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书写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以火书写 剧照 NO.1以火书写 剧照 NO.2以火书写 剧照 NO.3以火书写 剧照 NO.4以火书写 剧照 NO.5以火书写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新闻报道就是民主社会中一股为正义而战的力量”。非常艰难,非常非常了不起。 我是因为一个细节mark的这部纪录片:她们记者四处奔走,用手机拍摄,会因为没电只能几个人几部手机凑在一起轮着拍。主编问“没有充电宝吗”,回答是“我家都还没通电,有充电宝也没用。” 看完纪录片很想哭。因为那么努力那么、可以说是伟大的她们在大象面前仍然无力。采访竞选人员时,她们问“在我们这个社会连六岁的小女孩和八十岁的老妪都会被强奸,针对这件事你会采取什么措施”,被采访的竞选者除了“如果我当选,我们保证绝对消除强奸案件”的虚伪的拉票话和对上届党派的对立性批评外,不说也确实说不出任何实际的措施。因为他们不在乎。在采访印度教青年团(P.S.他们的领导人成为了全邦新领导所以这个组织名声地位猛增)的一位储备干部时,记者问你们吸收国家的年轻人进组织,将带领他们做些什么来为国家谋求发展呢?那人说我的任务就是保护好神圣的奶牛,因为一只奶牛里住着三亿三千万神灵,年轻人们保护好奶牛,神灵就会保佑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毛骨悚然。深深的抑郁和失语。 但是。但是。哪怕在庞大的暂时不可撼动的系统性问题和浪潮面前个人和组织都会无措,她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没有意义,因为行动就是抵抗,西西弗斯永不投降。「新闻浪潮」报社建立以来,帮被性侵却不被警局受理的女性夺回正义,与压榨村民毁坏村庄的矿老板叫板,发出关于竞选的另一种声音,在同行一片宗教政治捆绑的虚伪赞歌里问心无愧地说:我们向当权者问责,我们致力于为民主制度发声,我们从未让‘新闻自由’这第四根支柱倒塌,我们始终像一面镜子一样客观地记录一切。 衷心地敬佩她们,祝福她们。 (另,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去油管关注和支持她们。这是我们能做的一点事情。

 2 ) 燃烧着生命的力量

整部纪录片并不能算精致,带着一种粗粝的质感,但非常能打动人心。作为“新闻工作者”对社会、职业的担当与作为女性个体的生活交替展示,宏大勇敢与逼仄桎梏彼此对撞,让个体生命的挣扎妥协和坚持,拥有更耀眼的弧光。

1. Shyamkali Devi

最打动我的一位女性,在纪录片最开始,大家讨论如何讲媒体向数字化转型时,她第一次在镜头下出现,讲述自己不会使用手机,甚至从不碰家人的手机,害怕弄坏。第二次开会的场景中,她被提到连续三个月没有完成发布报道的指标,她回答说,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用手机打字。新闻写作,尤其是数字化的报道,对她来说是一场从头开始的挑战。 在她的自述里,可以知道的是她大概来自于比较低等的种姓,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甚至不会自己从银行取钱。但她义无反顾地抓住工作的机会,对抗丈夫的打压,对抗来自高种姓的轻蔑:会对丈夫说出“我即使离开你,也不会放弃工作”;会在被高种姓的人问起自己的种姓时,带着一丝狡猾和叛逆说“我和你们一样”。笔者并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在面对未知和自己的无能时,往往先充满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再在不断受挫不断思考放弃。所以在看到Shyamkali面对所有的未知,不断攫取知识,不断学习时,对她的无力茫然感同身受,被她的坚韧深深鼓舞。也因此,从她嘴里说出“教育真的非常重要,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在社会生存下去”,这句话从一句处处可见的口号,变得充满朴素又坚韧的力量。

在她自述的最后,她说丈夫后来不反对她工作了,但会偷拿她的薪水,还会家暴她,于是她去报警了。说完这句话,她对着镜头笑了,带着腼腆忐忑和隐秘的自矜。

2. Suneeta Prajapati

她身上的勇气和桎梏都鲜明地仿佛是身边人的故事。她足够勇敢而坚定地面对自己的事业,报道非法采矿中警察、企业和黑帮的勾结,被矿工质疑“你不是记者,记者都会有车和相机”、“小心说话”、“你们要多少钱才能把我们的故事报道在首页”时,不愠不怒,澄清问题保持沟通,表现了出色的专业性和情绪控制。在这场采访中,她一位女性被至少三四十位男性矿工包围,镜头所及都是青壮年劳动力,笔者即使安然地坐在电影院内,仍然不自觉地心生恐惧。 她独自去报道另一位女性记者被数个男性砍死的恶性事件,有趣的是,Suneeta会礼貌但坚持地请求“能不能让我看一眼她”,旁边一位他社男性记者忍不住说出“真的要看吗?”,Suneeta并不动摇;而在看过之后,男性记者们可以讨论如何发布这篇报道调整发布顺序,而Suneeta对这位女记者的惨死深深惋惜。

