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李立宏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2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3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4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5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6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3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4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5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6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7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8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9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风味人间》,馋哭神仙!

时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国》第1、2季导演陈晓卿回来了。

他的新作《风味人间》将视角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大到六大洲上,小到显微镜下,继续为观众揭开美食的奥妙。

还是李立宏老师熟悉的旁白,还是阿鲲恰到好处的配乐,还是那种妙笔生花的文案......

和不尽人意的《舌尖》第3季相比,《风味人间》终于让观众找回了熟悉的味道,豆瓣9.4分开局就是最好的明证。

《风味人间》共8集,每集都由不同的主题构成,既讲历史人文,又有食材科普。

整部纪录片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中国美食,摄制组还跨越六大洲二十多个地区,收录了许多国外美食。据悉,整部纪录片中国内容占70%,国外内容占30%。

首集“山海之间”,摄制组就把中外对火腿、土豆等食材的做法进行了比较:

大名鼎鼎的西班牙火腿,可以直接生吃,经由切片师仪式感满满的表演,火腿肉被切得薄如蝉翼,用刀直接送入食客的口中,吃法危险而浪漫。

而中国的火腿因制作工艺不同,需烹饪后享用,并且不同的部位讲究“因材施教”,随之诞生了琳琅满目的菜式。

第二集“落地生根”,还介绍了国人最熟悉的两种主食——小麦与水稻的迁徙之路。原来在伊朗高原与关中平原,人们对石子馍有着同样的喜爱。

东西方对美食的探索,既不谋而合,又各有千秋,望着满屏的环肥燕瘦,我们要担心的已经不是卡路里,而是如何止住不断分泌的唾液。

除了全球视野,《风味人间》的另一大创新是微观拍摄。

为了观测食材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剧组与“美丽科学”团队合作,运用了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等拍摄方式,记录了盐粒渗入肉质的过程,以及熏马肉在冬季夜晚结出的冰花。

经过处理的食材为何会有更好的口感?微观摄影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挑选的食材不仅广布全球,而且“壕”气万丈。

这里的“壕”,不仅指西班牙火腿那种上万元一根的昂贵,还包括了采集食材的不易。

西南深山的冷笋,西北荒漠的巴楚蘑菇,都是天然野生、人工采摘,每次收获的多寡全凭运气。这样来之不易的食材,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也让人们对自然的馈赠有了感恩之心。

当然,还有镖鱼手用传统渔法捕获的旗鱼。

在大规模商业捕捞的行情下,年轻的镖鱼手依然执着于传统渔法,狩猎着可遇不可求的猎物,这道食材的风味就不仅仅是情怀,也包含了人类原始的野性和坚毅。

对于在下来说,最“壕”的菜肴既不是西班牙火腿,也不是巴楚蘑菇,而是采用最家常的做法,食材也是人工养殖的秃黄油拌饭。

拌饭很常见,大闸蟹也不算多奢侈的食材,但是一道用纯蟹膏与蟹黄拌米饭的吃法,简直是壕无人性!!!

介绍这道菜时,李老师的旁白缓缓说道:唯有一壶浓茶,才能将这满腔的肥甘化解于无形。

而我的内心感受是:不不不,您低估了我等吃货强大的消化能力!

就像每季《舌尖》都会带动某些特产热销一样,《风味人间》第一集播出后,网上的秃黄油、熏马肉销售一空,望着水涨船高的价格,我又咽了咽口水。

原来卡路里不是我的天敌,干瘪的钱包才是!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2 ) 我们又来啦!这次带来了终极剧透:八集内容首次公开!

还有3天,《风味人间》就要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的终极预告片里,有大家熟悉的声音:解说李立宏和作曲阿鲲。

《风味人间》预告·相逢篇:山海之间,美食即相逢!28日晚首播_风味人间_腾讯视频

曾为《九儿》、《芈月传》、《功夫熊猫3》以及《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等影视作品配乐的阿鲲老师,为《风味人间》创作了一系列歌曲。不知预告片中这首《风味的春夏秋》,能否让你再次想起食物的丰收和喜悦?

