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

HD中字

主演:艾瑞克·巴纳,丹尼尔·克雷格,塞伦·希德,马修·卡索维茨,汉斯·齐施勒,阿耶莱特·祖里尔,杰弗里·拉什,吉拉·阿尔玛戈,迈克尔·朗斯代尔,马修·阿马立克,莫里兹·布雷多,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梅雷特·贝克尔,玛丽-乔西·克罗兹,伊万·阿达勒,阿米·温伯格,林恩·科恩,阿莫斯·拉维,摩西·伊夫吉,拉菲·塔佛,阿隆·阿布布尔,马哈姆·胡里,艾格尔·纳尔,西娅姆·阿巴斯,穆斯塔法·德加德杰姆,阿西·科恩,丽莎·维林德,Djemel,Barek,毕扬·丹斯曼,Yonatan,Rosen,乔纳森·乌泽尔,盖伊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慕尼黑 剧照 NO.1慕尼黑 剧照 NO.2慕尼黑 剧照 NO.3慕尼黑 剧照 NO.4慕尼黑 剧照 NO.5慕尼黑 剧照 NO.6慕尼黑 剧照 NO.13慕尼黑 剧照 NO.14慕尼黑 剧照 NO.15慕尼黑 剧照 NO.16慕尼黑 剧照 NO.17慕尼黑 剧照 NO.18慕尼黑 剧照 NO.19慕尼黑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切有关人性的道德理论都是风凉话

  按正常思维理解,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客观的理论是最冷静,最正确的判断。我也是这么觉得的。这种思维在断家务事时还能有效,政治上拉倒吧。

  巴勒斯坦男子说“我们可以永远等下去。”置身于水深火热之外的人,是无法超脱个人私欲说出这种话的。它显示了民族的生命力,归属感。国家是否有权利驾凌于个人权利之上?当然有,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只是一个人的。我们之所以否认,是我们的民族没有到存亡攸关的时刻,或者我们根本就不是具有强烈民族耻辱感的一群人。我们没有见过巴勒斯坦半大小子凛然将炸药绑在腰间,也不曾体验过在你公司门口150米外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血案的生活。在加沙地带,没有强烈的民族性就会灭亡是一个事实,谁先放下屠刀谁先死。所以我们根本没有资格评论巴以冲突的正与邪。一切说辞在那血雨腥风的史实中都如同历史课本上轻描淡写的答案。

  说人性道德是至上理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就在逆向而行,他们不明白么?国家恐怖主义也好,复仇主义也好,他们巨大的车轮碾过看似最正确的共识,不是尾大不掉,而是这种客观卑微得让他们无法接受。也许责任真的在欧洲人,so what?这也是生活,这就是历史,“反正还要长出来,为什么人们还要剪指甲?”在这无尽的此消彼长中,也许未来会有一些人解开这个疙瘩,但绝不会是在谈判桌上。这些人也将是这个星球上一直所敬仰的那种人,所谓leader。

 2 ) 《慕尼黑》

斯皮尔伯格从不会让你失望,《星球大战》他把灾难讲的入木三分,而《慕尼黑》无疑又是一部有板有眼的佳作。战争,历史,人性,情感,这几个元素像是在他掌中的玻璃球,他已通通玩转。

怎么样才算一部好电影?

也许我们再看电影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存在了好多要求,比如我的要求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好题材好故事,当然讲故事要有技巧,这不是一件易事。1972年奥运会的慕尼黑事件,以巴冲突。题材没得说。

2. 视觉上的刺激要够分量,我称之为“影像奇观”,这种奇观可以是美妙的,宏大的,也可以是惨烈的,悲怆的。比如暴力场面中人物被杀时的死相,聪明的导演都会在这上面动脑筋,因为观众总是会因为一场戏而记住一部电影,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戏对刻画人物来讲再关键不过。《慕尼黑》中职业女杀手被杀时身上依次有三个弹孔,她抱了抱小猫最后跌到躺椅上,睡袍打开,浓血从颈部的小弹孔涌出,流向他赤裸的全身。这对善于色诱杀人的她在合适不过。

