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

正片

主演:洛丽塔·夏马,西弥斯·保罗斯,伊莎贝尔·于佩尔,艾尔莎·霍本,Marja-Leena,Junker,米歇尔·卡亚,Charles,Müller,吕克·席尔茨

类型:电影地区:卢森堡/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7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堤坝 剧照 NO.1堤坝 剧照 NO.2堤坝 剧照 NO.3堤坝 剧照 NO.4堤坝 剧照 NO.5堤坝 剧照 NO.6堤坝 剧照 NO.13堤坝 剧照 NO.14堤坝 剧照 NO.15堤坝 剧照 NO.16堤坝 剧照 NO.17堤坝 剧照 NO.18堤坝 剧照 NO.19堤坝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堤》

“这是一个男人对他儿时一个影像的记忆引出的故事,令他心烦意乱的那暴力的一幕,其中的意义,他几年之后才能领悟。这一幕发生在巴黎奥利机场的主桥墩上。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几百张图片和画外音构成了这部关于真实与幻觉的故事,一个看到自己死亡的宿命故事。

其中有一幕是女人睡醒后眼睛眨了几下,唯一连续的镜头,给人惊叹的很美,源于视觉习惯后的震撼美。

2008-04-23

 2 ) 《堤》评论

电影形式

本片从形式上说是“静帧电影”,或说全片使用了“图片蒙太奇”(photomontage)手法。每张图片的帧数也不相同,节奏与情节推进速度匹配。仅在19分钟处有一处长约5秒的,女主角眨眼的连续影像(但也可以理解为剪辑速度很快的图片蒙太奇)。图片蒙太奇的手法,恰好与旁白在开头所叙述的关于回忆的讨论相契合,当人回忆过去时,只有那些最印象深刻的瞬间会从脑海中浮现,正如这每一幅静帧图片。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导演认为静帧电影更能复刻人对于回忆的感觉。

台词

除了在“实验”部分的低声呢喃是德语台词,全片主要由法语旁白 Jean Négroni 叙述推进。另外在开头还有一句机场广播员用法语念的通告。

配乐

配乐主要是管弦乐和模拟的心跳声,编曲节奏和心跳速度也与情节相联系,在较温和的情节没有配乐或使用节奏较慢的管弦乐,紧张的情节管弦乐节奏变快;心跳声仅与“实验”对男主角的紧迫程度相匹配。

剪辑

叠化和改变剪辑速度是本片主要采用的剪辑手法。叠化主要用在男主角时空穿越中,体现时间的流逝,或是体现其每次实验中经历的事情不同而产生的交错和变化——相比较于“现实”这个时空,“过去”和“未来”这两个时空中发生的事情对于男主角而言都变化得更明显。剪辑速度的变化就是单个镜头长度的变化。比较明显的是19分钟左右对女主角的睡眠状态的捕捉,剪辑速度逐渐加快最终有5秒的女主角眨眼可以说是动帧镜头。另一处是结尾男主角从观景台一端冲向女主角,明显加快了剪辑速度,这样的剪辑手法配合影像中男主角的姿态动作也让观众产生某种危险的预感,情绪上顺利过渡到其死亡的结局。

摄影

摄影是本片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现在”的镜头里,画面大多数是昏暗的,“未来”则更甚,背景都是全黑的。只有在“过去”的镜头是相对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美丽的了。这画面的差别体现了情绪的差别,同时对人物动机也作了某种解释——男主角放弃了(所谓的)美好的未来世界,选择回到自己的童年那个世界,这里面任何心理层面的原因,都已经在画面的对比中体现出了。另外,我还要从以下几个画面,说明本片是如何实现从镜头角度暗示人物关系变化的:

实验准备阶段,水平镜头

在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员的镜头是水平镜头,背景的墙壁也比较清楚,此时男主与实验员的地位还比较平等,至少是人和人的关系。

