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者四夜

HD中字

主演:Isabelle Weingarten,Guillaume des Forêts,Jean-Maurice Monnoyer,Giorgio Maulini,莉迪亚·比昂迪,帕特里克·让内,Robert de Laroche,Jérôme Massart,Marku Ribas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7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1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2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3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4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5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6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13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14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15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16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17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18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19梦想者四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梦想者四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轻的画家雅克从乡间搭车前往巴黎。在到达巴黎的那个夜晚,他偶遇了正想投河自杀的玛尔特。雅克救下了她,并陪她回家,他们相约转天晚上再见面。第二个夜晚,雅克和玛尔特交换了彼此的人生故事,在玛尔特的请求下,雅克成了玛尔特和她情人间的信使。然而,那位绝情的情人并没回信,这让玛尔特非常失落。在接下来的两个夜晚,雅克对玛尔特的衷情终于得到回应,玛尔特也向雅克倾诉了爱意。第四个夜晚,正当两人挽手同行时,他们偶遇了玛尔特原来的情人…… 本片改编自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白夜》。被不良少年迷住雨中曲侠吏飞龙之滴水山庄谜砂非你莫属(2015)弗兰琪当男人恋爱时2013刘昌毅决战宿县绝境希望荣誉榜飞机云:罪与恋怪兽婆婆道亦有道说唱王戴夫第一季The Bobot山村老尸不如跳舞(2010)暴走留校生La Octava Cláusula透视之眼植物图鉴骚动时节的少女们啊2020马普尔小姐探案第六季伏妖白鱼镇合理怀疑:两宗绑架案魔女嘉莉1976狂怒的金佛百鸟朝凤2013陈二狗的妖孽人生 第一季战地情人疯狂刺客之龙之子半斤八两1976今天开始契约恋爱老笠粤语方谬神探密室逃生神探修尔之洛桐的神秘力量爱在人间帕塔哥尼亚:神秘天堂疾速逃生最是一年春好处

 长篇影评

 1 ) 梦想者四夜

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改编,相较于维斯康蒂那版,布列松这一部显得更为浪漫而冷峻,男主从无爱到深爱,女主从哭泣决然到毅然离开,反转的情节在四个缠绵悱恻的夜晚后暗度陈仓式地结局。爱是一种非逻辑、非归纳、非学习的反智式退化,可是,不到“宣判”那一刻,谁又不是幻想在自我麻醉的空中楼阁之中呢?

 2 ) 梦想者

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改编,相较于维斯康蒂那版,布列松这一部显得更为浪漫而冷峻,男主从无爱到深爱,女主从哭泣决然到毅然离开,反转的情节在四个缠绵悱恻的夜晚后暗度陈仓式地结局。爱是一种非逻辑、非归纳、非学习的反智式退化,可是,不到“宣判”那一刻,谁又不是幻想在自我麻醉的空中楼阁之中呢?女孩的梦想是Fancy 大多数上代表是不切实际的东西 画家的梦想是白日梦 虚无缥缈的东西 包括画里的留白也是虚幻现实的代表   随后画家的梦想变成女孩 远行男子的梦想是实际的梦想 是追求   导演对画面色彩和构图把握极好 没有什么多余或者待废的地方   大致是这样 没有返程路上讨论的精彩

 3 ) 梦想者

布列松风格成熟后再次改编陀式作品,本作延续了《温柔女子》中虚构独白者的独白进而虚构独白者的心理意识的手法,被虚构的人物引发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而虚构者的意识与语言时而相互矛盾时而相辅相成,在多重虚构中寻找纯粹,但相比《温柔女子》,布列松在这部中深化了他的电影母题“救赎”,具体表现为“牺牲”,且是层层递进的,第一层是为了另一位虚构者与被虚构者的爱情,第二层是为了让另一位虚构者认识到自我的存在,第三层是为了排空自己对未知事物(恋爱)的幻想,强化对“我”的认知和肯定。

 4 ) 最有共鸣的一部布列松

神作.终于能get到布列松的点.“看似紧张的冷抽象,实则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布列松像蒙德里安啊,用最简省的画面、极致的观察,代替一切蓄意煽动情感的手段,他要模特的自然反应不要表演也是这个原因.看似枯燥的形式却能让人感到超越智性的战栗,一切都是由画面激发但必须由观众自己主动体验.就像电影里雅克的画家朋友说的:重要的不是画,而是画面之外的东西.

