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

HD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时时刻刻 剧照 NO.1时时刻刻 剧照 NO.2时时刻刻 剧照 NO.3时时刻刻 剧照 NO.4时时刻刻 剧照 NO.5时时刻刻 剧照 NO.6时时刻刻 剧照 NO.13时时刻刻 剧照 NO.14时时刻刻 剧照 NO.15时时刻刻 剧照 NO.16时时刻刻 剧照 NO.17时时刻刻 剧照 NO.18时时刻刻 剧照 NO.19时时刻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时时刻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三个女人的故事,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却都渴求更有意义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惧与渴望,把她们联系起来的还有这个名字: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3年代的伦敦郊区布鲁姆斯伯利,开始写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被写作的天才燃烧的同时,游走在疯狂的边缘。在这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几乎被沮丧击溃。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一个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的家庭主妇,正在阅读《戴罗薇夫人》,这本书使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天她正在准备她丈夫的生日派对,肚子里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她却和弗吉妮娅笔下的戴罗薇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现代版的戴罗薇夫人,一个女同性恋者.居住在2001年的纽约市,她深爱她的朋友理查德,一个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而濒死的诗人。理查德给她起的外号也是戴罗薇夫人,因为她和戴罗薇夫人的名字一样,都是克拉丽萨。  她们的故事交织到了一起,在每个时空,女人都被压抑,但更多的是抗争和自由的表达。激情之罪爱你,维克托第一季女校风波我和我的时光少年克隆谋杀夺魂索莱2019证据(2005)爱的界线帮派幸运七人组特别篇直线篡位 第二季衰变简史重金属囧途那一年的除夕夜烧肉龙爸爸好尴尬!卢克·凯奇 第二季告别王者(普通话)家宇家宙天堂春梦借酒众筹笑之大学蝴蝶梦魇 第一季老夫子2001军官与绅士1982我的老婆失忆了第一季错视画的利牙少女佳禾夜幕救援树上有个好地方绝世:花开花落花无悔美杜莎毒液我们的父辈——纪录片乐透大作战少女茯苓2:七生七世桃花劫火线救援第五季大婚告急正义之凛镖门穿越大盜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你所不能逃避的人生


  
  在片子开演后十分钟,我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能看懂这部电影。三个女人交替的出现,不断切割转换的镜头,以及在此之前读到的模棱两可的内容简介,这似乎是预示着这不会是一个或者三个简单的故事。然而在看到电影二分之一的时候,我开始流泪。并且一直到电影的最后结束。在网上,我看到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也有人说是同性恋题材或者干脆说是没看懂,因此我想把我自己看到的东西写下来。也算做是一种解读吧。一个关于女人又完全与女人无关的解读。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电影,复杂只是因为交织在一起的三个故事看上去过于平淡罢了。三个女人的一天。很普通的一天,似乎都是被一本书《达洛威夫人》所联系在一起。因为她们是如此的不同,所以这种联系看上去有些勉强,维吉妮娅 伍尔夫—— 一个天才,一个精神濒临于崩溃的女人。劳拉 布郎—— 一个家庭主妇,一个被天才所改变的女人。 而克拉莉莎—— 一个编辑,一个守候天才的女人。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家庭,然而有一点确实相同的,我一直觉得这才是真正将她们连在一起的东西。那就是她们内心都依然活着的梦想,以及她们所面对的庸俗的生活。
  
  这庸俗的生活也是我们很多人所必须面对的,它就像一个牢笼,困住我们的梦想,让我们窒息,不得逃脱。对于维吉妮娅 伍尔夫来讲,这牢笼就是在里齐蒙德的平和安祥的生活。为了避免她再一次精神病发作,她的丈夫雷纳德把她带到这个小镇上,为她买来印刷机,为她开办出版社。然而这一切努力都不能让她过上他所期望的那种“正常”的生活。因为她是维吉妮娅 伍尔夫,这就注定了她终将为探求人生的真谛而活。终将不能成为一个安于享受阳光和青草味道的某个男人的女人。虽然这条路是充满了荆棘而危险的,甚至可以把人逼疯。但是这是她无法放弃的东西。她羡慕她的姐姐可以享受世俗的快乐。在告别的时候她狠狠的亲吻着姐姐问“你觉得有一天我能逃脱么?”这逃脱,也许指的是疯癫,也许指得是她的命运。然而她终究无法逃脱。或者说当这一天结束的时候。她终于做出了选择。
  
  回到伦敦,回到动荡喧嚣的生活中去可能意味着再一次精神病的发作,可能意味着死亡。然而她说,如果让我在死亡和里齐蒙德之间做选择的话,我选择死亡。
  
  雷纳德看着她眼神里的坚定,哭了。因为他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尽管你是那么的爱他们,尽管你愿意为他们付出你的一切,然而你将注定无法把他们留住。
  
  这样的人身上,是会有一种巨大的孤独和虚无感的。这是一个人的天性,也许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只是有的人不愿意面对,而选择了躲藏在世俗的情感和生活中使自己麻痹起来而已。这也就是家庭主妇劳拉在看那本《达洛威夫人》之前所过的日子。虽然影片中并没有描述她在这一天之间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是有理由相信,她曾经很可能和所有的家庭主妇一样,为有一个自己的小家庭而感到满足。
  
  她的丈夫是一个好人。她的儿子也非常可爱,家境殷实,生活不错。但这对于她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在读这本书之前,她可能从来是逃避这样的问题。用世俗生活的琐碎来麻痹自己敏感的灵魂。然而在这一天理,她终于明白,她对他们的爱不能够让她留下来,她不属于这样的生活。虽然她一直是努力的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但那不是她天性里的东西。她因此而感到痛苦万分,甚至希望以死亡来解脱。
  
  这在一些人的眼里简直是不可理解的一样事情,为什么有的人,有了车子房子丈夫儿子,有了这一切后还是不知足。难道生活不就是这些嘛?难道生活不就是这样的一地鸡毛?谁又不是这样过的呢?
  
