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2019

HD

主演:Issaka Sawadogo,阿尔班·伊万诺夫,朱迪斯·厄尔·泽恩,大卫·赛勒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沃尔特2019 剧照 NO.1沃尔特2019 剧照 NO.2沃尔特2019 剧照 NO.3沃尔特2019 剧照 NO.4沃尔特2019 剧照 NO.5沃尔特2019 剧照 NO.6沃尔特2019 剧照 NO.13沃尔特2019 剧照 NO.14沃尔特2019 剧照 NO.15沃尔特2019 剧照 NO.16沃尔特2019 剧照 NO.17沃尔特2019 剧照 NO.18沃尔特2019 剧照 NO.19沃尔特2019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个小人物引发的政治大战

看了电影后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颁奖季没有什么水花,所以便在网上搜了搜评论。在烂番茄上,这部电影的媒体评分只有73%,远远不及《利剑出鞘》等电影。我更疑惑了,于是仔细看了看这些媒体的评价。最终引导我看到了一个来自亚特兰大宪章报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批评主要针对电影中女记者Kathy Scruggs的塑造。这位女记者不折手段的用性交易的方式从FBI探员那里获取了他们即将对理查德·朱维尔展开调查的消息,从而一手导致了朱维尔从“英雄”到“凶手”的噩梦之旅。实际上,大部分对电影的负面评价都针对于这个女记者的形象。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已经预感到了,这个女记者的形象触犯到了不仅仅是媒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而是已经触犯了目前最敏感的性别政治问题。

这部电影像老爷子的绝大多数电影一样以展现事实真相为中心。所以批评者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个女记者用性交易来获取信息这一细节是否是真的事实?毕竟人已经去世,之前也没有任何证据。所以很多批评者嘲讽这个电影是“太过戏剧化”的处理了真人真事。有的评论直接点出了“抹黑女性”。以至于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奥利维亚·王尔德不得不站出来撇清:她作为一个演员无法决定和改变剧本的内容。个人觉得老爷子确实不应该在电影里包含这一幕。但同时也认为这可能就是老爷子的一种讽刺。毕竟当年FBI在撤销对朱维尔的调查后,朱维尔转头就控告了包括NBC在内的多家媒体,大部分媒体都和他庭外和解了,只有亚特兰大宪章报坚持认为他们的报道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推论,并没有捏造和污蔑的地方。所以,一个FBI内部的消息,是怎么被一个女记者知道的呢?老爷子如此推理,恰如当年的记者们通过朱维尔这个笨拙肥胖还与妈妈合住的单身白人男子形象推论他是凶手一模一样。其实这个电影里处处都是这种嘲讽。因为朱维尔本身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小人物,他除了被不公正的对待外,还有过激的历史,不交税和一屋子的枪。即便到了最后FBI找不出任何可以指控他是凶手的证据,那位FBI的探员还是铮铮有词的指责朱维尔:我知道你就是凶手,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我知道你就是。那位FBI探员并不仇恨朱维尔,也没有理由仇恨朱维尔,他只是对自己深信不疑,这种态度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写照。如果最后不是真凶浮出水面,多少人会一直怀疑朱维尔的清白?

不过亚特兰大宪章报的那个批评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后面的读者评论,多达四百多条。而这四百多条评论的焦点大部分转向了特朗普。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提到了"quid pro quo"。这句话最近不要太火。其实这个电影的剧本早在几年前就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也是在特朗普被弹劾调查之前就已经完工了。但是谁让老爷子pro特朗普呢?!整个美国的媒体都在骂特朗普,老爷子却说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肯定要选特朗普”。这简直就是媒体公敌了。就算没有那个女记者,估计老爷子的这个电影也不会受到媒体的好评。但是有了这句台词,媒体又可以推论:老爷子在借电影讽刺民主党对特朗普的调查。其实个人认为老爷子并非真的支持特朗普,他明确表示过不会以资金或其它任何形式来支持特朗普,他只是表明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觉得特朗普至少是比较诚实的。个人觉得美国媒体和“言论自由”简直就是矛盾的两级。鲜有媒体是没有自己的立场的,但是你不能有和他们对立的立场。我天天听崔娃的节目,这个节目的立场不要太鲜明,各种嘲讽丑化特朗普,采访希拉里各种夸奖赞美,还要多有倾向性呢?但是你不能批评媒体不客观,这是他们的“言论自由”和“政治正确”。

