像希区柯克影片里的“麦格芬”一样,始终牵动着主人公去寻找。这一观点把侯麦的叙事功力和商业电影的悬念技法画了等号,令故事里的男女变成了廉价的阴谋工具,索然无味。

近十年,如果在评论文章里不提几个名词,诸如“钩子”“弧光”“灵魂暗夜”……好像就会让评论缺乏专业腔调。我们舶来了好莱坞电影,舶来了后期制作团队、特效团队,甚至明星,当然也舶来了好莱坞电影的副产品——剧作理论及其一系列被译介出的专有名词。如果煞有介事地提出几个,就能获得资本的青睐,有时甚至可以用来跟读者们划出一道鸿沟——一边是专业人员,另一边是文艺青年。鸿沟特效逼真,令人只顾着赞叹,却忘了根本不需要跨过去,只要穿着趿拉板一脚划拉开就足够了。

喜剧叙事

没了所谓“麦格芬“(或麦高芬),是否就说不得叙事动力呢?抛开反叙事的影片,以常规戏剧性强的故事而论,麦格芬一词狭隘化了故事的戏剧性,以迎合资本的姿态粗暴总结,破坏了电影故事的多元魅力。有趣的是这个词的出处,当年特吕弗采访希区柯克,被对方胡诌出来的词汇搞得云里雾里,后来这词汇经由特吕弗这位二流影评人传承下来,到了三四五流的异域后辈笔下,成为不朽。

《沙滩上的宝莲》表面上缺乏所谓的麦格芬,但叙事动力十足。它首先是喜剧,呈现出众人的自以为是,令观众对角色产生智慧上的俯视,从而捧腹,这是喜剧的及格线。记得小时侯,电视上放香港喜剧,奶奶问爷爷放的是什么东西,爷爷回答是逗乐儿的,然后又补一句,装傻的,奶奶就坐下看一会儿。爷爷是木匠,小学文化程度,说话的概括性让人易于理解,他老人家接触不到麦格芬,自然没有灵魂暗夜。奶奶是文盲,只会描自己的名字,喜欢看装傻的人在电视上出洋相。

《沙滩上的宝莲》是另一种好笑,剧中角色的智慧恐怕高于绝大多数观众,现有影评的成色说明了真相。那还看个什么劲?看谁“出洋相”?当然是自以为是的人们,可是他们都像是人生赢家,有楼有车,优雅倜傥,出什么洋相呢?《费加罗的婚礼》,讲了贵族的洋相出在情欲上,最后出大洋相的是伯爵。《沙滩上的宝莲》也是以情欲为媒介,每人都想给自己夏天的情欲找个归宿,每人都有自己一套完备雄辩的爱情哲学,他们在本能驱动下的行为跟他们所声称的哲学形成荒唐的错位,那么由谁见证并点破这一切?《费加罗的婚礼》是苏珊娜,《沙滩上的宝莲》是少女宝莲。

如果没有莫扎特,单看剧本,法国人写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二流作品,欢乐至上,情节紧凑,翻转迭出,搁今天肯定是各大电影公司的头部项目。《沙滩上的宝莲》可就没那么好笑了,它因一个少女的期待开始,因一个少女的失落而收。注意,这里毕竟不是麦格芬,期待不等于欲望,失落不等于困境,好莱坞叙事在这里失效,在“成长教育”的故事模式里,顶级故事的结尾,都是主人公因为知道了所以失望了,一瞬长大。

无所不在的视线

宝莲和表姐玛丽安到海边别墅消夏。宝莲想去沙滩,要交朋友。她期待这次的度假,因为没了父母的监管,她憧憬自由和新鲜。殊不知,她始终逃不开成人的视线,在大人们自以为是的审视里,她被粗暴剥夺了喜欢一个人的本真权利,还被裹挟进成人的情欲和诡计,最终失望离开。

