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Caterina Forza,Chiara Bordi,LXX Blood

类型:美剧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2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3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4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5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6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3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4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5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6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7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8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9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悲观主义的科技

鬼才相信科技是拯救世界的力量,至少《黑镜》的编剧不信,索性把媒体编织的谎言全部拆碎,带你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黑框之前,你赫然见到了道林•格雷的画像一般恐怖的东西,那不是别的,正是你的人性污点,经媒介停格、放大尤为触目惊心。这绝不是什么黑色喜剧,而是沉痛的悲剧,就像雅克•塔蒂在拍摄那部预见未来的《游戏时间》时已经把喜剧给拆得七零八落,徒留那些机械化的耳鬓厮磨。科技对人格几乎是毁灭性的征兆,这在《黑镜》中表露地痛心疾首,它更预言了科技直达人类思维时的困境,当阴暗面再无躲藏之地,世界便成为猜忌、怀疑、虚妄而淫邪的失乐园。

甚至在今天,漫天的辐射、网路的嘈杂、垃圾短信、邮件,肆虐的视觉污染没有让人身心疲累,他们更喜于在网路围观荒诞的事件, facebook和youtube成为彼此沟通的捷径后,信息的过度传播和媒体的过度渲染令世界蒙灰,网络的趣味江河日下,春晚都成了中老年人普及网络词汇的成果展,今天还是网络红人的风光,明日或许就是“首相上猪”的尴尬,反正终究一天会有人为此埋单,《黑镜》首集的反讽痛击了法律、秩序、道德铸就的防线在知讯爆炸时代的不堪一击,恶作剧者的小小伎俩酿成举国之祸,无孔不入的传播早已防不胜防,然而这一集还有更深层的表述,那就是网络与现实的此消彼长,网络上人声鼎沸,户外已然门可罗雀,苏珊娜公主在空空荡荡的桥上被救起,无人发觉她如何被掠走,又如何回归,反正是人人都成为宅的动物,首相与高官们亦在逼仄的室内囧囧相对,迫于民众压力按DOGMA95条约来一场人兽交合,让网路上的民众看够了热闹。这是属于媒体时代的荒诞事件,人们迷恋网路上的各种扮演,已经全然分不清真实与假象。

而《黑镜》的第二集脱去了黑色冷酷的现实外衣,虽然是悲观的主题,却根植在光怪陆离的异想世界,带十足的科幻精神。与首集鸟瞰众生的视角不同,它的命题更为宏大,将网路宅民解构为整个社会大机器的晶格,每个人每天蹬车赚取自己日需的点数,来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随心所欲的生活被程式化的步骤所取代,科技为芸芸众生建筑了一座困囿他们的集中营,它的悲观远甚于《摩登时代》里的工厂亦或是《大都会》中的地下国度,在这个集中营里,所有的一切都要被计算,你所有的吃喝玩乐,甚至是你的生命都可以用点数来计算,那么人的本身自然也不再是独立的有机体,只能在社会这个巨型计算机的程序设定下工作、度日,连他们的性格都能被计算得不差分毫。没错,科技可以计算一切,也可以计算你自己,到最后轻而易举地找到你的命门,你所有的一切劣根性,虚荣、自私全然暴露。一百年后的今天,世间早已没有了《唐顿庄园》中优雅而端庄的田园诗,女子亦不是茜珀尔小姐那样蕙质兰心的闺秀,终于在充满着虚伪和欺骗的选秀舞台上堕落,成为淫光艳景中吹箫的神女,连持了凶器上台复仇的痴情人,也终于在系统的算计下被洗脑,末了把自己也搭了进去,徒留自己扭曲的脸每周在银幕上蛊惑世人。或许这个世界里不再有“世人”这个称谓,他们早已经成为显示器上一个个虚拟的符号,困在自己单元房中消耗着自己的点数,行使着所谓的投票权,但终究只是个傀儡而已。