  雷纳德对维吉妮娅说,我们有义务去吃 做的饭,你有义务保持清醒。
  而维吉妮娅则说“只有我,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么,这是我的选择,作为一个人的选择。”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罢了。有时候当你看清楚了人生的本质,那种莫大的虚无就会偷偷携带着死亡的阴影一起靠近了。有的人的心中其实是很明白这一点的,因此他们选择不去看,他们选择逃避。在这一天,劳拉最终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她做出了决定,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退出了自己的生活,一种完全不被人理解的方式。她抛弃了她的丈夫和孩子。这在于世俗的观念中,这是一个母亲所能做的最该受到指责的事。然而她与维吉妮娅一样,也勇敢的面对了自己的天性。也勇敢的面对在未来的岁月里她的良心上所必须承受的谴责。
  
  是自私也好,是不负责任也罢。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活得更像一个人。“没有人会原谅我。除了死亡。”她在影片得最后去见斯特里普所扮演得克拉莉莎得时候说。“但是我选择生存。”
  
  我看到斯特里普的脸上那微妙得变化。实际上劳拉的那番话令我也为之动容。在这一天之前,克拉莉莎正好和我们的前两位女主人公相反,她是维吉妮娅 伍尔夫身边的雷纳德,她是劳拉身边的丈夫和儿子。她是别人的牢笼,也是自己的牢笼。她照顾她的前任男友理查与其说是因为爱,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平庸的寄生虫。而她寄生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自己的梦想。因为理查是一个具有天分的人。所以她对她的女儿说,只有和里查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自己是真正的活着的。因此她也为理查看她的目光感到愤怒。因为他的目光让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确是一个平庸的人,过着平庸的生活。这甚至让她在理查的前男友到来的时候歇斯底里的哭了起来。
  
  然而理查明白一切,他活着就是为了报答她的。于是他问她的“达洛威夫人”,“如果我死了的话,你会不会感到愤怒。”
  
  她当然是感到愤怒的。她觉得他们应该互相为对方而活。她把这叫做相依为命。有的人就是依靠与他人互为牢笼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虽然她为自己的庸俗不堪的生活也感到愤怒,然而她却表现得相当的顺从。
  
  然而理查却说“达洛威夫人。你必须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最后他在她面前从窗口一跃而下,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了解脱。也许这个世界早就让他活得十分得不耐烦。然而有时候哪怕是选择死亡也会那么的不自由。他为她活了十年。
  
  “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雷纳德问维吉妮娅
  “为了对比”维吉妮娅说“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那么谁会死?”雷纳德又问。
  “诗人”维吉妮娅说“那些心怀梦想的人。”
  
  然而克拉莉莎并不明白,她感到愤怒得无以言表,她只是想为他开一个晚会而已。她做了所有琐碎而令人厌烦的事然而却觉得不幸福,不被人理解。直到劳拉 布郎的出现。
  
  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理查原来就是劳拉的儿子,那个在劳拉的一天里出现过的忧郁的小男孩。理查始终不能原谅她的母亲会抛弃他们。于是他在她的小说里给她安排了一个死亡的结局。然而到了他的最后的时刻,当他自己也终于决定离开自己的牢笼的那一刻。他膝盖上放着她的照片似乎暗示着我们他终于可以明白她了。
  
  “如果我说我后悔,那么我会轻松一些,好一些。”劳拉对克拉莉莎说“但是后悔有什么意义呢?当你已别无选择。”
  
  劳拉的出现,终于让克拉莉莎明白了理查的选择。有的时候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也需要勇气。就像维吉妮娅所说的那样“逃避生活,并不能换回内心的平静。”理查和劳拉在骨子里其实是和维吉妮娅一样的人。而克拉莉莎则和他们完全的不同。因此劳拉认为克拉莉莎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因为她天生有一颗可以与这个世界相融合的灵魂。她可以享受这个世界给她们带来的一些东西。她的母爱是一种天性,这是一种幸福。虽然她自己总是意识不到。
  
  这一天结束的时候,克拉莉沙终于从她的牢笼里走了出来。开始变得坦然,有的时候你必须懂得放手,有得人你注定无法挽留,死亡只是一种离开的方式,如果这是他们的选择,你就只能去面对。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去指责或是指导别人的生活。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内心真实的自我,无论这个认识的过程是多么的痛苦,哪怕是死亡的绝路,无论我们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逃避。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只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维吉妮娅 伍尔夫