第一次邂逅西利瓦,宝莲没能逃开表姐挑剔的目光。沙滩上,表姐瞥了眼少男,判定其青涩粗鲁,有意把宝莲推给谦谦君子皮埃尔。

第二次,宝莲和西利瓦亲近,沙粒洒在腿上,两人是少年心态,动作无邪顽皮,可是已难掩情欲的意味。这本该是初尝情爱滋味的二人世界,居然就被路过的亨利看到。第一次看的时侯,我以为亨利是出于体恤,给少男少女提供一个独处的空间。再看,惊觉或许此处用意不简单,宝莲和西利瓦是纯情一对,本就该在沙滩上亲密,看《冬天的故事》就知道越是亲近自然的空间,亲近的意味就越纯情。可她俩硬是被亨利粗暴打断了。亨利路过的时侯看到二人亲密动作,非要把宝莲喊过来,自作主张邀请这一对少男少女到家里听唱片。唱片音乐是前一夜舞厅所用的催情舞曲,亨利出去寄信,留宝莲和西利瓦独处,看似成全她俩,细想一身冷汗——宝莲的初尝情爱居然也是被成年人控制的。无论是刻意空出的别墅,还是夜场催情的音乐,都不是宝莲自己选择的。更何况,两人亲热的时侯,竟被表姐看到。这看似偶然目击的安排,再次强化了一个处境——宝莲时刻处于成人密不透风的监控下。

第三次,宝莲如约去沙滩找西利瓦。少男缺席,沦为成人情欲斗争的牺牲品,背上黑锅。宝莲寻不到心上人,却被皮埃尔泄愤般纠缠。皮埃尔刚刚在心上人玛丽安那里被彻底封死,正恼羞成怒。于是把一腔戾气都喷到宝莲这里,指摘宝莲交友不慎,说西利瓦是流氓。宝莲愤而反击说皮埃尔是伪君子,这一击打到痛处。后者再次恼羞成怒,把身为成年男人的绅士风度抛诸脑后,为了自证高洁,不惜以“真相”伤害宝莲。宝莲无辜地被自私的男人所伤,而其背后的驱动,竟是成年人之间的充满嫉妒意味的三角恋。

后来,表姐安慰宝莲。可是,这场私密的对话因为表姐的自以为是变了味道,她居然向宝莲推荐皮埃尔做情爱启蒙对象!宝莲真是苦,喜欢的人被人说是花心流氓,遭到“真相”打击后,又被最亲近的人推向她自己都看不上的幼稚男人。

第四次,宝莲终于得以明白西利瓦蒙冤。本来是皮埃尔赎罪带她去找西利瓦,结果出于嫉妒,他对宝莲自吹自擂。宝莲看不过,再次揭穿皮埃尔,这次揭到了对方心底暗处,皮埃尔根本不爱玛丽安,他只是不接受玛丽安不爱他,他把自己当成宇宙中心,认为玛丽安不该舍近求远爱别人。终于和西利瓦重逢,宝莲的委屈总算有了出口,当场在餐厅指三个男人都是混蛋。后转场到了亨利家,原本是要握手言和的,却再次被皮埃尔和西利瓦破坏。两人斗鸡般气鼓鼓,都想争夺对宝莲的控制,谁也不顾及宝莲自己的感受。宝莲实在累了,失望之下,她选择接受了一向最不喜欢的亨利的邀请,留宿他家。

宝莲终于睡了个好觉,却没逃过亨利的猥亵。好在宝莲本能一踢,窝心脚送给亨利,令人大快。

故事到此,宝莲又见识了另一种虚伪。亨利是真小人,他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情欲,也能顾及女士的感受,还算是促成了宝莲和西利瓦的一段浪漫。宝莲虽不喜欢他,可在他面前并没压力。总算是有个不审视自己的人,在亨利这里,宝莲略为自在。然而,当宝莲问亨利,为什么表姐如此完美还要去跟糖果女孩偷腥?亨利竟扯上赫胥黎的理论,还教导宝莲别学表姐太过主动,要学会被人觊觎。对比此前,亨利面对少男西利瓦的质问,坦承自己要尽情享乐,令人不齿却也不失可爱。面对宝莲,他的说教是一种对女孩子的塑形,居高临下的过来人姿态,倍显猥琐。

