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1979

HD中字

主演:理查德·托马斯,欧内斯特·博格宁,唐纳德·普利森斯,伊安·霍姆,帕德里夏·妮尔,大卫·布拉德利,多米尼克·杰普科特,马克·德鲁里,伊万·斯图尔特,迈克尔·谢尔德,玛丽·米勒,阿达·布罗克曼,马克·罗米奇,托马斯·尤里卡,维罗妮卡·杰尼科夫,根·哈奇森,大卫 德 基瑟,布鲁斯·珀切斯,凯文·史东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7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2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3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4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5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6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3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4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5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6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7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8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9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西线无战事197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围绕一名在一战中的普通德国士兵保罗·鲍曼(理查德·托马斯 Richard Thomas饰),作为整个西线残酷战争中的小小缩影。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保罗从迷恋战争到目睹战争后的心灰意冷,他才意识到战争的恐怖及其对人性的摧残。尾声,死一般沉寂的前线出现了鸟鸣,保罗循声而找。突然一句战地报告打破了这短暂的宁静与和谐,影片在“西部前线一切平静”中结束。  本部由美国导演德尔伯特·曼于1979年翻拍的电视版本《西线无战事》,在当年电视艾美奖上获得多项提名,并荣获金球奖最佳电视电影。1930年拍摄的版本已成为反战题材的经典之作,本作虽在艺术创新性上不如旧作,但导演仍以沉重的笔触和纯熟的手法,道尽战争的荒谬无情。龙道 双面复仇者灰姑娘与四骑士超时空魔法师心烦意乱2020隐藏人物万渣朝凰之风华名媛断片儿之妇仇者联盟甲午风云裂战2024九岁县太爷白垩纪世界天空中的露西审判2021闪点行动第一季魔警良医 第五季猎兽少女队正排老公舞厅国家宝库:黄金权杖冲锋陷阵恋上纯喫茶 3超级工程最后的巫师猎人(普通话)海豚之日田姐辣妹灵魂医师2Transit Girls布拉格练习曲午夜恐怖:6夜防线-秘密护送童子护宝明日边缘霓虹牛雨夜奇案奇妙博物馆 第三季槑头槑脑3惊爆独家新闻第一季绿夜僵尸怕怕

 长篇影评

 1 ) 真的反战片,还是得靠大爷和大妈

先敬原著,一个德国人在29年发表的小说。
我滴天呐,德国人写的,29年写的。
那一年,全世界正式开始经济危机,德国经济政治一团糟,希特勒的NZdang开始逐渐搞到更多的选票……
原作者则出版了一本反战小说,说的就是十多年前的一战。

一战恐怕是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场战争,按照天朝历史书上的说法,是一场狗咬狗的无正义之战。
我们这些屁民就不管它到底正义不正义了,还是回到故事。

小说原著我是没看过,黑白老版的我也没看过,光这部79翻拍版,已经给予了我足够多的震撼。

故事里,一切都是那么朴实,完完全全的士兵第一视角。
从高中毕业开始,热爱祖国的校长,热衷荣耀你爹,激情的同学,一切都告诉你,为国而战是多光荣,隔壁两个国家是多么不堪一击,马上就垮……

再到陆军学校每天操正步,这这这,活生生的就像我们自己的生活,一样一样的。。。

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朴实,日常。

在你真正提过枪上过战场后,往日的几个同学死了,你也伤了。
有一天回到家里,看着床上生病的老妈,诶,我没受伤,前线吃得好穿得好,仗也打得少,没事您放心。
再苦再痛,也得自己咽下去!不能让老妈知道!

但是还是得把同学的死讯告诉他妈吧?
这下好了,大婶哭得跟鬼似得,总也不能告诉她儿子死得有多惨吧?
得,大婶恨死你了,为啥你还活着她儿子死了?
你给我发誓!发誓他死得一点都不疼!
用你自己的命发誓!
如果我儿子不是好好的死去的,你也跟我死在壕沟里!
我糙,你能下这毒誓?
好吧,看在大婶可怜的份上,宁愿咒死我自己也不能让另一个妈妈伤心了。
是,你发了毒誓,她儿子死得安静祥和,如果不是,老子下次上战场就不回来!

