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女儿

HD国语

主演:周采芹,肖恩·康纳利,吴珊卓,温明娜,丹尼尔·克雷格,曹可凡,杜源,胡雪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2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3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4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5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6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3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4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5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6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7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8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9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多图)独立、勇敢与爱,传奇女性一生的色彩

这部影片是这个月在院线看的第三部女性传记类纪录电影了(前两部是《听瓦尔达说》《藤子海敏的时间》),也让周采芹这位在海外充满名气荣誉于一身的优秀女性,借由导演之手回到了她的故乡上海,向老一辈艺人表达致敬!也同时感谢陈苗导演!

同时有幸的是,这次见面会是在龙华的朵云轩杜比全景声影城进行,附近正好是上海京剧院所在地,同时还有一个为了纪念她父亲周信芳,传承下来的一个戏剧空间,种种巧合,让这部电影回到了她父亲的家!

虽然故事的主体涉及上海的部分很少,但不得不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一股海派风情。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塑造了兼艺术与个性于一身的她。但因为时代的变迁,从此家人天各一方,也开始了她未来数十年的传奇人生。 当周采芹踏出国门时,她的母亲就告诉她一定要做一个“女强人”,教导她一定要要有学问,要有本领,要追求自由,随便哪里都能去。如果没有这样在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开明的父母,也就没有周采芹这样的自由快活的人生了吧。 但是,由于是华裔,同时又没有什么亲人,那个年代在异国他乡的她一度生活艰难,比如曾被同校学戏剧的同学嘲笑演不到戏,比如初到美国时得不到角色只能在餐馆洗碗,以及家庭上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比如父母去世却不能回去探望,比如两段婚姻皆匆匆收场,比如自己的孩子不能在英国受到良好的教育等等…… 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似乎承受住了这世间能想到的所有的苦。同时父亲周信芳的去世也给了她巨大的打击,在回到祖国教书之后,也是一度不敢回到上海,回到曾经属于她的家。怕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终究还是回去了,没有能够忍住强忍的泪水。 但是她没有过多沮丧或者因此倒下,反而笑对自己所经历的人生,也让自己逐渐地放开了,这才有了这样一段段能和李小龙一样的传奇故事。经历了那么多人和事,反而一切都释然了。在90年代重返好莱坞,开始演艺事业又一春! 她的人生,总是在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自由。或许她在成为周信芳女儿的那一刻开始,一切都已经命中注定了。她的父亲给了她表演的天赋,她的母亲给了她独特的意志,而她自己那天生的激情和桀骜的性格,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之中不断添加活力,也让不少认识过、合作过的导演或者其他制作人,对她表达了敬佩之情。她用自己一生的传奇,证明着一个女儿,一个母亲,一个华裔女性的伟大!

她的传奇仍在继续,今年已经86岁的她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希望周采芹奶奶能够在异国他乡,继续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有时间回到祖国,回到您的故乡上海来看看!

 2 ) 无题

以前读过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考》(1912年成书,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时候更名为〈宋元戏曲史〉)里面有一句:“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追根溯源,戏曲初期来自各个地区的巫觋文化,西南地区至今仍有“傩戏”(顺便推荐一个影片,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高仓健主演)后来社会经济形态不断变化,文人创作与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渴望催生了不同风格的戏曲话本(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时的戏曲依然还没有成熟)在这期间,关马郑白,王实甫,汤显祖,以及没有留下姓名的人们,将民间传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为这个庞大的体系注入了活力。统治者以及王公贵族的偏好又给戏曲教育,戏曲学习,带来了庙堂与江湖的差异。 近几十年来,表演专业学习的体系“声台形表”又同戏曲有不可割裂的关联,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戏曲舞台的程式化也为其他表演方式所借鉴(推荐一部纪录片〈上海的女儿〉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女儿周采芹女士的访谈,戏曲在分流的过程中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有江湖千秋义气,有人心恻隐真情) 方正戏台四平八稳,这戏台上演绎帝王兴盛衰败,人间悲欢离合,也能演战场上千军万马,常人家男耕女织。 真成了角儿的演员,观众爱他们的唱腔,做派,身段,也懂得这门艺术的滋味儿。 12年,13年的时候听过一段相声,说的是京剧念白的重要性,里头有一句话:千斤话白四两唱。能强化人物性格,可以推进故事演进,好角儿的一句念白,抵得上千句唱词。(比如: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真到了能琢磨个中滋味的时候,既有沧桑岁月的加持,也要历经白云苍狗的变幻

 3 ) 人生本是戏

一个女人彻底诠释了“人生本是戏”。内心非常的傲气,但又不失可爱个性,从巅峰到低谷,再扳回,都是非常精彩的故事。

她的一家都是传奇,爸爸是专业戏曲演员,妈妈是名媛,特别好看,惊艳得不得了。7月影院正式上映,好看!推荐!

