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

完结

主演:夏洛特·莱利,本·卓别林,劳拉·简·马修森,萨贾雅·达什古普塔,贝恩·科拉科,卡西亚·克莫泽克,普莉安卡·伯福德,帕帕·厄希度,阿尔·韦弗,约瑟夫·巴德拉玛,布伦丹·考威尔,艾丽·肯德里克,大卫·斯科菲尔德,娜塔莎·里特,汤姆·贝尔,艾略特·利维,希滕·珀泰尔,伊安·布尔费尔德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报社 剧照 NO.1报社 剧照 NO.2报社 剧照 NO.3报社 剧照 NO.4报社 剧照 NO.5报社 剧照 NO.6报社 剧照 NO.13报社 剧照 NO.14

 剧情介绍

报社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剧集的故事围绕着两家虚构的英国报社展开。一家是由女主Holly Evans(Charlotte Riley 饰)工作的《先驱报》(Herald)。作为一家老派、左倾且主打严肃新闻的报纸(普遍被英国观众认为影射了现实中的《卫报》),《先驱报》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面临着销量锐减、受众缩小等问题。剧中的另一家报社则是主打八卦、民粹新闻的《邮报》(Post)。在主编Duncan Allen(Ben Chaplin 饰)的带领下,该报靠着吸引眼球但又时刻在道德界限打擦边球的新闻不断壮大。克隆天王看不见的客人(国语版)与我的园丁对话不日成婚(粤语)睡拳怪招穆克拉瓦特种兵王2使命抉择红尘客栈#PTGF出租女友耶稣革命半梦半醒之间当我们熟睡时奶奶再爱我一次偷偷摸摸黑楼怪谈你已藏在我心底破裂公寓爱情故事秋天的故事小孩儿2023可疑的顾客们青春传奇不安感 第一季屌丝男士第一季火山地狱告密者2010星空中的歌破败工厂天舞纪山炮进豪门饺子谢谢分享作弊无穷的潜力投入爱情完美陌生人(原声版)谍之心新的一课战贫之路无声的证言第二十四季被迫杀人味见山海黑骑士镇魔道不眠之夜2012守望

 长篇影评

 1 ) Sharp and Alone

强烈剧透


纸媒日薄西山的今日,BBC出品的迷你剧《报社》力图从展示给观众媒体行业三个矛盾之处:1)媒体与政治权力的斗争与媾和;2)媒体人对行业理念的坚守与放任;3)传统媒体在数字化冲击下的挣扎与迎合。

关于第一点,讲斗争比较少,媾和反倒比较多,Duncan与首相,Amina与政府高层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在暗示这一点。

关于第二点着墨很多,《邮报》与《先驱报》体现的就是两种极端,娱乐至死与理想主义;但好像也没有那么纯粹,Duncan坚持不懈地挖到内阁大臣的吸毒丑闻,谐振项目如果不是Duncan的提醒进展不会如此之快;就新闻嗅觉而言,他与Holly其实不相上下, 不同的是Duncan对人的本质看得更透。

关于第三点,2018年却还在讨论纸媒要不要接广告创收,这种观点未免陈旧;先驱报最后给出解决方案是免费发放,深度文章再收费。短期确实达到效果,长期而言需要观望。

不过比起这个行业,更让我关注的是这个行业中的人, Duncan与Holly,他们被行业所塑造,也影响了行业;能把一件事作到极致的人到底是怎样的?

剧集本身给出的答案:是敏锐的,也是孤独的。

Duncan算是俗世意义上的“赢家“,能跟首相把酒言欢也能让首相服软接受家庭采访,金主老板一向充分授权,《邮报》几乎是他的一言堂,不缺名不缺利也不缺性,对婚姻无感,唯一的软肋是他的儿子。

Holly的处境就尴尬了很多,专业上她是Duncan也敬佩的记者,然而目前的副主编位置却让她有些难以施展;生活中只有工作,所在的报社却日渐衰退,就连唯一的合租密友在几天前发生事故死亡。剧中的Drama Queen第一集就恶意满满地指出Holly的种种困境:Fail to find a man, fail to have children, fail to even have a close group of friends, using work to cover a sort of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ir lives. Work is your one and only thing, and even at that you are failing.

