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国语

HD

主演:凯尔·杜拉,加里·洛克伍德,威廉姆·西尔维斯特,丹尼尔·里希特,雷纳德·洛塞特,罗伯特·比提,肖恩·沙利文,艾德·毕肖普,格伦·贝克,艾伦·吉福德,安·吉利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俄语年份:196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2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3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4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5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6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3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4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5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6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7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8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9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2001太空漫游国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  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凯尔·杜拉 Keir Dullea饰)、富兰克飞行员(加里·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饰),还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到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  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大卫一气之下关掉主脑系统,HAL彻底失效。现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卫一人,向木星进发。穿越瑰异壮观的星门,大卫仿佛去到一个奇特的时空,那里有人类无尽的生死轮回和宇宙的终极知识……你是我的魂斗罗重启版同志亦凡人男儿本色2007无神之地不下雨女人心飞来横财 2024扫黑重案组反恐特警组第四季漠北追击布利特县哈利·波特:霍格沃茨学院锦标赛第一季超级霸王军情五处 第四季长假等待戈多2001永不结束的游戏回来后填满横行霸道2019英雄之城闪灵特工队寻女苦旅亲吻表亲旅人第一季那夜我们约定了暴走财神4命运列车孵化写不出来!? 衍生剧 ~ 大学生仙川俊也的无剧情人生 ~大河梦魇绝镇第一季1公升的泪仁光受难记爱未知2017荷尔蒙大冒险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辣死你妈联合抵制校车鹿鼎记2:神龙教绝望写手第二季禁海苍狼权力的游戏 第三季警察世家第一季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

 长篇影评

 1 ) 毁灭还是重生

第四遍观摩《2001太空漫游》,依旧折服在库布里克伟大的哲思面前,仿佛来自宇宙虚无的凝视,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我们面对未知的恐惧,甚至于直面神明的谦卑,又如接触到了更高维度的思想而久久不能缓和。在这种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伟大思想面前,任何解读都是徒劳,我只能尽量写下自己的感受以抒发内心的敬佩。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莎士比亚的哲学命题,库布里克在此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毁灭还是重生"的哲学命题。毁灭是一个物种进化到极限而必然迎来的灭绝,人类已经进化到了这个临界点上,而是否能够跳过必然的毁灭迎来重生,是库布里克在电影里探讨的关键。他以绝对的宇宙客观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以抽象于生理科学的角度,高度概括了人类进化的本质;以冰冷乃至冷酷的口吻,回答了人类将何去何从的终极问题。

进化到底是什么,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现代科学只是从生理的层面探究进化的本质,它符合生物学规律,可以解释物质层面上的变化,但是更高层面的呢?高于物质之上的精神变化该如何解释?所有生物都会根据环境变化而逐渐适应出更加完美的生理结构,但是为什么只有人类具有思想,人类的思想从何处而来呢?库布里克将其归结于一种顿悟,一种启迪,一种神谕。更高纬度的存在如同神明一般开拓人类的思想,跨过生理上不可逾越的鸿沟,实现真正的进化。黑石就是这种高纬度思想在我们世界的具象化存在形式,那是深邃无边的黑暗,犹如宇宙真理一样无穷无尽,指引着人类思想上的飞跃。

猿猴本来的生活环境中既有猎食者的威胁还有同类的争夺,但是在接触了黑石之后便懂得了把动物骨头当做武器,从而征服了猎物以及没有"开化"的同类。这就是思想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猿猴在思想层面具备了进化成人的基本条件,这是人类的黎明,是生命的赞歌。在欢呼雀跃中,它将骨头高高地抛向天空,伴随着宏伟激昂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库布里克创造了影史上最伟大的蒙太奇——抛起的骨头突然变成了宇宙飞船。一个简单的画面切换,却跳过了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跳出了物质的局限,思想的局限,以高度符号化的概括揭示了进化的本质:工具的使用。骨头是工具,宇宙飞船依然是工具,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就是通过不断的利用工具,创造工具,最终达到服务自身的目的。但是,库布里克对于这种工具的使用持矛盾的态度,黑石在赋予人类这种思想的同时也给予了人类自我毁灭的手段。工具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是杀戮的武器。猿猴用骨头自相残杀,数百万年后的飞船我们仔细看可以看出其实是一种导弹发射装置,这是可以摧毁人类自己的武器,纵使时代变化,杀戮从来没有变化。工具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利己的助手,对于他人来说则是致命的武器,工具本身具有的这二重属性也指向人类终将葬身于自己手中的命运。

