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

正片

主演:朱旭,姚君,朱一诺,刘烨,马思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 / 蚌埠年份:200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7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8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9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们天上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 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老去……  本片为著名影星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也是人艺老演员朱旭的封镜之作。影片荣获2009第14届釜山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通天塔电影版碧波女贼家庭之路黄蜂第一季月球时代白日梦需要浪漫 第二季黄石 第四季你还好吗贝尔吉卡回魂2022人为释放祝祷迷失的情感大奥2024我拿什么拯救你微笑在我心格格的女儿我的酒鬼女友爆裂都市十万伙急深夜的奇葩恋爱图鉴007之择日而亡国语圣诞狗狗1:全面搜寻江湖了断外卖绝不放过你沂蒙颂血战机械人007之金手指英语鬼整人危险游戏1995布谷催春明天我会醒来用茶水烫伤自己时光与你,别来无恙一梦枕星河芬妮希尔第一季赫米娅和海伦娜沉默的心白雪公主之矮人力量年度教师火箭无事生非 (2011年伦敦Wyndham剧院版)摩洛哥警醒

 长篇影评

 1 ) 中国最好的女性电影

蒋雯丽来南大,鼓楼的学生们都很兴奋,今天下午大活领票处人山人海,我跟同学排了好久的队才拿到门票。

礼堂的胶片放映机可能有些故障,放映的过程中出现过好几次胶片错位,另外焦距也不是很稳定。不过还好基本没有影响观看。

给影片四颗星,说说几点印象:

1.本片作为立足女性视角、反映女性情感的女性电影,质量很惊喜。同样是女性电影,同样是讲一老一少的感情,《我们天上见》在表现情感上比《我们俩》要有力的多,可能因为影片取材于导演本人的经历,故事虽然平淡却很真挚。而后者则实在有点矫揉造作了。作为一部主打感情的电影,首先要真实才能有力量,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不然不如去看韩剧。

2.镜头给的很好,构图和运镜都不错。几处仰拍用得很赞,站在房顶上的镜头有点让人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明显是超越顾长卫的水准,后来知道是拍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林良忠。

3.叙事有点散,不过作为自传体电影,这可能也是难免的。电影放完以后后面有两个人一直在讨论电影的主题,其中一个同学一直在强调这个电影讲的是人性。(取材文革时期还要探讨人性问题,还想上映吗)其实整个片子没有很明显的叙事主题,一直都在通过琐事讲最普通也最动人的情感。

4.电影中出现了好几处对女孩梦境的描述。这种手法并不少见。梦境常常用来表现人物喜欢幻想的性格,反衬沉闷单调的外在环境。即便抛开艺术手法不谈,我个人很喜欢这几个有关梦境的片段,尤其是女孩梦中飞翔的片段(这段运镜也很漂亮),和从牙掉光的噩梦中醒来,在雷雨中风吹起蚊帐的片段。

5.色调调的很好,画面的色彩很有70年代的风格,同时又很精良。单从色彩风格上来说很像《孔雀》,不知道是不是找的同样的人做的中间片。其他方面,夫妻俩的风格完全不同。

6.片子很可能是我个人看过的所有国产电影中使用事物意象作为叙事和线索用的数量最多的。铁路,雨,伞,淮河,戒尺,兰花,布娃娃和大衣柜。雨,伞,布娃娃和大衣柜这几个都在说安全感(“雨”的内涵不仅仅是如此,雨是最能代表导演对于童年那个时代家乡那个地方的印象的东西,雨是导演记忆的背景,单纯、孤独、有点沉闷、缺乏安全感)。淮河分割南北,也分割了女孩和父母,说的是距离和思念。戒尺和兰花都是连接姥爷和女孩小兰的纽带,前者代表姥爷对女孩的爱,后者代表女孩对姥爷的爱。至于铁路,当然首先蚌埠是依靠铁路发展起来的城市,导演在铁路边长大,对铁路有很多回忆,其次姥爷是退休的铁路技工,再次铁路也通向爸妈所在的新疆。不过片中几次出现女孩自在的走在铁路上而且不急着避开火车的场景,想说的应该更多,见面会的时候很想问问导演的理解,无奈一直也没有得到机会。

7.关于片名,本来是叫《伞》,有同学问到导演为什么改成现在的名字,导演只是说现名更贴切,没有详细解释。我想改成《我们天上见》主要是出于发行考虑,《伞》这个名字对于影片销售来说过于抽象,可能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但是很明显对于电影艺术来说,《伞》是更好的名字。在女孩的回忆中,在总是下雨、很沉闷、很孤独、没有安全感的年代,与自己相依为命姥爷就是罩在自己头上的一把伞。我想导演也肯定更喜欢这个名字。