首次实验开始前,POV仰角镜头

第一次实验开始前的一刻,这是一个主观镜头(POV镜头),在这个镜头里实验员居高临下的位置已经呈现出了一种男主被支配的气氛。背景变为全黑,更是加剧了这种气氛。

回到“现在” - 1,水平镜头/仰角镜头

回到“现在” - 2,水平镜头/仰角镜头

回到“现在” - 3,水平镜头/仰角镜头

随后的实验过程中,每次男主从“过去”回到“现在”,就说明实验有所进展,此时都会切一个实验员的镜头,实验员每次在镜头中出现的位置和角度都稍微抬高一点。最后一次,已经能够将男主精确地传送到过去的任意时刻,实验员脸上总算出现了笑容。但是镜头呈现这样一个角度的笑容,却不可能让观众感到高兴,只是愈加地背脊发凉。

传到“未来”,仰角镜头

实验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穿越到“未来”。这个主观镜头中出现了两个实验员,这次不仅角度更高,还从单人特写镜头变成了二人近景。我认为这个镜头是要表达男主已经从人的地位滑落到了工具的地位,两位实验员此时的眼神更像是看着没有人性的某种工具。

最后一次实验结束后,仰角镜头

这个主观镜头就是男主最后一次完成实验,在眼罩被摘下的一刻。这一幅画面与首次实验戴上眼罩那一幅画面正好形成了呼应。留意到相比实验开始那一幅画面,此处男主眼中的实验员是虚焦的,这也同样暗示着其关系的转变:从切实存在属于人的联系,到这联系逐渐变得模糊乃至割裂。

最后一次实验员特写,仰角镜头

最后一次实验员的特写镜头依然是仰角镜头,实验员皮笑肉不笑地看着前方。此时男主已经彻底沦为穿越时空工具,正在等待被消除双重生命的记忆,或者说男主已经从这组关系里消失了,实验员看向前方,可以认为这是“现在”的人正满怀期待地从穿越时空的技术中汲取新希望。同样,这样的镜头只能让观众感到畏惧,毛骨悚然。

概念:时空

影片中的三个时空各自有其目的。“现在”时空是故事的主轴所在,时空穿越的实验让男主角开始回到过去的旅程。“过去”时空则是对情绪的铺排和人物塑造,这主要是帮助观众领会人物动机和产生移情反应的。“未来”时空为影片的时空逻辑作了补全,该时空说明了时空穿越技术在“未来”的普遍存在,这一点在影片中没有直接展开。但是这其实是预示了结局中“现在”时空的狱警会回到“过去”追捕男主角并将其杀死这件事。换句话说,是“未来”预言了“过去”的一件事。

场外

仅有一场动态镜头的原因是导演克里斯马克太穷,可以拍动态镜头的摄像机只租得起一个下午的时间。

男女主角看树干的横切面那一幕是致敬希区柯克1958年的《迷魂记》。

导演本人其实并没有把此片看作电影,而是照片小说(photonovel)。

特瑞吉列姆1995年的《十二猴子》是受本片启发所拍。

欢迎留下评论,一起讨论《堤》或任何相关的内容。

 3 ) 堤上的女人

我,一个女人,我之所以被叙述,是因为一天我站在堤上看风景,一个小男孩在看我,这一瞬世界三战爆发,他死亡,若干年后他穿越时空回到这一瞬,目睹了我和他自己的死亡,故事还有很多细节,但是不连贯,我是记忆的产物,我只能以系列瞬间的定格图片的形式被叙述,像杜拉斯毫无章法逻辑的小说。旁白高高在上玄之又玄的诉说我的意义,既向你们解释,又尽量让你们迷惑。

   故事应该发生在三战以前,某天开始,一个神经质的男人会时不时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他说我是他的记忆,这些属于过去的记忆也许能找到挽救世界的方式,不久,他还会去到他的未来去寻找救赎。我不太明白,没有深明大义疯疯癫癫的去跟他寻找挽救未来的人类和地球,但也不小气,自然的在他到来的时候让他参与我最日常的生活。公园里、大街上,在他的记忆里我留下最自然的各种表情,他会花几个小时等待看我醒来时慢慢睁开眼睛的五秒钟。

