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渐逝的年代

HD中字

主演:安吉拉·温科勒,布鲁诺·冈茨,亚历山大·费林,西尔维斯特·格罗特,皮特·布科夫斯基,叶夫根尼娅·冬妮娜,娜塔莉亚·别利茨基,施特凡·格罗斯曼,索斯藤·默滕,索菲·普芬尼斯托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让·丹尼斯·罗默,希尔德加德·施梅尔,妮娜·安东诺娃,尤·波斯,罗纳德·库克利斯,莎里娜·拉多姆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1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2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3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4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5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6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13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14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15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16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17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18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19光芒渐逝的年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光芒渐逝的年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1989年初秋的柏林,威廉·鲍威列特的家人正在为他庆祝90岁生日。威廉曾是一名抵抗战士,去过国外的他坚信斯大林主义。尽管外面的世界已然山雨欲来,他的妻子夏洛特仍在操持着生日聚会,维护家中的宁静。然而威廉的小孙子萨沙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失踪了——没人能想到萨沙竟然在几天前逃到了西柏林。影片通过萨沙的父亲——历史学家科特的视角徐徐展开,以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为起点,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末,前东德统治即将结束之时的“末日余辉”。机械特工爆炸头田中印度往事救火英雄多米娜第二季闯堂兔2疯狂马戏团面青青有排惊(国语版)龙战士银幕天堂辐射叛逆少女2017彩虹色的粉笔 与智力障碍人士同行的小镇工厂的奇迹伏击2015IDOIDO心弦我爱太空人1988跨越信仰的爱豪斯医生 第一季万字法庭外的游戏仙乐飘飘真爱号码刀锋战士(电视剧版)双面女间谍第三季牛胆神偷东北新青年逃出夺命岛笑面杀手爱到尽头初秋叶问前传绝境逃脱连环局死亡片场书中自有男友力鸭羹1933烟花沉默之墙遗弃女煞星续集夜班惊魂主播风云202412日爱的新世界美人到之不素之客

 长篇影评

 1 ) 《光芒渐逝的年代》:直面历史的复杂与纠结

本届德国电影节中,我最想看的一部电影,就是马蒂导演的《光芒渐逝的年代》,恰好这部影片,昨晚被选为南京站放映的开幕影片。100分钟看下来,感受颇深,寥寥数语,言说其中一二。

影片的剧情设定非常奇妙,时间和地点放在了1989年初秋的东柏林。熟悉德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正是柏林墙被推倒、东德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消失的前夜。导演借助于一个大家族的家长威廉·普维莱的90日生日聚会,来展现大厦将倾之前东德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和曾经创造出不朽功勋的革命英雄,威廉的生日聚会可谓非常盛大而热闹,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当地监狱长、秘密警察负责人等悉数到场,然而聚会中的种种景象和征兆,仿佛都指向了当时东德身处风雨飘摇之中、难以维系的状态。威廉跟自己的太太夏洛特之间彼此嫌弃与敌视,他的儿子乌米泽与夫人伊琳娜之间也是貌合神离,父子两人各自都有心仪的情人,跟自己的妻子可谓是同床异梦。威廉尽管仍然为自己的革命功绩而骄傲,可他非常疼爱的孙子萨沙偏偏在这个时候,叛逃去了德国。整个大家族仿佛就跟东德这个国家一样,看似和谐,实则随时可能瓦解。

导演特意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性隐喻,来加大对于大厦将倾征兆的指向,比如在聚会高潮阶段,年久失修的餐桌轰然倒塌;而威廉房屋的阳台上,则是处处渗水,阴森潮湿;威廉在回顾自己的辉煌革命历史的时候,孙媳妇梅丽塔在玩弄自己的红指甲,年幼的曾孙则在玩弄着威廉送给他的蜥蜴,根本无人在认真聆听……这些隐喻由于指向过于明显,甚至可以称之为明喻,导演的表达或许不够克制,但是对于这种故国斜阳式的氛围渲染还是非常到位的。整个聚会的状态,用一句中国古诗——“无可奈何花落去”来形容,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无论是威廉还是乌米泽,都跟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这就好比提到东德这个国家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苏联一样。对于威廉来说,他一方面痛恨戈尔巴乔夫的修正主义,一方面又对革命领袖斯大林怀念不已;而对于以学术为业的乌米泽来说,一方面他也深受苏联革命氛围的感染,另一方面他又难以忘记在斯拉瓦集中营十年的非人待遇和目睹弟弟惨死的伤痛记忆。这种对于苏联的错综复杂的态度,被导演用各种各样的苏联和俄国元素来加以综合展现。