总的来说片子拍的很好,虽然是文艺片,却很适合在影院观看,片子的风格也很切合清明节的档期,一个是清明是个多雨的时节,与影片中的雨水相互呼应,再一个清明也是个缅怀先人的日子(我想说悼念并不合适,影片中回忆姥爷,更多的是温馨,而不是悲伤)。

我会将这部影片推荐出生于60年代的母亲,我想这部影片应该可以勾起她很多对于童年、少年时代的回忆。

 2 ) 我和我的老姊妹

  我妈妈没见过我爷爷,我爸爸没见过我外婆,我对外公的记忆只有幼时参加他的追悼会,抓着表哥问:“为什么我们要去宾馆?”——年幼无知的我彼时还分不清宾馆和殡仪馆区别。所以,对于祖辈,我只认识,奶奶。当然这并不代表我成长的岁月里像蒋晓兰那样,只有姥爷和爸妈的信,当我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淮河的时候,她已经天天坐在淮河边上,梦想着飞到河那边去找爸妈了。

  爷爷走得早,我也没问过奶奶是何时改嫁的。跟了比她大十岁我现在的爷爷,可是二叔至今不肯承认,也从不见,我却非常喜欢这个“后爷爷”,此为后话。奶奶带大三个儿子,下过海经过商,能喝酒,打麻将时爱抽烟。她做奶奶那年,还算年轻——1987年我来到这个世界,她48岁。据说也是那一年,她信主了。戒烟戒酒戒赌,连脾气都变得平和起来,爸爸说是因为我的到来。我想,如果奶奶没有选择信主这个方式,不知道会不会选择种一盆花或者植一棵树,然后每天喝着小酒抽着烈烟,对着牌搭子说:看,我孙女出生那年种的。
        
  其实小时候我并不喜欢她,因为她总是逼着全家人信上帝,在每个人耳边叨叨,简直走火入魔。但爸妈和叔叔婶婶都对她很包容,顺服地听着,虽然不愿相信。有天,我期末考试后,一家人吃饭,我当着所有人的面问奶奶:“为什么我祷告了,数学却没考到一百!?”后来每次回想到这一幕,我才知道全家人脸上都写着“憋住,不能笑”,只有奶奶脸上写着“真尴尬”。这就好像,姥爷兴致勃勃对着小兰说他曾给谁谁都开过火车,结果一转头,小兰睡着了。
        
  我觉得她一点儿都不了解我这个吃货孩子的心。每一次跟着奶奶外出,都希望她能像我妈似的,每走几步就问我吃不吃这个,吃不吃那个——直到长大后,我都很莫名其妙非常享受这种感觉,有人带着领着,走着走着回头问我:“哎,要不要吃这个?”我自己都怀疑我的嘴是不是上辈子折翼的天使。可惜奶奶走路飞快,勇往直前从来不解风情。再加上她总带我去教会,唱我听不懂的歌,听我听不懂的话。所以在我心中,跟奶奶在一起等于:枯燥乏味。
        
  前面说到的,我的“后爷爷”,喜欢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小学一年级我寄宿奶奶家,只有周末回自己家,爷爷总爱陪我聊天,跟我背地里集体批斗奶奶的“走火入魔”,教我认花认草,最重要是他非常通晓我这个吃货的心,比如,在我最迷恋“魔鬼糖”的时候,他牵着我,去店里买齐了所有颜色,我吃得整张嘴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但因为奶奶反对这种“没营养的色素”,所以我和爷爷之间有种不能言说的默契,只能靠着我们一抬眼,一对视,再一低头偷笑来传达。
        
  所以,看着姥爷牵着晓兰走在雨里,我一时间分不清是奶奶接我放学,还是爷爷拉着我去巷口见爸妈。
        
  而我人生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耳光,来自于她。当然,如果让一个脾气暴烈的中年女人面对一个小孩因为不满自己的棒棒糖比别人的小,就随手丢掉——而不发脾气,这估计有点困难(话说,我怎么又是因为吃啊)。这种事情,懂事后的我绝对不会做,而奶奶再也没打过我——她也很后悔,不是对我,是对她天上的老大。
        
  长大后,不知是错觉还是什么,总觉得奶奶对我比小时候要亲切许多,可我总觉着心里有些许隔阂,心理阴暗的我甚至觉得小时候她对待我的那种态度,才是真的,长大后的转变,好得有点不真实。我也不避讳,我就直接跟她说。她笑笑说,人总是在变的,说不定哪天又不喜欢你了。我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要。
        
