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HD中字

主演:比涅尤·扎塔西奇斯,克里斯提娜·杨达,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2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4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5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6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4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5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6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7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8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9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托马斯是位年逾花甲的医生,没有宗教信仰。他一直怀疑自己身患重病。于是,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答案——或者说迹象——出其不意地始于医院监护室……影片题目灵感来源于华沙的城市墙壁涂鸦。生命是悲剧性的矛盾体,本身就是通往死亡的旅程。  赞努西作品《爱在山的那一边》同一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剧情的重心转到了意外发现自己罹患绝症的老医生身上。透过主角的挣扎,这部探讨生命、死亡、爱与救赎的「临终电影」,沈稳有力地道出赞努西对哲学与伦理学的省思,参与过不少赞努西电影的老牌演员Zbigniew Zapasiewicz表现可圈可点。  《爱在山的那一边》:年轻的男主角,挣扎于应该改作服侍上帝的修士,还是回到医学院继续未完成的学业,他千方百计地寻找答案,甚至以危险的方式试炼自己,结果不但让相依为命的哥哥担忧,也连带影响了他和女友的感情。他向一个偶然认识的老医生提出他的疑惑,没料到这位步入生命终结的老人,在最后一刻意外帮助了男主角从自己强加的道德沮丧中挣脱出来。流言第二季神勇武工队传奇迷情机密根西离山野人之谜阿里的婚礼天湖女侠瞒天过海功夫小妹嫁人记 (2016)麦路人 纪录片与雪女同行吃蟹双重躯体白日守门人暗夜心慌慌龙墓魅影画皮之阴阳法王粤语版情暖谊长死亡之地间谍亚契第十一季爆头2016冒牌杀手只有傻瓜和马 第六季流氓世家九月的早晨第二季说唱女团第二季反正都快死了邻家律师赵德浩第2季大兵CEO贵妇还乡(原声)黑白无间英文系主任湿地2006海蒂也疯狂南国医恋第二季生死 800 米: 巴塞罗那恐怖袭击案相亲时代误入危机诸神的黄昏 第二季三国志:关公(下集)翻云覆雨2018封魔纪之土行孙传

 长篇影评

 1 ) 一天世界

波兰电影
导演 扎奴西 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

又一部讨论生命,死亡,爱和救赎的“临终电影”
你要搬家么?
是的,我要搬去墓地。
是的,我们早晚都会去那里。
问题是:是早点还是晚点?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立刻回顾自己的一生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立刻去找有钱的前妻借钱尽一切可能挽救自己的生命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想要卖点房子环游世界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在病床下藏起吗啡减轻夜晚的疼痛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知道要死后贡献给这个世界点什么,比如躯体
。。。
通过死亡,我们探讨活着的生命

上海话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四个字叫做:一天世界。意思是extremely...非常非常,简直,乱七八糟。“一天世界”其实是佛教里的词,意思是面对死亡前的一天世界,我们真的不能保持平静,而且非常乱七八糟。

btw:影片英文名字是Life As a Fat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翻译过来,生命宛如致命的性病

 2 ) 生于安乐 死于安乐

《生命宛如恶疾》(2000)

《爱在山的那一边》(2002)

在陶街淘到的这张DVD,封面绝不吸引,只是碟套上“波兰电影大师扎努西经典作品”这行小字很诱人,于是买下。波兰的电影只看过奇士劳斯基的,非常喜欢。其他的,好像都没听说过。见这张DVD上录有两部电影,好也长长见识,不好看也不算浪费。

上面的两张电影海报很棒,这DVD的设计就太过......了

放入DVD,自动放出《爱在山的那一边》这部。电影很合我这回的口味。人活到这个时候就这样,宛如整部电影的味道。此刻遇到这部电影,可说巧合,或天意。

看来这部已不辜负“经典”二字,就迫不及待地看了另一部,《生命宛如恶疾》。不但很合我的口味,情节更是如我刚刚经历的,大象自得病到英年早逝这四年时间的事。这不是巧合,是天意了。