陀氏《白夜》完美改编,更法国了但内核没丢/很可能是杨德昌《麻将》女主Marthe姓名由来.还有《光阴的故事》里《指望》那一段,房客和女房东的女儿的恋爱的背景也与之相仿.

资料:

《电影书写札记》罗贝尔·布列松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

《雕刻时光》里谈布列松的部分 塔可夫斯基

《通往布列松之路》纪录片

《布列松:我只是一个喜欢修炼的人》一篇布列松访谈,豆瓣可搜到

 5 ) 梦想者四夜

年轻的画家雅克从乡间搭车前往巴黎。在到达巴黎的那个夜晚,他偶遇了正想投河自杀的玛尔特。雅克救下了她,并陪她回家,他们相约转天晚上再见面。第二个夜晚,雅克和玛尔特交换了彼此的人生故事,在玛尔特的请求下,雅克成了玛尔特和她情人间的信使。然而,那位绝情的情人并没回信,这让玛尔特非常失落。在接下来的两个夜晚,雅克对玛尔特的衷情终于得到回应,玛尔特也向雅克倾诉了爱意。第四个夜晚,正当两人挽手同行时,他们偶遇了玛尔特原来的情人……

 6 ) 从他失败的恋爱,我们进一步看见布列松孤独的自白!

从文学改编,但依旧是一出孤独的自白,一个男人从孤独到爱情最终又归于孤独,在男主角身上或许附着了布列松自己的影子,于是电影在我看来就被分割成两个维度,一个是带有布列松个人色彩的孤独维度,它借由男主角的对话表达布列松个体精神世界和观点,另一个是带有文学框架的情感维度,前者是布列松擅长的,后者在我看来富有大众化特色,是布列松亲民化的一次文学尝试,谈不上成功或失败,在孤独之外,多了情感的浪漫和音乐的浪漫两大魅力元素,而且极少的将女性的欲望以浪漫的影像表达,我认为是很大众化的一次尝试,结局当然,又归于孤独,但整体剧本层面在我看来,稍有不足,以至于不够顺畅,两个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分裂,男主角依旧很布列松,但女主角既没有很陀式也没有很布列松,其实强烈的情感以布列松的风格经由女演员来传达,我认为是有不足的,甚至对于布列松的艺术理念而言,显得有些突兀,这出现在布列松的作品里有些不可思议!这也暴露一点,可能,布列松并不是那么了解女人。 艺术是孤独的,情感同样是孤独的,因为它们附着太多人类精神世界微妙的形态,所以对话总发生在孤独与孤独之间,但布列松撕破了孤独与孤独间的彼此依赖的虚假面具,分隔了孤独与情感对于女性的不同维度需要、意义和最终选择,就如同电影里,女性以孤独获取同情与陪伴,依旧只是作为一种她孤独世界里头的同情需要,男主角成为这一场给予同情和爱的另一个孤独个体,但他们并未走到一起,当女性面对真正的爱情,前者立刻被抛弃!所以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看到了女性更受制于情感,而非生命、孤独与同情,尽管后三者给予了她生存、安慰和依靠! 影像90分 剧本85分 导演90分 表演85分 创新85分 作品分87分 内容系数0.9 影史分78分

