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HD

主演:柯震东,陈妍希,敖犬,郝劭文,蔡昌宪,侯彦西,弯弯,邱彦翔,王彩桦,柯义浤,黄逸祥,李凤新,黄柏钧,赖雅妍,高丽红,李维维,严艺文,蔡武雄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2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4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5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6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1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14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15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16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17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18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19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在还没有获得女神青睐时,左手永远都只是辅助!!!  柯景腾(柯震东 饰)和他的一群好友,爱耍帅却老是情场失意的老曹(敖犬 饰),停止不了勃起所以叫勃起的勃起(鄢胜宇 饰),想用搞笑致胜却总是失败的该边(蔡昌 宪 饰),胖界的夺爱高手阿和(赦绍文 饰),从国中到高中,一直是不离不弃的死党。他们都对班花沈佳宜(陈妍希 饰)有着一种纠结的感情。一方面,他们瞧不起这种只会用功读书的女生,另一方面他们又为她的美好气质倾倒。因为学习成绩较差,柯景腾被老师安排坐在沈佳宜前面。因为他的一次英雄救美,她开始用强制的方式帮他补习功课。此事令其他兄弟羡慕嫉妒恨,但是大家都未说破。毕业后,柯景腾和沈佳宜在各自大学保持恋人般的联系。直到他举办自由格斗赛,事情才出现了变化…… 这一连串下,原本按兵不动的好友也都纷纷加入女神争夺战!但是麻吉诚可贵,青春价更高,若为女神故,是否二者皆可抛哩?!  本片根据导演兼编剧九把刀在2007年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柯震东凭借本片获第48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春娇与志明粤语真爱如血第二季光天化日之下应召女郎1988四大天王2006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家人欧阳万成 猜猜有多贵假日之旅异世界居酒屋 阿信第三季~皇帝与欧利亚的公主篇~家庭晚餐寂静的山林巨人杀手杰克徐海东喋血町店寻找席拉暴走家丁没有妈妈的10天海军罪案调查处第二季纹身女友逆青春塔皮第一季满城云雨锁淮舟河边的错误三叶草绿地黄花刺杀据点坏家伙们2014弗洛伊德与晋长安女子警察的逆袭/秘密內幕~战斗吧!派出所女子世界末日2013与恐龙同行异空危情卸甲归来情与法云巅之上检察方的罪人(原声版)劫机惊魂欢天喜地七仙女 2005缉私群英马里兰庄园巴尼冒险记情迷越南粤语老炮儿(网络剧)午夜之后

 长篇影评

 1 ) 一生所爱,Say Goodbye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涉及轻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由于九把刀的跨界身份,很多人觉得,作为长片处女作,他想要做好,真的很难,华语电影圈中更是不乏有被毁掉的各种例子。结果,九把刀不仅成功了,而且影片超级卖座。这个事情可以说明两点,一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的完成度不错,在青春片的基础上拍出了新意。二是经过《海角七号》、《艋舺》等电影的开路,岛内观众重新对国片产生了热情,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机制。

把《那些年》跟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相比,一个讲情怀,突出细节;一个玩技巧,偷师现学。两部电影格局类似,但是《那些年》的故事更通俗,卖点也更突出。励志、同性、小清新、青春残酷……在《那些年》里,这些台湾青春片的关键词似乎不再显眼。从主人公入手,九把刀去掉了宅男的猥琐气质,变高变帅,可算型男一枚。这位柯景腾不是文艺男,更不算好学生,没事做就是自个在家,还喜欢拳打脚踢。与之相比,我不禁想起有人是这么讥讽《艋舺》:明明是一堆娘泡,偏偏要混黑道。然而,标榜自我是有限度的,所以《那些年》的其他话题尽归沈佳宜。要知道,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她不仅学习好,更清楚知道自己漂亮、有很多人追,她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这样的女孩子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沈佳宜即便联考发挥欠佳,她大学以及后来的人生轨迹,始终是非常正确。看在柯景腾眼里,也就是完美的幸福——连毒药或者葡萄酸的心理都没了。

影片早早确立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先是死对头,不巧又成前后桌,然后他一借、她一还,感情就做到位了。再后来,就是很多人的初恋情节,约会、异地恋、情感安慰,只是在电影里,女孩子走得永远要比男孩子快一拍,阴差阳错,造化弄人,离别后就此天各一方。在一些人看来,《那些年》要讲的东西已经有一套组合模式,九把刀恐怕也料到了,所以他特别推崇最后十分钟,那就是意料之外。即便沈佳宜不再是昔日的沈佳宜,但柯景腾还是过去的柯景腾。女的希望男的成熟稳重,这个从来不错。但是,你很难说清楚,她会不会喜欢他们身上的孩子气。柯景腾为自己的幼稚买了单。也是到了最后,他才意识到,当年本该说出口的道歉,自己还是没能够开口。要强自负,任性过头。如果把柯景腾和沈佳宜放到千千万万的校园爱恋中,他们算不上特别的,也不狗血。类似学习比赛的东西,其实更是内地这边的强项(还有高考约定)。