相同的电影片段可能有这两部电影各自的三分之一,做在同一张DVD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只看一部,真是很可惜的。一起,才算完整体会导演的意图,也就知道这两部电影是值得珍藏的了。

印象中波兰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许正是如此,波兰人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真义。生于安乐,死于安乐。这个谁人不想?就让那些有违此道的规矩见鬼去吧。

2010.10.17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ee72b20a

 3 ) 12月27《生命宛如恶疾》选择死亡并非是绝望

★★★★☆

片名就是最好的诠释,显然,这部影片是深沉严肃而富有哲学意味的,却又不乏导演真切的对生命的关怀,这也正是波兰大师级导演的特点,同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样,扎努西擅长观察,并且身临其境的体会普通人最原始的痛苦和孤独。而这部片子也一样,顽疾成为主人公生命的终结点,也是他最后的对世间一切包括自己的思考,在他忍受着痛苦和身为垂死之人的孤独感之时,他已经触摸到了死亡,而他是否是悲观的?或许并不能这么说,在他和很多人对白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赴死的观念,这也是很多老人迟暮之年所面临的困境,只是在这部片子中,这种观念被病痛折磨的更为沉重。

他已明确感觉到了死亡,他已经做好了迎接尘土和未知天堂的准备。甚至可以说,死亡,是他在完成了对生与死思考之后自己选择的结果。

影片中用了大量的象征性事物来隐喻生命和情感。病榻旁日渐枯萎的白色花朵。午夜窗外意外飘起的几片雪。在梦境和虚幻中见到的修道士身影。以及最后一个非常可贵的细节,清晨,在主人公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忍受了一整夜病痛过后,一只麻雀意外地从窗户闯入病房,导演通过镜头切换和视觉位置的关系让我们看到,这只雏鸟在高处振翅着与主人公目光相对,(导演有意的让这个画面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然后又飞出窗外,这个时候,护士打开房门,主人公立刻要求关掉窗户。或许正是这个细节暗示了我们影片的结局,这位孤苦的老人已经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他已经无法和这些新鲜的生命共同存在,等待他的,是造物主对人类的惩罚结果(影片中提到,上帝为了惩罚亚当而给人类安排了疾病和死亡),只需接受这个结果一切皆可结束。

但这并非是一种绝对的悲观。死亡并非是绝望的选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成就的一对年轻恋人让他再次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幸福,他的思考也终于抵达了最后的宁静。

 4 ) 很多生命从还没有死就开始腐烂了

1

必定将《生命宛如致命恶疾》和《爱在山的那一边》放在一起写观感。

《生命》拍于2000年,《爱》拍于2002年。先看了《生命》而后看了《爱》,刚刚跟了导演的节奏。

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波兰),出生于1937年6月17日,双子,拍《生命》和《爱》时分别63岁和65岁。

《生命》写死。一位正在死亡的死亡医生。遭遇衰老、绝症、希望、死亡的过程。期间,他认识了两位年轻正在爱着的男女(《爱》的男女主)。期间,他给了病临死亡的儿子和无以为靠的母亲足够的安定片。

《爱》写生。一位寻找生路的年轻医生。不是生产的生。是生命的生,是爱的生,是young即将成年,面对责任,面对社会,面对爱人,如何迈出有知的一步的生。期间,他们认识了一位睿智幽默的老医生。他们经历了自我的问白,感情的分开,独面的痛苦,老人的死亡的过程。

最终,old死去,young生来,热爱平常,“最重要的还是日常生活”。

2 死 和 救赎

电影开首,神父和医生在看拍剧。

这是一段中世纪的故事:一个盗贼,盗马被抓住,村民们要求公开处死。行刑时,神父见盗贼心有不甘,说要过段日子再行刑,他先带盗贼去修道院住段日子,他便会自愿认罚受刑。

果然,若干天后,经过在修道院的教诲,盗贼后来甘心愿意处死。

拍摄场外:

神父:我很好奇,《编年史》中最后有没有写小偷被处死。

医生:我不好奇,不过他现在应该死了吧。(因为这是几百年后了)。不过《编年史》上有说他做了什么心甘情愿地受死刑呢?

