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

正片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75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草原儿女 剧照 NO.1草原儿女 剧照 NO.2草原儿女 剧照 NO.3草原儿女 剧照 NO.4草原儿女 剧照 NO.5草原儿女 剧照 NO.6草原儿女 剧照 NO.13草原儿女 剧照 NO.14草原儿女 剧照 NO.15草原儿女 剧照 NO.16草原儿女 剧照 NO.17草原儿女 剧照 NO.18草原儿女 剧照 NO.19草原儿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失落的灵魂

一个民族如一面镜子,游客可从中看清自己。——莫洛亚(André Maurois)

说多种语言、尊重多种价值观念和对人生意义抱有不同信念的人类,迟早都必须考虑到一切有关人性的东西。——加德纳·墨菲(Gardner Murphy)

1991年,我还在上美专,总也弄不清绘画中的明暗交界线到底是什么,也还不太明白俄罗斯绘画曾经给中国的绘画界产生过多么深远的影响。那一年在苏联发生了很多事情,圣诞节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成立了70多年的共产党执政的苏联正式解体,成立了俄罗斯联邦。

13年后,我看了一部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的电影——《Urga》,蒙语意思是套马杆。这部电影的中文名又翻译作《蒙古精神》、《乌尔加》。蒙古男子用套马杆套马,追逐恋人,追到后把套马杆插在那里,天做被地做床,别人远远看见插着的套马杆,便不会走近。当我被这部电影恬淡的叙事风格和那草原上忧伤的风景深深打动之后,我发现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是1991年。于是,电影中给我带来震撼和疑惑的部分就自然得到了解答。

这是一部带着淡淡的忧伤、温暖、安静的电影,在中国境内的内蒙古拍摄,故事简单无奇。

逐水而居的一家住在草原上——老母亲,丈夫刚波,妻子帕格玛,三个儿女,一个蒙古包,一群马,一圈羊——和乐美满。那时的季节,正如席慕容的诗《草原》说的那样:
…… ……
从五月到九月初,森林中
瀑布奔腾,草原上会开满了花朵。
无边无际的茂草丛中野花盛放。
有猩红的小百合,浅蓝的野风信子,
金黄的毛莨和紫色的喇叭花,
还有樱草、飞燕草及细高的萝菲草,
整块草原象一片织锦的花毯,
带着清香无限,一直一直铺向天边。

在边境的修路工俄罗斯人赛尔格因为疲劳驾驶偏离了大路,卡车差点滑进河里,他却也因此得到了刚波一家的热情款待——刚波遵循着蒙古传统,为远方而来的客人宰了一头羊。语言不通又不喜羊肉的塞尔格觉得有些尴尬,但很快他便连比带划的和他们聊起来,还欣赏了刚波大女儿热情洋溢的手风琴表演。

刚波一家幸福快乐,但刚波的愁虑是,帕尔玛刚生了第三个孩子,不愿意再生第四个,并告诉他中国已经实行计划生育,城里人都只生一个,丈夫应该去买避孕套。清晨的草原刮着风,刚波搂紧了妻子,决定翌日进城一趟。

骑着马的刚波与满是人的城市显得格格不入,他因为羞涩而没有买成避孕套。他在城里逛着,体会着草原上没有的游戏。

电影中唯一的冲突和高潮是刚波与塞尔格在歌厅再次相会的那一段,一个俄罗斯商人嘲笑刚波不通俄罗斯语,说道:他一点也不懂得我们的灵魂。塞尔格双手拍着胸口,愤怒的说道:如果不是他,我已经死在了草原上。什么灵魂?什么灵魂?我的灵魂在这!在这!然后他拿起旁边盒子里卖的俄罗斯五星徽章,伤心地说,这才是我的灵魂,我的灵魂在这!两块一个!我们的灵魂两块一个!我们的灵魂,灵魂,见鬼去吧!嘿,等等,你爸爸叫什么来着?你爷爷呢?你曾祖父呢?啊,他想不起他的曾祖父了!

被诘问的商人急了,反问道:你的曾祖父呢?……疯子!

