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斯先生

HD中字

主演:乔恩·福斯特,莎拉·琼斯,马克·斯达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琼斯先生 剧照 NO.1琼斯先生 剧照 NO.2琼斯先生 剧照 NO.3琼斯先生 剧照 NO.4琼斯先生 剧照 NO.5琼斯先生 剧照 NO.6琼斯先生 剧照 NO.13琼斯先生 剧照 NO.14琼斯先生 剧照 NO.15琼斯先生 剧照 NO.16琼斯先生 剧照 NO.17琼斯先生 剧照 NO.18琼斯先生 剧照 NO.19琼斯先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英雄记者惨遭白左诽谤

普京:乌克兰自古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但是,“列宁和他的同志对俄罗斯采取了一种非常粗鲁的统治方式——分离、撕毁了它自己历史领土的一部分。”

幽默吗?至少乌克兰人笑不出来:

1930年代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土地之肥沃,全球罕见,号称“欧洲的粮仓”,然而……

乌克兰有个专有词 乌克兰大饥荒(олодомор,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意为“以饥饿灭绝”)

“在禁止农民占有收获的粮食后,1932年12月6日,苏联颁布了另外一项秘密命令,将全乌克兰的所有生产资料(农具、牲畜、种子)收归公有,禁止将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并在全乌克兰禁止商品和农产品的异地买卖。此外还向乌克兰农村派出了搜粮队,没收农民的余粮、口粮和种子粮。”

约有240万至750万乌克兰人死于大饥荒,街道上随处可见饿殍:

死人太多,苏联从1939年就不敢搞人口普查,直到1959年才重新开始组织人口普查。

2013年乌克兰民众纪念大饥荒80周年:

饥荒之外,苏联还将大批乌克兰知识精英冠以子虚乌有的“波兰地主和德国法西斯组织在乌克兰的军事组织成员”的罪名进行大清洗……

种种惨剧,导致乌克兰至今都在死磕俄罗斯,失去了重新组成罗斯民族的可能性。

2017年10月,《古拉格:一部历史》的作者安妮·阿普尔鲍姆,出版《红色饥荒:斯大林对乌克兰的战争》,详细描述1933年达到顶峰的乌克兰大饥荒:

阿普尔鲍姆挖掘了大量资料,威尔士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的经历尤其引人瞩目:

1933年,琼斯在乌克兰遭受饥荒的地区徒步走了40英里,为这场浩劫写下了一份对于西方媒体来说非常罕见的亲历实录。

2019年,波兰、英国、乌克兰合拍的传记片《琼斯先生》,再现不堪回首、刻骨铭心的历史:

《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沃尔特·杜兰蒂,凭借13篇鼓吹苏联的文章,获得1932年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所谓的苏联问题专家,在莫斯科过着帝王般的生活。

在充斥着美女、美酒、毒品的奢华派对上,穿着丁字裤的杜兰蒂,厚颜无耻地告诉初来乍到的琼斯:

在这里,你可以随心所欲。

你不喜欢漂亮妞,又不喝酒,岂不是很无聊?

琼斯软中带硬:

扭腰屎报的女记者在当时的西方精英中颇具代表性,他们未必喜欢莫斯科,但非常厌恶希特勒,他们愿意支持包括苏联在内的一切潜在的反纳粹力量:

万一你错了呢?

她非常雄辩:

琼斯忍无可忍:

杜兰蒂曾精准预测托洛茨基必败于斯大林:“这位格鲁吉亚皮匠的儿子在他看似简单、粗暴的外表背后,隐藏着冷血的精明。”一举奠定了自己作为王牌记者的国际声望。

嗅觉如此敏锐,怎么可能不知道眼皮底下发生的饥荒?

只能说,利益左右了杜兰蒂的报道,让他信口雌黄、粉饰太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扭腰屎报90年前就是这副德性;尽管呼声汹涌,普利策迄今仍未收回杜兰蒂的奖项。自由派……唉,烂透了。

琼斯私下采访了一些外交官和记者,得知饥荒的消息,冒着危险悄悄潜入乌克兰,进行实地采访。

琼斯母亲在乌克兰做过英语老师,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乌克兰无边无际的麦浪:

琼斯摸出照片比对:

谷仓依旧在,只是一片雪皑皑……

在一户农家,琼斯发现自己吃的是人肉,当即吐了个不亦乐乎。

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在《血色之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中写道,父母抛弃自己的孩子并吃掉他们,结果自己也死于饥饿,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琼斯在乌克兰的笔记:

我走过12个集体农庄,哭声无处不在... ...

