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女人国语

已完结

主演:李宥利,朴允载,任豪,朴荣邻,李秉旭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剧照

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2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3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4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5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6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3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4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5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6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7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8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9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愿把她看作林中女妖

早晨五点半睡去,中午十二时起来,看《法国中尉的女人》。
近期,很少有某部电影,让我由衷觉得——每一个元素都很喜欢,或者说,对每一格的光影都很着迷。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分两条线走的,相信大家都知道这点。两条线给人的感觉很不相同,我会喜欢任何一条,但是更加喜欢现代的那一条。喜欢光线明朗的屋子里面,看起来——至少看起来是——满不在乎轻松愉悦的男人和女人。
象征自由与享受的那一部分。

我充分喜欢两条线中的生活氛围。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里面,可以看出一个女人的默不作声的魅力是如何显现在一个其实并不能满足于庸俗婚姻的男人眼里的,虽我并不喜欢毁约这种事。当一个男人去向以为的理想新娘求婚的时候,同样胸闷气短紧张非常,但是他一转眼看到别的身影,灵魂就已失去。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很多时间里,自以为真正的爱情其实只是一时的肾上腺素分泌。还有就是,不要认识六个星期就向姑娘求婚。

法国中尉的女人象征自由,“要我死,可以;要我爱你,不可能”——卡门姑娘定是天蝎座,差不多只有天蝎座的女人才会在爱情消失的时候如此率直和一刀两断。而法国中尉的女人或许是一只水瓶,喜欢爱情,更喜欢随风飘逝的自由感。

忧郁症分为三种。一种是生来便处于忧郁之中,一种是时而忧郁,第三种是不知自己为何忧郁。她是第三种。

法国中尉存在吗?其实也许并不。然而在森林之中坐着谈起他来的时候,她脸上的表情变化微妙,幸福也是真的,愤恨也是真的,可其赖以生存的原因却是虚幻的。伍德夫小姐或许有着臆想症和受虐倾向。她明知道会被人看见并传到老处女雇主耳中,但仍然从多嘴的妇人面前走过,那一刻她脸上露出洋洋得意的表情。

晚间回家,在镜子里的面容是多么可怕啊,宛如女性的撒旦一般。或许这是导演不寻求绝对美貌的女演员来出演这个角色的缘故?她画自己,铅笔的素描失去了眼睛边柔美的线条,看着,一只手抓在披肩上痉挛了。或许在男人的眼中她是柔弱无助的,但其实她是一只狮子。在森林里她边讲着“法国中尉”的故事边放下头发,诱惑他,只有同样的女人才能听出她故意放缓而显得苍白的声调。她或许有美貌?她如同《飘》里面的斯佳丽的祖母年轻时的形象——“她要美便美,要丑便丑”,然这样令人着迷。

这复杂而富有张力的人格,是整部影片中最令人着迷之处。她在灯光下图画自己,在那个时候她既不顺从也不显得悲惨,独处之时,她知道自己心里面是有风暴的,也许一转身就变得迷惑,但在那时是不重要的。

她画着自己,并且心里面明知马上就要遭遇解雇的命运。医生说那是一种受虐狂的心理,她故意使自己陷入困境,如此便有理由获取痛苦的快感——“我明知他不是真心,但仍把自己给他……如此,我便可以活在羞愧之中,羞愧是我赖以生存的。”然而在受虐狂的底下仍然是对自由的渴望——“我知道我永远不能像别的女人一样,成家,生子——但是我拥有她们永远也不能拥有的自由。”因为她以自己的身体打破了规则的牢笼,或许那是一种冒出水面的解脱。不再是贞洁女人,从另一个反面意味着:可以做一切。

她与那时格格不入,然无论生存在任何时代,这样的人格也同样会感到束缚。她无法平静一段长的时间,自会发明一个理由使自己被放逐开。

然而这样的人格吸引某些异性,她对自己这方面的魅力也是很清楚的。男人为了她身败名裂。虽然他也挣扎过的,是个正人君子,但是“正不胜邪”,只要不是出于未婚妻的地位,实际上这个扑朔迷离的女人是无法招人怨恨的,她只会令一个男人渴望了解她。

她会离去,我知道。在大学时的影视课,坐在几百人中些微疼痛地感觉到了那种对自由的渴望,而男人的爱同样也会成为束缚。在经过法国中尉这个也许并不存在的男人之后,这个女人不要再被任何男人的爱所主宰。
或者说,不让自己被自己的爱所主宰。
我未免想:一个理想的爱情,大概就是爱且仍然保有着自由——不是形式上的自由,比如还可以跟别人谈情——而是心灵上的自由。
然而,如何能爱且仍能不被自己的情感所淹没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吧。理想中的爱并不是爱和占为己有,而是爱和融为一体。
我相信有,但很难。

为了自由,需要放弃得实在太多了。任何事必有其代价,我想,这至少是一句真理。在影片开头,当这女人站立在水沫漫天的暴风里面对大海的时候,她想过掉下防波堤去的可能没有?我猜她想过一点点,而已。

喜欢海的寓意其实非常容易猜测。我开始想,其实有人选择从深夜的高楼顶一跃而下,也差不多是那个心境。

那个女人为什么离开,其实我已经了解了。一直以来,我就非常喜欢影片结尾处那个放置着画架的房间,喜欢它的光线,以及站立其中仍然沉默的那个女人。

别了,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有阳光需要记录,我还有很多的鹅卵石需要行走。我的心里没有空间继续玩感情游戏,言辞微妙你来我去,虽然那也是一个选择,虽然生活真的可能有所转折。。。

《法国中尉的女人》——梅丽尔·斯特里普

 2 ) I was lost from the moment I saw you.