塞尔格愣住了。是的,他也记不起自己曾祖父的名字了。他跌跌撞撞的走到舞台上,要求乐手们演奏他背上的刺青——一篇乐谱,《曼楚里山》,他深情而忧伤的唱着……为了俄罗斯倒下,为了祖国而死……

塞尔格被警察带走了,刚波找朋友把他带了回家。第二天,刚波带着电视机回家,去寺里祈祷,在草原上吃罐头,在电视机里看见成吉思汗的大旗,他把套马杆插在草原上,生了第四个孩子铁木真,塞尔格再不去歌厅买醉、而是让刚波的女儿用有力的手风琴拉出《曼楚里山》的旋律……

电影看完后,留下的是诗一样的惆怅。刚波刚毅、情绪不露于色的表情,塞尔格忧伤地唱着本应激昂的《曼楚里山》,那张典型的俄罗斯的脸上,带着深深的迷茫、失落和困惑。

是的,俄罗斯曾经在什么时候走出过自己的困惑呢?如果他们曾经走出过,那是在什么时候呢?在蒙古统治他们的那240年间?——谁敢说俄罗斯人的血管里没有几分蒙古人的血呢?如果他们曾经走出过,那么他们为什么从来没有停止战斗、宿醉、吟咏?他们总是那么忧伤而直至绝望?

普希金一边吟咏着爱情,一边服从了命运,在决斗中死去;果戈理一直在冷笑着,“他一面嘲笑,透视这种卑鄙、可恶的灵魂最隐秘的角落”(赫尔岑语)。阿赫玛托娃在承受了沉重的生活之后,在她的诗中写道:倘若有一天 在这块土地 有人想为我建纪念碑 我郑重地同意这个建议 但有一个条件——不得让此碑 濒临大海 我的出生地 我已与大海断绝了关系……

姆索尔斯基创作了《荒山之夜》,那是他生命的写照,带有浓重的宿命感;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悲怆交响曲,他曾说明:“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有人这样形容拉赫马尼洛夫的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它凝聚了人所有的感受和经验,那是用文字所无法表达的。

如果不说曾经对中国油画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画家们,画作极富音乐感的作为抽象艺术的先驱康定斯基,则曾经对欧洲艺术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康定斯基写道,“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锤子,而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

没有哪个民族如此关注心灵,歌颂心灵。但与此同时,许多人类隐藏起来的性格特征都在俄罗斯人身上凸显出来:温顺、善良、暴躁、没有耐力、嗜酒无度、好斗、自大……是的,那是因为他们从有国家的历史开始,就承受着双重力量的冲击。俄罗斯的春天很短,气候寒冷,它的广阔版图占有亚洲三分之一的陆地,但它的政治文化中心却都在欧洲。有学者说,“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他们不断的分裂又融合,不断建立制度又不断推翻,他们没有足够的耐性却又总是服从命运的安排。

我曾经问过热爱俄罗斯音乐的朋友,那音乐中流露出来的俄罗斯精神到底是什么呢?他无语。我看到塞尔格脸上的表情在说,我们再次的失落了。其实,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里带着全人类的悲哀,在夹缝中为了理想而奋争的力量和与命运对抗的悲哀。这悲哀渗透在他们的文学、音乐、艺术的各个方面,和全人类一起共鸣。而这悲哀,在1991年的俄罗斯,1991年的米哈尔科夫那里,则显得如此无力。

2005-1-15完稿于北京朝南居
一些资料: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正式灭亡。——来自wikipedia。

米哈尔科夫,他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他是名门之后,他的曾祖父是19世纪俄罗斯的画坛巨匠瓦西里·苏里科夫,他的外祖父是20世纪初俄罗斯的著名画家尤特·冈察洛夫斯基,父亲是一个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母亲则是作家兼翻译家。对他有着直接的电影启蒙影响的,是他的哥哥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他也是一位电影导演。所以,出身于这样一个对俄罗斯文化深具影响力的家族,米哈尔科夫的文化理想,自然是试图恢复旧俄罗斯时代高贵和理想主义浓厚的气氛。他是公认的自塔尔科夫斯基去世之后, 当代最重要的俄罗斯电影文化的象征人物。——邱华栋《从边缘突进》

