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烹 剧照 NO.1烹 剧照 NO.2烹 剧照 NO.3烹 剧照 NO.4烹 剧照 NO.5烹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当我们烹饪时我们在思考什么

<图片1>

《当我们烹饪时我们在思考什么》

netflix的纪录片总能在已经被同行涉足过无数遍的领域中用脱俗的手法和犀利的剖析开拓出一条足以让观众惊艳注目的新路,看过《主厨的餐桌(chef's table)》的人一定会对片头维瓦尔第的四季组曲中翩然跳跃于洁白桌案上的各色精美菜肴的慢镜头印象深刻,这部《cooked》也依然沿用了高速摄影的慢镜回放带出的优雅灵动的风格,但更多了一分磅礴,从片头那些辽阔的湖面、焚烧的原野开始,你就能知道,它们又拍出了一部送给热爱美食,但又不仅限于美食的人的好片。

用四大元素的切入角度来探讨食物和烹饪十分有趣,也是充满了浓厚的自然哲学的意味。看影评时发现有不少人不认同甚至鄙视“吃”这么简单基础的民生活动居然还能跟深沉的人类学历史学挂钩,吃就是吃,food porn只要看起来让人食指大动就足够了还追求什么x冷淡的哲学高度,我倒想感谢原书作者和摄制组用如此精妙的视角和美好的手法拍出了食物这一果腹之物在更高层面上的深度,再说了,热爱吃却拒绝对吃这件事有更深的思考,那你跟一条金鱼有什么区别?我想,任何一个真正热爱食物的人都不会抗拒摒弃成见用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的谦虚心态去探究食物烹饪背后的操作理念和自然奇迹,用诗意又不乏理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组成了我们每日能量与幸福感的来源的这日常三餐。



火烤是基于狩猎的人类最早发现的烹饪方式,也是最简单的烹饪方式。火烤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从此人类从无尽的咀嚼中解放出来,并有机会获得更多能量,支持大脑向更加高等的物种进化,同时也引领人们走向畜牧业发展的文明时代。如果没有熟食,人类现在的面貌也会截然不同:牙齿会更突出,咬肌更发达,盆骨更宽,因为要容纳腹腔内更强健庞大用以消化大量生食纤维的消化器官,总之,是一副大大悖于现今人类美学标准的样貌。应该感谢那个人类历史中第一个敢于吃熟食的人,如果没有这位堪称无名的普罗米修斯的勇士的尝试,人类现在大抵都还只能蹲在热带雨林里,过着我在非洲玩泥巴的愉快又无知的淳朴生活。

这集对比其他集感觉上要粗放很多,烤肉这么爽的食物当然要大口吃才过瘾。在西方的饮食环境中,烤肉很多时候扮演了一个将人们联系起来的角色,像中国的火锅一样,烤肉通常是大家聚餐时最喜欢的选择,比起口味,日后回忆起来更多的还是流动其中的情感和回忆。

这一集也举了一个颇为可爱的例子来叙述发生在一头宠物猪身上的故事。合格的吃货大抵都会明白,有了好肉,烧烤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能购得可靠的牛肉,热爱吃肉的人都应该尝尝煎得恰到好处的五分熟牛排,有些新鲜的好肉甚至不需要复杂的调料,只需要一点油和海盐,就能在火上炙烤出最诱人的油脂的香气——下次要考察一家牛排馆子的原材料质量是否过硬,只要看这家主厨是否敢于不用黑胡椒蒜蓉之类乱七八糟喧宾夺主的重味香料,只用一柄烧热的铸铁条纹盘,煎出一块汁水丰盈肉香四溢的厚排。半熟的牛肉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样血肉淋漓,就像片尾主角彻夜烤出的猪肉甚至能让素食者也惊为天人那样,很多时候,你自称热爱美食,却对某一类食物有着糟糕到足以拒之千里的印象,那大多说明,你没有遇到足够好的食材,以及足够好的食具,比如一把足够锋利到能够将烤得恰到好处的牛排切成柔嫩薄片的牛排刀。