  许多年后,我也信主了。但不是因为奶奶,我甚至每次开玩笑拿奶奶当反面教材,说是因为神发现通过奶奶给我传福音完全行不通,所以祂换了个我能接受的方式,不论如何,我到底是叩门了,而祂也终于可以为我开门了。奶奶非常赞同。

  如今,她健康地活在这个世上,不惧怕即将袭来的病痛,偶尔给我打电话叫我小姊妹啊,我则劝告她:老姊妹啊拜托你下次别逮着谁就一个劲劝人信上帝,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你这种方式哦。她说小姊妹啊,我记住啦。但是我知道她还是会一如既往。

  不过,我们约好了天上见。
        

 3 ) 雨的印记

离开电影院,走进入夜的城市的时候,天上开始淅淅沥沥地飘雨,雨滴细细碎碎的,打在我的头上和身上,像一个撒娇的孩子在嬉闹。渐渐地雨大了,我开始加快脚步,狼狈且趔趄地跑了起来,希望能在大雨来临前赶上回程的公交。然而雨很快就停了,等我在站台上站定时,周围除了冷峻的潮气和积水的路面之外,已经看不到雨水打扰的痕迹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阵雨,于这座城市来说,不过是春夜里一首无关紧要的插曲,而对于《我们天上见》这部电影来说,雨滴的暗语显然不只是气象意义上的预报与监测那样简单,正是那一场场永不停歇的江南雨和那一把永不言语的油纸伞,把原本只属于两个人的电影,舒展开了如整个岁月般长久与绵密的厚度。 周六晚上七点的黄金场次,不足一百个座位的影厅里坐了约七八成的观众,对于一部原本已经下线的文艺小片来说,这样的上座率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在如今市场做主、票房说了算的环境下,想看这样一部电影真的是不容易,一座拥有大大小小近二十个影院的城市,却只有几家影院在非周末的上午肯给出一两个场次,而等我算计了几日终于决定了要在哪天去看时,才沮丧地发现所有的影讯都显示着电影已经下线了。于是我以为我和这部电影就这样错过了,只能相约十天半个月后在网上见了,然而没想到的是,竟然也有人想看这样一部默默上映匆匆下线的小片子,而且一下子就组织齐了七八十号人。就这样,在周末的晚上,在电影院里人头攒动、人民币纷飞的时候,上演了一出意想不到的奇景——小小的影厅几乎被占满了,而大家却是专程为一部本已下线的文艺片而来的。 很久以来,电视剧里的蒋雯丽一直都是传统中国女性的典型,当然,现在这个名号应该赠予新“媳妇代言人”海清了,但至少在之前的十年里,蒋雯丽在电视剧领域,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力。温婉如水,恬静如兰,这是蒋雯丽留给我的最初和最深的印象,而现在,她把这份温婉与恬静,打包进了她自己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中,而水与兰,分别化为了弥漫的细雨和小女孩的名字,成为了电影的注脚。作为演员,蒋雯丽无疑是成功的,从金鹰到飞天,从华表到金鸡,从上海到罗马,所有的肯定和褒扬都镌刻在她的履历表上,而当她在2010年的清明时节,捧出这份“雨纷纷”的处女作时,作为观众的我,很高兴地发现,几十年来中国女导演人才辈出、未曾断档的优良传统,继续在年过四十的蒋雯丽身上传承和发扬着。 电影不长,格局不大,故事很淡,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就是淡淡地叙述了一段祖孙相守的家常时光,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原本我以为这会是一场眼泪涟涟的追忆,可结果却是,电影放映的大部分时候,大家伙都在跟着里面的小幽默在会心地笑,而且笑得很开心,当然,散场的时候我也看见旁边的女生在抹眼泪。我倒是一直很平静,直至我坐到片尾字幕全部放完,音乐终结,银幕彻底黑下来之后,我依然有些呆滞地不想起身。应该说,能在电影院里看到《我们天上见》,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意外之喜了,毕竟这是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毕竟它连片头广告都不带,毕竟电影院相当难得地肯在周末的黄金时段多放一场,所以除了庆幸,并没有奢望得到更多。然而,蒋雯丽将所有的期待都在90分钟内一一兑现了,于观众来说,这是最为珍贵与不易的,虽然电影本身的寡淡与轻浅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尤其是在3D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 电影最终结束于小兰目送运送爷爷棺材的车远走,错过了爷爷入葬仪式的瞬间。当车最终消遁于淮南绵密如针的细雨中,片尾字幕打出的时候,我突然有些失神,小小的失望泛上心头,这就完了吗?然而,当音乐响起,人群起身离去时,我却坐在座位上,望着演职员表不肯动身。看过了太多的电影,习惯了太多圆满的结局,欣赏了太多把话说尽的情节,现在反倒对这样点到即止的结局不大适应了,可是,戛然而止何尝不是一种美?