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于炮火

HD中字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伊莎贝尔·于佩尔,杰西·艾森伯格,戴文·德鲁伊,艾米·莱安,露比·杰琳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猛于炮火 剧照 NO.1猛于炮火 剧照 NO.2猛于炮火 剧照 NO.3猛于炮火 剧照 NO.4猛于炮火 剧照 NO.5猛于炮火 剧照 NO.6猛于炮火 剧照 NO.13猛于炮火 剧照 NO.14猛于炮火 剧照 NO.15猛于炮火 剧照 NO.16猛于炮火 剧照 NO.17猛于炮火 剧照 NO.18猛于炮火 剧照 NO.19猛于炮火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竟然看的那么认真

很久不看文艺片了 真的是蛮沉闷的不过耐着性子看完了

导演并没有为了文艺而沉闷,用了穿插的叙事方法,母亲的死因自始至终是个悬念,对于人物表情的捕捉以及有些细节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这部片子中的几个主要演员拿捏不错。

影片开端用一幅幅作品触动人心,突出了站地女摄影师的才华 勇敢 坚毅。然而本片的重点却是大名鼎鼎的她人后的生活以及和她的家庭。爸爸年轻时风流倜傥为了支持妈妈的事业放弃了表演,大儿子看似圆融美满实则压力重重,本片的二儿子正值青春期有点内向而不失温暖。

长期直面那些战火下的贫穷,饥饿,扭曲的人性,早夭的儿童,女摄影师努力让自己进入到被摄影者的角度,才能用一帧照片就把所发生的事情说清说尽,她的感情无疑是细腻的,而进入到角色体验当事人的心境这样的工作让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她不是不想中断工作回归家庭,电影中提到了两个原因:责任和成就感。分别在女主出车祸后的记录短片中她被采访时候的回答以及在大儿子学校里和人聊天时候。另一方面她在家庭中的身份越来越模糊,丈夫的貌合神离(夫妻两人谈论的那个梦),影片后半段有一段她的自述,大意是每次工作时候特别想回家,回家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不被需要却像是打扰大家各自的生活似的,归属感的缺失让她一次次重返工作战场。

爸爸对于妻子的出轨和抑郁心知肚明,为了维护家庭表面的和平和两个儿子什么也没有说,妻子的名声越大,她在家的时间就越少,儿子青春期的叛逆插曲只能和情人诉说,久而久之他对她就选择了感情的被动和逃避。

小儿子虽然性格古怪内向但遗传了妈妈的敏感细腻,关于他的情节也是整部片子少有的明媚的存在,他对于母亲的依恋,和哥哥的互动。。。他画的那副妈妈的画真的很美;他找到的爸爸年轻时候电影的视频与哥哥分享;他在学校有个暗恋的姑娘,聚会前他是想要做什么不得而知,表白?他送喝醉的暗恋对象回家这段情节的我很喜欢,没有变污。至于他为什么流泪,我能够理解,但是这原因很难说的清楚。不是委屈伤心,是一种触动吧。这个小演员真的演的挺好的。

大儿子主角脸,看似阳光,然而怯懦脆弱害怕承担责任。这点和爸爸有点像。在医院里偶遇初恋,初恋以为他老婆生大病也没有解释,后来又和初恋搞外遇,我觉得初恋时出于对他的同情,他有机会还是没有澄清。他知道母亲有抑郁症,然而这好像是他生活里避之不及的阴影,瞒着妻子不说,有新出生的孩子但是好像不怎么爱还有妻子也是嫌她爆粗口,可能忘不了初恋?还是他觉得自己被生活捆绑?