 3. 人物丰满有分量。哪怕是一个只有几场戏的配角。我很喜欢这部戏里面“爸爸”这个人物,他是为黑道提供线索的集团的头目,一个“教父”式的人物。斯皮尔伯格仅仅用了三场戏就已经把他说的很完整。第一场戏:与艾弗纳的会面,他要求艾弗纳帮他做菜,他拿起艾弗纳的手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屠夫的手,温柔的心”,这是在说他自己,也是在说艾弗纳,他在逐渐建立艾弗纳对他的信任感。第二场戏:二人在花园里摘果子,很自然的说到两个人的工作都是为了“养家”,这个词儿是下两场戏的铺垫,这个人物的矛盾很快就表现出来。第三场戏,午餐。这是最重要的一场戏。很多电影都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讲故事,因为吃饭的时候整个家庭才会聚在一块儿,要产生矛盾比较容易。这个午餐完整的展现了“爸爸”与其家庭的矛盾关系。他与路易的争吵,还有其他家人对他为黑道服务的事情不理解,但是诺大的家庭都依靠它的生意。好了,矛盾有了,人物活了。

4. 思考。这毋庸置疑,任何一种好的艺术作品都会让人思考。本来作为复仇者的艾弗纳忽然发现自己成了别人的暗杀对象,同伴相继死去,他怀疑自己房间里装着炸弹,无法入睡。他握着手枪,呆坐着开始思考,思考这一切的意义。

5. 好的摄影和配乐。厄,剪辑、化妆这些都放在这里把,我写累了,要知道现在是凌晨四点多。

 3 ) 《慕尼黑惨案》之二:在没有公平的世界,生的惶恐和死的解脱


题记:
家园,对于一个有家的人而言并不代表什么,然而,家园对于流离失所或者受着外族侵入的的族群而言就是一种近乎疯狂的精神凝聚力。那么,祖国到底是谁的祖国,人民为了谁而战?!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atlasshrugs2000.typepad.com/atlas_shrugs/images/munich_1972.jpg[/img]
1972年在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殉难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

五人小组成为了以色列政府对于阿拉伯人私刑的实行者,他们实施着国家不会承认的使命。
阿夫纳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本片成为一个象征,它将触动两方的心灵,就像斯皮尔博格在《辛德勒的名单》里出现过的那个小女孩他们给成人世界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对于以色列作为犹太人的导演必定有着情感,可是,他同样怀着对于阿拉伯世界的同情,导演希望以孩子的比对唤起成人世界的良知,可惜,成人世界早已没有了理性。
对于自己孩子的牵挂和想爱人在一起的心境和刚刚被谋杀的巴解领导人的孩子放在一起成为对应段落,你会理解导演的苦心。人类的所有法则都有说法,说法是逃避罪责和开脱自己最好的方法。
人性是片子里重要的部分,在旅馆炸弹的章节里,导演以美景的感叹、以色列恋人阳台的拥吻和此后的激烈爆炸对照,对于无辜者而言又有谁承担责任,同样,在贝鲁特定点清除一人的行动最终变成了对于阿拉伯人的无情屠杀,这些女人难道也是恐怖分子,潘多拉盒子打开以后,唯一的结果和血光有关。
正义的背面是什么?导演没有正面回答,可是,他在电影里设置了这样的一场戏,阿夫纳和情报贩子路易家族的交往,通过路易斯家吃饭前虔诚的祈祷,其父对于阿尔及利亚的叙述,所有的冲突都在斯皮尔博格不经意中表述出来,他俯视着20世纪所有的种族冲突。
为了一个族群活着,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忽视另一个族群的孩子?父亲,路易的父亲,阿夫纳也是父亲,巴解负责人同样是父亲,在20世纪的世界我们为了什么而杀戮
斯皮尔博格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对话,阿里和阿夫纳的交流更像是导演政治观念的表述,在文化(文字、语言)没有消亡之前你无法征服一个族群或者民族,这是许多有着民族问题的国家都端着的定时炸弹。家园,对于一个有家的人而言并不代表什么,然而,家园对于流离失所或者受着外族侵入的的族群而言就是一种近乎疯狂的精神凝聚力。那么,祖国到底是谁的祖国,人民为了谁而战?!
于是,前赴后继,于是,在信仰和蛊惑里成为牺牲。唯一开心的只有军火商以及他们背后的正义政府。
所有的棋局都可以预设,但是,谁也无法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失控的全部含义就是命运。
生命如此脆弱,从出生那刻起就不再属于自己,我们归属于的那个族群和国家已经在我们的未来写下了他们规定的东西。
死亡,在特工的心里只是任务,这是国家的赋予,阿夫纳听到女儿声音的哭泣属于私人情感在暗夜不由自主的流露,而特工,无论是CIA、KGB还是摩萨德的特工,他们不再属于自己。
从这点到那点,杀和被杀同样的棋局。
卡尔的死,给这个小组敲响了丧钟,在国家建构的谋杀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就是宿命,谁开始动手并不是话题它只是说明了在特工翻转的硬币上两面都是死亡。
当五人小组里的炸弹专家罗伯特对这种杀戮的本身产生了怀疑,而这样的怀疑同样来自导演,在历史的深处和近处,我们看到过犹太人太多的血,难道现在到了阿拉伯血流成河的一天吗?
罗伯特的不幸是他醒悟太晚,而绝大多数政府正是利用了青年的单纯和狂热让青春成为祭坛,不惑之年的我非常明白60年代以来欧洲反战的意义,去看看甘地吧,去看看这个矮小的亚洲人吧。
世界不应该是美国人的游戏。
他们一个个将消失,他们是许多死亡链上的一节,承前启后,在死亡的世界魔窟里扮演一个赴死的形象。
北美中文博客上有篇文字谈到了20世纪这种无休止杀戮和经济学博弈理论的关系,恐惧和先发制人的心情让死神的手枪总是走火,这是人类的宿命。
面对同伴的死亡阿夫纳陷入了焦虑和惊惶中,导演将这种恐惧和他们以前实行的清除进行比较,只要你成为其中一环,你就永远在没有了离开的机会,无论成败你的内心不再安宁。
我非常欣赏斯皮尔博格的结局,在你还能目睹的纽约世贸大楼冷峻的影调里导演连接了历史。
没有人声,没有,只有哀弦悲鸣。
谁负责死亡,是你吗?!

