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HD中字

主演:蝉鸣知了,麦考伊,夏永尧,范文俊,徐冠丰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7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8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9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不如,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我们再谈电影

电影在实践中崇高,在时间的拷问下伟大

电影艺术的未来属于那些孤独的年轻人, 他们哪怕只剩下一个子儿也要拍片, 他们蔑视职业圈的一切陈规陋俗。 ——罗伯特·布列松
不管人们承认与否,晨风就是那个孤独的年轻人

对,《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这部电影的片名有些奇怪、也有些愤世嫉俗,在某些人看来还有些装X,但我看过之后心里却有些复杂与神伤。

一般观众而言,这部电影很容易引起骂点,因为他是隐喻的、自洽的、不迎合的、甚至是有过多哲学和文学性的。

并不算及格的豆瓣评分

很多观众由于不完全理解一部电影创作过程和表达目的,就会产生单一且利己的判断,就是:视听上好不好,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不是迎合我这个花费时间成本的人。

一个受众接受困难、觉得自己的认知被冒犯、打破固有的欣赏习惯,都会产生要大骂一场不吐不快的冲动。绘画、音乐、雕塑、电影等等都是这样。

但对于电影艺术创作者来说,或者是一个迷影的沉沦者来说,这部电影又是能产生共鸣和共情的。

《擦...》是怎么来的

《擦…》讲述的是晨风作为一个落魄的电影导演,费尽心力推销着自己用5年时间酝酿的电影剧本和构想,期间遇到过很多的投资者,但都无疾而终,晨风在心里一遍遍骂着这个畸形“电影盛世”的同时,一边降低了自己的梦想门槛,与自己慢慢和解。

男主角&导演&满腹经纶的念白

片中的男主角晨风,就是本片导演陈锋,他在这部电影中出演了自己。所以,这部电影是一个导演的自我告白,也是陈锋意识和身体的一部分。在片中,他拿着烛火,用这部电影完成了自己对偶像——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献祭。

5年前的《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Demo》

在这部长片处女作之前,陈锋曾在2015年制作了一部《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Demo》的短视频,作为自己同名电影长片的商业计划书,也作为一个独立短视频作品,得到了某平台和一些影评人的推举,也在当时得到了很多网民的期待。

《擦...》是怎么没的

但晨风没有得到预想中的资金支持。一切如石沉大海。

在2015年高速发展的中国银幕下,少有人看得上一部投资200万的电影,因为陈锋不算圈里人,既没有经过学院式的电影教育,也没有行业内的人脉关系。他是个完全靠对电影热爱自学而成的民间导演。这没有错,也非行业里的形单影只,但就成了项目推进的桎梏。

导演在4月17日免费放出资源

一晃五年过去,在今年的疫情中,曾经的“电影盛世”被一举击败,在影视圈一片悄无声息的荒芜之中,陈锋免费放出了《擦…》的影片资源,以“晨风”的遭遇饲迷影之人,也用免费传播的行为践行了自己“用燃烧的头颅照亮希望”的理想。

影片中为拍摄资金奔波的晨风,就是导演陈锋在这五年来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独立电影圈之中,这些怀着赤子之心的工作者们的图景。

这不是发生在上海的纪录片,是正经剧情片

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它就是剧情片,虽然拍摄不算精致,同时融入了导演自己的真实经历,但并不是对现实的记录。用心阅读电影的观众,都能分辨出现实和虚构的区别。

《擦...》在替谁说话?

不可否认,片子不算成熟,有什么缺点导演自己也很清楚。但同时也足够自圆其说。

寻求投资的过程中,晨风遇到很多投资人,而这些投资人无不被塑造成垂涎于女演员的“绅士”,试图巧夺项目为己有的“笑面虎”,愚昧外行的网大团队,看中资本运作但无视电影本身的金融公司,等等。他的朋友描绘了彼时影视圈的现状,你要做一个好的销售,要投其所好,会忽悠,老板不会听你的梦,只想知道你能带来多少回报。

晨风用理想主义和迷影观念面对投资人

即便现在,影视圈也是投资圈的一种,投资和电影无法彻底割裂。晨风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符号,很抗拒,始终不能接受电影不被完全尊重的事实。

晨风,或者说现实中的陈锋,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一个制片人来帮他运作项目,这是国内独立导演的一个普遍困境,他们只能自己身兼数职,既要做导演、演员、摄影、剪辑、后期,还要有足够的阿谀和迎合来为自己的资金找出路。出于面向独立电影制片工作团队的缺失,这是现状落魄且畸形的。

