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

HD中字

主演:鲍勃·霍斯金斯,凯西·泰森,迈克尔·凯恩,罗彼·考特拉尼,克拉克·彼得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蒙娜丽莎 剧照 NO.1蒙娜丽莎 剧照 NO.2蒙娜丽莎 剧照 NO.3蒙娜丽莎 剧照 NO.4蒙娜丽莎 剧照 NO.5蒙娜丽莎 剧照 NO.6蒙娜丽莎 剧照 NO.13蒙娜丽莎 剧照 NO.14蒙娜丽莎 剧照 NO.15蒙娜丽莎 剧照 NO.16蒙娜丽莎 剧照 NO.17蒙娜丽莎 剧照 NO.18蒙娜丽莎 剧照 NO.19蒙娜丽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蒙娜丽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哭泣的游戏》的导演尼尔·乔丹名声大躁之作。鲍勃·霍斯金斯凭本片囊括戛纳、金球、英国学院奖等的男主角奖。    简介:本片描述一个现实社会的失败者乔治,他代人受罪,入狱七年。出狱后,妻子不要他,甚至不让他接近女儿。他在走投无路之下,接受了一份工作——担任高级黑人妓女西蒙的司机兼保镖,他们从互相敌视到相互倾心,最后乔治把她当作圣女一般爱上了她。此片男主角鲍勃.霍斯金斯,由于生动而细腻地演出,获得多项荣誉。失眠2017粤语我和“叛徒”老爸大路人吓人2023兔八哥之兔子快跑吸血鬼爱人女神金色韶华33分钟侦探第九突击队我亲爱的失败者之怪物浪漫诡闻记者外出2005失踪第二季绝地营救大洪水流浪者:追随布鲁斯·查特文的脚步额尔古纳河右岸我的美好欲望子弹就是上帝终极忍者2006顺藤而上的你一路夫妻动物侦探事务所监狱风云2:逃犯送报女孩微微一笑很倾城鹊桥兄弟们澳门风云2波纹妈妈别哭午夜狂欢东归英雄传1993杀马特我爱你混合宿舍爱的缘由败局启示录海棠红人体结构保罗·好莱坞的欧陆公路之旅美人鱼1984国语忠犬情缘杀手一班黑色的房间天使行动1987

 长篇影评

 1 ) 60年前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一样

现在美国的女性思想自由,经济独立,总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古到今都是如此。看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才发现,60年前的美国与现在的中国何其相似。

现在的中国,在主流思想看来,“剩女”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更有父母荒谬地认为,宁要一个离过婚的女儿,也不愿意有个适龄的未婚女儿。女性如果30岁还没有结婚,不管工作多好,收入多高,都会被打上“失败者”的标签。相反,刚毕业的女硕士,育有一子,又怀了一女,老公是高富帅,不管工作有没有着落,都是“人生赢家”。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似乎“已婚”就意味着你至少成功了一步,而适龄未婚却是一票否决的那一票。

《蒙娜丽莎的微笑》以1953年为时代背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经济已经复苏。威斯理女子大学,名义上是传授女性知识,实际上是为男性培养留在家里相夫教子的妻子。女学生以“已婚”为荣,她们在上学期间结婚非常普遍,而未婚学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毕业之前被男生看上,顺利跨入婚姻的殿堂。

凯瑟琳的理想是来威斯理女子大学教书,她希望有所作为。她所教授艺术史的教师岗位据说已经换了很多个老师,大家都不愿意来教。第一堂课,她准备按教材上的内容讲,结果所有的学生在上课前就把教材上的内容全部背下来了,她非常难堪。最伶牙俐齿的贝蒂甚至说,如果你没什么可教的,我们宁可自学。对于一个有雄心抱负的新晋教师来说,第一次出师未捷对她的打击会有多大。

第二堂课,她选择了一幅教材上没有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思考作品的好坏,以及原因,又拿出自己小时候被母亲赞誉过的画作和著名摄影师为母亲拍摄的一张艺术写真,让学生讨论究竟什么才是艺术。她的画作在母亲眼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但在外人看来也许很普通。母亲的艺术写真只是一张照片,因为是著名摄影家拍摄的,就称得上是艺术作品。艺术,往往由少数人说了算。

她后面的课程都围绕同一个目的开展,那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她给总是拿A的琼的某次作业打了C,因为她抄袭某位名家的观点而非自己总结的观点。她查看每个学生的档案,试图更多地了解她们并提供帮助。她告诉想去耶鲁学法律的琼,家庭和事业可以二者兼得,不必为了婚姻而放弃当律师的梦想,还帮她填了申请表。在琼被录取又选择放弃时,她甚至跑到她家里去说服她去耶鲁深造,直到琼告诉她,她只想结婚后留在家里,为家庭做贡献,并强调这也是她最想做的事,她这才放弃继续说服,并表示尊重和祝福。

与凯瑟琳一直作对的贝蒂用社论攻击她,说她为了出名而挑战传统教育。校校长和董事会成员也极力阻扰她对学生的思想独立产生影响,并以考核不通过相威胁,希望她能少讲现代艺术。尽管她所授的课程在第二个学期,报名的学生数量打破了历史最高纪录,但学校对她的讲课内容进行了严格限制,并要求她上交授课讲义,确保授课内容未对传统教育造成威胁。这样的课程上下去显然已经没有意义。

最后一堂课,她用女性广告图片,激情愤慨地做了一次演讲,把她内心的所想全部表达了出来。然后她说,我放弃,你们赢了。她讲完后,所有的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包括贝蒂。贝蒂在读期间就举行了婚礼,可是婚姻没维持多久,丈夫就有了外遇,而她的母亲以家丑不可外扬为由,不同意她离婚。她指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说,你看她在微笑,但这只是表象,谁又知道她究竟快不快乐呢?她不顾母亲的阻拦,毅然决然地离了婚,准备去耶鲁学法律。在她离开前,她用另一篇社论对凯瑟琳做了一个公正的评价。

1953年美国的女权主义思想还在萌芽状态,经过了60年才发展成现在的样子。现在的中国,女权主义也在与所谓的主流思想做着艰难的斗争,不知几十年后是否能够变成美国现在的样子。

 2 ) 凤凰需要自由地飞翔

先说音乐
偶然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OST,被里面充满怀旧风格的爵士音乐所吸引,于是down下来,放MP3一年多,《Life could be a dream》、《shu boom》等歌真是百听不厌,很是羡慕美国那个保守的年代就有这样耐听的音乐。强烈推荐OST!电驴有下。

再说情节
一个艺术史老师和她可爱的学生们从初来咋到时的碰撞,到敢于挑战迂腐的前卫对抗,到最后找到各自的路,老师也找到自己的路,情节娓娓道来,舒缓流畅,没有悬念,因为凯瑟琳那样的老师肯定不是池中物,凤凰需要自由地飞翔。