肉体都格式化了,那精神也无法避免,当科技划向某个极端,你的记忆可以复制、传输的时候,属于人的最后一部分也宣告殆灭,这亦是《黑镜》第三集传递的主题,它甚至虚构出一个grain,可以将记忆存储、随时播放,最终把每个人捆缚在曾经的旧梦中,与当下顿失交集,连做爱的晨光都借那个小小的按钮回溯新婚初夜,现实中的快感已经浑然不觉。最致命的则是你的所作所想都已无法遁藏,隐私空间曝露日下,猜疑和质问接踵而至,你愈痛恨的东西,却总忍不住刨根问底,而你又究竟无法和这些揪心的东西终生作伴,只能狠心剜掉耳后的记忆体,以过目不忘的永恒记忆去换取做自然人的自由。科技带给人过度记忆和重复记忆的能力,却是苦痛之源,grain诚然能留住最美好的瞬间,却总把你引到最赤裸的阴暗面,让你对爱侣,对人生的憧憬全部灰飞烟灭,你拥有了记忆和重放的功能,却成了记忆的奴隶,甚至及不上《盗梦空间》里沉睡的躯体。

电子媒介的出现只是几十年的事而已,却主宰起了人类的生活,日日夜夜,我们都在媒体轰炸下丧失宁静,成为喧嚣电子时代的一个玩偶。《黑镜》是悲观的末世预言,它既讽当下的荒诞,又预演了未来世界程式化的图景,既短小精悍、独立成章,亦层层延伸,由表及里,搭建出富于层次感的精神阁笼,从第一集媒体的过度传播引出第二集社会的过度解构,最终导向精神被摧毁的结尾,结构精巧,自始而终贯穿着冷酷绝望的诗意,在电子时代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口,只是看上去,仿佛是但丁笔下的炼狱,每个人在淬火中燃烧积了一世的罪孽。人性本恶,满口仁义道德的年代尚能遮掩,科技无孔不入的晨光,终于成为对自己、对人类最赤裸的审判。《黑镜》没有一丝掩饰主创们对科技的悲观主义倾向,甚至压迫到让人无法喘息,但未来终会验证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2 ) 黑镜子S1E2的世界和现实

我们的世界和黑镜子S1E2的世界

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的三集都是精品,其中S1E2最为突出,这部电视剧构建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乍一看难以想象,其实却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夸张版和未来版。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世界和黑镜子S1E2的世界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剧中的世界由一座座巨型居民楼组成,满21岁的普通人都要居住在里面(Bing说Abi是新来的,而Abi的解释是自己刚满21岁),每人拥有一个极小的居所,卧室面积只比两张单人床略大一点,另外还有一个浴室,在剧中出现的仅此而已(洗手间貌似是公用的)。卧室墙壁和天花板都是显示屏,这些显示屏是现有触摸屏的加强版,可以感知一定距离内的动作并作出反应。(某次在某商场看到一个小女孩用手指在商场地图上拖了几下,见没有反应时问爸爸为什么这个不动,再联想到现在几岁大的孩子玩ipad时的熟练,笔者不由得感叹:我们的下一代注定是触摸屏一代了)

剧中普通人都穿着一模一样的灰色衣服,每天早上七点半被显示屏上的闹钟叫醒,搭乘电梯前往单车房骑固定的健身单车,以挣得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点数(Merit)。这些和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不是很相像吗?我们虽然可以在无数品牌中选择不同颜色款式材料的衣服,但都是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大同小异的东西,我们日复一日做着的枯燥乏味而又简单重复的工作,和骑单车有什么大的区别呢?点数不就是数字化的钱的吗?

除了别人的赠予外,骑单车似乎是获得点数(Merit)的唯一办法。获取点数并不容易,因为Abi曾说自己只能挣到仅够喂饱自己的点数。而Bing为了挣得自己的第二个1500万点数必须每天竭尽全力骑车,同时尽可能减少自己的一切消耗,连吃饭也要靠捡别人吃剩的东西。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点数是万万不能的,就跟现实世界里没有钱万万不能一样。刷牙的牙膏要消耗点数,吃饭要用点数,看喜欢的节目要用点数,不看自己不想看的广告也要被扣点数,不幸的是,各种节目广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连浴室镜子都会在你刷牙的时候播出广告,这是现实世界中无孔不入的广告轰炸的加强版,现实中我们至少看到广告可以换台,但剧中是无法换台的,即使闭上眼睛不看,也立刻会有无法忍受的噪音和光电效果逼迫你就范。

单车房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点数即时排行榜,低分者要身穿黄衣打扫卫生,同时遭到其他人理所当然的鄙视和谩骂,甚至低分者们也认同自己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对鄙视和谩骂只有默默承受,甚至不敢反唇相讥。屏幕上会播放戏弄低分者的无聊娱乐节目,连付费的射击游戏也以这些黄衣胖子(身材肥胖者大多体能不佳,几乎必然会在骑单车竞赛中成为低分者)为反派。这些人就是失败者,和现实社会中的失败者相比没有多大区别。