我们这么平平凡凡的耗日子,虽然他的试验者们从他的记忆中看到了鲜活的狗和猫,看到了普通的卧室和街道,还有绿色叶子的树及我们的生活状态,这些东西他们只有在记忆中找,而且这种记忆不属于他们的大脑,是属于书本或者电脑中的历史记录,但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去拯救濒临灭绝的人类,我是属于过去的人,能给他们的只能是简简单单的生活,他们研究了我的各种表情,从中找不到拯救的方法。

于是,他要去未来了,试验者安排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他的记忆带我到了我们的博物馆里,这里满是动物和植物标本,从恐龙到各种小动物小植物,其中绝大多数我也没亲眼见过,到我的时代,差不多所有动物都只能去博物馆看了,我们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外形、习性以及灭绝年代,真无法想象它们曾经也跟我一样有血液有体温,可以在这个地球上呼吸和奔跑。

我渐渐的明白,人存在的本质原来就是记忆,是一些在心里沉淀下来的时空,没有记忆,人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也不知道未来要干什么。原来试验者们是想从他的记忆中发现整个人类的生存的方向和意义,我的时代还没有这么朴质的认识,我们为建立了这么权威和完全的博物馆而自豪,却没有想到,这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它们和人类谁更有资格成为这颗星球的记忆呢?我们至少只能是分享地球的记忆和存在的意义,但是我们却毁灭了他们,用工业,用建设,更恐怖和不可饶恕的是,战争!一战!二战!竟然还有三战!最终人类要带着所有的罪恶和罪责毁灭自己了,这个星球将没有任何记忆,漫长的历史、生命以及所有我们不敢想象的宏大事物和我们在乎的日常生活都将幻灭为虚无。

面对这样的事实,我怎么能以爱情的名义有任何借口来犹豫和不舍呢?他走了,要去他的未来世界去寻求拯救。

堤边,他说过童年的他在三战开始后记忆最后一的一个画面便是我的脸,之后,便是一片空白,地表满目疮痍,充斥着核辐射,人们转入地下生存,一些人成为统治者,一些人成为被压迫者,一些人成为试验者,另一些人成为被试验者,他说成为什么人没有太大的意义,我恰好成了试验品而已,跟统治者一样都是命运,都是地球记忆的罪人和地球的拯救者,也许最后都会走向不可避免的灭亡,自取的灭绝。

我站在堤边,想着他,想着这个世界的开始和灭亡,无力的沉重,一天他突然回来了,他说在未来他找到了新的人类,用他所不理解的方式生活着,有不一样的文明,他们开始拒绝了他,因为他身上带着求生的欲望也带着之前人类所有的罪恶,他们承受不起。后来他们又带来讯息说再给他机会,也许,未来之人需要的也是他强烈而生动的记忆,没有过去的千万年,他们又怎能堂而皇之的自诩为人类呢?

最后一次试验,他本该顺着试验者的意图穿越时空去未来世界找到拯救现在的方法,试验者的意图很强大,在我们最后的几次相见中,他们已经能渗透到他的意识,来到我的世界并企图修改他的记忆。但最后一次试验中,他无法自制强烈的想念着我和我们的相遇,过去的这段回忆让他觉得作为人竟可以这样充实而有意义,这力量竟然扭转时空带他到我面前,我在堤边,看见他,也看见那个小男孩---他的童年,就在这一瞬,三战爆发,我们同时在第一颗爆炸的核弹中丧生。他最后一次回来看我,也看见他自己的死亡。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爱的一念之差毁灭了世事万物么,这是一个女人的幻想,这个世界,与其付与战争,不如让它毁灭于爱。

 4 ) 时间、记忆、爱与死亡

      这是一部实验性极强的影片。静态黑白的影像、凝重的配乐与深沉的旁白显示了这部短片纯粹的文艺血统。开头三战的废墟、安魂曲的背景乐就奠定了片子深沉风格的基础。在这种凝重肃穆的氛围中,短片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记忆与爱的故事。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而影片的表达方式更是为这一主题引入了哲思的意味。显然导演没有想讲个故事吸引人,不然黑白影像也就够了,谁还会选择静态满篇静态镜头呢?