关于这个电影,它所产生的真实背景,以及现在的舆论背景,都让对它的讨论不可能再是对电影的讨论了。很有意思的是,在浏览这些评论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是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人与人之间会有多么多的不同的感受与看法。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言说自己的感受时就在改变事实的真相,也许下一次的世界大战真的就是“口水战”吧。

 2 ) 还是要保持表面的普通正常较好

一直以来以成为警长探员为目标的男主,生活里做了很多越界的事情,高速上抓酒驾这种,做着一系列正义的事情,但是收到的却是数不清的投诉。也因为这份正义,他发现了一个可疑包裹,于是拯救了很多性命。他成了英雄,但却遭受举报,怀疑,调查。他的母亲只为他骄傲了三天。他的墨镜也只带了三天。

即使如此,在被调查的过程里仍然对企图欺骗他获取将他送去电击的探员们以尊重与配合。即使遭受委屈之下还表示他们代表着美国政府。但是日积月累之下,他终于在某一刻他发起了质问,警探们所花费的时间有获取到任何证据吗?在警探们全力追究他的时间里,真正的嫌犯是否还会制造第二次爆炸,以后任何的保安在看到可疑包裹时还会上报吗?不会,他们不想成为下一个朱维尔。

可是,六年后,朱维尔肩上佩戴了一枚有权威的标志,他曾经向往的,又失望了的标志。生活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哦,无论遭受了多少,生活还是要继续,以自己也不确定的方式生活。

两大权威,政府和媒体,都使出了强大的火力射向了这个挽救了很多条性命的英雄身上。那时的媒体还很少,网络信息流转还没有那么快,导向性书写新闻的媒体人还很少,当时为了销量,她会不惜一起去寻找头版。但最后她还会去验证真实性,还会流下眼泪。可是,她确实毁了一个男人的生活。如今呢,新闻已经不是真正媒体人在写了,我们看到的更不见的是什么真实了,那些为了流量而引导性的文字,真的是一把把匕首,不知道无意间就刺向了何人。不知道会坏到什么程度呢?

再说男主的性格,一根筋的正义,毫无怀疑的相信着那个圆形的标志及其背后。善解人意到善解要将他推向万劫不复之地的人。律师和他的妈妈一定都有一种怒其不争之感,可是最后的质问还是很意外闪光的。

电影节奏还不错,穿插着幽默,不会一直沉重沉闷,但是有些情节有些让我觉得混乱,那个安装窃听以及第一次被安排来窃听的人物的身份直到那么久远才弄清楚。有一点我怀疑,警察用欺骗的方式抓走嫌疑人?真的可以这样子吗?

我旁边的女士一开始就睡着了,好像是爆炸声把她弄醒了。这一次只有一个人拿起了手机,但是有着听起来像是五十岁或以上的女士在讲解。不过算是我还比较不错的一次观影体验了。

PS:幸好没耽误董老师进场。再一次掉了手机又从原地儿找回来了。😂

 3 ) 右翼的式微---美国语境下的媒体陷阱,当群体陷入狂热时我们应如何应对?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由美国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所执导,上映于2019年的改编电影。本片原型取自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爆炸案中发现炸弹装置的保安,他一直梦想着成为执法者。在这次事件中他先是被嘉奖为梦寐以求的角色:人民的英雄,而后却被媒体诬陷为炸弹凶手的事件。而在不断恶化的社会舆论中,他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不仅是公众的质疑,更是媒体和执法机构的联合阻力。在这样重重困境中,他该如何破局?

本片开头即精准地刻画了一位在保守州成长的右翼白人男性。从主角在一所学校中当保安,对学生进行训斥:告诫他们要遵守校园规定并对之保持敬意;到后来镜头一转,描绘了主角在南方广袤的靶场里练枪。再到此后因为学生的投诉,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说:现在的学生非常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你还是尽量不要惹是生非。他答曰:我只知道应该遵守法律,遵守规则。我们不应该挑衅它。从这时刻即已经预示了后面的剧情的发展---这是一个哪怕受到执法机构不公正对待的,也会遵守其规定且对其保持敬意的秩序驯化者。