剧中的普通人有选择的权利,可以用挣得的点数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没人规定你只能要这个不能要那个,我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你其实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因为你的一切选择都已被设定好了。你可以买各种看上去很酷的虚拟道具,但拥有一个小小的折纸企鹅都要偷偷摸摸;你的虚拟形象可以拥有各种不同的衣服,现实生活里你却只能穿一模一样的灰色衣服;你可以购买各种不同的食品,但它们全部都是从培养皿里培养出来的人造食品,没有一样是天然的。现实中我们也有选择的权利,也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但选什么其实都是由别人为我们决定的。现代商业社会中生活的我们早已被广告完全催眠,由他们决定去购买各种我们自以为需要而实际上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其中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类是iphone付费软件、网络游戏的装备一类的虚拟的东西,也许这样发展下去,虚拟世界的东西反而会越来越重要?

剧中绝大多数人对剧中这个体系的认可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对这种生活乐在其中。Bing旁边那位汉子显然极为享受这一切,被各种垃圾节目逗得乐不可支并慷慨消费merti,同时对大家都认为低人一等的穿黄衣者们极尽谩骂侮辱之能事。红发男青年则不停用挣来的点数美化自己的个人虚拟形象,比如换发型、买虚拟道具等等。剧中的普通人要想逃离这种生活,只有一个方法:用1500万点数(貌似价格是上升中的,因为起初Bing以为只是1200万,而不是要一下子耗尽自己全部积蓄的1500万)换来一次上Hot Shot选秀节目的机会。而且,并不是你付了1500万就一定能上节目,还要指望评委们的大发慈悲或者心血来潮,在众多参赛者中选中你。Hot Shot是所有普通人的节日,大家都会在自己的小单间里观看三位不知权力由谁赋予的尖酸刻薄的评委们用各种方式讽刺挖苦参赛者,或者让他们一步登天,而观众的即时反应会在大屏幕上以虚拟形象同步显示出来。观众们的情绪大多会被评委们轻易操控,几分钟前才被Abi的歌声感动得流泪的红发青年,在听到评委们鼓动她放弃当歌手的想法改当色情女星时照样跟着大众起哄,大喊“Do it”。显然剧中普通人的思维比我们现代人更为简单淳朴,更易操控,笔者以前就认为:越来越发达的大众传媒使我们不需要跑到人山人海之中才热烈的群体情绪所影响,并为之裹挟,成为头脑简单的二货,而只需要你在家里乖乖地看电视就行了。看来黑镜子的作者和笔者的想法是一致的。

一步登天、远的枯燥重复的单车、穿上漂亮衣服而不是灰色的制服、看着窗外真实的风景而不是显示屏、吃着真正的天然食品而不是培养出来的人造食品等等一切加在一起,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诱惑,无人可以抵挡,正如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人可以抵挡“成功”的巨大诱惑一样。Abi在喝下上台前必喝的致幻剂后,在广大虚拟观众山呼海啸的呼声放弃了当歌手的理想,成为色情女星。Bing可能以为自己比Abi更坚强、更能经受诱惑,可是他最后和Abi一样选择了出人头地,而不是事先计划的血溅五步。他转而选择了把自己激愤的言辞变成了一种商品,正如很多现代明星把媒体塑造出的特立独行的形象变成商品销售给我们一样。

剧中的强大体系可以说是坚不可摧的。要打破这个体系,似乎毫无办法,即使Bing刺穿了了自己的咽喉,难道体系就会改变吗?恐怕不见得,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对这个体系怀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一具尸体并不足以改变这些,此外,说不定这个惨烈场面根本就不会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呢?而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现代人虽然总是颇有牢骚,但同样也乐在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企图做出出格的举动,都会沿着上学——工作挣钱消费——成为成功者或者失败者——死亡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即使少数几个人做出尝试,他们的声音也会像滴入大海的一滴水一样,淹没在无比强大的大众中,不为大多数人所闻。