    整部影片散发着绝望的气息,战后的废墟、实验者痛苦的表情。只有过去的回忆散发着温情,即便如此,主人公会到过去看到的一切真实之中,也特意展示了“真实的坟墓”。男女主人公的相遇于相爱是电影所表现的一个重点,也是影片中最为温馨的片段。可就连这一片段也时不时被实验者带着眼罩痛苦的脸所打断。他们笑容温暖的脸仿佛可以融化所有的苦难,可背后诡异的配乐却仿佛预示着一场悲剧——那分明就是一曲挽歌。

    在这背后,最大的悲剧是时间。男主角被迫进行穿越时间的实验,最终回到了童年的那一刻,明白了那时见证的正是自己的死亡。影片的时间转了一圈回到了原点,以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时间,死亡,这是个无法更改的结局,人类,以及所有物种最大的悲剧。

    还好还有记忆。在这个时间无情流逝的世界,还可以追忆似水年华。时间创造了记忆,记忆则在片中成为了打败时间的关键因素——只有男主角让穿越时间变成可能,因为他童年时期关于奥利大堤的记忆牢牢地固着在脑中,甚至形成了一种困扰。他忘不了那个美丽的女人,那种关于爱情,情窦初开时一见钟情的奇妙体验。影片里那些温馨的画面,与其说是穿越时空后新的创造,不如说是旧时记忆的重新整合。在广袤的时间的海洋里,记忆如同船一样承载着所有的温情,还有生命。

    尽管如此,一切都逃不过死亡,这是终极的命运,一切悲剧之源。所有的一切,记忆与爱,逃不过在时间里灰飞烟灭的命运。怎样开始,怎样结束,运动的轨迹迟早消逝的无处寻踪迹。

    他一直耿耿于怀的,是美丽的脸动人的笑容,还是自己的死亡?最后他以为是死亡,因为那时他遇到了死亡。其实也许是爱,片中所有迷人的笑容。

    电影所关注的时间、记忆、爱与死亡,是左岸派最为关注的主题。极其相似的风格让我想起了杜拉斯、广岛、撒塔拉。在真实与虚幻的迷雾中行走,醉生梦死的体验。这时,人就是人本身,作为万物之灵展示着独有的价值观。虽然这种价值早已在经济的大潮中被扭曲。

    本片的主体是个穿越时空的爱恋悲剧。主题不是爱恋而是悲剧。本质上还是文艺青年所喜闻乐见人与人生,对人无可奈何的存在悲天悯人的思索与关怀。我喜欢这种静静的风格,仿佛自己与自己对话。

    女主角好迷人,我想我会爱上她,这样又是一个时间与空间造成的爱恋悲剧。电影是一场梦,可是它想要造什么样的梦就可以有怎么样的梦。而我,大概没有可能在梦中见到她。

 5 ) 《堤》——精神迷宫,是存在还是另一种迷失?

原文刊登地址 一个

影片导演克里斯·马克作为法国新浪潮中作者电影的代表性人物,在影片中呈现了独具一格的个性化风格。在被称作科幻未来预言诗的电影《堤》中,马克利用真实电影与个人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堆砌着众多静态相片中完成整部影片。在这充满导演聪明的个体引喻与哲学的电影矛盾体中,马克将原属电影影像的连续性音频打破的同时,将电影视觉惯性冲突最小化,在影像与语言讲述间求得平衡。