正是因为处于对秩序和规则的尊敬,才让理查德对于法律的执行者---警察,FBI保持憧憬。然而,由于自身的体型以及能力问题,他并没有成功成为执法者。在被学校解雇后,成为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保安。而整个奥运爆炸案的实质性内容在本片并不是重点。在理查德发现炸弹后,他迅速被群众拥趸。在一场媒体疯狂寻找热点进而促进销量的体育赛事中,真正的体育竞技反而显得无足轻重。媒体要的只是热点,而不是实质性体育技巧的讨论。所以炸弹案一出,理查德迅速的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此刻,风光无限,他终于成为了梦寐以求的人民英雄---“维护了秩序”。理查德母亲热泪盈眶地说道:我亲爱的理查德,我真为你骄傲,我一直知道你能成功。

此后警方的调查却陷入了困境,在全国所有媒体的聚焦下,凶手却一直无法归案。在不断的压力下,一名FBI探员肖恩开始对理查德起疑:是否整个爆炸案事件是他自己自导自演? 警方转而对这位“人民英雄”展开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理查德的嫌疑越来越大:这是一位成年已久仍和母亲一起居住的男性---他可能有心理问题;他小时候为了炸鼹鼠制作过土制炸弹;理查德好几年没缴税了;理查德曾经假扮警察被逮捕;在学校当保安时经常被投诉;家里有手榴弹,哪怕它是空心的;他甚至保留了公园里的椅子碎片作为纪念。种种迹象显示理查德有可能就是凶手。

此后的剧情发展才真正开始进入本片的主线。亚特兰大宪章报的女记者凯西为了抢先在别的媒体前面获得独家信息,决定向FBI探员肖恩套话。通过情色手段,肖恩把他们现在的调查进度告诉了女记者,并嘱咐她不要对公众公布。可第二天亚特兰大宪章报的头版却是:英雄还是罪犯,爆炸案是理查德自导自演的?此时,全国舆论哗然。一夜之间,理查德从人民英雄变为众矢之的。无数媒体将他家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等待着FBI什么时候对理查德进行传讯,理查德什么时候会“自曝”。而从未见过这种场面的“红脖”理查德顿时无法招架,只得打电话给曾经给他发广告的律师。律师赶紧前往理查德家中,和他对接下的行动进行法律的准备,教他如何应对FBI的问话。

此后,FBI对理查德的“传讯”开始。这其实并不是传讯,在实行普通法的美国,法治的重要基石之一即为无罪推定,只有在有决定性证据证明一个自然人是罪犯的情况下,才能对其进行逮捕。而以肖恩为代表的FBI以诱导的方式,利用理查德对于执法者的崇拜,在假装对理查德进行一般问话时,支开他的律师,诱导他说出“我(理查德),是放置炸弹的人“,并对其秘密录音。此后,利用这个“决定性证据”,对其发出逮捕令。而此时,FBI对他家进行的无意义的地毯式搜索---拿走理查德母亲的睡衣裤与私人用品,只是为了搜出真正的决定性证据。(因为他们自己心中知道自己的证据是假的,这是彻头彻尾的违法取证!完全违反程序正义)而在这番令人受尽屈辱的对待中,理查德竟然极力配合,理由是肖恩探员对他说:你也知道我们执法者的苦衷,理查德回答说:是的,FBI的命令我是一定会遵守的。他的律师对FBI这样的行为十分愤怒,对肖恩大吼到:你们可以对他进行调查,但是不可以侵犯他家庭的尊严!而对于理查德本身,律师更是问道:你为什么不生气?理查德答道:我只是一个法律的遵守者。

此后理查德被羁押,等待司法系统的正式起诉,而他的律师和律师助理想尽办法证明他是无罪的,而女记者凯西此时良心发现,计算了具体爆炸案的距离和时间,发现理查德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作案。而理查德的母亲此时在律师的帮助下,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声泪俱下地控诉媒体的偏向报道,不实地指控自己的儿子。令人动容。而律师利用自己收集的证据和新闻发布会推翻了FBI的检控,最终理查德被无罪释放。最后,在联邦调查局办公室里,肖恩对理查德说:“我知道是你干的,我一定会找到证据证明你是罪犯。”而在这场风波的末尾,理查德终于进行了绝地反击---在经历了系统性的不公正对待后,他说道:我确实不是罪犯,如果你找到证据证明我当然不会反抗,前提是,真的证据。