Meryl Streep虽不漂亮,但出演这类文艺角色是拿手好戏,Jeremy Irons年轻时的轮廓反而不如后来深刻,但那深邃忧伤的眼光一如既往,看到那种眼神,你很难不爱上他.
尽管说小资好了,看完〈法国中尉的女人〉,让我哭了三次,足够煽情。戏里戏外的感情都叫人那么无奈,戏中的结局可以更改,而现实却不可以。
虽是双线并进,但看了10分钟我就知道,戏中感情绝对是重头,那么惊鸿一瞥的电光火击,风雨大作波涛汹涌的断崖上,她回首,苍白的脸有惊雷滚过,他和她互相对视,然后定格成永恒,“ I was lost from the moment I saw you.”后来她对他说,”I do , too”他也这样说,那是命里注定的,注定要为了她悔婚、要痛苦,因为那瞬间的激情已经把他们燃烧得快要粉身碎骨,他的自卫他的自我辩解在碰到她后都无用了,武装瓦解,面子崩溃,他们终于克制不了内心的激荡,终于拥抱!但天性忧郁、有艺术敏感气质的她,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疯狂之中,这样下去,两个人迟早要被焚烧,于是毅然离开苦苦寻找的他,整整三年!他已心如栲木,结局究竟该如何收场呢?那么深沉的那么刻骨铭心的爱,谁都不忍看见悲剧,于是戏外的人给他们安排了自幽深桥洞驶向明亮宽阔河面的结局,他们终于可以在明媚阳光下互相微笑了。
而戏外的人则没那么好运,要各自承担责任,要有那么多人和事应付,再不是戏里的一意孤行,再见只能再见。
爱,永远都是爱在做主。我永远不能免这种极端情感的招,一看就要情绪瘫痪,唉唉唉,女人啊,太感伤太情调了,没办法,女人眼睛里永远感情最大。反正“因你而有力量”,给我信心!

 3 ) 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和电影

2001年09月29日14:59:54 网易报道 雌黄
 
  
  1969年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发表了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在这部“仿写”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一个感伤故事伴随着当代视角对过去时代的反思。这种视角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对当时的文学作品、社会文献、乡野民谣等的引用,以及时时打断叙事流的议论,全面地展现和评判那个故事发生的时代。其二:在使用当时小说书写样式的同时,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小说写作理论的思考。二者赋予了小说元叙述的色彩。当然,比之罗伯-格里耶等人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是一次远为通俗的元叙述表演,它提供了一个完全可以剥离出来的、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1981年,小说被搬上银幕。大约是因为小说结构上的特点,影片将之设计为一个“戏中戏”。迈克和安娜是两个演员,他们分别扮演电影中的查尔斯和莎拉,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一段婚外的恋情。最后,小说的两个结局被安在戏里戏外的两对人身上,查尔斯和莎拉获得了喜剧的结尾,他们重逢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迈克和安娜的关系则随着影片的结束而匆匆结束。

  除了结构上的这一变动外,影片至少在两个方面对原作进行了改编。

  其一,电影大刀阔斧地砍削了小说叙事的枝蔓,将因众多“离题”议论而显得散漫的故事梳理得井井有条,紧凑完整。这自然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但也削减了小说独特的吸引力。在原著中,叙事始终笼罩着谜样的神秘氛围(这显然源于作者时而采用时而放弃全知叙事者视点的策略),而不仅仅是塑造了个性神秘的莎拉。然而在电影中,这种神秘只是通过黑色的风衣、风雨交加的天气、人物苍白中透出丝丝血色的面颊和古怪的微笑来表现,从而不仅故事成为单纯的悲欢离合,莎拉那核心性的神秘也仅仅成为叙事的推动因素,并最终获得解释。

  其二,电影改变了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潜在循环结构的指向,并通过画面设计成功地实现这一篡改。在小说的最结尾,也就是第二个悲剧性的结局里,查尔斯离开了他始终无法理解的莎拉,孤独地走在泰晤士河的堤岸上。不仅外在的场景与莎拉在开头时站在防波堤上的背影相呼应,而且人物的内心也是对应的。从而小说也成为一次对叙事的叙事,莎拉讲述了法国中尉诱惑她并将她置入孤独和耻辱的故事,而她的讲述正构成对查尔斯的诱惑和指引,最后,她通过实现叙事而获得了自由,查尔斯却坠入她在开始时的处境。由于影片采用了另一个结局,于是就把这一对应变为对比。在剧中故事的末尾,黑屏上的字幕标示“三年之后”,阳光明媚的海滨平台上,查尔斯失神地坐着,凝望闪烁着平静的光泽的海面。它用迥异的画面氛围呼应着开头莎拉的镜头——狂风骤雨,海浪冲击着的防波堤上,一个女子的背影远远地站在尽头,同时暗示着故事即将发生的转机。