画风如此不同的Holly和Duncan之间,却始终存在一种张力,两人在剧中都因为对方发生过关键的立场转变:Holly跳槽到原先鄙夷至极的《邮报》担任特派记者,Duncan没有按照金主的意思阻止《先驱报》刊发谐振项目。何以发生呢?

首先,Holly与Duncan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Holly惜的是初入行时意气风发心怀理想的Duncan,Duncan惜的是Holly十五年如一日的才华横溢及理想不改。

其次,Holly与Duncan天性的敏锐,使得他们能洞察到对方都未必察觉的隐痛:Duncan洞察到的是Holly在《先驱报》的环境艰难,以及该报社并没有Holly设想的那么推崇理想主义,所以从发给Holly那段事故的视频开始,到快递送上Holly在《邮报》的特制工牌,他一点一点将Holly拉近到自己的影响范围。而Holly如Duncan所料,她并没有那么享受目前的副主编岗位,她享受的是到现场跑新闻,写稿发稿的成就感,Duncan愿意提供的特派记者一职,并且是Holly拿手的严肃新闻题材《邮报》的办公环境也确实比《先驱报》光鲜体面不少,这个offer不能说没有吸引力;而Holly也对自己长期服务的《先驱报》有了一次印象坍塌,在慈善大亨性侵报道事件,因为大亨阻挠《先驱报》头版被迫开天窗,主编迫于压力选择在次日头版刊发道歉信而没有选择继续追踪该新闻,这次导火索导致了Holly的离开。

Holly则洞悉到Duncan的软肋:孩子与孤独。Holly在Duncan震怒时没有退缩,反而对Duncan直言报社所有人都害怕你没人敢对你说出真相,而Duncan无法探视孩子一事,她也分析出来七七八八。Duncan平常算是个邪魅狂狷的角色,面对Holly的一番鞭辟入里,难得地卸下了防备,开口谈起了糟心的家事;也因为对其袒露过心声,即使到最后Holly打算刊发针对Duncan特稿的一刻,Duncan对Holly的态度仍是特别的,甚至于在告诉Holly他会阻挠其报道谐振一事,他的声音和神态完全没有以往的倨傲,反而更像一种恳求,我感觉他最后没有报警阻拦而让线人安全离开,一方面是因为Duncan即使信奉娱乐至死,但也绝不媚上的性格,因为权贵利益阻止报道这件事原本就有违其本意;另一方面是因为Holly,因为Holly算是少见的试图走近他的人。

但是这两个人最终没有按照理想化的剧本走下去,即线人安全离开,Holly成功报道,Duncan辞职重拾本心;剧本设置是线人安全离开,Duncan儿子的一通电话让Duncan再度改变,接受了金主原来的计划,将Holly塑造成为国家敌人,Duncan风光升职,有了与前妻现任聘请律师对抗的筹码。

Duncan儿子也许是一个诱因,更深层的原因是Holly和Duncan纵然有绝佳的洞察力,但这两人的痛苦从本质上无法共通:

Duncan只知道Holly愿意拉下脸求自己给她一段事故视频,却不知道这段视频的死者是Holly之前唯一的朋友,Holly在生日酩酊大醉,对着当时是个陌生人的Ed说起这件事,口气似乎很淡然,倒是Ed相当震惊,说你没事吧?没找人聊聊吗?Holly平静地说了一句话:No one to speak to. 再回过头看,Holly为什么听了Drama Queen的一席话后当场发飙,倒不一定完全因为那席话失态,而是她刚刚痛失了一个挚友,却无法告诉别人她很难过。Ed走后,Holly从垃圾桶里找出了室友出事前给Holly留的,被她撕碎的生日贺卡(上面写着你看上去真的是老了),然后一张张拼起来,没有落泪,镜头所及却满是悲伤。