<图片3>

用水煮这种长时间的加热法来改变盛于锅具中的食物的口感和性质,这恐怕是人类最早学会的烹饪技巧之一了。

作为一个时时刻刻都身处行业流动链条当中的一份子,这一集对食品行业的讨论相当值得生活在城市、几乎每天都要购买加工食品、大部分入口之物都仰赖这一全球生计的城里人一看。这其中对现代食品业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行业的趋势和争议的探讨,让我想起了之前看的BBC的《致胖元凶(the men who made us fat)》。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制作食物(烹饪)这件事从家庭个体从事的家务当中逐渐剥离出来,融合进化为覆盖全社会的高效流水线商业,表面上看,我们得以从烦琐耗时的厨房劳作中解放,有更多时间去完成其他社会活动、享受生活,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放弃了对自己每日所摄取的食物的掌控,将这件千百年来人类都执着的事情交给被商业气息充分浸润的食品工业链条中那些汲汲盈利的商人。比起将最影响自己健康的决策权都转交他人,逐渐丧失对天然的真实美味的记忆这件事,倒不是最紧要的了。

<图片4>

从人类进入种植业的农耕时代之后,粮食的种植,就与整个族群的发展和国计民生有了最近的联系。

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面包就只是烘焙坊中散发着奶油香气的高热量甜点,但对西餐消费者来说,面包是平淡的三明治面包片,也是甜得诱人的水果千层丹麦酥,是扁平的中东馕,也是略带酸味的黑麦杂粮包,是风味十足的法棍,也是融化的芝士下那层颇有嚼劲的披萨饼,它们构成了每日饮食中最扎实的主食部分。面包之于西人,就如同馒头烧饼之于中国北方人民,米饭米粥之于南方人民

这集中对谷蛋白的讨论,身处非中式饮食影响区的人也许更有体会。声讨完了各类现代食品中五花八门诘屈拗口的添加剂,西方大众对谷蛋白这项“原罪成份”的怪罪已经上升到了奇特的高度。看到那个热爱面包到压扁一个蓬松吐司都要有罪恶感的食品专家大力吐槽“现在美国满地都是gluten-free,冰淇淋摊子上都要挂这话,然而冰淇淋里根本就没有gluten!”简直不能更有同感。一种存在于人类吃了千万年的面食制品当中的天然成份为什么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定成危害健康的毒药,这个片子从面食的发酵过程展开讨论。巧的是我在其他面食主题的片子当中也看到过类似的结论,如果是经过非商业生产模式的慢速发酵制作的面包,即使是胃肠不能耐受谷蛋白的食客也可以享受面包的馨香。为了追求效率,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太多享受食材最本源的美味的机会?

之前家里添置了一台高效的食品搅拌机,为了更好地充分利用这台噪音很大的机器,我顺手去搜了一下现代面粉加工业的基本流程,这才发现,为了便于销售和运输,精加工的面粉,牺牲了太多营养和风味,而使用这些精加工的面粉的店售食品,不少都添加了更多长期摄入未必有利于健康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有些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掏钱的调味料和香料,有些则是企业扩大利润降低成本而采用的天然食材的人工替代品。当然这里我并不是全面反对食品添加剂,任何关于入口之物不谈剂量只谈毒性的危言耸听都是耍流氓,但总有些发生在可控范围外的意外,而资本商业不可能预见所有可能发生在大量消费者身上因为食品产生的意外事件。食品行业也毕竟不是慈善行业,终归是要盈利的,也难怪它们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不是想到如何彻底解决,而是巧妙狡黠地用另一种看起来充满良知和体贴的商业模式代替——这一点在《致胖元凶》中有更加犀利的揭露:父母投诉孩子们吃了太多士力架不健康?甜食厂商跟健身器械公司合作引导孩子们将兴趣转移到运动上,尽管要得到这些器械抽奖需要买更多多到可怕的甜食;消费者摄入了太多高能量食物长胖了?我们有号称健康的新食品!尽管这些健康食品的油糖含量也许并不比不健康食品低多少;购买者担心农药污染?我们的食品更有机!尽管再有机的食品吃多了也一样会让你发胖得病。食品工业的分类越来越细致化,东西南北半球的人都能买到适合自己口味和饮食文化的食品,但这些食品不会体贴到为你在购买成本、口味口感、真材实料和健康指数上做出适合你自己的利弊平衡,何况大多数食品企业其实根本也没有这么考虑过。