爸爸中年危机,在年轻女同事这里找回点自信。想和孩子好好沟通却没有方法,那个为了了解孩子注册了网游,每天在里面走啊走希望能碰到孩子的角色,终于有一天他碰到了,激动一脸,孩子的角色和他挥挥手,走过来,拔出刀砍了他这个我真的是要笑死了,哈哈哈哈。可怜天下父母心。

总之,这片子文艺又合理,沉闷不失温暖,如果喜欢慢节奏的家庭伦理可以看看。而这个评论写的很差劲。。。

 2 ) 一番激烈“硝烟”后的清理

1974年出生的丹麦新锐导演约阿希姆·提尔,是拉斯·冯·提尔的表亲。他在伦敦学习过,一家人都从事电影相关的工作。他执导的《重奏》(2006)及《奥斯陆—八月未央》(2011),显现了出色的掌镜能力。他的这部英语片《猛于炮火》(2015),伊莎贝尔·于佩尔出演的摄影师,自然让我想起朱丽叶·比诺时在《一千次晚安》中饰演的蕾贝卡,同为不要命的摄影师,同为喜好险要边穷之地拍摄,且家人对她们的担心也始终如一,不同的是,蕾贝卡还活着,而劳拉却不幸离世。

杰西·埃森伯格在《双重性格》的出演令人印迹深刻,并不出众的外表,有其本色的特殊风味。国际文艺片的宠儿加布里埃尔·伯恩,老戏骨一枚,不露声色地演绎,总是恰到好处。他在《邂逅之时》中与艾曼纽·德芙的联袂出演,若轻风拂面,沉静爽眼。至于文艺片女王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正邪两极,总是让人不省心,又骤起鸡皮疙瘩。

《猛于炮火》,当然是说身为全球知名摄影师的劳拉常穿梭于炮火纷飞之地,拍摄了不少经典之作,但比炮火更猛烈的却是战火之外的世道人心,尤其是劳拉的生命停格于2011年某月某日某时,只活了57岁的她留给世人无数佳作的同时,却也为她的家人留下了深深痛苦和无法抹去的伤怀。

劳拉生前的执着,时时让身处纽约的家人忌惮不安,注定她只属于遥遥的远方。正如她所说的“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我为什么要停止呢”。劳拉去世前,老公对她说“每次你出去,都觉得你回不来”。她深情地说“我理解,这次回来我就不出去了,我保证!”但她这次真的没再回来。一个女人远赴天涯,家人唯有祈愿她们能平安返回,当然不会有别的奢望。

问题是,妻子生前的同行老友理查德准备举办一场劳拉生前摄影作品展,并要写一篇有关她的文章,这犹如捅破一层窗户纸。真相到底有哪些?劳拉的家人未必都知道。其中,当理查德坦然回答劳拉的丈夫说“我跟你妻子有过那种情人关系,但都是在国外,后来她主动提出中断了那种关系,因为她说要好好过回家庭生活”。老头的反应倒很平淡,设身处地的理解一个人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不愿平静面对过往。

关键是,劳拉到底是怎样离世的,到底是自杀,还真的是被炸弹炸死。小儿子似乎也焉知不详,她总是想象着母亲驾车遇到了事故。那一秒钟再不是一秒钟,而是被拉长的一分钟或无数倍。在那种特殊环境下,尤其是劳拉常常置身于战争之中,一切事物都被拉长了,这是生与死的较量。

而她死后,似乎她的生命也被拉长了。这是流转于三家三口生者的不同体味。无疑,劳拉离世后,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这一家三口,形成一个对立又模糊的三角关系,这恐怕是劳拉生前没有想到的,她居然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唯有老爸挺身而出一一打理。

大儿子约拿身为社会学博士,刚有了小宝宝,却无法眷顾到妻子的内心,跟妻子艾米的关系总像是隔了一堵墙。因为他跟初恋还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初恋的妈妈住院,刚好就是他妻子生产的医院,不期而遇,竟又擦出火花,妻子不见他人影,只能用手机催促他返回身边。但他总有借口,说在家整理妈妈生前的照片,的确也是这码事,但另一码却注定不会说出来。

人性当中总是期望用尽所有,填满内心慌张又虚乏的空间,以求得某种平衡或抵消扑面而来的焦虑。如果只是用简单的对错去看待,未免太天真。毕竟人是最精密最复杂的生命循环体。