.......

医生:上帝倒底跟偷马人说了什么呢?

神父:应该是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 而是永恒生命的开始

医生:规律与混乱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歇 否则就是混乱。

当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无以得医以后,静静躺在床上,等待死亡。

医生:“我一直以为人只有死以后才会腐烂,可我在在世时就开始了”。

在一母亲的要求下,医生给了一绝症的年轻人足够的安眠药,母亲给孩子饮药后亦饮药自尽。医生被医院被解雇。

"你是差错。"

"差错?上帝创造我们就是最大的差错。"

修道院:

医生:你说信仰就是爱,可是上帝也不怎么爱我啊。上帝总是让人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比如说照顾人,我已经受够了。

神父:上帝告诉我不愿意时要学会承受痛苦,痛苦能让我们完成自己的救赎。

医生:什么救赎?我谁也不欠。当然如果你说让两个人免受痛苦的也是一种救赎的话。

神父:也许你的痛苦就是为了拯救这个世界而承受的呢。

医生:你真的认为这个世界值得拯救吗?

“死是逃跑的手段 还是上天的呼唤?”

3 生

young:

"作为医学院大二的学生,我还没有准备好去做医生。"

“当你是个学生时,每天要面对死亡,难道这不困扰你吗?”

“一个医生,必须象牧师一样,随时对死亡做好准备?”

"a doctor must be ready to witness death,like a priest.and I won't stand it.it's too depressing."

young:

我在寻找我生命的空间

我在找一条生活之道

能让我完满 而不浪费我的才干

放弃享受等于失去

追求完美等于骄傲?

4 生和死

去太平间看尸体,young怕。

“怕什么,他们的灵魂已经去了未来”

old的尸体捐出用作医学生解剖,young怕。

“怕什么呢,你知道这只是躯体而已”

young:你说启示的话,有没有可能在死后才收到?

old:如果是死后的话,那就不是启示了。

young:你说你不信但你却懂

old:信仰和理解是两回事

young:你启示了我。

old:如果你因为我得到了启示的话 如果我让你感激,那我要对你更好一点 让这感激物有所值。

5

医生:“契诃夫在德国将死时 在床上要了一瓶香槟 然后转向墙壁 就死了”

young:

我想和上帝的意志保持和谐 我品尝了地狱的生活 所以我知道如何才是幸福的生活

old:

它最终不过是一具躯体,关键是我知道我正在死亡。

old:

“别分手了 快相爱吧 趁还有时间”

6

山的这一边 年轻的生命在结合

山的那一边 腐朽的生命在离去

爱在山的那一边 在再生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在腐朽

曾经在现场陪伴过一位40岁的医生体验身体的腐烂;

再次在电影中陪伴一位医生体验身体的腐烂。

他顿知

很多生命从还没有死就开始腐烂了。

----致敬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5 ) 十段对白完整演绎《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十段对白演绎了波兰最伟大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作品,《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1、医生:你对被你处死的盗马贼说了什么?他突然就不反抗了。

主教:我告诉他,死亡是生命的开始。

2、病人:给我这么多吗啡,医生,你真的是善解人意?

医生:英国有句谚语,我们都在一条船上。

3、院长:你怎么能够给一个终末期的病人开那么多吗啡?

医生:所以,无论他到天堂或地狱,他都没有痛苦了。

4、实习生:医生,你被解职了?犯错了吗?

医生:没有,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出了差错。

5、前女友:罹患重疾,怎么才告诉我,有什么可以帮你吗?

医生:没什么,人一出生就是奔着坟墓去的,只不过我步伐快了点。

6、医生:可不可以把主教叫来,我有事问他。

实习生:他去了华沙,那边有一个电影首映式,现在电影需要教民支持。

7、学生:你和上帝和解了吗?需要找什么人听你忏悔吗?

医生:不用了。他就在这里,昨天晚上开始上帝就在这里。

8、院长:学生们,这是我同事伯格医生的遗体,献给科学,应当得到尊敬的处理。谁来第一刀?