阿鲲老师本人,图片来自搜狐网

大家热爱的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老师,更是以功力深厚、滋味丰盈的声音,为我们塑造过很多难忘的角色和难(jī)眠(è)的夜晚。

这位大雄和加菲猫背后的男人,《琅琊榜》里的梁帝,这次会不会再次让大家夜不能寐,对屏流口水呢?

李立宏老师在给《风味人间》配音的现场

除了这两位熟悉的老朋友,总导演陈晓卿还为片子亲笔题写了打油诗一首——

哦不,预告片文案一份。

仔细看,里面可藏着《风味人间》8集的名字!

这是一次奇妙的 风味之旅
山海之间 偶然落地生根
成就万千肴变 化作滚滚红尘
穿越香料歧路
几度江湖夜雨
灯火万家处
敬请期待 风味人间

打油诗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谜底揭晓的时刻到了!!

《山海之间》,从自然地理出发,讲述在复杂的地貌与多样的气候中,人们如何因地制宜,用美味诠释生活。

《落地生根》,讲述因物种传布而变的美食。当食物与食材走出国门,它们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如何漂洋过海,在异乡落地生根?

《滚滚红尘》,从时间脉络追溯,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吃密不可分。如今,我们的食物,是如何一路穿越演化而来,它们又有哪些前世今生?

《肴变万千》,将视角集中在中式菜肴的“变”字。这个字里,包含了对人们自然和生命的认知,寄托着审美,也折射出中国人“以食会友”的哲学。

《江湖夜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食背后同样如此。无论身处何地,每一个爱吃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江湖做出贡献。

《香料歧路》,将目光聚集在香料,这美味的秘密武器上。每一次香料与食材的碰撞,都是中国人因应环境的智慧策略,也是对味道的新一次探索。

《万家灯火》,沃野千里,灯火万家。食物,承载着家庭的温暖,也记录着中国人与土地彼此呼应的关系。中国人创造了食物,食物也塑造了中国人。

《风味之旅》,记录一部美食纪录片的诞生。当我们拍摄美食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这最后一集的幕后花絮,都会为你揭晓。

8集《风味人间》,勾勒的不仅是诱人的食物万象,更是对美味创造者的尊敬,对故乡和土地的深情,以及对风味的无尽好奇。

美食就像探险。通过吃,我们越来越认清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也越来越了解自己生存的这个星球。

10月28日起,每周日21:15,我们腾讯视频和浙江卫视见!

(再软广一下自家官方微信号:风味星球(fengweixingqiu),所有第一手资料,幕后花絮,剧组吃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会第一时间放松哒!)

 3 ) 镖鱼哥的梦想与荣光

第01集结尾部分让我同时产生了:(想吃旗鱼皮的)饿,小感动,热血三种感觉。

镖鱼小哥自己说出的旁白很燃啊:

梦想

燃烧小宇宙

导演解释了小哥这种比较原始的镖鱼法是对自然伤害最小的,不像商业捕捞船的刺网。可能不如商业拖网挣钱,但这种阿凡达式的镖鱼就是小哥的梦想。

小哥和爸爸已经经历100多天捕鱼低潮期,最后拍摄的出海这次追旗鱼逆浪追了1个小时,小哥高高地站在船头,举起了鱼叉,只见无数的浪花腾空而起。看着这画面有种观人生的感觉,有木有:我们的生活就是这变幻莫测的大海,我们的追求的梦想与荣光就像那飘忽不定的旗鱼🐟,所有认真生活的人们就像小哥一样追寻着自己心中的渴望。

今天终于有所收获之后,收工返程路上父子疲惫的坐在船沿上休息,有种“老人与海”的画面感:美食,工作,生活都遵循相同的法则: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收获都不是轻而易举,特别是当你想要追逐“最大的旗鱼“,你就需要去更远的200里外海,接受更长时间的一无所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你的梦想越大,追梦之路也就越艰辛:你的梦想就是你的荣光,到头来你的梦想也在反噬着你。Everything kills everything else in some way, Fishing kills me exactly as it keeps me alive.