当《九降风》整体呈现出偏蓝色调,《那些年》的色调就是偏黄,怀旧综合症的选择表现。当然,从故事上说,它也是整体偏黄,黄到让人难以置信,比如手枪队、光身子的裸体餐桌。还有很多人不理解,《那些年》为什么耗费过多的篇幅去介绍朋友,介绍大学室友,比如说阿和老曹他们,出场介绍一次、联考介绍一次、毕业后再介绍一次。的确,从帮助主线的功能上说,这些戏份是庸余累赘——尤其是厌恶下三路的观众,他们更会觉得导演不停在暴露低级趣味。然而,这些东西却是某种真实。道理很简单,柯景腾处在一个怎样的朋友圈和人际圈中,那也关系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九降风》用棒球和BB机点出高中记忆,《那些年》却有点不管不顾,一味从私人电影的角度出发。就像网上总有闲人出这样的题目:80后肯定做过的一百件事等等,可是,总有人会是例外,半数都达不到。那并不是火星人空降,只是因为他们深陷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学习或者贪玩。再不然,还像个孩子似的,对周围世界的变化和信息,并不好奇。

对校园青春的反映上,《那些年》中规中矩,没有太过美化或者沉溺其中。考虑到它有一条长长的时间线,像沈佳宜就经历了三次的形象变化。或许,它的主题其实是时间,回不去的时光。“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et back homeward”,在《金色梦乡》里,伊坂幸太郎假借人物之口这么说道,“这是我现在的心情,大家已经无法回到那个时光了。以前,曾经有一条可以回去的路,但是不知不觉之间,大家都上了年纪”。言外之意,是回不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失遗憾,幸好,还有电影。看着看着,很多人会触碰到到深处的真实记忆,《那些年》就像一台时光机器。杨德昌也假借人物之口说:电影让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九把刀肯定跟我们一样,希望这是真的。【北京青年报】

■入评理由:今年台湾的高票房片(3.8亿新台币),香港上映后连破记录,2011年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员和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提名。

■一句话点评:继《九降风》之后,又一部饱受好评的青春片,借助主人公的往事追忆,在回流的时光中,很多观众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2 ) 如果看起来很美好

1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和以往所有看过两遍以上的电影相比,过程是截然不同的——通常总是在迅雷下了种子,遇到特别喜欢的,才去买盗版碟、蓝光甚至跑一趟电影院。这一次则正好相反。
两个月前去台北出差,工作任务不重,于是逛了逛几处有名的景点,也专门去影院看了早先听说的所谓“口碑超好”的“那些年”。原本以为下档了,不过一些小影院仍然坚持不少的排期,可见票房还是可以的。

2
不知道为什么,回来以后时常想起它,有强烈的再看一遍的冲动——电影院散场时零星的掌声和一整片的低低的哭腔,当时这令我非常讶异。
于是回来后,在网上又看了一次所谓的“待广电总局审查的”被阉割版的“那些年”,说实话,两个版本差不多,说有差的人一定没看过台版,而且对广电总局存在“惯性敌视”。
从电影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想要被打足60分都是困难的,和台词中反复出现的“幼稚”一样,它的电影技法也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除了后期剪辑中能够看出一点儿专业人士的痕迹外,情节跳转、摄影手法、画面布局、故事的张力和饱满度、对白、色调、道具、以及一系列的细节等等,都不甚专业甚至“幼稚”——这里面也包括了被一致叫好的电影配乐以及音效——与粗制滥造的台湾偶像剧的差别,仅仅是摄像器材贵了。

3
不过,我还是要坚定不移地给它打足5分。
因为情感,回忆,以及真诚。

4
因为我们的每一个人的青春都是这样的。我们大概不会在上课时打飞机,大概没有胆量在老妈面前一丝不挂,大概还不至于操过大学室友的屁眼。
但除此以外的,我们都经历过。
我们也光着脚丫并排坐在操场边的旗杆下聊未来,也折过小船灯放到学校边哄臭的河塘里,也在大雨倾盆的夜晚狂按她家楼下的廊灯,也在地震来临的当口疯狂地把手机打到没电;
我们在女生面前,变过魔术、写过情书、打过篮球耍帅、借过橡皮搭讪;
我们拔过喜欢的女孩的气门芯,剪过喜欢的女孩的马尾辫,用圆珠笔画花过她的白衬衣,也抓过小蛇放到她的抽屉中;
我们会故意留下来和她一起值日,故意提着沉重的水桶从她面前走过,故意理直气壮地和她吵架,故意绕个弯骑车——跟在明明放学不同路的她的身后;
我们在她伤心时一起落泪,在她高兴时一起大笑,在她难堪时为她解围,在她离开时默默祝福……