 6 )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爱在山的那一边》(2002年,扎努西)
      扎努西,也是波兰的老资格导演,地位不低于瓦依达。可惜过去从没看过他的电影,这次一气看了两个。说这是姊妹篇都不很恰当,两部电影重复的段落非常多,合起来大约要有半小时,所以建议这两个电影一定要一起看,因为这两个电影本就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彼此说明的。也可以这么理解,其实这本就是一个电影,只是被导演给分成了两半,借以分别突出主题。至于这种分割到底是取巧还是别有妙意,那也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说的是一个老医生在经历了无数别人的死亡之后终于要面对自己的死亡了,于是在他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的挣扎和思考。主要是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及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爱在山的那一边》说的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也是在经历了多次生离死别后,变得迷茫和空虚,他不知该如何解脱,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于是他求助于上第,但神学与科学及感情的问题使他更加困惑,最终他受到将死的老医生的启发,找到了方向。这主要是在讲生命的意义,即我们既然无法避免死亡,我们英国如何在活着的时候更好的实现生命的意义。
      两部电影虽然重复的地方很多,但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一、死亡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主要是在讲死亡的问题。跳出电影外,我们有没有很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人死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如神学所说的步入永生,还是如科学所说的化为土灰,其实我们一般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总觉得那还是太远的事。而导演在这个电影里却在反复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反复强调的目的我将在后面讨论。他强调的方法本就很有意思,一个盗马贼被抓要被处死,他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疯狂的逃,但却只是徒劳,只能去接受这个可怕的结果,不过故事一转,原来这是电影片场,刚才只是电影里的一幕,而不在那个电影里的老医生却要真真切切的面对死亡了。导演很巧妙的设计了这么一个故事,很有移觉的意味,也正是这个目的。开始,我们和老医生一样,在电影之外,我们只是个死亡的观察者,这总有些不痛不痒。不过老医生从一个观察者瞬间变成了体验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也正是一种暗示,现在我们只是坐在电视前观察别人的生死,但我们迟早也会称为体验者的,这个角色转变是无法避免的,谁也逃不掉,。于是我们开始跟着那个老医生一起,开始更真切的感受死亡,并开始思考死亡。
      作为一名多年的老内科医生,每天都和各种病人打交道,看惯了生离死别,早已麻木了,而对人体的反复解剖,也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不过对无神论者来说,死亡代表者一切的消失,于是他的心里承受着更多的恐惧和痛苦,。正是这样,老医生才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他要去巴黎做手术,他不惜厚着脸皮去前妻那里要钱治病,。不够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即将面临的只有死亡。沮丧悲痛之后,也只能默默接受。老医生在之后也在贩毒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死亡早晚都会来,不是多晚来,而是多早来。导演正是借老医生之口,反复强调这一不可避免的可怕事实,让观者真正意识到死亡的存在。
二、爱
      如果这个电影只是在说死亡的不可避免的话,那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导演更想说的是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之后,应该如何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也就是如何真正实现生命的意义。