做个面包就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哲学高度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实际上所有好吃的食物说到底都是天人合一的完美结晶:顺应时季的食材、风味互补的调料、精湛熟练的刀工、恰到好处的火候,每一步其实都是烹饪者顺应食材特质和自然原理的选择,人类制作熟食看起来是利用火和热强行改变了来自自然的食材的性状,但若违抗了那些操作原理,只能做出浪费食材且不美味的失败品。

作为一个最近沉迷于diy天然酵母的人,看到片中摩洛哥供给全社区的石头烤炉前那个老牌烘烤师傅熟练地将生面包飞进烤炉的背影,传统家族中十几年来负责制作面包的主妇揉面的动作,来自魁北克的面包达人行云流水般撮起一团团高含水面团干净利落的整形,不禁想要发出由衷的赞叹,更让人赞叹的则是接下来那一串发酵面团在各类面包模具中逐渐胀大蓬发的延时镜头,想必这也是任何一个热爱烘焙尤其是热爱烤面包的人都会理解的欣喜吧。

从开始的吃面包不应该用粗暴带有侵略性的刀来切而应该手撕来品尝,到后来关乎发酵原理与食客们的消化健康的讨论,再到后来对种子方舟的介绍,个人觉得这一集可以算是最文艺最诗意的一集。

<图片5>
不管是否亲自下厨,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发酵食物:泡菜,腐乳,巧克力,芝士,酒水,等等。发酵食物是人类产生文化认同的方法之一,我们通过共享对同一种发酵口味的喜爱而成为一个共同的群体,这恐怕也是最能够快速区别出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的方法:韩国人热爱泡菜到了几乎做什么菜都会加,最经典的日式早餐少不了一碗清爽又不乏咸鲜滋味的昆布味增汤,中国人总是很鄙视不懂臭豆腐之美的洋人们,挪威的鲱鱼罐头杀伤力惊人至今还没看到过有北欧之外的人勇敢者能成功吃下还没吐的…这一集对洁癖们来说也是充满考验的一集:发酵中的奶酪外皮上那层厚厚的霉毛,新采摘的生巧克力豆上粘糊糊的白色浆液,就连片中未曾提到的被视为高等美食的食物也不乏从消毒卫生角度来看难以接受的加工方式,比如欧洲那些历史悠久的酿酒区处理采摘来的葡萄最经典的做法就是让妇人们撩起裙摆,站在装满葡萄的木桶里,赤脚将这些即将在漫长的发酵过程中转化为琼浆玉液的果实一一踩碎。

最后一集的主角是个修女,一位面容慈祥、神态虔诚、看起来很像秉承最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信徒,然而却是个有着微生物相关专业学位的手工奶酪专家,如果只看开头,大抵会让人想起修女也疯狂这种喜剧片,但看着这个身着黑白修女服的奶奶忙碌在显微镜和培养基前的样子,看着她祥和地在镜头前阐述自己为何致力于微生物学研究,我想你也会对这个参透了微观世界里生生不息的生命代谢万物循环的学者更多一分崇敬。

这部纪录片的原作者Michael Pollan已经出版了几本关于食物追本溯源的著作,并获得了环保人文领域的诸多奖项。在前作中,他对工业化农业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这一部cooked也不例外。不过,虽然这部片子也有提到大工业化生产食物对普通消费者的负面影响,但比起同题材的食品纪录片,还是温情许多,毕竟这部片子本身意为呼唤深藏于我们内心贯穿千万年进化历程中对美食不变的由衷热爱,鼓励更多人重新发现手工烹饪的美味。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新奇的食物,分子料理之类的新式烹饪技巧也逐渐开始有大行其道之势,但归结到底,所有的烹饪,都是利用自然原理与食材本身的性状,通过我们手边所能获取到的最好的工具,来制作出美味的食物。既然经过千百万年的辛苦进化才终于站到了食物链顶端——一个能够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最大限度地自由决定自己想吃什么能吃什么的胜利又孤独的巅峰,不好好对待烹饪这桩愉悦的活动,不是太对不起身为人类的自己吗?

