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导演

HD中字

主演:宁浩,贾樟柯,张子贤,张婧仪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2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3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4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5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6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3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4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5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6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7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8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9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地球最后的导演观后感

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

电影讲的是2065年的时候,电影衰落,年轻人已经没有人看电影了,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戏曲。电影道白是贾氏风格,简洁,接地气。电影风格有宁导的幽默。那时有个叫电影协会的机构,宁浩和贾樟柯饰演的是没有电影可拍的两位失落的导演。两人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惺惺相惜的伙伴。贾导一句“五十年前谁敢给我喊停”,道出电影曾经的辉煌。一句“洗洗睡吧”,又道出了两位导演五十年后的落寂与无奈。

片段一:在医院的那一场,两个人看到一个人去世,问是谁,宁浩说听说是搞话剧的,贾导说我以为是搞摇滚的。

片段二:2065年正在为电影申遗,如果申遗成功,非遗传承人享受科级待遇,贾导被通知是候选人时说:那我就是真正的科长了。

片段三:两个人为了争当候选人,比谁有劲儿,谁吃的羊汤和烧饼多。贾导豪言:不信廉颇,也得信我。最后得知非遗的名额给了母猪人工授精技术,两人当场泄了气。

片段四:当意识到生命总有终点的时候,宁浩想的是还有几部好电影没看,贾导答道:那就抓紧。然后两人穿着病号服跑出去看电影,这时背景音乐是杨钰莹的歌。电影是他们永远的精神支柱,毕生的信仰,就像贾导对宁浩说电影死不了,咱两个也挂不了。

导而优则演,两位大导演宁浩和贾章柯演的是真的好,尤其是宁浩,演的非常到位,是个好演员。

我相信电影不会消失,因为人总需要表达。电影是出口,是我们要说但说不出的话。

 2 ) 做好自己那出戏

这部短片拍的真好。因为老乡的缘故,我一直都在关注科长跟浩子。科长片子的故事讲的细腻,但是节奏不是太喜欢,浩子的电影偏商业一些😂。关于文艺跟商业的争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是故事讲的好,就没问题。电影,视觉艺术嘛,只要看的好舒服就行。

说到本片。导演我不熟悉。据听说是疫情的原因,一个人在家无聊写的本子。这次疫情对电影业的影响显而易见的。对科长跟浩子肯定也有影响。记得前几天某网站聊武侠电影,科长还说他的在清朝肯定会有的,只是晚几年,虽然对科长拍武侠不报什么希望。本片里科长的《在清朝》拍完了。浩子还会有《太原往事》。比起《在清朝》,我更期待《太原往事》。

由于短片的缘故,本片故事略简单。故事设定在2065年,俩导演已经无业,电影行业已经消失,电影已快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片中各种插科打诨,有美艳的张婧怡,有天生搞笑的张子贤,最后选电影时最有趣,又一次回到文艺跟商业的对决。最后选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选的真好。这部片子没有导演,没有专业演员,只有一部摄影机。难道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吗?我们都是导演,导演自己的生活;我们也都是演员,每天演绎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电影不会消亡。

我们只需要做好属于自己那出戏!

 3 ) 反正电影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流于表面的喜与悲。这是属于迷影的快乐,但仅仅止步于此。 你能明确感受到那份追思逝去美好,怀念昔日年华的伤感,可总感觉哪里空落落的: 悲从何来? 你们哀叹电影的死亡,可电影是怎么死去的?它就这么不明不白被埋进土里,却没有人去问一句“为什么”? 因为短视频?因为其他娱乐?因为自己作死?还是其他不能说的原因?还是开放式结局? 反正,它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前面立着块警告牌,上面写着“禁止拍太多”、“禁止说太真”,稍微意思意思就行了。 不过呢,你要是结合当下人人挂在嘴边的“大环境”看,那可以明确地说,这就是艺术。 当然,我觉得比较好笑的是,我明明是b站大会员,但看这个片子,还是得额外花6块钱。这感觉就好像我真的是花了门票钱,来参观“电影”这个非遗产业。这倒是蛮像个行为艺术。 我偶尔会觉得,自己过去一边天天喊“电影很重要”,可是一天到晚也没看几部新片的行为,很愚蠢。天底下的艺术形式多了去了,天天盯着那八大九大的艺术,装什么装啊? 如果有些艺术终将死去,那就让它先去死好了。没准有一天,当机缘到了,它被人复活过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4 ) 挺好的