贝蒂,最有天赋,才华,也最自信甚至自负的学生,从小在母亲极其迂腐的传统教育下长大,聪明的大脑灌输的都是“相夫教子”的封建社会夫权思想,甚至连老公外遇这样的事情也要“坚忍”,看到这里让我举目四望,当时的美国居然还有这样迂腐的家庭这样教育他们的子女,我还以为我们迂腐了两千年的我们才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呢。不过,现在的美国,女性的思想与地位都相当独立了,看看我们周围,跟封建时代的区别就是,轿子换成了轿车,相公变成了老公,而房子,呵呵,这个贝蒂最为感到愤怒与不可理喻的妈妈倒是教给她:房子还是自己的好!于是中国的女人们趋之若鹜……

贝蒂被动地甚至自欺欺人地选择了她母亲给她铺好的这条路,上名校,学习怎样当家庭主妇,甚至右手拿吸尘器左手拿书这样很做作的”幸福家庭招牌动作“也是做得非常到位,她是有才华的,可这些闹剧正在摧毁她的才华。凯瑟琳老师是宽容的,从贝蒂写的社论就看出了这个聪明女孩的灵气,可是她的思想被迂腐的思想歪曲了,她极力想阻止贝蒂去碰这个壁……最终她还是只有头上长个包才记得教训……最后凯瑟琳老师走的时候,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坚持踩单车送得最久的,她才是最受凯瑟琳老师影响的老师

吉赛儿,哦,真是让人怜惜的吉赛儿,父母的战后的离异给了她心灵上的重击,从此她的感情都是那样的脆弱。她喜欢比尔教授,是那样的痴情,可是人家襄王无情。圣诞夜,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地等着比尔教授的吉赛尔,见到比尔教授脸上没有一丝愠怒,有的只是蔡依林唱的love,love,love……试问,这样一个惹人怜惜的女人,成熟世故,又幼稚执着,还有性感的声音,诱人的身材,我如果遇上这样的女人,那还是蔡依林那首歌love'love'love。特别是贝蒂在发觉老公偷情,并且已经多日没有碰她的时候,那种气恼,那种对吉赛儿情人不断的嫉妒一副脑儿的狂泻出来,难听的话语如钢刀一般插向吉赛儿的时候,说实话,看到这里我很是好奇吉赛尔的反映,贝蒂一边在骂吉赛儿是婊子,吉赛尔一边在躲,并尝试回避,但走到门口,她转过身来,张开母亲般温暖的怀抱,安慰着这个伤透心的她的最好的朋友。贝蒂泪眼汪汪地说:我们完了……吉赛儿只是同情地像抚摸一只猫咪一样轻拍着贝蒂:yes,I know。 好一个“I Know”。婊子跟圣女,就因为这个“I Know”区别开了,我有过很低俗的想法认为贝蒂骂她的时候她会狠狠回骂贝蒂,并当众挑明贝蒂的老公搞女人的事——很多港台片就是这样的骂街情节,居然很受内地观众欢迎。

现在想想也是,人家在港台片里找到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当然感兴趣了。只是吉赛儿的大度、宽容、善良与对友情的珍视,真的很让我震撼!ps:个人比较喜欢这个演员,蝙蝠侠的女友,她一直演内涵型有味道的女人,确实很到位。

康妮,呵呵,说道这个有艺术气质的胖妞,我也觉得她很有趣,她是几个好朋友里最单纯,最没心眼,最笨笨的一个,不过她最先找到自己的幸福。虽然一开始贝蒂的无心快语伤害了她那颗向往爱情的脆弱的心,但是她还是找到了自己的prince charming——戴着眼镜憨厚的查理。然后又因为轻易相信贝蒂的流言疏远了可怜的查理,最后得知真相后为了把握真爱莽撞地冲到男校男寝表白……我还能说什么,这样可爱的女孩子,她不该得到真爱谁该呢?

琼安,很理性很稳重的女孩,凯瑟琳老师发觉她的天赋一只鼓励她上耶鲁,可她却不怎么敢想,最后她被录取了,可是还是选择了当个家庭主妇,虽然这个情节让我有点不可接受,但是,这是琼安自己的选择,她的价值观是家庭高于事业,甚至自我,这也许也是现代知识女性无奈却又理性的选择的活例子吧。很多女孩不是没才华,而是愿意牺牲才华去换取更多的幸福,我和凯瑟琳老师都认为鱼和熊掌可以兼顾(Ican do both!),但是取舍不是我们作出的,当事人心理才最清楚。说句题外话,希望我周围现在有家庭的女性朋友们真的幸福才好。

最后说凯瑟琳老师,她这样的老师,哎,如果我十几年读书生涯能遇到一位……我宁愿少读十几年书。她是带着深层次的理念想要make a difference 的,可是卫斯理学院过于迂腐的传统束缚着她,甚至打压着她(所谓的”委员会“)她第一次上课的情形简直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素质教育的现场实录,问什么,教科书上讲什么,对答如流,原封不动照搬,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意见,自已的分析,当时凯瑟琳就被这样的填鸭子场景震住了,不过这更加激发了她试图改变这一切的决心,于是,”画属于自己的梵高之花”“沉默地看一副后现代主义壁画的作业”这些就连现在我都觉得凯瑟琳的教育方式无与伦比——希望我的后代能有这样的福气上这样的课。难怪凯瑟琳老师的选修课报名人数为最高,她这样的老师,是珍宝。说道她的感情,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因为她有艺术家气质使得她没有归属感,感情漂泊不定,而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只凤凰,需要自由地飞翔在高空,开阔地俯瞰这个媚俗的大地,能够让她停住的,与其说男人,倒不如那些有才华的学生们,作为一个老师,她真的是完美的,人格上,技巧上,both。

严重剧透了半天,现在该说说演员,大嘴姐一向比较少接花瓶角色,当然花瓶角色价钱也一般不会贵到两千万美金啦,哈,这个角色大嘴姐演绎得非常到位,第一堂课时的尴尬,惊讶,到对同住南希老师的宽容与理解,到对阿曼达老师无辜被辞的同情,到与前男人的犹豫与不舍、决绝,到与比尔教授的激情、愠怒,到对琼安改做家庭主妇的支持与祝福……我只能说大嘴姐的演技真的值得投资方花这两千万,不知她最后拿的是多少。而这个片子也一改我对大嘴姐的成见——长得丑还要价高。看来是我小人了,哈哈。

克里斯提娜邓斯特,这个长得像猫咪的美国甜姐,标准迷死人小酒窝再次严重杀伤眼球啊,作为年轻演员,她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可以说,相当意外,她这样的演技演蜘蛛侠那个花瓶女友真的糟蹋了,小妮子前途无限啊!