电影一开场,就是苏联革命时期风格的手风琴音乐,画面上随即出现的是红星,是苏联红军的卫兵雕塑;到了聚会高潮阶段,来自苏联的乌米泽的岳母唱起了苏联民谣《沃特卡》(意为“怎么回事”),众人也齐声应和高唱;随即,威廉也唱起了据说是斯大林最喜欢的一首歌。

然而无论是苏联还是东德,都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浪潮面前即将成为过去。当乌米泽的岳母第二次唱起《沃特卡》时,便已经无人应和。而聚会散场后,夏洛特给威廉下毒,试图毒死丈夫。威廉却在没有喝下毒药的情况下安然去世。这样的情况设定,或许正是暗示造成苏东剧变的,主要还是这些国家的内部原因,而非来自外部影响。有趣的是,下毒之后,夏洛特在床上卧读的书,则是托尔斯泰在帝俄时代完成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将这本书作为道具,或许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暗示俄国即将放弃社会主义,重归帝俄时代传统;二则是跟片中这个大家族里,各代人普遍发生的偷情与婚姻危机,产生一种互文效应。

尽管深知苏联和东德的荣光即将成为过去,但导演对于苏联和东德那段时期的历史,还是抱着一种爱恨交织的状态。即便到了片末,出现的音乐仍然完全来自苏联,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爵士组曲》。这一音乐的使用,同样蕴含着导演对于苏东社会主义历史的纠结——一方面,这种历史传统中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仍然很能打动和振奋人心,而在东德被西德吞并,原东德人多少有沦为二等公民的现实语境中,对于历史的怀旧,更能起到一种集体认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尽管片尾曲来自苏联,但其内容恰恰是跟资本主义享乐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爵士乐,这或许是为了说明,那种牺牲自由与人权的过往时代,或许将永远成为历史,自由主义与消费主义将一统天下。

在映后交流环节,我的这些观影感受,一一得到马蒂导演自己的映证。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部承载东德历史、记忆与情感的电影佳作,非常值得观看,因为从这部电影里,你不只能够看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也能管窥中国的未来。

就此搁笔。

2017.11.17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即将刊发于《江海晚报》的“文化视点”专栏。)

(附)《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影笔记:

苏联风格的手风琴,红星、列兵雕像,柏林,1989,不想活在谎言里,乌米泽,萨沙去了西德,西德是美国,西装上的列宁勋章,《献给工人阶级的漫长一生》,乌米泽的岳父普维莱,在斯拉瓦的集中营十年,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少先队宣言,戈尔巴乔夫,纳粹高层住过的房子,把花送去坟墓,斯大林就被治死了,契卡的代表,不见子女离开东德的人,在墨西哥八年,阳台铺上混凝土而受潮,纳粹上台后,普维莱去子女送去莫斯科,生产像西方奶酪口味的东方奶酪,别提各种外界政治新闻,继承来自墨西哥的蜥蜴,摇滚乐响起,回顾普维莱革命史时,现出梅丽塔的红指甲,曾孙在玩蜥蜴,乌米泽是法学家,始与终的关系,盖世太保在纳粹时期的袭击,毫无准备,今天照样毫无准备,《沃特卡》合唱——怎么回事,桌子崩塌,乌米泽老婆西化装扮来宴会,我们在失去未来,外孙叛逃,乌米泽在集中营,一半人都死了,乌米泽母亲唱《沃特卡》,再无人合唱,只关心牛仔裤和冲锋枪,监狱长总算上完厕所,乌米泽弟弟被锤子砸死,普维莱唱起斯大林最爱的歌,乌米泽找情人薇拉,家在俄罗斯,萨沙政治品质败坏,普维莱夫人在读《安娜.卡列尼娜》,妈妈不见了,斯拉瓦1991,到处是墓碑,萨沙来了,放弃学习历史,伊琳娜死在那里。