从故事层面来说,主人公的梦境被导演分割成两个看似分裂,实则统一的单体。现实生活中的梦境与被科学家赋予的带有目的性的梦境分裂开来,这两重梦境的分裂带来的是某种记忆的支离破碎,甚至在某些时候会影响部分观众的观影体验。但正是影片故事层面的分离,使得影片语言显得更加有理可循。影片文本层面,原本由蒙太奇构成的视频剪辑在片中被分割成一帧帧的黑白静态照片,而这些不断出现的照片成为另一种分裂,它们作为反传统影视叙事的方法在影片中延伸开来。此刻,关乎影片内容与文本的两种分裂在此刻形成统一,即影片的内容与形式达成某种契合。而这种统一寓于影片之中,烘托出巨大的故事能动性。从而使得线性理解受挫的同时,传统叙事链条得到真正意义上地解放。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静态照片似乎变成了某种带有导演侵略性企图的功能性结构,使得我们以一种被动且间接的方式达到了导演的预期。当这些带有怀疑标签的图片摆在面前时,观众不再是单纯的电影看客。观众存在的真实空间似乎与电影中营造的空间感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从而使得观众正以造物者的姿态去旁观整场事故。片中出现的人物照片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标签,两段被叙述者描绘的时间在我们的头脑中加以贯通。在零散破碎的记忆时空下,作为观看对象的观众被间接带入叙述者的时间游戏链条中。在众多相片中,我们试图抛开细枝末节,抵达真相与真实。但电影却以一种简单的手法将人物、关系、背景、故事付诸而出。“less is more”,越简单的手段越让大众迷惑。当人们想要在片中汲取更多剧情时,影片却戛然而止。黑幕下的思考,让人想起戴锦华言下关于诺兰的个性手法。真正的影片不是在开头为你设置悬念,而是当一切揭晓后,新的悬念卷土重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这如梦般冷静的画外音(我们称其为知晓一切且冷漠的旁观者的论述),我们知晓了这段破碎的记忆与真实。但就相片自身属性的不在场因素来说,观众的不在场给了画外音的强烈自信。当感知整部影片的剧情是依赖画外音的叙述,而非动态视频的亲眼所见时,画外音的叙述是否可以被归于真实?甚至,假设堆砌的照片变换了排列方式,那么画外音所叙述的故事是否又是另一种走向呢?就好似约翰·伯格所说:“摄影承载了一种见证,人类正在给定条件下实施自己的选择。”那么影片中,呈献给观众的照片作为导演的一种在场见证,他在阐释一件事情的同时,又是否掩盖了什么呢?整部电影充满着清晰地叙述,却又充满着不在场的怀疑。相片的特性是它无法百分百的传递出当时信息,当相片作为电影的另一种呈现手段,或是说可组合的故事序列时,马克带来了关于电影本体的更有趣思考。甚至当它与结构主义哲学一并而出时,也可以在巨大的影片系统下研究整部电影的结构与语言。