Holly知道Duncan对儿子的感情,但用这件事拉近距离,只是为了让自己完成工作,她对Duncan与儿子关系如何,如何化解心结并不关心。在Holly眼里,Duncan用舆论把一个未成年学生逼上绝路这一行为本身非常冷酷,之后Holly支招反转舆论,Duncan却强迫刚自杀的学生,还在悲悼中的母亲加入这次反转行动中,也让Holly觉得齿冷,所以她想要让全国知道Duncan的真面目。Holly也许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师,但她并没有想过,一旦真正刊发这篇文章,受伤害最深的是Duncan未成年的儿子,他除了面对原生家庭破碎外,还得在众目睽睽下被迫接受自己父亲是个非常糟糕的人,即使那是事实。Holly不知道这点,Duncan却太清楚,他全季唯最狼狈不堪的现身就是得知这一消息后,冒雨冲向前妻家恳求让他见儿子一面。是不是有点讽刺?第一集Duncan攻击的母亲就说过,是啊,你要完全的真实/透明,直到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结尾,两个同样敏锐而孤独的人,最终还是无法挽回地交恶了;但通过这场交恶,让这两个曾在路线上犹疑徘徊的人,变得坚定而纯粹了。

 2 ) 关于《PRESS》的简评

知乎上的回答搬过来给自己做个备份:原回答见于://www.zhihu.com/question/295300283/answer/502376788

  • 之前看网友评论,以为是《先驱报》和《邮报》这两家传统纸媒,一家代表新闻理想,一家代表利益驱使下的媒体现状,发生碰撞和冲突的故事。但是仅就前4集的故事内容来看,编剧想探讨的主题比我们所以为的要深刻很多,虽然全剧仍然有关新闻理想和新闻从业者的道德坚守,但是透过故事背后,我们能看到编剧想讨论的绝不仅仅是这一个主题。
  • 这部剧最为让我感到动容之处在于,它并不像艾伦·索金的《新闻编辑室》一样,讲述的是一群新闻人追求新闻理想的故事,更像是一群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复平衡和斗争的过程。
  • 如果与美剧《新闻编辑室》做个横向对比:《新闻编辑室》在网络上被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于理想化,将新闻理想放到至上崇高的地位上,均为「追寻故事」的套路和模式(当然这不影响它在我心中的神剧地位),《新闻编辑室》给主人公(们)所设置的难题,从第一季的will和自己报业集团老板的冲突,与TMI八卦小报的冲突,与社会民粹主义(网络暴力)的冲突,到第二季,主要集中在由于错误报道新闻所以引起的矛盾,到第三季彻底收到资本收购的冲击,细化矛盾比较少,我们看到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一群极为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面对所有的冲突迎难而上,就像唐吉坷德一样。
  • 相比之下,《PRESS》中先驱报和邮报的人物群像刻画更为细致,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因为是英剧,所以简短,信息量也更大,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不管是先驱报的主编,还是邮报主编,还是先驱报的副主编辑(本剧女主),都有着自己的坚守的一面,也都有着脆弱的一面,也有摇摆,也有怀疑自我,特别是到第四集,女主看到自己编辑室里的死老鼠,在重重压力之下辞职跳槽到了竞争对手那里,的确是给人很大的震撼。这种冲突和矛盾,应该更能代表新闻人的一种矛盾心态,这样的刻画是其比新闻编辑室更好的地方之一。
  • 本剧另一个非常深刻也非常棒的地方在于,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好坏印象,似乎只要是坚守新闻理想的媒体,就一定是好媒体,而在资本运作下被控制的媒体就会下三滥,做三流。这剧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反转,如第一集女官员辞职,反而是传统的先驱报选择将女官员的新闻放到了第四版,而邮报将她的吸毒等经历放到了头版,最终促成了政府官员辞职。剧中每个人都有这么做的理由,看起来都有这么做的必要性和『Public Interest』在其中,如果单纯听每个人讲,似乎都很合理,这也让我们能够更加静下心来去探讨:是不是揭露真相的就一定是好的媒体?是不是只要是为了博人眼球的就一定是三流的媒体?如果为了博人眼球,报道了真实的新闻,是否能够在大众的阅读口味和新闻理想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但是,这样做是否又真的符合每个人口中的「public interest」?「public interest」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又是什么?《PRESS》中的每一集都有这样的一个隐藏得非常深的主题在其中,让人直呼过瘾。
  • 从拍摄的切入点来看,不管是横向和《新闻编辑室》做对比,还是纵向和讲述新闻的奥斯卡奖电影《Spotlight》,今年年初的《Washington Post》,还是更早的1976年的《总统班底》,这些电影都更侧重于新闻产生的过程,从新闻产生的过程来刻画新闻人。但是《PRESS》中,对于新闻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过程刻画非常少,几乎不太多,很多时候镜头一转,新闻就已经从写稿到编辑到排版,已经做好了,从我的感受上来看,《PRESS》更加注重讲述的是新闻人在编辑室以外的那种心理斗争和矛盾,这也是本剧能够有更多空间去讨论一些更加深刻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PRESS》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剧,有其非常鲜明的特色,当然也有一些不足,其他回答也有所提及,就不赘述了。更希望所有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和关注社会进步的人,能够透过这部剧,有更多的思考和反思,带来更多的进步。