 4 ) 《风味人间》的文案

尝遍天下风味 有家才是人间

1.《山海之间》

环球同此凉热 边界逐渐模糊 然而地球上多元的风土依旧定时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 以古老的方式 静默的力量 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 看清自己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2.《落地生根》

南米北面

物种的交换和族群的聚散 既不动声色又充满艰辛 风味寻根的旅程永远伴随着偶然和惊喜

3.《滚滚红尘》

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 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在食物上 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 每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 余味无穷

4.《肴变万千》

厨师是 菜 和 肴 之间的摆渡人 他们让静默的食物有了生命 厨艺心手相通 能洞察厨师的技法和心路 菜肴穿越人间 看见祖先的足迹和身影 听见幽怨过往的回响

5.《江湖夜雨》

是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

相濡以滋味 相忘于江湖 每一个制造和享用美食的人 无不历经江湖夜雨 期待桃李春风

6.《香料歧路》

南吃虾,北吃蟹,广东吃遍自然界

香料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存在 它赋予食物鲜明的标签 又坚守自己的秉性 人们不停追寻着香料的气息 陌路相逢 又殊途同归

 5 ) 终于知道张爱玲说的“青禾”是什么了

小时候读张爱玲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有这样一段:

我姑姑有一次想吃“粘粘转”,是从前田上来人带来的青色的麦粒,还没熟。我太五谷不分,无法想象,只联想到“青禾”,王安石的新政之一,讲《纲鉴易知录》的老先生沉着脸在句旁连点一串点子,因为扰民。总是捐税了——还是贷款?我一想起来就脑子里一片混乱,我始姑的话根本没听清楚,只听见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的小绿点子团团急转——因此叫“粘粘(拈拈?年年?)转”,吃起来有一股清香。   自从我小时候,田上带来的就只有大麦面子,暗黄色的面粉,大概干焙过的,用滚水加糖调成稠糊,有一种焦香,远胜桂格麦片。藕粉不能比,只宜病中吃。出“粘粘转”的田地也不知是卖了还是分家没分到,还是这样东西已经失传了。田地大概都在安徽,我只知道有的在无为洲,这富于哲学意昧与诗意的地名容易记。大麦面子此后也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现。

没想到多年后竟然有机会在这片子里得见。

张爱玲没吃上这碾转,只是听姑姑提过,多年后在大洋彼岸写文章还能记得它的名字,想来是她对这滋味的好奇心一直都没消失过,哈哈哈。

 6 ) 一块猪皮竟然把我看哭了

我觉得美食家都应该是胖子,研究吃的方法一是做,二就是吃,吃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胖的美食家一看就是在吃上下了死功夫的,更值得人信赖。

《风味人间》第二集里,安娜是胖乎乎的,刘厚平也是,鸠哥脸长得霸气外露,镜头一切全身,肚子也鼓鼓的,走路节奏和颠勺一样,萌。而把这些胖子汇聚在一起的人,也是个胖子,他就是导演陈晓卿。

皮肤透亮透亮的,一看就是营养好

只有吃货才能把美食拍好。了解陈晓卿除了看片子,一大乐趣就是翻他的微博,看看这个人最近又吃了什么。不仅看他的片子我会反问自己每天吃的都是什么垃圾,翻他微博也会有这种感觉,手指划几下就能看到个六图或者九图博晒美食,拍的很随意,没花了呼哨的滤镜,配文除了说自己今天吃啥了,也偶尔会告诉大家到了哪个地方什么东西好吃,或比如蚬肉跟什么在一起炒好吃。