 2 ) 直面心灵的抉择

 直面心灵的抉择
                                  —论《时时刻刻》中女性主义

    开篇,湍急的水流声冲刷着我们的心灵,清脆的鸟鸣在耳畔萦绕,繁花似锦的夏日呈现在眼前,浓郁的乡村气息,美丽的田园风光,无不令人陶醉。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迎得伍尔夫丝毫的眷顾,她垂着头大步地穿过花园,她握着笔写下遗书,镜头给了她颤抖的手一个特写,一种焦虑不安便抽离出来,她要自杀,她认为这是最好的出路,仅仅是因为疾病的折磨以及不想拖累丈夫这么简单吗?显然不是,这样一位才华卓越,思想独特,心思敏锐的女性有着她难以表达的苦痛与压抑,她的思考,她要寻找的真谛,已经远远超过那个时代的普通女性,她以自杀来解脱必然有着更深刻的原因。影片便试图去挖掘这背后的东西,故事编排的极为巧妙,整部影片通过三个女人在三个不同时空的命运以及抉择来揭示女性的困惑与解决方法,这种交叉式的叙事,运用大量蒙太奇的手法,让影片充满了不安定感,变化感,对比也非常强烈,故事并不显得凌乱,镜头的调度非常合理,当然,这也是导演安排的强迫性性进入,我们在这种设计好的时空穿梭中便自然地将三个女性联系起来,揣摩她们的相似处与不同。
    故事的三个女主人公逐渐浮出水面,1941年被精神疾病缠绕的弗吉妮娅•伍尔夫,1951年怀孕的劳拉•布朗和2001年的女编辑克拉丽萨•沃甘,三个人因为《达洛卫夫人》这本书联系到一起,伍尔夫正在创作这本书,布朗夫人在阅读这本书,而克拉丽萨过着和达洛卫夫人相似的生活。三个女人的出现都是在床上,且睡姿都一样,醒来后都是迷茫而不知所措的表情,然后照镜子,这似乎暗示着她们面临着某种相似的难题,她们在不同的时期在寻找相同的表达渠道,又或许她们会选择不同的出路,隐含着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发展。
    伍尔夫,在当时的布鲁姆斯伯圈子中,她和她的姐姐凡妮莎是圈子中最闪耀最迷人的人物,她们都拥有多个情人。而伍尔夫显得更为神经质,敏感和尖锐,她有同性恋人也有异性恋人,她的生活混乱而疯狂,然而她一生最爱的其实只有一个人,就是她的姐姐凡妮莎,她给姐姐写过许多情书,在姐姐婚后她被嫉妒和愤怒折磨得异常疯癫,她嫁给了一直深爱她并且愿意照顾她的雷纳德。毫无疑问,雷纳德是个好丈夫,他为了治好伍尔夫的精神疾病,无限地包容她,呵护她,然而乡村里平淡朴实的生活绝不是伍尔夫想要的,她渴望回到伦敦动荡喧嚣的生活中。对于伍尔夫这样的女性,平淡的生活无疑像牢笼,她深感被困其中,丈夫的照顾也成了一种监视,阳光鲜花都不能安抚她的心灵,她注定是一个流亡者,这流亡是指时时刻刻都要有自由,都能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和思考,尽管过多的波动会让她疯癫,但是她宁愿让控制不住的情感宣泄而出,也不愿忍受没有起伏的生活。她有太多独特的想法,她独立的意识也异常强烈,她所期待的生活是毫无禁锢,她太先锋而不被人理解。在姐姐来探望她之后,她再也按捺不住,她对丈夫说如果让我在利奇蒙德和死亡之间选择,我选择死亡。雷纳德用病情压制着她,否定她的想法,但她始终如一位斗士,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前行,不为他人所左右,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解脱的道路。伍尔夫的灵魂里充斥着巨大的虚无感和孤独感,她不愿让自己的生活平庸下去,不愿让生命被疾病掌控,她深知回到伦敦疾病发作后会面临死亡,而在这里过着无意义的生活更像一种苟且偷生,她所向往的是与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她所思考的是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她要为自己而活。当这一切无法实现时,她选择了死作为解脱。喜欢她向湖中走去那一刻,决绝的姿态,依旧是皱着眉头,谨慎思考的样子,即使在拥抱死亡的那一刻似乎也在回顾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决定,最后还是选择走向另一个世界。她浸入水中时,我们看到她无名指上的戒指,戒指曾经栓住她的生活,限制她的行动,却丝毫不能影响她的意念和本性。伍尔夫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私的,是对丰盛生活抱有太多贪念的,但在那个年代,我们更为钦佩的是她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她不依附于任何人,活得激昂而快乐,这是许多女性欠缺而企盼的生活。促使她自杀的原因可能还有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伍尔夫不想生育孩子,不想有所羁绊,这个孩子的到来让她措手不及,这个新生命又如潜伏的女性主义,在经历孕育,在等待完善。这个时期女性的独立是不彻底的,仍然面临种种难题和困扰。
     布朗夫人,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丈夫在外工作,生活富足,除了照顾孩子,她的生活非常无趣与单调。在丈夫生日这一天,她努力地想做些事情,可是花丈夫已经买好了,这时候我们想到《达洛卫夫人》中的那句话:我要自己去买花。自己,意味着独立的个体,一种自我意识,布朗的丈夫剥夺了她自主的机会,看似为她安排好一切,实际上是把她定位于家庭的角色,认为她不应该去参与公众生活,相夫教子就是她的工作。因而,布朗夫人才会感到莫大的悲哀与无措,意识到自己整日呆在家里,不能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生活变得如此僵化与无趣,她的潜意识里开始期待逃离。看看布朗夫人家里的布置,暖色调为主,温馨舒适,我们可以看出她结婚后一直是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她曾经无私地把青春把热情奉献给家庭,可是年复一年,疲倦,无聊,郁闷终于纠缠上她,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特别是当她读了《达洛卫夫人》后,她渐渐明晰生活的压抑,丈夫无形中对她的限制,她遗失已久的自主,于是她迫切地想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来摆脱苦闷。但是,她发现自己只能为丈夫准备一个蛋糕,别的事都无能为力,这时候她感到异常悲观,她急需一条道路,去释放自己,去寻找自己。