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姊妹

正片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 / 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三姊妹 剧照 NO.1三姊妹 剧照 NO.2三姊妹 剧照 NO.3三姊妹 剧照 NO.4三姊妹 剧照 NO.5三姊妹 剧照 NO.6三姊妹 剧照 NO.13三姊妹 剧照 NO.14三姊妹 剧照 NO.15三姊妹 剧照 NO.16三姊妹 剧照 NO.17三姊妹 剧照 NO.18三姊妹 剧照 NO.19三姊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纯真与莽荒的界限

在巴黎街头偶遇的一家小小影院门口悬挂的海报上,一个女孩的背影,一片无边际的草原,一个大大的“Yunnan”成为了我看这部电影的契机。虽然我不懂法语,但想着同为云南人怎么也能懂个半分吧,却没想到整部电影下来,所有方言只懂了30%。
台词不多,大部分场景里,三个女孩只是默默的做着粗活,放羊,砍柴,烧水,煮饭,喂猪。。。。。我悲伤的看着她们麻木的表情,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叹着壮丽自然风光的大背景与她们几近莽荒的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
直到影片中段,父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进城,接下来的镜头便集中在大女儿的留守生活上,她继续面无表情的砍柴烧水做饭干农活。一幕,阳光照进小屋的一角,大女儿坐在阴影里,慢慢的撕下土豆的皮,热气不断从手中冒出,她就这样慢慢的咀嚼着。 突然,我发现自己有多么可笑,原来从一开始我就带上了有色眼镜,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悲悯的目光去审视她们的生活,浑然未觉自己的无知。
导演的镜头从一开始就未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他只是一个记录者,记录下她们的生活并将它展示到公众面前。女孩们没有苦难,没有委屈,她们只不过过着她们日常的生活,这样的生存方式虽莽荒却存在着现代社会里早已失去了的那份纯真。
回到镜头里的那片美丽的高山上的草原,孩子们无所顾忌的跌滚在泥土里,自由地奔跑在狂风里,安静淡然的望着这个她们眼里的纯粹世界。

 2 ) 简单说一下调度

本片的结构还是很清晰的,父亲的两次回家是重要节点。

父亲第一次回家:

侧光中近景,孩子们聚在画面左侧的门口,兴奋地跟父亲说些趣事,此时观众会想当然地以为父亲在画外的门口。当孩子们见父亲没反应又喊了一次,观众才发现画面右侧暗处父亲的身影。而此时站在左侧明处的大姐英英与右侧堂屋深处的父亲也构成了某种对位。

这个画面主体一直是父亲与二妹、三妹的可爱互动,如果不是结尾处画面左侧的大姐晃了晃头,观众根本不会注意到沉默地呆在近景黑暗中的大姐。

父亲第二次回家:

父亲让大姐喂羊菜叶子,大姐“顶天立地”居中央撑满画面,然后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出场,最后探出头的是父亲在外生的第四个孩子,大家簇拥在一起。这一段固定机位拍摄的人物走位甚至带有舞台感。

p4 继母出场,她先在后景,父亲转头叫她往前来,于是继母走到前景,然后旁边大姐走向后景拿碗再上前帮忙,最后两人都退到后景。

镜头跟拍大姐,大姐的头已经突出画面顶边,镜头跟随她来到桌前,把面到碗里,父亲孩子低头吃饭。而吃饭这一场结束之后,接的是大姐带领孩子们压弯树枝让羊吃叶子的场景,切远景,是人物平行排列的构图,与吃饭一场的高低落差相呼应,共同让“成长”得以显影。

类似的构图还有:

没了。

 3 ) 光秃的山,贫穷的人

云南山区的一个村庄。 三个女孩——穿着性别不明的衣服,不修边幅,通过标题我知道他们的性别——挤在一间泥屋中,家中空空荡荡,看不见一样用电的机器,不过十岁的女孩不得不照顾着两个更小的妹妹,当她背起一筐看起来不重的土豆的时候,腰明显沉了沉,步伐缓慢。跟随着她的步伐走出这间泥屋,举目四望都是一样的房屋,水汽充足的大山中看不见前方的路,牛羊的叫声此起彼伏,人们操着我听不太懂的方言,肩背早已被土豆压弯了腰。 他们为什么那么穷?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看到了光秃秃的大山,我明白了。生育的欲望造就了超出古代平原承受能力的人口,这些人本应该被历史的浪潮吞没,不留一点水花。但土豆,土豆救了他们,带着土豆这种耐寒的食物他们可以在山中过着农居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勉强活得下去。山中没有战火和苛捐杂役过得比平原上四处逃难的人也不算差。但命运的代价是沉重的,土豆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产量匮乏,越来越多的人口逼着他们开垦了更多的地,直到山变得光秃秃的,没有树的山又拿什么来供养人呢?倘若没有时代的进步,他们不得不往更深的山里搬迁,破坏更多的环境,最后和大山互相耗尽生命。 你以为我说的仅仅是大山的故事吗?我说的是清朝末年全中国的故事。 土豆的传入带来的人口爆炸,超出了农业社会的承载力,可大清,一个农业国,无法将人口转入工业。所以人们砍光山上的树,用尽土地最后一丝肥力,来换取自己的一线生机。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各地的水土流失已经非常严重了。 在驯服植物的前夕,以打猎为生的人类已经将草原上的大型动物弄得濒临灭绝,导致自己的生存出现了大问题;在开展工业的前夕,种地带来的水土流失导致的恶性循环已经初见端倪。放弃先进的科技回到原始生活是决然不可能的,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再回到女孩这边的村庄,扶贫异地搬迁的政策才是对她们最有利的,读书接受教育才能摆脱祖辈命运的循环,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原生家庭的悲剧也不是不能克服。

可以看的出,zf也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女孩家有电有水,只是省钱不愿意开。后面叔叔也拿出过手机,明显是有信号的。但是对于她们最好的,还是异地搬迁。

至于这个村庄,最好就是交给自然,退耕还林,去恢复它曾经的美貌。

 4 ) 贫穷带给我的震撼

抖音上偶然刷到这部片子的解说,让我想起曾经在布拖扶贫的日子,房屋真是一模一样。

作为从小在大凉山长大的孩子,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吃过苦的人,小时候住过高山上爷爷的石头房子,帮他放过羊,已然觉得是我一生引以为傲的能吃苦的标榜。

直到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在布拖县民政局,我们去到最贫苦的孤儿家里调查,那一瞬间才让我觉得整个认知被颠覆。我才明白,小时候爷爷的石头房子,已然是深山农村里的“豪宅”了,我对贫穷的认知,竟然这么浅薄。。。

一模一样的泥巴房子,甚至半个屋顶已经被暴风雨掀翻了。失去父母双亲的孩子,小小的姐姐背着更小的弟弟,蜷缩在玉米杆铺的房屋角落。和他们一起的,是政府才发放的一只小羊羔,在这种时候,人和养抱在一起睡觉,他们一样珍贵。姐姐就和纪录片的英子一样,在亲戚家混口饭吃,帮忙做些零工换几个土豆,他们活着仅仅就是为了活着而已。饱受亲戚欺凌,我们作为民政局的人,接他们去福利院生活。

感谢脱贫攻坚,没有经历过的人,也许根本无法明白,它有多伟大,挽救了多少我们看不见的贫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农村需要被关注。世界不是只有中产眼里的商场和公园,农村也不需要作秀式一掠而过的慈善。

贫穷需要被铭记。知耻而后勇,三区三州的人脱贫之后,铭记曾经的贫穷下的坚韧,才能不被搬迁后的花花世界所迷惑。

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5 ) 洗羊塘天然生长记

回洗羊塘祭奠《神史》作者孙世祥同三位主人公的巧遇,便迅疾催生了作品的制作计划,后续邀及黄文海、李沛峰等好友,延续王兵一贯的个体户制作方式,拍摄大概历时两个月,从近180多个小时的素材里剪辑出了目前153分钟的成品。近期作品所及之电影节,均呈“所向披靡”之势,相继拿下了包括2012威尼斯地平线单元最佳、2012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高金气球(此二者均为剧情、纪录单元一同评选)、以及迪拜、里斯本等纪录片单元最佳。