演吉赛儿的玛吉·吉伦哈尔,说实话,我觉得她似乎年龄大了些演这个角色,但是她的表现证明,吉赛儿这个悲情的角色非她莫属,浓浓的女人味看得我都闻道了她身上的玫瑰香,惹人怜爱的眼神,哎,父爱开始泛滥啊!

最后,头一次觉得美国拍的文艺片超过了法国,虽然感觉还是比法国文艺片要快节奏一点,但还是很值得细细品味。

 3 ) mona lisa smile

當我們成年之後,除了學著適應這世界已有的規則以外,但凡是個有獨立思維的人,多半都會逐漸建立自己的壹套行爲准則。要確保自己的准則能夠如預期那樣對思想和行爲起到壹定的效果,首先必須明確唯壹的基准:做正確的事。當然這壹基准只不過施用于廣義的範圍,並且是以既定的對善惡美醜的區分概念來作爲前提。在這種時候,如果你身上稍微有壹點兒自由主義傾向,便難免對此唯壹基准進行更爲細致的調整,比如適當延伸爲: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這樣壹來,此概念便充滿矛盾導致意圖不明,從而令真實性和完整性遭到質疑。因爲這意味著你必須在某些方面或許多事情上與大多數人産生對立,不管態度或者立場,打從頭回出現不同意見時開始,漸漸你會發現無法接受和贊同的事越來越多,壹旦與現實生活扯上關系,最終只會指向身陷挫折的境地。這僅僅是壹種較爲極端的看法,與性格、家庭、成長環境和生活經曆有壹些聯系。
 
所以人在思考生活與想象的差距時,所要面對的是來自于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考驗,當然前提是你至少有所堅持。環境和世俗觀念雖然也屬于這種壓力的分支,不過對于打小放縱慣了的人來說,無視那壹切並不困難。當那種始終伴隨我左右並可能將終生對我産生影響的消極又壹次突然來臨,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情難免會想,既然無法逃避,那麽只能去接受。
 
《mona lisa smile》這樣壹部女性題材的勵志電影,雖然說的是上世紀50年代美國高端女性的故事,其中涉及到的關于生活的選擇千百年來卻都如出壹轍。選擇婚姻還是選擇自我,選擇大體上貌似幸福美滿的生活還是選擇壹條注定布滿荊棘的長路。前者在開始之前結局就已注定,不管能夠把生活維持下去或者離婚,都是可以預見的結果,而後者究竟會給妳的人生帶來怎樣的驚喜和失望,成功或失敗都不那麽重要了,可妳不敢肯定這樣做到底會更好或者更糟。女教師懷著打破陳規、改變學生人生的偉大志向到了壹所以校風嚴謹、墨守成規著名的女校,她所面對的是壹幫家境優良、舉止上等、頭腦聰穎的姑娘。每個角色都代表壹種性格,雖然有壹些矛盾沖突,可惜無論情節或表演都過于表面,難免具有臉譜化的特征。她們的外貌性格或許五花八門絕無類似,但她們的命運從某種程度上大致相同——都得結婚並且基本上早婚。那所學校的優良傳統便是培養出上流人家的好媳婦,具備壹定的知識和常識,以便應付日後的家庭生活。從這方面來說,女教師覺得那是壹所“新娘學校”確實在情在理。她無法理解,爲什麽有如此優渥的學習條件和壹定的才能,卻僅僅走個過場便要過那種千篇壹律的生活。成爲家庭主婦,成爲壹個男人的妻子和孩子的母親,把時間消磨在做菜和討丈夫歡心上,而這壹切原本可以避免。
 
最最老生常談、脫離現實的壹句話大概就是“成爲妳自己”——在壹個僅靠模具制造相同産品的工廠裏,作爲原料的人們該如何成爲自己?而自己究竟是什麽?她是誰?她在哪兒?沒有任何壹個人、沒有任何壹本書、沒有任何文藝作品能夠解答這個問題。因爲人是不同的,而人最終卻都將變得壹模壹樣。人,特別是女人在生活中並無希望,因此看這種電影時我總不會太過認真。沒錯,它宣揚的是壹種大體上積極向上的思想,可惜不論教師還是學生,言行舉止都仿佛遊離在生活之外,她們唯壹要傾聽的只有自己內心的聲音,這樣做出選擇始終比較容易。如果壹個人既要承擔生活的壓力,又要遵循內心的方向,她很可能在自取滅亡之前已經精神分裂。該如何壹邊閱讀莎士比亞壹邊爲了吃飯每天看人臉色飽受煎熬呢?在填飽肚子之前誰有精力追尋那些能爲心智帶來雖長遠卻不現實的啓迪?壹個高尚的人首先是壹個不必爲生存發愁的人,這樣她才能在但凡需要滿足的地方都被滿足以後去感受麥克白或李爾王的深沈痛苦,因爲說到底,在體會那些深層的、人類共有卻往往被忽視的情感之前,肚子餓了想吃東西或者有什麽喜歡的東西卻沒錢買的痛苦才更加強烈。
 
這樣說是因爲劇中把觸發矛盾的背景設置爲藝術系的藝術理論課程,我可以理解爲什麽女教師的困惑如此強烈。如果簡單學點東西就要馬上爲家庭生活操心的話,學習藝術和藝術理論究竟有什麽實際用途?除了在飯桌上或看展覽和戲劇演出時作爲談資以便顯示自己不是過于無知以外。知識和藝術的高貴地位怎麽能與家庭主婦的日常生活有必然關聯?她是壹個看不起日常生活的人,盡管通過仰慕藝術作品的形式企圖減輕這種輕蔑。所以比起她那些學生來說,我覺得她才是那個更需要拯救的人。因爲她明白事實:人人最終都必須進入日常生活之中。哪怕妳想盡壹切辦法去逃避,從加州到新英格蘭,再到歐洲,乃至全世界,環繞整個地球三周。妳拒絕面對的問題始終存在,並且永遠是同壹個,這種疑問永遠無法得到合理的解決。說到底還是內心不夠堅定,每每懼怕承擔那些看似凡庸的責任。逃得了壹時逃不了壹世,面對的話勢必將帶來更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其實談不上什麽選擇,因爲不管妳選了哪個結局都不樂觀。
 
從前有人跟我說,當妳對這個世界有了壹定程度的了解之後,愛或恨的界限便不再那麽明顯。我是壹個如此矛盾的人,我的矛盾在于壹方面將所有事情都從純現實的角度來考慮,另壹方面卻又總脫離現實。毛姆在《人生的枷鎖》中這樣寫道:“等妳追悔不及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平庸無能,那才叫人痛心呢,但再痛心,也無助于改變壹個人的氣質。”樂于冒險這壹舉動究竟是說明自己勇敢呢,還是說明生活目的搖擺不定,我壹直心存疑惑。也許僅僅是壹種懦弱,源于對生活的恐懼。我知道那些不過是壹種無法持久的幻覺而已,可這種幻覺恰恰又是我行爲的最強烈的動機。

再見吧在妳心中完美的世界。“再見。”

 4 ) 有没有那么一朵玫瑰

【“性别研究”公选课作业,视角奇葩,语气攻击性略强,观者请见谅,莫与吾辈无知妇孺一般见识。】
  
  
  香港歌手谢安琪有一首歌,叫做《祝英台》。

  我原以为这又是陈词滥调地重复一遍梁祝的爱情故事,却不料词作者周博贤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的歌词:“为什求活到精彩,须将女身卸下来,自我盖掩不自爱?会否等得见未来,女共男,均等竞赛?”