她想到了自杀,她果断地离开了家庭,听着孩子的哀鸣声,我们都被深深触动了,然而她却开着车勇往直前,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她,是强烈的自我觉醒吗,抑或一种暂时的冲动和失去理智。钢琴声急促地流淌着,布朗夫人在床上抚摸着自己的肚子,新生命的灵动通过触摸传达给她,她突然改变了主意,要活下去,以另一种方式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意识到死亡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许会更好。女性主义发展到这个时期正如快要分娩的胎儿,已经渐渐饱满起来,布朗夫人选择了独立的,与家庭分离的生活,这属于文化女权主义,她们要求对女性内在精神的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女性应当摆脱不利于个人发展的束缚,过自由的生活。布朗夫人抛夫弃子的抉择可能不被世人理解,甚至被指责,但是她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天性,她过上了期待已久的生活,这样的冒险也是值得的。任何决定都不会是无缘由的,在事情的背后必然有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尖锐的根源。
     克拉丽萨,职业女编辑,有同性恋女伴,有一个女儿,又照顾着患有艾滋病的前男友。她的生活看似繁杂,其实剥去复杂的人物关系,她的内心也是空空荡荡。她像达洛卫夫人一样正在筹办一个聚会,故事发展到她所处的年代,她已经有了足够的独立与自主,她自己买花,自己筹办一切,忙碌让她快乐,给她平庸的生活带来一丝亮光。她与女儿的对话道出了她的一些想法和生活态度,她照顾理查是一种寄托,理查的人生曾经是充满梦想和生机,她和理查在一起才感觉确实在生活,在体验生活的快乐,不必为繁琐的细节所困扰,只是单纯的快乐的生活,她迷恋这种体验,她羡慕理查德那种诗人的自由的天性,所以一直在他身边,即使理查德活得痛苦不堪,已经不再积极与昂扬。如理查所说,她是平庸的,因而需要一个支撑,无论是办聚会还是忙工作,她都是在为自己制造虚幻的假象,告诉自己我很快乐,我很充实,然而这些表象是脆弱的,瞬间便被理查德的话所击碎。当理查德在她面前坠楼时,她彻底崩溃了,她可能无法理解他的做法,她不知道理查德活得何其压抑,他饱受病痛折磨,他早就失去了一个诗人应该享有的洋溢着自由和热情的生活方式,为了报答她的付出,他才艰辛地活了这么久。长期的封闭,不被人理解,黑暗沉闷的生活方式已经将他逼上绝路,克拉丽萨要为他举行的聚会让他觉得羞耻,他感觉人们似乎只是在可怜他,并没有给予肯定。如伍尔夫所说,诗人会自杀,有梦想的人会自杀,理查德正式为了梦想苦苦挣扎的人,他选择自杀既是解脱,也是对牢笼般生活的诀别与抗议,死亡是最强音,死亡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故事里,自杀的是男人,而女人生存下来,而且克拉丽萨对生活有所抱怨,但其实她已经拥有了许多权利,她独立生活,有同性女伴,而且她们和女儿相处融洽,周围的人们也没有歧视和反对她们,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生活,只是她没有察觉到她是何其幸福。女性主义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丰满起来了,她长大成人的女儿就是一种隐喻。
     在三个故事中,都出现了三位女主角和同性亲吻的画面,对于这些亲吻我只能试图用自己的感性思维去解读。在伍尔夫和姐姐告别时,礼貌的告别吻之后,伍尔夫突然冲动地强吻了凡妮莎,这一吻激烈无比,伍尔夫的不舍与压抑在内心的感情通过这强势的一吻得以宣泄,这一吻耗尽了她的力气,无疑她喜欢这样直接的表达,她的唇在传达着她的情感和诉求:我希望和你在一起,我羡慕你的生活,我渴望回到你们中去,我知道你能理解我。伍尔夫自身确实有同性恋倾向,但我认为这一吻并不是在表达爱意,而是将隐秘的话语传达给能理解的人,纵然雷纳德深爱她呵护她,但是他们的精神乃至灵魂无法沟通,他们确实有过快乐的日子,但真正深刻理解并关心伍尔夫的只有她姐姐。有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人,无论是亲吻还是拥抱,她都能从静默中了解其中的深意,给予我们回应。
     布朗夫人在厨房给朋友凯迪的一吻,甜蜜而短暂,是轻触的,温柔的,平和的,这个吻带有抚平情绪的作用,安慰和同情也构成很大成分。凯蒂的交际圈很广,这是布朗夫人深为羡慕的,然而在听凯蒂叙述自己不能怀孕时,她看到了凯蒂的脆弱与不安,她极力安慰凯蒂,凯蒂自己也在自欺欺人,装作不在乎,可是却把持不住,因为她迫切地想要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感情是难以掩饰的。布朗夫人和凯蒂的一吻,既有布朗对凯蒂的抚慰,也是相互进行安慰,布朗羡慕凯蒂的自由,凯蒂羡慕布朗的家庭,她们的生活都不完满,这一吻有一种巧妙的融合感,她们彼此都在期待人生既是自由的又是温馨的。
     克拉丽萨和她的同性恋人的一吻沉醉而迷人,并不突兀,由于她们关系的确立,这一吻看起来显得平常。但这一吻发生在克拉丽萨接见了布朗夫人后,便变得有些深意。在与布朗夫人谈话后,克拉丽萨逐渐明白理查德选择死亡的原因,他和他母亲一样,无法忍受平庸的生活,他们都是对人生持有不同想法的人,时间的荒废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慢性自杀。她也开始察觉到自己的人生其实是幸福的,女儿的支持,女伴的守护,周围的人都能理解她倾听她,于是她给了女伴一吻,表达了对这份感情的执着和坚守,道出了一份珍惜,吻是一个确定,一次彻悟。
    在电影中,三位女主角的同性倾向,与文化女权主义中提倡的姐妹情谊有些许联系。女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女人,女性之间的谈话更触及心灵的本质,女人感性的,细腻的,繁复的思维不能被男性所理解和认同,男性会觉得女性所关注的事物太过于微妙和细致,他们没有心情和精力同女性进行探讨和交流。所以,女性更多地求助于同性,同性之间的情谊在灵魂无限契合时会轻易过度,没有什么比心灵的对话,比相互之间的默契和理解更能让人心动,三位女主角在遇到可以倾诉和沟通的对象时,都用吻来表达了最诚挚的爱意,这是同性之间一种纯净的质朴的爱,没有任何要求,只是精神上的愉悦,非常真异常美。
    纵观整部影片,配乐恰当,演员表演可圈可点,特别是妮可把伍尔夫的神经质和敏感表现得异常入微,她的眼神让人回味无穷,台词异常精妙,故事流畅,尽管对大部分人来讲会有些晦涩,但对于内心敏感丰盛的人,这无疑是一部绝妙的影片。