我曾经爱过你
普希金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
戈宝权 译

无悔
蒙古谚语说:
 “既然说了好,就不再说疼。”
那意思就是说,我如果答应了你,
任凭怎样艰难困苦,也绝不会反悔。
是怎样光明灿亮热血胸膛啊!
——席慕容

 2 ) 当你唱着古老的歌曲,骑马靠近都市人异样的目光……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影片通过两个男人的简单故事,表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民族、文化受到冲击、断裂这样的宏大命题,而且又表现得十分艺术十分生动十分自然不做作。
    蒙古人贡巴使者套马杆纵马奔腾那矫健的英姿,辽阔丰美的草原,让人陶醉,可在影片中却更像一曲挽歌。贡巴对祖先成吉思汗的历史伟业,对蒙古族当年纵横天下的豪迈辉煌十分怀念和自豪,可现实却是草原上多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电器,生活方式越来越汉化,从收音机电视机摩托汽车到避孕套。当他骑着马,在旁人惊诧的目光中走在繁华的闹市街头那一幕,仿佛一个古典主义者面临的后现代窘境,也传神地象征着古老文明,民族文化在工业化背景下的困境。
   贡巴从城里买回了电视机,当他在草原山坡上梦见成吉思汗的队伍竟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斥责自己使用电视机背叛了蒙古的民俗,要惩罚他的那一幕,体现了蒙古人在自己失落的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挣扎、困惑和无所适从,无限的孤独苍凉。
   另一主角俄罗斯人谢尔盖,同样在内心深处,是本民族文化的捍卫追随者,当他酒醉之后,在有些现代化的舞厅里,脱下衣服露出纹在自己背上的乐谱——《曼楚里山》,他流着眼泪深情而忧伤的唱着,在现代西洋乐器的伴奏下,……为了俄罗斯倒下,为了祖国而死……那一幕无比的震撼!一个找不到灵魂的人在现实的丛里里哀叹,想寻找自己的血脉自己的根,一个被割裂了历史的人,在梦境中努力想看到祖先的荣光……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没有人好奇他来自哪里,有着什么样的过去,更没有人会知道这位酒鬼为什么会哭?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因其先进、效率、便利舒适,没有人会拒绝,可是现代化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保留、古老文明的消逝、诗意情怀的湮灭又让人无限心痛无限感慨。
    如果有一天,藏区不再有经幡玛尼堆,不再有牦牛酥油茶,拉萨跟内地任何城市一样,全是银行写字楼、停车场洗脚城KTV,藏民们热衷买房买车炒股打麻将,唱着《爱情买卖》这样的歌曲,我想我会哭。
    片尾,曾经的草原如今竖起了巨大的烟囱,无尽的悲凉无奈。
    万里草原今犹在,不见当年铁木真!

 3 ) 大草原啊……

我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写些字,充当影评。
今天去幼儿园看了。开场就是大草原啊大草原,辽阔啊,骑马啊,咯噔咯噔,好喜欢那种美丽的节奏!

好喜欢那些单纯的大草原的镜头,慢慢的,配乐悠扬,大草原的苍茫让人感动的想哭,我甚至闻到了大草原的那种特别的味道。去年暑假去了大草原,满洲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特别好!

我知道,这部电影讲的传统和当代发展的矛盾,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没有看明白,比如那个俄罗斯人为什么唱歌唱哭了,还有就是男人对着电视机为什么哭了。我还是太肤浅了吧!