故事的尾声,宝莲失望离开,都关上别墅大门了,意思就是翻片儿了吧,可还是没能逃过表姐的好心建议。表姐突然停车,认真注视着宝莲,把前一天独处得来的智慧传给宝莲。她总算后知后觉了亨利的谎言,还算找回了身为女性的冷静,但是她又给宝莲上课,大意是我们别为难自己,只需要相信我们需要相信的就够了。对这种圆融的妥协的处事之道,宝莲只好报以一笑。对表姐,宝莲足够包容,她温柔地顾及到了表姐的心境,始终没把真相告诉对方。

不得不说,在宝莲的智慧面前,所有成年人的自以为是,形成荒唐的笑料,令人反思。宝莲才是那个更成熟的人。

当局者的偏见和局外人的智慧

喜剧之所以接近生活的真相,是因为里面没有神化的人。即便是宝莲,也是言行不一的人,她也逃不开本能。说回到故事开头。

沙滩,情欲的陈列场,赤裸地展示自己。有情人在沙滩重逢,也在沙滩初识。这部影片,每个人的行为都跟情欲密切相关。经由亨利家的语言交锋,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爱情观,宝莲也不例外,她吞吞吐吐说出自己认同皮埃尔,坚称自己不会跟不了解的人谈恋爱。后来她还是受本能支配,才见面两次就和英俊少男西利瓦初尝情事。

宝莲有了自己的选择,表姐不认可,而论辩中,宝莲也表示不认可表姐的情爱对象,相较而言她觉得皮埃尔更帅,反而让表姐觉得宝莲和皮埃尔更应该在一起,每个人都自说自话,表姐还是想当然地“我为你好“,全然不顾宝莲自己好不好。

这里埋了伏笔,表姐不认可少男(西利瓦),她的偏见造成一个后果,当亨利偷情险些被撞到的时侯,他机变地移花接木给少男背锅,而表姐一下子就接受了这个说法,在她的认知偏见里,少男的孟浪顺理成章。

宝莲屡次在表姐面前直指亨利猥琐,而对皮埃尔不吝赞美,她的逻辑依然是——皮埃尔和你非常般配,帅且专情,为什么不跟他一起?

侯麦塑造的人物逻辑严密到何等程度?

皮埃尔曾在玛丽昂和宝莲面前都强调过自己的困惑——为什么对如此优秀的俺视而不见?这分明就是舍近求远啊!

这一逻辑,与宝莲的逻辑匹配,因此在爱情观上,宝莲和皮埃尔有共同话题,站在同一阵线。但是,当皮埃尔跟宝莲说明了谎言背后的真相,她俩的龃龉也随之浮出水面,甚至针锋相对。龃龉是观念分歧,而针锋相对就另有原因了,因为他虚伪的面具被揭下,甚至他自己都没认识到这是他的面具!他恼羞成怒,跟亨利比,他不够温柔大度,跟西利瓦比,他又不够纯真仗义,于是就有了后面跟西利瓦的动粗。侯麦对人物观念的设计之严密,自足丰富,每个人的观念在任何一种情绪下都会有共鸣或龃龉,令人折服。

每个人活在自己的逻辑里行事,有人对自己的虚伪毫不自觉,贪婪地索求被爱,病态沉浸在正直的幻觉爱情里;有人则正视本能,理所当然地行风流之事,但也能温柔地顾及别人的体面(对糖果女孩就比较不公);有人出于监护人的立场呵护备至,甚至以此为名义给表妹找情爱启蒙导师,实则想要从照看妹妹的琐事里脱身出来多跟情人密会……

《沙滩上的宝莲》,呈现出来的是每个人自说自话地去解释自己的行为,其实都是受到情欲或者情绪的支配,自以为是地做着蠢事,构成了充满“箴言”的喜剧。当找到迷宫钥匙的一刻,箴言早就不再重要,宝莲也关上了大门,终结假期。