虽然生活是一部电视连续剧,但既然爷爷已经离去,那么小兰之后长成了怎样的大姑娘,是否见到了父母,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的蓝本了。两个人的电影,没有了男主角,不见得就非要终止,但当小兰和爷爷已经立下了“我们天上见”的誓约,那么这样的结局就是最好的纪念了。又比如片中的音乐,轻快活泼的旋律占了很大比重,包括片尾字幕起时用的也都是轻巧的配乐,那种如泣如诉、弦乐齐鸣的配乐并没有出现。我想,初执导筒的蒋雯丽,也并不希望这部电影成为情感失控乃至泛滥决堤的煽情之作吧,所以我们可以在片中看到小兰幻想飞天、做噩梦时变幻出的奇幻片与恐怖片风格,这不是一部为煽而煽的电影。 喜欢看故事情节,尤其是迷恋繁复如麻、错综复杂剧情的观众,看这样的片子或许是会失望的。平淡的手法,可以预期的叙事脉络,还有简简单单的对白,都不是急性子的人会喜欢的,然而,生活的本真却就在其中。小兰的成长岁月,就是我们记忆里的往昔,对着布娃娃说话,被爷爷又爱又气地责骂,长牙掉牙,青春期的发育,那是所有人都曾走过的路途。简陋却温暖的旧屋,则是我们的记忆蜗居的地方,掉漆的搪瓷脸盆、发黄的书信、麦乳精、爷爷用裤腿改制的体操服,那是所有人对于童年往事的全部回想。蒋雯丽还原了自己童年时代的故事,尽管在文革的背景下,这个故事不够轰轰烈烈,甚至没有高潮没有戏剧冲突,但生活就是如此,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的激情燃烧或是火热情怀?最后,在小兰还没有完全长大的时候,爷爷走了,故事也就只讲到了这里,而爷爷的离开,也并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号和汹涌澎湃的闪回,爷爷只是像那绵绵不绝的雨一样,最终消隐在了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了一个天上见的约定,而电影则就此结束,甚至不给观众留下一个回味的空隙。因为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这样的平淡,如细雨般下下停停,却很少风卷残云或是力拔山兮。 江南的霪雨,或许体会过的人都会觉得难以消受,但在电影镜头下,在那把油纸伞的衬托下,这洋洋洒洒的雨却有了别样的味道。作为爷爷和小兰之外的第三主角,雨在电影里的作用自然很重要,爷孙间互相撑伞的回家之路上有雨,小兰坐在淮河边眺望远方时有雨,爷爷入土那天小兰为他别上一枚枚胸章的时候有雨,所有的这些雨,都伴随着小兰的成长和爷爷的老去,都浇灌在了十年如一日相互扶持的岁月里。想想看,其实没有这些雨,故事也可以讲下去,但没有了雨也就没有了那把油纸伞,而那把油纸伞是那么的轻巧可爱,将它删去的确会失掉不少的色彩。林良忠的摄影一如既往的沉静与淡然,所有镜头的推移都不疾不徐,好像一个不慌不忙、沉着淡定的观察者,记录下了爷孙俩生活的点点滴滴。林良忠延续了自己之前《向日葵》等片的摄影风格,从清淡的影像里挖掘出了最动人的色彩。 都说和孩子或是动物演戏是最难的,但在《我们天上见》里,就算合作对象是孩子,而且是二人共演一角的两个孩子,也难不倒已年过八旬的朱老,要知道在那部为他赢得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变脸》里,老爷子也是跟小孩子打对手的,所以对于朱旭老先生来说,和没经验的孩子一起演戏,这完全不算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演了几十年戏的老戏骨,朱老先生的经验和功力不可谓不丰富深厚,即使是《风声》里开篇的一个没什么台词的小角色,他演来也绝不含糊,所谓戏骨,此为顶级。《我们天上见》是朱老先生电影生涯的封镜之作,自然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老年人的心态、形体、言语,从里到外所有的形与神,朱老都一一触及到,并且给出了自己穷其一生所修炼得来的最高境界的演绎。对孙女的疼爱与包容,独自承载秘密的不易与掩饰,乃至最后生命进入终局时的静谧,万般情感都被巧妙地藏在了皱纹之下、眼神之中,那是岁月给予朱老的历练和财富,而这份坐看云起时的平和,就这样被倾洒在了小兰的成长历程里,就这样被永远地留在了银幕之上,于朱老的电影生涯,这是一份最好的总结和纪念。 小兰,应该是蒋雯丽自己的化身,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向,但她肯定或多或少地把自己的童年时代投影在了小兰的身上。小时候的小兰爱哭,被爷爷拿戒尺打的时候哭,得了喉炎要打针的时候哭,被体操教练踩着腿练基本功的时候哭,那一句随叫随到的“跳河”恐吓更是满溢着孩子气,而大了些的小兰终于变得坚强了,即使在体操队里她依然是那个“业余的”,即使父母依然远在新疆不知归期是何时,即使主动向爷爷奉上戒尺时,她都不轻易哭泣了。也许,这就是岁月的力量,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再脆弱的心灵,也会变得坚强,再易碎的羽翼,也会变得丰满。两位小演员的演出灵气十足,这样天然去雕饰的表演,才是孩子最美的地方,因为孩童的纯真与狡黠,是演出不来的。