 3 ) 愿你心中有月光

不觉得严肃新闻和新闻商业化地去迎合大众口味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它一直存在,且未找到出路,便有争论的必要性。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神话”,它是白月光一样的存在,并照亮职业工作者的内心。新闻专业主义是每个新闻人应该追寻的,即使现实窘迫,它也应该成为拷问你内心的圣经。当悖于伦理时,当寻租金钱时,当怯于权势时,当违背专业时,那怕你有轻微的良心不安,那么新闻专业主义便有必要,那么争论便有意义。

剧里一句话,大致是新闻让你看清这个世界。是的,不去讨论哲学层面的意义,新闻足矣让你了解世界。严肃的,娱乐的,和平的,混乱的,美好的,肮脏的,新闻负责告知你。而你的责任是,学会思考,思辨,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希望你能在冗杂的新闻信息中去伪存真,希望你能摆脱情绪的单向度,希望你学会批判并去质疑一切,希望你信仰同情心和同理心并忠于自己。如果你是这样,那些你憎恶的、剧中的坏人便不足以拥有力量,那些你欣赏的好人便能仪仗你的欣赏去做你欣赏的事,那些纠结的你和他也终能作出忠于自己的选择。因此,你很重要,你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实属必要。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罪的。在不堪的现实里,每一个人都是罪犯,也是受害者。无论是新闻人,还是芸芸大众,愿你们头顶有星空,脚下有大地,而心中有白月光。

 4 ) 一些期待

本身学新闻的所以很有感触,不论是里边对于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的表现,还是不同报社之间的新闻竞争都很真实带感。不过在国内的话可能就是微博上各个媒体在微博上先后报道了,而网友也不会讨论不同媒体之间的新闻差异。因为除了一些主流媒体,其他各个媒体的新闻差不多都是相互报道的。内容基本都相同,甚至有很多时候文案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时候对新闻涉及的人我觉得企业或者政府的舆论可能就更加的大。所以还蛮期待第二季先驱报改变运用模式之后的状态。 另外,其实还想到更加深层次的深刻的新闻记者,对于到的新闻,是否应该报道,或者是以怎样的方式报道出来,因为其实现实中好多事情报道与否,真的是一个很难抉择的事那个时候好像没有什么,再没有明显的得失比较时,希望能在第二季看到这些。 以及小黑人到底什么时候下线啊₍₍ (̨̡ ‾᷄ᗣ‾᷅ )̧̢ ₎₎

 5 ) 从HERALD与POST之争看几个基本新闻原则问题

1.符合立场就可以罔顾事实吗?

女议员丑闻事件:H遵循政治正确原则没有进一步挖掘真相 P曝光女议员的裸照之后继续深入调查 挖出其吸毒的事实 最后议员不得不引咎辞职;莱戴尔童工事件:虽然维护劳工权益的立场无可厚非 但因为信源可信度问题 H摒弃了更具煽动性的童工故事 而是选择用客观数据呈现商业模式成本和价格不匹配的问题 即便前者能带来更高关注度 甚至把被剥削的童工从黑心工厂拯救出来

2.功利主义还是真相至上?