 2 ) 杂感

很失望,与其说是讲烹饪不如说是输出价值观念。第一集火讲的什么土著族传统真是一如既往的西方最喜欢的观念。 说了个什么呢?既不是精致的菜肴,也不是系统的概念。“元素”?早该意识到这是玄幻的废话的。 还有这不是讲烹饪的吗,老讲男人女人干什么? 第二集虽然也是离题万里,但是我个人还是很认同这些理念的。我记得我的爷爷之前说:“会做饭是最有价值的,一生享受的是自己。”时代改变,现在好像很多人都会选择更便利快捷甚至更经济的外卖、外食、快捷食品。但是食品行业、餐饮业追求的都是利润。他们想要最低的成本,最大的销售额。他们都用高糖、高盐、高脂肪的味觉来诱惑人们,慢慢转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加工行业普遍依靠添加剂在流水线上生产食品。而现在和未来的餐饮业,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或者迫于竞争的压力,甚至不会为他们的顾客自己制作菜肴,他们大量使用半成品、速冻食材。还有大型联锁餐饮店建立自己所谓“中央厨房”。

似乎现在的人们很难得用平价得到真正精致的美食了。并且健康更是一个大问题,消费者很难清晰地了解,自己咽下去的低价或高价(一些品牌的流水线产品仍然是较贵的,而消费它们被看作一种时尚)的加工食品,里面的各种添加剂到底意味着什么,食材的源头在哪里。超市货架上的食品,倒底有多少糖和脂肪。

并且饭来张口,会让人不知不觉大口吞下过多的食物。人们自己从头到尾烹饪出来饭菜倒是能更好的控制食欲。

能够吃到一口家常菜其实真的是非常珍贵的。并且,如果选择在家庭外的地方享用食物,提醒自己选择那些真正从头到尾烹饪食物的餐馆吧。

第三集

它说的内容,再次加深我的感受,现代的营养学就是一笔糊涂账。

其它的地方很多人在鼓吹“麸”的危害。这里又要为它正名。

古代人们觉得精米白面更有营养,用精米白面喂养的鸡都有更好的风味。现在我们都知道谷物面包更有营养,走地鸡味道更好。

纪录片里面也列举了六七十年代到今天对食品营养的一些看法。怪罪一种东西,后来又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把注意力转到另一项上,怪罪另一项东西。糖、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哪一个不受到批评。

公众对其的看法往往来源于一些大众性的说明和看法,而这些又由背后有巨大利益关系的食品公司助推舆论。

对于新的产生的问题,资本与其说解决问题,实质上是创作出新的商业模式来应对。

知道了新的点,原来酵母也是不同的。古老的发酵方式和工业化的简单酵母。有时间并不简单是面粉的关系,单单关注是不是全麦面粉未免简单,发酵也值得关注,发酵的过程与最终产物的形态、风味是如此紧密联系。

第四集

细菌

微生物真是神奇啊。演变过程像是战争与和平,比喻很巧妙。

“为了快乐而下厨,我们为这样的闲暇时光付出的每一分钟,都是在宣判我们从每分每秒都在寻找新的赚钱机会的商家那得到了我们的独立。” “烹饪给了为自己,为你自己所供养的人工作的机会,而且还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为你爱的人准备美味而营养的食物。”

 3 ) 烹饪与人类的共生

Netflix最新全英文美食纪录片《Cooked》,改编自畅销作家Michael Pollan同名书籍,由曾获奥斯卡最佳长篇纪录片导演Alex Gibney执导。 共四集分别从火、水、空气和泥土四个元素阐述人和食物的关系,拍摄视野从澳洲广袤大地上土著放火狩猎,到印度贫民人家为白领阶级准备午饭便当谋取生计,再到摩洛哥普通家庭里和面为一家人准备主食面包的母亲,秘鲁村庄的咖啡豆种植人家,简直保罗万象的论证烹饪与人类的共生关系。其中食品工业改变生活模式的讨论,烹饪使人类有别于其它物种种种新鲜有趣的论调皆引人深思,一日一集慢慢消化完,收益颇大。