  显然,这两个改动都是针对小说的元叙述层面的。它的结果就是压平反思的张力,使影片比之小说更加“通俗易懂”。当然,从字面上说这部片子也是下了元叙述的工夫的,导演机灵地将自己对小说的改编转变为表现一个剧组如何将小说搬上银幕,以及这次表演过程如何与演员的情感生活互动。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元叙述”终归只是字面上的,它的反思意识完全没有深入到叙述媒介的本质与内涵。它不过为巍巍乌龟塔又增添了另一只驮着乌龟的乌龟而已,丝毫没有解决大地根基何在的问题。

在影片中,反思的意义体现在表演上,这也许是最容易表现也最容易为观众理解的,但显然偏离“电影元叙述”而更符合于戏剧。我们也许应该从小说元叙述的两个角度出发,看看电影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元叙述。

  这部小说一开始就是作为对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模仿而出现的,作者在每章的开头要引用那一时代的人物言论和著作,他时时会提醒一下读者:下面出现的,是一个作者的想象和叙述,不仅与故事发生的时代相隔遥远,而且根本上是虚构而非再现。这可谓“再现一个时代的叙事艺术而非时代自身”,倒契合特吕弗电影“再现一个时代的视觉艺术”的观念。就这个角度而言,这部电影的一个可能选择是模拟那一时代戏剧的特征。此刻我想到的范本正是特吕弗,他的《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与19世纪肖像画、《最后一班地铁》与《天堂儿女》之间隐讳的关联。另外还应该提到的是一部英国影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它成功地挪用了无声片的一些表现手法。

   小说另一个层次的元叙述体现在“作者”的角色上。这个“第二上帝”是维多利亚时代叙事艺术的核心概念,也是福尔斯展现自己观念的关键所在。考虑如何在电影上实现这一反思,首先就必须确立电影区别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内涵。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布莱松,他也许是极端的,但他深刻地看出了电影和戏剧的区别。在他眼中,戏剧是表演的艺术,依靠演员的外在模拟暗示人物的内心,而电影是观察的艺术,依靠摄影机的凝视剥离出事物与场景的内在质素(“存有:模特儿,表现:演员”)。那么,对电影本体的元叙述就应该从摄影机出发,从这种凝视的见与不见,能与不能中审视电影的叙事可能性。

  在小说中,作者始终不放弃对“叙述者”角色的审视,他时时会游离出这个看似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感伤故事,直接地告诉读者,他并不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能预计故事的下一步发展。他一直喋喋不休地分析罗列莎拉的历史现状、心理症结,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对莎拉的行为无法解释。那么在电影中,导演就应该通过摄影角度、场面基调等的设计,使观者惊觉到这只“眼睛”的存在,而不是维持一种流畅、“真实”的叙事幻觉。在这一点上,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几乎毫无意识,它完全摒弃了小说元叙述视角的犹豫,承担起典型全知全能叙述者的角色。统观整部影片,不仅不见摄影机彰显其视野限制,反而是它时时地提醒着观众,下一步应该朝哪里看,应该看到什么。从一些资料上看,罗伯-格里耶的影片象他的小说一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极端的探索,可惜没有见过。

  要对摄影机的在场进行勾画,就必然涉及到镜头的组合即蒙太奇。布莱松也提出,电影为避免简单地跌入再现,就必须进行“断片化”,通过剪接,将“人与人,人与物用目光连接起来”。这一目光,当指维尔托夫所言的“摄影机眼睛”。从蒙太奇理论的源头来看,爱森斯坦强调其论证劝服的功能,在他,这是“从最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来进行合成”的剪接方法。而普多夫金则专注于叙事,通过镜头的剪接展现人物心理和故事发展脉络。二者潜在的参照对象都是戏剧。只有维尔托夫,也许由于学过音乐的背景使然,明确地反对电影与戏剧的比附,而是从摄影机的“眼睛”即观察属性出发,寻求以镜头组合来实现这种新媒介所带来的新的观察和发现潜能。经过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经过我最热爱的大师戈达尔,这种视野也许是今日唯一有效的电影观念。