医院有害材料超标事件:如果事件曝光医院倒闭反而会更多人得不到救助 是否还应该继续报道?实际上 功利主义是个伪命题 表面上姑息纵容能让更多人获利符合功利主义原则 但一开先例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整个医疗制度的崩坏 得不偿失

3.报纸要销量还是真实性?

这一困扰无非是因为夸大事实、具有煽动性的文章更能吸引人眼球 记者是否要讲动人的故事迎合观众 不过归根结底这不应该是报社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是通过普及逻辑学 提高受众的信息筛选鉴别能力 遵循市场规律优胜劣汰 最终好的新闻就是好卖的新闻

4.传播伦理

校园霸凌者自杀案:P的激进报道使舆论持续发酵 引发新一轮霸凌最终逼死实施霸凌行为的儿童 这本应是反思媒体严重侵犯私生活边界的时候 但P的公关策略是在此基础上威逼利诱 让痛失爱子的母亲为他们站台(手段和之前的同性恋球员自杀案如出一辙) 这同时涉及到用钱买新闻媒体专业性问题和零共情能力的道德问题

5.公检法介入阻拦新闻发布 是否应该妥协?

#MeToo:法官基于H取证过程侵犯大亨隐私权 勒令将第二天的报纸撤回销毁 而P对大亨的行动早有预料 抢先报道 更多受害者站出来指控 然而直到最后发现了未成年受害者 大亨才得到应有的惩罚 不得不反思成年人之间“自愿性行为”的判定;Resonance:当公检法已沦为国家机器的傀儡 新闻的职责是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披露真相 以维稳之名剥夺言论自由 本质上就是一种恐怖主义

6. 最后说说女主角 很久没有看到过如此丰富有层次的角色了 在表达上 Holly给人一种理想主义者、维护pure news的错觉 但她灵活的处事风格是介于Duncan和Amina之间的灰色地带:原则上不能花钱买新闻 但爆料人需要且新闻的确有价值她会破例;原则上攻击私生活违背了所谓专业记者的素养 但Duncan用这种方法逼未成年人自杀 她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被室友偷了新闻 她睡一觉再无情赶出(虽然性别换一下观感就变了hhh) 这才是真实的新闻工作者 有勇气也有弱点 不是白莲花 不是黑玫瑰

 6 ) BBC新剧,安利给想了解新闻业的你

9月份,一部讲述新闻业的英剧悄无声息地上线了。《Press》,译作《报社》或《新闻之争》,由大名鼎鼎的BBC(英国广播公司)出品。

故事抛出的问题和推动剧情的核心矛盾很简单。 纸媒衰落,一家报社该如何生存——坚持新闻理想还是迎合娱乐化潮流?剧中两家报社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油腻男”老邓主管的《邮报》,迎合大众爱好,走在泛娱乐化转型的前沿。 《邮报》的确很油。

“死磕女”霍利就职的《先驱报》,平衡在商业化和新闻理想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先驱报》却很守旧。

一集60分钟内,王牌编剧麦克·巴特利特(Mike Bartlett)抛出四个正在进行的新闻。信息轰炸,也正是新闻业的常态。 《邮报》主编老邓威逼利诱、侵犯隐私,曝光了一名女议员年轻时的吸毒丑闻,葬送议员的政治前途。

《先驱报》编辑霍利是个工作狂,闺蜜死于车祸,肇事车辆逃逸,她却没有时间悲伤,决定用新闻为闺蜜讨回公道。

《邮报》新人记者爱德采访了自杀身亡的知名球员的父母,用“向球员致敬”的理由获得了采访机会,最后却用“父母不知情自杀球员的同性恋身份”作为新闻角度。

《先驱报》调查记者詹姆斯接到英国情报机构军情五处泄密,到处刺探代号为“谐振”的政府阴谋。

明面上《邮报》、《先驱报》互相轻贱,整日撕逼;背地里两家报社都暗流涌动。 油腻男竟然也曾是有新闻操守的“小清新”,是什么摧残了他? 《邮报》背后深藏大金主?《先驱报》又如何在商业浪潮中坚持初心?