影片假设的战后背景与20世纪的两次战后场景不谋而合。难以想象战后得以幸存的人在接下来的日子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存活。而影片恰恰利用了战后群众的这种心理,将幸存的人变为又一轮的时间机器牺牲者。此时,存在的定义变得模糊。当二十世纪的非理性主义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理性的思维方式时,由此延伸出的各类艺术大胆颠覆传统艺术规律,打破古典叙事逻辑。人们对于西方所宣扬的“人文”“先进”等文明由信仰转为质疑,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变成了时代主题。同时,当西方的艺术创作逐渐被同质化、政治化统治后,在艺术被支配的背景下,艺术家渴望脱离原有被赋予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而形成自身的独立权力语言,与传统对抗。在影片中,生命化作艺术的象征,在此环境中沦为科学家的赋予,自由成为不切实际的荒谬。十八世纪,无神论哲学摒弃了上帝概念,但没有摒弃关于本质存在的观念。此时居于这世上的大部分人却忽视掉了作为本真存在的概念,类似于康德的物自体观念。在两次世界大战形成的荒谬社会之下,个体存在的人对西方民主、文明的文化开始怀疑,人们再一次开始思考个体的存在意义。此时存在的个体需要哲学理论作为其活下去的精神支撑。存在主义就此发展起来,由此引发哲学界的新一轮思考。片中主人公的存在恰恰顺应了存在主义关于个体的存在问题的思考,当幸存(存在)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后,作为个体的人又能走得多远呢?我们不得而知。此时自由在此刻变为一个矛盾体,没有所谓的无束缚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以束缚为前提。此时,作为主人公的自由与希望象征,犹如自由女神像存在的的梦中女人,成为主人公不断进出梦境的驱动力。此时,影片再现了马克的矛盾趣味,每一事物的矛盾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从自身意义出发,似乎属于光明使者的女人,却代表着死亡。当主人公被某种未知力量杀死倒地的画面与原有的梦境画面覆盖时。儿时记忆中奔跑的男人、机场等待的女人形象逐渐清晰。原来主人公幼年时常梦见的死亡,正是自己。 所谓的命运,只不过是梦境的延续。一场关于自己死亡的梦境。我们无法想象当本体死亡变为一种潜意识印刻自身头脑中是何种体验,也无法感知主人公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倒地时的心情。荒岛给予的放逐很可能只是一句玩笑,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政府所给予的和平也无从谈起。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某种统一,在电影这一看似娱乐消遣的方式中的两重更显得虚拟无解的假设剧情中呼吁出来,显得言语少了几分严肃,反而变为一种黑色幽默。当我们质疑这一帧帧的叙事时,看似一实一虚的两重梦境开始慢慢重叠。一段记忆中抹不去的梦境记忆,一段被赋予的梦境记忆。两种记忆如迷宫般囚禁着男主人公的心智,如《脑髓地狱》般,在一层层的自我怀疑与他人精神支配中逐渐崩溃。片中处于被动的主人公永远在认知中越陷越深。由导演精心打造的黑白画面,建立起一种非动态的精神迷宫。此刻的画外音,变成了一种冷漠语言包装下的炮弹,掷地有声。

这种带有强烈破碎感、主观性的叙事,与电影的真实性看似违背,实则贴切。主人公在梦境时空中拥有属于个体的自由属性,却来源于科学家的赋予。当科学家变为幸存者的上帝时,幸存的人由自由个体演变为被支配的奴隶,或是称实验品。从另一角度来说,当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前,宗教作为人类的上帝掌握着人的精神与物质。在这之后,科学出现。当科学作为科学家考证后的真理出现时,人们沦为科学的新一轮崇拜者。在此过程中,人自身是没有能力对科学理论进行考证的。片中,科学家作为地下实验室的主导者,掌握着幸存者的生死权力,这未尝不是一种神性的存在。当上帝与科学结合成一种独立的存在时,他所掌控的权力已经超出想象。在这一结合体统治下的幸存者,似乎也在消除记忆后真正将自己忘记。片中的地下基地,让人想到荒凉无助的岛屿。而荒岛在现实定义中,常被人理解为无人居住、孤绝外界、却能独立存在的岛屿。这与影片中脏乱、拥挤的环境下的地下基地形成一定程度的相似。当我们质疑这一环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的情况下下,拥有幸存者的地下基地首先打破这一定律。成为脏乱、无自由可谈的荒岛象征。由此成为一种荒岛的异化,甚至非人性的存在。像是被发现的美洲大陆,而后接受着残酷的殖民统治。原有的个体生命,俨然成为一种奢侈的存在。

看似27分钟的短片《堤》,本文只收抽取些许方面进行剖析。且不谈导演的创作意图是将整部影片作为一种时代印刻加以实践,还是将自己的梦境加以再现。电影批评本就是带着个人色彩的欣赏与评论,在创作者与接受者之中,越是怀疑越能深入。当《堤》置于不断发展的影史中,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带来的不同解读,想必才是它表达的,关乎电影内容与形式上的真正广泛性。

 6 ) 站在岸的那边:「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前注.一篇极个人、且松散的观后感。观者自辨。