这部影片在当下的美国语境中所敲响的警钟是振聋发聩的,但却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冷遇。单从所获得的奖项与评价就看的出来:烂番茄媒体评价73%,各大颁奖典礼也完全没有水花,美国把控着文化传播的左翼精英很明显地拒绝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更是被部分媒体攻击:片中所刻画的女记者凯西表现了导演本人“鲜明”的厌女立场,从而引发了媒体对于片中所触犯的性别政治雷区进行口诛笔伐。

抛开记者的性别不谈,单是从记者是否有权力通过其他不法手段获取信息来进行报道谈起。奉行三权分立的美国,身为第四权的新闻权理应对司法,行政,立法进行制衡。而片中所表现的非但不是新闻权对于司法权的制衡,反而是和司法权进行媾和,进而对于一个他们自己所不喜的普通右翼男性进行绞杀。这是典型的精英话语权对于普通群众的压制。媒体对于销量和点击量近乎病态的追逐,代表着他们完全对于自己职业操守和做人良心的嗤之以鼻。而司法系统对于达成自己目的而完全不顾程序正义的行为,更是将美国宪法的基石视如粪土。

而在此时此刻的美国,这样一部影片更是警钟长鸣。深挖这些所谓的主流媒体背后的财团: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MSBCN,NPR,Newsweek,大西洋月刊…会意识到媒体不过是左翼政治集团的打手和傀儡,只是为了自己的得势而进行的政治宣传。而为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对右翼政治人物进行捏造攻击,诬陷。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试图再现第二次水门事件,针对特朗普关于佐治亚州的投票问题录音进行编辑,想要描绘出一个试图作假改变选票的候选人形象。对于特朗普本人更是直接写出一片特稿来对其进行许多不实的攻击,而在短短的一个月后,华盛顿邮报自己又悄无声息的刊登了一篇道歉文章:针对此前的一篇稿件针对特朗普先生的不实指控,以及“不小心”对录音文件进行编辑对民众进行了误导宣传表示歉意。而华盛顿邮报这样的道歉行为实际上算十分罕见,更多的主流媒体,例如CNN,在BLM期间,对非裔美国人的犯罪行为,通过图片编辑将其肤色调亮成为白人;或是纽约时报明显采用的错误的数据误导读者;在此后却继续装聋作哑,假装无事发生。

对于群体陷入狂热,美国的右翼如同片中的理查德一样,是秩序的遵守者,即使这个系统秩序有一定争议。当在媒体的煽动下,被迫卷进事件的主角,选择了法律的武器自证清白。这是在系统内捍卫正义。群体的狂热,激动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选择权,是美国宣传机器下的产物。但不管愤怒的群体也好,理性的个体也好,都是生活在系统下。我们应该诉诸系统下的正当手段,这样才有助于一个良性的系统持续运转。一个良性的系统是有自我纠正能力的,他可以进行新陈代谢,通过立法的手段来割掉癌变部位。而通过激进左翼的街头手段,冲击的不仅是系统的病灶,更是将整个系统置于动荡之中。而一旦良性的系统失灵,社会就会陷入不稳中,犯罪率会激升,而此时的左翼却根本没有能力对于这个失控的社会进行管制,左翼的本质其实就是只有破坏,从不治理。对于一个满目疮痍的社会系统来说,这样做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于一个运转尚可的系统来讲,这样做只会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进而导致众生的陨落,至于激进左翼背后的精英集团对摇摇欲坠的社会却毫不在意---激进集团只是他们夺权的手段。

而在当今的美国,由于左翼媒体占据舆论高地,天然地对于话语权进行垄断。而越来越式微的右翼逐渐被隐形,2016年特朗普的上台左翼媒体被“惊吓”,高呼民粹主义的回归,美国右转。而右转真正是从16年才开始的吗?右翼被隐形了太久,没有媒体,没有大学教授,没有跨国公司,没有好莱坞……这是左翼精英长年累月对于这个右翼群体的刻意忽视,视而不见所造成的。这部影片的主旨当然不是想还原当时爆炸案的完整细节,而是导演本人对于当下美国左翼的栽赃陷害进行反击:急速左转的好莱坞将政治正确奉为圭臬,打着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口号,在文化上越来越“多彩”的左倾主义宣传下,实际上是立场越发单一的政治审查。

 4 ) 理查德·朱维尔并不那么哀的哀歌

今晚看了Clint Eastwood大爷的片子《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居然想写点东西。