另外,那个梦境,我觉得很是诡异……

最后那片草原,变的秃秃的,还有冒黑烟的烟筒,真讨厌。

电影放映结束,由于某孩子声称饿疯了,便没有参与讨论,现在觉得小小遗憾,因为据说有蒙古帅哥和长腿美女……

 4 ) 无题

过山车让人晕晕乎乎的

我还是更习惯骑着大马安心的感觉

逆行在满是自行车的街道上

真不如骑在草原上让人觉得舒服

陌生的红色人民他们来了,把一切都改变了

政策我都能明白,只是内心有些不太愿意

在从前,一切都更简单,更自在

我能看到广角全彩的草原天地

为何要看电视盒子那么小而模糊的画面

我将永远怀念旧时代

无论蒙古人还是苏联人

我们都是一样的沦落人、活在过去里的人

我醉了,他也醉了

蒙古精神就是苏联精神

我的记忆与梦境就是那驰骋的疆场

我的马跑了,我的兵器不见了

我两块一个的乡愁无处安放

只能刺痛我、纹在我的背上。

套马杆变成烟囱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一万匹脱缰的马,在我脑海中奔跑。

 5 ) Urga:铁马冰河入梦来

                               MovieL@moviegoer
1.Urga

1991年,前苏联政局动荡,举国上下笼罩着不祥的紧张气氛,众多信息预示着一场暴风骤雨般的社会变革将要到来。那一年,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他不想因为局势干扰而放弃拍摄电影,于是选择在中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拍摄新片。这既避开了国内复杂纷乱的局势,也借助电影《蒙古精神》又一次完成了关于民族和历史的沉重思索。

影片名字《蒙古精神》是意译,略显抽象,还有比较通称的译名是《套马杆》、《套马索》。驰骋草原的蒙古人在放牧时用一种工具来套住动物,即套马杆(套马索)。海报上是风中直立于草原低坡的一枝套马杆,它则是草原上蒙古男女青年野合做爱的一个标志,远远望见插立的套马杆便是告诉人们:不要来打扰他们的欢娱时光。

一望无尽的草原,天空低浮着大朵白云,刚毅的蒙古勇士骑着骏马在纵横驰骋,手持长长的套马杆,抛甩出一个空心索套,以此降服不羁的烈马野马或者猎杀逃窜的野狼,这是蒙古人在草原上放牧必须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而技巧娴熟更是可以名扬一方。在影片里套马杆被翻译为“库伦”(曾经外蒙古的首都,即现在的乌兰巴托),也正是影片的英文名《Urga》,同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名字,资料记载“库伦乃城圈之意”,在蒙古语里意为“住所”或“宫殿”,不知此中区别又隐含着什么玄机。[注1]

2.草原

说起蒙古风情,除了碧草如茵的辽阔草原,除了热情牧民和迎接到来的丰盛晚餐、篝火晚会,大草原的民俗风情是很多人所难以忘怀的。而小伙子手持的套马杆,姑娘们挥舞的牧羊鞭,也成了鲜明的标志。但可能也如张承志的《黑骏马》开头所说:“每当他们听说我来自那样一个世界时,就会流露出一种好奇的神色。我能从那种神色中立即读到诸如白云、鲜花、姑娘和醇酒等诱人的字眼儿。”对于远离草原之外的人们,自然不会理解牧歌动听的真意,更多感触也只是读完小说后的彻夜难眠,或为索米亚身世沉浮还有伤感爱情本身长叹不已。

草原的诱惑和小说的内涵,让谢飞也把张承志的《黑骏马》改编成了电影。[注2]而米哈尔科夫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又把一个局外人的眼光落在了套马杆上,他选择了拍《蒙古精神》。但是他无法化解、溶于血液中的不尽乡愁,因为蒙古这个民族的逝去辉煌开始纠缠骚扰起他敏感的灵魂。俄罗斯人又一次必然而然地寓情于景,用那长长的叹息和忧伤的音乐,寻得相似的抚慰。逝去的辉煌,是铁骑滚滚的蒙古民族远去的骄傲,而对于俄罗斯人,帝国似乎也曾有征战沙场的千军万马。但是放诸于20世纪90年代,不安宁的1991年,他们都已经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社会动荡变革的激烈冲击前,渐显疲惫无力。