我们都在毕业前的那天抱着吉他大闹女生宿舍,但其实每个人只想唱给某一个人听;
我们都聚在一起看过饭岛爱、小泽圆、大浦安娜,却谁也不知道手枪以外的真实滋味;
我们都为好兄弟递过情书,而那个女孩自己已经喜欢了三年;
我们都在失恋时一蹶不振,但其实那些美好的女孩们,从来都在帮助我们成长;
我们都在告白时心跳加速,在面对告白时心头窃喜;
我们都在青春的当下,期待快快长大,又在长大的当下,感动自己的青春……

5
电影中有一处对白给我蛮深刻的记忆,五个都喜欢过女主角的男孩们,在女孩的婚礼上说:“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女孩的时候,要真心祝福他们永远幸福快乐,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像我们这种背后放箭的,才是真爱。”
然而,当女孩挽着丈夫的肩膀,在红地毯上走过,笑意盈盈,甜蜜满足时,男孩对自己说:“我错了——原来,当你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一个女孩,当她有人疼,有人爱,你会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
我相信这大概就是真爱吧。即便在这个物欲横流、虚假龌龊的世界中,这样的爱,也一定存在。
——起码,我们愿意憧憬它的存在。

6
我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感动者自然大有人在,而不屑者同样也会有。
坦白讲,这不是一部成熟的电影,编剧兼导演九把刀既缺乏剪辑功力,也没有驾驭一个好故事使之成为剧本结构的能力,他更无法在一部青春电影片中承载起有关青春的价值和思考——而这其实是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说,他只有能力去尽力完整地呈现那段他已经无法抓回,却又不舍抛却的回忆。
相比较在30岁拍出记忆碎片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在31岁拍出剪刀手爱德华的蒂姆•伯顿,在34岁拍出杀手莱昂的吕克•贝松,在33岁拍出七宗罪的大卫•芬奇,以及同样在29岁那年就拍出两杆大烟枪和光荣之路的盖里奇、库布里克,已经32岁的九把刀肯定是个没有前途的导演。把“那些年”吹上天显然也是不恰当的。
但是他的真诚,那份对于逝去青春的怀念、崇敬甚至有些惶畏的态度,足以让每一个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致以敬意。

7
“那些年”是一个掺杂了很多元素的混合体——寄托了七零年代末的这代生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人生观,同时又在爱情理解的层面,做出了和以往截然不同的阐释。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一方面,九把刀无论在原著小说里还是电影作品里,都流露出了浓重的自恋意味,这种“感觉良好”的优越感,使电影的整体基调比较怪异;另一方面,他的对于青涩的浓厚的学生时代暧昧情感的细腻讲述,又直指人心,简直就是对我们往日岁月的真实还原。
纯粹而炽热的青春回忆、极会讲故事的丰富想象力,并不算丰满的人生阅历、加之相对苍白的电影技巧,四者矛盾地结合在一起,有些怪。但我想这也正是有这么多人喜欢看它,并被它深深吸引的原因吧。

8
相对而言,台湾人骨子里确实有一些更“纯粹”的东西,他们的“久负盛名”的文艺腔不是杨德昌侯孝贤们关在黑屋子一边绞尽脑汁一边狂打手枪意淫出来的产物——他们是真的很文艺,而这种文艺的源头,在于对美的东西的真诚的向往和追求。
大多数台湾人没有内地人思维中的装逼、蛋逼、纯爷们等等概念,不会有对“小清新”天然的讽味,不会有对“小资”莫名的敌视,不会有对“文艺青年”称谓扭扭捏捏的闪躲和自嘲,也不会有对“青春偶像剧”与生俱来的俯瞰的鄙视。
我觉得在某种维度上说,这是内地文化背景现状的一种悲哀,我们似乎总有太多自命不凡的优越感,似乎只有最具深度的才华的高雅的专业的苛刻的文艺作品才配得上我们高贵的灵魂和内涵。
幼稚的人找不到女朋友,天真的人得不到理解,善良的人自己都觉得自己好像是傻逼,工作以后还套牛仔裤T恤衫的男人肯定没本事,工作以后还穿学生装绑马尾辫的女纸那是在装纯,而装纯的女孩肯定不纯。讲话太深度人家骂你装孙子,讲话没深度人家理都不理你,讲话深度刚刚好说明你丫没个性,索性不讲话,只能一个人慢慢变老。
看到一个30岁的大男人或者40岁的老女人还在悲春伤秋、唏嘘回忆、感怀青春,好像所有人都觉得他们忒没出息——所以,纯爱的简单范畴的电影,诸如台湾的海角七号,日本的世界中心呼唤爱,韩国的假如爱有天意——这类影片,我们再也拍不出了。
这类影片其实是很好很好的,尽管它并不高级。但是人们需要他。这是所有人的青春,一去不返。