先说说影片讲述的故事。

这是根据真人实事改编的电影。男主角Richard Jewell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周边演唱会场馆的保安,某天晚上他发现了一个可疑的背包,然后叫来了警察,确认是炸弹之后协助疏散人群。最后炸弹还是爆炸了,也造成了伤亡,但是如果不是Jewell及时发现,后果会严重得很多。

于是Jewell一夜之间成为了英雄。

但这并不是一个关于一夜成名之后守不住内心的故事。Jewell面对荣誉依然谦逊,认为自己只是碰巧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恰当的地方,然后做了职责该做的事情。

故事的走向是,FBI认为Jewell符合为了出名而自导自演的炸弹客的特征,所以把他列为头号嫌疑犯进行调查。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反转被媒体知道了,于是大肆报道,Jewell又一夜之间成为了千夫所指。Jewell要持续面对执法机构的调查,住所也被媒体24小时包围,且祸及家人朋友,面临崩溃。

说实话影片的前半小时挺闷的,但是熬过去之后就渐入佳境了。东木老爷子水平在那,把影片里的“正面人物”包括Jewell、Jewell他妈、Jewell的律师及律师的助理兼对象,都塑造得骨肉丰满。

相对的,“坏人”就都挺平面和脸谱化的。

其中一方“坏蛋”,就是以FBI探员Tom Shaw为代表的执法人员。他坚信Jewell就是凶手,领导对Jewell的调查,而且采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试图对Jewell进行诱供。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想的话,Jewell确实符合嫌疑犯的特征,Shaw在法律框架内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调查是不是也是职责所在呢。

碰巧的是,刚看完电影,就看到了金宏伟律师的文章《刑案通识 I 怀疑是证明力最强的证据》,如果金律师看了这部电影,可以把它作为论据写进文章了。

另一个坏角色,是最先写出反转文的《亚特兰大宪章报》女记者Kathy Scruggs。影片对这个角色的塑造完全失败。而且影片加入了她用与Shaw探员上床换取爆料的桥段引起很大争议。

同样,换个角度,反转文的标题大概是“炸弹‘英雄’被FBI作为头号嫌疑犯调查”之类的。不知道内文是怎么写的,如果只是按照标题这样的报道,虽然引发后续其它媒体针对Jewell的持续骚扰,但Scruggs是否有权发表这篇文章呢?她对Jewell受到的伤害,需要承担多少责任呢?Scruggs确实是在报道一件事实(Jewell被FBI调查),虽然这件事实是基于某些人一些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推论(Jewell是炸弹客)。现在写那些“33年前的凯歌”的瘤量自媒体自然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还是秉承严肃的新闻伦理来考量的话,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

经过88天的折磨之后,FBI正式终止对Jewell的调查。

在现实世界里,Jewell马上与各个媒体对簿公堂,随后大部分的媒体都和Jewell和解赔偿了。但是始作俑的《亚特兰大宪章报》则坚持自己发表的就是一篇基于事实的报道,拒绝和解。

影片的原名是《Richard Jewell》,台湾译名是四平八稳的《李察朱威尔事件》,香港则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译成《李察朱维尔:惊世疑案》,而大陆/内地的译名《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则是明显加戏了。虽然那88天对Jewell来说肯定是非常不好受,但是执法机关只是礼貌地骗他去录口供,一旦被他发现不对头也只好放他回家,后来为了搜集证据把他家几乎搬空,甚至连他妈妈的内裤都被作为证据收走,被摘走25根头发,备受屈辱,但是起码他人身是自由的,可以和家人朋友律师呆在一起。最后FBI找不到证据,也只能终止对他的调查。他也如愿当上一名片警,甚至8年之后真凶落网,他彻底洗脱嫌疑。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Jewell有幸活在另外一个法治国家,事情会怎么进展。首先,他会被会被拘留48小时,期间不能联系任何人。然后会被批捕,进入看守所,期间不能主动联系任何人,只能偶尔见一下律师,而且这种案子可能会作为恐袭或国家安全相关来定性,那么律师也见不到。在孤立无援的情形下,Jewell估计最后会给执法机关交待出一个完美的犯罪流程。然后他会被移交检察院,再等几个月,被起诉,然后慢慢等,终于等来了开庭,这时候才有可能能远远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句话都不能交谈,开完庭慢慢等等来判决书,移送到监狱,死刑执行。几年之后,真凶落网,沉冤得雪。