作品以村落里三姊妹的为拍摄中心,再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劳作成为其中的最核心部分。围绕劈材、生火、煮食、吃饭这些最为原始而基础的环节,三姊妹之间也有着他们自己的协同与分工。母亲离去,父亲在外务工,不时也可去爷爷或伯母家吃饭看电视。还有一些学校或村落宗族的伙伴,相互之间言语也不多,甚至还有零散的小纠葛。镜头一瞥,在老三的声音提醒中,三姊妹惊喜地发现爸爸归来,但似乎除了多几个拥抱以及撒娇的场景之外,三姊妹的劳作生活也并未因此减退,短暂的相聚时刻以爸爸带着老二老三外出打工为一段落,留守的尕英便只能更加单独地继续着上学与劳作交替的日常生活。同所谓现代人印象中每天拿着Ipad玩各种APP游戏的2000后甚至2005后相对应,他们以近乎荒蛮原始的方式呈现了另一类可能的境况。在三姊妹的生存图景里,作品也同样很好地捕捉了它的背景音,电视里各种广告及电视剧同其屏幕外主人公世界的对比,同样显现出这个时代特有的魔幻性。

若是从社会学上所谓的“留守儿童”、“农村教育”等具象话题来谈论这个作品,固然有它迫切的现实政治意义。不过作为之前缔造过《铁西区》《和凤鸣》《夹边沟》《无名者》等作品的王兵来讲,除却这些后期发散的媒体报道属性以外,电影作品还有它更难得的纯真质朴层面。在生存境况如此艰难的场景里,三姊妹镜头前除却旁观者“视之为的苦难”以外,似乎还有着她们内在更核心的“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与浪漫”:嬉戏撒娇的随地而倒、泥土屋外的苍茫大地,共同作息的鸡牛羊马驴等,除却“苦难”的视角以外,他们有着另外天然而自由的气息。重新审视作品的观看者与被观看着之间的平等关系,似乎也是这个作品在传播时更加重要的应有之义。

同样关于类似现实感主题的作品,也不难联想到2011年季丹的《危巢》,静观的视角与方法,则与和渊《阿仆达的守候》也颇为接近。所谓的纪录片伦理问题在当下成熟的纪录片创作者群体身上显然早已以各自不同的介入方式跨过。抛弃最为基础的公共媒介属性,他们在纪录片的电影语言及观念方面都建构着更为本真精准而又个体多元的独创性。山风、树林、大地、土豆、污泥、鸡猫牛羊驴等,在作品里也以极其重要的存在感、镜头感参与着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王兵以其更本真的视角描绘了另一种苦难与诗意共栖的童年时光。

另外作品最后除却威尼斯153分钟版,Arte还做了一个电视短版。Arte电视短版里,增添了唯一一段摄像机外在世界同三姊妹的交谈场景,在我看来,是其短版里最为突兀的一段;同样在故事的剪辑和构架方面,Arte版里则增添了父亲在昆明务工的部分段落,这一部分在153分钟的导演版里则被削去。Arte版可能在作者性与电视性上在寻求某种平衡,而导演版则更加凸显了作者对于三姊妹以及其童年生活的核心观察及展示诉求。导演版中在主人公的校园场景、村落的公共事务方面同样给予了重要的笔墨。Arte版简练于展示,也很棒;导演版则有着主人公人物状态更为丰富的细节支撑,更加完满。