老爸年轻时曾是位演员,后来离开到中学当老师,也就是小儿子康拉德就读的学校。康拉德是他心里最难啃的骨头,也是最大的死疙瘩。母亲的猝然离世,对于小儿子来说不啻一记惊雷,他沉浸其中耿耿于怀,似乎这一切都是老爸的错。归咎于老爸,当然也就跟他没说话。

老爸感到康拉德不愿意沟通,不愿意见他,是挠头又必须面对的事。尤其是他跟康拉德女老师的情人关系,让他无法放开身心去迎接新的爱情,虽然他对她说过,这是我妻子去世三年来第一次有了这种爱的感觉。但康拉德横亘其中,却因劳拉离世的阴影而无法安然前行。

更糟糕的是,康拉德发现了老爸对他的跟踪,由此对爸爸的愤怒亦达至顶点。他把怨气撒在女老师身上,朝她的脸上吐口水,幸而女老师让校方不予追究才算了事。但康拉德是一个内敛又聪明的孩子。他排斥老爸,并非出于真心,而是无法开解对于母亲的爱。他无法跟家人分享他对于母亲的丝丝切切。这只属于他自己的美好回味。

母亲的每一句话,都被康拉德视为《圣经》,比如她说取景不一样,拍摄照片的含义就不一样。康拉德只能独自品尝。老爸担心他的也正是这点。如果告诉他,你的妈妈其实也有着她特立独行的另一面,怕他又不能接受。

母亲的固执延续到了康拉德的身上。他唯有通过闭门打动漫抵御内心的紧张感。其实,他还喜欢写些心情笔记,其中有对母亲的怀念,还偷偷看老爸年轻出演的影片,更有自己的惶惑和对女生梅乐妮的向往。他渴望隐形的能力,能向这位可爱的女生表白。说白了,康拉德总要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

身为学校团体操运动员的梅乐妮,不慎摔伤了胳膊,让他很是动心。他跟老哥约拿倾诉,却没得到正面鼓励,反而看到他跟以前的恋人打电话约会,惹得弟弟说我要是有了心上人,绝对不会对她撒谎。这一根筋的人,其实是很难对付的,比如他的老爸,就对他无可奈何徒生头痛。哪怕说我做好了你喜欢吃的玉米饼,他也懒得见。

但康拉德对于女生梅乐妮确是真诚的。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他主动跟屋外孤独的梅乐妮打招呼,他说你没看到我的信吗。噢,是你写的吗,原来是你。胳膊不方便的她开心的让他帮助解扣,他俩散步谈心,直到天明送她回家。他感到异样的满足,至于报纸上登载母亲生前的种种秘闻,对于他来说已不是问题,且会坦然接受。看来爱情的力量真是超大的,可以忘却诸多不快,放空他肿胀的内心及不安。

回到家的康拉德,跟老爸紧紧抱在一起。他问“报纸上登的是真的吗?”“是真的”,“跟我说话就那么难吗?”,“是我太难”,“我没事”,“我知道你没事,你去好好睡吧,我送你哥哥到艾米那,好像他有点问题”。

影片最后,晨光柔和,老爸开着车,大儿子约拿静静地坐在车上,他必须跟昨天告别,如同康拉德跟昨天告别一样。他们脑中的妈妈,虽各不相同,却饱含着爱,不管她在外面的世界如何,她始终是他们的妈妈。同样,她也始终是他的妻子。

《猛于炮火》所蕴含的,是一种深深的眷念,一种悠长的回味,也是亲情必然的融入,这种浓情当然猛于炮火,当然需要一番激烈“硝烟”后的清理。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人生哪能尽如人意,唯有浓浓的爱消解这些不堪和窘困。这才是猛于炮火所要阐释的小小禅意吧。

2016、5、10

 3 ) 我真的很难沟通吗?

我真的很难沟通吗?

不,是因为我,这太困难了。(No it's me,it's me too,it's hard,difficult.)