片名如果直译过来就是《2001太空奥德赛之旅》。奥德赛之旅代表着人为了追寻自己的目标,经过艰苦的旅程,同自然做斗争,最终主宰自己的命运,歌颂了人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人定胜天的伟大。人类一直追求着宇宙奥秘,以自己的能力改造自然。在电影中,猿猴将骨头抛向天空代表了人类永远追求"上升"的愿望,不仅仅是身体的上升,更是思想的上升。在百万年以后,人类已经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却因黑石的再次出现而进一步向上,深入宇宙更深处,探寻终极奥秘,这就是太空奥德赛之旅。在神话奥德赛中,奥德修斯面对的是独眼巨人,而哈儿9000的形象正是一个只有一个亮灯的"独眼"人工智能,他们乘坐的宇宙飞船就是奥德赛之旅的帆船,他们也就踏上了寻找黑石的奥德赛之旅。讽刺的是,这次人类需要战胜的不是自然,而是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黑石给予人类思想,而人类给予工具思想,人类似乎可以充当上帝的角色。但是,人工智能归根结底也是人类的工具,同样具有工具的二重属性,在具有了思想之后,加快了自我觉醒,人类企图接近上帝,殊不知飞得太高就会碰到太阳,哈儿9000的背叛再次证明了人类使用工具最终会被工具反噬的真理。

每次黑石出现,库布里克都制造了人,黑石,天,星球连为一线的构图,将天人合一的意境通过影像表达得淋漓尽致,宛如庄严肃穆的神迹,令人叹为观止。在到达木星时,黑石出现,这时飞船,巨大的黑石,木星再次连为一线,在宇宙的奇观面前,人类的科技显得如此的渺小。通过黑石大卫穿越了一片高度抽象化的时空,库布里克用尽了一切可能的颜色来展现这种奇观,实际上是一种由抽象到具体,由思维到存在的影像凝练,大卫经历了又一次思想的飞跃,而观众则在惊叹中目睹了这个过程。最后大卫到达了一个古典风格的房间,这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显是一个更高纬度的空间,大卫在这里瞬间经历了他的一生,最终化为星孩,被送回地球,俯瞰众生。库布里克对这一段的解释是大卫被更高纬度生物所捕获,关在"笼子"里研究,就像人类抓捕动物一样,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布置认为会舒适的环境。在研究完以后大卫被转化成一种超级存在送回地球。

借助背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涵,黑石就如同查拉图斯特拉一样,给予人类思想上的启迪,而电影的主题也与尼采的超人学说相一致。尼采认为人类只是由猿猴进化为"超人"的过渡状态,要么进一步成为"超人",要么退一步毁于虚无。尼采认为必须要建立新的道德标准以拯救堕落的人类,库布里克同样通过工具的反噬性揭示人类的"动物性",从猿猴时代以来一直未变,从骨头到飞船到人工智能,人类从来都是以毁灭为目的而利用工具,这种病态的悖论是无法自己解决的,只有进化为更高的存在,才能避免自我毁灭的命运,获得重生。

大卫在历经寻找宇宙终极奥秘的奥德赛之旅后,战胜了工具的反噬,获得了又一次飞跃性的神谕,在再次响起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进化为了"超人",上帝已死,人类终将取代上帝!