晨风的个性,凸显导演谈业务的劣势

令人遗憾的是,人们经常把娱乐圈和电影圈混为一谈,拍电影、演电影、制作电影的人,永远都被描述成挥金如土、声色犬马的一群堕落之徒。不否认有这种可能性,但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害群之马,都有不敬业之人存在,也同样都有真正专注和怀揣理想的人,电影圈也一样,并无区别。

而追逐电影的人,更是有着靠爱发电的“良好”素养,并不会完全的受制于名利,更多的是靠一种对行业的热爱和奉献,在尽自己的一份力。不管是创作上游,还是院线下游,都有这样的一种氛围。否则某些导演也就不会落泪台上,某些打工者也不会在行业因疫情不能正常运转的窘境下,不离不弃不肯转行。

任何导演本质上都是热爱生活的偷窥者,没什么可辩驳的

晨风/陈锋的两极评价

电影有争议某种意义上是好事,至少证明了一部作品的价值,总比在沉默中灭亡要好。

骂这部电影的观众,无非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晨风一直为资金奔波,5年什么也没做成,还欠了一屁股债,透支了6张信用卡、8个借贷app。所以他就是个自以为是的傻X。没有正经作品,电影拍得不怎么样,还想要200万的投资,是天方夜谭。

不专业的晨风面对的是各种不专业的投资者

事实也许是这样,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且不论晨风这五年都是靠什么来生存的,200万对一部希望能追求一点点美术和视觉效果的电影来说,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很正常,普通观众对电影的成本没有概念,现在网大都要40万起步,连一千万成本的大银幕电影在电影院的排片都没有竞争力,200万预算的电影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个钱对投资者来说是小意思,但问题就在于艺术电影他们都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海外和网络发行,更无法用庸俗社会学和数据去分析,这个电影挣不挣钱。所以项目不成,也是必然,晨风没有遇上对的人。

资本运作的失败产品《阿修罗》(2018)

2019年之前,大家都在仿照好莱坞的模式操作,加大预算,加大流量明星的比重,加大投资额,试图赚“大钱”。典型的失败案例如2018年的《阿修罗》,预算7.5亿,并没有大导演大编剧来背书,硬是靠着制片人的一腔忽悠,搞来了千人团队和好莱坞技术。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依然是个成型的电影项目。

虽然大银幕电影的技术指标可高可低,但绝不可以用拍抖音、短视频的思考方式来拍电影。

晨风不是啥也没干,他也能拍广告,接乱七八糟的活儿,来生活,来还账。他不是个只会吹牛的懦夫,只不过自诩为一个有金棕榈包袱的导演,确实会招黑。我和我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有类似的境遇。不成功便成扶不起的阿斗,很多时候只能沉默。

隐形的翅膀是用来践行的,不是用来意淫的

这又有什么呢,谁不是在挣扎中生活吗,只不过有梦想的人,总会被没有的人羡慕嫉妒恨,他们看不惯你比他们多长一双未发育的翅膀,觉得那是畸形的特征,需要被切除,殊不知人是不同的,不然,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缘何催人泪点?同样的道理放到电影里就不行了呢?

很多人评价说他没有才华,凭什么在电影中这么把自己吹爆。

陈锋当然有才华,至少比那些动口不动手的人有才华的多。

晨风的信仰,烛光与打字机,剧本与塔可夫斯基

他已经出版过三本小说,也拍过两部短片,还凭借短片《入画》(2011年)入围豆瓣鑫像奖年度容易忽视佳作、纽约数码短片展、(北京)新人电影节、法国昂热电影节、奥地利国际短片电影节等,短片竞赛。《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也入选第13届FIRST青年影展,第19届南方影展。

虽然很难讲陈锋是否能够功成名就,但这并不是无病呻吟。

电影就是梦,梦到电影一点也不值得被耻笑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晨风太自大,说自己是电影之子,是电影信徒,痴迷塔可夫斯基和一众影史大咖。

这其实是导演的自我嘲讽,只不过没有用喜剧的方式表现罢了。观众看不出来,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导演狂妄。但也不怪观众。毕竟电影在观众眼里必须是大众的,没有学习成本的,若因为没有研习过、思考过造成不理解,那就你是不对。

人们始终对电影有偏见,被乡土性的权力结构绑架了观念,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早有论述。人们忽视了电影的艺术属性,依然认为电影一定要娱乐、必须要娱乐、娱乐至死。画家可以自恋,音乐家可以自恋,文学家可以自恋,但导演就是不能。