  古代的中国男女大防极严,女子至多读一读《女诫》,学一学三从四德,自不必指望如书生般摇头晃脑地诵经读史。科举从来都是男人的天下,女子哪怕碰一碰《诗经》,都好似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五十年代的美国,金发美女与家电器具的广告席卷了荧屏。

  时至今日,当时流传下来的颇具特色的广告画仍是被印在明信片上,销量仍是可观。从前我亦不曾想过,女人为何总要与琐碎的居家生活联系在一起?戎马倥偬属于男人,金榜题名亦属于男人。男人成了无定河边骨,女人仍旧凝妆上翠楼——好像自古以来,这些画面都是理所应当的:男人就应该洒热血打天下,女人则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在春闺里消耗光阴。

  哪怕是在自由民主的美国,黑人不受歧视的宣言已喊得震天价响,女人的地位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电影里最嚣张的女人Betty,看谁不顺眼就一篇社论让其陷入非议,自小听从母亲的教诲,学会了一套完美的假装的艺术。她可以光鲜美丽,她可以刻薄冷漠,她挽着丈夫的手臂,挺起胸膛捧着书本握着吸尘器,俨然一副母仪天下的风范。

  到了最后,她却选择与一个她母亲一直看不起的浪荡女孩一起租房,她选择了在当时的人看来十分之不完美的离婚,她对她无懈可击的母亲说:“做人不能只看表面。”

  对啊,蒙娜丽莎在微笑,可是谁知道她快乐么?作为欧洲中世纪的贵妇人,她不得不戴上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面具。微微一笑不过是礼仪,或许她前一晚刚刚用泪水沾湿了枕巾。

  又或者,她已经“幸福”到,连流泪的真实触感,也早已忘记了是什么滋味。

  
  
  女主角Katherine,不能不说是一位极端的女权主义者,虽然我个人很欣赏她,而且十分怀疑她与我同样都是狮子座。

  世上最难搞定的星座,就是狮子座的女人和处女座的男人。

  Katherine与《死亡诗社》的男主角Mr.Keating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希望主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人生的名师,而他们最大的不同是,Keating并没有Katherine那样的攻击性。

  Keating是在学生耳边提醒他们“Seize the days”,而Katherine到底是女人,她会失望会流泪会情绪化,会因为Betty那充满挑衅的社论而在课堂上发飙,对学生说:我输了,你们赢了!

  其实教育真正的作用不在于课堂上硬塞的知识,而在于潜移默化的行为处事。所以尽管个性迥然相异,Keating和Katherine都收获了同样的结局:他们离开了学校,然后所有的学生——无论曾经关系亲近的抑或是对他们嗤之以鼻的,全都真心实意地来送别,而且永远都会记得这短暂却深刻的教诲。

  Oh,Captain,my captain。

  
  
  记得在大二的现代文学课上,周佩瑶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女作家都活得比冰心洒脱,但没有一个人比她更幸福。因为在中国,你想要幸福,就必须学会妥协。”

  其实何止是在中国,哪怕以自由著称的美利坚英吉利,女人的地位何曾超越了男人?

  是的现在女人可以当国务卿可以进白宫,英国更是有至高无上的女王,可是先摒弃社会属性不论,大自然赋予女人的一切就远不及男人来得优厚。

  渡边淳一在他的《男人这东西》里面曾说:只有性成熟的女性才能感觉到性高潮,女人真正的性快感来自于和心爱的男人结合,而男人的肉体只能产生原始低等的快感,无论与其交合的是否是他心爱的女人。

  除此之外,用情更深的永远是女人,繁育后代的是女人,痛的是女人,伤的是女人。女人会因为曾打过胎而遭男人嫌弃,而男人,从来不会因为曾经制造过几个胚胎,而被谁看不起。女人很容易患上妇科疾病,甚至因此而早夭,而男人大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嫖,只要注意卫生,丝毫不用担心染上什么意想不到的病症。

  更不消说东亚男人令人鄙夷的处女情结了。

  我现在作为一名二十岁的老处女,对非处男的处女情结还是无比的鄙夷,听身边朋友说的种种切身体验尚且觉得胆寒,也不知等哪天亲身体验了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对男女之别的想法会不会与现在不同。

  我只知道,无论将来是否遇到值得的男人,我一定不会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忘记了自己。

  
  
  最后,回到妥协这个问题。

  电影女主角Katherine有些攻击性过强了,我觉得Jone放弃去耶鲁法学院、选择爱情与家庭,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谅解的事。诚然,对于一个有梦想的人来说,这的确有些令人气馁,但倘若梦想与家庭好比红玫瑰与白玫瑰、好比山中高士晶莹雪与世外仙姝寂寞林,有得有失自然会意难平,可清楚知道自己更需要哪一方,不是比什么都可贵么?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照你的意愿去生活,她们的选择或许不够光明,但也不能称之为谬误。

  正如我也无比地鄙视那些挤破头考公务员的人,这些多多少少都是对于现实的妥协,都是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选择了随波逐流的弱者。但鄙夷归鄙夷,我不能去指责他们,更不能妄图去左右他们的人生。

  有的人选择做非同凡响的主角,有的人生来就只是做配角龙套的料。有的人可以把一条孤独的路走得精彩纷呈,有的人即便亲朋满室也盖不住内心的平庸和寂寞。

  当然我的用词也还是太尖酸刻薄了,只能说,我非常赞同Katherine的想法和做法,同时我也希望那些选择妥协的人能觅得现世的安稳——但那样的安稳,毕竟不是我所欣赏的。

  
  
  女作家亦舒如今过着她梦想中的生活——大房子,下午茶,闲写几笔文章,静下来就听听风的声音。许多人看了她的专访便要感叹,美中不足的就是,陪在她身边的并非大家当初所想的人。

  相比之下,她的侄媳妇周慧敏就截然不同。当年艳惊香港的玉女,与风流才子相恋多年,抵不住湿吻门和外界舆论的压力宣称了分手,但不到几天便又传出了婚讯,女方还称:“他犯得起这种错误。”

  周玉女大可以自豪地套用TVB经典台词:“幸福不是在乎别人怎么看,做人最重要是自己开心。”但在吾等观者眼里,她所选择的幸福,无疑是妥协的伴生物。建立在委屈之上的所谓幸福婚姻,宛若宝钗蒙了尘,当真还有它本身的滋味么?