“和我说话,对你来说很难吗?我是说,我们没有必要事事意见统一,但是我认为,我们之间能正常沟通真的很重要。”

”媒体已经变了,公众的注意力更加分散了,噪音比以前更多了。” ”这让我感觉到,好像我还能对一些事物充满热情。” “我不会再去看你了,我知道我自己搞砸了,我也会犯错,我总是以愚蠢的错误收场。” 你追求自己的信仰、梦想和激情,然后突然有一天,你的人生也就如此了,你被撕裂了,整个人从中心开始瓦解。

你有选择,但你无法掌控做出决定之后产生的结果。某天清晨,你发现自己身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你在做一件你所信仰的,且认为重要的事情,然后你会觉得万分沮丧,因为你等不及想要再次回家。然后等你真的回到家,你已经疲惫不堪。回到家,计划三番五次变更,你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休息,你才能恢复精力。

映入他脑海中的,不是人生中的那些重大时刻,相反,他的思绪飘向记忆深处,抵达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小事。

他记起了前几天,在报纸上读到的那个句子,他不理解这个句子。他想起来了藏在叔叔家阁楼上的旧行李箱,想起了来自陌生人的短暂目光,此刻无关紧要的记忆碎片,成了最后的时刻。秒钟不再是秒钟,它延展成了分钟,时间已经停止。 因为你在一个地方拥有了你想要的一切。 我最近有种这样的感觉,不知从何说起,但是我感觉,每次你离开,我都要做好你不在回来的准备。