本片是虚构的,但它却是真实的,它的真实在于历史就是这样的悲剧性。

【附录一:来源豆瓣,《阿七:复仇的黑洞 》】
当年慕尼黑事件中被杀害的运动员里有一个名叫Moshe Weinberg的运动员,他被杀害的时候他的孩子只有一个月大。他的孩子Guri Weinburg在影片中饰演了自己的父亲

【附录:影片资料】
《慕尼黑惨案(Munich)》美国2005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主演:艾瑞克·巴纳(Eric Bana、乔弗瑞·拉什(Geoffrey Rush)、马修·卡索维茨(Mathieu Kassovitz)
片长:164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7(一部良知的电影)

2006年2月22日 星期二 上午01时48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4 ) 在人面对政治那一刻 是谁在拨动琴弦

在DREAMWORKS出现在屏幕上那一刻,哀婉的女声就已经想起,心也就随着沉了下去,一如"辛德勒名单"开端的火光.斯皮而伯格到了.
我对国际政治了解甚少,所以电影看起来有点费劲,不能确切弄清犹太人、以色列、阿拉伯、巴勒斯坦等等这些听出茧的名字到底怎样的渊源,更不要说杰哈德之类的怪名字.也正因如此,只好看得更仔细.
两个多小时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当然是作为人本身的AVNER与随事件本身发展而产生的心里变化.从坚定到怀疑;从怀疑到恐慌;从恐慌到崩溃,就这样,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抗拒的漩涡.怀旧的光影里,心跟着AVNER一起坠落.斯皮而伯格娴熟的手法自不必说,思绪随着他的影响流连.
对于网友提到的漏洞,也许是我不严谨的原因,我始终不觉怎样,也不必深究.再好的电影也会有漏洞,有太多"细心"的人,但导演也是人.漏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必成为否定的理由.
政治因为人而产生,人却无法掌握政治.就像AVNER最后想到杀掉一个组织者还会有后来人,但政治不能容忍反对者的嚣张.人与政治,到底谁掌控了谁?
我叫不出几个特工的名字,当眼镜男人被女杀手射杀,AVNER面对眼前的景象,简单的弦乐出现了,象第三者的漠然.再次追问人与政治,到底谁掌控了谁?还是是通过政治人在被控制;人在掌控人.
当人与政治面对面的那一刻 是谁在一旁拨动琴弦 ……