 6 ) 王兵的视角:未经裁剪的混沌生活

还是王兵熟悉的视角:低矮,中景刚刚把人物框入,正面但不直接和人物进行交流,而只是记录。摄影机仿佛隐形一般,人物在镜头前自动各行其是。

但王兵的纪录片风格绝非简单的机位即可概括,而取决于导演的观念。许多纪录片都寻求“理解”某一事件和人物,因此做的则是事无巨细地铺陈、展现、阐释,力求提供清晰的背景,并通过前期剧本撰写以及后期剪辑,通过剪裁素材,整理出强因果逻辑的线索。看完记录片后,观众似乎从理性或知性上更为理解了拍摄对象。

但王兵不论《铁西区》还是《三姊妹》似乎都没有“理解--解释”这样的打算。铁西区第二部里人物活在纷乱而多变的情感生活中,总是活在当前的境况,看起来并不知道特别要做什么。而三姊妹、洗羊塘中呈现的人物生活也是如此:三姊妹赶着动物游走在天地之中,她们经历的事件,诸如受伤、吵闹、等待土豆,既非程式化过的日常,也无法被整理进某一系列因果相关的事件,从而成为叙事。

没有因果推断,观众就无法从逻辑上理解这些人物的动机、行为模式、思想。同时,王兵选择的生活片段,无论是喂猪、喂狗、烧土豆、赶猪、在河边昏睡,原本都不需要思想与动机。人们只是自动、自然地做这些事。

除了事件,剪辑的选择也加强了这种风格:最少量的信息;模糊的地点与时间;不经说明地切换地点;不主动像人物发问“你怎么想”;等等。

具体分野可以对比《小飙与狗》与《三姊妹》的风格不同。前者对小飙提供了诸多信息,我们知道他父母外出打工、他转学过多次,他与狗很有感情,但是对现实也有自己的无奈(“狗饿了怎么办”,“那就饿着呗”)。特别地,周浩在放学路上问小飙是否会记恨父母:纪录片想知道人物怎么想,在此基础上,我们理解到小飙是一个善良的人。与此相比,有关三姊妹的信息与想法,纪录片提供的相当少。换言之,传统塑造人物解释人物的戏剧元素对王兵来说并不太重要。

如此,由于导演拒绝解释、不愿意寻求解释,开篇三姊妹在野地中游走便具有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效果。而铁西区中那些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小买部中的种种不知前因后果的争吵、聊天,也提醒着人们一种原生生活的质感:可以说,王兵镜头下呈现的生活是混沌的,块状的。人物的性格、心理动机、家庭背景都无需说明与解释,他们只是一头雾水地生活于其中。

 短评

天煞的父母

6分钟前
  • kulilin
  • 推荐

神秘。你找不到观察的视角,这让人纠结,让人自我怀疑。

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撇开题材是否投机的揣测。这个片在去道德化和政治化的臧否以外,仍旧呈现了我极其认可的纪录片制作方式。尽可能简化主观视角甚至戏剧性,而让观众经由极其枯燥的影像自身去介入“他者”生活。这个过程中观众会不断看表,不断想离开,但无论如何他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他者的时间和空间

1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没有任何旁白或采访,以旁观者视角默默观察、拍摄海拔3200米的云南省昭通洗羊塘村里三个孩子贫苦的日常生活。她们是三个小姐妹,三个留守儿童,也是三个00后一代。相比张同道纪录片《零零后》中那些从大城市赴美留学孩子们的生活,这里是另一个世界。10岁的小姐姐承担起大部分家务和劳作,从烧火做饭洗衣到喂猪放羊割草。很想知道当她一个人漫步在山野荒原中时在想什么。母爱的缺失也让片尾孩子们哼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显得分外悲凉。教育对命运的改变或许也是有限的。村里的小学老师念课文竟然能念成: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刷”大师。学生们也就跟着这样念。成为影片中最荒诞的一幕。在王兵纪录片镜头中,我们能一直看到盛世之中一个个“无名者”的生活。无需过多介入与干预,只是记录即力量无穷,意义非凡。