世界的广阔无垠是我们无法完全体会的,所以即使日日坐在淮河边上,小兰也始终望不见新疆的一片沙土,只能看见天上无数纷飞的雨滴,而在爷爷走后,小兰的故事又会怎样继续?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因为那如山水画一般空灵深邃的镜头里,需要足够大的地方去留白。那么我们会有怎样的解答呢?那就是另一个世界的另一个故事了。当然,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小兰和爷爷的约定终会成真,因为爷爷说过,帮助他人做好事、不扯谎的人,就能上天,而小兰,不会辜负爷爷的叮咛,因为他们有个约定,一个如雨的印记般轻灵却永恒的约定——“我们天上见”。

(2010.4)

 4 ) 细节见真情

情节就不用说了,片名已剧透。

我想,大多数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未必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但都能感受到银幕那边传来的暖暖亲情。

开头的万花筒拉出导演的话,这是她童年的记忆与幻想:文革时期,一个父母发配边疆的留守儿童与姥爷相依为命的故事。在那个物质贫乏但“精神充实”(洗脑充实还差不多)的年代,一个双亲建设新疆又姓蒋的孩子处处受排挤,就连体操教练家的小崽子都不止一次轻蔑地称呼小兰为“业余的”,可她只有把自卑埋藏在心里默默忍受这种本不属于她的不幸,好在她有疼爱她的姥爷,处处呵护着她脆弱的心灵。但姥爷给不了父爱母爱啊,“他们有专业训练服,训练鞋,他们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小兰哭着喊出这句话时,姥爷静默了,这是他给不了的,于是他只有一遍遍安慰小兰,等祖国建设好了,父母就回来了。

既然如此在影片内容上就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取胜之处在于情,在于画面,在于导演的诚意,蒋导可是花了5年时间写剧本筹拍这部影片的。

特喜欢影片的细节处理,精致细腻。大雪里,祖孙俩撑着油纸伞,一前一后地走着,小兰踩着姥爷的脚印,好温馨。黑板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少不更事的孩子羞辱小兰的标语,好心酸。赌气的孩子拿着布娃娃躲在大衣柜里,哭着哭着睡着了,这个细节好多女孩子都特有共鸣吧?若不是生活体验,怎会有这么真实的细节。

辛酸谐趣并存。虽然是清明回忆亲人的影片但一点也不压抑,相反其中的一些对话充满童趣。小兰赌气就要跳河,姥爷训斥道,结冰了哪里去跳河?据说朱旭是临时用几个月的时间攻克下安徽蚌埠话的,还真像啊,尤其是那句“咬拐转摇车慌小孩子的jio趾头”(妖怪专咬扯谎小孩子的脚趾头)真的太有神韵了!

没有刻意渲染祖孙情,却处处体现出这种亲情。有两组交互的细节处理得很好,小时候,挤牙膏、烤馒头的是姥爷粗糙的大手,雾气氤氲的澡盆里是小兰和为他洗澡的姥爷;时光荏苒,双方的角色互换,昔日被照顾的人担起了照顾姥爷的重任。

片长85分钟,因为长镜头和大场景的缘故吧,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好充实,有个镜头特喜欢,小兰站在房顶上唱国歌,逆光拍摄,阳光打在小兰身上,看不清的她的脸,却隐约感受到了她的孤独……