 2 ) 电影备忘录

原以为是一场家庭伦理戏,结果却看了一部历史缩影,小说共二十章,由独立的片段拼接而成,七个人物七个视角,交替着叙述。而现如今活着的可能只有患有淋巴瘤的亚历山大和认为他是个“狗屁蛋”的儿子马库斯了。

对于祖父威廉那个时代,东德正兴起,祖父母身上那种莫名的对未来的憧憬和听到党的召唤后不乏奉献的投入挺真挚的。这和处在同时代的中国也有很多在外面的人才回到这片土地建设新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这一代人后来的遭遇暂且不谈,但最开始那种对祖国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仍旧是很尊敬的。

但到了父亲库尔特和亚历山大年轻的时候,他们都是假装在相信。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清楚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就这样一直说谎下去,我们就这样一直假装相信他们,如此麻木的态度也让爷爷觉得全家除了他都政治上不可靠,都和戈尔巴乔夫一样,是失败主义者。

这也导致了在1980年代末的东德,高墙还在,人心尽失,虽然故事在描述一场团聚,但团聚却是从一个元老功臣挚爱的孙辈、政治上的接班人逃逸开始,最终不可避免的迎来了散场。这场程式化的虚妄聚会最终成为了目击一个时代谢幕的特殊隐喻。

某种程度上说,这场宴会、这个家庭与国家是同构的。那些内心虚弱无助的官员念诵着虚妄的颂词,一次次对老人说,请保持这样健康。但他们指涉的其实是身后的国家。但年迈的老人终将逝去,而他们企图维系的一切也终将逝去。

在同名改编的电影中一张摆放着食物的桌子,被修修补补勉强地支撑起来,最后被家族里最小的孩子彻底压垮,这也在暗示着有时摧毁一切的不是外界的攻击,而是内里的溃烂。

 3 ) 在隐喻的家庭中

以生日宴会这个方式把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相关人员都集中到一个封闭空间,从一个家庭的视角去看整个国家。人物性格的刻画鲜明,甚至每个人物都有具备轮流上场的故事性,人物关系的安排都有着黑色幽默。故事情节隐喻十足:桌脚的断裂导致餐桌坍塌,神神叨叨的母亲在最后走丢,都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危险直至倒塌。

 4 ) 一切结束,一切开始

(文/杨时旸)

隐喻铺面而来。各种细碎的、隐蔽的、随处出现又旋即略过的象征和指涉成为了《光芒渐逝的年代》最明显的特征,它们遍布整部电影,到了后来,你几乎觉得这像是导演和观众合谋的游戏——前者像埋藏宝藏一样埋下了各种隐秘的符号,由观众一个一个把一切挑拣挖掘出来。这个1980年代末的东欧故事,用一个家庭内部的聚散映射了一个宏大国度的危机,它的叙述被极度压缩,几乎被一个房间和一天时间框定,充斥着各种莫名角色和无聊的奉承话语,但谁都能看得出,那个坐落在安宁街道上被金色落叶和扶疏树木包围的宅邸隐喻着什么,谁都能知道,那些貌合神离的家人,邻里意味着什么,同样,谁都能知道,那场形式主义的欢聚和最终落寞散场意味着什么。

1980年代末的东德,高墙还在,人心尽失,所有人惶惶无助,这个故事以一场逃逸开始,却旨在描述一场团聚,而最终不可避免的迎来了散场。经历过流浪和流亡的威廉被东德视作国家的英雄,他迎来了90岁生日,一场聚会正在筹备,人们都来道贺,虚伪的各部门官员,貌合神离的家人,还有前来恭维的各种相关人士。这场程式化的虚妄聚会成为了目击一个时代谢幕的特殊隐喻。