 短评

本片由四个夜晚男女视角平衡的寻爱篇章巧妙组接而成,但经由布列松对于演员去戏剧化表现细微肢体动作的调教后,男女主在夜幕下每一场心理试探的对手戏都有了既受情感触动又不轻易全情投入的孤芳自赏意味。文本层面,完全可当做是男主一夜之间按耐不住的理想主义情结所引发的爱情小故事。它没有《扒手》那么具有细节编排意识,不及《死囚越狱》视听凝练的高度提纯,也不具备《钱》深触森严体制之恶的社会性表达。但就是这样一个极度适合侯麦去把玩的趣味小故事,却被布列松拍出了游走于诗意幻想与现实桎梏之间的两难之处。女孩最后重回那位绝情伴侣怀抱时所迈出的轻盈步伐,充满了飞蛾扑火时那令人难以察觉的流光溢彩。遵从内心感受而又难以令人认同,摒弃理性选择却又深知此举不易。私人最喜欢的布列松作品。

5分钟前
  • 一念无明
  • 推荐

完全不同于维斯康蒂的版本,当然很难做比较,毕竟风格迥异,倒是布列松的音乐使用是可圈可点。

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法国文艺男的炮灰之路

8分钟前
  • 王微辣
  • 推荐

晚期最輕鬆自在的一部,至少沒有死人,最多都是失落又失戀,Bresson當然不會和你小情小趣,理想主義者幻滅才是他晚期命題,能不能稱為愛戀、激情,還是人都被無意識所控制而不知自。極簡風格完熟於《Procès de Jeanne d'Arc》,但事實上彩色時期,在敘事他倒有改變,倒敘,插入,多線發展,未必成功,但也至少證明他並非呆板的風格主義者。承認看得有點不認真,笑點滿滿,男主角在草地硬直翻滚(真正的《翻滚吧!男孩》),錄下自己呼喚她的名字聲音來排解內心孤獨,還要在公共巴士上不停翻播(這才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不知是傻還是可愛,也是Bresson電影中最自戀的理想主義者。原來強如Bresson都無法用極簡風格來處理女主角最後重回舊男友懷抱中的突兀轉變。不打緊,他也為觀眾帶來最情色的女性裸體,看她照鏡,沉默,依在男主角旁的時刻,要戀愛了。

12分钟前
  • 何阿嵐
  • 推荐

简洁突出主体的构图及简单的摄影机运动自不必说,每场戏的声音都被削减为单一维度,去除面部表情的表演,肢体动作也被最小化,一切非必要信息都被剔除,形式上的以及内容本身的重复,这是典型的布列松,本质上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强调,然而他的镜头却也从未像在镜前缓缓起舞的女主角一样感性而打动人心

13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到最后5分钟才发现刚才一直把“Marthe”听成“merde”

18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推荐

演员在布列松的电影里无异于工具人,面无表情,神态冰冷,走位就像一颗被操纵的棋子,没有表达和抒发,构图也是剔除了所有无关的要素,就连声音也是十分单一,这是布列松和戈达尔候麦最不同的地方,但即便是这样朴素直白的处理,仍旧不能否认他的电影,因为找不到具象的人物特征恰好在印证其内心的起伏,并不妨碍情感的共鸣,观众更能理性的去审视人物。

2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特意把这一部留在了电影节如梦似幻的最后一夜

24分钟前
  • vivi
  • 力荐

他电影画面的问题就是:没有多什么,但少了什么……所以这不是或者说离完美适当的画面还间着一段绝对距离的一种电影画面布局法。他剑走偏锋地坚持了自己的偏执——但他由过而返地提出了多么好的根本问题……究竟要多多才是好;可以少少的惯性是否已势成骄纵……

29分钟前
  • 1
  • 还行

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短暂相恋又最后分开的四个夜晚,少见地看到布列松使用了闪回和章节体的叙事手法。布列松电影里一向沉默少言的主角们在本作里即使是对谈也显得木讷,更多是靠他擅长的动作描绘和肢体特写来表现人物的转变:拍女主赤身裸体在镜前顾影自怜以表现她爱情的萌芽,拍男主一遍又一遍听着录音表现他热烈的爱意,而结局在两个男人间来回奔跑的步伐则是心理抉择的具象化。男女主角都是百分百的浪漫主义者,都坚信爱情不会变质,甚至有些为爱情牺牲的殉道意味。白天戏和夜戏的处理也令人玩味,前者是毫无生机的机械运动,而到了后者则变得灵动而令人沉醉(男女主角对话一停就会有街头艺人的音乐表演和驶过桥下的船只接上),两个空间的时间密度也被处理得有所区别。影院里放的动作片戏中戏看起来也挺布列松的。