 3 ) 《时时刻刻》中的象征与符号

写在前面

女性主义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显得过于庞大了。实在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所以我也没有用女性主义来批评这部电影的妄想。只是浅薄的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象征与符号这个切入点,给予这部电影片面的分析。

片中的象征手法随处可见,而且有很多符号化的东西,并且对比了三个主人公不同的境遇。而且这种对比非常工整。



同大多数影片一样,水总是作为情感的象征予以呈现。水是该片的一个视觉主题,它的形象反复出现,给人以暗示。影片从三个主人公清晨洗脸开始,水的形象第一次对比出现。片中的伍尔芙,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以及其他精神疾病。她不能象身边那些“健全”的人那样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始终存在于危险当中。就象她生活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小村庄——河边。河水意味着过于巨大的情感,让她不能掌握。所以伍尔芙最终只能自沉于水,河水淹没了她,情感淹没了她。罗拉的故事里,水的出现得宜于魔幻现实的手法。当罗拉躺在宾馆的床上,内心受到压抑的情感瞬间迸发了出来,激烈的有如洪流。但是罗拉并没有就此覆灭。挽救她的,可能是她腹中的孩子,也可能是《Mrs. Dalloway》书中的那句话:你不能用逃避生活的方式寻找平静。理智战胜了情感。而此刻,对于生活的意义,罗拉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前两者生与死式的情感历程相比,生活于当代的克拉丽莎,对于控制情感,就象关闭水龙头一样轻而易举。也就是说,情感失控这个问题虽然也会不经意间突然出现,但是已经不能造成什么威胁了。

孩子

影片将女性头脑中的独立思想比作女性身体里的新生命。我们知道,伍尔芙独特的女性意识贯穿于她的文学作品中,《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奥兰多》等作品以犀利的笔锋表达了她对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地位的强烈不满,充分体现了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先进的女权思想,因此,她被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尊称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成为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奠基人。影片中,伍尔芙刚刚发现自己怀孕。隐喻女权主义当时刚刚处于萌发的阶段。罗拉已经接近分娩,说明女权主义经过随后在三十年时间,已经接近成熟。到了2001年,克拉丽莎的女儿已经接近成年,说明女权主义已经硕果累累。女性也真正实现了自觉自强自立。

男人

三个主人公这一天的生活里,都有男人出现。伍尔芙的男人,与其说是她的丈夫,不如说更象她的监护人和统治者。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男女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但却是不被人注意的。她的丈夫一直强调她的病情,并以此来压制伍尔芙的情感。在丈夫的监护下,伍尔芙的人身自由是不完全的。甚至在伍尔芙投河前的遗言中,身为女性主义先驱的伍尔芙自己也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自己离去后,丈夫的生活会更好。罗拉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她仍不是一个实现独立的女性。她没有自己的职业,只是一个家庭主妇。除了在丈夫生日这一天为丈夫做一个蛋糕来表达她的爱以外,她想不出自己的价值还能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丈夫和孩子的面前,她不能哭泣,她必须象其他“正常人”一样积极向上,对生活佯装满意,同时隐藏感情里消极的一面。同时接受她是丈夫的附属品这一事实。这也是她企图自杀,企图离开的原因。她离开以后,确实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种实现,却付出了抛夫弃子的沉重代价。而在克拉丽莎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种种特征。她和伍尔芙的地位,完全发生了置换。男人在她这里,成了被照顾和被挽救的对象。伍尔芙为她的男人而死,而克拉丽莎的男人为她而死。而且没有男人,她依然可以坚强的活下去。去了解生活的意义。