这部剧,每集1小时,总计6集,是麦片最喜欢的长度,归为mini剧。但它想呈现的报业的问题并不mini。 《新闻之争》作为本片的中文名更点题。新闻业是战场,商业化的运营,让报业变成关于“眼球→发行量→收入”的战争。 新闻业的自我期许和观众喜好的偏差,催生了新闻之争。 新闻业到底该迎合观众还是继续曲高和寡? 这个问题太过老生常谈,因此该剧第一集也难免以“油腻男vs死磕女”这样脸谱化的斗争起头。 其后的故事:记者的生活与工作,新闻的揭露和伤害,这些矛盾的激荡,着实精彩。

新闻业的存在,到底是要拥护公众利益 (Public Interest) 还是公众兴趣 (Interest of Public)?两个选项看似天然对立。 这部剧,神就神在试图模糊这两者的界限。 记者也是人,是人都要讨口饭;报社也是公司,是公司就得要赚钱,剧中人物形象因此十分丰满。 《新闻之争》前两集短短数个片段,就不愧被称作“新闻业的万花筒”。 这种剧情快节奏,注定了剧中记者个个人中龙凤:绕得过保安;看得懂数据;开口几句,就让别人跟他讲真话,怕是自带“吐真剂”。 最牛的是,他们好像不用睡觉?不管哪家的记者,各个能通宵采访,通宵写稿,或者通宵和老婆闹矛盾,不会通宵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干新闻的咋的?

“媒介融合”,“新闻操作规范”,“调查记者消亡”…… 深刻却空洞的问题,化身剧中故事,跃然屏幕上,给麦片上了堂生动形象的新闻采写课和传播理论课。 无论你学不学新闻,当不当记者,麦片都安利你去看看这场光怪陆离的“新闻之争”。

2018年,行业领头羊BBC,在讲述新闻业自我调侃的拿手话题时,没空谈报业“夕阳红局”,掏出了新东西,震住了场子。 这都不算什么,麦片友情提醒:第一集片尾曲才最吓人。 BBC新剧,安利给想了解新闻业的你

 短评

挺好,新闻专业的人看会比较有共鸣。/看了两集,编剧很厉害,一定对这个行业做足了功课了。对比之前美剧的《新闻编辑室》,这部更有深度,因为前一部只是在探讨新闻价值,而这部上升到了新闻伦理。很多事物都有两面性,尤其是一些行业准则,位置变了,性质也会改变。剧中的两家报社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纯粹的新闻,只是两者呈现的方式不同罢了。英剧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电视剧的拍摄会采用拍电影的手法,质感真是不止提升了一点半点。/六集都看完了,这应该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行业剧了。关于结尾,这不是一部纪录片,作为电视剧,没有一些戏剧化的元素,就太难看了。另外,对错、好坏应该不在这部剧的讨论范围,制作团队对待“新闻”的态度还是很正的。

10分钟前
  • cyfloel
  • 力荐

职业类型剧最怕真的从事这一行的人去看,比如医生看医疗剧,比如我作为记者看这部剧,看着一定尴尬。说的那些外界看起来好像都是道理,什么商业和新闻伦理之争啊,新媒体传统媒体之争啊,各种新闻背后的人性困境啊,其实日常里也满不是那么回事。

15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如果你再这样……”“我会的。”“你再这样……”“我说了我会的。”

19分钟前
  • 窗边的呆妹
  • 力荐

娱乐VS严肃的新闻伦理之争,议题不新鲜啦。从人设来看,正派是女人和黑人,政治正确到哪都不可幸免。照片来源与警车撞人,这两个线索,引出了权力机关。所以正反两派在角力的过程中逐渐合力,对权力机关的利用和压制形成一种对抗,维护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和监督性,是更好的立意。四颗星押宝观望。

23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希望今年英国学院将能提名,金球奖那种沙雕还是只去舔权力的游戏吧。简直够了。

28分钟前
  • 我不是
  • 推荐

那些人找到你,跟你讲他的不幸与悲哀,期盼媒体的曝光和宣传,那种对你全心全意的信任和希望,第一次,你感动甚至落泪,你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揭露险恶的无冕之王。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你见过太多的底层无助,见过太多的阴险黑暗,你免疫了、你司空见惯了、你视若无睹了,最后你放弃了。屠龙者终成龙,热忱是年轻人的专利,即使有那么一束照进内心的光,也会被最后一扇屏风堵到门外。所以,那些执着、坚定、拥有信念的人,才显得如此珍贵,是这混沌中的一点光。即使困惑、无助、伤心,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初心,了解自己的使命。世界如此纷扰复杂,至少,我内心坚定。