有两个超现实主义的桥段不太喜欢,感觉跟影片整体有点脱节。一个是小兰撑着把油纸伞随着火车在天上飞起来了,太虚幻;另一个是梦境,过于阴暗。

另外有个不得不说的人物,那个专制蛮横高傲的体操教练。完全一副那个年代领导人物特有的嘴脸(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导演每次都只给出她轻蔑的声音,没让她露过正脸,这种手法不知道是不是借鉴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家长的描写手法。

我喜欢这电影,喜欢干净的画面,像水粉画。南方多雨,我是南方的,看到淅淅沥沥的雨很有亲切感。清明时节本来就多雨,也给电影本身带来一种凝练感。不多说什么了,我对这种讲亲情的片子向来没有什么免疫力的,看完后心情不免有些沉重。好电影以情动人,蒋雯丽做到了,这种真挚的感情是多少钱都砸不出来的。

 5 ) 你怎么舍得,将我一人留在世上?

我小的时候住在邮电局,楼下的菜地里长了一株亮丝草,也不知道是野生的还是爷爷种下的。亮丝草又叫万年青,因为无论什么节气它都是绿色的。因为丝草长得很浓密,我到菜地玩的时候偶尔会整个人踩上去,但它却从来都没有凋谢过。直到我上初中搬新家那会,丝草依旧十年如一般茂密。后来邮电分家,妈妈换了上班的地方,菜地也就彻底荒废了。我的爷爷,像这株丝草一样,一辈子活得那么努力,我出生以后,用尽一切心思疼爱我,却没享到我的福,就过了世。

电影《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对美好童年的一次回顾,无疑也是她作为导演和编剧人文情怀的彻底展现。除了画外音有那么些许煽情,这部片子着实是国产电影里的佳作。也许是感同身受,电影中的许多镜头都使我思绪万千。对于一个孩子,童年时的迷惘、倔强、隐忍和快乐,这部片子用恰到好处的镜头完整传达了出来。这样一部电影,不是大制作,没有大明星,也没有3D技术,但比3D还要真实,血肉丰富,饱含情感。电影像是一趟列车,将我们带回了最最单纯又美好的时代。

比起普通文艺片,本片更强的地方在于片中的三场“梦境”情节,这是电影中最令我动容的片段。第一段是小小年纪的小兰在山野奔跑的情景,一望无际自由自在的景象真实反映了童年时对于开阔世界的好奇心和向往;最为令我推崇的第二段则是让小兰真的飞了起来,跨越了淮河,向着北边有爸爸妈妈的地方飞去,这是蒋雯丽诗般情怀影像的最好展现,也是她自我愿望的一次实现——是的,童年的愿望通过大银幕成真了;而第三段,则将一个孩子第一次面对死亡时的恐惧表现得一览无余。这三段影像绝对是神来之笔,影片的点睛。

朱老爷子确实也不年轻了,在《似水年华》里连黄磊的爷爷都演过了。作为演员,却真是生来就有一种气场。严、慈都拿捏得刚到好处,从不过火,看他的戏真是一件舒服的事,仿佛他就真是自己的爷爷这般:拿戒尺打过自己、在打针的时候哄着自己、从小和自己睡在一张床上、把最后一块哈密瓜留给了自己......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自己,让人心疼又不忍。姚君和朱一诺的演出更是本色:姚君在床上跳新疆舞的情节、朱一诺想尽办法惹爷爷开心的情节,这一些都这么生动又真实,全然没有当今童星令人反感的油滑。

这部电影排期之少也足以令人叹息中国电影发行人的无知和商业嘴脸。你们怎么好意思在《山楂树之恋》这样的电影上用上“纯真”或“纯洁”这样的字眼,而面对这样一部佳作时却毫无人文情怀早早将其下档?毋庸置疑,顾长卫、蒋雯丽夫妇必定是这个时代的中国知名影人中最有人文情怀的导演,他们至少不会像冯小刚一样满眼都是商业标签。没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真是我的一大遗憾,电影精彩程度绝不辜负我长达一年的期待。观影过程中的心境,和我跟爷爷在一起时一样心安且温暖。这部电影即使无法在中国影史上留名,也会排在我个人观影史的最前列。

 6 ) 我们天上见:关于童年“爱”的回忆

当电影在蒋雯丽的旁边声中结束的时候,我的双眼已经湿润,灯光逐渐变亮,我却蜷缩在影院的椅子里久久不愿离去…..