 5 ) 《慕尼黑》的一些背景说明

一、摘要

《慕尼黑》是2006年的电影,说的是差不多40年前的事:1972年黑九月恐怖分子在西德奥运会杀死以色列运动员,然后以色列特工展开报复的事情。斯皮尔伯格拍的电影,节奏自然会慢一些,还是不错的。


二、背景

把豆瓣上关于该片的前50的影评都看了,只有极个别作者说得比较到位。一些大V的影评词藻很华丽,术语很多,味如嚼蜡,根本就不知道在说什么。

以色列对于复仇这件事,要的是威吓作用,杀鸡儆猴。做完之后,官方死不承认,但是又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出去,让对手闻风丧胆。首先是找了一位加拿大的犹太人记者George Jonas,写了一本纪实文学:《复仇:以色列反恐部队的真实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然后以色列又找了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来根据小说拍电影。。。为的是什么,就是以色列对于复仇这件事,要的是威吓作用,无论代价多大都是要做的。无论是10万美元一个人还是100万美元一个人,以色列也会去做。就像我们以前非常重视两弹一星、非常重视奥运能拿块金牌,一样的。

在80年代,中国和以色列其实是非常非常密切的伙伴关系。美国人愿意开放的军事技术,以色列大量输出给中国,美国人不愿意开放的军事技术,以色列偷偷地给中国,包括相控阵雷达,包括预警机,包括……四个字:好得不行!所以,当书在70年代出版后,中国也抓住机会翻译了,80年代在国内出了中文版,现在这个80年代译版已经绝版了。后来的什么《间谍首脑备忘录》,是根据这些材料编的。

三、复仇的执行

行动小组总共有6人,有多个行动小组,每个行动小组独立进行任务。

不少评论不理解行动小组常常在行动完成后还要走进现场,以为就是救人。这里固然有导演和编剧的美化作用。但这样的误解是不了解以色列特工的团体合作的模式。

这个6人小组里(电影里精简为5人),一般负责动手的、开枪的,就2个人,1个负责开车,1个负责爆破,1个负责伪造证件,加起来5个人了。还有一个人,就是剧中负责“担心”的那位,他负责在行动结束后走进现场,确认死者是否死亡!所以,小结一下:①实际开枪的人员在整个小组中所占的比例其实是很低的。②在现场会有4个人,动手和开车的在行动后就立刻撤离,最危险的是“担心”,他要留下来,确认死亡,捡子弹壳,抹除同伴的痕迹,因此他需要扮作帮忙救助的路人,他留在现场的时间最长,危险也最大,甚至会被当为目击者而前往警察局,那就很麻烦了。

从上面的小组组成,可以看到缺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情报收集和分析。情报来源是特工工作的重点。书里是用了“路易”这个角色来提供情报来源。那么,真实的情况可能就是:1. 路易这种情报批发商是存在的。2. 有多个来源,路易是一个符号。3. 以色列摩萨德通过路易来提供情报给行动小组,从而撇清自己的关系。

小结:还有很多类似的具体的细节,这里就不多说了。如果希望多些了解的,可以找相关的书和资料,例如摩萨德抓捕艾希曼的资料,摩萨德的著名行动纪实等等。


四、电影

所以电影不是凭空而来,当对比历史、书、电影,我们就可以发现导演斯皮尔伯格到底让电影加了什么减了什么,到底怎么想电影的。

1. 巴以小组在safehouse谈话。这段是电影添加的。这也是构成了argue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缺少这部分,也就缺少了另一方的观点,是现在这个年代,难以服众。同样,很显然,加了这部分,对电影帮助观众树立支持以色列的立场,是没有多大影响的。

2. 人性。电影表面上是比较取巧的做法就是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做法:人性第一,人性大过天,说人性不得罪人,做什么都是个人的人性第一,要自由,要家庭,要有爱。这样取巧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例如毕格罗的美军战争电影,就不多说了。实质上呢,电影当然是支持以色列的,影片中多次穿插奥运村的惨况,包括男主角做爱时也要闪回,包括男主角回国后,素不相识的人和他妈妈对他的认可和支持。

3. 省略了小组被捕。历史上,行动小组是在完成了6、7个任务后,在挪威的任务中失败,被挪威警察全体抓获。当然,书里和电影都当作没发生过。

4. 艾夫纳要求证据是新加的。在美国为入侵伊拉克而伪造假证据后,这个要求证据的疑问是政治正确的体现。艾夫纳邀请上司来家里吃饭应该也是新加的。这里也可以说明艾夫纳上司拒绝了建立人的联系,而更情愿下属作为机器、作为工具。