这里实在忍不住多说一句,有人说侯麦的电影文学性强于视听表达,这话也对也不对。对在侯麦的确是先写小说或者戏剧,其后才改编成电影剧本,其对角色心理的探究令人折服,文学性在先。但是,从《沙滩上的宝莲》一场戏,能看出,即便受限于场景和预算,侯麦的电影本体意识依然足够强大。当皮埃尔伤害了宝莲,坐实了自己伪君子的判词,他偶遇糖果女孩,一路跟着糖果女孩向着摄影机纵向前进。这条纵线始终存在,皮埃尔即兴耍诈,骗出了真相,本该到此结束,突然后景骑来了西利瓦,问宝莲在哪,皮埃尔毕竟是大人,狡诈地顺水推舟,说宝莲就在亨利家,那一刻他想的就是利用西利瓦的冲动去当着宝莲和表姐的面拆穿亨利猥琐的诡计,枉顾对玛丽安的伤害,一心报复,他的伪君子本色再次暴露无遗。那条纵线调度,在少男骑车出画结束,皮埃尔的心思和西利瓦的单纯构成纵向张力,戏剧性在视觉上率先成立。

年近四十,才真正看进去侯麦的作品,经由看完电影的兴奋回味,从自以为是到后知后觉,刷新了自己的电影观念。

 6 ) 你需要真相还是恰到好处的谎言

两次跳舞时出现的插曲很动听,找了半天想知道这首曲子出自哪张专辑,对着亨利向宝莲和希尔维展示的黑胶名字"chants des Îles"(沙滩之歌)搜索,怎么找也找不到。而后突然发现,或许这部黑胶并不存在,对应片尾伊莉莎与宝莲的对话,真相与谎言是否可以分得那么清楚。又或者,我们是否也需要谎言? 就像亨利拿着黑胶的画面把我骗了一样,我想捕捉到这首曲子给予我的刹那心动并长久珍藏。然而即便这首曲子后来找到,也不一定有这部电影里感受到的强烈欣喜了。所以我会觉得候麦导演在这里留下的"谎言"对我而言是恰到好处的。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就好像在挖掘我的内心

 短评

非常厉害的剧本,寥寥几个人物,囊括世人百态。不仅写出人物的性格,同样也包含了人物的人生观,当然两者必有联系。宝莲就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摆在她眼前的是几个可供她选择未来模样的模板。经过几番学习,俨然秃头中年男成了她“理想”的模样。

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一个女孩的成长。16-20岁的女孩都应该看一下。不愧是侯麦,除了影像的细腻生动之外,故事及其意义也远比同样讲述女孩成长的苏菲玛索的《初吻》系列要深刻。当然两者本也不该并列比较。

10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刻画人与人之间的状态,十分微妙。像有一双圣手,在雕刻一件古罗马的雕塑。我猜亨利是个讨厌的天秤座男人。

1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选角就好绝啊 亨利的动作全是腰肢带的 果真很像一条蛇 整个儿就是个印度禅修性爱大师 可怜的小皮埃尔 帅得太憨 人又太痴 哀怨的大眼睛写满了为什么 对世界进行着纯真的拷问 但老的嫌你心智不熟 小的嫌你年岁不小 当别人眉来眼去地谈情说爱 你却在literally谈说着自己的情与爱 那你和现实的情爱就莫得什么瓜葛了 最后 在短暂假日情缘封存成的两段记忆中也不在场了

17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力荐

侯麦实在太高级了:里面那个中年半秃男,渣气辣眼,劈腿撒谎还态度那么恶劣,但凭着一张嘴,把周围所有男女都收得服服贴贴,明明都是他的错,没一个人敢怪他!看得我目瞪口呆,大写的服。。。宝莲妹子原来也在《夏天的故事》里,真是清纯可爱<3

2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哇!这是侯麦最“欲”的一部电影了吧,沙滩边的夏日迷情简直都要溢出银幕。都不只是话语的试探,而直接展开肉体的挑逗。各自阐述爱的哲学倒不十分新鲜的,因此不大喜欢在思想上周旋的《慕德家一夜》,而《宝莲》经由一场核心的误会打开欲念的魔盒,让众人的态度在行动中展露无遗,在对真相的探寻中,爱的边界乃至自我认知也在逐渐明晰。精巧,明晰,老练,看似信手拈来的笔触,其实满是导演智慧的铺陈。结尾姐妹俩果断的抽身离开恣意而潇洒,是对自满的男性群体的当头棒喝,在这趟爱情争夺战中彰显出女性力量来,又和开头做出一个简洁漂亮的回环。太成熟的情感小品,招数眼花缭乱,段位望洋兴叹。

24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肥皂剧的剧情,女人最喜欢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爱相信的东西。胶片的材质好棒好阳光!好夏天的味道!就是字幕太傻逼了!