你开始讨厌战争。
可是你爹以你为荣,带你去见他大爷,你大伯。
好家伙,他大爷你大伯比德皇还好战,见面就问战况咋样啊?士气咋样啊?恨不得上前线亲自指挥。
你只有撇撇嘴,“这些老头子,人血都没见过,有本事自己上啊,死的不是你也不是你儿子”。

本来还想看看校长,校长一看到你可高兴了,“咱班有出息了!都是铁血战士!个个都好样!对了,战况怎样?士气怎样?”
好嘛,这些老头,都一个样,你听到就不高兴了,说同学已经死了好几个了,看校长什么反应?“死的谁?哦,他?他包死,他啊,他不行的,我早就知道了。然后呢,你们士气咋样?”
你更不高兴了,必须得损他一句,士气不咋样,本来都挺激情挺荣耀,现在发现保命最重要。

诶,找谁都是这个样,回到老家就是这个结果,早知道不回了,这些个大爷大妈,重的说了怕受不了,轻的说了还坳上劲了,你们见过战场吗?杀过人么?听过死人是怎么嗔唤的吗?讲过断没胳膊没腿的死人是什么样么?见过自己的兄弟是怎么死的么?……哎,想起那帮兄弟,还是回战场吧。

这一去……可真的就回不来了……



电影是美国人拍的,但原著毕竟还是德国人自己写的。
而且还是29年。
一战刚过去,战争很残酷,而且还输了。
那时候的德国的老大爷们,肯定不服输。上啊,年轻人!老子要不是老了,肯定冲在第一个!
据说,当年小说特别受到“年轻人”热捧,为啥偏偏说的只是“年轻人”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再过几年,希特勒终于根据民意选上了总理,NC也成了德国第二大政党,再后来,这本书被NC禁了,全烧了,作者也跑路了。











最后最后,ps一下,俺说的只是电影,书真没看过,感谢这部以此书为原著的彩色电影!