那,才真是一曲哀歌啊。

 5 ) 中国CINIMA之哀歌

寒假惊奇地发现老家丽水居然还有Richard Jewell的排片,立马就去看了。 之前只看过东木老爷子的《百万美元宝贝》,对他不甚了解。但单从这部和《百》来看,着实可以看出他的过人之处:不用很多的技巧修饰,利用故事本身来打动观众。在我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内力”的导演;可能也是因为将近耄耋的高龄,他的作品因而显得精准有力。 现实题材与写实主义的风格无疑最大程度体现了他这种“内力”;同时,同等程度地,将演员的演技无限的放大。山姆洛克威尔、乔恩哈姆等人贡献了优秀的表演;保罗沃尔特豪泽(终于不需要演类似于《黑色党徒》《我,托尼娅》里面的胖傻叉了!),本片的男主,堪称完美的人选;而最最让我感动与惊讶的是男主母亲,扮演者凯西贝茨的表演(爆奶今年奥提!)。那段发言的表演过于真实,丝毫没有修饰的痕迹。我看过很多的哭戏,几乎没有一个像这样富有层次与感染力,既内敛同时有张力。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她的表演完美的诠释了truth而不是fact。 很庆幸能在家乡看了如此动人的新年第一部。可笑的是,家乡当地仅有的三家艺术影院之中,作为丽水地区电影院的“霸主”、本应该引领地区的某两影院,却如同吝啬鬼一般的不给真正的CINIMA一次上映的机会,而给某些辣鸡“视频”(恕我直言)以大量场次。而相比之下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小资影厅,却拥有相当的职业的当担与操守。其实不只是我家乡,全国各地情况都是如此,例如同样加入艺联的著名的某达影院,也几乎没有《朱》与《别》的排片。 我大学不修经济,仅以高中知识,我不是特别清楚这里面供求关系。但我确切地意识到,如果市场只单方面提供娱乐向的“游乐园式”的电影而忽略了这些艺术电影,也行将来的观众们会认为电影只是用来娱乐的,马丁的预言或将实现。我相信这就是艺术电影联盟为艺术电影奋斗的原因,特别是为了中国电影事业的未来。而那部分唯利是图的商人,自以为在经济上为中国电影事业尽一份力,实则可能真的荼毒了万千的观众,断送中国电影的未来。 我看的那个场次,到场的观众寥寥无几;也许都是电影爱好者,出现片尾CAST的时候,许久,大家都没有动弹。在寥寥无几的观众里,我惊讶地发现了两个十多岁的小朋友。在幽暗的影厅里,在他们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灼烈的焰火。我没有老到可以感慨岁月流逝白驹过隙、时间的不易,但我看到他们时,我可以说,我看见了电影的某种未来,一种我期待的未来。 有时我会想,这些电影真的就那么“艺术”吗?难道真的就那么无聊、枯燥以至于大家都不想看吗?中国电影票房真的只能靠“话题“流量”来支持吗?我以我亲身体会来看:非也。仅以这部而言,观影的门槛很低,懂电影的人也许能看到更多,不大懂的人也能感受它的魅力。连小孩子都来看,为什么成年人不行呢?更何况最近佳片稀少,《朱》与《别》理应加大排片量。 其实,更重要的,不是供应不足,而是需求不够,是很多人没有做出尝试。横向比较于类似的艺术形式,书的普及应该算是很成功的了。既然书能够做到,为什么电影不能呢?我一直认为电影的商业形式是双向性的,就像没去过海边不知道海有多宽广一样,没多看佳片的人是不知道电影的艺术有多美。我由衷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像从小学习看书、绘画、声乐一样,学会看电影、欣赏电影;把它当做一门艺术,而不是娱乐大众的道具。 以上只是一位初级电影爱好者浅薄的感想。其实自高考以后,我就再也不想写文章了;但是今天今夜,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召唤。

 6 ) 做好人是一种任性

做好人是一种任性,这句话,是我在7年前的知乎日报app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大概就是说,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像男主角理查德这样的人,明明知道做好人很有可能是没有好报的,还是要执意做一个好人呢?大概是任性吧。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感到很气愤,总会在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比我更加社会化,更加有自己的坚持,他极富有正义感,警察技能熟练,会在晚上学习法律,很喜欢军事射击,简直就是一位天生成为好警察的料,可惜现实生活中的他,离开副警官的职位之后,多次的保安就职经历都不太顺利,以解雇作为终点。好吧,在我看来,他做保安也是屈才了。