电影已死,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如今的中国仿佛正在发生。姑且将《地球最后的导演》认定是一个讲述“电影已死”之后发生的故事,那么影片中的所展现的两个导演的市侩与惆怅,仿佛在讲一个就发生在当下的,存在于每个人中国人的生活经历中的事情,哭笑不得、羞于提及又咬牙切齿——找关系。

“电影是一门及物的艺术”,既然有汾酒、有老陈醋,那么“电影”在电影中就没有死。那这部作品中到底谁死了?我觉得是闲死了。

首先,《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科幻片?那影片中的“激励事件”是什么?故事里只阐述了“电影”作为非遗之后发生了事情,却唯独没有阐明什么替代了电影,这是最复杂的东西也是有趣的。这是可以如此处理的,但巧妙跃过,这很遗憾。

其次,《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喜剧片?两位导演受名誉所累,徜徉在打机锋的推车上你来我往,结果是把搞话剧先送走了,二老感到了兔死狐悲就一同看电影去了,所以二人和解的原因就是死者为大,往事如烟应当携手向未来。这是可以如此处理的,但过于简单,这很潦草。

最后,《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悲剧片?我看到了凡是严肃的东西都死了,凡是庸俗的东西都活着。敬畏死了、经验死了、诚实死了、话剧被“推走”了、歌剧变“吵闹”了。市侩活着、数据活着、揶揄活着、假酒“旋儿”着、女性还被“看着”。昔日所鄙夷的一成不变,哪怕出现了“缸中之脑”,坏事依然是坏事,人的所作所为无差别的延续着,最后“悲”不知从何而来汇集到了“电影”身上。这是可以如此处理的,但没有联系,这很矛盾。

所以,我们在矛盾中掩盖了痛苦,在潦草中收获了快乐,在遗憾中结束了观影。

从资历和情感上讲,想写一点真话是很难的,第六代导演作为秩序的破坏者,给了中国电影以活力,但是若第六代导演将来要成为中国电影的殉道者,那何尝不是在自建阶级?电影想说的不就是这句话:未来已来,现代文明最大突破,同时也是现代文明最大的危机。但你们现在玩儿的花活何尝不是一回事呢?

电影怎么会死呢?《地球最后的导演》将未来置于“敌托邦”中,无论是宁导的田野还是贾导的别野,不也都是在现实枯竭之时的一种虚拟空间,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崩塌”后有了一种逃避的可能。那你俩其他的同行呢?是不是连冲大会员的钱都快付不起了。就比如作者本人,到了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桌子上唯一挺立的西瓜,悲哀的不是周遭哀鸿遍野,是熟视无睹如同草芥。

我觉得影片一点也不逗,因为作为经历者,你其实正在经历着电影的死亡,因为当下的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和当下的现实进行过对话了。那请问:透过电影镜头你看到自己了吗?

我看到了两个大佬在劝我改行。这很现实。

 5 ) 电影不死

电影会死,但影像不会。业余影像的时代下,叙事将是主观的,观众更是主观的,被动的中心化的信息将不被接受,带来感官刺激的影像则必然胜出。等到影像技术普及到穿戴式设备、甚至无需剪辑即可成片的时候,观众成为影像内容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选择有限影像的接受者。到那个时候,电影一定会死。但换个角度看,那些用简便手段创造影像的观众,又怎么不是导演,或者说那些浩如烟海的影像又怎么不是电影呢?