28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字幕烂死了

29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又一枚夏日度假片+少女爱情教育文本,类似《克拉之膝》,想想法国人大都是这么长大的就不寒而栗啊。服饰搭配好赞,特眼馋那条珊瑚项链。除了秃头亨利外,演员们都很美型,连酱油的邮差都是帅锅,PG年轻时实乃尤物一头。

31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这片有点失望。。。专门刻了张盘。但整体水准一般,不算是侯麦的好片。刚回到学校就得知侯麦去世的消息。又一个大师离开了。想哭。

36分钟前
  • cream.cx
  • 还行

每个人的肢体语言都如此独特,看Pauline是怎么摸花的吧!中间Pierre向Pauline澄清事实时用了一个Zoom in,或许是洪常秀风格的源头。这种Zoom in其实是Iris in的变体,是新浪潮诸将从默片中借用的,像一种评论口吻。这部电影非常美国,简直像一部Howard Hawks。

4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侯麦的片就是让人想度假

43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喜剧与箴言”之男性的胜利如果仔细观看影片,你会发现侯麦所研究的并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微妙心理,他精确的掌控了人与人交流时在不同情境下的的语言、动作以及眼神——他不仅是心理学家,有时候,侯麦更像一个行为学家,他的电影并不难懂也极其精简,但每一帧都值得细细回味。“爱就是神经质的表现。”

48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完美让她的特别成为普遍…要学会让别人觊觎,不然会很不幸” 舍近求远的爱情,越纯粹越疏远。你不希望发生的正是我希望的,最后两姐妹开车离去,那种释然真的很微妙。亨利起床后偷摸宝莲小腿,被她猛的一脚踹开,宁愿相信那是真踹。宝莲和姐姐都好美,沙滩海岸也美,别墅花园美美美…映后男主皮埃尔说:“侯麦的镜头语言,就是要让观众感觉不到镜头的存在…最简单的就是最艺术的”

5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玛丽恩当然是完美的,但她直接把自己扔给了我,甚至没有给我时间去期待她。而我需要时间去自己对一个人产生渴望。” 确实是真实的、令人索然的人性啊。

57分钟前
  • 曼仔
  • 还行

普通的人物、简单平常的对白、有波澜却不惊的故事,这是侯麦的自然主义。有重要意义的事,往往就是像电影里表现的这样,在人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发生。但当生活平淡地继续,人们带着上路的东西其实早已无声地变得不同了。

1小时前
  • 沁云
  • 推荐

麦麦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电影感的缺失。不由陷入观影与观生活的困惑。故事就这样不痛不痒地讲完(加之恣意随性的表演方式)完结后只待留你一脸萌比 看似平平无奇归真返璞而转念一想若非精致构思巧妙布局又怎会造就出如此精妙奇巧之作。两性心理自我袒露依旧高明 另外他的色彩天赋亦是得天独厚的。

1小时前
  • 松枝清顕
  • 力荐

片中两个成年男人对未成年的Pauline动手又动嘴,不要跟我说什么法国人性开放,中年秃头男的行为已经构成sexual harassment. 真烦这种自以为是又丑又老又渣的还mansplaining, 呕:/

1小时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A man who talks too much finally damages himself."反倒是最真挚的人最不被人理解,侯麦这双眼简直看到细微底里去了

1小时前
  • Rema
  • 推荐

4.5 。看完才知道是侯麦的作品。有意思,勇于揭露真相的人反而最不受欢迎,被伤害最深的人反而心里最轻松,不扭捏,不做作,不是死扒着小误会展开冲突的电影,导演看重的是人面对误会时更深层次的反应。观于UCCA。

1小时前
  • chriss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