但正是这样一位女性,仍然面对社会化的婚恋困境,她父亲对着镜头说“很多家庭希望娶到受过教育的女性,但娶回家里又不许她们再出去工作,那为什么需要受教育的女性呢? 愿意让我女儿继续去工作的家庭,却需要7000$左右的彩礼,我支付不起”。 影片的结尾处,她不得不离开了Khbar Lahariya(新闻之浪工作室)选择进入婚姻生活,她说“我不得不为家里人考虑,(如果我一直不出嫁)他们会被质疑品行,会被所有人指摘”,大概有20秒的镜头,拍摄了她披着婚纱的结婚场景,镜头中只有她自己披着金丝婚纱,眼神里充满隔阂和漠然。 庆幸的是,片尾字幕说Suneeta 婚后又回到了工作室。

3. Meera Devi

Meera 是整部影片比重较多,状态也很加松弛的一位。她受过良好的教育,获得了硕士学位,获得过学校教职的机会,但她放弃了,她明确地带着对新闻行业和媒体人的使命感和愿景,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和斗士。她会说出“后来的人会问,当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时,媒体在做些什么?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当权者负责”,会说出“新闻业和其他行业的区别正在于此”。她关注那些看似老生常谈但始终悬停着的议题:采访警察局“为什么没有处理被强奸和被家暴女性的报警”,报道北方邦的选举议程,采访参选人“如何降低强奸率?”,尝试探索政治脱口秀,坚决地倡导新闻之浪数字化转型,采访印度教青年团的青年领袖“打算如何领导青年团?”。

她平和和松弛的状态,不代表她没有自己的困境。她有期待陪伴的小孩,有秉持着传统观念觉得妻子应该更多地操持家务并且唱衰她工作的丈夫,有面对同路人离开的压力……

整部影片充满了个体叙事和社会事件的对比:女性们在工作场合中一往无前披荆斩棘与在家庭生活中的逼仄束缚不得自由;他们草台班子一般简陋的工作环境与巨大的YouTube点击量和切实的社会影响;莫迪为代表的印度人民党上台的狂欢和选举人对“如果有一个六十岁的女性和四岁的女孩被强奸了你会怎么量刑”的沉默……个人的知识局限和对印度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的了解匮乏,让笔者在面对这部纪录片时,对社会事件的部分理解多半片面;但也因此会被女性个体的生命力打动。即使 影片在拍摄上的部分短板(比如摄制组让镜头下很多被采访人有肉眼可见的“克制”和有意识表露的“礼貌”),雪山下的笑脸足以让人释然了。

 3 ) 不说不说

获得奥斯卡金像奖2022最佳纪录长片提名的印度社会纪录片《以火书写》(Writing with Fire)看后感触颇多,影片聚焦印度社会女性和媒体,讲述了印度最底层种姓中几个女性创立经营刊物《新闻浪潮》(Khabar Lahariya),关注受压迫女性,报导社会事件,做成了高种姓男性从事的媒体职业的故事。这些女记者采访报道的内容涉及政治、种姓、信仰、民生、性别、媒体、黑帮和犯罪等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在油管频道播放量达到1.5亿。印度虽然目前仍然较为落后,但媒体能够独立和自由表达以及监督政府改进,其发展绝对不能够忽视的。

摘录几句影片中几位女记者的有关话语:

——我相信新闻业是民主的核心,当普通人争取权利时,只有记者可以把这些诉求传达给政府,新闻报道就是民主社会中一股为正义而战的力量,我们必须谨慎负责的使用这股力量,否则媒体就变成一门单纯的生意罢了。

——做记者让我成为为正义而战的斗士。

——作为记者,我们将为改良这个社会而战。

——我们下一代人会问我们,当这个国家面临转折,而全社会对此保持沉默,你们媒体在干什么?《新闻浪潮》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曾经向当权者问责,我们致力于为民主制度发声。我们从未让“新闻**”这第四根柱石倾塌,我们始终像一面镜子一样客观记录着这一切。