“没有面包,我们没有面包超过两个月了。”农民正在吃牛饲料,只剩下一个月的供应。他们告诉我,很多人已经死于饥饿,很多人都快死了!

有好心的农民提醒我,晚上千万不要出门,因为已经有太多被饿到绝望的人了... ...他们很容易干出绝望的事... ...

1939年3月29日,琼斯回到柏林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饥荒统治下的俄罗斯》,被《伦敦标准晚报》、《纽约晚报》、《芝加哥每日新闻》《伦敦早报》等十多家西方主流媒体刊登,震动欧美:

克里姆林宫的宠儿杜兰蒂,立刻在扭腰屎报发表《俄国人虽然饥饿,但并不挨饿!》进行反击:

“我对这种所谓的饥荒进行过详尽调查......

虽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粮食短缺... ...但并没有出现因饥饿而造成的死亡,一些死者只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疾病而死亡的......

“声名狼藉的琼斯在夸大其词,并未如实记录真实的现代化俄罗斯。”

杜兰蒂指责琼斯故意造假、耸人听闻。

一个是初生牛犊,一个是金光闪耀的普利策得主,公众应该相信谁呢?

琼斯惨遭新闻界驱逐,杜兰蒂只手遮天:

1933年11月17日,罗斯福政府正式承认苏联,杜兰蒂被誉为“莫斯科的英雄”。

琼斯欲哭无泪,连小孩都奚落他是个疯子。

1934年琼斯前往远东,开始世界真相发现之旅(World Fact Finding tour);

1935年8月琼斯深入蒙古采访、报道,被土匪绑架,不幸遇难。

当时,琼斯并不知道他的向导与苏联秘密警察有联系。

 2 ) Quote from Mr. Jones

"The truth is too strange to tell another way."

"I was not born for an age like this. I am."

"The world is being invaded by monsters, but I suppose you don't want to hear about that."

"The future is at stake, so please read carefully, between the lines."

"The Nazis now have an excuse to end all opposition. War begins in the minds of men. The next great war, gentlemen, has already begun."

"Look, there are cycles of history just like there are cycles of nature."

"The creatures outside looked from pig to man, and from man to pig, and from pig to man again; but already, it was impossible to say, which was which."

 3 ) 琼斯先生

害,我打三星是因为我个人喜欢三这个数字,别介意哈,不叨叨了,哈哈。谢谢先,抱歉随意用了。正值1933年。那时整个西方世界还在大萧条的泥淖中挣扎求存。影片中,他遇到的人大致分两种:一类对西方社会制度彻底失望,在苏联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中,他们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另一类人虽然不认同苏联模式,却相信历史决定论,认为斯大林的高压统治,或许是唯一适合这片土地的治理模式。

 4 ) 向您致敬 琼斯先生

十几年前,我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个保姆,叫杨妈,安徽天长人。有次闲聊时谈到从前,她说小时候全家都饿死了,只剩她和姐姐,天黑了,姐妹俩只能在外面墙边坐着,因为家里躺着死人,她们害怕,不敢进屋,但也没有力气走远,后来一直等到有大人来把她们领走,才活了下来。
这种故事我听过很多,但这个事例是发生在我认识的人身上,发生在离我家五十公里外的农村里,发生在四十几年前,所以印象更深刻。
六十岁的杨妈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情绪稳定,语调自然,没有流露出什么悲伤、恐惧和愤慨。她使用的那个词也和大多数人至今依然使用的一样:三年自然灾害。
今天突然又想到这个事,是因为刚刚看完一部电影《MR. JONES》,想要议论些什么,又发现无话可说。
三十年代的苏联,六十年代的中国,九十年代的朝鲜,过去发生的,现在也会发生,未来呢,我觉得还能发生。
只是有人永远选择看不到。