黑镜子在短短一小时里浓缩了极大的信息量,有无数引人深思的亮点,无疑是近期最出色的电视剧之一。我们中有的人在看完黑镜子之后可能会认为自己看了一部很有深度的片子,拥有了独立思考的愉悦,比起沉迷于无聊偶像剧的人高出一筹,可以对他们进行某种程度的俯视时,难道没有感觉到一股寒意掠过后背:我们会不会只是在别人为我们设定好的选择范围中行使了自己虚幻的自主选择权,而我们实际上并不比沉迷于偶像剧的人高出一筹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 ) black mirror,认知盈余和娱乐至死

最近连续看的几个东西,觉得互相有关联。

1).当经济高度发展,我们的时间盈余会越来越多;
  
在《black mirror》的第二集里,主角们每天都在蹬自行车,蹬车并不产生实际的效益,只为自己赚取虚拟货币,然后拿来消费。
这里讲的就是时间盈余趋近极限的状态,经济已经发达到多数人不需要任何生产性的工作了。

2).时间盈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麻烦事儿,于是有了大众娱乐这回事。
《认知盈余》里面讲到,18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之后,首次有了盈余时间的英国人曾经集体酗酒,导致不得不立法禁酒。(还记得唐顿庄园里老太太对于weekend这个词非常不解嘛?周末这玩意的历史也确实才200来年而已。)
但最终将他们从Gin酒狂热中拯救出来的,不是法律制裁也不是道德感回归,而是情景喜剧。
1930年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广播作为新的媒介开始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家电,主要的原因也是大家需要廉价的娱乐。
到后来这个廉价娱乐变成电视,现在变成了互联网。而从形式上讲,视频始终是ROI最高的娱乐,因为没有任何理解门槛,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会全面的rich化,视频流量成为大头。

3)娱乐的需求居然不在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当中!我们为什么需要娱乐?
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人为什么需要娱乐?——答案大概是kill time?但为什么要kill time呢?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时间,为什么要kill它呢?

自己的感受:
首先娱乐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需求,也是可以克制的需求。
对社会依赖越大的人(或者越不能忍受独处的人),越需要娱乐。不管工作、购物、学习,始终是有一个社会角色在那里,有一套规范告诉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你自己得了多少分。情绪的奖励和惩罚都来自于此,并都是有据可依的。
而一旦工作结束,夜晚降临,独处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角色暂时性的消失了,能够产生情绪的外因也消失了,所以我们感到无聊,无所适从。这表现为假期里,为不知道干什么而发愁,为不知道看什么电影而焦虑之类的行为。

所以要求出世的佛教,对戒娱乐有着很明确的规定:(以下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938708.htm
出家戒:离跳舞、歌唱、音乐、观看戏剧;
沙弥尼十诫:不饮酒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
居室戒: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4).任何事情一上媒体就变成娱乐,因为媒体(尤其是电波及网络媒体)本身就是为娱乐而生的。
此前刘俐俐事件以及《非诚勿扰》等真人秀节目,已经给我们很深刻的感受了。一旦上了电视,唱歌就不再是唱歌,相亲不再是相亲,找工作也不再是找工作。black mirror第二集的最后,反抗者对电视的控诉也变成了电视节目,实在是太讽刺了。
  
或许我们对媒体有着太天真的想法,媒体还真就是一个信息的大集市,来这里的人,买笑,买泪,买愤怒,买惊恐,买同情,买优越感……买各种日常生活里未能满足的情绪。他们付出时间,只是要寻求最能值回票价的那一个桥段。没人真的关心你想找什么样的男友,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在现在所有媒体social 化的大浪潮之下(不光互联网,拿普通人做内容素材已经是电视的最爱了),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被大家消费的素材。从前是明星,政客,后来是芙蓉,凤姐,现在是每一个人。
我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什么,总之,要么炼就强悍的内心,要么小心一点。
  

 4 ) 关键词:记性不好,所以快乐 EP3

      <红色袜子>
    从头到尾,男主角的红色袜子在一身笔挺西装的印衬下亮眼而醒目。红得汹涌,像是一抹宁湖下暗藏的旋窝,像是苍茫荒野看不尽的地平线外狂奔的牛群。
    晃荡一下,戛然而止的镜头,剩下的都是这一斑猩红。