 2 ) 克制而又真实压抑的反战,1918年停战协定被称为《西线无战事》

我看到你的步枪,你的刺刀,手榴弹。如果把这些全扔掉,也许我们可以成为兄弟。但有些人不想让我们这样,对吧,他们不想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有母亲,有父亲,都一样,都恐惧死亡,一样痛苦,都一样,一样,原谅我。请你原谅我,我的好兄弟。 战争真实得可怕,没参战前对前线得无畏无知,心中那股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语,再到训练营里几天时间就感觉自己好像经历过最痛苦的挫折与劳累,殊不知残酷才刚刚开始,在车站前与亲人的一别,看着残疾与担架在车站过道匆匆走过,似乎感受到硝烟已经弥漫开来,原本内心的亢奋与憧憬似乎被眼前的理智与真实压抑了下来,原本的理想与热血都按耐在眼前即将奔赴的前线与拼命存活的明天中。虽然有过下战场之后的半天修整,与当地妇女粮食与肉体的精神交欢的交换,但两天两夜连绵的炮火声与轰鸣声彻夜难眠,低而空的战壕中或许就是毒气弥漫,不然就是被泥土掩埋一半的尸体与长着长而无毛的野鼠啃噬着,战争中四处逃散沦为靶标的战略物资马匹,甚至还有原本训练营的下士教官被带上前线却假装死人不敢冲锋,还有一年才成年的满怀希翼的新兵蛋子。在这相隔100米的战场上,或许这些士兵都有过不同的身份与对战后的愿景,印刷工,神职人员,伐木工,瓦匠,但在这里,他们就是整个战争机器中随时被替换的零件,甚至还有可能直接报废,就好像野营医院中被救治又死去之后被抬离床上换上新的伤员那般,那般无情,那般即逝。草芥得犹如蝼蚁,低下得犹如俘虏,活着,就已经是最努力的事情了,也是最奢侈的代价了。 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烟尘飘散,弹坑与泥土交错,炮火与残足齐飞,活着的士兵继续前进,地上的尸体无人掩埋,一出出荒诞得与现实分毫不差的错乱感就在上演。 病房中。 病友问,你为什么要阻止他自杀?埋怨的口气。 修女,我很为我的朋友担心。 我想,他正在慢慢顺利地恢复。(而人或许早已经去了太平间) 从战场请假回来,父亲为当兵的儿子自豪逢人就夸,酒吧里只剩下老面孔,那些老爷爷还在谈论着现代战争与五十年前战争的区别,强调进攻与战术。他看望了牺牲战友的母亲,那个母亲没有那么歇斯底里,也没有那么心如止水,只有无休止地重复与嘶语,绝望与凝聚成一点的死寂,只是在听到他按照她的要求重复儿子死去的消息听到儿子名字的时候眼睛还有点希翼的光。他又去看了毕业前最后一课的班主任,班主任还是那么情绪略带振奋地讲课,即使前线隐约传回惨不忍睹的战讯,他的学生都知道时局不利,但班主任还似乎像几年前教他这个班的时候对战争,对卫国有着信仰。因为一旦这个信仰没了,班主任也就找不到工作与生活的支撑了。 你们这个班很好,都是好孩子,祖国的优秀儿女。 现在这个班呢? 这个班?不一样。失败主义传染了他们,他们没你们的精神,鲍莫。 不再是坚强青年了? 妈妈,我过去一直住在这屋里,我的一切都在这儿,所有的书,所有我珍爱的书。可是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对我诉说了,因为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当时住在这里的我了。我现在是士兵,我的职业不再是读书,而是杀戮。我对生命的知识仅限于死,我知道,我不该再回来。外面的人们和我一样想,没有必要争论生命的意义,因为它本无意义。我只知道我的同伴正在前线,他们不是我的书籍家庭和生命,但我需要他们,我不再需要别的什么。妈妈,说这些话很可怕,但我感觉我现在,该去找我真正的归宿了。(厌战但更为自己没有一同作战而羞耻) 阿尔伯特,我们1916班,20个人参军,13个人牺牲了,4个人失踪,还有一个在疯人院,只剩下我和你还活着,我多么想念你啊。 结尾是鲍莫在战壕中看到一颗孤枝上有只鸟,他拿着随手的纸,画着画着就站了起来,不知是炮击还是流弹,一瞬的功夫,他就倒下了,手上的画浸泡在泥水里,让我们依稀想起战争前最后一课的时候,他上课却画着窗外的鸟,让我们想起他在那个盛开的季节,也有过热枕,也有过理想,但现在,一切都戛然而止了,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暗沉无声,无边的寂静了。

 3 ) 没指望超越但是完成度可以

1930年的原版电影实在太过经典震撼,没指望翻拍能够超越。但是这个版本的叙事显然是很有诚意的,可以说跟原来的风格大为不同,比较细腻耐心地讲故事,有很多原来没有的剧情分支,演员的表现都不错,只不过战争场面除了变成彩色了,其余跟49年前几乎没有进步……最后那个略有改动的结局,不如原版震撼,但还是触动人心的。

 4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一部经典反战片,也是一部经典的战争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几年前头次看时,脑海中不由得冒出毛太祖的这句话。
    “你们肩负着重任,你们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影片开头毕业前教室里的话,为什么如此的熟悉。
    最后,主角伴随着欢快的鸟鸣,在一声沉闷枪声中跌落泥水,fly as bird~

    当国家代替了个人思想,当命运随着时代的洪流颠簸,个体却是如此的无力。
    
   在战争中幸存,却无法逃离战争的伤害,正如同反抗着强权,却依然承受着强权所施与他的教化。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曲折的人生,复杂的社会,和漫长的历史。
   我们的成长,又因这个时代留下了怎样的烙印~

 5 ) 我看“西线无战事”

我看“西线无战事”