 2 ) 我看过的最棒的电影

    第三遍看《2001太空漫游》,心潮澎湃,许久不能平静。原来想等寒假看完《悲剧的诞生》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再来写《2001》的读后感的,但是电影带给我的许多的思考,如果我不写出来,我一定无法安然入睡。想到的东西不写出来,是很难受的。
    对于这部《2001太空漫游》,用我能使用的最华丽的词句来形容她的伟大,都是不为过的。我要写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也许你没看懂,那就跟着我来理解这部伟大的电影吧;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
    如果把这部电影归于科幻片,我不认为是恰当的,更应该是一部带有批判科学性质的哲学电影。
   开头一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禁让我想到,电影的主题是否和尼采的思想有所联系呢,这也使我对整部电影用尼采的思想来解释。
   电影的开头从古代的人猿开始,也就是进化之中早期的人类。就把猿人看成是人类吧!人类虽然收到野兽的袭击,和同类争夺仅有的水源。但是人类还是和周围的动物和谐地相处。一件事情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无意中人类掌握了使用工具(也就是最原始的科学在这里诞生了),从此人类走向另一条道路,开始杀生吃肉,为了获得利益不惜杀死同类,人类走向的正是科学、理性的道路。
   沿着这条路,人类一直走到了21世纪,科学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甚至能进行星球间的旅行!物质文明看上去如此的美丽,看看那巨大的航天器,就像《蓝色多瑙河》一样优美,人类的杰作!
   可是人类获得幸福了吗?人类的内心是否依然空虚?科学的理性,人类俨然成了科学的奴隶,人的身上看不到生命的光辉,有的只是机械的思考。
   科学是拉近了人的距离,还是更远了?主人公通过视频电话与女儿沟通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是科学带给我们的便利还是从我们夺走了什么?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食物,变成了一包包吸管吸食的饮料,享受食物的乐趣也被剥夺了。
   这是一个对科学、理性无比信仰的时代,人类是在为科学服务,而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人类对电脑的信任甚至超过了人类,甚至人的生命都由计算机来控制,讽刺的这台计算机的名字就叫HELL。这也为后来发生的事打下了伏笔。
   人不是完美的,他所设计出来机器可能是完美的吗?HELL表示这台9000型的计算机有完美的记录,错误只有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两位驾驶员表示出了对HELL的怀疑,立即遭到了HELL的惩罚,计算机代表的现代科学,关心的只是理性(任务的成败),而不是人类本身。
   主人公打败了计算机。就像尼采说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小孩。人类还是会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狮子,进化到当初出生时那最纯真的形态,一个轮回。
   后来一段穿越时空的抽象画面,就好象人类发展的道路。开始的直线,图形,正是人类所处的科学世纪,虽然华丽,但是人类的内心却无比的恐惧,心灵受到扭曲。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科学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轮回中的狮子的环节。
   随后我们看到的不是宇宙,而是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一滴红色在黑暗中散开。他的形状是否像极了天文望远镜里的宇宙景观呢?谁有知道我们的宇宙又是不是另一个世界的一个微小的部分,在另一个世界只是水里那红色的一滴颜料呢?
   人类进化的道路进行着,却已经不是先前抽象的图形了,我们看到山脉,各种各样的山脉,道路异常险阻。蓝色,绿色,黄色,红色,色彩越来越明亮,似乎光明就在眼前……我们终于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人类终于对自身有了更深的认识,脱掉科学的外衣,还原成一个真正的人。终其一生,人类终于还是完成了这个轮回,虽然身体已经老去,心灵却还原到那最纯洁的婴儿时期。
   到此人类完成了这个伟大的轮回!
   这也就是为什么插曲要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有最后的婴儿所暗示的含义,表示人类完成了精神上的进化。
   至于那块黑色的石碑,我的理解是代表科学和理性。他来来到人间,使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也同样背叛人类,让人的灵魂空虚。
   看完这部电影,信仰科学的你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对科学信仰进行重新思考,哪怕是一点点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来看当今时代的科学。

 3 ) 电影好坏与是否看懂没关系

  个人愚见,这就是把本可以一个小时内说完的故事硬生生地拖成两个半小时,就像拉拉面一样,总共就这么点料,越拉越长,越长越细。

  也许导演会说,这就是我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宇宙的宏大与广袤,人类的渺小和无知,就要以这样的“慢”和”静“来体现,我才不管你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喜欢,我就是要这样拍——这的确是大师才有的特权。当然,在那个年代,这部电影的特效确实会让人觉得震撼与牛逼,因为在那之前谁都没有看过这样的画面,所以每一个关于飞船、太空、星球、黑石的镜头通通都给慢镜头,慢到无以复加,心里的潜台词是:好好看着吧,让你们开开眼。于是留下绝对足够的时间和黑屏让人们去慢慢消化、思考、睡觉和上厕所。