不过陈晓卿的确说过“美食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标签之一”,反思了一下自己对于吃的态度,真的算是动物,没有很花心思,很多时候点个外卖或者路边随便吃点什么就糊弄过去了。人一辈子总共吃不了多少顿饭吧,不去主动探索一下美食带来的幸福感吗,该怎么对待吃心里没点b数吗?每次看陈晓卿的片子都会这么想。身边对吃讲究的人也不多,大家活得都差不多一个样,所以再次被陈胖子那句话打脸——“人是以食物分类的,不仅是社会阶层,也是性格气质的分类。”

这个胖子对于吃的理解太透了,怪不得拍的片子那么招人爱。

撑死算是每个吃货的梦想吧

所以很喜欢看片子里这些将食物视为至宝的人,这集里的安娜让我印象最深刻,因为一块猪皮而留在故乡的人没法不可爱。所以看到安娜知道了“猪皮”对自己的意义之后,决定教小儿子做Tacho时,就明白了她的用意,爸妈教儿女做菜时想的绝对不只是这个菜好吃,而是让你不要忘了自己的家乡,不要忘了我。

看这种纪录片其实不怕看美食,说大半夜饿着肚子看得虐心都是玩笑式的调侃,真正怕的是看到美食+家庭的段落,一涉及亲情看的人就会胡思乱想,思绪复杂。我就想到我跟我爸学做饭的一些。

我爸也是胖乎乎的。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爸是安徽人,不到二十岁就离开安徽出来当兵闯了,所以我从小到大吃他做的菜,里面基本没有安徽菜,都是部队那种粗犷的杂糅风味,很北方的做法,酱油支配一切。所以他教给我的也是这些。我怀揣这些父传技艺去朋友家一起做饭,就会被朋友吐槽做的菜卖相不好,黑乎乎的,咸桑子。后来我跟我爸说这些,让他教给我几个能装逼的菜,他也只是笑呵呵地说“哎呀那你就少放点酱油啦,注意控制火候啦,要不要我再给你演示一遍啊。”

后来,去年奶奶走了,我才知道我爸只会这些菜怪不得他,因为别的妈妈教他们孩子做菜的年纪那会儿,我爸他不在他妈妈身边,也因为随部队定居北京很少回安徽,兄弟姐妹多,老人不劳操心,所以几十年下来没人给他做家里的菜,更没人教他,指着过年回家那几天哪够,他也就一直靠自己的菜风养活自己,养活我跟我妈。

追悼会结束之后全家人一起吃饭,桌子上有一道我从没见过的菜,二伯说“这个菜难得吃一次,不是所有馆子都有,这家是最近才知道的,记得俺们小时候俺妈做过。”我爸夹了一筷子,放到嘴里就哭了,那个画面我一辈子忘不了,我看我爸仿佛在看一个孩子,一边吃“妈妈做的菜”一边想念自己的母亲。

很羡慕安娜的小儿子可以学到妈妈的手艺,也羡慕自己可以在这个年纪就学到爸爸的菜,能感受到我爸每次吃到我做的菜那种心里的慰藉,好像一辈子一件很重要的事终于完成了。

片中马六甲的华人们聚在一起吃白斩鸡米饭,迪奥菲洛给刘厚平做秘鲁炒牛柳,这些就是家菜的意义吧,并不止于满足食欲,更是心灵的归宿。

 短评

华丽过头的虚假感。

5分钟前
  • 邓安庆
  • 还行

若说腾讯视频就是高配版的央视,是褒是贬?不差,但也没什么实质创新,好山好水好无聊

8分钟前
  • 沛沛
  • 还行

基本回到《舌尖1》和《舌尖2》的水准,也把《舌尖2》那种强加的人文色彩去掉了。将视野跨出中国,一方面是想体现出专注于食物的初心;另一方面,「透过食物塑造文化自信」的题旨更无掩饰地凸显了。这套纪录片最好的环节依然是摄影,谁能抵得住美食的特写镜头呢。《风味人间》甚至引入了动作片元素。

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有幸提前看了第一集。只能说凭着这份匠心,这五颗星就给的值。