20230419

听了一段播客,讲说“西线无战事”,虽然说是一档以读书为主的播客,却也说了很多的电影。

对于这部书和电影,有耳闻,没有接触,听了这档播客之后,没有去看书,大概的看了电影,算是有了一些认识。

故事的背景是一战,德国,着重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其中也充斥着反战的情绪。

播客的主旨,或者说要点,并不在于这本书,或许是想借这本书来表达一下情绪,当然这种情绪是与这本书是契合的,然而世事并非总能如愿,更多的是借口,或者是假托。

从一战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也发生了多起,局部的,世界的,反战一直在持续,但是战争却没有停歇,为什么呢,无法理解。虽然说人们普遍存在有反战与厌战的情绪,可是战争却一直在继续,尤其是近期的俄乌战争,似乎这种情绪又在高涨,只是这种情绪,对于与这场战争相关联的人,人群,以及于组织,由于位置的不同,所处的环境的差异,以及由于战争所涉及的利益与伤害的迥异,所产生和表现的态度,也就有了十分的分别,也就没有了一致的认同。

就战争本身而言,从人类可记录的历史中就没有停息过,也就是说战争一直在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亦或可以说,战争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在美化战争,并且也不可忽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但是战争的确带给人们以改变,不论是从生活上的,还是社会上的,战争是带来了一种变化。如同阳光与阴影,这种变化不会是单一层面的,更多的是多层面的,而让人记忆,也不忍面对的是战争带来的创伤,也或许是由于这样的缘故,就形成了一种人们对于战争的憎恨与仇视,似乎战中永远恶的化身。

当然,人们对此也有认识,也会区分,就有了为战争做定性和分类,就有了或好或坏的定义和评价,然而战争就是战争,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是战争,就不可避免的会有杀戮,会有流血,会有破坏,那么就是因为有这些后果的存在,就可以反对,或敌视,或厌恶。然而,不管怎样,战争都是一种存在,从来都不去理会人们的喜好,因为战争是一种需要,或许对一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只是形式不同,方式不同而已。

在听了这段博客之后,我也找来三部电影看了,看过的感觉并不相同,每部电影都在讲着自己的故事,但或许并不是书里要讲的,都不是雷马克的,就像是哈姆雷特,每个人心里的都不一样,也都不是莎士比亚的。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创作的长篇小说,1928年发表在《福斯报》,亲身参加过那场战争,或许是他的真实的体验,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

我并没有读过这本小说,只是在听了播客之后看了以小说为名的三部电影。为什么说是以小说为名呢,而不是说由小说而改变的电影呢,因为三部电影所表现的并不相同,差异很大,似乎并不是小说的内容。

第一部是1930年版的,黑白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7月28日,止于1918年11月11日,历时四年多。小说成书在十年之后的1928年,两年后拍成电影,可以说是最接近历史的。那个时候二战还没有开始,一战的伤痛还在,记忆还在,也因此而生的凡事还在,但是没有用,战争还是会再次开始。

第二部是1979年版,彩色片,是战争之后的60年,这部片子时间最长,相比与第一部,所展示的内容更多,也更细腻,感觉更像是雷马克,亦或可以说是更接近于原著,从中可能体会到一些内容,并且每一种情感的表现与流露,更加的真实和自然,并且每一个行为都是自然的。另外,其展现的就是战争本身,是战争之中的事情。

第三部是2022年版的,彩色片,这一版公映时,战争已经过去了百年。在这百年间,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比一战更加残酷的二战,以及各种不同的战争,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似乎也发生了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似乎是在背离雷马克时代人们的想法和认知,而以雷马克之名所展现画面,已经发生了改变,至少说讲故事的人所要讲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的过程,更像是在讲战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反衬出因战争而带来的牺牲的非必要性和残酷性。似乎这样的一个视角更加的新颖,但是却未必深刻,更是无本之源,也正是由于没有一种切实的感受,而使得这种表现失去了合理性,也失去了必要性,而成为一种炫耀。

如果将三部电影的画面和场景做一些对比,只有几个场景是共有的,比如战壕的拉锯对战,80人分吃150人的伙食,下河游泳并与法国女子的浪漫,杀死一个法国士兵,送已经死去的战友去医院,而其他的画面和场景则有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第三部。