3.俄罗斯人的乡愁

贯穿在《蒙古精神》里有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而在回顾整部电影众多符号的意义,那辆意外栽进水里的大卡车突然陷于茫茫无尽的大草原里,恰似对俄罗斯遭遇迷途的一种无奈,所以米哈尔科夫安插俄罗斯人谢尔盖误闯入刚波一家生活的线索,热情的蒙古人救了俄罗斯人一条命,而且以礼相待,让他吃好睡好。谢尔盖让刚波的女儿拉一段手风琴,不想演奏出来的竟是故乡民谣,沉厚的力量通过音乐让他泪流满面。而米哈尔科夫透过音乐传达影像讯息的手法并不少见。《烈日灼人》里小女孩Nadya穿越田野时哼唱的歌谣:Bunrt by the Sun,and the Crimson Sea did Run(天空中的烈日灼人,深红色的大海奔腾不息),穿透力就要比上升的气球头像或者燃烧的火球来得更为直接,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在《西伯利亚理发师》里的站台,蒸汽升腾,列车开动,巨大轰鸣声中,士官学校的朋友们唱着慷慨激昂的歌曲送别落难的朋友,目视着那趟开往西伯利亚的列车远去,Tolstoi则在车厢里高唱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里的咏叹调,回应着站台上的朋友。

那一夜,谢尔盖在温馨的蒙古包里安然入睡。而蒙古包外,蜿蜒曲折犹如蓝丝带般静谧的河流,空气里仿佛闻得见青草气息。苍茫夜幕下传来了呜咽的主旋律,萧瑟低沉的呜咽充满着悲伤与苍凉,穿越时空,横亘千古。

在舞厅里,谢尔盖背上刺青记录下的乐谱是军营生活留下的记忆,这曲《Na Sobkach Manjurii》(《战士之歌》),[注3]轻柔曲调充满的却是凄凉和哀伤,诉说着对死去战士的深切哀悼还有对俄罗斯故土的无限怀念。百年前俄罗斯人对于东方大地的向往,前人们逝去的躯体,都在谢尔盖酒醉后的歌声中宣泄淋漓。有别于他们的豪爽,电影里的俄罗斯人好似天生的诗人和歌手一般,行吟颂唱间总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沧桑荒凉。

讲述蒙古民族的电影故事安插进如此多俄罗斯人的乡愁,是不是觉得太微妙了,也许你会这么问。历史记载里的俄罗斯帝国,这只双头鹰一直没有停止东征西战的步伐,面对内、外蒙古幅员辽阔的大草原更是一度虎视耽耽。如此牵扯史实未免有点小人之心,暂且不说。但借现代文明冲击下日渐势微的游牧民族,再联想及风雨飘摇中的故土,俄罗斯人怎么能不掩面失声?

4.蒙古人的困惑

带着妻子的嘱托、对孩子们的允诺,刚波进城了,他对于眼前新鲜的一切充满好奇。马背上长大的他竟然在公园里的旋转飞车中昏睡了过去,画面切换,妻子正带着孩子在草原上散步。骏马穿行在城市道路间,原始的交通方式与现代都市形成的鲜明对比和刚波骑自行车在草原上飞驰一样耐人寻味。虽然并无人阻拦,自由自在的来往,但是落后与先进,古老方式与现代文明的强烈冲突展现面前,都告示着一种事实:那就是生活在大草原上的人们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现代化文明所吸引和改变。影片在谢尔盖乡愁之外的另一线索——刚波的困惑也渐渐明晰。

草原上空的雄鹰徒劳拍打着双翅却不进不退,这只雄鹰和早先握在刚波和儿子手里的蜻蜓又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巧妙地充当着刚波困惑的象征:既是困惑的个体命运,也是时代变动中的迷茫处境。回归草原的刚波用马驮着一台电视机还有一辆自行车,他在休憩时吃着城里带回来的罐头食物,不时抬头看着那台放置于草原上的电视机。在他眼前出现了蒙古铁骑还有成吉思汗,他们砸毁了自行车、电视机还有放火烧了那辆卡车,并且将刚波和谢尔盖五花大绑、包在布席里面,用马拖着四处奔走,以此惩罚着他们的背叛和侵入,野蛮地宣判他们死刑。影片进入超现实的梦境中,在这个迷梦场景里,刚波是作为蒙古族传统的背叛者出现,而谢尔盖则没能逃脱陌生人侵入蒙古领地的命运。刚波从幻梦中惊醒,他用夸张的象征动作在草原上来回跳走,视野尽头是一道美丽的彩虹。