9
坦白说,这个既看不惯幼稚的“肤浅”,又看不惯深沉的“装逼”的臭毛病我也有,而且很严重。我以前总是觉得冷血动物比五月天牛逼,觉得高旗比金城武帅,觉得超载远胜过什么苏打绿,觉得窦唯比周杰伦有才华一百倍,觉得台湾偶像剧香港TVB这是些虾米鸡巴烂玩意儿啊……我不明白为什么盗梦空间、三个傻瓜、海豚湾这些电影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明明很一般嘛,我也不知道十一度老男孩,怎么就能骗去这么多的眼泪,懂不懂电影啊……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对的,然而我越来越发现,其实是我错了。
我已经过了三张的岁数,但还是喜欢看这些没营养的纯爱的档次很低的青春电影,是真的喜欢看。我希望内地也能出几个九把刀这样的导演,不需要技术和思想,只要足够真诚,足够直接,那么我一定会去电影院支持的。

10
电影里头,女主角说,如果柯景腾跟我告白的话,我会很高兴。
那么你是否也想过这样的问题呢:
如果青春可以再来一次的话,我会珍惜。
如果曾经的那个好女孩没有走,好好对她。
如果兄弟再让我递情书,揍丫一拳。
如果还是那样的一个夜晚,我会说出“我喜欢你”四个字。
如果她哭了,吻她,如果她笑了,吻她,如果她什么都不做,吻她。
如果你说,现在就可以告诉我答案,我一定说好,我要听
……

如果有一样东西外表看起来很美好,那就去好好欣赏她。

 3 ) 言过其实的台湾青春热

只能说,言过其实了!marketing做得太好了,对香港市场了如指掌,大家着魔似的涌到戏院看。
九把刀以为我们懂,但其实有些只是他自己懂而已。故事结构有点分散,中间好几回我都觉得有点闷。这种青春片2个小时,冗长了点,小清新不一般都是100分钟搞掂么?编剧身兼导演,舍不得剪。还有一些貌似充满人生意义的台词,”我要成为厉害的人”之类的,对主题没有帮助,事实上,主题本来就不明显,说来说去还是舍不得剪掉。恶趣味有点多,电影不是讲故事,不是回忆录,还是需要一些抽象概念的。最后,如果我们觉得好笑,觉得有一些共鸣只是因为谁都青春过。讲完。

 4 ) 那些年,我是一个很矮的女孩

我一直怀疑,小时候念书好,是不是因为自己长得矮。

我真的长得很矮,绰号叫“菜头”,成体后全长不到160公分。无论是小学、中学、奥赛补习班、英语强化班、还是学乐器,我坐在所有教室的前三排。广播操排在最前面,有时候群肢乱舞错得离谱也全然不知。班级里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偶尔站起来跟我讲话,我要仰起头才能跟他们面对面。后来跟男孩子接吻,也要站在高一点的台阶上,或者是对方很迁就地屈膝蹲下,才能够到。

不过上帝总不会亏待谁。因为矮,我看到的世界,跟别人是不一样的——离大地和孩子更近一些的视角,连花骨朵儿都看上去更大一些。注意力更集中的视角。比如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我都不知道后面几排座位上发生了些什么。

于是很有幸地,我与女主角一样,在中国念书的十二年里,喊起立、做班长、几乎每年以班级里最多的票数拿“三好”……其实那个我,除了念书和考试什么都不会。除了分数和奖状,还有什么给予我肯定的东西?当时,没有。几乎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围绕着分数。“用功读书的女孩”,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趣也最没有用的一群人……

所以当我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对青春和爱情,对你追我往的朦胧情愫,都没有太深的体会,那些男孩无论是在打架还是打手枪,也统统与我没关系。我只看到沈佳宜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联考后双手抱着膝盖在路边抽泣:“我只会念书……我只会念书……从国中到高中就只会念书……却还是考不好……”

这段我一边看一边哭,难受极了。最擅长考试,也最害怕考试——如果没有考好,是不是就一钱不值了?曾经的我,做了很久的“沈佳宜”。很小开始品尝“虚名”带来的甜,却没有获得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能力。结果,身上滋生膨胀的自负情绪,还有与之相伴的对于失败/挫折的惧怕。至今,我还会做考试临场发挥失常或者忘记写作业的噩梦。怎么样,是不是很丢人?

电影里给我印象很深的另一段情节,是众人坐在海边聊毕业后的计划。轮到沈佳宜时,她说:“我对自己的未来其实没有太多的想象诶。” 两只眼睛空空的,对着大海,一望无际的迷茫神情。Tomorrow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really?