第三部似乎游离在了战争之外,更多的是在强调和渲染需要战争的那些人作为,而弱化了经历战争的那些人的行为和感受,有一种上帝视角的超脱和随意,使得身处战争之中的人们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也使得对于战争的反思成为了一种形式,更像是说教,无法形成认知与共鸣。

第三部,更多的是在炫技,不仅仅表现在技法上,还也有些过火,也表现在认知上,就是对于战争的厌恶与需要,过多的表现在了战争之外。由此不得不说到反战与厌战。

或许可以说,所谓的反战,其思潮与意识,是不会在社会的上层出现和形成的,也可以说,战争正是他么这些人所需要的,并且这些人也不会去亲临战争,他们是局外人,却在主导着战争的发展与走向,然而这些与“西线无战事”无关,因此,以这样的名义来解说这样的事情,就显得有些突兀了。相比种下,第二部的表现就实在和自然了。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雷马克的故事,才能够引起共鸣,引起社会阶层的共鸣,使得他们有机会认识到战争的现实,并开始思考战争,然而所有这些有都是无意义的。

战争不会因为思考而终止,也不会因为思考而消亡。

或许这种感受有些肤浅,也许真的需要去读书。

 6 ) 就爱这一版!

1930年拍的电影必竟年代久远,镜头运用上显得有点可笑,有的对白就像在背台词。 79年版以画小鸟为一条细细的长线,前后呼应,使全片显得较为紧凑。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是小说也未能达到的高度(小说既没有小鸟,也没有最后那只蝴蝶)。 79版在表现战争对人力的的巨大消耗上更震撼人心,一批又一批新来的战士个头越来越小,脸越来越白。30版就只在片尾一带而过。 本片人物众多,其中30版的主角最为漂亮,而余下的角色则不突出,难以区分,谁死了,谁没死常常闹不太清。79版在这方面处理得很好,几乎全部角色都很鲜明,通过几通画面,你就能知道谁是谁,每个人物都较清晰。就主角来说,我心中的保罗就只有79版的这位,估计将来再拍新版也无法超越,于我个人来说算是演员与角色深度融合的又一例。 两部片子都没有表现小说中捉弄老师的情节,这样处理应当比较好,必竟反对的是整场战争,不是反对底层的对战争狂热的个人。这中间也以79版更佳。30版的老头怎么看都像个疯子,而79版中的老师则像一位冥顽的爱国者。30版并非全无优点,其中某些独创的场景相信也难以复制,如表现儿子参军,父亲为之光荣,母亲为之悲伤。 对比小说(27年)和两部电影,30版更贴近原著,79版则改编得更加精彩。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好作品也是通过时间锻造出来的。

 短评

我们叫嚣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殊不知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没有人性的坚守,所有的思想都是空谈。我们如潮流下的蝼蚁,迷茫而不知所措,却又不断前行。

10分钟前
  • 辛先生
  • 推荐

演员挑得很合适,难得这么好的后期改编版本,回家那段真是催命。但要是Kat不死,保罗就总还有活着的安慰和希望吧,这个一路护着他走过来、父兄一般的老兵,所以Kat必须死,让他们都回去一起过战后生活就没教育意义了。比较30年原初版及同年的几部一战题材,都是要摧毁不能失去之人以完成对主角的精神摧毁,像是The Dawn Patrol、Journey's End。

13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2022.10.29:昨晚看了2022年版,今天又看了1979年版,而后又回顾了下1930年版。|保罗(对死去的法国士兵):我不想杀害你,是你跳进这里来,于世无求,换了你会怎么做?我想…我想我们早就应该这样…像这样…面对面的。我看到了你的步枪、你的刺刀、手榴弹,如果把这些全扔掉,也许…我们可以成为兄弟。但是有些人不想我们这样,对吧?他们不想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有母亲、有父亲、都一样,恐惧及死亡,一样,痛苦,都一样。原谅我。请你…原谅我,我的好兄弟。……

1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想不到最后连男主角也挂了,好不容易养好伤又被派出去送死,和坏了修修好然后继续派用场的机器有什么两样。每个士兵在政治家眼里其实都不能算人,只能算杀戮机器。