      关于生命的意义,《爱在山的那一边》明显比《生命宛如致命恶疾》探讨的更深,这也正是两个电影的不同侧重点,他们正是这样互相补充的,一个提出问题,一个解决问题。
      如我小标题所说,这里生命的意义上升为爱。
      《爱在山的那一边》的主角,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也见惯了生死,不过他也变得迷茫。这里的这个学生,正像是看完了《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的我们,那个电影开始使我们重视死亡,开始思考,而这个学生在医院也是天天和生老病死打交道,他很清楚的知道死亡的必然性,所以他想活的更有质量,把有限的生命更好的利用起来,。他的探索之路正是我们的一条探索之路。神学和科学本是相互对立的。可他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却开始考虑依靠神学获得救赎和解脱。不过他内心还是充满矛盾的,所以在电影的开头他不断的用鞭子抽打自己,借以考验自己是否能真正的忍受修道院的苦修,并渴望获得上帝的召唤。
      矛盾中的他开始疏远关心自己的哥哥和爱自己的女朋友。另外,他开始求助于《生命宛如致命恶疾》里那个偶遇的老医生,但老医生也并没有直接给他任何指导。不过,后面出现的一件事却间接的改变了他,这个事情稍后讨论,。总之通过这个事他认识到了爱,明白了自己活着的意义,爱。
      生命的意义是爱,那我们该怎么爱,爱谁呢?
三、爱自己?爱他人?
      一直觉得这才是两部影片的真正主题。两个影片都在共同为这个主题服务。像上面提到的,爱是生命的意义,能让我们活的更有意义,所以爱谁,怎么爱,这个问题马上就出现了。
      两个电影分别从老医生和学生两个角度共同解释了这个问题。所以这里就两电影一起说了。
      老医生,我们并不清楚他和前妻到底是为了什么离婚的。不过从老医生的一些行为能看出,他一直是一个很坚决的个人主义者,正像《生命宛如致命恶疾》里他勾引学生女朋友时说的话,“人生苦短”我们不去猜想他年轻时是一个怎样的享乐主义者,利己主义者。单从他前妻数落他在离婚后还向他索取房钱,车钱,及最后的那笔医疗费。在得知自己已经不可治愈的时候,他考虑把房子卖了去环游世界,电话留言也改成“现在我不在乎你留什么。”处处都能看出这是个坚决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老头。他坚信生命苦短,爱自己最重要。不过,在反复的矛盾和判断中,他开始有所变化,。首先,他给了年轻的音乐家大量的吗啡,这正是默许了对将死的人进行安乐死。为此他却要背负骂名,波兰第一位这样的医生,他背负的罪名很重,其实这里他已经从爱自己开始向爱别人转变了,他开始为别人想,不管这种方法是否正确,不过这是以自己的受处罚为代价,证明他已经开始转变了。而之后就更加明显了,他把自己家的钥匙给那对年轻人以求撮合他们。而自己也最终没有选择自杀,当他拔掉针头的时候,他真正的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开始真正的直面死亡,他也开始付出,把自己的房子和车子都送给了那对年轻人,并将自己的遗体捐给了医院做解剖。最终他的行为也影响了那个年轻人,他也死得很有意义了。
      医学院学生,开始他也是一个很彻底的个人主义者,他也一直是爱自己潜在的原因是由于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缺乏关爱,所以虽然他希望去投奔上帝,不过他想从上帝那获得的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救赎和解脱,代价却是亲情和爱情的漠视,正由于过分的利己才让他一直找不到方向。所以他经历了年轻音乐家的安乐死事件后,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了,老医生对死亡的看法,以及自己对植物人的思考。他去登山,攀岩,接触大自然,感受生命,接触上帝。最终他开始接受爱情了,也开始接受亲情了,并且还去申请了一个扶助流浪人的志愿者。在老医生的帮助下,和女朋友结婚了。一切是那么美好,他们的将来一定会很开心,因为他们也真正的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的结尾是学生用刀划开了老医生捐来的尸体。他终于可以直面死亡了。《爱在山的那一边》的结尾是学生和他的女朋友在山上做爱。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真爱。
      把握生命的每一天,多一点关心给别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