 4 ) 这么近,那么远

有别于通常的美食纪录片的惯例,Cooked的主角不是一位大厨,Michael Pollan甚至是在烹饪方面很不擅长的一个家伙,他是一个作家,试着从火,水,气,土四个主题章节对于烹饪展开类似哲学命题的一些思考,那就是,烹饪和人类生活的由近及远的关系。

烹饪作为吃这一人类刚需的必须手段,伴随着火的起源而产生,对于烹饪方法的发现与传承曾经是生活的必须。

酒的起源早于面包?发酵来源于空气而非酵母?你知道巧克力也是发酵产物吗?这些有趣的小科普贯穿全片。当然每集Michael都战战兢兢的完成一道食物,开个party分享一下。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满足人类追寻快速和便利的食品工业的产生再次将烹饪与生活的关系逐渐拉远。如果我们把古法的起源像看做是天启,是神的智慧,那么食品工业采用替代品的高效做法就是模仿神的拙作。而食品安全问题正是来源于此,例如少数对谷物蛋白的过敏症状其实只是对改良的酵母发酵方法的工业食物的过敏。

而最终我们只能接受,毕竟不完美的人类一直在制造便利的同时制造麻烦,再用新的便利解决麻烦的同时继续创造新的麻烦,食品工业也不例外。

 5 ) 饭祷爱,以食物为信仰

(转载自知乎_如何评价Netflix纪录片《Cooked》//www.zhihu.com/question/46251535/answer/195081324

今天吃过晚饭后,一口气看完了四集。热泪盈眶的同时,又觉得饿了。

一直记得片中作者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

I don't invite people to kitchen, I lure them.

并不是邀请人们进厨房,而是引诱人们进厨房。

因为学会了生火做饭,人类争取到了成为人类的机会;

而今天,人类忘记了曾经为得到食物而围在火种边的种种努力,花更多的时间去追逐“高于温饱”的价值和理想,把做饭这个差事理所当然地交给了专业的人来完成,也就是餐厅和外卖。

听起来很可惜,但今天的人类已然如此,没有对错。

时代走到了这里,或许也是被动的无奈。

我想这部纪录片是一部以食物的名义而作的现代主义影像。纵然当中穿插着对商业社会的诟病、对强制性现代化以及贫富分化的担忧、对宗教和科学的涉及,它并不想表达公民立场,并不打算渲染回归传统的普世价值观,更不是刻意警醒世人现代饮食习惯所导致的疾病多么令人惶恐和不安,只是想做一次alienation,以扔掉饭盒走进厨房的方式做一次对现代生活的抽离,重新认识我们的食物,重新认识“大自然中的人类”这个熟悉却日渐遥远的身份。

fire,water,air,earth

每一集的主题嵌套着自然与食物(特指人类的食物)最本质和最原始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里,找到real food,那是真实的美好的存在,是值得坚持和可以坚持的信念。

 6 ) 第二集:回归到厨房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得糖尿病,肥胖症。毫无疑问食品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同时铺天盖地的广告来告诉煮饭是件很难的事情,很花费时间,处理过的快速食品好吃又方便的,来灌输你。突然间煮饭是件很难的事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一直以来人类本性,分工很清楚的就是女人要在家里负责做饭。而男性要出去外面打猎。而现代社会,女性开始外出工作。时间便成了一个很难的借口,变成了大家开始需求快餐,一种便捷的方式生活。煮饭,我非常同意的一个观点就是熟能生巧,和在做些根本不需要动脑子,但是同时你还可以思考些事情。就好像我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喜欢做饭或者甜点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动手做的时候同时你还可以去思考些事情。同时我也开始放松自己的一个方式之一。纪录片一些部分,让我感到感同身受,作家和他的儿子在厨房里做饭,作家说到,让烹饪变成一种文化的话,那必须要把孩子拉到厨房里,作家的儿子说到,我喜欢在厨房工作,当你在吃你自己准备的食物时你会感觉到成就感。这让我想到我是在这样一种文化里长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里,所有人都聚在外婆家里,大家分工开始做海俐煎。我们便享受着这样一种乐趣。把烹饪变成了一项让人开心和消磨时间,用双手劳动出来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做饭的人其事跟这个世界有一种有趣的联系,和植物和动物一起工作。你意识到了喂饱我们的不是食品工厂,而是大自然。而烹饪的意义不是让我们觉得我们必须去做,而是开心的,去做,不一定是有机的,但必须是真正的食物。也足以让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