 4 ) 横与竖之角力

《以火书写》(Writing with Fire)获得奥斯卡2022最佳纪录长片提名,大为鼓舞。该片的确是去年圣丹斯观影最佳。当时正在如火如荼地剪辑一部记录和女性有关的长片,看过此片后以分享影片内容的目的立刻逐一打下以下文字给朋友。稍作整理以为记录。

《以火书写》讲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之下,贫困地区最底层种姓中几个女性在一起集结成了一个记者团报导社会事件,并且将报导内容新媒体化的故事。

电影的节拍意外地从容。两位导演至少跟拍了三年,从几位女性的缘起,到她们的日常:如何在完全没有电的居所生活、如何在不会英语的情况下开始学习手机按键;再到她们的工作:如何学会更多层次地理解社会事件、如何与受害者们以及authority打交道、如何进行报道报导、如何经营社交平台,甚至如何向家里人争取工作机会——这一切在印度这个女性地位极低,记者被谋杀率最高的国家怎么实现的。

虽然有很多可以做得惊心动魄的片段,比如对党派候选人的采访,和极端宗教人士的交流,向警察要不让被调查的强奸案的案底,但完全没有刻意营造惊悚氛围或拉出强烈对立,而是意外地有些许从容地讲述了女性如水的特性如何似的它们得以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迂回,流动,抵达她们需至之处——尽管每天等着她们的都是家庭纠纷、层出不穷的强奸案和永远满嘴跑火车的政治家。

影片的核心人物十四岁就结婚了。上学期间生了孩子:自己在楼上上学,孩子就在楼下,上课时婆婆就会喊她下楼喂奶,整个班的人都笑话她。她在组织里面提出要用YouTube来做媒介(该地区第一个非纸媒),教大家认英文字母。除了这些自我讲述还有两个关于她的情节印象很深:第一个是关于一个新加入的女记者:新记者第一次报导选题了“吃什么东西就能生儿子”的采访——可以明显察觉到她们因为女性意识觉醒的时长导致她们在感知性别事件的敏感性上的巨大产局。然而女主角就此展开了极为耐心的引导,教大家如何去选取理解事件的角度;与之形成对比的事件则关于她自己孩子的教育:她如何被学校老师找到说自己的两个孩子功课很差,她的反应是去找家教,因为自己实在没工夫辅导小孩。两个被捕捉到的十分偶发的片段,侧写了在种姓链条末端的职业女性所面临的最直接的矛盾,和她的自然选择——即从母职捆绑中的挣脱,去选择承担社会身份的赋职。

更为动人的发展恰好来自于那位被教育的新记者,她在组织里工作了一两年后想去报导一起未侦破的强奸案。想法产生后,因为强奸案本身给受害者带来的耻感和讳莫如深的属性,被当地所有上上下下男男女女阻拦。她想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找受害人的父亲聊聊。要找到对方,需要先找警察看案底。与警察的交锋的过程中,她从头到尾笑眯眯地交涉,使对方放松警惕,最终得到了受害者父亲的联系方式。找到那位父亲时他全程蹲在地上哭泣,她站在匍匐的男性身边,形成一种新的性别力量之张力,最终在她的鼓舞下,对方接受了采访,采访内容一经她在YouTube上发布,引起轩然大波,迫使当地警方再次介入,很快便逮捕了强奸犯。

影片里面还有一处类似的视觉张力十分有趣:一开始主角教大家用手机,说拍摄时手机一直要横着,有人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我们看新闻需要这样的视觉范围,需要能看到周围。电影的展开充满了这些女记者高举横着手机拍摄的画面。来到影片后段,一个印度教的竞选党派,每次上街宣传总是拿着长刀,而长刀必定一直竖着。横着记录的手机和竖着宣扬男性力量的长刀形成一种视觉和含义上的对仗,从而引出问题:这两者中,真正的武器到底是什么?