晨风的困境都写在了屏幕上

《擦...》要擦的是面镜子

没有一个艺术家是不自恋的。不自恋的不叫艺术家,叫工作者。

抛开陈锋的态度,从影片本身来看,实际上他设置了两层叙事,一个是开头和结尾的当下现实,也就是晨风找到自己的朋友,陈述自己这些年的构思,抽烟的时候打不着火,朋友告诉他不如加一块钱买个防风打火机,到此为止。再转到结尾前,他又在朋友那里继续陈述想法,告诉朋友我就是不愿用防风的打火机,打算用30万来实现自己的电影,妥协了、推翻了自己之前因自大的遭遇。

对于纠结于叙事和三观的朋友,这还不够么?这部电影既没有道德前提的偏差,也没有体裁上的政治错误,喷点在哪里呢。我都替导演可怜而不平。

蒙德里安、小津安二郎、安德烈巴赞、bohem薄荷是安慰剂

所以陈锋没有回应电影局于这部电影的修改意见,放弃了龙标。他依旧想把电影还给电影,这样的执迷,和常人眼里的不悟,电影给陈锋的温暖,以及陈锋给我的温暖,让我一度几乎落泪,也让我在社交的隔绝中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情节中的这一头一尾间,都是这五年来,他遇到的挫折和彷徨。所以,才会有那些招黑的辞藻、自呓、痛骂、争执、自恋,这些都是陈锋的成长历程和生命符号,不是他在这部电影里要表达的终点。但那团理想的火焰并不会因此熄灭。

所以,晨风最后不得已,只能求助家人,想用奶奶的房子抵押借钱来完成这部电影,虽然父母默许了,但依然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

这句评价倒是中肯

我们看到的电影结局,是这部梦想中的电影无疾而终。但这部《擦…》像一面镜子一样被完成了,也就是观众现在看到的这部电影。这是种电影结构,也是种充满迷惑性的视听装置。

擦是面对镜子的行为。

镜子里有塔可夫斯基,有乡愁。乡愁里有霞飞路。霞飞路边有部20万字的剧本。

观者都在这句矫情的片名下,被考验着;考验能不能理解这篇“阅读理解题”,想让你回答什么,你回答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昭然若揭,许多既得知识者被侵犯了。老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管天赋异禀还是愚钝如泥,电影观众当然也有素养高低之分别。

希望这大话不是空话、梦话、假话

谁是道貌岸然者?

读过《雕刻时光》的朋友,你一定记得给塔可夫斯基写信的俄罗斯观众,是如何审慎向他提问的。

我不敢确定,如果塔老师能活在当代,是否会被“网络智人”臭骂成“没有故事、情节平淡、自我陶醉”,而布列松会被说成“不懂叙事、不懂表演、装X”。

《擦…》不是娱乐商品,也不是类型电影,而是作者电影。它完成了导演的自我表达和实验目的。也通过古典的、电影式的哲学理念,不自觉地筛选了电影受众。

不求满腹经纶,但求玉碎瓦全

正如片中,与晨风开会的网大团队中两个编剧一样,他们自信地批判着晨风的不自量力,却不知道奥斯卡之外还有金棕榈;分不清王家卫和侯孝贤,却只知道穿越剧。

到底谁是道貌岸然者?

当静物代替了听众,坐塌竖起了耳朵,导演万岁的梦想才脱口而出。

当艺术阵地一个个的失守,电影应该被还给电影。

相比而言,陈锋是坚强而现实的,胡波是脆弱而理想的,毕赣则是恰当而幸运的。

也许,晨风再帅一点就好了。

end.

 2 ) 这部电影的短评让我对电影感到绝望

这部电影来来回回看了几次,也看过2015年的Demo版,我虽然到底是看过一些电影,但我一直不敢写评论或者说长评,感觉一个画画的人评论电影怎么都没法客观且专业,或是不信任自己主观臆断,又或是有些妄自菲薄的担心,害怕自己的断言得罪了未来的自己。

但在这部电影下的短评里,这些我所惧怕的一一出现,连绵不绝。

这部电影没让我对电影有任何绝望,毕竟几乎所有行业现今几乎都有如此相似之处,但今天翻了一圈评论,却绝望的很。

——“这一部电影是一部vlog,不是电影;导演是白痴;导演才华不够;机位不动所以不够专业”。

这些在我看来愚蠢的论调再伴随着跟风的一星二星打分让我这个外行都难免心凉。不禁疑问,难道现在的网友已经有权利随意辱骂一位导演了?已经有资格评判一部电影是否专业?甚至已经能定义什么是电影什么不是电影了?和电影里的种种一样,都是当惯了上帝做不回人,吃惯了狗屎爱上了粪。