对于从城里带回的电视机,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而刚波的老母亲则视若无睹,三代人对于现代文明产品的不同态度在刚波身上刚好表现为夹板间的困惑无奈。一方面他是在草原上成长的,一方面他又被现实压力和城里景象所打动。不过他终究没有带回妻子要求他买的安全套,两个人在山坡那头插立起一根套马杆,用旧时蒙古男女的野外交欢方式,宣告着他们应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返璞归真。

也就在那个山坡,刚波第四个孩子幸运地产生了,他的名字叫铁木真,蒙古之父成吉思汗的名字。在他长大成家后,父母插过套马杆的山坡上建了个油泵场,他就在那里工作。油泵场高大的烟囱,往天空吐着浓浓不断的黑烟,而清脆的电话铃声打断了铁木真低沉的话语,灰褐色的大草原,布满着沟壑坑洼。或许那时侯的大草原早已踏入了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但是曾经芳草鲜美、牛羊成群的草原终于是不再回来。而牧民们也选择安居落户,不再需要四处迁徙以维持生计,他们是否还会记得威震四方的金戈铁马以及饶勇善战的游牧祖先。

5.尾声

这是一部平稳而充满诗意的片子,没有精彩的高潮,更没有激烈的冲突,回响耳畔的呜咽声就像是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呼唤,需要安静的思考。可以这么说,米哈尔科夫在《蒙古的精神》里融入了澎湃的激情和哀伤的思绪,在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的共同困惑中,真切渴求着民族复兴和精神苏醒。

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人类与自然,相关思索都在影片里得到了不少体现,并且米哈尔科夫也理性地保持着一个西方人应有的克制,没有陷进被批迎合西方口味的圈套,因为他切入的是蒙古,而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背后惋惜哀悼的还是草原以北那片广袤的俄罗斯土地。蒙古不过是另外一个影子罢,现代文明带来的身心约束,在他们身上勒出了印记。传统悄然离去的阵痛,迷失徘徊的困境放之于崛起一时又再度没落的民族皆准,即使它们不一定是出生在草原。


注1:另外一个英文名字是《Close to Eden》
注2:1995年的《黑骏马》(《A Mongolian Tale》),导演谢飞,原著张承志,主演腾格尔、娜仁花、道力格尔苏荣等
注3:又名《满州之山》,思乡之曲

http://www.stanford.edu/class/slavgen194a/na_sopkakh/

2005.4

 6 ) 《蒙古精神》笔记

很多年前,我从荐碟杂志上得知此片,但一直误认为是外蒙的故事,今日资料馆一看,居然是中国内蒙的故事,给惊着了!

米哈尔科夫敏锐的捕捉到蒙古族面对极速发展的全球化变革、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冲击中最后守护的游牧图景。

曾经的杭盖乐队

看过后,就让我想起第一次看杭盖乐队演出的情景,乐队主唱胡日查全程中唯一一次对台下观众说的汉话:“我们再也不能游牧了!“这句话五味杂陈,而个中意味,想必在二十多年前的这部《蒙古精神》中或许能解释一二。

片中多用京剧来暗喻汉文化对蒙古族的冲击,进城那段这种冲击尤为强烈,而且片中的蒙古夫妇面对不只是汉文化,避孕问题其实是对于成为一个“现代人”的问题,古代伟大的民族面对着现代化文明的刺激、诱惑以及冲击,就像那台电视机一样,只有美国总统和中国京剧两个频道,沒有自己民族的频道,面对这些,蒙古族是无法阻挡的,就像刚巴的选择一样,生育可能是对现代化文明进程最后的抵抗。但反过来想,刚巴隔着电视机在看我们,我们有何尝不是隔着电视机在看他们呢?