电影的结尾展现了其中四个记者当时的状态:一个正在报政治事件;一个走在路上;一个是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离开了这个组织,正在自己的婚礼的现场;最后是主角那个角色,她开了一个新的专栏。结尾的音乐是从一个独立的节拍到不断加入新的节拍达成新的协奏——一种对零散力量的召唤与集结。

 5 ) 用火书写是抱着被烧死的决心吧

作为纪录片,这个片子很普通,但是内容的主题和这群女性的勇气与行动非常有力量。

涉及到的话题不仅仅是女性,还有种姓、politics、资本、政客的算盘等多个印度社会问题。故事是以印度北方邦一群最低种姓(不可接触者)女性组成的媒体人为主体,说她们是媒体人,事实上她们中的大多数只是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普通女性,甚至还有个别没有接受过任何高等教育。

片中主要的跟拍对象有三个,其一是机构的一个“中层领导”,她在15岁时便已被嫁人,婚后的她幸运的得到夫家同意继续上学,很快成为了母亲的她坚持着学习,难以想象的完成了两个研究生学位。另一个是来自矿区的一位女孩,她的父亲七岁童婚,她也十岁就开始在矿上工作,这样一个艰难环境的农村女孩子却成为了一个勇敢的深喉,一直在为社会的不公正发生。

还一位也是没有受过教育甚至ABC都不认识的三个孩子的妈妈,在片中她就是那个逆袭成长到独当一面的“热血”担当。

电影不紧不慢的节奏,让你一窥Modi时代印度社会不断加剧的社会分裂,BJP政党靠着高举宗教大旗煽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的仇恨;女性在印度社会面临的重重危险,不仅来自四处潜在的性侵犯,还有扎根社会与观念中的歧视;黑*社*会与地方的勾结盘剥资源效益,底层人民无处逃脱的求生;等等。我个人对于印度文化从小就有种很深的迷恋(好奇)……在成年后也独自去生活过两个月,碰巧见证了片中所说的“当一切开始发生变化时”的最初,看到了“看不到希望的”底层人如何成为狂热分子。

这个纪录片提醒了我很多见证与发声的意义,也希望能分享给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女主角Meera说,“我们下一代人会问我们,当这个国家面临转折而社会保持缄默时,你们会如何应对?我们会问心无愧的告诉他们,我们曾向当权者问责,我们从未让这第四根石柱倒塌。”

 6 ) 那些女人的力量

每年上海电影节,我最期待的就是纪录片,尤其是非发达国家的纪录片。因为在某些国家,发生再小的事都有人给你做公号。但是在另一些国家,发生天大的事,连个响都没有。

《新闻之浪》是印度一家由达利特女性经营的媒体,并且直到今日,依然是印度唯一的女性媒体。

达利特,是印度种姓制度之下的最低阶层,“不可触摸者”。而达利特女性,自然是整个社会最受压迫的人。然而就是她们,做成了这一件一般由高种姓男性做的事——媒体。

(1)总编辑:米拉

米拉是整个纪录片的最核心人物。她14岁结婚,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因为婆家和丈夫支持她读书,所以她得以完成自己的教育。

“学校离我家非常近。我当时读12年级,教室在顶楼。奶奶替我带孩子。只要孩子一哭,奶奶就会喊我,说:你快回来!孩子饿了!班上的同学都笑我。”米拉笑嘻嘻地说。

但其实她刚开始做记者的时候,丈夫是反对的。

“你有男人,为什么要工作?人家会背后议论我,认为我是贪你的薪水。”她的丈夫说。

“但是我不想浪费我受的教育。”米拉说。

因为她相信教育会改变人生,所以她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读书,完成了一个政治学的硕士学位,还完成了一个教育学位。知识给了她智慧,也让她成为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

“她是做得不错。不过她们走不远。”她丈夫笑笑说。

(2)苏娜塔

苏娜塔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孩。她热爱自由,善于学习,她在镜头前落落大方,并成为《新闻之浪》第一位被邀请去斯里兰卡参加国际新闻记者会议的人。

“女人真的太难了。我觉得生而为女简直是一种罪过。父母觉得她是累赘,丈夫把她当成奴隶。她的生命又轻又薄,那么脆弱……”她说不下去了。她刚刚调查一个女孩被当街砍死的事件,同来的男记者不断问她你何必要去看尸体?但她执着地要拍下女孩尸体上的伤。

她在《新闻之浪》整个团队里,都是特别闪耀的存在。我无法忘记她成为资深记者,站在手机前一字一句地说:

“都说世界在变化。但是对女人来说,真的有什么变化吗?”