  这位不老玉女,如今依旧美得无懈可击,想必她微笑起来,也不会比蒙娜丽莎逊色。

  所以,为什么男人事业有成加独身,就是令人趋之若鹜的钻石王老五?女人事业有成而独身,就是美中不足宝玉微瑕?

  为什么想要幸福,就一定要学会妥协?

  如果可以,在故事的结尾,我愿如Katherine般坐上一辆永不回头的车,朝昨天挥挥手,毅然奔向浪漫的欧洲,找寻自己心中的艺术。

  如果可以,我愿做那样一朵骄傲的带刺的玫瑰,永远不做妥协的纸屑。

 5 ) 《蒙娜丽莎的微笑》所告诉我的

        谈到教育的问题,有部电影不可不提,《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影片中的传奇老师,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华森,以及她和学生们的情谊,让我很受触动。教育到底所为何物?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部电影告诉了我很多很多,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影片开头,一部老式打字机“啪嗒啪嗒”的发着声响。那是卫斯理学院的伊丽莎白•华伦(克里斯汀•邓斯特饰演)在写一篇文章。画外音是用伊丽莎白的声音读的她写的文章内容,“她(凯瑟琳•华森)一生梦寐以求的就是在卫斯理任教。所以当艺术史系有教职空缺时,她一心申请教职,直到受到任用。谣传凯瑟琳•华森,这位奥克兰州来的菜鸟教师,以头脑弥补她的出身寒微。这也是这位在加州长大的玩世不恭的教师,会来到全国最保守的校园的原因。但是凯瑟琳•华森并非想来卫斯理融入其中,她之所以来卫斯理是因为她想改变。”此段开头就把凯瑟琳•华森引入我们的视野中。
     1953年秋天,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名校,卫斯理女子学院,开学典礼正在举行。教师们整装肃立在礼堂里,礼堂大门紧闭。女学生们都在大门外等候。学生的代表,琼•布兰,拿着一把木槌敲了四下大门。校长高声问道:“是谁在敲打学习之门?”琼大声回答:“我代表所有女性。”校长问:“你寻求什么?”琼答道:“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校长说:“那么我们欢迎你。所有想追随你的女性都得以进来。我宣布,本学期就此开始。”随着校长的话音,大门开启,学生们进入礼堂。
     电影开头便呈现给我学校的含义—刻苦求知、健全心智的圣殿。记得我看过的一篇文章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天给我们有限的物质,但给我们无限的精神”,是精神带领人们上升到环视全球的高度。教育应该让学生经过不断求知武装起最先进的思想和环顾世界的眼光。因为,先进的思想才能促成、推动先进的行动。美国立国的政治根基,三权分立和联邦制,均是出自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此外,教育首要的目的,应该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为世界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心智不健全、品质低下之人,即便有知识也只是危害国家和世界。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那些人们令我们尊敬,正是因为他们是一群为世界的美好未来而工作的人。
然而,建学校、办教育的目的不止于此。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教师如何教导学生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
     1953年的卫斯理,来了一个凯瑟琳•华森。教授艺术史的她,希望改变卫斯理学院。可是她在第一堂课上,就被卫斯理学院聪明的女生们给了个下马威。这些女孩子们开学前就已经把艺术史的所有教材读得滚瓜烂熟。凯瑟琳每开始介绍教材上的一张作品时都被一个女生以直接说出这部作品的名字而打断。最后,一个女生还轻蔑地说:“州立大学水准差多了。”
     面对这个打击,同事安慰她:“她们的白手套下面藏着一双利爪。你要小心,太独立自主的个性会吓坏她们的。给你个忠告,别让那些孩子们知道她们整倒你了。”凯瑟琳笑着回答:“她们没有。”
     凯瑟琳决定剑走偏锋,重整旗鼓。她先是详细阅读每个学生的档案资料,了解每个女孩子的情况。第二次课,她不按大纲和课本上课,给学生们看她们的美术课本上没有的作品。第一张幻灯片,一副画动物尸体的油画,学生们先是一愣,随即开始翻阅教材找这张图,整个教室一片翻书的声音。伊丽莎白•华伦问:“那是什么?”看到大家在翻书的凯瑟琳说:“你们告诉我啊”,停顿一小会儿,她回答:“《尸体》,苏亭的作品,1925年画的。”苏珊说:“教材里没有。”凯瑟琳说:“是没有。这画好看吗?拜托,女士们,没有错的答案,也没有教科书告诉你该怎么想。这没那么容易,对吧?”伊丽莎白说:“好吧。它不好看。实际上,我甚至不愿称它为艺术,它太怪异了。”康妮反驳:“有规定艺术不能怪异吗?”吉赛尔说:“我觉得它很前卫,也很煽情。”伊丽莎白批驳:“对你而言,一切都很煽情。”吉赛尔漫不经心地重复:“一切都很煽情。”女生们哄笑。凯瑟琳拖长声音表示制止:“女孩们。”苏珊问:“难道没有标准吗?”伊丽莎白抢着回答:“当然有。否则俗气的天鹅绒画也能与伦勃朗的杰作相提并论。艺术是有标准的,技巧、构图、色调,甚至是主题。(转向凯瑟琳)所以如果你说腐肉是艺术,更别提还是好艺术,那我们还学什么?”凯瑟琳接过话题:“就是这样。你点出了我们的新主题,贝蒂(伊丽莎白),谢谢你。艺术是什么?又何谓好坏?由谁决定?下一张。”第二张幻灯片,一副孩子画的奶牛图。凯瑟琳说:“25年前,有人认为这很棒。”康妮说:“看得出来。”伊丽莎白问:“这人是谁?”凯瑟琳说:“我母亲。这是我画的,用来祝贺她生日。(学生们都笑)下一张。”第三张幻灯片,一张女性的照片。凯瑟琳说:“这是我母亲。这是艺术吗?”苏珊答:“这只是张照片。”凯瑟琳说:“我如果说这是安瑟•亚当斯拍的,那会不会有所不同呢?”伊丽莎白说:“必须有人说它是,它才是艺术。”凯瑟琳大声说:“它是艺术!”女生们都笑。伊丽莎白说:“得是恰当的人。”凯瑟琳问:“是谁?”吉赛尔答:贝蒂•华伦,多么荣幸我们中间就有一位。” 全场哄笑。伊丽莎白回嘴:“去你的。”凯瑟琳又说:“请回到苏亭那一张图。再看一次,别拘泥于图像本身,让我们打开心胸接受新的想法。(停顿)好,让我们回到第三章,有人读过了吗?”所有学生都举手。看到这里就知道,凯瑟琳完美的扳回一局。