    可以说这是一部用心的电影,里面的每个画面都饱含了蒋雯丽浓浓的感情,这点只要你是一个曾经有过那样相识经历的人都可以轻易的感觉的到的。小时候我也在姥姥家长大的,这点和电影里的小女孩也有一丝相同的经历,但我那会常常看到我的爸爸妈妈,而我的姥姥家也有一大家子人,这让我比电影里的小女孩多了几分热闹,但上辈人对孩子的爱是相通的,当看到电影里姥爷惩罚小女孩的时候会说“说谎的孩子会被妖精吃掉脚趾头的”,我不禁会莞尔一笑,想想姥姥大约也是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记忆里姥姥总是一份利利索索的小老太太的模样,姥姥爱干净,所以总给我洗衣服,夏天的衣服上总有一股淡淡的肥皂的香味。姥姥操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每天都是忙碌的,偶尔地上没有活了,姥姥就会坐到炕上做起针线活,那时候我就会蜷在姥姥的脚边为姥姥把线从针眼里穿过去,然后我会一个人藏进柜子里开始玩躲猫猫的游戏,经常是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姥姥把熟睡的我从柜子里喊出来。我爱吃面条,特别是姥姥做的面条,小时候无论多晚了,只要我喊饿了,姥姥都会为我用小锅下面条吃,打个荷包蛋再撒点葱花最后再滴点香油,每次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把一大碗苗条吃下去的时候,姥姥就会笑着说“饿死鬼托生的啊,慢点吃慢点吃,没人和你抢的啊”。姥姥没有读过一天书,但姥姥认识很多字,我小时候认识的字和会背的唐诗都是姥姥教的,爸爸就和我说过“如果你姥姥能读几年书的话,那肯定会很不简单的”。姥姥还爱打牌,小时候经常就我们俩在家里打牌,两个人做四个人的样子打牌就这样可以打一下午,每次都是我赖皮才能赢得了姥姥。电影里姥爷和小女孩那种融洽的亲情是无法用笔墨还描述的,在爱之前,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你亲自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当小女孩还小的时候,姥爷为她做了一切,当姥爷有一天不能动的时候,小女孩仿佛一夜间就长大了,当小女孩目送着那辆装着姥爷棺材的卡车消失在雨中时,她是不是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醒来的时候姥爷还可以在身边,但这一次姥爷却再也不会醒来了。
    我小的时候姥姥常和我说“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花到你挣的钱啊,快点长大吧姥姥看着你娶媳妇”,我就会对姥姥说“我长大了就挣好多的钱,然后给姥姥买好多的好吃的”,姥姥就会在这时摸摸我的头笑笑。可没想到身体一向很好的姥姥却走在一直有病在身的姥爷前面,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如此的亲身感受到什么叫生离死别,当我从学校回来的时候姥姥已经不能言语,为了不耽误我高三的课程姥姥在神智还清醒的时候就一再跟妈妈说不用叫我回来,当我拉着姥姥枯瘦的手时,姥姥也感觉到了我的存在,那一刻我的心已经支离破碎。直到姥姥到了天上,还是没有花到我挣得一分钱。人生有太多遗憾,有的一辈子也无法弥补了。

1、 电影是蒋雯丽的自传式的故事,虽然在很多电影技巧方面还不算很成熟,但对于第一次做导演的蒋雯丽来说,这个电影配得起优秀二字。和他的丈夫第一部电影《孔雀》比,我觉得她这次做的更好。用心更深,故事更加流畅,在镜头的调度方面也显得很顾长卫。
可能有的人会说电影的故事太散没有重点,但如果你用心的想下,你小时候的回忆是否也是散乱的无序的。关于回忆,凌乱和随心所欲反而比纯粹的剧情发展显得更加贴切。

2、 关于几位演员的表演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老爷子朱旭表演已经达到了羚羊挂角不着痕迹的地步,老人艺的扎实表演功底让老爷子80多岁了依然可以活跃在舞台上,去年的《风声》虽然只是露了一小脸,但可见老爷子依然老当益壮。和蒋雯丽的相识可能是缘于《刮痧》的情分,蒋雯丽第一次做导演老爷子就来助阵。两位小演员也十分可爱,年纪小一点的童真天性流露,那段和布娃娃说话的戏和被姥爷打手板的戏都让人印象深刻,大了一点的小女孩多了几分倔强和坚韧,或许蒋雯丽在她们身上看见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3、 影片那种暗暗的略有些老旧的色彩和那个时代很符合,看电影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一种回忆的情怀油然而生。电影的摄影师是林良忠先生,长镜头和空镜头的运用尤其娴熟,几个小女孩在雨中撑伞的画面拍得如同油画般秀美。
4、 戒尺、布娃娃、伞、皮筋、老四样…太多对于童年的回忆,太多令导演沉浸的符号。只能说这是一个女人对小女孩时期的眷恋和不舍,对于姥爷的思念,没有哀伤没有哭泣,有的只是念念不忘的儿时快乐记忆。
5、 喜欢这个电影的人会和我一样,久久陷入电影里感怀而不能自拔,不喜欢的人只会让他早早进入梦乡。这不怪他们,本来这个电影就不是拍个所有人看的,她只拍给有回忆有童年有对亲人无尽怀念的人看的。