那种笃定,那种魅力,让我一个女生都简直挪不开眼睛。

“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人生就是要嫁给一个和我同种姓的人。如果我想嫁给一个我喜欢的人,就会让父母蒙羞,会损害家族的利益。所以干嘛要结婚呢?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当米拉说《新闻之浪》失去了苏娜塔,因为她要去结婚时,我真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为别人会在背后说,我父母是想被我养。这对他们而言是情感上的折磨。我明白了。在这里,人不能做单身女人。”

苏娜塔应该是比较高的种姓,她的婚礼看起来很是奢华。但她从始至终,脸上都是麻木。

(3)大眼姐姐

抱歉我忘了她名字。这个姐姐是纪录片的第三位主角。她是记者里面比较后进的一位,报社培训大家如何用手机拍视频时,她连英文字母都不认识。

“我刚开始工作时,我丈夫不同意。我说,就算要离开你,我也不会放弃工作。后来我赚了钱,他就开始偷我的薪水,还打我。然后我马上就报警说他家暴。”她顿了顿,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孩子,“我的心支撑我走了过来。”

虽然后进,但她从没有放弃学习。即使学东西慢,但她从没有后悔离开男人,靠自己生活。她相信教育的力量。

“我(以前)连银行取款单都不会填,我连自己的钱都取不出来,我要依靠别人。”她定定地说,“只有教育能改变人。所以他们两个不学习的时候,我就会特别生气。”

《新闻之浪》的女孩们很多都是这样的。一个女孩甚至说:“我连家人的手机都不敢碰,因为我怕碰坏了。”你很难相信这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但就是靠着这些女孩,从2016到2021,《新闻之浪》从报道黑道的非法矿井,无视强奸报案的傲慢警察,到追踪大选候选人的奇妙发言,记录民族主义的崛起。她们的视频为贫苦的人民带来了通电、修路、厕所、犯人被抓,油管收看数也从最初的1万多慢慢变成了现在的1.5亿。她们记录着印度发生的真实的故事,笃信着媒体是民众获得正义的办法。

如今,印度已经成了对记者生命威胁最大的国家,女记者被杀事件一件接一件,但她们仍在坚持,甚至苏妮塔婚后也再度回到了报社。

最后记一些我个人印象特别深的话吧。

1. 一位女记者70岁的父亲说:“大家都想要受过教育的女孩,但是结婚后又不让她工作,那么要她受教育干什么呢?”

2. 一位女记者谈她在《新闻之浪》的梦想:“我以前连自己村子都没出过,对什么都害怕。但是工作给了我勇气。”

3. 男记者说:“你怎么能直接问(警察和黑帮勾结,逼矿难受害者撤回报案)那些事呢?你应该吹捧他(警长),多多报道警察做得好的事。”米拉说:“已经有你们吹捧了呀。”

4. “我们认为媒体作为第四种力量,可以改变什么。但有时候你看不到这种改变,这时我们也会觉得很无力。”2019年大选以后,米拉叹息着说,“后来的人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但《新闻之浪》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

致敬那些坚持做正确却艰难的事的人。

 短评

纪录片,印度一个纯女性组成的视频自媒体,且这些女性都来自于达利特,即贱民,是不可接触的第五种性。顶着这样的身份,就拿着个手机就走家串户的采访很多敏感的社会问题,我是真心佩服这些女生。这种在地狱模式里努力寻找自我价值的样子和我们平时了解的印度有点不一样。这些女性值得被点赞。

9分钟前
  • 画瞳
  • 力荐

上影节第一场。“后来的人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这些女性太了不起了,让人肃然起敬。

10分钟前
  • 夏言
  • 力荐

7.5 国内媒体应该清楚,就算你们祭出8K高帧率视频、全景声、5G传输、全媒体,和这些独立报人比起来,只要观点市场是不自由的,那你们都只能落后得不值一提。

11分钟前
  • 丘丢丢
  • 推荐

这部纪录片本身制作较普通,结尾部分也比较平淡,但是制作普通也掩盖不了这群女性耀眼的光芒。不禁想起一段话「真正的作者得缩在床上,蹲在地沟,在所有破碎的地方」,她们以最艰难的条件,跨越了阶层、性别,游走于这片被种姓和宗教割裂的土地。观影时总会时不时地感叹:女性真棒啊。

12分钟前
  • 是 Moon呀!
  • 推荐

這部片讓我們看到女性主義和女性自決並不是站在 incel 的對立面,成為另一種形態的 incel,而是不囿於環境、設備,身體力行地去踐行、實現自我的價值。這三位女記者在嚴酷的種姓制度和父權社會下,閃耀著堅毅又溫柔的勇氣,給人前行的力量。好喜歡最後一個鏡頭,社長穿過鐵絲網,站在麥田中開始了自己的新節目。有種越過藩籬和束縛,在自由中高歌的壯麗。