想起了主人公说了一句话,我曾经把成为一名FBI的警察作为自己的职业梦想,但是我现在发现,你们不去抓捕真正的爆炸案罪犯,反而在这里不断地臆想理查德是罪犯,我一点也不想成为FBI警察了。

理查德虽然是一位看上去“完美”的嫌犯,失意的白人,前警察背景,懂得炸药知识,还是第一个发现爆炸的人,之前还有大学院长说,他做保安的时候,是一个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其实,他只是,一个善良的富有正义感的保安,他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能,尽管他当天可以请病假的,就像他说的,没有人愿意做尽职的保安了,只要看到可疑的包裹跑就好了,这大概就是职场中,多做多错,少做不错的同样场景的还原。说到尽职,戏中的警察、记者大概是称不上了。

虽然,主人公在发现家中装置了窃听设备之后,和律师大吵了一架,说我就是没有办法变成你这样啊,我就是我啊,我很生气,但是我没有表露出来啊。为什么选择你作为我的律师,因为,你是唯一不把我当作5岁小孩字的人。

在我看来,在某种象征层面上来说,主人公和律师是人生的不同阶段的象征,终究要反击,要保持愤怒,要变强大。这大概是最近这段时间自己的生活感悟把。

 短评

新闻媒体膨胀的时代,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该静一静了。

5分钟前
  • 🫥
  • 力荐

89岁的东木,一如既往的稳健,尤其是对演员出色的控制。主演Paul Walter Hauser如果不是因为本片,估计一辈子都只能在好莱坞演white trash屌丝男的角色了。关于新闻媒体和执法机构在“舆论法庭”里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本片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不言而喻

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老爷子依然恐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9分钟前
  • eros
  • 推荐

好莱坞每个导演都在作品里夹带私货,却无一如Eastwood一般润物细无声。

11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推荐

李文亮的哀歌。因为这部电影,事件发生二十多年后,美国人还记得一个拯救了几十人性命的小小保安。再过二十多年,会否有任何载体让中国的下一代记住我们自己的吹哨人

13分钟前
  • 水脉
  • 推荐

怎么办,越来越喜欢Sam Rockwell

15分钟前
  • kerenfang
  • 推荐

片场大概是老爷子最好的归宿了吧。

17分钟前
  • Jsbe
  • 力荐

【B】东木是个真正的爱国者,和有怜悯心的人,他总能在被忽视的人群,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嘲笑,厌恶,鄙夷的一类人身上找到强大的人性,这很令人折服。朱维尔是一曲对“善”最朴素的赞歌,它的单纯让世界的聪明显得愚蠢。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这部和骡子一样,都有点高开低走,收尾乏力。

2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庆幸自己没能因病请假,只让自己享受了3天的骄傲。庆幸母亲没在世纪公园,却让她经受了88天的爆炸。记者享受同行掌声,忘记用脚步丈量事实真相。探员戴着神圣徽章,在保鲜盒涂上抹不掉的记号。一百美元交换不被权力侵蚀的本心,他是英雄还是嫌犯,是圣人还是暴徒,是舆论的幸存者,还是爆炸的受害人。

2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仍然是死硬派的东木头,这个选题太适合老爷子了,又是怼天怼地的故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也更容易让观众同情。男主选得特别好,表面看起来憨憨的,却始终坚持着他的人生观。他可能生活上或性格上有很多问题,但是,他努力捍卫着自己的正义。所以最后还是挺热血的,以及,这片骂媒体也是骂得很狠了。最后,山姆·洛克威尔的表演,真是每次都不同,演什么是什么,真厉害。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除了Richard本人有一点层次以外,其它角色都非常脸谱化。Clint Eastwood的保守派政治倾向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右翼好人vs丑恶的政府与媒体。其实最后爆炸的真凶也是极右翼分子,但是影片选择性省略了。金球奖提名这个都不提Queen&Slim和US?摸不着头脑。