 短评

如果一部关于食物的记录片让人走进厨房而不是拿起手机点外卖,那么它真的算是成功了,就像一部情色片让观众拿着纸巾的手伸向眼睛而非裤裆一样。Food Documentary不是Food Porn呀。全片叙述结构非常机巧,火水气土四大切入点选得非常好,简直像小说一样精心安排了。很想读读他的书。

8分钟前
  • 恶隐息烙
  • 力荐

I don't want to lecture people into the kitchen, I want to lure them into the kitchen. “It is beautiful even so. For is there any practice less selfish, any labor less alienated, any time less wasted, then preparing some delicious and nourishing for the people you love?

11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揭秘食品工业骗局,还原正宗面包等食物真相。

13分钟前
  • xzw
  • 力荐

该作者还是《食品公司》的编剧,当时我觉得非常好的一部纪录片。

15分钟前
  • 个别人
  • 力荐

从四种元素的角度来讲食物,还是挺有趣的,但话题还是太大了,感觉没讲什么东西

20分钟前
  • 张兮兮
  • 推荐

无限抬高自炊传统饮食的又一例证,也是快餐文化泛滥的必然。供给主导型社会的确太糟糕了。归根结底,希望科技助力产业升级早日结束垃圾食品工业,愿煮饭的煮饭,愿互助的互助,懒人穷人也能有尊严地终老,有生之年不知道可不可能发生…

24分钟前
  • Rhodesia
  • 推荐

刚好在看他的书,四个主题讲得精而透。

25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推荐

火,水,空气,泥土,食物来自大自然,食物来自人类社会,原理加工食品,保持你从自然得到的馈赠。

30分钟前
  • 旧风
  • 推荐

最后几个元素都没太讲透,导致对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控诉也变成妖魔化了

34分钟前
  • willow
  • 还行

11.16 还原饮食应有的复杂性。降低复杂度、提升效率、简化流程,所谓的现代技术,只服务整体数据,而不在意个体。被动选择,被广告洗脑,看不见真实,缺失生存的基本认知,现代人类到底是什么东西。

36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Cooking means different things at different times to different people.

38分钟前
  • 内有恶犬
  • 推荐

被西澳Martu族抓巨蜥来吃的方式冲击倒了~~~~

40分钟前
  • 注销不了
  • 力荐

美国舌尖不准确,美国风味人间比较对盘

4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剪辑比较混乱,还是《大厨的餐桌》的纪录形式更加集中抓人一点。

46分钟前
  • 静静的投资
  • 还行

ACFUN上的生肉,就这么被我看完了。讲了火的烹饪,然后讲水混合了食材,然后是面包因为有空气好吃,最后是各种发酵食物。还以为会看到很多美食,其实是个很文艺很哲学宗教感觉的片子啦。

51分钟前
  • fonne
  • 推荐

最近很迷Michael Pollan,他的好几本书一起看,有点Alan de Botton的感觉,爱不释手

53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

需要,愿意至少再看一次

55分钟前
  • YangYang
  • 力荐

不如chef‘s table

58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看着它做完了柠檬蛋糕、花生黄豆粉饼干,味道都很棒,一集的时间刚刚好。也许是我看过的最能让人燃起烹饪热情的纪录片了吧,而且并不纯粹靠情怀,也解释了传统烹饪方法会让食物更有风味的原理是什么,烹饪的过程本身对人类有怎样的特殊意义,这些都是现代食品工业和餐饮业难以满足的。强烈推荐!

59分钟前
  • 子东文
  • 力荐

总觉得这种美食纪录片透着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居高临下,工业化的食品固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这个人口爆炸的时代,产量化的工业食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多数人类的存活;想当年美国大兵天天抱怨的Spam,在越共手里可是难得一见的珍馐。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