14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采访中甚至是一些无意的对话,还是带出很多荒诞的内容,传递出讽刺与无奈。一群努力的人,努力做着她们认定的事情,挺好。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在如此没有尊严的国度做着如此尊严的新闻记者工作,不惜冒着根深蒂固的歧视、误解与全球最大的危机来为正义发声,这群被标记为最底层的女性,太了不起了,值得所有敬重与赞誉,虽然更迫切的,是安全。正道难行,谢谢她们艰难地点过那么多盏灯,但愿至少我们也能呵护一二。四星半。

1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网络时代能改变的,还有印度拿起手机的她们。种姓制度让女性地位堪忧,但看完觉得人家至少还能有一把“武器”…

22分钟前
  • 奶奶徐
  • 推荐

以火书写 Writing With Fire (2021) [印地语中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P4y1M7nf —— “我们下一代人会问我们,当这个国家面正在变革,而媒体对此保持沉默时,你们在做什么?Khabar Lahariya可以自信地说,我们曾要求当权者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为民主制度发声,我们从未让'新闻自由'这第四根支柱倒塌,我们始终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社会面貌。”

2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敏锐地拍出了国家主义翻涌而来的印度现状,尽管如此这个国家仍然有这样了不起的媒体存在的空间。

27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聚焦于印度一家全女性的报纸和发展,跟随时代从纸质媒体转型网络新媒体,同时也借由这些新时代女性的眼光审视了当下印度存在的诸如种姓、女性地位低下等诸多社会问题,时代的发展和落后的封建愚昧在这部纪录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如此对比也极度有张力。

2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最后Suneeta回归的时候我整个人眼泪掉下来

31分钟前
  • Migration
  • 推荐

消费主义盛行的这边,其实也并没有比宗教神明的那边更远离荒诞多少。长期身处在荒诞之中,不免被同化,仍有发现荒诞的视界与向荒诞发问的勇气,实在令人敬佩,亦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35分钟前
  • 乔小囧
  • 推荐

“为什么我们要叫祖国’母亲‘?这里根本不是民主的国家,女性也不能轻松地在这里生活。”

36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还行

有人沉迷软文 有人追逐热搜 依旧还有人用着最基础的设备践行着记者的职能和探索新闻的价值 《新闻之浪》团队看似是一种低种姓的反抗 其实更是多方博弈下的传播维度实验;到克什米尔团建也是没谁了

38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2022.01.17 課堂放映。數字化的全球背景下,這群印度女性新聞工作者毅然選擇從紙媒轉型,以智能手機作武器,在被父權陰影和政治狂熱籠罩的國度開拓出一座紀錄時代、持續發聲的島嶼,孤獨而誠摯,擺盪卻堅定。她們中有的從最基礎的手機操作學起,有的只身前往被憤怒男性占據的礦場,有的在直面政治人物時犀利而冷靜地發問,還有的面對家庭與婚姻的壓力黯然退場,卻又最終選擇回歸。在嘉賓分享環節兩位製作人提到,此片意在呈現一種希望。的確,五年過去,那些顛簸路途的堅韌眼神中,從微光到焰火,屬於女性的鮮活生命色彩正熊熊燃燒。

41分钟前
  • 榆吉屋洲幾
  • 力荐

这种力量真的让人心惊,无论是传统的压迫还是威权在上,甚至直面迷狂的杀人之刀都能如此冷静,从容,这种勇敢真是让人心惊。在结婚生子以后还能重返课堂,拿下两个master degree,以最低种姓女性的身份做媒体人,真是正义给人的无穷力量。

45分钟前
  • ·冷酷小狗熊
  • 力荐

几乎全程含泪看完。印度的女性媒体人尚且还在战斗,某些地区的媒体却已经死了。我承认给五星是情感分过重,纪录片手法无甚新颖,但记录的意义并非纪录片本身。我们需要把最多的赞美给到这些坚持本心的女性媒体人不是吗,是她们冒着危险在努力推动社会进步!/ SIFF 第9场 @影城3厅

48分钟前
  • sTill-Life
  • 力荐

这样的纪录片,无论内容大于成片,还是怎样说,都值得尊重和肯定。

52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印度】和之前的《千审万查》有点像,即使在最微弱的地方,也要发出声量,创造自己的价值。比起影像中呈现的挑战与困难,现实永远只会更残忍;纪录片聚焦于那些能相信的力量,本身已是不易。不过这种角度选取看多了之后,也会对它们的创收、更仔细的分析模式保持好奇和兴趣;作为引言式的介绍已经足够,但还可以更深入。

5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