5. 以色列的复仇导致敌方对平民的复仇。这是新加的。敌方对小组成员的复仇在书中也是有的。对以色列平民的复仇显然是丧失人心的。而且这里体现出荒谬性的是新的黑九月头目比旧的更残暴。

小结:在众多以色列军事文学作品中,有一本书,叫《每个人都是一头猛虎》,说的是每个以色列人,都可以是保家卫国的一头猛虎。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所以保家卫国这是一个底线。在这个底线,能去到多远,能用多极端的手段,从上面几点就可以看出,各人有各人的标准。

五、探讨的问题

1. 复仇。
2. 国家vs个人
3. 代价。
4. 家

具体就不展开了。

 6 ) 《慕尼黑》――为了谁的和平

  总感觉,关于中东地区这个沉重的话题,应该是有过类似沉重经历的人方能理解和驾驭的。民族、宗教、立场、屠杀……千丝万缕,牵连不清,个中感受远非我们这些依赖某些片面的媒体报告的旁观者所能够解读。当然,忙着“反恐”和报复的以色列人以及忙着制造“人体炸弹”光复家园的巴勒斯坦人不可能有这种闲情逸致,幻想通过一部电影就能感化对方,于是,美国人来了。
  当然,在这里,我绝非想通过这篇文字批判或者暗讽Spielberg。事实上个人也感觉《慕尼黑》态度很诚恳、手法很娴熟、场面很震撼,只是凭老斯的个人经历和立场所拍摄的这部影片还是显得片面和单薄,而且,无法遮掩的商业味道也使整部影片的真实性和震撼性大打折扣。
        剧情
  本片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剧情,被指责与历史相去甚远。我认为虚构本身并无不可,但作为一部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讨论当今最敏感问题的电影,即使虚构剧情,也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可慕尼黑的剧情却出现过多戏剧性的略显俗套的安排和冲突:电话暗杀事件中突然返家的小女孩和手忙脚乱的暗杀成员、表面上眉慈目善实际官居情报机关高位的法国老头、穆萨德组织成员毫无情报来源而一直必须依靠法国情报组织――这一幕幕难免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就仿佛导演一边正儿八经地向你讲述一个严肃的话题,一边却又安插了一些肥皂剧里的乔段来表达自己――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更添商业渲染和造作的嫌疑。
        人物
  关于男主角,个人感觉影片刻画地有些过头――一个如此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杀手。我不是否认人性,只是宣扬地过了,就难免带上了庇护的感情色彩。尤其是那几场暗杀行动中对于弱者和旁人的保护简直有英雄主义的倾向,这不是《空军一号》,而事实上一个杀手也不可能在完成了一个爆炸行动后还冲进火堆里去救人。我不得不将这种对主人公的美化与老斯的犹太血统联系起来,而这种照顾西方观众情感的行为也使本片注定不能成为上乘之作。
        叙事
本片叙事略显枯燥。叙事线索完全是由一个个暗杀场面+大量对白堆砌起来的。老斯对于动作场面的驾驭能力相信没有人会怀疑。尤其是开头那段慕尼黑惨案的再现,感觉很客观真实。还有那场旅馆爆炸案前,寂静的夜晚掺着不成调的哼唱以及打在“新邦德”脸上忽明忽暗的灯光,一种恐惧的心理油然而生。然而,不少当代导演热衷的暴力美学已经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变得麻木,对于慕尼黑,影片前半部的血腥镜头也曾让我震惊,但是能惊心的未必能动魄,更何况到后半部,过多的类似场面使我多少有点无动于衷。倘若再加上大量说教式的对白,这样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乏味。
        主题和立场
  老斯在影片上映前曾经表示“拍慕尼黑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但是,仅仅通过对以色列特工暴力报复巴勒斯坦人的反思,来解读的和平绝对是片面的;而仅仅通过对一个杀手精神道德上的救赎,来完成的说教绝对是苍白的。慕尼黑中的巴勒斯坦人似乎还是那群野蛮的暴民,影片对于他们的描述立场还是如当今多数西方人的立场那样,高高在上,即使有些许同情,却多少也带有点施舍的成分,是拒绝深入了解的,甚至是有点伪善的。对于相当一部分西方人来说,死亡的恐怖威胁往往只会激起他们先发制人的征服欲望,阿拉伯人的死似乎早也是习以为常。而对于巴勒斯坦来说,所谓的“恐怖袭击”对于他们来说,又怎是威胁和叫嚣那样简单?没有经历过他们的痛苦,你当然不会了解每一次武力反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重建家园、保全后代的希望。
   我感觉全片最精彩的莫过于主人公Avner和巴勒斯坦人Ali面对面那场戏,于我个人而言也是最有感染力的。这是全片唯一一处对巴勒斯坦人的正面描述,也是全片立场最为客观、视觉最为公正的地方――“是谁让我们变成这样的人,是谁让我们丧失了生存的地方,我们过得有多么的艰难,我们想要的只是自己的家园”
   之前看过一篇影评,很赞同其中一句话――“立场决定观点”。所以,我不可能要求老斯拍出我理想中的《慕尼黑》,我和他们立场的不同注定了我对这部电影的不待见。不管怎么样,老斯这部电影应该可以在世界上引起较大的反响,也可以引起一部分人的思考,我想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吧。电影只是电影,一个能够被电影轻易改变的人改变不了历史。