另外片中运用史泰龙做为美国的隐喻,但到底是对美国霸权还是全球化的指涉或者二者兼有,无法明确,只能先存疑了。

我很困惑,为什么一个俄罗斯导演来内蒙拍这么一片儿,当然影片中有对苏联覆灭的况味,片中俄国司机在歌舞厅唱的那首歌究竟是苏联时期的,还是更早的沙俄时期的,我对此认知不足,无法确实,继续存疑,不过我猜想也许是蒙古文化受到汉文化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意识的冲击和苏联对俄罗斯文化的创伤有类似的地方,所以触动米氏来内蒙拍摄此片。

片中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北方城镇影像现在看起来真的是弥足珍贵,简直和现在两个世界一般,内蒙的朋友看过也感叹是“满满的回忆”,而从影像中也能感觉到,有些东西已经逝去了……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如今,《蒙古精神》确实验证了游牧民族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失败及妥协,与之伴随古老游牧文明的消亡,无不为米氏极其敏锐超前的文化视野和广阔的格局慨叹!

2016.11.15 记录

 短评

处处皆是神来之笔:达达的马蹄踏过城市的街巷,一边是好奇的窥视,一边是无措的尴尬;电视连结起历史与现实,金戈铁马的杀伐已成梦呓,现实的银幕上,要么是英文的喋喋不休,要么是汉族的古老传统,蒙古只能迅速抽离;最后一幕,高耸的烟囱,勃起的到底是谁?

5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这是一部来自家乡的片子,遥远却熟悉的公园,找回了童年的回忆,醉醺醺骑马爱唱歌的蒙古人,满脸严肃喝多了也爱唱歌的俄罗斯族人,构成了现代社会之外,不容于主流的民族悲歌。过着现代生活,丢失了铁木真和苏维埃的铁血雄浑,唯有在酒精的迷醉中才能依稀找回昔日超级帝国的一丝灵魂。

6分钟前
  • 尤米尼斯
  • 推荐

米哈尔科夫就爱拍洗脑片,主演真的不是浅野忠信?凭什么逗比都叫谢尔盖……

11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平稳的镜头,从容的叙事,以及最后的脱力大幻境映照的现实现代化力量同草原传统文明的冲击都很有爱

16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过分平庸着抒情;传统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以及时代的发展,先进文化对其游牧文化的渗透与改变。

1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蒙古族的我可能没有蒙古精神… 怕了怕了 不过确实有帮助我了解我民族的文化

21分钟前
  • 🍑Polaris.J
  • 还行

这片子绝了 大师水准。诗性 美学 史料价值 民族特色 幽默感 剧情 思想性 一样俱全。蒙古包里的生活如此简单美好富有活力!ps 老毛子好怂 宰羊炖肉 大快朵颐 天葬循环 多么健康环保!看得我都流哈喇子了!

23分钟前
  • munianhe
  • 力荐

两个心中装着遗憾的民族

28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推荐

1.米哈尔科夫真是视野广博啊,跑来内蒙搞俄国人的乡愁,适合中国人的片子让老毛子拍了,还念念不忘拉上了美国人客串。2.传统与文明的冲突确实拍得好,那种无奈和悲哀,还有面对未知的新鲜感都说了出来。3.巴亚图骑着马走在俄国人的走廊上那段太迷幻了!4.最后成吉思汗那段总感觉是他黑泽明看多了…

31分钟前
  • 安托万
  • 推荐

艾玛里面女儿拉的那首手风琴曲我小时候拉过无数遍!!前奏一出来我简直震惊了。嗯拍的特别特别美。看完简直不想在北京待了想立刻买火车票去二连浩特。

36分钟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

米哈尔科夫总是做一些高概念的东西,不过情感方面做的也不错,旧时代的幻灭。很喜欢:男人坐旋转飞机睡觉、铁木真幻想后男人的奇怪舞蹈、电视从美俄和谈切换到妻子骑马场景这三处。至于标志着美国资本入侵的骑马邻居,则稍显生硬