  电影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没看懂的同学可以去百度百科或参考热门影评,上面叙述的很详尽。本人也是在两种方法的结合下才”看懂“这部电影。在豁然开朗的同时,觉得这部电影——说得不好听一点——故弄玄虚。导演、编剧很狡猾,将所有能给故事情节发展提供线索的细节全部剔除,段落之间掐头去尾,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保证绝大部分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在第一次看的时候绝对看不懂——他们的目的便达到了——如果你第一遍就能看懂,反而证明了他们的失败。他们就是要让你看不懂,让你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的智商受到了侮辱,于是你便开始思考,开始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把原著也找来看。看后惊觉:原来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各种赞叹与贴标签:宏伟,神秘,绚烂,宗教,哲学,尼采,宇宙,终极奥义,人类归宿……看看,光是这些词,就多么的有寓意,多么的充满智慧,多么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而我始终偏执的认为,一部要靠原著和影评才能看懂的电影,不是好电影。

  我不知道当年那些坐在电影院里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有何感想,反正当我看到前后两次相加长达五分钟的黑屏、绚丽玄幻迷乱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类似嗑药后幻觉以及利用反色营造出瑰丽山河森林冰川的长达九分半钟的时空穿越的画面,听到伴随这些镜头和每次黑石出现都会有的近乎于噪音的尖锐刺耳的配乐、以及宇航员每次戴上头罩都会出现的共计长达十四分钟的沉重呼吸声时,我有了轻微的身体不适感。我看到有评论说,这也是导演想让观众体验到的,他就是想要这种效果。对此我只能说:好吧,老库,你赢了。

  一部电影,平平淡淡,中规中矩,无太多槽点也无甚亮点,我就会给三星。以这个标准来看,《2001太空漫游》有超前的思想和对后世科幻电影无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加一星;故事性差,节奏无底线的拖沓,不符现代大多数人的观影习惯,减一星;给了我极不好的观影体验,减一星。(这里不谈画面和特效,对于四十几年前的电影,纠结这些是没有意义的。)

  我看到有一条短评说,这部电影要看五遍才会发现其牛逼之处。昨晚我看了第一遍,看完后实在困得不行,睡了。今天看了影评和百度百科后,又快进着看了一遍。

  嗯,就这样。

 4 ) 《2001太空漫游》在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作品序列里是什么水准和地位?

原标题《为什么2001电影里的黑方碑比例是1:4:9?》

在豆瓣发的广播几个阅读量,所以蹭个话题,大家见谅。

一.一个声学的猜想

假设黑方碑(也称黑石碑,电影里的Monoliths,黑方碑不止一块,为避免争论就写成黑方碑)所在的空间符合声传播的条件,那黑方碑的长宽高比例就关系到简正波的截止频率。

下面是推论和仿真。(多图预警!)

简正波理论与仿真

不同的简正波可能具有相同的特征频率,如果空间的长宽高中任两个成整数比(可约分),则将引起两个或多个简正波具有相同的截止频率,称为“简并化”。这样可能在某一频率范围内没有简正波的截止频率,另一频率范围有较多简正波的截止频率,会造成简正波的截止频率分布不均匀。避免这种“简并化”的方法就是空间的长宽高中任两个不能成整数比(不可约分)。

二.起因

先声明,不是找茬。简单来说就是一张图片引发的思考。

这本书大刘的签字是“1:3:9,是力量最狂妄的显示 刘慈欣”。

大刘签名

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刘对阿瑟.克拉克的《2001:A Space Odyssey》的Monolith(黑方碑)致敬。在《三体Ⅱ:黑暗森林》里有对水滴的描写,提到黑方碑。