 短评

斯皮尔伯格最厉害的地方是能把本来我一点都不感兴趣的题材拍得让我看着有感觉!

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一手在制造玩具,一手在制造炸弹。一边在葬送生命,一边在迎接新生。炸弹是用来复仇的玩具,生命是兑换自由的筹码。只要压一下帽檐,关一盏台灯就能处决生命,却得划开床垫,拆卸电话确认不被暗杀。比对着照片猎杀凶手,自己也被印在了通缉照片上。本是报复恐怖分子的屠戮,自己也成了恐怖行为的帮凶。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令人惊艳但又压抑的电影 很精彩的电影

10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我喜欢里面的几场戏,以及表现主义的光。但作为政治电影,实在有些避重就轻了,用心太刻意,明显缺乏现实主义精神,中间甚至就开始mission impossible了,后面挣扎一下也不够有诚意。按我的意思,这题材就只能往黑色,往荒谬,往现实里拍啊。

13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摩萨德”高层迅速训练了一批特工,展开了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的巴勒斯坦人长达一个世纪的血腥报复

1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片子太现实,看完后总是很压抑

19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看到影评说为了复仇而复仇,诚然,这个片子整个感觉看下来就是沉重,到了结尾也是压抑,这个反应了社会的现实

22分钟前
  • cola
  • 推荐

警察草率对待!导致人质全部死亡真的很棒棒哦

24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政治,复仇。。。电影色调很压抑,类型也不是我喜欢的,感觉有点拖沓

25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如果总把情感落到人道主义上,除了培养出一堆愚民观众,多几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虚伪家伙之外,还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29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影片很压抑,可是终究抵不过真相的万分之一

33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推荐

这部影片话题很沉重,但是导演并没有把它拍的沉闷呆板,相反,他把《慕尼黑》拍成了一部充满悬疑的政治惊险片

37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坏人杀戮心安理得,好人复仇犹豫痛苦?!不反思不难受会死啊?只要杀人不论对错就有罪?!以杀止杀就是错误的,被恐袭了擦干眼泪与血迹,嘟囔两句继续生活就ok的鸵鸟心态最正确啦!典型的政治正确左派电影作品。

40分钟前
  • 无趣
  • 较差

还不错,可以看看

42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现实的片子,很压抑

44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冷静到近乎压抑的情感贯穿始终,斯皮尔伯格把每个段落每次暗杀都刻画地十分精细,全片阴冷的色调中所显示的模糊正是主角在道德上的模棱两可,将惨案的重现和虚构的剧情进行全局上的蒙太奇这一手法很棒;这片子讲的不是政治而只是人性的复杂,只是类似的问题早已被反复探讨,斯式做得虽好,却无新意。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现实往往更加恐怖

50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力荐

这片子绝望、悲愤,从头到尾充满了没有爆发的感情,堪称一部恐怖片。但是看完之后查询相关史实,你会发现事实远比电影血腥且精彩。

51分钟前
  • süden
  • 力荐

一般般吧,不是很好看

53分钟前
  • 黑基兔
  • 还行

为复仇而复仇

56分钟前
  • 瑶一瑶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