 短评

生命本身即是一桩悲剧

6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曾经现场陪伴过一位40岁的医生体验身体的腐烂;再次在电影中陪伴一位医生体验身体的腐烂。生命的迷人在于不知生却知死;生命的迷人在于存在如此幽默不着常规的男人;生命的迷人在于年轻的性喜悦与临终的腐烂痛;它最终不过是一具躯体,关键是我知道我正在死亡。

10分钟前
  • 假驴
  • 力荐

《爱在山的那一边》之姊妹篇,启示者与被启示者的身份转换,一样对生命、爱、死亡的沉重思考;窗前神谕降临,福鸟指引,让他最终超脱生死,直至达观豁然,并将尘世物质付诸情之交融与延续;临终的切肤痛感,死亡真是一件锋利又迟钝的事情,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out。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又谈“契诃夫之死”,《水晶的结构》里也谈过。他在德国临死时,在床上要了一杯香槟,喝了,说了句“Ich sterbe(我要死了),然后转向墙壁,就死了。

16分钟前
  • Ahtoha
  • 力荐

“愿不愿意给我的花浇浇水?”影片中最温馨的一段,但我想说爱不是某个团体的专利,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19分钟前
  • hazyedge
  • 较差

2009.3.23法国文化中心。剧本很赞,画面也好,诡秘的气氛和死亡这个话题很合。

21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有关死亡和信仰,但是并不深入,“上帝创造我们就是最大的差错/您真的认为这个世界值得拯救么?“,也只有这两句向死的话算是同感。而有些部分又很普通,给病人吗啡、去法国求医、找前妻这些

26分钟前
  • Persona
  • 还行

静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每个年龄有不用的领悟~~

29分钟前
  • 小桃砍倒樱桃树
  • 力荐

没有信仰、没有爱人、没有亲人,所有一切都只是曾经的记忆。最终孑然一身,拥抱自己的只有死亡。这是一部悲伤绝望的电影。人在辞世前,都希望灵魂能得到宽恕。然而自打降生开始,就是一个轮回的炼狱,永无休止。

34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你以為人死了才腐朽

37分钟前
  • 何倩彤
  • 推荐

既然今天酷热难耐,在家吹空调看电影是个惬意的选择。终于把这部给看了,又破了一个导演的处!哈哈!

42分钟前
  • sēxteen
  • 还行

“Ich sterbe”

46分钟前
  • 李可笑
  • 力荐

5。一般名字高端的吓人的片子都不好看

51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还行

Zanussi的开场太有意思了——一个盗马贼被处死,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想尽办法逃命,结构最后只能接受逃避的徒然和命运的安排。一个镜头打出来-原来是电影片场的一幕,托马斯这位医生从死亡的观察者在下一幕就变成了死亡的体验者。这样关于“看”与“被看”的隐喻就多了一丝劝诫的意味——观者也会承其痛,不能冷眼以待之。/一个无神论者的对于生死,自爱和爱人的探讨。

52分钟前
  • Joeeeee
  • 推荐

虽然是部关于死亡的电影但全程并没有感到悲观,倒是想起了《无休无止》,就连结局也同样散发出平静地死去的气息,但缘由不尽相同开头非常机智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宗教引入戏中戏后留下疑问:神父到底说了促使那人安然面对死亡,在后半段里神父给了不确定猜测性回答:死既是终点也是永恒医生在死前得以忏悔得以告解,或许得到了神父所说的启示,他将慈悲发散于他人成就一对情侣,将躯壳捐献于医学院,我想他并不觉得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只是预感到生命的尽头已向他招手对生命个体临终的尊重,他既加速自身的死亡也会替被病痛折磨的人减缓痛苦,活着就像疾病一般不断挣扎苦不堪言

57分钟前
  • 人间失格
  • 推荐

生死神灵,扎努西的沉重不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差。这片仿佛是导演自己的心灵思辨的解剖。

1小时前
  • 合纥
  • 推荐

活着为什么,死亡是什么,我们都在思考,各有各的回答。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一向钟情临终电影~海报制作如此牛逼~又诞生在令人神往的波兰~不过最终没有达到预期,可能是没有与《爱在山的那一边》一起看的缘故吧,感觉剧本孱弱,其实在生死的灰色地带,在人性与神性的模糊地带,还有太多可以挖掘了~话唠片,不过有些对白还是蛮喜欢的,开篇的铺垫也算精妙~

1小时前
  • 彩虹几度
  • 推荐

以前看“爱在山的另一边”的时候觉得老伯伯很有智慧.简短精炼的语言带给年轻人新的启迪和思考;而“生命宛如致命恶疾”Zbigniew Zapasiewicz展现出来的老伯伯是一个立体多面的人~他也许并不是我曾经以为的那么有智慧.或者在他的故事里反而是这对年轻人给了他启发~ 这两个故事真真正正叫做“犬牙交错”

1小时前
  • vivi
  • 推荐

死亡,尊重死亡,接受死亡。2022-08-22重看。开头引用拍电影和圣经内容算是吸引人的,但是后面都比较常规了。

1小时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