不知道等待在自己面前的将是什么——也是我选择出国时的状态。那时只想着,要去美国,要去美国,要去美国,接受更为自由和更有挑战性的教育,要去美国走出自己的安全地带。更为确切地说,是一种概念上的追逐。去了以后要如何,完全不知道,把当时未知的自己交给未来未知的自己,多奢侈的冒险。

(念书的时候,整天对着书本,没有时间想那么多……)

同一个场景,柯景腾却说:“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那是年轻人对未来拥有的另一种答案,有一股打不散的犟气在,会让人想起天泽圣司,我最欣赏的青春片男主角。

如今的我,是不是已经变成那个样子,可以从以前把考试和院校理解为“目的”,到现在把它们理解为“手段”,并且敢去回答导师问的“十年以后你想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样的问题,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不再做“沈佳宜”!

可是,这个“我想”里面有疯狂的成分,不随大流的成分。跟妈妈聊天的时候,她总是说:“你过得开心最重要。我希望你做一个平凡的人。” 平凡的人……这是我最难做到的……妈妈,对不起……虽然我很容易因为小事而享受到快乐的满足感,但我不甘于平凡,我不想要别人要的东西,我想追求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会说,“你女儿在跑5000米,别人在跑800米,请你相信她。”

坐在第一排,专心自己手头的事,不去与别人做无谓的比较——让我继续“矮”下去吧。

————————————————————————

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上忠告他的学生:如果几年之后你接到母校的邀请,要求你回校参加五年一次的同学聚会,那是件危险的事,你不要去。他认为,

聚会会逼着你回头审视在刚毕业的短短几年你所取得的成就,而且是以你同学们的标准,而不是以你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功标准,来评判你的成就与收入。你默默计算着自己与他们的差距。整个同学会将引发你关于职业成功与个人价值的巨大焦虑和徒然担忧。更糟糕的是,对5年后重聚场景的设想会影响你现在作出的决定,你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职业以便在短期内获得显赫的资历,或者很快就赚大钱,以便能衣着光鲜地参加同学聚会;你会将那些心中规划已久但是不会马上实现的梦想束之高阁,去从事那种你实际上不喜欢,但却让你有钱买得起高级轿车的工作。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失去自己的职业目标或者对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视而不见。

————————————————————————

 5 )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初中的时候,喜欢同班的一个男生。他也是坐在我后座的男生,因为他坐在后面的缘故,也曾经让我的生活变得很不一样,每天进入教室,都用最好的姿态,度过可能在他眼中的每一秒。

听他喜欢的乐队的唱片,看他喜欢的动漫,了解他喜欢的体育项目,甚至穿他喜欢的颜色的衣服,留他不经意说过好看的发型,买他也喜欢的零食,都是那个年纪会做的事情,现在想想,都不可思议。

也曾经早早起床,骑一个小时自行车,等在他家附近隐蔽的小路口,看他骑车从楼群中转出来。我总是想,骑车追上去打招呼,说,好巧哦。等了很多很多次,为了不会错过,每次都提前很久,有很多很多个冻得瑟瑟发抖的早晨,多到我自己也数不清,有时候会等得跟他一起迟到,但是,其实我从来没有追上去,说,好巧哦。

初中毕业之后,我们去了不同的高中,有一天我骑车去他的学校找他,他的高中真远。那时我们还没有手机,我只在一周前的信里说,下周五我们学校运动会,下午不上课,我去找你吧。不过我知道我可以在学校门口等到他,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擅长在人群中搜索到他的身影。那天我们从他学校走到必须分叉的路口,走了2个多小时,虽然已经完全记不起都聊了些什么。

想想看,虽然已经是21世纪了,不过那个时候我们还在通信,高一的时候,我每周都会写信给他。当时还写着一手很烂的字,真是丢脸。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我会好好练字,有一天,用一手漂亮的字,写情书给我喜欢的男生,但他之后,我再没有给喜欢的男生写过信了。

后来的事情很戏剧化,高一快要结束的时候,先表白的那个人是他,拒绝的那个人是我,也许我希望,我们不要这么早在一起,我们可以等一等,可以更有信心地面对感情,或者是小女生的情绪作怪,希望他是那个能为我多做一些事情的人。

就像柯景腾。

虽然柯景腾似乎很幼稚,不论是一场表现自己强大的格斗比赛,还是一个关于长高三公分的小小誓言,或是希望等到最完美告白时机的心愿(后两个见原著小说),都令我动容。

小说中在阿里山没有等到日出而错过表白的柯景腾想,“告白的方式仅仅是表象,也许告白的结果不会因此而改变,但是,‘如何在惊喜中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意’却也绝不是愚蠢的把戏,而应该格外珍贵。”所以他希望有这样有把握、完美的时刻,让那个女生每每回想起来,都会难忘的时刻,他可以多努力一点,多等一阵,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

在我看来,这不但不幼稚,反而很美妙。这实在是个人人都很迅捷的时代,希望尽快追到喜欢的姑娘,希望尽快跟姑娘上床,希望男朋友尽快赚到一套房子,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慢,即使是中学生,恐怕也已经不会再做传字条、写信、放学后一起温书、或是等在ta家路口这样的事情。