阿瑟.克拉克在他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中描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边,其长度比例是1∶3∶9,以后,不管用何种更精确的方式测量,穷尽了地球上测量技术的最高精度,方碑三边的比例仍是精确的1∶3∶9,没有任何误差。克拉克写道:那个文明以这种方式,狂妄地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三体》中的致敬原文

这段话可以确定大刘的签字“1:3:9,是力量最狂妄的显示”是致敬阿瑟.克拉拉,但小说和电影里,无论以何种工具测量,将数字精确到多少位,黑方碑的长宽高比例都是精准的1:4:9。《2001:太空漫游》的出版时间与电影上映在同一年。《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情节是由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共同构思创作的。

为什么黑方碑长宽高比例是1:4:9,有哲学的解释“被用在电影中的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的音乐《查拉图斯特如是说》非常有声调性:1,5,8……很讲韵律,和音。而石碑的几何结构是1,4,9。一的平方、二的平方、三的平方。施特劳斯的音乐作曲本身而言就代表着电影的三个阶段:猿类、人类、超人……而在尼采的观点中也有三阶段的人类进化。”

黑方碑在电影里的出现

电影里黑方碑是什么? 大家比较有共识的是:黑方碑是一种将纯意识抽取出来的终极智慧的能量体。它脱离肉体而存在,并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穿行。黑方碑代表更高级的文明,第一次出现是在电影开头,黑方碑出现在猿人洞穴前,一个猿人捡起一根动物骨架砸向地上的其他骨架,代表猿人学会使用工具,文明开始进化。这一段一直被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Bowman驾驶发现号在接近终点木星的时候,黑方碑再一次出现在木星与木卫二IO的中间。他乘坐分离舱试图降落到黑石上面。(如果黑方碑是在太空中,太空不存在介质,声波是无法传播的,那第一章里的推理就不成立了。但在太空中光是可以传播的,不知光学有没有“简正波”这个概念,欢迎讨论。)

然后Bowman掉入了一个星际之门,经过五彩斑斓的坠落后他发现自己降落到了一个房间里,他的记忆和意识被慢慢剥离,等他完全脱离了肉体,黑方碑出现了。在最后,Bowman在变成星孩的后来还像能量一样在宇宙中穿行,像大刘在《球状闪电》的量子态般的存在。

在《2010》里黑方碑代表的高级文明还创造了木星的星系,像太阳系一样,也启蒙了在水中诞生的生命。黑方碑是代表高级智慧,能够开启生命的文明进化。但创造黑方碑的高级文明却没有现身,宇宙的神秘。就像《三体》中的三体人,直到宇宙的尽头也没有现身,智子、水滴是像黑方碑一样的存在。“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的模仿”,关于刘慈欣对阿瑟.克拉克的致敬,我找到了出处。

克拉克走了

三.一点联想

“对于生命和文明在宇宙中的前景,任何想像都是软弱无力的。”

大刘在《朝闻道》里写更高级文明“排险者”在宇宙布防了预警系统。当有能力产生创世能级能量过程的文明出现时,预警系统会报警。

“这个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了预警阀值,已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到此为止,已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到了十例这样的超限事件,符合报警条件。” 排险者露出那毫无特点的微笑说:“这很难理解吗?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看到人们仍不明白,他接着说:“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四十多亿年时间才第一次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但那一时刻距你们建成爱因斯坦赤道只有不到四十万年时间,而这一进程最关键的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时间。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2001》是黑方碑开启了猿人的心智,学会使用工具,不再茹毛饮血,进而进化成人类文明,就是说人类文明的开启是有外部力量介入的。但在大刘的《朝闻道》里与之对应的是“原始人很长时间好奇地仰望星空”,说明人类文明的开端是自发的,或者称为人类整体的意识觉醒。

“真是不可思议,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竞会存在3C级文明!” 舰队统帅感叹说。 “是啊,无论是碳基联邦,还是硅基帝国,其文明扩展和培植计划都不包括这一区域,如果这是一个自己进化的文明,那可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最高执政官说。