      另一场景。琼•布兰写有关布鲁格尔的评论文章时,抄袭了专家史特斯的评论。华森老师只给了这个一向所有成绩都得A的女生一个C。当布兰去找她时,她说:“如果我想知道史特斯的观点,我会买书。”随后,她把一本布鲁格尔的作品集交给布兰,让她仔细研读后重写作业,给了琼•布兰一个改过的机会。
      凯瑟琳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部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当学生们窃窃私语时,凯瑟琳说:“帮我一个忙,也帮你们自己一个忙。别说话,用眼睛看。你们不用写任何作业,你们甚至不用喜欢它(杰克森•波拉克的作品),你们该做的是思考。这就是今天的功课。看完之后,就可以走了。”
      这些情节让我我想到,教育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多元化发展空间,教师自己应当有独特的风格及内涵,让学生们有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评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去全面了解它。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抛弃僵化的标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从而不害怕自己和别人不同,为了一个独特的自己而骄傲。如同影片台词所说,“没有错的答案,也没有教科书告诉你该怎么想”。也如同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兼容并包”。在学生接触足够多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材料并经过老师引导以及自己充分的比较和分析,树立独立鲜明的个人观点就不再那么困难。
     影片继续展开。50年代的美国,守旧势力仍旧强大而顽固。很多女性、即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最终归宿都是做家庭主妇。对女孩们来说,结婚戒指比毕业证书重要。头脑再聪明、再有见识和本领的女性最终也是龟缩到家庭中,放弃自己的抱负和才华。离婚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甚至是大逆不道。给学生们发放避孕用品的校卫生院护士被赶出卫斯理。卫斯理一项自从1880年开始的比赛,传闻赢的人就可以先结婚,所以女生们乐此不疲。学校里有专门开设家政课程,教导女生如何成为合格的妻子。家政课的老师说:“几年以后,你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你们这门课,可能都能拿A。但最重要的分数是那个他(女生们未来的丈夫)给你的,不是我。”
凯瑟琳认为,卫斯理这里有太多标签,正确的家庭、学校,正确的艺术,正确的思考模式。她认为,女学生们应该勇敢地追求梦想,活出自己的人生。
    在梵高作品的欣赏课上,凯瑟琳给大家看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她评价说:“他(梵高)画出感受,而非眼睛所见。人们不能理解。对他们而言,它幼稚又粗糙。(她翻到梵高的另一代表作《星空》)人们许多年之后才明白他的技法,看出他的画风笔触,让整个星夜活了起来。不过他毕生没有卖出任何画作。(翻到梵高的自画像)这是他的自画像。没有掩饰,没有美化,只有真诚。60年以后的今天,他怎么样了?”吉赛尔回答:“出名了?”凯瑟琳说:“很出名,实际上大家都有他的画的复制品。明信片上有。”康妮接话:“日历上也有。”凯瑟琳说:“由于复制艺术的能力提升,普通大众也可以拥有它。没有必要拥有一幅梵高的真迹。”苏珊答:“我家有。在纽波特的房子里。不过它不大,很小。”凯瑟琳说:“大家可以自己画一幅梵高的《向日葵》,(把一盒速成绘画工具放在大家面前,读盒子上的广告语)‘盒子里的梵高,大量流通的艺术新形式:按步骤来画’。”康接着念盒子上的广告语:“现在大家都可以试梵高,很容易,只要依照简单的说明,不用多久,你也会是艺术家。”吉赛尔接过盒子看了看,说:“按步骤成为梵高?”凯瑟琳说:“很讽刺,不是吗?看我们是怎么对待一个拒绝媚俗,不迎合通俗喜好,拒绝妥协的人。我们把他放进一个盒子里,让人复制他。所以,选择在你们手上,小姐们,你们可以迎合其他人的期望,或者你可以—”度完蜜月回来的伊丽莎白出现,接下话头:“我知道,做我们自己。”凯瑟琳对伊丽莎白说:“你婚后落了6节课,1篇作业,还有期中考。”伊丽莎白说:“我在度蜜月,还要布置新家。(转向同学),她(凯瑟琳)还指望什么?”凯瑟琳说:“指望你来上课。”康妮打圆场:“已婚学生缺席一两堂课,大多数老师都不会追究。”凯瑟琳对伊丽莎白说:“那你为什么不一入学就结婚?这样你就可以几乎不来学校就可以毕业了。”伊丽莎白说:“不要因为你是个破坏分子就可以无视我们的传统。”凯瑟琳说:“不要因为你结婚了就不尊重这门课。”伊丽莎白说:“不要因为你没结婚就不尊重我。”凯瑟琳说:“按时上课,写作业,不然我就让你不及格。”伊丽莎白说:“如果你敢让我不及格,就要小心后果。”凯瑟琳说:“你在威胁我?”伊丽莎白说:“我在教育你。”凯瑟琳说:“那是我的工作。”
     当时除了顽固守旧的名门闺秀伊丽莎白•华伦,学生们都接受并亲近凯瑟琳。她们还让凯瑟琳作为唯一的教师来宾参加自己的秘密社团“亚当肋骨协会”。
当凯瑟琳得知琼•布兰想申请耶鲁大学的法学院时,她在考试时把拿到的耶鲁大学入学申请表连同考卷一起发给了琼。
     影片演到“校报事件”。伊丽莎白•华伦在校报上发表攻击华森老师的文章。在文章中,她写道:“卫斯理的已婚同学很能平衡自己的职责。有人听过这样一句话,‘我能一手烤鸡,一手写论文提纲。’在我们的母亲加入女性解放团的时候,我们有职责,不,有义务来重新担当起我们在家庭里的角色,生儿育女并教养他们继续维护我们的传统。我们该停下来想,为什么艺术史的凯瑟琳•华森老师会决定向神圣的婚姻宣战。她颠覆性的且具政治色彩的教学,鼓励我们卫斯理的女孩拒绝她们的天职”。所有学生都看了这篇文章。华森看到文章后,神色严肃的来到课堂上。学生们都一脸担心和凝重地看着凯瑟琳。凯瑟琳向学生们展示几幅广告图的幻灯片,放幻灯片时,她命令道:“安静。今天你们只要听就好。”第一张图上面的广告语是:“你能做一位称职的家庭主妇吗?用你的老婆清洁器。”凯瑟琳大声说:“未来学者研究我们时会看到什么?今日女性的肖像?没错,小姐们,完全符合卫斯理校友的形象。优等生完全照着她所受的训练去做。”换另一个广告图时,她说:“领罗氏奖学金的学生,不知道她在替丈夫熨衣服时会不会还在背诵乔叟的诗句?”第三幅广告,一个主妇正给丈夫及孩子端上做好的菜肴。华森说:“现在你的物理知识让你能计算你做的肉面包的质量和体积!?”最后,她对着束腰广告大喊:“‘能让你自由地束腰’!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她转身面对学生,说:“我放弃,你们赢了,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女性。我以前没有认识到,我要你们优秀卓越,竟然却是挑战,--校报上面怎么说来着?--‘你们的天职’。是吗?是我错了。”包括伊丽莎白在内,所有学生哑口无言。