这就是《那些年》最触动我的地方,“请让我继续喜欢你”,请让我为你多做一点事情,请让我变成更配得上你的人,请你等到我最终有把握,有勇气,敢于向你表白的时候,请你在看到其他男生的时候,想到我,还在因你而发光。

说起来,我和他的大学在一个城市,有一次周末我去找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玩。忘记游戏是什么了,但是一贯有真心话大冒险的环节,输了的两个人被要求隔着扑克牌kiss,他很大喇喇地说,好啊,拿过扑克牌轻轻放在我嘴唇上,然后吻过来,我睁大眼睛看着他,心都要跳出来似的。那是我们唯一仅有的一次近距离接触。对,连手都没有拉过,却是属于我最美好最缓慢的一段感情,有一个最完美的结局。

这些事也许他从来不曾知道,但这并不重要。

《那些年》的动人,并不是因为这些错过的、抓不住的青春惋惜,是因为,我们似乎很难再慢下来,不会再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做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等待,比如梳一个他夸过好看的发型假装不在意地走过,比如拿着IC卡在路边徘徊很久打一通电话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去听他喜欢的唱片为了能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比如努力做一些自己可能并不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如变成一个更加优秀更加与众不同的人……这不简单地是“为了感情改变自己”,而是难能可贵的缓慢的心意,想要一起前进的感觉,让人心里酸酸的,也暖暖的。

所以《那些年》另一个打动我的地方,就是“谢谢你曾经这么喜欢我”“我也很喜欢,喜欢你的我自己”。通篇并没有执念,没有伤感,而是真心感激沈佳仪在他生命中扮演过的角色,反之亦然。因为互相的理解和信任,始终保有着一分真诚的感情。我也一样,感激他们曾经让我有如此缓慢而绵长的、属于青春的悸动,如此积极地认真地生活,让我的生命都发光。

更多的我们,不会像柯景腾一样,有机会买一个最贵的梦想,制造一架时光机让男生与女生重逢,不会让曾经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留下痕迹的人知道,曾经为ta做出的一点点所谓付出,和自己得到的一点点改变。

然而,大概柯景腾已经成长得,不再需要依靠别人的力量,就能够强大起来,做更好的自己。

我也是。

 6 ) 只要曾经发光过,就不会有烂结局。

我最感谢九把刀先生的事,就是他让我知道:若是一段爱情中没有一点让你甘冒傻气的“热血”,那该变得有多么无趣。

大学时代开始看他的书,第一本就是《那些年》。

那是个寒假的清晨,当读到沈佳仪收到“眼中的苹果”,终于感动得打电话给柯景腾时,我躲在被子里,不知为什么,哭到个不行。

也许当时只是单纯觉得这家伙很有种,为了喜欢的女生,居然愿意努力用功去读书。在我看来,念英文和做数学,这些事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比故意淋雨或是拿烟头烫自己这种烂把戏要男人得多。

不过很可惜,那时候的我,喜欢的是一个不怎么在念书又爱死电脑游戏的男生,而我为了那份爱情可以做到的最热血的事,也不过是在冬天熹微的晨光里,对着复杂的游戏页面伤脑筋,然后笨拙的帮在补眠的他养兵、屯粮,盖房子。

虽然和九把刀比起来我的热血指数实在弱爆了,但却一点都不影响我喜欢他笔下的沈佳仪。

那样清秀乖巧,气质优雅的功课达人,在九把刀一点都不扯淡的叙述中,亲切得就像是自己班上某个的可爱女同学,也许是学习委员,最不济也是语文课代表。反正就算是全班男生都排着队递情书递情书给她,也无法引起你半点不友善的嫉妒之情。

我看着电影里陈妍希仰头微笑,眼睛弯成两个月牙儿,嘴角有浅浅的酒窝,发自内心的感到真美好。

时光仿佛把我们都带去了1994年的精诚中学,走进美术甲班二年级的教室。我们第一眼就能看见洋洋得意的柯景腾露出一口白牙在大笑:

“我厉害起来,可是连我自己都会怕的。”

于是我们在一边,静静地看着沈佳仪微微皱眉,很勉强的对他嗯一声,无奈的接管这个自大狂。

看着她每天毫不愧疚地用圆珠笔戳他的后背,然后很三八的说:“你眼睛为什么红红的?昨晚又熬夜对不对?”