    <一半的记忆都是不重要的>
    第二幕的聚餐中说到,人的记忆中,一半都是不重要的。这似曾相识的句子命中主旨,因为记忆不好,所以大脑自动筛选保留下来的,都是重要的,快乐相比难过,自然是快乐比较重要。因为记性不好,所以快乐;因为记性能以保存,所以EP3 的世界中,多了很多不快乐。
    但是,真实的场景还原出真实的情感,不快乐冲淡了我们的快乐,甚至突然知道事实的人会因为感觉被欺骗而产生更多不快,这样获得真实的踏实感换来的是倍加的不快乐。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我记起父母时常的争吵,无非是我记得是这个你不同意这个,相互拌嘴还原事实,最后一方妥协以求安宁。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真相有着不可抑制的欲求——直到发觉这条记忆之路走不回真实,才以爱的名义去妥协。
    于是我又想起曾经给一位朋友的建议,若深爱,请健忘。


    <伤疤>
    还是第二幕,聚餐。最后登场的海伦,是少数摘除了记忆芯片的人。男二号触摸她的记忆芯片伤疤时候,暧昧的言语下这段伏笔被巧妙带过。
    直到片尾,交织在爱欲与悔恨中的男主角拿起了刀片,走向了同样的道路。

    
    <喋喋不休>
    心理学中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事物存有执念之人,莫不是对自己的不满足对事物存有过多欲求。反观片中男主角的喋喋不休不依不饶,是个人都会觉得气量小又敏感,这是一个多么不自信的人啊。
    但是越看到后面越会发现这确实他高智商的表现,精准的直觉与异于常人的观察力。
    噗噗几声,捅破了玻璃纸看清真相。
    又噗噗几声,心口中了一枪。


    <做爱时候的其他早期的激情记忆>
    男主角的敏锐不无道理,跟妻子做爱,眼前看见的却不是现在的欢愉而是过往的云烟,这至少说明现在不欢愉(尼玛俩人轻轻抽动就完事儿了,这也太……==)
    都说身体是能感觉到彼此的情感的,真高潮还是假高潮,是个正常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两个人都选择沉醉在记忆中来达到真高潮。但是这样心照不宣的谎言,又能维持多久呢?
    果然维持不了多久。

    <直觉>
    善忘的人更依靠判断,而不是直觉。这句话听起来不是特别对劲,但我觉得,善忘的人没有过去可以分析,直觉对于他们来说是更加危险的,所以一般人会更需要判断。
    在片中,我的这个想法得到印证。能读取每一段记忆的世界中,太多的片段可以溯洄,所以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判断,只需要直觉,前进,对比,前进,靠着直觉捅破窗户纸。
    对比?对比不是判断么?当然不是,判断哪里只有对比那么简单。


    <欺骗>
       不看到最后,是难以想象那么冠冕堂皇看似矜持有度的女主角竟然隐藏着这么龌蹉的记忆。
    不知怎么我自己也中了一枪,我自诩是个记忆力还不错但是会经常主动忘记事情的人。不是不想获得真相,而是有的时候,道德和欲望之间,真的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真诚的。可能你最爱的那个人,暗地里背叛你最多。
    但是有的时候,爱情这样珍贵的事物,你一旦得到了表象,是不会再忍心把它擦干净看透它的。


       <记忆>
       片尾晃荡的记忆场景,有着亮金色如晨辉的美感。然后晃荡一下,就变回白灰暗杂乱的现实。这几分钟的镜头,让我不得不感叹导演的功力之强。
    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一个好的故事好的画面好的音乐,但是他之所以好很多时候不是所有的东西珠联璧合,而是突然一个点敲到你的心坎。
    所以这个蒙太奇画面降临的时候,我必须说我被敲到了


       <删除>
       对应第二幕中海伦的伤疤,我想很多人都会不禁联想那个女人是不是也有这样不希望回忆起来的画面。

       把记忆芯片扯出来这版血肉模糊的场景,戛然而止。
    我在想,这样就算忘掉了不快乐,用伤疤换来快乐了呢,还是男主角再也看不清事情了睁眼一片瞎了呢?