 4 ) 一场情感与理智的博弈


不得不称赞,这是一部及其精致的电影,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却始终不离不弃的带着内在紧密的联系。
影片运用了套叙的方式,在讲述电影故事——法国中尉的女人——胡小姐与科学家大卫之间纠葛的同时,套进了现实中作为演员的安娜与米克一段不解之情。
全剧共有13次在电影时空与现实时空中转换,导演简单的运用了切的方式将两个时空连接起来,然而,这种切,却存在着某种无法切割的紧密关系。
影片的开头是拍片现场,它即在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发展于现实与影片时空之中。随着安娜走上海堤,故事便从历时时空中展开。
导演的几种现实与历时时空的转换方式,不得不引起注意。首先是,紧密联系。如,大卫在副崖采集矿石时发现了胡小姐,便开始了跟踪行为。而随即而来的现实时空中,安娜与米克在一起对戏,而所对台词正是紧接影片中的历时时空。
更为重要的转换是,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始终是对比而存在的。如胡小姐讲述自己与“法国中尉”的遭遇,她告诉大卫,自己是不为世俗束缚的。而现实中,安娜与米克在海滩上,安娜突然变得很悲伤。或许,此时的安娜羡慕胡小姐可以随心所欲的去追寻自己的生活,而自己,对于未来的情感,存在着犹豫与悲观的心态。这也为故事结局很好的奠定了基础。
从镜头运用而言,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转换是由一种相悖的运动连接起来的。如大卫去副崖与胡小姐见面,两人情不自禁的拥吻,被仆人发现,大卫让胡小姐离开。此时,历时时空以胡小姐远去,这一镜头作结,而随后而来的现实时空,第一个镜则是安娜走进演员米克,告诉他,自己将要去伦敦,且她的男友即将到来。这种转换,含义深厚,它说明着历时时空是作为一种现实时空的理想而存在。一出一进间便寓意无穷。胡小姐的离开,是两人关系真正升级,开始明了的一个契机。从此,大卫真正发现自己内心深爱着胡小姐。而现实时空中安娜的走进,实际上是一种“出走。”即便安娜答应了会在伦敦再次与米克见面,而然,作为一个理智且聪慧的女人,当然知道该如何去选择,从此处开始,影片的现实时空逐渐显示出“回归”的迹象。安娜回归自己的男友,以此也间接成全了米克对家庭的回归。
此后,影片开始频繁的在现实时空与历时时空中跳跃。首先是,现实中米克送安娜坐上去伦敦的火车,历时中,大卫与天娜小姐退婚,却发现胡小姐失踪。接着又是现实时空,米克给安娜打电话,被安娜男友接起,他挂掉电话,然后又一次打去电话,约她到家里参加家庭聚会……这种快速的两个时空的跳切,展现着两种时空中人物不同的命运。历时中,大卫越是努力的为爱情奋斗,现实中,安娜就一点点越来越近的走向她最后回归的选择。大卫四处找寻胡小姐,安娜到米克家中做客,下定不破坏他平静生活的决心。大卫与胡小姐三年后重逢,而安娜在庆功晚会上,以离开的方式,毅然决然的剪断了两人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这似乎存在着让人不得不深思的某种东西:历时中不在场的胡小姐最终是与大卫,成就了一段美满。而现实中一直在场的安娜,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出轨。影片的结尾处,安娜离去,而米克的最后镜头是在他们历时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那间屋间里。
或许,《法国中尉的女人》可以改名为《理智与情感》。男人一反常态地作为了情感的代表,无论在历时还是现实中。而作为女人的安娜却成了理智的代言人。不管是片中的科学家大卫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演员米克,都在放弃着稳定的现状,拼命寻找着内心中理想的情感归宿。而演员安娜与她扮演的角色之间则是一种微妙的关系,胡小姐是安娜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是她为情而感到悲伤的一个形象的表达。胡小姐可以遵从心的指示,事事出格却获取自己最终的幸福。安娜在情感与伦理间妥协,更遵从目前即存在的稳定的生活。安娜这一形象本身就是理智与情感的博弈。
历时故事只是现实境界的一种美好幻想。历时中,科学家大卫,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名誉,只为了成全爱情,而故事的结局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有意思的是,历时时空的结束之处,导演的镜头是法国中尉的女人——胡小姐与大卫乘着一艘小船,穿越出黑暗的隧道,漂向宁静唯美的世外桃源。从这种颇有用心的镜头中,我们似乎就能找到导演的一种奇妙的心态——这种美好只是一种理想的境地,它只可以存在于电影中——即,只存在于所谓的梦工厂,确切的说是梦中。现实中,安娜是作为选择一方而存在的,她最终离开,米克在房间里望向窗外孤寂的身影与夜的浓黑连为一体,是种无奈。这种无奈也是必然。
毕竟,我们生活在世俗中而绝非梦中,理智与情感间,回归理智或许是一条正道。因为,正如第一场现实时空中的镜头所潜在的意义一样,无论,虚空而背离正轨的美好是如何的令人流连忘返,总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响起的电话铃来打断它,总有现实的生活,需要我们背负责任地走下去。

 5 ) 梅姨打动我的第一部电影

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这是一部关于自由的电影。

有的人终生都在追寻的路上,谁能轻易地说自己可以找到自由。在追寻的过程中,现实的人发现实现的不可能性,果断地放弃,或无限期地搁置。这些停止追求的人今后将不会再为了自由困扰,但是有的人爱较真,或许他们爱上追求自由的过程,那种不断被欲望携裹,想要挣脱一切束缚,想要不断品尝常规之外的情感或体验的过程。

女人过分追求自由难免陷于放荡(当然放荡是站在一切主流思想上下的判断)《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无法回答你什么是自由的电影,但它提出了有关自由的一切问题,什么是自由?主流社会定义是什么?自由是否可得?追求自由有错吗?