41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非常兼顧東西方觀眾的老米電影(老米親自配音)。猶愛電影對90年代初內蒙的鏡頭描寫(老米打了醬油)。而小女孩的手風琴,Edward Artemiev的神秘開闊的BGM,舞廳裡頭的靡靡之音,謝爾蓋高唱的《滿洲里之山》,以及搖滾和蒙古民樂都成為了聽覺所能感受的文明和精神的交織和衝突。

46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套马杆就是男主骑马时端着的那根杆,平时是赶羊喝马,栋起来就是行房。高原平底的草原,蜿蜒的河流,蒙古大地上本就充满野性,天生天养,蒙古人常常仰望苍鹰,死后天葬,喇嘛教是他们的信仰,他们很有钱,却不冒出什么物质需求、也没那么多疑问,因为跟随自然就好了。城里骑马格格不入,草原里的电视同样格格不入。刚波觉得成立很新鲜,旋转飞椅、避孕套、游戏机、歌舞厅,鸭舌帽,但最后他还是栋起了套马杆。刚波梦见成吉思汗,被野蛮对待,城里人也觉得刚波是也野蛮,所以塞尔格一开始看着那血腥的剥羊,受不了,但是靠近那么一了解,又真香。但最终,草原还是躲不过现代化的入侵,那栋起的不是套马杆,而是烟囱了。草原的野性失去了,蒙古人还能何去何从,苏联解体了,俄罗斯人又何去何从。

51分钟前
  • EeveeKu
  • 还行

俄罗斯电影总是带着浓浓的诗意文学色彩,镜头下广袤的大地,对生活的土地的赤诚的爱,没想到《毒太阳》之前导演就有如此佳作。俄罗斯民族对于解体后的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浪潮下游牧民族的进与退,那几个超现实镜头乃点睛之笔: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说不出的滋味

56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力荐

米哈尔科夫在91',他其实是羡慕蒙古族啊。遗体任凭飞鸟啄食,死也不带避孕套的刚波,铁木真大军凭空出现,只有戈尔巴乔夫和京剧两个频道的电视里突然蹦出萋萋芳草……所谓蒙古精神。俄国人唱的歌很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是天鹅之歌结尾的那首曲子。心有戚戚焉。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识彩色电视机

1小时前
  • 丁一
  • 推荐

不是蒙古人拍出这样的电影,不是中国人,是个俄罗斯人!这个了解西方和东方精神的民族,这个矛盾痛苦的民族,这个注定会伟大的民族。好了,回到片子本身,我用一种很不怀好意的思维来揣测这部片子的背后,苏联的导演用蒙古人的没落来表达自己国家解体的落寞,蒙古人在成吉思汗之后有什么呢?在那个令人惊叹的帝国灭亡之后还有什么呢?同样,苏联的解体之后,俄罗斯人会想些什么呢?我把这部片子看作苏联人的痛苦和思考,与蒙古人关系既近又远。

1小时前
  • Trailleo
  • 力荐

讲的主要是一个问题——不要忘了你曾祖是谁。可惜几年以后米哈尔科夫慢慢把斯大林当成自己曾祖了。最后一个镜头寓意深刻:草原上有那么多车辙,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每条都想绕开远处它要到达的那个地方,但最后每条车辙都无可奈何地通向了那里,那里竖着根高高的烟囱,冒着黑烟。

1小时前
  • 艾弗砷
  • 推荐

太绕了,竟然要在中国,通过讲成吉思汗远去后的蒙古,来说苏联的终结。还是难以摆脱在几个民族之间穿插叙事的时候被民俗迷住,不过倒是能看到不少90年代的集体神情,一种往现代过渡的进行时。

1小时前
  • 刘浪
  • 还行

至少从表面上看,大致讲的就是曾经对中俄两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如今又被已成为现代化大国的后两者冲击着的蒙古人如何倔强的坚守着自身根植于大地的历史、文化和古老信仰。深谙文明、繁荣和未来的我们看后也许会觉得迂腐狭隘,但显然导演比我们更理解野蛮、荒凉和传统。

1小时前
  • 炮灰lz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