28分钟前
  • 普通人类材料
  • 还行

几近满分。东木于二十一世纪这糟糕的第二个十年的尾声发出了自己的最强右翼宣讲。理查德·朱维尔不再是士兵、机长、官员、罪犯,而是一个最普通的人,甚至形象欠佳、背景灰色、生活保守、处事粗糙,东木以此人物为石子,以此事件为弹弓,从最底层射穿了上层建筑的玻璃。保守派维护本能的善意与真情,即使留有被反攻倒算的弱点,也毅然诚恳昂首,坚守真相和尊严。成群结队的媒体与政府调查员,是这个虚假民主先进时代的丑恶嘴脸,带给众生的并非平等博爱,而是群起而攻之的污蔑征缴,东木对他们的态度,是放弃的,这是一个九十岁高龄的斗士所做出的抉择,并在又一个十年新纪元即将开启之际,将这呼声传递给下一代。

3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律师和老妈开新闻发布会女记者落泪 乃 一 大 败 笔

34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如果你成为了案件的嫌疑人,那么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过度解读。你的一切正常的行为都是你的伪装,你的一切“不正常”的行为在他们眼中都是你的犯罪证据。他们会翻出八百年前的陈年往事,会编造你根本没有做过的事,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证据。他们没有证据,也不是根据证据来查案,而是根据结论来反推证据。因为媒体已经大肆宣传FBI怀疑理查德是罪犯,假如理查德不是罪犯,就会显得FBI办案能力太差,所以FBI不愿向人们承认他们没有证据,一定要逼理查德承认他根本没做过的事。媒体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销量和热度。之前跟风说他是英雄,现在又跟风说他是罪犯,甚至直接问他“你的同伙是谁”。不难想象,从今以后警察看见可疑背包都不敢上报,会假装没看到,因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理查德。正如彭宇案之后,没人敢去扶摔倒的老人。

3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看完之后,你要问问自己,在这个利欲熏心,追名逐利的世界的压迫下,你改变了什么?是像男主角,还是女记者?

41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推荐

东木是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中国影迷在网上的称呼,名字英文直译。近日还知道了“奥利给”,说是网语“给力”的意思。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啊!本片是东木导演89岁时新拍的电影,一年一部,部部扎实,可看,今人佩服!再现了1990年代美国一次媒体暴力及FBA的歪曲真相的真实事件,有认识价值。给大我一轮的老导演赞一句:奥利给!

4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东木近几年的电影越来越平、稳,但仍旧能全程牵着人走。理查德·朱维尔看似遇到的是一件层层“偶然”酿就的不幸,却也正是特例中的“必然”,就如同《我叫布莱克》里“鲨鱼与椰子”的难题一样:在一个即便较为成熟的社会系统下,每个“齿轮”做着自己的“份内工作”,在一定几率下就会将好人逼上绝路。有人提到这次东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无论是FBI还是无良媒体这两条线都较为脸谱化;我却觉得这其实也不是重点,毕竟东木不是肯·洛奇,他还有着他“反英雄式英雄主义”的这条路径,最后理查德·朱维尔眼神里那种“我对这个世界怀有善意并希望得以回报,那是我所甘愿的;但如果误被平庸的恶意所反噬,也不后悔我曾报以善意”也是很重要的。

4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老爷子拍的很轻松,片子很流畅,情绪很到位,看不出一丁点用力的东西,也没什么野心,可能这就是他那个年纪的心态吧,导演工作完成的如此轻松。不过这年头很少有人这么拍,片子整体上很棒,但也找不到什么记忆点。这个改编没什么特别之处,对于生活在高墙内的人来说,自己正水深火热呢,谁在乎美国人在折腾些什么鬼,美国大众自己都不关心。这样的改编中规中矩,但人物的脸谱化和功能性也略重,编剧在中间安排那个女记者抹眼泪就很不幸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要不是真实事件改编,最后绝对会反转说男主真的是凶手吧……Sam Rockwell 好迷人哦,眼镜+衬衫的组合绝了,上回《恐袭波士顿》里的Kevin Bacon 也是靠这个组合狙击了我的心!

4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好莱坞叙事教科书。一个镜头不多,紧凑到塞不进片头credit。89岁的老爷子依旧稳健,技法和良心都是业界标杆。我要能活到这个岁数,只求大小便还能自理。second thoughts: 看到了Kathy Scruggs的争议,想来确实有不少MAGA circle jerk的点。相信是人上了年纪politically tone deaf而非本意如此,赶上弹劾大戏开幕的时候上映被解读成辩护川普实属冤枉(要是过几天川普发推"great film #witchhunt"可就太糟了)

54分钟前
  • Anubi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