当她咕噜一口喝掉柯景腾送去的早餐牛奶,心满意足的在唇边留下一圈淡淡的白色泡沫,我们好像能听见柯景腾和他的追爱阵线联盟在内心大声的咆哮:“妈的!也太可爱了吧~”

当她就算赢了比赛,还不动声色的为柯景腾绑起马尾,我们心底深处的那个小人,又都仿佛和柯景腾一起化身《陆小凤》里那个衣袂飘飘的花满楼,一闭上眼,就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而又仿佛只是一眨眼,耳边似乎又响起滂沱的大雨声。里面夹杂着柯景腾满腹委屈:“你为什么不能单纯替我高兴就好?”,还有沈佳仪的毫不退让:“那就不要再追啦。”

这些让我记忆犹新的情节,有一些并没有在电影里着力的刻画,有一些甚至被淡淡的一笔带过。但却仍然像是编织起一件温暖的旧毛衣,随便露出一点线头,就能牵扯出我们无数的记忆。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部毫无悬念的电影,我一开始就知道结局,清楚里面的每一个的情节,了解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我和所有被感动的人一样,不过是想在里面找一找自己,找一找人生那些遗失在最好时光里的部分。

2011年,沈佳仪成为了这个夏天最幸运的女生,从台湾到香港,她的名字被一份曾经的爱恋拉出了漫长的八年时光,拉上了大银幕,拉到了无数观众的面前,代言起他们心里那个没有被现实蹉跎,没有被世界崩坏的地方。

如果模仿男主角的语气,那就是:对于这件事,我…一…点…都…不…意…外。

但凡你看过任何一本九把刀其他的系列,你就会发现,所有的爱情故事里,不管是什么坏境,什么身份,甚至不同的种族和性别,但是:最爱的马尾,友情万岁的公平竞争,浩浩荡荡的追爱小组,义无反顾的热血爱情……这些几乎都是永恒不变的元素。

而这些元素拼凑的主题,无论戴着怎样的面具,掀开,里面都只有一颗苹果,名字叫做沈佳仪。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你是我的无价之宝。

就算是对于九把刀的桥段烂熟于心的我,在一周前的金马奖上看着他带领着年少时那群死党,隔空对着远方的沈佳仪高声呼唤:女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你~的时候,也依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们都已经过了30岁了,却穿起和17岁那年一样的制服,他们的台词背起来有点僵硬,偶尔一个动作做出来也显得十分笨拙。但我欣赏那一刻他们脸上再自然不过的笑容。

引言人的字幕上打着他们的名字:

曹国胜,谢明和,柯景腾,廖英宏,许博淳。

那一刻,我希望他们能够这样下去,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因为毕竟,曾经被同一个女孩点亮过青春,这种事说起来真是美好的可怕。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情节在小说里不曾出现过,沈佳仪终于难得的抛下了少年老成的“假正经”,很小声但不容置疑的对教官呛声:

“不可以叫我们怀疑自己的同学。”

我不知道那群和她一起罚蹲的男生当时心里的会有多少的惊喜和感触,但看着电影的我,真的好喜欢那个沈佳仪,那个一边嚷着好丢脸一遍哭得稀里哗啦的她。

那一刻,她不再只是小说里那个功课好气质佳的优等生,也不仅是脑袋聪明又爱装成熟扮大人的乖乖女。她一下子变得有原则,讲义气,重感情,忽然就那样鲜活灵巧,有血有肉起来了。这样的沈佳仪,真的很棒!很值得大家排排站好,然后气壮山河地对她吼一句:

“沈佳仪!你超正点的!哭起来也超正的!”

电影的结尾是九把刀先生想要认真守护的苹果,所以就算很多人都已经看过,我也不想再剧透。

可是我必须得说,就算这个结局,很幽默,很帅气,充满了九把刀式的浪漫和疯狂。但在我心里,却总是比不上真实人生里,当沈佳仪走过红毯时,凝望柯景腾的那珍贵的10秒钟。

那短短的10秒钟够她想起些什么呢?

是高中时期他故意冒着大雨剃来给她看的滑稽的光头,还是大学时代他鼻青脸肿的在那个无聊的擂台上被丢在自己脚下,又或者是那个惊心动魄的地震夜晚,他们像老朋友一样敞开心扉,羡慕着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的自己。

我不知道,但我想,坐在台下欣赏着她一袭白纱的柯景腾,应该也会看见曾经的自己在微笑吧。

那个用尽全力喜欢着沈佳仪的自己。

那个自己也很喜欢的自己。

那个无时无刻,都在发着光的自己。

我当然也不是没有纠结过这个结局,可怕:明明一部爱情小说,然而男女主角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在一起过。

可是,或许就像蔡康永说的那则寓言一样:

在宁静无人烟的山谷里,有一只小鸟唱了有史以来最美妙的一支歌,然后就飞走了。

没有人听到过,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留存。可是你能说,这段歌声就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么?

这个世界的可爱可以体现在:每个男生的心里,都会有个属于自己的沈佳仪。

而这个世界残酷却是体现在:不是每一个女生,都有机会成为别人心里的沈佳仪。

不过我想,那应该也没什么要紧。

反正恋爱这种事,如果你不认真,不勇敢,怕受伤又没决断,不管多少人爱你,写来写去,故事都总是会烂尾的。还不如带着九把刀先生教给我们的那一点热血,步伐轻快的上阵吧。

因为前路漫漫,随时充满了坎坷和黑暗。你要是自己不发光,那个人又怎么能看得见你呢?