也非常感谢大象点映提供片源,提前看到了这部电影,非常值得。

 4 ) 《上海的女儿》,ABC的精神支柱

本片一直在以双线的形式在银幕上流动。分别是明面上的周采芹女士的艺术人生以及不断跃动其中的华裔思想与西方思想,这种思想的波动,可以从《苏丝黄的世界》的舞台上转移到银幕上的《傅满洲》的脸上,还可以从《喜福会》转移到《摘金奇缘》(虽然周采芹女士并未参演),但它们却一直潜藏在本片的只言片语之中。 其中包括诸多华裔戏剧从业人员为《傅满洲》系列的辩护(周采芹女士也称“是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见过好的中国人”,而忽略了《007》中那句“北京烤鸭和俄罗斯的鱼子酱,我都喜欢”这句带有明显意识形态性的话语,意指瓦解共产主义阵营,同时也忽视了对“苏丝黄”的评价“我们要被苏丝黄腐化了吗?”这句典型的黄祸论语调的题头)以及吴珊卓的眼泪(《喜福会》给移民潮下的中国人所带来的精神支柱,但其核心确是“摆脱儒教社会体系,迎接独立、自主的新生,而这种新生是美国社会所赋予你们的”,而《上海的女儿》所体现的周采芹女士的独立、自主的成功ABC的生活姿态,也正是华裔所向往或是急需这样一个姿态来自我麻痹的,再加之本片的华裔班底,其内核也便不言而喻了),当然各类“外国友人”对于周采芹女士的评价及表现也间接体现了他们对于这类精英华裔的态度,而这种尊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许多华裔所需要的,尤其是在当前这一阶段。排华以及恐华的情绪在美国蔓延,这种外国人对精英ABC的尊重以及精英ABC的形象都是当前的普通华裔族群所需要的精神支柱。 因此,如果我是华裔的话,我一定会打满分,但很遗憾,我不是,因此我厌恶本片所包含的那种为了过审而刻意迎合中国的肤浅表象,同时也不屑片中所谓的华裔情结。

 5 ) 周采芹:闭眼是只猫,睁眼是只狮子 She is a cat when eyes closed but a lion With eyes wide open.

Some nice lines : My life Philosophy is always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Freer you are. The more responsible you are. I know I was Somebody who is not going To be some faithful wife. She was not a sort of kind of woman’s man. Two women always appear in my mind. Anna karenina and madam Curie. I choose to be the latter. Because I like to hearing claps. Writing certainly is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things to do. You have got to express yourself and by expression you release a lot of emotion. She is a cat when eyes closed but a lion With eyes wide open.

 6 ) 周采芹:“我至今还没有教会自己相信命运”

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周采芹时,还不知道她是谁。她在《喜福会》中扮演Auntie Lindo,那时她已经将近60岁,那仍然明亮的、锐利的眼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极少在亚洲女性眼中看到这样的眼神,那是非常直接的,向外索取的,甚至是具有侵略性的眼神,与亚洲女性柔弱的、温婉的、需要人保护的刻板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她。

前段时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提前观看了即将于7月2日正式上映的人物传记艺术电影《上海的女儿》。这部片子讲述的正是周采芹曲折离奇的一生。在上海、香港、伦敦、洛杉矶之间,她历经与家人分离,独自闯荡伦敦,一夜成名,到投资失败破产,挣扎度日,再到重拾戏剧……动荡的一生中,她尽情地展开自己的天性与欲望,投身于世俗红尘中,收获了名利与财富,也经历了时代的玩笑、命运的挫败,由高峰跌至谷底。她始终没有放弃自我,在诡谲动荡的世事中,寻找到了内心的稳定和平静。