    下课后,她对校长说:“她们(学生)当中一半已经结婚了,另一半,一两个月之内也要结婚,这只是时间问题。这就是他们在这里做的事,他们在有人求婚前,磨耗时间。”校长说:“100年前,女人读完大学,是件无法想象的事情。也许你该回头看看,我们进步了多少。” 凯瑟琳说:“对不起,在我看来,这是另一种束缚。”她对同事说:“把新娘学校伪装成一般大学,他们骗了我。”同事问:“你还期望什么?”凯瑟琳回答:“更多的东西。我以为这是培养未来的领袖的地方,而不是培养那些领袖的妻子的地方。”
     伊丽莎白的丈夫一直冷落她,后来还出轨,她陷入痛苦之中,这时安慰她的正是以前一直跟她唱反调的“新潮派”吉赛尔。伊丽莎白因为丈夫的冷落去娘家寻求安慰和庇护的时候,她的母亲居然不让她留下,而是命令她回家等丈夫。母亲冷酷无情,宁要名声不要女儿的幸福,让伊丽莎白心寒。伊丽莎白以前就已经认清真相,只是不肯对自己承认,也由于自己多年所受的教养不允许她有别的做法。她从前认为传统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并且竭力维护,“校报事件”给她巨大的震动,那之后她逐渐发生了转变,凯瑟琳的特立独行和与学生们交流时显露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她渐渐认同并喜欢凯瑟琳。伊丽莎白决定要结束婚姻,遭到母亲的反对。伊丽莎白让母亲看书上的《蒙娜丽莎》这幅图,说:“妈妈看这个,她在笑,她快乐吗?”母亲说:“重要的是不要让别人发现(婚姻不幸福)。”伊丽莎白说:“她看起来很快乐,所以有什么关系呢?”母亲说:“家丑不可外扬。”伊丽莎白说:“我告诉你。实情往往和表象不同。”
    后来,华森老师得到所有学生的爱戴。选修她的课的人数创造艺术系的最高纪录。这里有一个场景,学生们在课堂上热烈讨论自己对于《蒙娜丽莎》的看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凯瑟琳在一边充满喜悦和欣慰地听着大家的见解。耀眼的阳光穿透玻璃,照耀整间教室。这里影片用了一个很好的象征意义。灿烂的阳光代表了知识和独立人格的光芒,照耀着这群求知的新女性。
     学生们每个人模仿梵高的《向日葵》画了一幅具有自己风格的向日葵送给凯瑟琳作纪念。康妮说:“这是琼的主意。”琼说:“不然你要怎么记得我们?”望着学生们,凯瑟琳非常感动。
毕业典礼上,伊丽莎白请求凯瑟琳帮自己联系凯瑟琳在格林威治的朋友。伊丽莎白的母亲闻言把她拉到一旁,问她在格林威治镇要做什么。伊丽莎白回答:“找一间公寓。我今天早上提出离婚了。既然你不欢迎我住在你房子里。你还记得吉赛尔•李维吗?你是怎么说她的?‘纽约犹太佬’,没错。我们即将成为室友了。”这时吉赛尔走到这母女俩身边说:“嗨,(转向伊丽莎白)你准备好了吗?”伊丽莎白回答:“好了。”吉赛尔就拉着她离开她母亲,走到凯瑟琳面前。吉赛尔先跟凯瑟琳打招呼,然后问伊丽莎白说:“你还好吧?”伊丽莎白点头。吉赛尔就先走到别处。凯瑟琳问:“格林威治镇?”伊丽莎白说:“住一阵子。之后谁知道呢?也许上法学院,甚至是耶鲁。”凯瑟琳笑着说:“嗯,我可不想在任何法院面对你。”伊丽莎白说:“我可以明年来看你吗?让你保持警觉。你会在这里吧?华森老师?”从影片一开始就针锋相对的师生两位在这里的关系已经完全改变,凯瑟琳已经不是单纯的老师,而是伊丽莎白的朋友和榜样。伊丽莎白决意摆脱不幸的婚姻,主宰自己的命运并且开拓未来。
     保守的校方对凯瑟琳开出一系列继续上课的条件,如讲课内容限于大纲、教学计划送交核准、不给学生课外咨询等。但凯瑟琳拒绝妥协。她选择了离开学校,前往欧洲。临行前,她给每一个学生写了一封信。在给伊丽莎白的信中她写道:“我来卫斯理,是因为我想做出点改变。但是为了别人而改变,对自己是不诚实的。”镜头转向伊丽莎白•华伦,她在敲击打字机,写社评,呼应影片开头的打字场景。她写道:“我的老师,凯瑟琳•华森,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轻易与人妥协,就算卫斯理也一样。我谨将这篇最后的社论献给一位非凡的女性。她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用全新的视野看世界。”镜头切换,华森老师坐车离开卫斯理学院,画外音继续是伊利莎白的声音在读她的这篇社论,“当你们看到此篇文章时,她已前往欧洲。她在那里会克服新的挑战,获取新的想法。她曾说,轻易放弃的人是漫无目的的流浪者。但并非所有流浪者都是漫无目的地流浪。”与这段画外音并行的是,女学生们骑自行车紧跟在汽车后面向凯瑟琳挥手告别。最前排的是伊丽莎白和琼,琼在车子的左边车窗外紧跟着,笑着挥手,而伊丽莎白则在右边车窗外拼命紧跟着,眼睛里满是不舍的眼泪。凯瑟琳一边笑着,一边向学生们挥手。画外音继续响着,“尤其是那些突破传统寻求真理、不僵固受限、不受拘束的人。我不会忘记你的。”影片中,司机喝令学生们让开路,学生们停下来,落在车子后面,只有伊丽莎白依然哭着骑车紧跟凯瑟琳的车。凯瑟琳眼睛里溢出眼泪。虽然这一幕是结尾,但可谓全片的最高潮。深深的师生情谊,已经无需多言。我每看到这一幕都不禁随着片中人物落泪。
     凯瑟琳•华森来到卫斯理,以她的特立独行,为守旧的校园带来了新风,为女生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和视角。老师教导学生时的一个重要任务,或者也可以说是学生们接受教育的一个任务,就是学生们可以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独立地思考和选择,并且坚定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梦想,突破传统和世俗的局限,克服自己的恐惧胆怯。按华森老师的说法,就是“你可以做你们自己”。这一点对于女性而言尤其重要。因为女性追求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道路上的障碍更多。
     老师必须让学生们懂得,学生们自己也必须认识到,不应该让自己遵循世俗为他们设计的轨迹而活,不应该让自己依附于他人,不应该牺牲全部的自我,而应该活出自己的人生。这一点没有男女的差别。坚持信念固然会遇到困难,可若不坚持,命运困局将永远不会被破解,糟糕的现状也不会有任何改变。要有迈出第一步、承受艰难和未知的决心和勇气,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6 ) 我是女性,但不主义。