 5 ) 外媒记者之死

三十岁生日之前,威尔士记者加雷斯·琼斯在中国热河省一带死了。有人怀疑杀死他的匪帮,甚至和他一起被抓、却获得自由的德籍同事,可能都与苏联秘密警察有关。尸体被发现时,后背有三处枪伤。死之前,他在调查伪满洲国的情况。

这位死于中国的外媒记者,就是本片的主角琼斯先生。两年前,二十八岁的他带着对苏联制度的质疑来到莫斯科,偷偷绕过当局监视,赶赴乌克兰境内的斯大林诺镇,看到了乌克兰大饥荒的真相。他因此成为第一个亲眼见证这场可怕人祸的外媒记者,很快被愤怒的苏联当局驱逐出境。

琼斯进入苏联,正值1933年。那时整个西方世界还在大萧条的泥淖中挣扎求存。影片中,他遇到的人大致分两种:一类对西方社会制度彻底失望,在苏联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中,他们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另一类人虽然不认同苏联模式,却相信历史决定论,认为斯大林的高压统治,或许是唯一适合这片土地的治理模式。

前者相信,滚滚向前的红轮必然伴随代价,作为代价的人命值得被牺牲;后者则不那么在乎苏联治下的人命,认为历史证明,大规模的非正常死亡,已经是这片土地的宿命。

夹在两者之间的琼斯,还很难割舍自己的同情心:因为外祖父在乌克兰开办农场的缘故,他的母亲曾在斯大林诺镇教过英文。那时小镇还另有其名,还麦浪滚滚,还没有经历过饿殍遍地、百万人丧命的寒冬。正因为这层联系,他从小接触俄语,对乌克兰怀有缥缈而又实在的乡情,说一口流利俄文,虽然当地农民一听就知道他是外国人。

他年轻、聪明、对真相有执念。进入苏联的时候,他刚刚采访过希特勒,看得到政治强人的崛起,正在把世界推向灾难性的未来。

 6 ) 【转】李燕:“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最早由在西方的乌克兰流亡者提出,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在西方国家进行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这个问题在乌克兰被公开提出。苏联解体至今,乌克兰和俄罗斯学界以及政界就因饥荒死亡人数、饥荒发生的原因、斯大林对饥荒应负的责任等问题展开争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这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短评

纽约时报们,你们不会赢!

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开头有些慢热,但进入乌克兰之后对饥荒的展现触目惊心,以及归来后被一众pinko同行的诋毁阻挠(#FAKENEWS NYTimes点名)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片的主题其实并不在Holodomor本身,题眼依然是记者对真相不惜一切的追求。从头至尾用奥威尔《动物农场》来串联做的并不是太好,为数不多的几段配乐大赞

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詹诺在我心目中已经是半个俄国人了。

12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还行

69th Berlinale 相当期待,也就难免失望。对男主角那种聪明超群又“天然瞎”的人设,是观看这部电影的障碍。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有点可惜。

13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莫斯科衣不蔽体,用鸦片躺进上帝怀抱。斯大林诺饿殍遍地,靠树皮躲进共产温床。西方经济萧条,资本盘剥民众。东方一片繁荣,权力蚕食人民。饿狼尚不吃人,饥民彼此啖养。谎言编织出普利策奖杯,真话却在威尔士被孩童投石。耳边响起婴儿的啼哭,胃里装满孩子的人肉,这里是动物的农场,还是人间的炼狱。

1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部电影不评论了,因为好的作品会不言自明 ⭐️⭐️⭐️⭐️⭐️

17分钟前
  • Q
  • 力荐

电影前半段节奏掌握的很好,后半段直接垮了。深入乌克兰,在前线探查饥荒真相的部分应该用更大的篇幅和更有冲击力的画面来表现,这个片子什么都没有拍出来。像这种片子拍成这个样子只能说浪费了好题材,这种程度的传记片也不知道是怎么进的竞赛单元。电影内容还不如电影海报好看呢,谁设计的海报应该加个鸡腿。

22分钟前
  • 抱抱
  • 还行

情节编的非常可疑,体验了欧美政府与媒体对华这次疫情的操作后,信它们一成都有问号

26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外来视角下的乌克兰大饥荒,重点是讨论英美媒体人的操守和良心。苏联对乌克兰的滔天罪行,几百万条命的血海深仇,还需要乌克兰人自己来讲述,让外界理解他们对莫斯科政权抵触之必要,融合之不可能。(乔治奥威尔和《动物农场》疯狂输出弹幕…