生在戏箱中的孩子

周采芹的父亲是京剧大师周信芳。1936年,她出生于父亲巡回演出的途中,没有几个月大就跟着戏班子坐过了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这仿佛也预示着她后来人生的动荡流离。在自传中,她写道:“从记事起,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分离。我只记得自己好像是什么人身上的一部分,然后慢慢地离开一个固定点。……我老是要离开一个固定点,确切地说就是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

周采芹的母亲裘丽琳生在商人家庭,生活富足,从小受西式教育。由于社会对于“戏子”的偏见,她的爱情不被家庭所支持,但倔强的丽琳坚持主见,与周信芳私奔,从此跟随着他历经战乱与建国后的波折。周信芳属于那种全身心扑在戏上的“戏痴”,而裘丽琳那种上海女子的精明则是一种很好的互补,她帮助周操持剧团和剧院的日常工作,管理财务,与黑社会周旋。

对于周采芹来说,父亲是令人仰望的灯塔,是少女时期敬畏着想要去理解、但总是感到神秘的精神上的引路人。他对艺术的狂热大概为周采芹后来追求戏剧艺术埋下了种子。而颇有远见和勇气的母亲则为周采芹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创造了现实的可能,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她有预见性地坚持要将几个孩子都送到英美等国。

1951年,周采芹离开上海前往香港上学,以便从香港申请英国的大学。此后的人生,她跟家人便是聚少离多,独自闯荡的人生开始了。

中国娃娃的一夜成名

在香港待了一段时间,周采芹便申请到了英国的学校。她成为了皇家戏剧学院录取的首个中国人。戏剧学院的生活是她未来事业的起点,但也彰显了她职业生涯可能遇到的困难。她被当做稀有动物一样看待,这令她下定决心要融入这个环境。

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随时遇到的偏见与歧视,暧昧不明的未来……纵使在中国出身名门,到了异国他乡也只是一张白纸,脆弱得如同芦苇。唯有让内心强大起来,迅速地学习应对新的环境,像丛林的野兽那样凭着本能冲撞和撕咬,才可能在黑暗的森林中拼出一个未来。

周采芹的身上就是有那样的野性,那根植于内心的强大力量构成了生存的本能,是身处险境的人唯一的凭借。如今再回看她年轻时的照片,她的眼睛总是毫无畏惧地直视镜头,欲望和野心都非常直接地写在里面——那正是我在《喜福会》里看到的眼神,是像豹子一样的眼神。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并短暂退学后,周采芹重新回到了皇家戏剧学院继续学习。她顺利毕业,给制作人写上百封自荐信,争取表演的机会。这中间她得到了一些机会,不至于饿死,但要说真正成名,竟然还是与京剧有关。

1957年,一个京剧团来到伦敦演出,周采芹被选做这场演出的司仪,向西方观众解释京剧这种陌生的艺术形式。京剧团的演出反响平平,周采芹却收获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当时《明星报》报道说,“负责向观众解释京剧的是一位貌似奥黛丽·赫本的漂亮女演员。”

在这之后,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找到她,她饰演一名香港妓女。这是一部“叫座不叫好”的作品,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虽然在艺术上,只是迎合了西方观众对于东方姑娘的刻奇想象。周采芹一炮而红,评论界尽管对这部剧颇有微词,但对周采芹作为一名演员的评价却相当高。这部戏演了整整两年,掀起了一波东方审美的社会风潮。

尽管作为少数族裔的演员,周采芹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她面临的矛盾和撕裂也是显著的,甚至将贯穿她的一生。虽然表面上成功完成了与英国人的“同化”,但内心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渴求却日益强烈。与此同时,这股对东方姑娘的追捧风潮并不持久,周采芹希望获得的持久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成功,将面临无法想象的挑战。

从巅峰到谷底

在演艺事业获得初步成功之后,周采芹又开启了自己的演唱事业。这期间她经历了第二次婚姻的失败,并此后再也没有结婚。她开始在餐厅或夜总会进行循环的歌唱表演。在《上海的女儿》中,她讲述了在餐厅表演期间的轶事。她在表演时,一位坐在台前的女士喋喋不休地大谈自己的旅行,于是周采芹在表演中途停下来,当着所有人的面让她不要再讲了。“她惊诧地抬起头来看着我,嘴都合不上了。”事后,那位女士的丈夫到后台找到周采芹,感激地说,“我和我太太结婚二十多年了,一直没办法让她停止说话,你是第一个能让她闭嘴的人,恭喜你!”讲到这儿,周采芹面露得意之色。