女伴和同性之吻

有人说这是一部同性恋影片。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都表现出同姓恋的倾向,并且各有一次与同姓接吻的镜头。但是在我看来,与同性的亲吻,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表现,即不以男性之爱作为自我价值的源泉。三个主人公的女伴是作为正常女性社会的代表出现的,给予三位主人公以衬托。伍尔芙的姐姐(文尼莎&S226;贝尔(1879—1961),英国女作家,是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S226;贝尔的妻子。他们同属于“布卢姆斯伯里”艺术圈子。)在影片中被描写为作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知识女性,带孩子,走亲戚,陪丈夫应付饭局。伍尔芙不希望她离开,想从她的身上寻求同性的支持。可是伍尔芙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女性意识还只是个别现象,女性之间还不能互相支持。伍尔芙对姐姐的亲吻,也是强迫式的。罗拉与其女伴之间的关系有所进步。她的女邻居是典型的良家妇女形象,默默的生活,陪伴丈夫,把丈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给丈夫生一个儿子作为最大的心愿和任务,即使有失去生命的危险。罗拉与她的女伴互相支持。给予精神上的暂短安慰。克拉丽莎的女伴,我们从影片中知道,是克拉丽莎多年的朋友,而现在与她是同性恋关系,这种关系已经维持了十年之久。克拉丽莎本人也欣然接受着这种关系。没有男人,她也能生活的自在。也就是说,女性独立的进程终于完成了,尽管这种完成要借助这种过于偏激的同性恋方式来实现。

买花

伍尔芙一边走上楼梯,一边说“I may have a first sentence.”这第一句话就是:戴罗薇夫人说,“我要自己去买花。”自己去——不受他人干涉的独立行为。女权运动最初的宣言。但是现实中的伍尔芙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她只能在她的创作中享受独立。现实中的花朵,与(小鸟的)死亡同时平静的出现。暗示出伍尔芙只能以死来寻求解脱。罗拉依然没能自己去买花,清晨当她起床,她的丈夫已经把花买回来了。她的丈夫把所有事情都为她做好了。活在这样的生活里,毫无生趣,出逃是必然的。直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才把这个故事里的想法变成现实。

从20年代的英国作家伍尔芙,经历了罗拉的故事,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电影描述的是一条女性自我认知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她们游离于时代,同时又以自己方式固执地抗拒现实。她们在《时时刻刻》中交叉出现,犹如一次相互轮回、一次在特殊时空内的重逢,原先她们独自的精神幽吟在这部小说中汇成了女声合唱曲。而同时又通过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来反映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 请到我的BLOG
http://acloudonskyside.blogbus.com

 4 ) SF飞翔的观后感——根本不是在讲女权!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在讲女权主义。但在我看来,它跟女权主义几乎毫不沾边。只有在劳拉布朗的情节中,提到她不愿做家庭主妇,有点女权的意味,而在另两位女主人公的情节里,根本就没有女权的内容!

让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些什么。
影片看上去像是三个女性忍受不了世俗生活而寻死觅活的故事,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影片最后,自杀身亡的只有两个人——天才女作家伍尔芙和天才诗人理查德。
影片的观点十分明显:天才诗人通过死亡来解脱,因为他们不属于这个世界。普通人不要试图把天才纳入自己的轨道。
伍尔芙的丈夫和女编辑克拉丽萨都试图让心爱的天才融入现实社会,但他们全都失败了。

影片的另一女主角劳拉是一名家庭主妇,并不是天才,他之所以寻死,是因为她不适应家庭主妇的角色。如果硬要扯女权,那么只有她能扯上。其实,劳拉的情节,只是在表现个人对自由的追求。
这就是影片的真正主题——不论天才,还是普通人,都有权摆脱现实束缚,都有权追求个性自由。

至于女编辑克拉丽萨,有的影评者肤浅地将她说成是女性解放的代表,这是很可笑的。在影片中,克拉丽萨其实是小说中“达洛维夫人”的化身。这个“达洛维夫人”,恰恰是被世俗社会所同化的人物。她感到失去了自我,希望通过接近天才来感受到自由的气息。
有人说,她与女友同居,是女性解放的一种表现,这更是没有看懂据剧情的肤浅之说。影片开始阶段,演得很清楚,女友回家躺倒床上,克拉丽萨装睡,并且表情无奈。这明摆着是告诉你,她对当前的同居兴趣不足。果不其然,随着情节推进,我们发现她的心都在理查德那里。
最后,经过一番波折,她还是选择了目前的世俗生活,选择了女友和女儿。这个角色,代表着普通人,她对理查德的爱慕,象征着普通人对追求绝对自由的渴望;她最后的回归,则是依恋世俗温情的结果。
而劳拉,则代表了大胆追求自由的普通人。
这部电影包含着一些同性恋的内容,所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性解放的主题。其实,只要把克拉丽萨的女友想成她的丈夫就可以了。