 6 ) 正因为热爱电影,所以不敢伤害电影。

作为一个影迷来说,情怀很够,贾和宁互相调侃,互相伤害,一个文艺一个商业,共同争取当电影“灭绝”后的申遗“真科长”。俩导放下身段,很有娱乐精神,如果是他俩的忠实观众,简直像是看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

作为一个短片来说,确实硬伤不少,但是看到一同推出的其他几个参差不齐的短片,我觉得这部片至少在取悦部分观众下,做到了他该做的。我看得很乐呵,难得有一部取悦影迷的短片,而且是取悦一帮嘴最挑的人,我很开心。但正因为热爱,所以不能伤害,不能像流量明星的粉丝一样,对两位导演带粉丝滤镜,客观来说,这部片我觉得在七分左右。

故事的整体架构有一点普通,虽然争夺“科长”位是主线,但全片是靠自嘲串联,这就导致整体的深度其实不够。最后主线的结局也很突兀,包袱的效果达到了,但作为主线突然结束,留下大段时间继续吐槽,搞情怀,虽然我看着很乐呵,但总觉得有点拧巴,尤其是在包袱很浅,卖情怀太明显的情况下。所以我说如果放到脱口秀或者娱乐节目上看,这部片绝对满分,但是以一个电影短片来看,还是有点欠缺。

而影片主线中部的部分设计也比较普通,可以说是上一秒就能猜到两人会怎么做,对于一个“科幻”短片来说,有点浪费背景,而且喜剧最怕的就是被猜到包袱,这点有点伤。

但有很多梗又是我很喜欢的,那是一种影迷独有的难以被别人所get到的梗,比如贾科长变真科长,贾樟柯看《贾想》说真棒,看到这个短片,总感觉还有人能懂,能一起笑,真的很开心,对这短片真的是又爱又恨。

延伸一点,我感觉到悲观的一点是现在年轻观众几乎看不懂这个短片里的梗,这短片不过是圈内自嗨而已。不学电影专业的年轻人知道费里尼,塔可夫斯基吗?知道《火车进站》吗?甚至有弹幕说看到《火车进站》为什么会感动。可能未来真的会变成短片中预言的那样,小孩只会觉得电影无聊,让无数的优秀经典陨落在历史中。

我觉得适当的引导很必要,电影的美妙需要感受,而我觉得,更重要的不只是圈内自嗨,而是引导周围的人,至少尝试过让他们体验一次电影真正的美妙。真正品尝了一个事物的美妙后,才会懂它应该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以为自己吃的洋芋已经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即使它过程很痛苦,但结果很美妙。如果仅仅关注剧情,不像再花精力看电影,感受电影,那电影真的会被营销号毁掉,电影没有拥护者可能真的会死。

 短评

穿过站台,送走了小武,世界很大,我们江湖再见,让我们一起游到海水变蓝

8分钟前
  • He
  • 力荐

五块钱能看电影的海滩真不错,现在网上会员付费还得六块。

9分钟前
  • 云A_TU282
  • 还行

【平遥影展展映】世界首映。开场音乐《心雨》一出,我们终于在平遥看到了科长的第一部——《小武》,虽然只是段落重现但也让人激动。结尾光影闪烁,我们和宁浩贾樟柯一起看到了影史的第一部——《火车进站》,触动了影厅内的电影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作为喜剧短片,贾樟柯与宁浩反复戏谑恶搞了各自的电影,就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表演了一个争功的小品。作为电影人短片,充分致敬了电影艺术,表达了电影人对电影致死方休的无限深爱。电影不会死!

1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6.24 我可以理解当初拍可能就是为了电影节闭幕自嗨,本质上还是当晚会拍而不是电影,所以很随便,大银幕和影迷一起看应该能感受到情怀。如果单纯当作短片来看,未免太过“油腻”了,只能体会到中年没那么成功人士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的绝望感。喊口号救不了电影

15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宁浩和贾樟柯的表演几乎就是闹着玩的状态,但这并不重要。“电影会死吗?”当《火车进站》的影像再次从远处奔到观众眼前,又一次展现电影无与伦比的影像冲击力时,我们无法回避这种直接的情绪了。那一天来临之前,我还要“多看几部电影”。