 4 ) 撕开一道生活的缺口,却是无法逾越精神上的鸿沟

坦白地讲,这部电影躺在电脑硬盘里面有一段时间了,当初把它下载下来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它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说句实话我不是很喜欢“猛于炮火”这个名字,包括这个四字词语的所指与能指。我对某些词语有种特殊的情感,它们对我而言不是单单这个词语通常所指的,它带给我的是滋润心田的欢畅,或是仗剑高歌的疏狂,或是退隐山林的雅逸,是那种生怕任何的语言解释都会亵渎或破坏它们给我的感觉,它们承载了我的某种情感寄托,所以它们是那种意会不言传的,它们的出现拨动我的心弦,勾起某些尘封记忆或漾起心底涟漪。同样的道理,对有些词语感觉恰恰相反,我会觉得它们有些浮夸或喧闹。“猛于炮火”就是这个反例,需要澄清我不是讨厌这个短语,而是不能引起共鸣。 今天早晨不知何故突然想起这部影片,就从电脑中把它翻腾出来看看。刚才前面提到了影片的导演约阿希姆•提尔,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个表亲,本人非常喜欢拉斯•冯•提尔的影片,尤其是他中前期的作品,包括高度风格化的欧洲三部曲还有他的道格玛95系列,至于之后的略偏向主流的作品,我不是特别地欣赏。当然大导演的亲戚不代表也有大导演的才华,但约阿希姆•提尔进入这个行业和所获得的资源和关注肯定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这是在全世界都通用的规则。可能是我对于拉斯•冯•提尔作品的喜欢使我今天突然有想看一看这部影片的欲望,我相信影迷朋友们也有你们各自的原因选择去看某部影片,有喜欢里面演员的,有喜欢导演的,有的是因为影片是某部喜欢的文学作品或游戏改编的,有的是看完影片简介后感兴趣的,不一而足。但终归我们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缘由就去观看某部电影,毕竟这需要大概一个半带两个小时的时间,尤其是生活在这个浮躁时代的我们,不会无故地浪费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一两个小时,因为我们较喜欢去做更无聊的事来打发时光。 从影片的风格来看,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像拉斯•冯•提尔在题材和影像上那么的惊世骇俗,也没有那么离经叛道,整体上还是比较主流的,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很好,电影界不需要太多的同质,风格雷同的导演,影迷希望看到开拓者,革新家或者引流潮流的人,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跟随者。故事性上,此片也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线,可能对白是英语的缘故,某些方面有着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但节奏更和缓一些,戏剧性相对少一些,整体上还是像欧洲影片靠拢的。说起来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对夫妻,丈夫杰内以前是个演员,妻子伊莎贝尔是战地摄影师,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乔纳是大学里面的教授,小儿子康纳德在中学读书。伊莎贝尔意外车祸丧生,小儿子想念妈妈,正处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所以他和父亲几乎没有交流,乔内的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为了筹备妈妈的摄影纪念展,他回家去整理妈妈的遗物,故事就是由这里展开,中间多处穿插着他们的母亲生前的生活点滴。实际上,影片一开始我们就从杰内和伊莎贝尔的同事理查德的谈话中了解到伊莎贝尔是自杀的,但影片并没有在她为什么这样做的动机上作更多的文章,而是抽丝剥茧般地向我们展开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日常,让我们去慢慢地去感受和体会,虽然观影最后它没有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感觉,但被带动和感染的情绪却让我们感触更深邃。轰轰烈烈、气势磅礴的的生活只能是高山仰止,柴米油盐、平淡乏味才是现实生活的主旋律。 再回到影片的名字,什么猛于炮火呢?是沟通的不畅或失败。正如《铁窗喋血》中保罗•纽曼扮演的卢克讲的台词:“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沟通的失败”。杰内因为妻子要经常地到战区拍摄照片无法照顾家庭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演艺失业,当时实际上他可能是不情愿这样做的,但考虑到要满足妻子的志向,他还是答应了,但影片中他和伊莎贝尔的争吵中他提到了他也做出了牺牲,为她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可以看出早在他做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心有不甘的种子。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开始并没有对这个影响家庭的决定进行有效的交谈和沟通,后来丈夫的不理解和埋怨也成为她抑郁的一部分原因。伊莎贝尔长期的战地生活,让她感到对家庭责任缺失的自责,和她觉得自己在家庭角色的淡化而似乎可有可无,她更加地觉得只有在恐怖、战火纷飞的战场才让她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她对这样的生活已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她和她的同事理查德有染这件事,也如影片最后理查德对于杰内的质问也坦诚地承认-他们只是在战区出差才在一起,理查德说她是爱她的丈夫的,杰内对于妻子的出轨并没有表现出愤怒,这也是最大的悲哀。影片中有一幕伊莎贝尔和杰内坐在沙发上,伊莎贝尔讲她做了一个怪异的梦-一个人在草地上强暴她,而杰内坐在车里面抽着烟看着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听他讲完,杰内还开玩笑地示范着问自己当时的抽烟的姿势是不是这样或那样,彼时他们的谈话和神情让人脊背发凉,夫妻间缺少沟通而形成的情感荒漠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如此之大,超现实的画面更加大了这种疏离感,加布里埃尔•伯恩和伊莎贝尔•于佩尔贡献了炉火纯青的演技。 沟通的问题在影片的前半段小儿子康纳德和杰内之间就非常显性地表现出来了,杰内每天跟踪着康纳德,学习他玩的游戏,希望能了解他在想什么,融入他的世界,回到家尝试和他交谈,但他只是玩着游戏,当杰内发火时,他就将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杰内几乎崩溃又无奈地撕破塑料袋。杰内并没有把妻子是自杀的真相告诉康纳德,他一直讲他还小可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最后理查德的文章被意外地看到,了解母亲死亡的真相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来他和父亲在凌晨的一次谈话,父亲承认是自己的错,没有好好地与他交流导致今天的结局。父母与孩子如何沟通可能是世界级难题,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导演也知道没有一个万能的答案给世间所有的我们。妻子死后,杰内和康纳德的英文老师汉娜发展了一段感情,但他们是瞒着康纳德的,结果知道他们在一起后,愤怒的康纳德把口水啐在了汉娜的脸上。康纳德喜欢班里一个漂亮的女孩-梅兰妮,他偷偷地关注她但没有勇气打招呼,后来在他哥哥的鼓励下把他写的一片比较酷的文章放到了梅兰妮的家门跑开了,后来在一次聚会上,梅兰妮喝醉了,让他送她回家,中途她内急,就让康纳德替她放哨,她在一辆车后解手,康纳德看着车后梅兰妮的尿液缓缓地流过他的脚底的一幕是神来之笔,康纳德知道梅兰妮并不讨厌他,但他也清楚她约她今后一起吃饭也只是醉话而已,这一夜之间,他似乎长大了。 他领悟到之前的暗恋是无济于事的,尝试沟通勇敢地向前迈一步,结局未必是海阔天空,但也不至于山穷水尽。 大儿子乔纳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他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但似乎他并没有做好当爸爸的准备,所以当他在医院里面遇到他的前任女朋友时,似乎他和她更谈得来,竟让他把妻子还没有吃饭的事忘在脑后。几次和妻子的通话也看出他们的感情也开始出现裂缝,他在逃避生活的变化带给他的不安,所以他去找他的前任共度一晚,转天心怀愧疚的他偷偷地离开了,后来弟弟的话让他觉得要珍惜眼前人。乔纳同时还扮演着一部分杰内的角色,他母亲不开心找人倾诉时,是乔纳安慰着她,帮她度过难关。他对于父亲和母亲关系的淡漠不满,但他还是把它藏在心里,从未与父亲提起过母亲的情况,直到后来父亲和他起争执时才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实际上杰内一直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影片最后,杰内开车载着乔纳和康纳德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杰内看着他两个已睡着的儿子,露出会心的微笑,终于舒了一口气,但生活还要继续,还有更多的未知在前面等着他们,但不管好的坏的他们要一起肩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中各家庭成员之间因为缺乏彼此的沟通而慢慢累积起来的隔阂,最后就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破,最后关头再去想挽狂澜于巨倒,扶大厦之将倾业已回天乏力。生活的艺术就是沟通的艺术,生活的复杂性已告诉我们无章可循,只有尝试着真诚地交流,虽然过程中会有彷徨,有受伤,但相信总有骄阳。 导演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这个家庭成员彼此的沟通困境,他没有批判,也没有板起脸生硬的说教,他更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解决沟通和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诀窍,他只是冷静地将生活该有的状态如实地呈现给观众,非常开心没有错过这么优秀的影片。约阿希姆•提尔完美地掌控着影片的节奏和情绪,手法娴熟且独到,又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师,期待他的新作品。 最后要提的是康纳德的扮演者戴文•德鲁伊德,在片子中他的表现十分亮眼,可以说完全不逊于两个老戏骨,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5 ) 更猛的不是炮火,是秘密与谎言