 短评

今晚无读圣经,无祈祷,也没有看新约讲座;安安静静地看这部影片:心疼,那远远逝去的、几可触摸的青春岁月。然而,心疼于我,是柔情、是拯救、是复活。...近来的日子,信仰于我,几成仪式;阅读于我,犹如西西弗斯肩负的巨石。或许最终仍需期待复活,但心疼却让人知道何去何从。

5分钟前
  • 江绪林
  • 力荐

青春的阵痛就是,女孩永远比同龄男生成熟。

7分钟前
  • Carol
  • 力荐

谢谢你,喜欢过我。

12分钟前
  • Jazz
  • 推荐

豆瓣9.1?!可能是我抱的期待太高了,没想到只是篇流水账⋯⋯歌还不错,陈妍希不错。追女生这件事,男生女生眼中的版本肯定很不一样。

1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如果不是最后那个吻,电影本身并不值五颗星——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爱,它不深刻,甚至肤浅,但因为没有任何尘垢而吹弹即破、丝苦丝甜。这种幼稚是要定格在时光的相框里,用青春做祭奠的只是当时已惘然。 因为不圆满,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没有预想中的没心没肺,也没有喷薄而出的高段位包袱,一派早年台式小清新的调调,不痛不痒但显然更为肆意与娱乐化,叙事上有碎片化的迹象,但真可惜这种路数实在是太多了,要说感动与煽情远比不上日系的同类作品,论重口味操蛋又不及美式青春片。现象级也就能在岛内晃悠下了,意思不大。

21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

在年轻时候做最真实的自己,最起码我们不会留下所谓的遗憾。

22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最后婚礼开头部分竟然哭了...

23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香港完整版观影体验]干!九把刀,你把多少人的青春拍成了电影!TO 那些我们追过的女孩:希望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会有一点点差别。 PS:电影只值四星,但当知道九把刀原来是把自己的青春故事,百之百真实的连主演名字都没改的搬上银幕时,果断的给了五星,因为你他妈把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做了!

25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其实电影有很多遗憾。相比小说,电影的自由度低很多,从想象空间到具象,情节的取舍,节奏、铺垫等很多处理都不尽如人意,但是结尾的婚礼之吻还是被感动了。就像所有人一样,我们看的并不是追女孩,而是对已逝青春的怀念。三星半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青春就是手牽手,坐上一去不回頭的火車……

29分钟前
  • 甘草子
  • 推荐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沈佳宜。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包括爱情。“恋爱最美好的,就是暧昧的时候。等到真正在一起了,很多感觉都会消失不见。”谢谢本片让我想起了那些曾经喜欢过的女孩儿~【新婚快乐,我的青春。】

32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彰化我现在居住的地方,虽然最后不是完美的结局,但这才是现实的写照。

33分钟前
  • 爱情海
  • 还行

那时候好火,但我一个没谈过恋爱的人也没太多感想。

37分钟前
  • ᥫ᭡້໌
  • 还行

“You are always the apple of my eye.”陈妍希几乎符合书中沈佳宜的所有气质,尽管预告片曾让我失望,但看过电影,嬉皮笑脸的九把刀仍把所有人都带到了那一个只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少,即使当时是苦涩难过,但是现在回味起来都不会有一丝后悔。此刻,你是否还记得曾经用力追过的Ta?★★★★

39分钟前
  • Q。
  • 推荐

“谢谢你喜欢我。我也好喜欢当时那么喜欢你的我。”——既小清新又重口味的片子,高中时恋爱过暧昧过暗恋过的孩纸们都会多多少少因回忆而感伤地微笑或流泪吧。话说@夜凉longway ,我觉得你一定会很喜欢这片子。p.s.里面出现了《爱情症候群》哟~@纪小城

43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沒有遺憾的青春不完整

44分钟前
  • 鄭四姑娘
  • 推荐

青春是手牵手坐上了永不回头的火车~

45分钟前
  • yinny
  • 还行

很少看台湾小清新派的电影,我很遗憾在高中时代没有过这样的回忆,但是相信不论谁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会想起一个曾经走进过自己生活的人,最后婚礼的那一刻,眼泪止不住的落下,虽然是带着笑容,多么希望那个吻是真实的。令人心酸又浪漫的故事,生活总是教会我们在无奈中前行。

46分钟前
  • 吉哲
  • 力荐

“被你喜欢过,就很难觉得别人有那么喜欢我” 久违的台湾青春爱情片,不差于《初恋那件小事》,媲美《小情人》,略逊《蓝色大门》。婚礼出场的音乐“人海中遇到你”一出就直接把眼泪震出来了。青春是我们这些年唯一的灵与肉,或许遗憾更美。最后那个激情kiss点亮了整个电影。“新婚快乐,我的青春“

4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