在《乡村教师》里,人类文明也是孤独进化的,没有高级文明的培植。在《三体》中,宇宙是黑暗森林,人类还未参透宇宙文明社会的两个公理,科学还没到光速飞行、曲率驱动,就要面临三体人侵略的危机。“小说中希望总是存在的,更多关注的是,在极端的境遇到来之际,文明为了生存下去,如何摆脱道德的羁绊。”关于现实的: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有四部(《2001》《2010》《2061》《3001》),最有影响的是第一部《2001:A Space Odyssey》;刘慈欣的《三体》有三部,最有影响的是第三部《死神永生》。

科幻小说最大的优势和魅力是描写人和宇宙的关系。宇宙在科幻小说中,应该是和人同样重要的主人公。《2001》的续集《2010》和《2061》之所以不太成功,很大的原因是作者把侧重点转向了描写人类社会的种种关系,并破坏了在《2001》中建立起来的那种宇宙的神秘和空灵。
《三体》的前两部也体现了这种努力。第一部描写了文革的故事,在第二部中,在抗击外星侵略的近未来,中国仍处于现在的社会体制之下。这些,都是试图增加读者的现实感,为科幻的想象找到一个现实的依托和平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和出版商都对即将出版的《三体》的第三部失去了信心。因为随着故事的发展,第三部不可能再与现实接轨,只能描写遥远的未来和更加遥远的宇宙,而这些,被认为是中国读者不感兴趣的。于是作者和出版商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既然第三部不太可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就开脆抛弃科幻圈外的读者,写成一部很纯的科幻小说,这也算是对身为铁杆科幻迷的作者的一个安慰。于是,第三部成为科学幻想的狂欢,描写了多维和二维世界、出现了人造的黑洞和小宇宙,故事在时间上一直到达宇宙末日。
在《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描写最糟的宇宙,是为了能有一个最好的地球。
在2000年的笔会上,杨平对我说,他从我的小说中感觉到强烈的“回乡情结”,当时我不以为然,认为回乡情结是最不可能在我的小说中出现的东西。但后来细想,对他真是钦佩之致。

生命、宇宙以及一切就是在矛盾激荡中出现的吧。

最后扯得太远,收不住尾了,实在把控不了这么宇宙生命深奥的话题!