    毕竟,有人问海伦摘除记忆芯片后没有影响吗?她的回答只是,至少我现在还看得见,这就说明没有问题。




     这个本身就是问题嘛,看得见现实,看不见事实;看得见快乐,看不见难过。

 5 ) 黑镜不做禁片可惜了。。。

其实黑镜应该可以算禁片的,不知道是因为腐国人民承受能力又提高还是怎么的,总之就当电视剧播了,不过他们家承受能力一直挺高的,像《疯城记》还有《小不列颠》,小不列颠看得早,当时还对腐国人民保持着保守绅士形象,看完就崩了OTZ,不过这两部我都很喜欢啦,看得很欢的~毕竟是喜剧嘛~
不过黑镜就不是幽默了,这是致郁片,像是《saw》和《黑之章》的合体,当然没有saw那么血腥,但是第一集感觉很像的,就是那种又荒谬又莫名的感觉,最后的解释竟然还是“艺术”,这比SAW最终的theme“珍惜生命”感觉负面很多。《黑之章》,看过幽游白书的人应该会知道,就是一盘记录人性黑暗的录影带,看了以后会对人类彻底失望【当然这种东西不能存在。。】
这部黑镜就有一点这样的感觉,带给人绝望感,这和梦之安魂曲有点像,人家就是禁片。。看黑镜得时候会有三种情绪一直翻滚:绝望,荒谬和麻木。
其实这种剧挺危险的,编者的立场一直处在灰色地带,没有什么正义邪恶,没有什么道德尺寸,有的只是直白的陈述。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在其中,可能你扮演的不是最讨厌的角色,比如第二集里的三个评委,也不是你最喜欢的角色,像第二集里的tealeaf(疯城记里的小毛贼啦哈哈每次都被那个瞎眼老头冷到)和唐家三小姐,大多数人扮演的是下面形形色色的观众,对着电脑屏幕,每天还是做着无聊的不知道意义在哪里的工作,不知道自己到底驶向何处。。。然后这种自我厌恶感就不自觉的冒出来了。。。。
可能很多人觉得自己明明在看黑镜的时候同情弱者了,我可怜那个被迫上猪的首相,我对于那三个评委感到厌恶,我对于最后接受工作的tealeaf感到可悲,所以我是有良知的。但其实如果你真的是片中人,首相的纠结痛苦你是看不到的,三小姐在台上的泪花也离你太遥远了,tealeaf和三小姐的爱情根本就和你没关系,可能你就觉得有点pity,但讲不定还觉得他们赚到了。
现在这个社会其实是有这样的苗头的。。大家都太猎奇了,太无聊了,太需要娱乐了。就像每天看看新老娘舅,看着别人家夫妻离异,为房子争吵不休,把年迈的父母赶出自己的家,大多数人也就是摇一摇头,感觉无奈,然后感叹一下“这个社会。。。”,看完以后就该干嘛干嘛了,但其实我们的确什么都做不了,而且我们会说是他们自己要拿自己的痛苦出来给我们娱乐你怪谁,我们当然谁也不能责怪,我们就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还不如继续娱乐呢,谁会为了和自己没有关系,自己又帮不上什么忙的事情责怪自己呢?
想象一下要是你是站在台上的三小姐,下面一大片人对你吼着“yes yes yes”这种巨大的压力,加上评委看似荒谬却又实际的理论,你最终会答应么?可能逼你去做porn star对现在这个社会来说是太夸张了,要是换成一个在现代社会伦理框架之内的但是是你不想做的事,你会接受么?又可以多金,又可以成名,你会接受么?第二集可怕的是你终于看到整部剧里最正面的角色tealeaf终于作为这个麻木时代最尖锐的抗议者站出来,对着台下吼出人人心里想要避开的想法,你终于觉得爽了,结果下一分钟他就被利益诱惑了,就被舆论牵制了,就沦为你最讨厌的评委组那个阶层了,然后你就绝望了。。。。。真TM绝望。。。然后你发现自己就是那个骑自行车的,于是你更绝望。。。
其实人的性格当中总有一部分一直在逃避事实,黑镜就是摁住你,逼着你面对你自己,对你说“不好意思虽然我知道你不想承认,但你就是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你就是背对别人痛苦,还以之为乐的人”
这样。。。真的很讨厌好嘛!!我明明不想承认的啊!!一点也不想!!混蛋!!
P.S. 第一第二集分别是唐顿家三小姐和他老公夫妻档好有趣哦
P.S.这篇这样大肆宣传好么,大家心理还是很健康的吧,看这个不好真的。。。
P.S.英剧黑首相真是很常见的事
   小不列颠里让首相搞基
   火炬木里让首相当幕后大boss【超黑呢。。。我当时边看边想这么黑没问题么。。。
这次又让首相和猪干上了【其实比起来还是火炬木黑的厉害。。。
     