这部电影充满悬念与深刻的思考,影片的拍摄手法很新颖,以片中片的方式叙述。

现代社会中的女主人公Anna是一个演员,扮演工业社会|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人Sarah,男主人公Mike扮演影片中的男主角Charles。在工业社会中的电影里,Charles去莱姆镇会见自己的未婚妻,他是主动去向心爱的女子请求结婚的,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古化石学家,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外貌出众,举止有礼,博得未婚妻的喜爱,获得岳父的认可,很快俩人定下婚约。片中的未婚妻,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人,拥有青春靓丽的容貌,一眼就让人感到惊艳。本是佳偶天成,但是就在俩人携手漫步到副崖上,Charles第一次看到Sarah,独自一人站在堤岸,着一身黑衣,茕茕孑立,削瘦的背影看上去使人想要了解这个女子背后的故事。Charles冲上去,以一位绅士的做法,想要劝阻她下来。狂风掀起滔天巨浪,不断拍打崖岸,海水一阵阵漫过堤坝,那个女子似乎随时会被海水冲下岸去。影片最重要的相遇应该从这里算起,Sarah回眸的一瞬间,微侧的面庞洁白光滑,没有一丝瑕疵,特别是那双眼睛,明亮却饱含恐惧,一袭黑衣,更加衬出她面庞的光彩。在Sarah回眸的一瞬间,相信不只是Charles,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感到一种震撼,Sarah的美不同于那位未婚妻俗世繁华的美,那是一种沉郁独特的气质,是在众人中一旦看到,就无法移开眼神的美,是经久耐看需要仔细揣摩的美,这是一个那样与众不同的女人,不同与身边任何一个女人,Charles从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

但是Sarah整个人被裹在黑暗中,黑色的衣服,昏暗的海岸,还有虽然惊艳却泛出地狱般紫光的面庞,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却也是弥漫着危险气息的女人。在《曼谷雨季》中布邑斓对萧万雄提到“世界上最不能碰的是需要帮助的美丽女人,她们周身弥漫着危险的气息,男人要尤其谨慎”。但是看到一位弱女子美丽,娇柔,看上去急需帮助,但凡有责任心或男子气的男人都会忍不住靠近。Sarah作为一个“需要帮助”的女人,关于她的传闻很多,令Charles一见难忘,事后又多次巧遇,更使男主人公对她愈加好奇。

Sarah告诉他,自己原是一名家庭教师,遇见一位海难中幸存的法国男人,照顾他并产生感情,她明知道对方有家室依然难以忘记,明知道他再不会回来依然每天眺望大海,一段无望的爱情,一段女人付出真心但是被辜负被误解的爱情,眼前的女子那样无助,常常流露惊恐的眼神,需要人安慰,爱护,自然而然Charles对Sarah无法自拔,爱情在一次次若有若无的接触中产生,最终Charles在Sarah被所有人轻视,被雇主解雇后安排她到另一个城市去,并在情感的驱使下,去宾馆看望她,同时两人发生关系。Charles深爱Sarah,无法自拔,毅然决定解除婚约,与Sarah长相厮守,他也以实际行动证实对Sarah的爱,在巨大压力下解除婚约,导致自己身败名裂,在所不惜。

在最接近完美结局的时候剧情发生反转,Charles急忙赶回旅馆Sarah却早已离开,这让人费解,两人缠绵后,分别前Sarah告诉Charles“去做你将要做的或你必须要做的,只要我知道你是真心爱我,那么我能承受一切结果。”似乎表明她对爱人足够理解,无论最后两人是否在一起,哪怕自己被辜负她也会一如既往接受并永远爱他。说到这里哪个男子不动心?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被人爱,心爱的女子为自己卑微到这个地步,自己如何能退缩?何况两人之间有深刻的爱呢?后面Charles的做法就像一切为爱勇敢的男子,解除婚约纵然身败名裂,可是转过身却没有等待的爱人,到这里爱情显得很讽刺,但Charles没有放弃寻找,一直让律师找Sarah,就算是死亡名单也不想放弃,但事实或许就像律师问的那样“你确定她想被你找到吗?”Charles回答“不知道”,现在的他只想要寻一个回答,给自己一个被放弃的理由。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整整三年,Charles没有放弃寻找,律师发来一个Sarah的地址,为了最终的解答Charles依着地址找到Sarah。此时的Sarah是一位家庭教师,教一家富人的小孩画画。他追问原因,她对离开的解释是“我觉得自己明知道你有未婚妻还纠缠是不对的,我必须离开你。”这个解释太荒唐,曾经说过的情话,那一夜的缠绵,明知道他会为自己放弃一切,却在最后时刻离开,丢下一无所有的Charles,所以在Sarah的回答后Charles直接说出真相,“你从来没有爱过我。”是的Sarah从来没有爱过他。Sarah的回答没有否认,而是说自己不能这么说。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已经说明了一切,在这段感情中,Charles被彻彻底底愚弄/欺骗,实际上这两个词都不对,Sarah是一个只关心自己的女人,关心自己的感受,他可能并不想愚弄或是欺骗Charles,她只是追求自由,追求更自在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而这两种状态是不可名状只能感受的,当和Charles在一起,两人若即若离,或许是享受这段情感的滋味,但是不享受爱情的本质,只是浅尝辄止,获得一时欢愉与关注,而不想担负一场情感的重量,那些被社会责任赋予的重量。对曾经的逃离与后期知道Charles找自己却不现身,Sarah解释说自己现在才找到生命,寻获自由,又说找他的原因是希望乞求原谅,“只要你还爱我就一定会原谅我。”看到这里只想说强势女人主导的爱情里男人就是傻瓜,实际上Charles在这段情感中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Sarah的听众,听Sarah讲述自己。