16分钟前
  • 苍澄
  • 还行

@第五届平遥影展。白天刚在新浪潮书店翻了《电影之死》,颁奖之前的首映场,观影气氛好,全场各种笑翻,结尾点睛

21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这短片在平遥看,是一种欢乐,搁在B站上,那得等等弹幕。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俩人弥留之际最惦记的居然是没拿到金鸡奖,这是什么平行宇宙的魔幻情节。

29分钟前
  • 热情华夫饼
  • 较差

好多梗,蛮欢乐的……感觉宁浩的演技比科长略好一丁点……

31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贾樟柯所说的“业余影像”时代的确到来了,只不过这些“业余”的影像创作者并不是如他所想的那样成为下一个戈达尔,而是成为一个个抖音红人。影像泛滥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影像的内卷,这种内卷具体表现在每个创作者都在力图让自己的内容更加易于唤起观众感官层面的刺激,而不是进行一些更加沉着、迟缓的艺术创作。当影像的传播与接受不再是买方市场,而是卖方市场的时候,电影(尤其艺术电影)的衰落就是必然的趋势。

35分钟前
  • 三仛
  • 还行

地球最后的真影迷只剩俩导演了,可悲可叹,火车进站,电影没完

37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喜欢这个短片,所有的尴尬和掉书袋全都在恰到好处之间,最终指向影迷们的会心一笑。徐磊是真的懂喜剧,最后的镜头一出现还是忍不住起了鸡皮疙瘩。与其说是对电影的颂歌,倒不如说真的是一曲心酸的挽歌呢。

4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在清朝》虽拍完了,可科长后来在家清洁海报墙时并没有它的海报,说明什么?说明拍砸了,科长不满意这部作品;《太原往事》也终于拍出来了,但浩子最终珍藏的还是盗版的DVD,到老也不收正版蓝光。

4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坏猴子瞄准b站就是知道,年轻人群体中存在着数量庞大但或许并未建立冷静成熟且富有见地的电影观、世界观的迷影者,他们渴望看到这样一部集合经典电影元素的大型娱乐庆典式快消品,来承载他们跃跃欲试的电影梦。但当电影本身成为其自我玩梗狂欢的手段时,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片也的确昭示了电影的结局。

48分钟前
  • 姓曾的拉扎罗
  • 还行

感觉放在平遥电影节合适,咱现在看就不够有趣,甚至觉得在小姑娘面前充大个儿、调戏护士,有点内什么,俩导儿也是顾影自怜。

49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还行

明明是喜剧,最后却有点走心。热热闹闹的段子集,迷影且情怀,倒也挺适合平遥闭幕。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好玩创意,然后电影人们就一起玩起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段子,两位导演揶揄自己、电影行业及其他导演,如看一场影像脱口秀。如果是影迷,特别是贾樟柯和宁浩粉丝的话,能收获成吨的快乐。“穿过站台,送走小武,我们江湖再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背景设置在2065年,片中有些特效、机器人角色,做得还不错。徐磊说,这个故事是他在疫情期间因焦虑而写的,他担心大家的生活不再需要电影了,就用这么一个玩笑式的短片实行“崩溃疗法”。很理解这种感受,好的喜剧底色都是悲剧,两位导演一起孤独地看电影、回溯电影史的段落,看哭了。科长和宁导白发苍苍的样子很扎心。科长那股潇洒中带着一丝小羞涩的样子非常可爱,自嘲功力更是一绝,还贡献了一段惊艳的才艺展示。宁浩导演气场强大,演技了得,求以后多自导自演吧!

5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电影不会死,但半死不活的中国电影不好说

5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自己的國家,電影業不行了,於是認為全世界的電影都不行了。發出悲鳴,然後開始了嘲弄——電影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怎麼辦?以此衍生出許多尷尬的情境,在這些情境裡,發揮幽默感,顧影自憐,一步步試圖讓人心疼,接到那個結尾,彷彿電影已死,唯有他們在守護。唉,真可憐,坐井觀天,以為自己頭上的那一塊天塌了,於是整片都會馬上塌下來。其實沒有,外面天朗氣清,要多廣闊就有多廣闊。

60分钟前
  • 林西拿
  • 还行

还是《火车进站》拍得好。

1小时前
  • 子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