这也能看出周采芹的性格,她绝对不是那种娇柔的传统东方女性的性格,恰恰相反,她的性格相当西化,强势,直接,尖锐,有时甚至针锋相对。这也决定了她对男人和婚姻的态度,她天生不会是一个男人想象中的“好太太”。

在回忆录中,她写道:“时至今日我仍不理解,为什么男人会天真地觉得离了婚的女人容易征服,以为那是给她的恩惠。男女之间的误解总是难以解释清楚。……在我眼中,西方男人那种处处要公开表现男人气概的做法实在是笨拙。”

离婚后的她身边不乏追求者,不过在她看来,那些称赞她的美貌的异性真的是完全不懂她,她期望的是更多的东西。翻看她的回忆录,可以看到她在精神和智识上的追求,她不是那种肤浅的花瓶里的女人。她对知识分子有一种崇拜。

“知识分子懂得欣赏女人,能让她们觉得自己有价值,而大男人主义的莽汉却把女人像小孩子一样不当回事,只供看,不愿听。我总是能和知识分子相辅相成,我崇拜他们的智力,而他们也为我的活泼所吸引,而且我总是会有一些新鲜独特的想法。”

不过,她最终没有得到爱情上的“结果”,并且这结果自始至终对她并不重要。

享受着60年代伦敦的繁荣文化的周采芹,却一直牵挂在万里之外的家人。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爆发,家人遭到迫害,却因为信息的封锁无法得知他们的近况。尽管在表现上维持生活的进行,但周采芹每时每刻感到无助和痛苦。而在1974年,她自己的生活迎来了一场灾难。

她错误地大肆投资房产,在七十年代经济大衰退的时候借了过多的贷款,濒临破产,甚至企图自杀。生活与事业似乎迎来毁灭。

重拾戏剧生涯

破产之后的周采芹远渡重洋,来到弟弟周英华位于洛杉矶的“周先生”餐馆打工。此时的她心情处于谷底,“我似乎想把在英国的生活封上,冰冻起来,让一切都维持原样。如果说我有什么感觉的话,那就是罪恶感,是最要不得的一种感觉。我的脑子麻木了,觉得我一切都失败了……”

在“周先生”打工的经历给人一种屈辱感,这家位于豪华购物区的高档餐厅经常会迎来知名演员的光临,甚至会遇见熟人,这种对于过去经历的提醒常常令人难受,弟弟周英华的态度也令她不适,这期间得知母亲已经不在人世,周采芹的情绪跌到谷底。

“我没有要求帮助。我必须要自己走完这段自我反省的道路。求生的决心,再生的勇气,都必须是发自我的内心。”

她逐渐从消沉中走出。离开弟弟的餐厅之后,她开始为自己找些事情做,情绪慢慢恢复,直到在图书馆重新看到戏剧的理论书籍,一发不可收拾。年轻时凭着灵气与本能去演戏,此时历经世事,沉淀自己,对表演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刻,她决定“现在我要询问更广而深的题目,要探求表演的本质”。

她开始重新攀登戏剧表演艺术的高峰。从白天打工、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话剧,到加入剑桥剧社,再到申请进入塔夫茨大学攻读戏剧专业硕士,一切又重回正轨。而这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那个仿佛已遥远得像幻影的父亲在心中的引领。人生行至此,父亲早已不是那个日常的“父亲”角色,而成为精神上的灯塔。

她写道,“我从小就想接近他,但他是那么难以捉摸,我只对他有一种浪漫的印象。他对我来说不像一个生活中的常人,而更像是个理想中的抽象的人。我把他看成是一个‘实际理想主义者’,一个非常坚持原则的人。”她曾追逐和父亲相似的男性,直到有一天顿悟,”我并不需要在其他男人身上寻找父亲的形象,他就在我的心里,只要我努力就能达到那个理想境界。“

浪子回家

周采芹的父母都在文革中去世,他们所经历的那种难以想象的压迫和折磨,令周采芹愤怒而痛苦。文革结束后,中国又重新进入了她的生活。1980年3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剧作家从曹禺到访美国纽约,周采芹赶到纽约与曹禺见面,她写道,“当我说出了父亲的名字,就像是开门的咒语一样,第一次在西方得到了回响”。仿佛父亲又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守护着她。