1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当摄影机真的像只苍蝇一般存在着(持摄影的人消弭于无形),以零度干预的方式纪录下生命客体时,作为观赏者的我渐渐体悟到生命内核本身是平等的,无所谓高贵卑贱。三姊妹极端苦难卑微如蝼蚁一般的生活历程并没有让我产生怜悯、同情、鄙夷、不屑、庆幸、不安、愤怒等情绪。存在超越意义。

20分钟前
  • LOOK
  • 力荐

三星半。角落里的那一堆土豆

22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推荐

哪有三姊妹哦!我只看到一个身兼女孩子、姐姐、妈妈多职的孤单身影而已,全程都伴随着她因寒冷而不断发出的沉重的呼吸声。

24分钟前
  • XEcstasy
  • 推荐

这才是真正的“童年的消逝”吧

26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这是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却完全谈不上生态上的丰富与健全,大众能够看到的影像都跟生活毫无关系,也和情感和思考毫无关系。当拥有话语权的人们炮制虚浮造作的玩偶与幻象时,时王兵用一种粗笨的影像填补了这个生态中最缺乏最基本的真实质感。生命无贵贱,忽视经常有。记录即关注,让被忽视的获得存在。

29分钟前
  • 盲聋哑
  • 力荐

听不懂的方言,不过还是看懂了

32分钟前
  • 酱油酱
  • 推荐

作者的节制总是与观众的精神状态相对应的,眼瞅着身边从不间断离去的人,我却被牢牢钉死在座位上,精神状态极其亢奋的,被那些外景如康斯太勃、内景如伦勃朗的画面彻底吸引,一点都不觉得任何镜头冗长。但我也相信,换作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我可能根本看不下去。这其中的逻辑在哪,只能相信神秘力量

3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剪接只是一方面,王兵是伟大的镜头观察家,摄影机的所在位置总是出于尊重现有空间,大人与孩子们做出各种行为,他们分开或在一起,被记录在空间里。也可以说王兵拍的是空间的“关节活动”,是“发力”的机制,画面的元素(人与物)相互牵引,却又有活动性。一些“闪光”的东西,电视、光源,出现在跨空间的彼端,一些关键静物,菜篮、桌子,沿着对角线布置。全片被一种诗意、恳切的氛围包围,无论室内或室外,这种感觉正是由于镜头在一直“受力”,受各种力,而不是在真空中看。

41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看完最想活着的电影

46分钟前
  • 力荐

镜头如月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高楼饮花酒,几人挣扎在山沟。

5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拍得真好。姐姐和父亲形象和泥淖苦寒的村庄令人难忘,一些段落像油画一样充满莫名的情绪,有些像80年代的彝山老家。看了目前72分钟版本,想看三个小时完整版。王兵在去祭奠昭通巧家籍作家孙世祥的路上发现了洗羊塘这个村落,这里和孙世祥巨作《神史》的故事发生地很接近,期待王兵的同名剧情改编。

5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后知后觉王兵的厉害,如何“置身其中”又“置之度外”,这大概就是纪录片最困难的地方

56分钟前
  • FeiY
  • 推荐

与《阿仆大》在对象、语体、内核上均能形成互文,现实感方面则与《危巢》对应。从云端伴着山风声进入的视界,旁观三姊妹劳作的存在方式,外来摄像机本应该,却难得把持住的礼节。削去夹边沟的窒息,直面现世的匮乏境况。能量来源于三姊妹的天然,也同样是甩向和谐文明世界的响亮耳光。

57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Metrograph. 大姐是真正的rock star, 镰刀削铅笔,砍刀收菜,脚踩猪食槽,手提俩妹妹。上学的时候老师带着全班小孩唧哩哇啦喊语文课文,她一会儿跟一会不跟。回家路上跟大眼睛小女孩闹别扭,小女孩忌惮摄像机怼着她俩拍,大姐看都不看一眼。冥想时间里大姐的双眼里也是承载了她的年纪(十岁)不该有的深沉。

60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推荐

结构上有点太任性了。

1小时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王兵的纪录片一部没看过,听说都很长,这是第一部,看完让人沉默,如鲠在喉。

1小时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