 6 ) 想得辛辣,做得溫柔

南都2月25日刊載之未刪節原版

2011年12月,一套名叫《Black Mirror》的劇集在BBC播出,引起了國內觀眾的興趣,這是在《Downton Abbey》之後,又一套英國劇集在中國引起關注。不過不同的是,後者經過美國艾美奬加持之後,才曲折地發起了熱議,前者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尚未得到垂青。在中國,不少愛好者給予此節目高水準評價,口碑一傳十,十傳百,雖然不至於轟動,卻成為小範圍的共識。那麼,《Black Mirror》到底是甚麼?

製作人Charlie Brooker說,“Black Mirror”就是每一面牆,每一張寫字檯,每一塊手掌上都可以見到的,冰冷又閃亮的,電視,顯示屏和智能手機。這樣的解釋當然讓我們明白了這一套短劇的主旨:它嘲笑和報復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無孔不入的傳播方式和我們越來越無法割捨的精神枷鎖。三集三個小時的構造,也是英劇最常見的短劇標準。英國人的工業水準比美國要來得乾脆利落,絕不拖沓,三集或六集是他們通常鋪陳故事的結構。

而劇集選取的三集分別不同劇情的模式,製作人稱是因為美劇《The Twilight Zone》的影響。後者當然是以怪異和扭曲著稱的美劇標榜,每一集一個故事,世界觀設定不同,甚至整個拍攝團隊也可以不同。《Black Mirror》可以說將電視,網絡,智能手機釘死在架上,一集一集逐個擊破。在第一集里,英國政府的無能和公眾媒體的貪婪被暴露地相當徹底。同時中槍的,也少不了那些集體坐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因為長時間讓人惡心的蜂鳴趕不走他們,極度暴力與非人道的內容也趕不走他們,最終他們只是將這場悲劇當做一個節目來獲取滿足和快感,在同時,遭綁架的公主遊蕩在無人的街區,卻沒有人報警和幫助。第二集,則構造了另一個世界來影射網絡與人的關係。在這個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虛擬化,他們不再相互關心,最後人的意志為其他人片刻的快感所左右。第三集是第三個世界。人們將自己的見聞全部儲存起來,但生活和感情並沒有變得更容易和更快樂。

在製作投入和劇情安排上,《Black Mirror》並沒有失准,是典型的英倫製作,各方面都盡可能做到滴水不漏,也沒有過於突出噱頭,算是沈穩之作。但相比製作人喜愛的《The Twilight Zone》,《Black Mirror》顯然是討巧又溫和的。前者並不是以諷刺和批判為主旨,劇集核心是令人驚嘆的想象力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敢作敢為,主角未必能得到好的下場。《Black Mirror》則以較平靜的態度處理故事主線,劇情簡介看似瘋狂,實際上相當文藝,瘋狂指數有限。即便比起BBC前段時間的自家作品《Psychoville》,《Black Mirror》也極其斯文。《Psychoville》並沒有另造一個世界,而是就以我們的現實為背景,加入光怪陸離的人物,形成鮮明的戲劇性。這一點上,《Black Mirror》要認輸,因為它的戲劇性是普通的,儘管背景設定有新意,但是這些是即便在平常的世界里,也可以完美完成的戲劇衝突,力道就打了折扣。

用“文藝”二字來定位,恐怕最恰當不過了。《Black Mirror》的立意和製作完成度頗高,但最後還是以溫和的手法展示出來,倒有悖於英國人的一貫特色。這並不意味著其英國色彩的缺失,在英國最近的風風雨雨裡,傳播對於人生活和心靈的影響顯然是最需要也最迫切的命題。最終,這樣一出諷刺短劇,還是依靠它所鄙夷的大眾傳播來到我們的視野,這樣的結局,想深一層比劇情本身還辛辣的多。

 短评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7分钟前
  • 力荐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9分钟前
  • Bèn
  • 力荐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11分钟前
  • cat
  • 推荐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12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15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1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2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24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力荐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27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29分钟前
  • PixelGirl
  • 力荐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3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3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3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45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49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51分钟前
  • Titanium
  • 力荐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53分钟前
  • mOco
  • 推荐

那只猪是母的吗....

54分钟前
  • 释硌
  • 力荐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58分钟前
  • Haru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