Charles眼中只有爱情,但是Sarah不是这样想的,在这段感情这里,或许不能叫感情,叫经历更适合Sarah,她关注的是自我的找寻和发现,是自由的意义和生命最佳状态的寻觅,从Charles那里她获得关注、爱护、俗世的认可,了解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前她也提到要证明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不同于这世上任何一个女人。Sarah自我意识很浓,急切想获得自身的成长,她的想法不是在一般的情爱上,但也正是她独特的心里想法导致她的做法无法用一般观点来衡量。如果单纯说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女人明白自己的魅力,运用魅力迷惑一个男人,让他在爱情中沉沦而自己脱身,空留痛苦的男主人公的故事而已。这样看,就像小镇上所有人的观点,Sarah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可是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不允许用一个词简单的评判,她不是放荡,事实上她不在乎情爱或肉欲,和Charles的那一夜是她的第一次,她积极吸引Charles注意是对自我的寻找。

《倾城之恋》中说“女人最贱就在于自己的意义需要一个男人来肯定”,一个女人的价值在于她能吸引一个怎样的男人,加之嫉妒是人类原罪之一,寻求自我价值与对那位未婚妻的嫉妒导致Sarah不惜编造一个故事去引起Charles的注意,积极寻找生命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嫉妒也是可以理解的,Sarah让人无法恨她,她活得纠结但是很急切地想要打破束缚,每个人成长中都会有自我意识觉醒与印证人生意义的时刻,但是普通的我们为了不活的那样难,会放弃追求,迎和主流大众,很多激情尝试会在理性与众人看法中被淹没同化,最终沦为大众背景,发一样的声音,说一样的话,打压一切不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害怕自己被红尘俗世的大多数抛弃。但Sarah是独特女人,不甘束缚,一直在寻找自己最佳的生存状态,试图发现自由,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但是追求精神不是人类最值得赞扬的品质之一吗?

这部影片是两条线索交叉进行,现代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彼此有家室的人,但是拍戏之外两个人彼此倾心,以恋人的身份同居,Mike深爱Anna,随着拍摄临近结束,Anna选择了Sara的做法,在本约定相见的房间离去,独留Mike一人在无边的黑暗中神伤。

这是一部有着女性观点的电影,什么叫女人?什么叫好女人?难道像那位未婚妻一样美丽、家世好就是好女人吗?良善的女人既能叫良善也可叫愚蠢,或迟钝。放荡?什么叫放荡?游走情感但是不耽于肉欲叫放荡吗?到底是服从真情还是服从道德?回归家庭好还是冲破一切阻碍,坚守真爱好?

原本以为在这段感情中(Charles & Sarah)Sarah是弱者,是走在悬崖上随时可能因为男主人公的动摇而被抛弃的,就像在现代的线索中,两位主演Anna和Mike在拍戏时,两人在海边对台词,Anna突然沉默,Mike问她为什么如此悲伤,这里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爱情中悲伤无助的是女性,可是实际上,无论现代还是古代,最终受伤最深的都是男主人公,古代的结局是Charles和Sarah重新相遇,两人泛舟湖上,影片显示出光明的色调,Sarah的衣着色彩也一改往日灰、黑的暗色调变成白色,和所在环境相协调,形成明媚的色系,似乎象征着她的重生,象征着Sarah最终寻获自由,在绘画中发现自己的特长,最终证明自己是一个”unusual ”” remarkable”的女人,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而Charles最终选择亲吻Sarah则暗示了他的原谅,那种因为爱得深无法放手而产生的谅解,两人的关系由此得到和解。

Charles自始至终要的是爱情,Sarah追求的则是自由,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解脱,离开那个流言蜚语的小镇,离开Charles为自己付出一切的思想重压,三年后的重逢,时间上有一个过渡,Sarah可以以全新的面貌面对Charles,情感中两人获得平等,或者说Sarah认为两个人获得平衡,自己成为配得上他的人,所以主动告诉Charles自己的地址。Sarah做法对错难论,但至少显现这是一个有自我个性,汲汲追求人生意义的女人。

两人泛舟湖上,简单的想就是大团圆云结局的暗示,但是这次经历必然对两人都有一定影响,宽阔的河流像人的欲望,我们置身其中,难以挣脱,不知道前路在哪里。欲望,Charles有,Sarah有,前者是性与爱的欲望,后者是自由的欲望,是挣脱束缚,了解自己是谁的欲望,在精神层面上说,Sarah是强者,尽管这条路走的漫长坎坷。Charles与Sarah的未来导演是没有给出答案的,欲望的洪流还会挟裹我们走向哪里没有人知道,湖面平静时水光潋滟,波澜不起,颇有岁月静好,世事不变的错觉,但是Charles现在身败名裂,被剥夺了绅士的头衔,放弃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在维多利亚时代,等于社会价值和道德的双重沦陷。Sarah虽然获得新生,但只是自我精神上的自足,作为一个女人她不过成长为一位家庭教师,这种情况下两个人,要么远走他乡,重新开始,否则还是要和主流抗争,前路不见得是一片坦途。小舟越向湖面深处划去,越代表命运的不可知。人生如同一叶轻舟,要停泊于哪片河岸,充满未知,唯有不断划动双桨,不段抗争才能寻找精神的停靠。