影片根本不是在讲女权,而是在权衡个性自由与世俗温情。最后给出的答案是:其实哪种选择都可以,因人而异,自己掂量吧~







 5 ) 让我离开

    新年的凌晨,加班回到家里,已经了无睡意。我看着电子时钟上显示的2004,感觉是如此的突兀。时间如水一样迅速的流过,根本没有留给你时间去犹豫和考虑,而生活已经它反复冲泡成一杯寡淡无味的茶,我拿着杯子感受着指尖那一点点余温,却已经失去了品尝回味的勇气和兴趣。
    这个无眠的晚上我决定看《时时刻刻》,其实这张碟已经买了很久,只是一直远远的放着,不想去碰。感觉那应该是一个充斥着绝望与阴郁气息的电影。在这个冷清如昔的冬天,大多数时间里,我只看完全不用动情费心的喜剧,当电影里夸张的笑声在空荡荡的房间响起,恍惚中,可以把它错当作自己的声音。
    第一遍放完,沉吟片刻,意犹未尽,又开始看第二遍。
    这是关于三个女人的故事,在不同的时空,她们有着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身份,却在某一个神秘的瞬间,面对着同样的困境与思索,而最终,也各自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个女人坚决而平静了沉入了河水,另一个最终决绝的离开,而第三个,却成为了被离开的一个。
    这是一部内涵太丰富的电影,不同的人去品,会品出不同的滋味。曾经看到有人分析影片充斥的死亡气息,有人谈论三个女人流露出的同性情结,还有人总结这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而粗陋如我,浅薄如我,这些层次统统都被忽略,我只看到平静的河流下面,隐藏的漩涡和浅滩,灵魂挣扎着前行,却永远无法到达心中的彼岸。
    我只听到有个声音不断说着,从低语到呐喊——让我离开。
    亲爱的,可不可以让我们不要用死亡这个字眼,它太冰冷而残酷,我们只说离开,而死亡,不过是离开方式里,最最激烈而彻底的一种。
    弗吉妮娅想要离开丈夫为她安排的一切,离开刻薄的佣人和心理医生,她一心想回伦敦,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生活;那个五十年代的家庭主妇,劳拉,她困在看似甜美幸福的生活里,却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崩溃,冲动地抛开家庭和孩子,躺在酒店地床上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第三个故事里,想要离开的其实是女主角身患绝症的旧情人,他终于飞身而下,离开了这支离破碎的人生。
    当弗吉妮娅绝望的对丈夫喊着,这不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都被你们偷走了!
    当那个骨瘦如柴的诗人,他小心翼翼的问他深爱的人,其实我活着,只是为了让你满意,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生气?
    那一刻我莫名其妙的,泪流满面。我并不确切的知道他们每一个人想要离开的原因,但却清晰的感受到那绝望的心情,还有那连爱情都无法拯救的,蚀骨寂寞。
    亲爱的,我知道,你也曾经有过那样的时刻
    总有一些时刻,坐在人声鼎沸的房间里,却如同被放逐在荒芜的沙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笑,你却始终无法溶入,你被一道无声的墙,隔在了那喧嚣的快乐之外。那一刻,我们在他人由衷的笑容里,真实的映出了自己的落寞。
    总有一些时刻,你被推到舞台的中央,你望望所有那些期待的关注的目光,就失去了坦白内心的勇气。生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误会,我们总是被抛到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你太害怕让所有人失望,只好一次次违心的,去满足他们热切的希望,去扮演你并不熟悉的自己,去成为另一个人,在灯光下寂寞的独舞。
    我看到你并不由衷的笑容,看到你眼神飘忽,心神不定。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拥有了一切,却始终不能安心,但是你不敢说,不敢承认自己的软弱。你站在那里,用自信的笑容像粉底般一层层遮盖住自己苍白的脸
    但是亲爱的,总有那样一个时刻,在你一生中的某一天的某个刹那,当演出还未开始或者观众已离去,四周那么静,你低下头,悄悄的聆听一下自己,才听到自己的灵魂,在绝望而压抑的哭泣。大多数时候,你只是在妥协,迁就,让步,或是懦弱的等待,既有的生活已经结成了一个厚厚的茧,温暖而安全,可是,那一个瞬间,你听到翅膀在身后轻轻扇动的声音,你才明白原来自己还有着一个关于飞翔的梦,你才知道身体里,还藏着另一个真实的自己。
    亲爱的,我知道,你也不想,你也不想如此的郁郁寡欢,特立独行,喜怒无常,可是你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还有那貌似如常的欢颜之下,深深隐藏的寂寞。
    那寂寞如此如影随形,刻骨铭心,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抗,甚至当你手心里紧握着温暖的亲情,滚烫的爱情,还有隽永的友情,回过头,却发现它还冷冷的站在你身后,不肯离去。
    我知道,你常常,也会不由自主的想要,离开。
    离开我们不属于的那个世界,离开自以为熟悉我们的那些爱我们的人,离开我们自始至终从来不敢背弃的原则,离开那些被强加的,所谓的信仰与责任,去寻找一个地方,可以随心所欲的飞。
    影片结尾,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结局。在我眼中,这原本就是个关于离开的故事,只是我抬眼望,却无法参透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不知道自己何时才会有如此的决心和勇气,离开这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天空。我还不够勇敢,既不肯沉入河水,也不忍离家出走,更不敢飞身而下,于是只好让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不甘心的等待下去,等待崩溃,或是转机。
    这是2004的第一天,如果可以许愿,那么,请赐我以足够的勇气与智慧,去决定自己的未来,这个不属于我的天地,请让我离开。