为什么一个女人最想得到的总是异性的爱,而一个男人总是要以事业为生命的重心?

没有哪个女人不想成家。又有多少男人想一辈子光棍呢?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说,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造成的,男性中心社会按自己的需要塑造和压迫女人。女性神话是男人的奢侈品,它是从对于男权的依附性来阐释的,既充斥着深刻的性别歧视,又掩饰不住让女性回归家庭相夫教子的狭隘目的;而承认女性同样是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则并不需要依据男权的设计来改变自己,因为女性原本没有固定的特性。

女人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往往牺牲工作,认为爱情才是自己最大的愿望和人生的全部,家庭是自己最想得到的。而在男人眼里,家庭只是辅助和背后支撑,他们希望下班后回到家,就有妻子做好饭菜帮他开门倒茶。

可是,生命是独立的。只要有一个女人并没有找到工作的意义和平等的经济收入,就有一个男人不得不承担另一个人的全部社会责任。
连结无限时空的是神圣的自我之孤独,有谁能够,又有谁敢将他人的权利与责任据为己有?

弗里丹说,所谓女性奥秘乃是男性中心社会精心策划的阴谋,目的是将女人锁在家中。女性应从社会给她的传统角色派定中挣脱出来,发挥自己的女性因素,投身适合于自己的女性工作,在创造中实现自身价值。

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应该自我思考从而给自己一一个满意的交代。韦伯说,人被悬置在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上。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棵独立成长的树,我想要的是木棉式的爱情,而不是爬藤式的依附!

另一方面,弗里丹又指出,女权运动过于男性化了,女权主义成了女人想当男人的代名词。女权运动过多的追求在男人的世界里获取成功,没有从正面肯定男女固有的差别,去拥抱和歌颂女性对于生活的特殊的敏感;女权主义的领袖人物对女人与生俱来的母性召唤缺乏回应,在家庭问题上有一个盲点。

大自然的恩赐不分性别,男女有别并不意味着贵贱之分,两性各自有其独特禀赋可以使个人的生命意义与社会价值得到共同实现。
并不是说鄙视家庭主妇也并不是说鼓励家庭妇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只要能够编织一个自己喜欢的意义之网就好,让人的价值和性别生命价值完美结合。

生命的独立,我不愿做一条纤细无力的爬藤。

 短评

蜘蛛女 蝙蝠女 谍影重重间谍女 还有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追爱女同一寝室

4分钟前
  • v蜂蜜
  • 还行

《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剧情设定来说,可以说是女性版本的《死亡诗社》。不过在深入挖掘下,比《死亡诗社》还是稍差些许。虽然如此,在探讨教育方面,两片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样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学生们打开了另一片天地!

8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总会有热情的人儿怀揣理想想去开拓着什么,路上会有阻碍,也会遇到志同道合或认可你的人,虽然现实不如想法完美,会磕磕绊绊,但收获的东西弥足珍贵。对女性的认可虽然说最终是要来自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从女性自身来说,首先你需要认可你自己。

11分钟前
  • 不期而遇
  • 推荐

片尾保守党的转变和中间党的坚守,一直证明了革命失败不是因为反对党多,而是因为沉默的大多数人他们没有想法,不愿意改变,漠视改变。女性革命还在继续。当然片中50年代的服饰和音乐还是很有考究的,加一星给这两个方面。

12分钟前
  • 我是谁你又是谁
  • 推荐

《死亡诗社》翻版

13分钟前
  • 海若
  • 推荐

和《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都是一个套路。因为此片,爱上了性向模糊抽烟姿势撩人的《断背山》小受的姐姐Maggie Gyllenhaal……You are so sexy......

17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一樣是春風化雨那樣的題材,但是偏著的主題是女權、女性自主的認識。現在的人可能很難想像,當時的女性,最大的人生目標是相夫教子,女老師教學生要有自己的判斷力,要有勇氣追求自己心裡想要的事物,不管過去、現在、未來 這種能力,始終是少數人擁有的,因為真的會被現實所限制而身不由己啊!

18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不过的电影,细节赞

21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她在微笑吗?她快乐吗?”女性追求自由平等这个话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真正过时。女主真的好漂亮啊,非常喜欢!

25分钟前
  • ╯^╰
  • 推荐

「Not every relationship is meant for marriage.」「My teacher, Katherine Watson, lived by her own definition, and would not compromise that. Not even for Wellesley. I dedicate this, my last editorial, to an extraordinary woman who lived by example and compelled us all to see the world through new eyes. By the time you read this, she'll be sailing to Europe, where I know she'll find new walls to break down and new ideas to replace them with. I've heard her called a quitter for leaving, an aimless wanderer. But not all who wander are aimless. Especially not those who seek truth beyond tradition; beyond definition; beyond the image. We'll never forget you.」

28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片中的大学生活挺精彩的,蛮好看的一部片子

31分钟前
  • 小雨沙沙地下
  • 推荐

女人要点事业还是好些

32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推荐

虽然故事一般,但是女性情怀我喜欢

3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她在微笑吗?她快乐吗?”女性追求自由平等这个话题,一直都存在,很喜欢剧中的人物,很钦佩她们在做的事(我们连做的勇气不够)

35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力荐

服装真的太美属于女性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

3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热血的励志故事

39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她们的出众美貌值得赞美,她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值得歌颂。励志又热血,女孩的潜力无穷呀。

4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喜欢女性题材的电影,为了理想为了追求自身的价值,不被束缚,大胆的走吧。

46分钟前
  • 桃桃桃跑了
  • 推荐

我曾经多次设想过,如果女性都像女性,母亲都像母亲,我的生活甚至性格是不是都会完全不同?我的家人是不是也会完全不同?传统也许是社会最高效最低风险的运行方式,但开放和多元化虽会伴随曲折却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每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因为社会给他们的标签和责任而被迫成为谁

48分钟前
  • Enlil
  • 力荐

“她在微笑,她快乐吗?”

51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