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漫游东湖

HD

主演:李文,左炎,小铁,吴维,燕子,麦巅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2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3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4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5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6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3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4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5

 长篇影评

 1 ) 李文,你现在过得还好吗?

我唯独可以确定的是,李珞天赋异禀,李文演技斐然,《李文漫游东湖》有千面而自成一体。它充盈独立作品先天的纪实感,又沉溺于荒野杂谈的诡谲,横亘实实虚虚。它带着历史的伤痕,又不吝幽默轻松,拒绝符号成为功利的景设。它怅惘而诗意,又冷峻而尖刻,一如东湖的水、水中央的李文,漩涡和温柔共一身。

 2 ) 真正应该抵制的事情

从大自然里面进化出来的人类一定是喜欢落地生根的,粗糙的说,人的天性一定会是崇尚自然。所以大家需要在饭桌上有点绿,在家具中装点原木家私,选择风景画挂在墙上,到各地的山山水水去旅游 —— 却忘了,中间是如何实现的。所以你说,纯正的自然保护者是一个多么荒谬的笑话。要抵制的,是保卫自然的热忱,也是掠夺自然的愚蠢。反而,要追求的,则是一片茂盛森林中蜿蜒出来的一条车道。就像是一个入口,双方都有了逃逸的地方,极端被调和起来。

当然这不是我的重点,反而是借此类比,完成了对另一种东西的看法:电影影像勾起了人们对电影影像的本质的思考。请注意,一旦说出了思考这个词,你就要对它负责。先从两个片段来解释。

游乐场中的一场闹剧被放置在这里,你总归是能找到一点文字来解释的。他们的兴高采烈已经可以让你沉醉其中了。只是同时让你离崇尚自然越来越远罢了。最近的例子就是《小丑》的金狮。我不需要从任何一个社会上的角度上来讲,仅仅是崇尚自然这一点,就足以看出许多端倪。

我们会说争论才是重点,是说人说的话才是重点,人说的话被认真的对待才是重点,重点是争论中的解释。当表象尝试成为争论的重点时,就应该制止,就应该抛弃。

你看前面这四段是多么的分裂。可是意义上,这明明都是有着一样的联系与内在的表现。要怎么去调和其中这些不解呢,只有靠你自己在碌碌无为中消遣。像李文漫游东湖那样。

 3 ) 先随便记录一下

你甚至觉得李文已经是活得较好的中年人,另一些中年人的生活更可怕

问题是:他们怡然自得,你不

李文与女大学生的交锋

女大学生:你不愿意去理解除自己之外的东西,害怕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这种外来物打破了我的怡然自得,为什么要去理解,为什么要替他们着想?对我有什么好处?

他们掐断了讨论问题的可能:好,我也知道你说的可能是对的,那又怎么样呢?你能改变吗?不能改变那肯定得让自己活得舒坦一点对吧,我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为了生存,总得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总要出卖劳动力

假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我想写一篇《李文漫游东湖》的影评,写了还可以立刻推送到目标人群。写这类文章竟然也成了受认可的正经事,劳动过程不无享受,没有稿酬

写得脖子疼,去盲人按摩,盲人按摩的师傅享受给人按摩的过程,为自己能缓解他人疼痛而高兴,免费

但有时我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消费,不想生产,好吃懒做,这样就会被组织教育甚至开除

看了一个当代波西米亚案例,不工作,自己种菜,去超市偷东西

但是,潦倒节约和 美 ,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生活在那样的公社里,你不可能给自己弄一件好看的衣服,因为没有工具和技能,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戈蒂耶和波德莱尔差不多直说了,比起同情心更喜欢美和享乐,不存在对所有人“有用”的东西,鞋匠不需要一部韵脚词典但诗人需要

“想改变他人” 是不是愚蠢的?

不是对外界全然冷漠,可首先得要自己过得舒心。你做的事会不会有人喜欢、会不会对别人有帮助?最好假设它没有,这样就免除了可能出现的道德优越感,因为第一目标是自娱;如果别人反映说有帮助,那也挺好。

道德

 4 ) FIFF16丨DAY3《李文漫游东湖》:一片汪洋都不见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李文漫游东湖》,下面请看前线湖边的人们以虚讲实借古讽今的影评了!

飞檐:

最后那一下真带劲啊!