27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I feel so related... 霍兰的美剧底子挺适合这个故事的(虽然还是略有点太美剧),融合了film noir风格(noir好像在波兰近来很流行?),效果比两年前的那部好太多;在这里,Communism绝望,Captalism自私,爱情的火星从理想与信仰中燃气终灭于难以跨越的距离/鸿沟,最后是一个hopeless的结局,多么contemporary... 感觉导演的solution有点是,现在能想到的好事就是让更多人看到更多信息,有个能更全面思考的机会

30分钟前
  • 力荐

在这个时刻,我觉得应该给满分。

32分钟前
  • tintin
  • 力荐

以此片纪念无数在斯大林统治下死于乌克兰大饥荒的人

34分钟前
  • 郑允昶
  • 推荐

关于新闻自由、被历史掩盖的真相和《动物庄园》背后的故事,又一段似曾相识的苏联黑历史。琼斯先生在乌克兰的那段游历如同地狱写生,为说真话而付出生命的人永垂不朽。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看到的第一部直接表现1932-33年前苏联乌克兰大饥荒史实的历史电影,导演是和我们同时代的48年出生的波兰女导演,她的作品一直关注历史现实。仅从这两点,我就该给影片高分! 历史真相不能忘记,更不应埋没。 该片描写的第一个在西方世界揭露大饥荒的英国记者琼斯先生,揭示真相后,不仅得罪了苏联,在西方世界政客中也不被认同,被社会讥讽为“疯子”,之后他在中国热河采访时,年仅30岁就遇刺身亡,猜测是前苏联特工干的,但无定论。由于史料限制,影片对主人公开掘得并不深入,是作品的不足之处。

4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特意在俄乌翻脸的日子看了这部电影,唉,有这样的历史,还指望乌克兰能和俄罗斯真正愉快玩耍吗?

45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报假新闻的人得普利策奖了,报真新闻的人被污蔑和暗杀了……

47分钟前
  • Z叁0
  • 力荐

真人传记片,记录了英国传奇记者Gareth Jones潜入乌克兰并第一个向西方曝出乌克兰大饥荒的经历。电影前半段稍闷,到乌克兰之后那段惊心动魄:在火车上几瓣橘子遭饥民疯抢,被村里三个孤儿款待,结果被告知吃的是他们哥哥的肉,到处饿殍遍野...而这一切的真相是斯大林欲通过农业集中化达到对乌克兰种族清洗的目的。那个年代的记者真是值得敬佩,通讯落后,单枪匹马,一个人的“看见”揭穿整个苏维埃的谎言。而真实历史其实比电影拍的还要残忍,现实中的琼斯在30岁生日晚被苏联人刺杀了。影片插入了很多叠画画面和默片素材,再加上全片墨蓝偏暗的色调,复古味浓。

5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目测有奖。阿格涅什卡·霍兰又一部苦大仇深揭露苏联黑历史的影片,影片非常迷人的复杂之处——真相与利益的纠缠,也恰好指向今天的“后真相”时代,琼斯的悲剧就在于说出了“不合时宜”的“真相”——二战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使得英美政府必须与苏联达成某种利益交换。奥威尔现身并且撰写《动物农场》的过程成了影片的一个结构。虽然片子在前三分之一比较像美剧,不过从琼斯先生摆脱监视混进闷罐车厢开始,到一整段乌克兰集体农庄调查,拍得真是荡气回肠。这大概又是一部内地大银幕无缘得见的电影。因为:“动物们是平等的,不过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5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乌克兰的累累白骨,对这个民族来讲是一个灾难,对某父来讲是一个统计数字,对鼓吹USSR的欧美左壬来讲,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骗局。主角揭露了这个骗局,为此遭到了伊曾经同侪们的抛弃,AKA皇帝的新衣和左壬对苏的迷恋,在二战后变得更加鲜亮,真正终结这两者的,反倒是麦卡锡和赫鲁晓夫了

57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看得出阿格涅丝卡·霍兰拍政治惊悚片已经轻车熟路,最近几部摄影也都挺别具一格的,当然部分桥段还是拍得太电视电影。

1小时前
  • 柯里昂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