要为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找到一个参照,以此为基础来对其进行分析,我首先想到的是杨德昌的《一一》。重点不止在于两部电影都围绕着一个家庭而展开,更在于关注的焦点始终放于个体的困境。后者我们早就提及,让杨德昌的《一一》如此“不东方”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因为倘使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各式家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矛盾往往不由个体造成,而是在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牺牲中。我们可以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发现此点。

因而将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认定为是一部关于“创伤修复”的电影,只能误入歧途。这是一种美国电影的视阈假象,即便整部电影是由母语为英语的演员扮演,在美国拍摄完成。我们可以设想,同一主题如果落入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情况会如何?母亲的意外离世,作为一个叙事肇始点,将为整部电影提供叙事动力,将会有大量的笔墨来着色于其它家庭成员陷入的伤痛,将会有一些戏剧性的时刻让他们醒悟到:生活应当继续下去。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好莱坞叙事:便于输出一种价值观。

《猛于炮火》显然与此相异。母亲(妻子)的离世虽然放大了这个家庭成员间的内部矛盾,比如父亲与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儿子之间的关系,越演愈烈;但关键更在于,无论这一成员去世与否,每个人其实已经陷于困境之中。父亲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时常需要前往战场拍照的妻子,夫妻关系早已有裂缝;大儿子面对女儿的降临反而陷入了失落之中,说明这段关系名存实亡;小儿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正受到爱情的苦苦折磨。即便母亲依然存世(如同不在),以上情况只是在程度上小一点罢了。