很快地,她受邀前往中央戏剧学院进行为期5个月的短期任教。

三十多年后再次回到中国,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个国家。一开始,由于周采芹的上海话和普通话已经说得不好,上课需要用英文加上翻译。但渐渐地,她开始重新找回那个属于中国的自我,并且重新开始认识这个崭新的国家崭新的未来。

结束任教后,她重回上海,见到童年时的伙伴与长辈。她回到旧居,在父亲的书房里,不由自主地跪下来磕头。父亲对于艺术的追求仿佛灯塔的光引领了她一生,那遥远的,却无法到达的光,就像父亲无法触及的幻影。世事动荡,充满苦难与沧桑,母亲拼尽全力送她出国大概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而如今天人两隔,父母之爱的深厚、他们所经历的折磨与痛苦、漂泊在外的撕裂感,混合成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心碎。

那是具体可感的时代之痛,命运之痛,那痛是深深的活着的证明。


这篇文章极大地参考了纪录片《上海的女儿》与周采芹的同名自传《上海的女儿》。在纪录片中,81岁高龄的周采芹仍然有着一双豹子一样的眼睛。她的敏感与才华,让她的自述如此的生动而有趣,仿佛能带人亲临现场。即使是活到了这样一个年纪,她也是一个“不太好搞”的老太太,非常有主见,性格非常鲜明,看着她脸上的光芒,你几乎可以想象年轻时候的她是如何叱咤名利场,锋芒毕露。

然而,读到她的文字,却能发现她细腻和自省的那一面。《上海的女儿》这本自传相当精彩,在这娓娓道来的文字中间,你可以看到一个内心异常强大的女性,如何凭着自己的意志去实现梦想,应对人生的玩笑。而她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反思,又使这段人生笼罩了诗篇一样优美、悲伤、深刻的光晕。

她说,“我至今还没有教会自己相信命运”。

 短评

偉大的藝術家都是排他且自我的,周采芹的故事更可以視作處於異國的亞洲女性自我生命完善史(而非「成長史」),其享受了特定時代與文化環境所餽贈自己的禮物,也獨立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與折磨,能夠永保真誠的純真感卻是令人羨慕無比,紀錄片中自以為是的導演添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中國文化元素」,還一廂情願將「京劇」作為主線貫穿簡直腦殘無比。

7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2019.6.27 朵云轩上海首映礼&主创交流场。周采芹本人很棒,但是导演很烂,不是金刚钻为什么要揽瓷器活…当中有几段拍现在段落填充到过去是几个意思

9分钟前
  • 一翊
  • 还行

拍得四平八稳,就像新闻专题片。周采芹这个人物还是挺有魅力的

12分钟前
  • 张兮兮
  • 推荐

豹子一样的周采芹女士,魅力简直要溢出来了。裘丽琳其实也很传奇,虽然周采芹说她更像父亲,但包括周采茨都是很明显的“虎母无犬女”,母亲骨子里的那股劲儿传下来了。有关父母的回忆都非常唏嘘,离开上海时周信芳对她说“不要忘记你是个中国人”,母亲到英国探亲,说英国的海没有中国的好,告诫她不要说中国的不好,最后只有一句母亲在伦敦机场永远地走出了我的生活,下个镜头红旗飘扬。印象深刻周采茨说的那句,人家说时间会把这些东西抹掉,其实看不见,抹不掉。还有“If I were tender, I will die”。

17分钟前
  • 力荐

虽然素材的编织基本以时间为主,但对于主线,即周采芹的人生选择和路线,仍然是太碎片了。很难看出导演对于内容的整体建构思路,有些可惜了,这么有趣的人物。

19分钟前
  • 起司土豆泥
  • 还行

己亥58. 那高昂的自尊。一个完整的人。说句题外话,从这个纪录片其实可以看出,采芹并不适合演贾母。她其实一直是个孩子,没有老去,一直怀抱着儿童的完整的天性和赤诚,自己完整的性格,从未被深刻的“雕塑”过。贾母虽然心性爱玩,但是仍然是大家族的长者,一个经年累月的精明的老人,一个投入了相当大的神思、精力在管理自己儿女身上的人。采芹与贾母在外的特征上似是有重合的,但是精神内核完全相反。所以她扮演的贾母,眼神里飘出的,总不是书里贾母的心和情态。