Not Here:

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每个人都不一样,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如此。

米米:

以轻描淡写的设计,来衬托魔幻的复杂和矛盾。 纪录剧情片界限的模糊,作为电影语言,可能还需要提炼。

果树:

同样是模糊了纪录与虚构的界限,这部比连下金狮金熊的罗西高级好多。杂糅了魔幻、现实、讽刺等多种元素后,看似并不统一的多种素材,放在一起却散而不乱,自成独特的观感。

法罗岛帝国皇后:

2015年大陆有三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一部挖空了山,一部填平了湖,一部蒙蔽了天,一部太艺术,一部太真实,一部太理想。(李文的年轻同事长的挺周正)

大钊:

画面7分,内容9分,价值10分。散而不乱即诗意。从反填湖开发的漫步开始,与观众一起与李文相识,旁观两代“知识分子”饭桌上的思想pk,得知李文的另一身份,听来自东湖的鱼讲述他吃“毛主席”脚皮的故事,在雾霾笼罩下的东湖结束。

子夜无人:

将一个原本可能简单作为新闻专题片草草推出的题材,最后打造得异常有趣。相比《春江水暖》还在非常传统地用一个家庭的概念完成对地缘、风土这种大型命题的照应,与本片相较就要显得教条太多了。是漫游也是漫谈,所有的散点都各自成为焦点,关于环境和民生、关于性别和取向、关于带血的历史与狐鬼传奇,所有田野调查式的笔触共同汇合成一本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海经》,我看见的是真正的“芸芸众生”。

Pincent:

以虚讲实,借古讽今,老照片,老古董,环境新议题而背后无新鲜事,在龙的志怪奇幻传说、闲适自得出入官场的剧情讽喻叙事、以及现实主义的田野调查社会纪实三种类型中自由转换,贵在精巧自在,又关注自然地域空间的大湖生态,鸟叫蝉鸣,万物有灵,人疯事奇。结尾处李文于漫游中抱紧一颗体制的柱子又相当具有群体的代表性。结构上确实可以更紧密一点,但如果一个作者能一直保持“散漫离题”的习惯,其实也可能是好事。还有一点想说的是,就我真实生活经验来看,片中无论是李文这样的人物形象是还是人们如何看待东湖,以及关于Mao、关于龙王的看似离奇的民间故事,都非常贴近本地的真实。

DAY3的纪录片场刊将于稍后揭晓,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湖之“贡”

武汉这十几年的变化非常大,这部12年的纪录片让我似乎回到了十年前,但现在是以另一个方式、另一种维度来进行与以往不同的一次思考。

开头采访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填湖造陆的环保纪录片,百湖之城武汉为了经济发展牺牲了很多,小时候坐车武昌汉阳堵的吓死人,无止境的挖、修、搞,这是自己亲身体会的。纪录片里的卫星图直观的反映了湖岸线2000年-2012年的变化,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只听上一辈人说过武汉到处是湖,自己家住后湖,从前也跟乡里一样,就是一片水,现在都填了。

去你的绿水青山,他们只要金山银山。路人采访和关于“武汉第二机场”的讨论会里人说的一些话印象挺深的,“填湖有询问过老百姓的意见吗?”“填东湖建机场考虑过历史人文因素、城市名片吗?”“武汉这样国际化大都会拥有两个机场人民都会很自豪,于此东湖做出一点环境牺牲是值得的”种种。包括李文自己讲述中关于国家体制制度问题(不好多说)、警局上下关系、大学生入Party真真假假等等都值得深思。

神经病和龙王那段还是不太明白究竟有何种深意,总感觉导演穿插Culture Revolution是想要映射什么。

这是继陈为军导演后,我看到的第二个以武汉为背景的纪录片导演佳作。总体来说,这部片子内容还是极为丰富的,说的不好听点有点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但流于表层,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的东西,可惜没有也不能再深入下去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关于武汉的纪录片出现。

PS.李文和女大学生的对话让我感觉很不好,思考后又觉,不同代际人观念差异性总是难以避免,代沟代沟嘛。

还有做人简单点,不该你想的事就别想,不该你管的事就别管。引片中李文的话,也是一句老话“莫克撑那个头”!

最后希望武汉——我的故乡我的家发展越来越好吧!

2022.3.22

自己的感触就写这么多,还需结合别人的影评解读思考回味一下。

 6 ) 和《李文漫游东湖》平行的世界

http://read.douban.com/ebook/2433693/
《闪存或者U盘里的人》:发生在湖边的故事:捡到一个闪存里面住着人;鱼吃了皇上的脚皮成了精;警察到处在找一个精神病人。导演李珞拍摄新电影期间恰好捡到一个U盘,我就以之为题材画了这个与其电影平行的故事。
真真假假的故事,分为三部分:中间的番外篇指代湖水仿佛一面镜子将整个故事分为两半,并互为镜像。若要了解此电影的更多八卦(当然和电影无关),请君阅读此漫画!

 短评

即使故事最后散成了沙,成了李文的单口相声秀,但李珞最宝贵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电影意识全部都在。多年来,第一次在电影院泪流满面……李珞就是大陆最好的作者导演之一!