34分钟前
  • Mr.Graceless
  • 还行

这应该是布列松电影中使用音乐场景最多的一次 泛滥的光彩音画简直和一贯的木偶片是割裂的 。。。

39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单纯到让人恐惧的青春

43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推荐

诶,三星半吧,感觉后期的布列松越来越体力不支了!

46分钟前
  • 跑步去流浪
  • 还行

维斯康蒂同样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改编成电影版,维斯康蒂那个版本是精彩绝伦的场面调度和镜头移动,这个版本是木无表情的静态景观...我更倾慕维斯那个版本...关于故事是,他人的誓言都是不可信,因为他人也不知道自己在信往什么...

49分钟前
  • 潜潜
  • 还行

重看,非常适合夜晚的电影。布列松的巴黎白夜,既梦幻又冰冷,连雪都不用下。由于他的“节约”,观察时间都花在哪里倒成为很有趣的实验。除了惯常的肢体动作导向,这次给了很多音乐,因而出现了某种迷人的随机感,突如其来的柔软平静,也让分别时的利落切割更显无情了。

50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感觉布列松电影下的“动作”始终呈现出被肢解的状态,人物的肢体动作僵硬而迟缓,并且正反打/反应镜头更凸显出这一体态的“钝感”,布列松的极简式影像构建策略渗入到人物的造型动作中,它有意在一套连续性动作过程中截取出最为简练的核心部分,人物的日常动作被完全意义上“陌生化”,这似乎也是布列松形而上影像气质的来源之一。

54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布列松最有温度与色彩之作。1.一次对陀式[白夜]的现代法国版改编,新桥成为重要环境,尽管老布的极简冷峻风格依旧,但罕见地描摹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恋与情欲。2.布列松在这部影片中亦运用了最多种类的媒介:男主角为画家,画作偏向抽象与极简(恰似布列松本人);男主角对自言自语的录音及反复回放;夜晚航船中的流浪艺人弹奏的浪漫音乐;电影院中两人一起观看的枪战犯罪片——这部“影中影”的极简剪辑与间接性(局部)镜头亦与布列松的风格和主张十分契合。3.无转场地在闪回与当下间切换,老布对文学改编的兴趣和对旁白的运用一如既往。4.比及维斯康蒂版[白夜]的古典唯美,本片更为现代(甚或后现代了)和思辨,两片各有千秋。5.布列松借画家之口道出了自己的私货(美学观):“比画中内容更重要的是画外的东西。”(9.0/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非常难找的碟~在剧场看的胶片,可惜那时年纪小……

1小时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还行

夜晚因幻想者而生,有时还包括一个温软的女人。从幻想到追逐,从幻想到飞翔,从幻想到彼此温暖,然后轻轻坠落在地。陀翁的处女作沾染上一些法式的冷峻和文艺,却让我想起了一个拼命吹肥皂泡的小女孩,肥皂泡的破灭,她却有一种静静地隐忍的悲哀。

1小时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20160523非一刷四星)记得2007年制片人Gian Baldi到电影学院放了此片,而他已于2015年去世。摄影师是《影子军团》的Pierre Lhomme,他可塑性很强啊,两部影片都有照度非常低的场面。布列松的影片里的爱情总是那么不堪一击,《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的嫉妒,《穆谢特》与《巴尔塔扎尔的遭遇》的受骗,《温柔女子》的无法沟通,《梦想家的四夜》的捕风捉影,《武士兰士诺》的身份隔阂,《可能是魔鬼》的孤独,《金钱》的经不起苦难,看起来最美满的唯一一次就是《扒手》的结局了。我觉得本片比不上之前的《温柔女子》深刻。

1小时前
  • 复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