向阿瑟.克拉克致敬,向大刘致敬!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谢谢阅读

 5 ) 持续的狮子阶段?——从《2001:太空漫游》说起

 尼采认为人类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婴儿,分别代表了人类谦卑、反叛、自我创造三个境界。而能用影像来表达尼采的这个莫测高深的哲学概念的大师,当数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他的经典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用如今都能令观众惊叹的特技阐述了其对思维产生、人类进化的思考。
         与尼采一样,库布里克的诠释也是形而上的。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呈1:4:9完美比例的长方体,通体冥黑,闪烁着金属的光芒,似是高度发达文明的产物,姑且称之为“黑石”。它三百万年前光临地球,传输的神秘能量被非洲大陆上的一小撮古猿感应了。从此,古猿获得了使用、制作工具的灵感,逐渐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站稳脚跟,最后脱颖而出,进化为万物之灵——人类。这就是人类从骆驼阶段跨入狮子阶段的过程。想当初,古猿祖先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劣——饮用浑浊不堪几近干涸的溪水、采食浆果树叶或植物根茎、寄居阴暗险狭的洞穴;还有其他豺狼虎豹、古猿同类之类的食物链竞争者。在这看天吃饭,朝不保夕的境地中,它们的生命延展唯有依赖于大自然的仁慈有加,它们遂必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犹如任劳任怨的骆驼,勇敢地承担自然加以它们的任务,态度恭谨而战兢。但后来,黑石开发了它们的思考潜能,它们甫一掌握工具,就用其猎杀其他大自然的子民——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当然还有自己的古猿同胞,奠定了人类史就是一部屠杀史——物种屠杀与自相残杀——的基础。它们如此进化,“人”的概念、进而是“人定胜天”的概念日益深化,敬畏自然之心抛到九霄云外。进化的结果,便是人类视自己为万兽之王——狮子,唯我独尊,不可一世。
        黑石“仁慈”的指引,使人类早早脱离了被动的骆驼阶段,进展到自大的狮子阶段。的确,三百万年来,“狮子”的威力越来越可怕。这种威力不是体现在体质上,而是思想上。人类创造的工具愈加复杂,尤其是人工智能被普遍应用,足以使人类以一种远离险地的方式继续探险,探险过程中,无可避免又有一场生态劫难。另一方面,杀人工具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各大核国家拥有的核武足够毁灭地球五十次。狮子的破坏力看来已经达到宇宙层面了——试想地球毁灭,引致太阳系的引力关系的陡异,会给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前的科幻片的奇想,如今很多已成事实。无怪无数人奉《2001:太空漫游》为硬科幻经典。然而它更是一部很深哲学内涵的影片,是一种对人类发展历程鞭辟入里的把握,镜头下,人类自大自卑兼而有之的矛盾性格暴露无遗。无疑,人类一直处于狮子阶段,无视自然法则,无视自然力量,并且悲哀地意识不到人类实际上在自然真正报复之前无能为力——2003年的“非典”事件,不过是自然对人类沉溺口腹之欲、诛灭异族生灵的小惩大诫,已然使地球人们惶惶终日。事实的佐证,恰恰说明库布里克的高瞻远瞩,他眼中的人类,即使到2001年,依旧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所以有片中弗洛伊德博士对同行的专横、有鲍曼队长对家人的冷漠、有政府部门对重大新闻的讳莫如深。而影片高潮处人类与计算机的大战就更加耐人寻味。正是政府既要一探究竟又要隐瞒真相,致使派往木星的探险飞船上的超级电脑陷入了一个保密任务与永不出错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困境中,逼迫电脑做出了杀害人类的无奈决定。在这里,“机器人三定略”被推翻了。库布里克不会陷入到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伦理的斤斤计较中——很可能他自己连人类的伦理都不信任。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库布里克,冷眼看着人类花样百出的杀人游戏,破坏自然进而毁灭自己,于是与另一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一同创作了这个故事。在小说版中,克拉克说明了黑石的来历——超级文明的进化产物。但电影中黑石神秘不可方物。这是一种什么意味?我认为,电影中的黑石是宇宙的本质的蕴含,它包含了文明进化的信息,发送给宇宙各个角落的生命,帮助它们实现不同阶段的突破。我如此冒昧揣测,在于有《洛丽塔》、《发条橙》、《奇爱博士》等悲观主义名作的库布里克居然在此片表现出罕见的乐观态度,先用长达十五分钟的时空旅行给予了人类投身到婴儿阶段的希望,结尾更令鲍曼进化为名副其实的“星孩”。那时,根据尼采哲学,人类打破“你应该”的限制,成为道德创造者,能够按自己想象创造世界。与狮子阶段的胡缠蛮干不同,婴儿阶段的人类有道德观、自然观,与宇宙万化冥合,其言行举止符合宇宙的大化流行,即,婴儿阶段的人类就是宇宙的孩子。孩子当然不会破坏父母的准则,相反,他应该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自我成长,迈入更加先进的超验的境界。在尼采或库布里克心中,恐怕这就是人类的最好结局。
        《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类看到了新进化的曙光,但现实中的人类似乎依旧冥顽不灵——战火硝烟弥漫于地球各个角落,发达国家的首脑们一如既往地漠视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还有大大小小的倾轧、陷害、窝里斗、封锁消息……看来,人类正处于并将继续长期处于狮子阶段。有言道,物极必反。狮子的实力委实雄厚,人类近一个世纪来物质力量积累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但没有符合宇宙本质、自然规律的普遍伦理共识,硬件实力只会说明人类的外强中干。不禁让人疑问,人类的覆灭是否正是由于人类情商低下而无法科学掌握物质文明的运用呢?或曰,狮子之死岂非在于力量的不当透支?