21分钟前
  • Matt
  • 力荐

一流的海外人生,二三流的纪录手法,其实对周采芹这么独特的老太太,可以从新的角度挖掘更深点,绝不该止于《艺术人生》《档案》那样综艺访谈式的浮光掠影。不过看完后也大概知道了海外生活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周强硬的个性也是被生活磨练出的,就像她引用自述的那句话,“我一温柔,我就死了。”

25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2019-06@SIFF,爱她喔,她的身上母性弱一点童心多一点,拥有浮华奢侈的生活品质时可以坦然享受,潦倒寂寞时也一点也不怕,永远无畏向你走来

28分钟前
  • wata_watako
  • 力荐

知道自己是吃哪口饭的人真幸福

33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片子拍得挺差,但老派上海人那种优雅真是迷人。

38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主流纪录片的拍法,一边是滔滔不绝的口述历史,一边是通过表演去情景再现,再一边就是寻找历史视频做人物活动背景,还是很扁平。人物本身很有魅力,感情生活、家庭背景、演艺生涯,随便一个点都是故事,可以拍得更好的!从上海到香港,到伦敦,再到美国,周采芹老太太的生命力很旺盛,年轻时是一枚性感尤物,符合白人对东方女性的想象,她的内心很执着,天生就是吃演员饭的,以前在老版007、放大、傅满洲等电影里见到她,还以为是越南人。

3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三星半,其实将采芹的魅力跟“难缠”展现得很到位,也蛮有趣味。只是一方面,有些问题不知是否二次剪辑过,看得人一头雾水——比方说跟儿子的结局。再就是……这片名起得也忒不讲究了……除了籍贯为上海,这影片本身有展现采芹跟上海的关系吗?

41分钟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还行

技术层面,完成不错,采访与画面的混搭,剪辑以及配乐。不过就人物纪录片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周采芹这位老奶奶太有意思,太有气质了……表面看,是一位传奇女性的一生,时代与个人交互。但往深了思考,其实是在讲述父亲对女儿人生的深刻影响,再往深处看,是舞台对周采芹的人生影响。3.7

42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周信芳的女儿,名噪一时的苏丝黄,哈佛大学的图书管理员,出演《红字》的舞台剧演员,《喜福会》、《艺伎回忆录》、《红楼梦》,这些标签下,隐藏着真实的周采芹。她见识过最好的,也经历过最坏的,不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却是一个survivor。周家的经历,堪称传奇,充满了分离和心碎,在“大时代”的齿轮下,自尊、公正乃至生命都如此脆弱。和《卡拉斯》、《摇摇晃晃的人间》相似,纪录片主人公足够耀眼、生动,可以忽略掉电影本身的瑕疵,不知道会不会公映,公映也不会有很好的排场,万幸来看了点映,希望有机会大家可以去影院看这部片~

44分钟前
  • 苦丁茶
  • 推荐

有些话不便说,都寄在歌声和表情里了......传奇女子。果然艺术家比较容易得抑郁呀。周奶奶还真是挺顽强的:tenacious of life!

49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彪悍的人生不解释系列。

5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我已经看见天了,所以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升到那么高。但这也是我的动力,对吗?”震撼

57分钟前
  • 七月流火
  • 推荐

正如映后交流会上一位老先生提出的:片名叫《上海的女儿》,其实片中讲英国讲美国,独独篇幅最少的就是上海。周信芳先生教诲子女“覅忘记侬是中国人。”这句出来的时候,大家还很惊喜。没想到这也是全片唯一一句上海话。哎罢了,周采芹一生绝大部分时候生活在海外,电影也是真实的映射吧。今晚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命运巧合,点映的朵云轩贴隔壁就是她父亲的上海京剧院,也是令人感慨人间沧桑。

1小时前
  • 夏之轻寒
  • 推荐

很棒的女人!不过就纪录片而言拍得不如《三生三世聂华苓》

1小时前
  • 又又
  • 推荐

搞个女的演年轻时状态的戏实在莫名,很可能是败在这个叫陈苗的导演身上,因为其他部分都很像BBC纪录片思路。信息量还是很大,周信芳老婆厉害的,情义深,远见高。

1小时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