威廉最爱的孙子萨沙在聚会之前离开了这个国家。一个元老功臣挚爱的孙辈——从情感上最为亲昵,在政治上被看做未来和接班人,却在最被盼望的时刻,毫无声息地决绝离开,即便前一刻,那位执拗的老人还鄙视着前来道贺的邻居,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孩子离开了这个国家,他念叨着,离开这个国家的都是叛徒。但他没有想到,这句诅咒和宣判成为了对自己的反讽的谶语。在这样微妙的情绪之下,所有丰富的指涉和象征次第展开。那些从清晨就排布在桌上准备好的空花瓶,一直在被强调,让人迷惑,之后不久,一切就都有了答案,所有道贺的人们都手持鲜花,那些心意就这样被彻底形式化了,老人几乎对每个人嘟囔着,“把这些蔬菜拿到墓地去。”这听起来像是玩笑,但似乎也愈发认真。这其中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得意和厌倦的纠葛。之后的一切都成为了这个国家各个领域的微妙展现,到家门口给老人献上小和唱的小学生,老师煞有介事的指挥,孩子们不过是盼望着最后能得到老人笑着给出的购买冰激凌的零钱,还有那些勋章,每年一度在报纸固定的位置上给出的祝寿新闻,一样的标题配合着年复一年日渐苍老的照片,同样的鲜花,同样的人群,同样的献词,一切都标准、形式化、空洞,犹如这个国度本身。

这场聚会的在场者和缺席者成为了绝妙的对比,在场的人都出于各种目的,自愿的,工作需要的,迫于交际压力的,人们表演着开怀大笑,隐藏着别样心思,而两个缺席的人才真的有血有肉,一个是始终不曾出现的萨沙,他只出现于人们的谈论中,而另一个是萨沙的妈妈,一个终日酗酒,表情倦怠,一脸颓废的女人,一件件试着鲜艳的衣服,牛仔裤和高跟鞋在晚宴濒临结束的当口,一身酒气地出现,一身酒气地离开,那些谨慎的人群中,这个女人像是一个真正的人,她宣泄感情,从自我出发,而不像他人,维系着一种国家赋予的冷漠人设。

某种程度上说,这场宴会、这个家庭和那个国家是同构的。那些表情颐指气使实则也虚弱无助的官员念诵着虚妄的颂词,一次次对老人说,希望您一直保持这样健康。他们指涉的其实不只是眼前的老人,而是身后的国家。但年迈的老人终将逝去,而他们企图维系的一切也终将逝去。那张摆放着食物的桌子,被修修补补地支撑起来,最后被家族里最小的孩子彻底压垮,一切隐喻在那一刻几乎成为了响亮的叫喊,外界的修修补补终将无用,该坍塌的终将坍塌。有时,摧毁一切的不是外界的攻击,而是内里的溃烂。

扮演威廉的男主角布鲁诺·甘茨曾在《帝国的毁灭》中出演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希特勒形象,这一次,他扮演着一位希特勒的敌人,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故事内部的那些隐喻之外,这意外成为了一层有趣的对照。

“白昼变短,夜晚变凉”,这句出现在电影开头的念白,是一切巨变的预言。一切结束,然后,一切开始。

 5 ) “时间尺度。东德易帜十二年。然而他还是想探个究竟:十二年到底有多重?”

电影改编同名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聚焦于东德一位共产主义革命英雄九十岁生日宴时的人和事,勾勒出一幅反映民主德国垮台前关于家庭和社会的芸芸众生相,让观众得以窥视那个特殊年代社会上层阶级老中青三代对于国家对于自我对于未来所饱含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情感,并体味到导演对于逝去岁月的那种批判与缅怀、伤感与希望、爱与恨交织的暧昧态度。

这部电影平静地讲述着那个复杂的德国(东德)旧日,祖辈父辈们的奋斗、不耻、秘密与沉默,子辈们如何去理解、去感受和接下,有时经历的沧桑太沉重而难以言说。影片隐喻一个接一个,压得人喘不过气。而片子的结尾很美,一座墓碑立起,来自不同地方不同信仰的人皆在此默哀,大雪纷纷,白茫茫的大地显得沉静。