19分钟前
  • 猫龟🐌
  • 力荐

90年代凤凰卫视电影台经常放这个版,那个画质和制作水准我一度以为这是当时的新片。影片整体的基调是平和的,展示了战争中的方方面面与狂热的大众认知不符的可以称作是乱象的现象,不过为了确保娱乐性和受制于制作,影片中的战争还是显得惬意了。对于这些刚成年的孩子们来说,最残酷的是他们本应在这个年纪嬉笑、打闹、幻想、犯傻,和人争论艺术、文化、社会、政治,哪怕是战争,而不是真的在战场上去目睹和实践人性中最残酷的一面。B站马督工最近说了个观点,在工业化社会中没人会想去前线忍受残酷的生活。所以要尊重现代人犯傻和胡闹的权利,这是工业化发展给人的福利,而不是带来的道德负担。

24分钟前
  • 丑嘴唇
  • 推荐

话说小时候看过,就是不知道叫什么,现在才发现原来是这部翻拍,想想还是黑白老版记忆更深

28分钟前
  • 马夫蒂纳维艾林
  • 还行

记得本世纪初我刚上网的时候,网上的右派还是对“和平演变”之和平由衷赞美的人,现在的左棍右狗,全都是天天喊打的疯子。我只想说:自作孽不可活,你们可别拉上我。

32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推荐

小时候央视放的,看完就懵懂了解一战年轻人的心态,继而通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等等。《他们已不再变老》真是毫无态度可言,你再还原还是弱鸡

36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力荐

豆列里怎么把他搞成电视剧了,郁闷。

40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比老版好一些,在原著基础有一点改动,比如最后保罗是在画鸟时被杀的~

43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人为什么一定要自相残杀?

47分钟前
  • 萬和生
  • 力荐

拍了这么多感人的反战电影,战争依然没有停止,好战分子依然充斥在世界各个角落

51分钟前
  • 小明
  • 推荐

战争,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人类的灵魂,那种痛,没上过前线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为何自相残杀,我们本是兄弟啊!最后一幕深深刻进我的心里…

55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7.0 可以确定的是所有的战争类型片都是反战类型,若我对战争的快感大于杀戮残酷,那我德良心变硬了。不断的插叙、回忆是文本上快速的比较,缺失正面白刃而是己方的情绪表达来渲染国内对于士气的疑问。最后首尾呼应,西欧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平安的画画。

57分钟前
  • Michele
  • 还行

看的157min的。复制原版还没原版好,有些混乱,但还可以,那一堆年轻可爱又惹人烦的小崽子把本来是邮差但战时摇身一变成了骑在他们头上的训练官蒙头打了一顿是真看不腻😂。最后伸手够蝴蝶变成了画鸟的时候为了看清探了下身子,也不错。

59分钟前
  • 纯情奶1
  • 还行

基本上还是1930年版的故事线,细节略有出入,更突出厨师凯特作为德国好战友和人生导师的正面形象,和三个法国女子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出彩,多了帝国皇帝出场的镜头,邮差的戏份也多了,甚至还获得铁十字勋章,真是造化弄人。这版的保罗回家后并没有驳斥教授的言论,而且还要承担战友兼同学的母亲的责难,批判色彩没有那么强烈。

1小时前
  • 阿孝咕
  • 推荐

1979年的翻拍版,完整的版本为160分钟。

1小时前
  • [己注销]
  • 力荐

既生瑜何生亮,与1930年版相比改变之处有站得住脚的地方,但整体上相距甚远,与原著相距更远。原剧本和剪辑后的都略流水账,表现力不强,配乐虽然不多,但还算不错。

1小时前
  • Q影誌
  • 还行

av29703465 “为国捐躯是肮脏与痛苦的事情 真到了那时,我宁愿活下去”

1小时前
  • NARUMI
  • 还行

156版。有点无趣,很多段落靠主角旁白而非影视呈现,这一点就比30年差很多,穿插主角个人回忆和内心,该有的情节几乎都拍了毕竟想把一部长片小说一五一十展示出来实在太难了,衔接点也不够顺滑

1小时前
  • 理易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