 短评

少女的成长,爷爷的老去,静静流淌的祖孙情。在生死两端都有亲人陪伴,我们天上见。拒绝相信这是蒋雯丽作品,明明从头到脚都是顾长卫的风格啊,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拒绝署名的宠妻狂魔...

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是蒋雯丽致逝去的姥爷最汹涌的思念。致文革岁月最温柔的一刀。

9分钟前
  • 無 歡
  • 力荐

蒋导啊,你人这么漂亮,演戏这么好,现在做导演也这么好,我越来越喜欢你了!

14分钟前
  • 披头
  • 力荐

特殊时代的祖孙情。画面色调很淡,像水粉画,但亲情很浓。蒋雯丽的处女作,拍的是她自己。4.3/5,瑕疵不是没有,两个幻想情节我都不太喜欢,话说回来,这是我的年度十大华语电影之一。

19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平实,简单,生活化,摄影角度很专业,很有美感,适合在电影院看。

23分钟前
  • 弗朗柿
  • 力荐

中国人的爱,含蓄,细腻,温情,沉重,伟大,大爱,不动声色,润物细无声,但却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26分钟前
  • 安安静静
  • 推荐

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选择拍自传很容易出彩,由内而发真诚且深沉,勾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镜头感很好,最喜欢小兰梦见跨着体操步在绵延的铁路上飞翔,红领巾迎风飞起;另一个俯拍大全景:一大片青草地,一个小人沿着画面中间无限延伸的铁轨由小变大。要相信生命是有轮回的,做好人上天看得见,才能天上见

29分钟前
  • 小海绵
  • 力荐

喜中带伤 暗中有光

32分钟前
  • 无为啊
  • 推荐

真情实感,清新细腻,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虽然在叙事上没什么野心,不过作为女导演的处女作来说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细分化,肯定有不少观众喜欢这种风格,服务好这部分观众就足够了。(有1星是给处女作的)

33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雏鸟反哺,是这个世上最美的情感。美过其他任何曾让你动容过的友谊爱恋。

36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五星给爷爷两次学孙猴儿,溅泪

40分钟前
  • yoyomygirl
  • 力荐

蒋雯丽的处女作颠覆了很多很久以来对她的刻板印象。作为演员的她和导演的她,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无缝转接。相比于徐静蕾时而略显造作的作品,年龄和阅历的渗入还是给了蒋雯丽更多中国女性的发言权。原来,最苦难的历史,不仅可以直抒,可以反讽,可以狂暴,可以暗哑,还可以于平凡中见真章。

4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片中画外音、方言和口琴的这些声音运用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部分。平淡的情节发展,没有半点戏剧冲突,可就是这种真实才最具感染力和张力,但个人气息太过浓厚。★★★☆

48分钟前
  • Q。
  • 推荐

唯有生活,才是真。

50分钟前
  • 远近
  • 力荐

1、近来少有的好剧作,剧本呈现中心对称的镜像结构,或者环形结构,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2、拍得很节制,镜头干净沉稳,顾长卫老师,您为何不署名……3、幻想段落分段,有一段直追《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4、旁白很《立春》,海报和几个镜头很《孔雀》,顾老师您为何不署名……

5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很久没有在影院看到过这么朴实的电影。有几个艺术的镜头美到极致。到最后哭西流了...

60分钟前
  • YoyoRan🤍
  • 力荐

评三星的人,你们不会懂的。

1小时前
  • Yolanda
  • 力荐

片名不好听,但电影很好看。即便作为滥大街的“一老一少”温情片,也新鲜感十足!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一部奢侈的电影,留住的全是极其私人私密的记忆,激发的共鸣有限。但还是有许多人眼睛红了,包括我。它刚好与我的童年记忆高度吻合,包括养兰花、戒尺、针线活儿和睡前一起摸耳朵、转眼球……它刚好捡出了我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记忆里的所有琐碎。仙去的因此令人倍加怀念和眷恋。外公、爷爷,咱们天上见

1小时前
  • 小啤酒盖子
  • 推荐

生活是中国最靠谱的编剧。

1小时前
  • 默语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