喜欢的人对我说:好啊,有机会一起去(博物馆)吧……像《堤》里一样。于是我看了这部短片。

短片很美。电影的一大魅力,部分正来自于所有静止图像的连续播放与集合,但是“幻灯片图文解说”的形式,让这一生效过程变得更明显、更可见了。

导演的注视、男主人公的注视...所有的注视都很美。回忆也很美,但回忆只是一帧帧碎片,尽管在故事中,人似乎可以借由某种方式回到过去、参与过去,但导演仍然借表达的形式彰显了回忆的不可延续与不可追溯。

男子的最后一死是逻辑必然的死。回忆不可回,否则又何须费力穿梭,去躲过不可躲过的未来呢。

对于现实之中的你我,当下难以抓住,但至少可以试着去抓住。未来最不可琢磨也最美好的地方,就在于其可能性。而回忆最美好也最令人叹息的,就在于回忆不可回吧。

回忆正因为永远在对岸,在堤上,才让人可以轻松看待。就如同王维的诗歌所言,「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那对岸的风景人事,就留在对岸好了。叹息也是美的。

影像中,回忆如普鲁斯特的童年碎片般定格、散落,男女主人公的博物馆相遇是快乐最高点。人生中最富希望时也最痛,悲恸是短促的沉默和情人脸上未解的困惑。记忆结成莫比乌斯环,抖落时间中穿梭流浪的你我。

好啊,有机会一起去博物馆吧……像《堤》里一样。

最喜欢的一帧

 短评

那四秒钟的眼神,这不是照片集,就是电影,只不过是静止的艺术,更是真正的蒙太奇的艺术,音效和旁白的设计则代替了运动的图像和剪辑一起形成了影片独特的韵律和诗意,除了短以外非常完美。

2分钟前
  • TWY
  • 推荐

全片由一系列黑白静照组成,配以凝重的音乐、诗意的旁白、神秘的窃窃私语和噪音,传达出对记忆、时间、爱和死亡的思考。离散定格的影像契合了记忆与梦境的形式,作为实验电影也足够激进。28分钟的片子包含了动人的爱情、战争与科幻元素,冲击力极强。最爱标本馆一段,浪漫又充满末世感。(9.5/10)

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8.0/10。反乌托邦+诗性解说+鸳梦重温+黑白影像+伟大爱情+悲惨宿命论结局。‘’在绝大多数时候,电影的力量更来自每一个静态的画面。‘’——用侯麦的话来评价这部杰作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穿越时空竟然是看自己死,有点像【12猴子】里的布鲁斯.威利斯。★★★★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完之后惊叹于,好多年前我曾经问过小海一个问题,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高APM中的他仍然用手推了下眼镜说:“人活着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到过去。”

14分钟前
  • 一脸横肉张小晒
  • 力荐

1.我在没有时间的国度里遇见了你,我们漫步,唯一的感觉是墙上斑驳的记号。2.我不断的离开,不断的回来,你是否记得我?你是否愿意让我成为你的幽灵?我想跟你说,我带着你的回忆离开。3.我愿意抛弃美好未来,只为能再见你一面,我们的爱始于过去。4.静止的画面说着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过去是虚无的国度,时间是静止的无,我愿被囚于闭合的因果链中、只为见你最后一面,胜过未来永生的安逸,胜过现存的一切。

21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用幻灯片拍科幻片!瓦解的末世建筑、全片唯一动态的女人之眼、绝美摄影的沙粒感,奇特而不违和。潜意识映像穿越的概念居然早在1962年就被玩过了,影像与内核一样牛逼,未来狱警威严一瞥,美好回忆无奈倒地。每秒24帧的理念变得黯淡无光,这是一部反电影的电影。→20.12.30 追加:《堤》就是电影届的杜尚小便池。它反掉了最后的表象权威。戈达尔最近拍的几部足以说明他在否定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的自己。90岁的他在走近62年的克里斯·马克。15岁的我:“这是一部反电影的电影。”一切早已注定,导演并不是我最本源的梦。这部“电影”,就是我穿越的真相,就是我不必成为、随缘成为电影导演的理由。