33分钟前
  • 林雨尘
  • 力荐

千万不要以为它是新闻编辑室那种媒体人一路披荆斩棘实现新闻理想的燃剧。相反剧中所有新闻人都很丧,简直就是像我这样每天都很丧,在丧中强颜欢笑,丧完还得继续努力工作、鸡血活着的成年人的写照。没有理想主义的非黑即白,只有被现实折磨的矛盾纠结。Life's a mess.以为结尾要老套了,没想到最后十分钟来了个精彩的反转。姜果然还是老的辣👏

37分钟前
  • 咖喱娜
  • 推荐

看了四集,并不在意结果怎样,一家之言,这部剧的优秀不会在于结局的圆满,邪能胜正。而是一种冲突的展示,理想的实现与价值的坚持之间的冲突,纸媒会面对新媒体的冲突,书店会面临网店的冲击,个体也受外力与内心的双重影响,深陷冲突的人怎么应对,我们如何思考。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不本该是还原现实的艺术作品吗,怎就成了消费情怀与迎合价值的榨取。

38分钟前
  • 肆年
  • 力荐

故事性很强的职业剧,人物设置鲜明,剧情紧凑,每一集内安排了合理的反转和剧情推动。看过这个再去看spotlight,和后者相比,这部剧还是戏剧化了一些。

43分钟前
  • 呼。
  • 推荐

后半段滑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空间来丰富邓肯的人物形象,最后牺牲了逻辑。所以这种剧为什么不拍10集,非要憋在6集里,累不累?

45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A 预测会有大批新闻学子前来打卡(汤老师的老婆Riley真的美炸,黑帮剧酱油喜提新闻界C位演员表)(请编剧吸取福斯特医生S2的教训,不要烂尾靴靴)

50分钟前
  • 波吃曼
  • 力荐

最精简的体量塑造出最丰富的人物,包括新闻伦理的挣扎和传统纸媒的日薄西山,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沮丧和希望。初心这种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才发现能坚持三天都是好样的。

54分钟前
  • 胖丁桃
  • 推荐

摒弃了那些堂而皇之的宣言和正义优越感,反而显得真实可爱。啊,磕上男女主角相爱相杀的CP了!

58分钟前
  • Donuts🕳️
  • 推荐

Ben太好看了😍😍😍😍

59分钟前
  • DuoDuo🐿️
  • 力荐

有序之下尽是无序,只有瞬间和制衡。

1小时前
  • vivi
  • 推荐

Life is a mess./What does this industry do to people? Keeps us sharp. It keeps us alone. It means we see the world exactly as it is. No distractions, no loyalty/ There isn't a solution to the world... there's not always progress... While you try to hold up a mirror to expose hypocrisies around the edge of a world that doesn't really exist, we influ

1小时前
  • mai
  • 力荐

3.5;剧集常见毛病——坑大来不及填,考虑到妥妥第二季,先给四星好评。职场剧各项元素具备——二元对立的阵营,相互攀扯的人物关系,政治势力的介入,各股力量的较量与制衡。如此丰富复杂的图谱,以六集体量完成,虽紧凑也不无紧赶慢赶之嫌;剧本编织得较为紧密,工作与个人生活的结合,更能凸显人物个性;黑人小哥两次cheat太过廉价,秒白太突兀。喜见David Suchet客串。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权力压迫无处不在,法律也并不能总站在弱者一边。至少世界上还有人在乎新闻自由,媒体的伦理道德,想揭露,想批判,想让世界变得更好。

1小时前
  • 小山生桂枝
  • 力荐

男主声音太好听了吧

1小时前
  • 小绵
  • 推荐

民主制度下,新闻再衰落,也总还是有一些追寻真相的人,有一些能揭示真相的渠道。题材加一星。

1小时前
  • 拔刀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