在杨德昌的《一一》中,个体的困境处于孤立的状态中,他(她)说不出问题所在,自然也得不到理解。某种程度上,被杨德昌所发现的这种沉默是中国人应对困境的独有方式,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才真正成为构筑民族影像的利器。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走的是另一条道路,问题不仅可以被意识到(通过画外音的内心独白),而且可以尝试借助沟通去解决它(通过对话),但结果是一样的,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可以说,约阿希姆·提尔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精神状况,这与他一贯的电影理念是一致的。无论在处女作《爱重奏》(2006),还是令其声名扬起的《 奥斯陆,8月31日》(2011),约阿希姆·提尔都将个体所身处的存在状态作为重点被突出。因而,《猛于炮火》中情节的消失也就是情理之中,关键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发生之后。同时,对于约阿希姆·提尔往这个家庭中引入的两个元素——秘密与谎言——也将得到理解,这两者都是逃离现实的方式。

秘密,是父亲与小儿子的数学老师搞上了关系;谎言,是大儿子向前女友隐瞒妻子生儿子的消息并骗其得了癌症以博得同情(结果是一次上床机会);秘密与谎言,是妻子在战地发展出的另一段关系。当然,还有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小儿子身上被揭开的秘密,在真相面前被伤得遍体鳞伤(发现了父亲的外遇,发现了暗恋对象的低俗),但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一切都无法逃避,秘密与谎言终将失效,而其所导致的结果将“猛于炮火”。

 6 ) Louder but Quieter

No.55
今年上半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叫《老炮儿》,也是一部有关父与子的故事,巧合的是,下半年看的第一部也是有关父与子的故事。

大概在一个多月前,看到了卷毛演这部电影,但是资源迟迟未出。起初看预告片中有炮火,有撞车,以为是恐怖片,实则不然。

如果你在短期内看很多部卷毛演文艺片,会发现他的演技水平长进不少。而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到留校做教授,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他的角色变化。总之,他还是那个可爱的文弱书生。

电影名字叫Louder than Bombs ,看过之后,内心有一时波澜,却又平静。如果不深入电影,你会很难看懂究竟在讲一个什么故事。有小男孩的幻想,有实际发生的事。相互交织。电影里有对婚外情的描述,又从成年人和孩子的两个视角阐释对这种情况的认识。电影里有父亲与青春期儿子的矛盾,毋庸置疑父母是爱着孩子们的,但总是缺少沟通。有些事情,谈开了一切就都过去了。Es ist vorbei. 电影中的母亲已经去世,出现的镜头全都是幻想或者回忆。这位母亲是著名的摄影师,她为了事业,身处炮火之中,家人或许不解,以为她忽视了这个家庭,只顾忌自己的事业。其实,她是和平传递的使者。

电影的配乐很安静,结尾字幕的配乐悠扬而有节奏,给观众足够的时间思考,消化。心中先会随着音乐击荡,慢慢又回归平静。

有人说电影太过意识流了,可谁没有过幻觉呢?Anyway, 推荐大家在周末的晚上一个人静静地观看,走进导演给我们描述的这个家庭里。

 短评

个体的精神状况。应对此困境的两种方式:杨-沉默-失败,约-沟通-失败,构筑于失败基础上的秘密与谎言描画出暂时脱开现实的逃逸线。

7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一部属于中年人的电影,失望,无力,得过且过中有一点丧丧的幽默,故事性基本为零,就看个精气神吧

8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HKIFF# 欧洲导演令人屏息的压抑和晦涩却也细腻到让人动容 父亲 母亲 两个儿子各代表4种不同年龄和阶段的人的挣扎生活 最喜欢小儿子那段青春期的迷茫 有种weird但却真实的感觉 喜欢他人旁白来叙述心理活动的方式 关于母亲作为战地记者在外多年后变成无根的人这一点实在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10分钟前
  • 苹果西兰花小姐
  • 推荐

曾在午夜灯光明灭的车中醒来,忽觉至亲不在惆怅得一塌糊涂;清晨送女孩回家后呼出一口清冷空气,望见父亲守候一夜的憔悴顿觉释怀。一个逝去之人留给家庭成员的隐隐作痛,像午夜的街灯清晨的虫鸣,闪回眉睫绕于耳畔,不易察觉却无法抹灭。收放自如回溯了一个直视镜头泪盈于睫的女人过往,比炮火还猛烈。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你卷是不是演高智商人士上瘾 这种片子里他的人设都是个博士……有一些青春/家庭电影里常见的段子,但整体没有一条线讲明白了,尤其用xx来当包袱实在是太xx了。以及讲一个摄影师的故事就一定要打ppt?不过退一万步,这片挺好看的……喜欢中间那段快切画面配上念白