25分钟前
  • Ocap
  • 力荐

他有三次提及博物馆。画外音将主人公的记忆称为博物馆;片中时间旅行试验地palais de chaillot一度被当作电影资料馆的空间;主角与他记忆中谜一般的女子相会的地方是一间自然博物馆。人的记忆、电影图像资料、自然世界的死亡标本,它们在“博物馆”中,一边成为防腐的存在,一边成为人为意识的产物。在博物馆中邂逅人类的过去时,我又多么希望记忆中的事物也能在福尔马林的药剂中不朽。它一边要承受局限,一边又无可比拟地浪漫。如果,如果可以死在以前的记忆中,又哪里需要去“躲过浩劫的未来”呢。

27分钟前
  • 海带岛
  • 力荐

影像小说,电影文本,黑白PPT串联出来的故事,1962年的先锋实验。逻辑完备叙事干脆独白到位毫无赘余。三十年后的翻拍(对比之后不能认可只是作为创意来源的传承)在基础构架上完全没有脱出这里建立的范畴。

30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感觉整部片子其实不是为了枪声响起的那一刻,而是一直等待着女人醒来开始眨眼的那个瞬间。震惊了 2018.8.10 重看。这其实是一部元电影。如果人可以进入任意时间,时间由此变成片段,变成“剪辑”,变成非线性的影像。与此同时也是唯心的,因为世界的存在依托于意识,时间旅行的本质是意识旅行,时间和空间存在于意识之中。2021.06.14 ASMR向。结束得如此突然。

3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四星半。强烈、纯粹、优美的画面冲击,抛却高科技视觉效果,最本质的故事和画面是如此动人。

3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八部半电影节】想起唐德里罗《欧米伽点》:“电影无情的速率需要观众付出符合需要的绝对的警觉关注。”片子帧数减少,叙事密度则更大,仿若极简主义走向极端。形式的背后忽然察觉一个根本原理——记忆中的永恒是影摄不是像摄,是瞬时不是间段,就连描述,用的也是“画面”一词。

40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和《野草莓》梦见自己死去不同,这次是看见自己死去。幻灯片切换,一帧一帧的静态图像,有着一种奇妙的“画面不动,意识在动”的感觉,爱情元素的加入有点让人唏嘘,也因为这个,导演给了女人一个连续动作,让我们看了一次gif。其实黑白静态画面,运用得当的话,是有着欲言又止的含蓄美的。

41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标本博物馆的设置太棒了,这些静止的影像又何尝不是时间的标本,故事的标本呢?

42分钟前
  • 塔奇克马娜
  • 力荐

电影是每秒24格运动的幻觉。静帧画面更有诗意、文学性和间离感。并且切换的速度就是剪辑的节奏,完全没有生硬。

45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没想到这个真人漫画让我如此喜欢。我也相信,人生嘛,无非就是费尽毕生精力去找寻童年的一个瞬间,一种感觉,一段印象。并且死无悔改。

49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四星半. a Movie or Stills?《堤》的革命性在于以左岸派手法挑战24fps的定义与影像表达的界限,用极端方式印证了布列松的观点:任何画面只有在与其前后画面共同构成的段落中才具有意义. 至于形而上学的层面,它无外乎启发我们,存在总归是我的存在;记忆无所谓真假,它以某种超脱了时空的声画形式漂浮在弥留之际的脑海中.

52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太刷新认识了,一部好的感人的电影,甚至不需要移动的画面来达到:真的很像人脑里的记忆,一帧一帧静止的照片。最重要的是竟然是爱情片!流泪了!

5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去除一切技术,甚至去除一切镜头,单单用图片蒙太奇来展开,这是纯粹的小说化的故事表达形式。而这部电影的意义可能在于展开了一种最吸引人类的思考,那就是征服时间的可能性。这种深刻的哲学讨论在此后被反复提起,但是永远不会有答案。

1小时前
  • 鬼腳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