 6 ) 在科学和啤酒都不能安抚的夜晚

“没有证据证明智慧有利于生存,也许正相反,它是通向毁灭的捷径,因为最顽强的生命都没有智慧。但已经证明智慧能感受美,所以智慧的目的也许只是作为宇宙之美的见证者。必须渺小,才能感受宏大;必须脆弱,才能敬畏顽强;必须短命,才能感受永恒;必须能思考,以感受造物设计的精妙,又不能全知,以防一切在瞬间全透明。这就是智慧生命了,做这种见证者,神不行,只能是人。总有一天,他们会把自己脆弱的躯体装进金属种子,飞过所有荒凉和繁荣的世界,去感知那些神不能感知的东西,这也许真的是他们存在的目的。 ”

 短评

既为举世公认之经典,必有高深奥妙之内涵。若觉难以理解,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对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事物极端排斥已属不智,再加以肆意的诋毁和谩骂只会将无知与庸俗进一步放大。更有甚者分明是哗众取宠,名为鄙视随波逐流,实则借机标新立异,以此彰显自己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实乃跳梁小丑,贻笑大方。

5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反复睡着影响了我对此片逻辑的梳理和判断……

6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这部片子有三个特征:1)看不懂 2)无数的符号 3)必须熟读尼采 4)六十年代能够做出这样的特效真的是惊天动地

10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库布里克影展# 配乐、声音、设计赞。三段结构也很妙。至于主题,除了人为机役外,第三段开头黑石漂浮在太空,简直就是iPhone广告,然后进入微信APP画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时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终在Deathbed上还伸出手指点向触摸屏——这未来的宗教!

12分钟前
  • btr
  • 推荐

对我,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对星空的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这部是唯一一出让我彻底游离出剧情,却始终带着浓厚兴趣看完的电影,我相信库布里克偏执的工作态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员

21分钟前
  • Kuba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说啊,奥斯卡也不是权威。

2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今天在资料馆大银幕体验,修复版让这种幻觉变本加厉,渗入到每一根神经。

2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不是照着剧本拍的,而是曲谱

28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TMD终于看完了。整整看了三年,打开四遍,有一种在看剧集的错觉。太容易睡着的电影了。对于电影的寓意比喻太多人说过了,留在今天也是一个讨论广泛的课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觉得如何。倒是非常好奇它的视觉效果在当时没有特效没有cg vfx的时候,怎么做的。最后30分钟的windows 98屏保画面,和那些宇宙太空的慢镜头,感觉后世的科技广告和电音届,独立音乐界,到今天还在模仿这样的拍法。表妹问,这是什么电影?为什么半天都没人说话没人动。我们说:这是一部影史神作,我们在装逼。

30分钟前
  • Luna
  • 推荐

2001太空漫游时,人与电脑互不信任,交流也是冷的。2014Interstellar人与电脑的互相信赖、配合与默契,不只让人觉得萌萌的,还很温暖安全。即使它选择自我牺牲,你亦尊重。

33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叙事不够宏大的前提下,节奏略显缓慢。或许真应该以歌剧的心态来看,外行看热闹,只听咏叹调。

35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现在这个年代没人敢如此玩观众了。

37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第二遍,觉得好像有点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多个主题啊,看第四遍,觉得好像看懂了点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妈太牛了!这可是1968年的东西!

40分钟前
  • 地富反坏右
  • 力荐

牺牲了部分叙事节奏,但构筑起来的完整世界让人目瞪口呆。我觉得我要暴走了: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它反科学反伦理啊!!!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史上最伟大的装逼片,就连作者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剧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首先在视觉上它领先了同一时代数十年不止,很多星际旅行片都没有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有,关键就在于细节处理细致。还有就是,这部讲述星际旅行的片子拍摄于1968年,而美国登月则在1969

4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中间还是睡着了几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能否认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还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飞船,都经得起长时间的细看。我只能说不明觉厉了……

49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那奄奄一息的机械生命执意要为我唱一首雏菊,有那么几秒温柔得不像话。

52分钟前
  • 充蜜
  • 力荐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55分钟前
  • 彦夕
  • 推荐

哲学命题的最佳叙事,形式上和贝拉塔尔的做作法相反,对细节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细节的力量;我想象中只拍城市的杨德昌如果拍科幻题材就是这个样,一定会将无数理性问题荒诞化升至哲学角度去建构世界。

5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