17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小儿子给喜欢的女生尿尿把风的那段,神笔。女生躲在车后,尿的河从车子下流过来,撞到小儿子的鞋子,拐个弯继续,小儿子的眼泪掉落。

21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拍得很细腻了,可惜是个停滞不前的故事。我能get到失去亲人的软弱,那种静默无声的怀念比炮火还猛,可是为什么人们总要不断踏入过去的河流...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这对挪威导演编剧搭档所带来的第三部长片,这也是他们的首部英语片。主题一如既往,“创伤”,“创”同时双关“创作”。他们擅长交织一种视觉化的联想语言,很多时候甚至是一种强烈的主观性幻觉,赋予的纪录片式的真实感在剧情中的不同时空进行无缝对接之后,呈现出某种诗意。

2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细节幻象漫溢,但又脚踏实地,一家四口小心翼翼敏感多思的每个人都很饱满,Conrad视角超级精彩。的确把美国拍出了北欧片的感觉啊…

29分钟前
  • Rhodesia
  • 推荐

看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东西。特效镜头耍了2、3个,然后就开始意识流了。你以为你拍一个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电影,你就是黑泽明,你的电影就是《罗生门》了吗?

33分钟前
  • 小A
  • 还行

为什么就不能更简单点地拍一个 青春期的男孩很难搞 。

37分钟前
  • 年逝
  • 还行

和【盲视】差不多,很熟悉的感觉。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一个精神分裂的(家庭or事业)战地记者母亲,一个沉葛在母性迷恋中的小儿子,一个试图维系家庭、给孩子创造没有精神创伤的父亲,当然还有一个精神深处试图逃离婚姻家庭责任的大儿子卷西。伴随着一次车祸,一切都浮出水面,但导演将一个阴郁的伦理情节剧,拍成了冗长的精神分析的碎片拼贴的梦呓。

45分钟前
  • Eco
  • 还行

戛纳第一睡。三个男人演的都不错,尤其是小儿子的青春期逆反的tension特别能感受到。剪辑、情节和情绪都太碎实在是跟不上导演。有个画家朋友曾经跟我讲过,你去美术馆里看作品,如果你看不懂,作品就不是好作品,电影也是一样。

47分钟前
  • 克雷蒙
  • 较差

有超现实的部分,无论是梦境还是假想的未来,都是对现实状态的投射。母亲的死亡是她已经没办法处理好自己的家庭问题,感觉到自己的无所适从,一种无力,这个问题在她死后延续下来也没有得到解决。

5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细节真是打动我。故事设定在普通的纽约中产阶级家庭,却有着欧洲导演的细腻。就算是功成名就的摄影师,留下无数照片和回忆,最亲近的人也不曾真正了解她;“比炸弹更响”可以用一小段来解释,痛苦在青春期是会被无限放大的,再微弱的声音也在心中轰鸣,他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像在直戳内心的伤口

5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1.1 人们看见了但人们从不在意。又是记忆。

1小时前
  • arlmy
  • 还行

很吃這一套 細膩的台詞搭配精緻的鏡頭

1小时前
  • 释年
  • 力荐

关于悲伤、家庭,也关于记忆—我们如何回忆,我们如何被回忆。每个角色的性格行为都极具真实感,秘密捅破之后沟通也没想象中那么难,但长期的隔阂造成的是性格上不可逆的软弱、逃避和敏感。小儿子那段文字也太像杰西现实中的文风,这角色真是亲弟弟。

1小时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叙事琐碎摄影细腻,虚实交织幻象丛生,不得不承认太对我口了。作为一个cant fit in anywhere的weirdo,Conrad视角简直真实到心痛。拉拉队女孩空中跳跃的画面好有爆发力好美,穹苍下的肌肉线条与我卷的直发尖下巴深深的印在我的视网膜上

1小时前
  • 和风莫吉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