“家宴不成席”的戏剧模式。这张餐桌到底要承载多少平时上不了台面的爱恨情愁,同一屋檐下又郁结了多少矛盾冲突。电影将绝不许好好吃饭的传统进行到底,各路英雄为了同一个藉口来到饭局,酒不过三菜不到五味,隐藏在华大氅的就开始蠢蠢欲动,从龃龉到摩擦,到擦枪走火,直至唇枪舌剑,直到达成将一台好端端的饭局搅成一堆狼藉的目标。

其实整体而言,电影故事是在一个低沉的氛围笼罩下展开,那不是想象中的德国,也不具备太多的“德国味道”,那是前苏联影响下的民主德国,导演说,事实上这部剧悲喜交加。在影片的结尾,事实上导演还是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望,毕竟,最黑暗的已经过去,新的黎明,如期而至。

100分钟的时长,承载的信息量极度丰富,又设有很多留白,如果对二战后欧洲,尤其是东欧历史不熟悉的观众,并不很容易进入,种种隐喻元素的设置,让影片多少有点欲言又止,恰好代表了导演对于东德历史的复杂态度。很好的一部德国电影,对心理和情感的演绎非常到位,一个生日聚会诉说了一个时代的特点。有人怀念,有人逃远。或许中国人对这部电影更有共鸣吧。

德国拍过不少反思历史的电影,这似乎成为他们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不论是对二战罪行的反思还是对集权的警惕,都有不少佳作。而这部便是其中之一。

 6 ) 光芒渐逝的年代

起初被题材吸引。柏林墙倒塌前后发生在东德一个家庭的故事。小切口展现时代变迁的故事一向爱看,个体的复杂性可见微知著,窥见一个时代的真实。

情节亦充满吸引力。从深秋清晨薄雾中的东德田园风光进入,将所有冲突浓缩在一次生日宴上,每个人物都饱满鲜活,细节充满隐喻,生活虽依然维持着体面,暧昧而不乏真挚的多元人物情感,却是那个暮气沉沉的年代里难得跃动的力量。

有形的柏林墙倒掉,无形的隔阂在27年后依然没能彻底消弭。来自东德的导演,将视角重新聚焦回那段历史,但他坦言,“并不打算跟历史做清算”。带有很强自传色彩的小说原著,同样映射了导演的经历。他带着复杂情绪,用温情但并未美化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也隐喻了一个国家、一个体制的终结。

“每次出现都意味着危险”(语出罗拉拉)的性格强烈的女主,是这个故事中最敏锐的人,她远离故乡俄罗斯,历史学家的丈夫对她说“我爱你”,又同时与闺蜜和儿媳关系暧昧,被寄予厚望的儿子逃到了另一边,以为永不能相见……她挑开所有的真实,不愿用日常麻痹、救赎自己,然后日日饮痛,最终酗酒而死。

落叶铺满街道,并不清扫,人们缓缓踩过。激烈、平和、妥协、超然……无论哪一种人都逃不过时代变迁的影响。最敏感、最激情恣意的人,最先在疼痛中陨落,于是光芒渐逝。

德国电影节的好电影。

 短评

3.5星,看的好饿

7分钟前
  • 黑特-007
  • 还行

再见,墙,再见,铁幕,再见,过去的好或者不好的回忆

10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三星半。如何充分的讲出几代人眼中的德国是个很大的挑战,电影很好的抓住了荣光逝去的遗憾,忧伤。强大的风暴后,人们陷入绝望与恐惧。旧世界倒塌了,过去的罪恶追赶着疲惫的老一辈,而新世界还一片死寂。信仰随着文化的无处可归而光芒暗淡。没人愿意去预测未来,那就先为过去,献上沉默的致意。

1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那个年代,就像是当地的季节,在倏忽间,在不觉间,在也不复如此。四代人,血缘与非血缘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索与看法。特别是那些历过些事的,总要叹谓世事更迭,而是非对错,居然依旧难以看清。一顿90岁生日宴,各种身份、倾向的人汇聚一堂,最适合玩冲突的。喜欢那些大惊小怪。三星半。