2004.1.1

 6 ) 关于鞋

劳拉的鞋,麻编的捆绑式设计,在旅馆的房间里,她脱掉了鞋坐在床上

维吉尼亚的鞋,有两双,一双三条带子斜扣皮鞋,一双系鞋带的皮鞋,都有束缚感的设计意味,她沉没在河水里的时候,鞋子脱离了她的脚

克拉莉莎的鞋并没有特别的设计感,但是她在最后也脱下了鞋子,以及外套,围巾,项链

我相信这是一个隐喻
女主角们在最后都找到了解脱

无论是死亡还是离开 又或者新生

无论我们认为正确与否

 短评

为什么“如愿以偿的死了”不可以被歌颂,为什么只有“战胜死亡”才是可歌可泣的。

6分钟前
  • 荒木
  • 推荐

Three Different Women. Each Living a Lie.简而言之呢,就是这部作品用非常娴熟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感觉。

7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重看,带有相当强烈的女性主义诉求。抛下所有,选择你想选择的,这需要太大的勇气。

12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没有人会原谅我。除了死亡。但是我选择生存。

1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直面人生,然后放弃它。

17分钟前
  • 推荐

三个女人A、B、C在不同时空里生活,挣扎在爱、自由与死之间。一本书穿插其中,成为纽带——《达洛卫夫人》,A是这本书的作者,A正在创作它;B在阅读它,并深受其影响;C被患了爱滋病的诗人男友唤作达洛卫夫人,C的生活与书中同名女主人公的生活恰好有着重合之处——着迷于这种三段式的结构。

2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Always the love,always the hours. 我以为,这只是幸福的开始,而这其实就是幸福。这转瞬之间。/ 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要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最后,认清它,热爱它的本质。然后,从中得到解脱。伦纳德,永远记住我们之间的岁月,那些岁月,永远记住我们的爱。And the hours... ——弗吉妮娅·伍尔芙

2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B+】美的简直像艺术品的电影,尤其配乐简直了。与云图同样的平行剪辑+独白的方式去诠释生命,但却技高一筹,不过不太理解les的设定有何作用。没给五星是因为还是觉得看的不够懂,但不妨碍我对它的敬畏,对,就是这个词。

2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我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26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其实有空间做得更好,如果时空交错和匹配剪辑像前十五分钟那样一直延续下去,而不是仅仅作为噱头。看起来这部片子在某种意义上审判了女性解放(疯女人自杀,抛弃丈夫和孩子的女人孤独一生儿子同性恋加艾滋病,斯特里普愿望落空),唔,说到底还是演技好。

3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深刻有余,乐趣不足

34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Julianne Moore 的那个角色感人。

37分钟前
  • 柳具足
  • 推荐

当灵魂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件再微小的事也能摧垮肉体的意志,远离它,摧毁它,不用再臣服于这世间的所有准则。而你,只是不甘平凡

41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我们的生活由一组不规则庸俗无奈无聊的事构成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做的事仿佛这个重复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但一些事情却在平凡的天天中确实发生会觉得心被禁锢想要自由不甘平淡的生活但是我觉得这便是生活真面目唯可解决办法就是自己制造惊喜生老病死是一个轮回的圆我们总得活也总得死活法和死法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孤单和寂寞我比谁都清楚若是有颗不甘于寂寞的心那便很难过一旦有了欲望他的心变会污浊便会烦烦躁不安于一个女人说一旦她拥有了对爱情幸福家庭的期许她的心会变不安有了爱想要更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变越想要越空虚

44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讲真生活真的是越过越没意思的,现在我30岁了,待业中,过去的踌躇满志早已在重复的生活和每况愈下的行业中变成了习得性无助,脸越来越垂,肌肉流失得越来越快,看书和看电影越来越难集中精神,看到啥都已经见怪不怪,刷淘宝时都带着一种“又被消费广告占据了我的人生”的沮丧。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但自己又没动力干啥有意义的事,看透生活很难,热爱生活也很难,现在能想到的所谓“不负韶华”的底线,就是把每件小事都认认真真做好,吃饭就痛快吃,睡觉就安然睡,健身就咬牙坚持一下,和别人聊天就认真聊。心有旁骛就是对人生最大的浪费。——妇女节被大数据推荐了这部电影,本以为是个励志片,没想到很致郁,但是确实拷问灵魂:你到底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

49分钟前
  • 嘟哔嘟哔
  • 推荐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只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51分钟前
  • shu
  • 力荐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5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妮可演的伍尔芙,很入神.

54分钟前
  • kingfish
  • 推荐

如何与微不足道的空虚日常做斗争,如何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如何放弃裹挟你至死的责任和习惯

56分钟前
  • 乌鸦
  • 力荐

It was death, I chose life. 每一句都戳中内心。尤其是这一句:一个清晨,我在晨光中醒过来,感到生命有无限可能。我一直都以为那是幸福的开始。那不只是开始,而是幸福本身。有些人,生来就不能体会普通人的快乐,不能逃脱,不能憧憬,也不能后悔。他们就活在永恒的此刻,悲怆的此刻,死亡的前奏。

59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