至于现代那场戏,Anna是与Sarah有明显不同的女人,一袭短发,干练明朗,纵然在和Mike不该产生的爱情中也能收放自如,在丈夫面前的表现,在情人面前的表现,都是拿捏有度,不像Mike,情感有覆水难收,难以自控的感觉。但是这不代表Anna全然无情,她同样是一个关注自我的人,说得难听点叫自私。Anna最后选择离开,是在等待Mike时选择离开的,说明也是经历过挣扎后的选择。到底是屈于道德谴责还是家庭伦理?影片没有给出具体回答,不过我们可以看出,Anna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Mike接了自己的电话她的反映是“他们知道你在我房间里?”Mike说“那又怎样”,此时Anna是犹豫与惊慌的。现代的感情发展似乎只要Anna主动,Mike也是可以放弃一切的,但是Anna还是选择了离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Mike在最后面对空无一人的房间,打开窗,喊出的是Sarah,在这里让人不由得思考,Mike到底是爱Anna,还是入戏太深,难以自拔?这份爱的对象是谁,实质到底是什么?如果Mike只是一时入戏太深、无法自拔,那么Anna选择离开是对的,因为这不是对自己的爱情,而是戏中同情的迷恋。面对一份不纯粹的爱,是不值得为之与主流社会抗争的。

剧中两位主演表现都很到位,梅丽尔·斯特里普作为我最喜欢的女性榜样,无论如何我无法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她在海岸的回眸,她的台词功底,无论如何褒奖都是不够的。男主演杰瑞米·艾恩斯,我是第一次接触,他塑造的人物,无论是Charles还是Mike其实形象都比较扁平化,这与本部影片本来就是一部关乎女性文化思考的主题有关。Charles与Mike同样深情,需要为爱隐忍,为爱付出,具有为了心中所爱奉献一切的精神。艾恩斯高大儒雅的外形条件使他进一步贴近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形象,也为他所扮演的两个人物增添一丝英俊帅气的外形优势,他到位的表现了恋爱中的深情男子的形象。此外,其标准的英伦腔也让人着迷。

 6 ) 晕了,我在哪里

连续看了两部关于时空的电影,有点晕,有点不知今夕何夕,有点不知我在哪里,千万不要再拿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来绕我哦~~~如果这个时空的我遇见另一个时空的我会怎样?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可以相爱却会错过?为什么有些人让你觉得似曾相识?
    嗯,没错了。可能就是所谓前世今生,所谓穿越时空。彼时的那棵仙草就是此时泪眼汪汪的可人儿,彼时的顽石就是此时怜香惜玉的宝哥哥。
    之所以相遇又错过,那只能说明缘分不在今世。或者前世,或者未来。所以怀念,所以畅想。所以冤家们都在心底期盼着那个触不到的恋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个比较老的电影了,那时候梅丽尔斯特里普还没有炼成“时尚女魔头”。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女教师,要想追求自由,简直是跟妓女一般让人不齿,那个时代的女人,有个有钱的父亲,再嫁个门当户对的丈夫,当个空洞的花瓶已经算是最幸福的人生了。假使丈夫被一个下流阶层的疯女人诱惑,那是打死她们也无法接受的事实。沙拉喜欢画画,喜欢一个人散步,去海边去半崖,欣赏风景,也等待欣赏她的人出现。这就是她的不明缘由的忧伤,差点被当成疯子送进疯人院。恰好,这个懂得欣赏她的人适时出现并挽救了她,并且不可救药地深深爱上她。而她却始终在追求独立的人格,独立自由甚至比爱情更重要,这才是生命的力量。天,这个时代难道不应该?电影是个套层结构,男女主角一边在拍片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也在戏里爱得缠绵悱恻。
    实际上,电影所表现的两个时代的女性都有共同点,自由独立,只不过外部环境不同,所以实现起来的难度也大不相同。男人总以为得到了女人的身体就是得到了她的心,可是片中两个时代的男人都在某一个瞬间得到了女人的一部分,但没有永远得到全部。这才是最大的现实。
    与这部片子相比,同样是讲述穿越时光故事的美国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就要逊色许多,虽然男女主角是俊男靓女,但。。。。。平淡啊。纯粹是糊弄小孩的东西,谈不上作品。我只能恶狠狠地说,这是编剧的一个平淡无奇的春梦,却大费周折把它表现出来,结果毫无动人之处。

 短评

那么惊鸿一瞥的电光火击,风雨大作波涛汹涌的断崖上,她回首,苍白的脸有惊雷滚过,他和她互相对视,然后定格成永恒。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爱情电影,它虽然也讲风俗讲道德,但归根结底是讲男女心中的那份取舍对于爱情的结局的影响。导演将原著变为“戏中戏”,又交织着“戏中戏”的演员的感情纠葛,既做到了不同选择的对比,又显得自然和熨帖。制作电影的人同样是可以被“观看”的,电影的那种魅力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