1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隐喻”多到一点都不“隐”了。

15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盼着自由来临,为何又害怕自由时代来临?那是因为,出生在威权社会,生长在威权社会,服务于威权社会的人,一旦跨入自由时代生活,便是那个最不合时宜的人,他的一生就被如数否定了。而这个故事就是如此一簇群像的悲剧。

20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给桌子钉钉子和桌子崩塌还不错

25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信仰斯大林主义的昔日抵抗战士于东德末年庆祝九十大寿,不料孙子却在四代同聚前夕逃离了国家。以多层次的家庭及其宴会隐喻整个国家,借室内剧的方式通过较封闭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东德体制的垂死氛围。尽管角色不乏冲突,仍着重以相互的人性与狭隘政治构成对比,反映社会矛盾性和建国一代理想主义的失败。

29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九十岁的生日宴拍出了葬礼的感觉,那种大厦将倾的无力感深深地缠绕着你。就像片中自助餐桌的隐喻,失去了萨沙桌子终究还是倒塌了,哪怕它被临时地支撑起来。失去了下一代,我们能有何为呢?这恐怕是超越了影片的政治含义而留给我们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30分钟前
  • 天兵
  • 推荐

当代德国电影原来是这样吗,一方面终于能够站在历史阴影外回顾,又同时轻易落在轻松和简单的视觉和叙述里。Bruno的表演展现出对角色极度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但电影本身只有大概念而没有生动的细节。

32分钟前
  • Trillian
  • 较差

看这样的题材总会联想到同一制度下的另外的国家。

34分钟前
  • 白天星
  • 推荐

平静而悲凉。

35分钟前
  • vic
  • 力荐

他们说,那一年,柏林的墙倒了。我们的墙,晃了晃,更牢了。看到曾饰演癫狂阿道夫的演员转身成为一位和政权同样步入暮年,绵里藏针的老爷子。我突然又开启了脑洞:我们的“皇帝”专业户,会不会有一天,也能饰演一位大厦将倾,廉颇未老的党员。

3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以小见大的意图感受到了,但是呈现方式隐晦,很多部分对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观众太过不友好。

38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D+/ 空间内散漫对话的人物塑造与零配乐处理始终维系着冷峻压抑的气氛,但是过分的零碎也使得影片的思绪停留于极为浅薄的追怀与反思。首尾呼应且符码遍布的剧本匠气颇浓,却没能承担起应有的宏大命题而始终在狭隘的家族层面兜兜转转。作为后社会主义电影提供给观众的讨论空间可能还不如《芳华》。

4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德国电影节只看了四部,这是最爱的一部。就是冲着甘茨的演技而去的,非常完美。很想重温一下原著。一场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老战士的生日宴,一个大家庭,折射了东德复杂的过去。没有控诉和批判,只有对逝去岁月的温情,平和,有点幽默,又有点忧伤。参加完导演的交流会,到家已经很晚,难忘的夜晚。

44分钟前
  • 麦田圈212
  • 力荐

快进,十分钟掠过!

45分钟前
  • 老羊
  • 还行

前一秒还想下毒毒死他,后一秒又忍不住去到他的房间看他没喝毒药才放下心来,握住他的手。/一年后,那个逃去西德以为再不会团圆的人回来了,在家的妈妈却因酗酒死去了。/以为出个门就迷路回不了家的老奶奶,不久后却走了最远的路,回到了她遥远的苏联故乡……

50分钟前
  • 惘然
  • 力荐

没好好看……最后墓地上女子的照片是谁&……

51分钟前
  • 听霜书生
  • 还行

聚焦于东德一位共产主义革命英雄九十岁生日宴会时的人和事,勾勒出一幅反映民主德国垮台前夕关于家庭和社会的众生相,让观众得以窥视那个特殊年代社会上层阶级老中青三代对于未来所饱含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情感,并体味到导演对于逝去岁月的那种批判与缅怀、伤感与希望、爱与恨交织的暧昧态度。(74)

56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