10分钟前
  • Wstar
  • 力荐

这才是真舌尖上的中国3,哦不,现在是舌尖上的世界,有陈晓卿的美食节目真的不一样,每一帧都是壁纸,从美食入手,讲出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品味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但是任何地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生活的美好的无限追求

14分钟前
  • 啦啦啦啦
  • 力荐

世人常提“世界观” 其实没有“世界” 只有 “观” !人类对周遭万物的观察和解构 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世界,食物的滋味背后是人情的牵挂、四季的流转,生命的孕育…口舌之欢只是开始,绵密悠长的动人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而爱,是美妙细节寸寸生长的土壤…

17分钟前
  • 晓木
  • 力荐

片子好不好,一两集还就真能看出来!

1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本片可能会引起部分不适,饭后观看效果更佳!

24分钟前
  • 满船清梦压星河
  • 力荐

7分,视野高远,拍摄一流,画面好评,内容庞杂,剪辑太跳,重心不稳,重视觉奇观,轻内涵挖掘。

27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陈晓卿总导演,并不是舌尖3,而是比舌尖更牛逼。企鹅爸爸财大气粗,用拍《地球脉动》的标准去拍美食记录片,航拍、显微镜、高速摄影,从内到外透露的是“不差钱”。一定要看最高清级别的画质,那镜头太爽了,细节满满,活色生香,又美又馋,吃完饭看这个,感觉刚才吃的是猪食。。。

3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舌尖上的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山川依旧,美味不改。美食纪录片少了陈晓卿,如同佳肴短了一道调味。最喜欢的段落是海报上的镖鱼手,少年理想熠熠生辉。

35分钟前
  • 浮灯
  • 力荐

边喝酒边看,这辈子只愿囿于厨房与爱。希望陈晓卿能帮酒拍个纪录片。

40分钟前
  • 小烨
  • 推荐

为什么风味人间要放在晚上播!!

44分钟前
  • 文淇
  • 力荐

看完第一集激动地来打五星。开篇就是阿勒泰哈萨克牧民转场,杀羊,然后杀马,炒马肉块,肋骨塞进马肠子,化雪取水。激动坏了,李娟的书读了好几遍,终于见着画面了!!另一段印象深刻的是压轴的镖鱼,渔民站在船头手持鱼叉寻觅旗鱼,找准角度用力掷下鱼镖,矮马像一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不用只拍中国食材了,西班牙的火腿法国的奶酪,看上去也都好好吃啊。虽然美食还是高盐高油+主食,但这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是人类天然的享受。

48分钟前
  • 弓小箭
  • 力荐

感谢豆瓣,10.26在UME华星中国巨幕首映看了第一集。陈晓卿仨字儿就是金字招牌。一贯的挖掘中国民间美食,这次又加入了对中、西美食的对比,视觉效果拔群,味觉…更是折磨。看陈导的美食纪录片永远都是享受与煎熬并存。

51分钟前
  • zykmilan
  • 力荐

台湾的旗鱼是用镖船来抓的,印象深刻

56分钟前
  • 青石
  • 力荐

陈晓卿真的懂吃货!!!以及第一集那个捕鱼小哥哥,真的太酷了!!!难怪海报C位都给了他哈哈。

57分钟前
  • 今日只吃菜
  • 力荐

镖鱼那镜头帅哭!美景,美食,中国第一,没有之一。

59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风味人间》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努力地在把难以言传的美味进行可行性分析,什么样的烹饪会产生氨基酸,什么样的元素相互反应成为新的物质,所以导致怎样的口感。《风味人间》的表层叙事是食物,深层叙事是驱动食物流动流转流传的人类迁徙与文化碰撞,写背后文化和人类学都适可而止也深入浅出,比例得当。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又名《舌尖上的地球》。作为陈晓卿离开央视后的首部作品,只能算差强人意。又想说美食又想拍文化又想讲故事,结果都是泛泛而谈。素材的组织有点乱,解说词其实也不是很好。另外,摄影做得太精美、摆拍痕迹太明显就没那么接地气了。三星半。

1小时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