7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戏中戏提升了整个故事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无独有偶,这段故事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安娜与男主角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也给戏中人一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只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1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苏牧老师《荣誉》这本书中指定需要拉的影片,值得一看,特别是要拍现在和过去穿插叙事的两条线索时导演应该多次观看。

16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巨丑的斯特里普又出现了~~~~~~!!~~~

1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2008-11-9 19:53:34 7/6.8(3565) 自我误识……

21分钟前
  • 德拉库拉拉
  • 推荐

1.套层结构戏中戏,基本还原了原著自我暴露的现代主义叙事,剪辑精妙。2.遗憾的是电影改编无法复制那股神秘暧昧的气格,而导演也没有完全脱离将女性妖魅化的男权视角。3.戏里戏外的几组呼应对称的镜头与调度,在视觉语言上暗示了双方由近及远/从远至近的亲疏关系演变。4.反向双重误认+1。(8.0/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就知道品特编剧总会弄些花活儿,形式感强的作品会运用形式说明一些问题,老人总说,时代不一样了,言下之意人也在变,品特的意思应该就是以前的人和现代的人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吧,以前的人甚至玩儿的更过火。

30分钟前
  • hyoscine
  • 推荐

高度道德化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人都是淑女绅士,举止端庄,品行优良,却遍地都是妓院。女主角是个有趣的反抗者,她为自己虚构了一个身份:法国中尉的女人。戏里戏外,女主角都在找寻自我,真是一个经典的文本啊。

35分钟前
  • 薇罗妮卡
  • 推荐

刚开始时还以为是个古典爱情片,越往后越有意思,是个精彩的电影。

40分钟前
  • 哑口鲑鱼
  • 推荐

看来关锦鹏的《阮玲玉》形式创新评价要降一点了,戏中戏的效果不光是将两个故事叠加整合,而是间离观众,使其远距离的审视那个“法国中尉的女人”,令这个故事成为推动“现实”中男女主演情感进程的工具,虽然“现实”戏份时间相较于“电影”时间少,但“电影”时间却反向的将“现实”中男女感情发展的过程展示的无比细致自然,这种特殊的手法是极为奇妙的。当这两个故事并列看时,就凸显了时代的变革感,维多利亚时代严苛的宗教法则与世俗目光,对照当代情感中的隐秘的悱恻缠绵,前者的有性突出了对时代的批判,后者的无性描绘了未吐纳出口爱恋的苦涩,结尾处“电影”团圆结局和“现实”悲惨景象的对照也划分了荧幕与真实的差别,而情节化的“电影”剧情与平淡着笔少的“现实”生活也验证了这一点。

43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没必要故事套故事,故弄玄虚之嫌。其实一个故事讲扎实了,就很好。

47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好年轻的两张面孔。喜欢这种交错的形式,两个结局都很好。ps我终于发现Jeremy的美了!

49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①没落的贵族与新兴的资本新贵之间微妙的阶层关系;②女权话题的讨论既符合时代远胜于去年大火的某部女同电影;③-你为何不去伦敦过新生活?-如果我去伦敦 我知道我会变成怎样,我会变成莱姆有些人已经称呼我的。我很脆弱,我有罪。你无法想像我所受的苦,我只在睡觉时才能安乐。我醒来时恶梦就开始了:我怎么是我,我怎么不是费里曼小姐!不是嫉妒,而是不理解。④1857年 据估计有八万名妓女在伦敦郡,六十间房子之中有一间是妓院,当时伦敦男性人口有一百二十五万,娼妓每周接客达到两百万人。⑤济贫院,贫苦女工所,妓院最好的背景是伦敦的阴天和夜晚。⑥家庭教师一旦失业被赶出去,很可能沦为娼妓。

51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1、捷克裔英国导演Karel Reisz,此人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悍将,此片1982年奥斯卡5项提名无获奖,包括品特的改编剧本,堪称最大杯具。2、据说小说异常NB,电影则着实有些平庸,处理成黑色电影式的故事而失去了原著的实验结构。3、梅姑的表演自然是给此片4星的唯一理由。

5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海报以为是部带有悲情色彩的影片,没想到却是女性题材的爱情片。两条线索交叉叙事,戏里戏外别样动人。一喜一悲的结局似乎也暗示着两条线索的最终走向,戏里的完美落幕终止到了戏外,不免令人唏嘘。此时梅姨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为影片增色不少~

55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各种蒙太奇。一开始我就茫了一下,还以为分轨出了问题。Merly Streep的回眸基本不错符合我对于原著的想象,Irons大叔除了性感的小卷发一点都不像查理叔叔。但是结构非常让我满意,不拘泥也不穿越。

60分钟前
  • teenytiny Adel
  • 力荐

不是博尔赫斯式的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电影和小说一样没有在“小径交错的花园”中迷失,而是驻步在小径的交叉出,并标明方向。通过套层叙事和破坏性重塑故事,将这个经过双重陈述的爱情故事,传达出原作的意义张力,并且在魅惑与延宕间为影片添加了一种现代韵味。

1小时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对我来讲真的是一部好老的电影 不过叙事方式很创新啊 故事的确像男主所说既是第一个结局也是第二个结局 但是关于微博上有人以情色电影的分类来推荐这部电影 我觉得很无语

1小时前
  • Ameli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