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香港国际电影节-李文看着70年代审判的照片用新闻联播的语调念出一个个名字然后唱起爱我中华 不知道为什么要哭了 (导演的话:有很多的东西在里面 人和环境的关系 人和人的关系 还有人和历史的关系)

10分钟前
  • oliveisfanni
  • 力荐

形散神不散,很少看到有导演把中国神话如此自然地表现出来

11分钟前
  • Rema
  • 力荐

1小时左右李文和学术女辩论是高潮,学术女甩了个“建构”,一下把李文搞懵逼了,接着又是“阉割恐惧”, 李文彻底急眼了、、、

13分钟前
  • Bressong
  • 还行

漫似东湖水,散如浪淘沙。形若太极拳,四两拨千斤。西湖比西子,东湖效东施。鱼妖吃脚皮,龙王干着急。别提建构我不懂,我畏阉割你怎知!填湖盖房造机场,对着文革唱爱国。一桩桩魔幻万象,一件件啧啧称奇。

18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个人以为《唐皇游地府》对电影这门艺术(演员表演、服化道等)有再造之恩,而《李文漫游东湖》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前行,轻飘飘地就将纪录片剧情片神怪片的界限模糊、打通并拓宽,顺带还致敬了自己。更难能可贵的是,李珞处理得自由又自信,涣散不成军,无的乱放矢,好看得不明所以,精彩得莫明其妙,建构阉割之辩,有如神来之笔。什么阿巴斯蔡明亮,都一边凉快去吧。

23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李珞《李文漫游东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看似随意,其实用心,处处小段子,看似用心,其实也很自然,漫不经心的自然,不过像一次练习,关于那条龙,关于那个神经病,关于那个毛,关于那个脚皮,东湖填埋预告片。

2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依然形散,有如东湖之水波无形。依然有龙吸水的狂乱野心,也印证了记录、历史资料和结构多重曝光之奇效。在异国他乡的电影院,听到我爱你中国,李文念出的那一串名字,还有如巨婴模样的伟人游泳和吃脚皮故事,有种奇怪的震慑与感动。去年夏天在武大凌波门驻足游玩,如今在电影里漫游徘徊,别有一番滋味

2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这个片子里有很多种话语啊,商业的、工程师的、民间知识分子的、百姓的、青年学生的、官老爷的,武汉话、武汉话改口的普通话、标准普通话……我要鄙视一下那个满口“建构”“阉割恐惧”的女学生,这种就是学一种话忘一种的典型,特别是那个“陈词滥调”,妈呀。李文身上官僚气和艺术气的融合还是很妙的

29分钟前
  • 离净语
  • 推荐

(又要修改年度华语片榜单了)与《唐皇游地府》异曲同工:在神话语境及纪录片(式)风格下讲述中国社会政治现实,荒诞、幽默又极富洞见。与女大学生讨论出柜、“建构”和阉割焦虑的那场戏特别有爆发性,在争论高潮用一个跳接镜头切到女生刷手机彼此沉默的场景很妙,堪比《唐皇》的最后一场火锅戏。

32分钟前
  • btr
  • 力荐

也是个神奇的片,伪纪录纪实学术报告的展现方式,展示了一个特殊体制下人群扭曲和神经质一般超现实的生活方式。[B+]

33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一个不再相信神话与宗教的民族,一个只求实利主义的年代,却每天上演着无比真实的魔幻主义;从纪录片访谈切入,不料拐入曲径通幽处,上承传说志异,下接民生百景,时空绵延,语境丰富;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小段落,照片一段印象最深,神来之笔。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形散意更散。

36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希望我公安部门善待鱼妖旁友。

41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想到高华老师关于温格的讲座,太祖在六十年代游长江的举动与他后续发动的运动是有一个颇为复杂的政治联系的。而这种观点恰好把吃脚皮的鱼精和收集照片的李文联系到一起,照片里的漏网之鱼在五十年后的东湖同样无法逃脱这片土地上的宿命。

46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我就在李珞的大学读电影,看完泪流满面。我之前所拍的和我们学校现在所有人拍的都不是电影。什么贾樟柯什么娄烨,你可以套用新现实主义,你也可以套用法国新浪潮,但这都是假的。只有当一个导演永远不放弃发掘电影语言的勇气,做出的电影,这才是真的。李珞的目光正是中国电影最缺少的。

47分钟前
  • 我们去哪儿
  • 力荐

非常当代艺术范儿,指向的丰富性和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度是当代艺术家的风格。新奇的同时能通过演员和对白制造出趣味,但毕竟电影技法太业余了,偶尔换个口味还行,多了就不行了(多了也没有........)

48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78/100 你看,泱泱中华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拍成纪录片:环境破坏、政府政治、宗教、多元群体现状和红色历史…导演索性借用一片东湖将其一锅端了。

51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单一故事性被弱化变为层叠的万象集合,虚实相结合的形式依然独特有趣,自由即兴不拘框架,妙趣横生的作者电影。结尾激烈否认自己有阉割焦虑的李文在湖中紧紧抱住一根柱子。李珞喜欢让被置于前景的人或物突然运动起来,观影感觉好奇怪。(片中出现了豆瓣诶~

54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这个国家就是李文太多

57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