这部电影里有句台词是:“真正的电影不被珍视和尊重。” 在这些短评里,表现的“何止如此”和“更有甚者”。看来不止是真正的电影,电影本身,以至于vlog、短视频,所有通过时间与画面作为载体向人们传达思想的,可能都不被珍视和尊重了。

我还看到一条评论,大体意思是导演想写日记干嘛拍成电影,干嘛不用纸和笔?一星。

还有个用两倍速看电影的自我感觉却出奇的好。

这些东西,呵呵。

而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好像本就知道这些短评里会说什么一样,把所有的回复都写在了电影里了,一一对应,不信你再去看一遍。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是拍错了,只拍了投资人、网红、富二代等等,说他们的种种问题,可唯独忘记了观众。忘记了欣然迎接着越来越差的时代,并且在愉快的“自由发声”中被时代同化的那些观众。

看了这些短评,我深感到2020年远不如2015年,却对未来来说又可能是最好的一年的那种绝望。

 3 ) 把电影还给电影

不久前有个纪录片导演把自己的电影资源发布在网上免费给大家看,引起不少的转发和议论。因为不准备过审的关系,其实早就有把自己的电影,长片处女作《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以免费下载的形式发在网上的想法,只是当时还没想明白发布的同时,自己该为自己电影最后做点什么,是写篇影评就电影本身说点什么,还是托几个熟人影评人转发转发资源,还是别的怎样。

最后决定整这些有的没的还不如借这个契机说下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毕竟内心真实想法这东西,不太有机会被允许说。


Demo

很早就想拍《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2015年的时候是憋急了,输出了个24分钟纯制作的同名电影demo,即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demo,作为短片入了些影展,爱奇艺还首页独家推送了一个半月,当然也有很多圈内大V的转发,在当时还是有点流量。

当年就有很多网友给我留言。现在距离当年已近5年了吧。电影去年入围了影展,就有当年的网友给我私信什么时候能看到擦,说15年看demo的时候还是大二,现在转眼工作都一年了。转而就想起当年demo时私信我说这个世界笑贫不笑娼做夜场的妹子,看了下她已经3年多没更新了。不知道她现在如何。时间有时候真是残忍。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私信,大多是关于何时可以看到长片《擦》的。其实甄选了很多当年网上给我demo的留言评价出现在长片里,不知他们看到这份迟来的爱面对回忆是何感想。总之对于demo时那批想看长片的观众,一直是有心存亏欠与无奈交织的复杂情绪的。尽管当年众筹的款目未满早已退还。

从demo到长片,自己有写过这样的一段呓语:你看,大佛不也是花了3年时间由短变长plus,才在人性探究的黑白宇宙里染上点色。


坦白地讲,电影大半年来遇到的不开心的人事,一半来于影展,一半来于审查。

影展

国内的某影展,让我有了两次递片两次被影展负责人亲自电话我跟我讲我的片子争议很大所以要来问问我情况的经历。

一次是15年擦demo,电话里我说片子和爱奇艺签了协议,后来demo也没有入围短片竞赛。

一次是19年擦长片,当天是初审会议说因为就我的片子讨论了四小时不下天都要黑了,问我看过我片子的人是如何评价的云云,其实我有请蛮多朋友来我家看过电影,他们看完的评价都有一一写进电脑文档里,只是此文篇幅有限如有必要贴出我将另起一篇。

最后去了竞赛外的另一个单元,关于此事我是至今还纠结和没有想明白的。后来我才知当时有位初审,我与他其实并不相识,但他不惜得罪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也不惜耽误整个初审会议时间流程就我片子据理力争了4小时不下。

坦白的说,就我自己而言,我自己认知范围内觉得对的严肃的事,我会坚持和力争,但最多说两句就完了,最多最多也就争三个路口(有过的历经,也就是为自己的电影),不会冒众人之大不韪,替一个不认识的人与自己不想干的事争4小时还不放。尽管如我先前所说大半年来因为电影遇到太多糟糕的人事。但越是如此,越是让我珍视这些生命之中宝贵的人。人家本没有必要这么做。

尽管我内心一直是坚持“电影不该被这么对待”。但是最后我还是决定去影展,原因就是去见见他。所以,在此,我要特意再次感谢他,真心诚意的。

另外就是海外的某影展,写来的长长的邮件,满满的赤忱和感动。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影展,太多的影展就像在做商务伴游,但就有的字字句句事关“电影”,虽这里不能提及再多,但永不会忘。承蒙错爱,荣幸感激。

然后再就是台北的邮件,对于去年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2019影展进一轮的确认。也是让人内心很是焦灼,邮件我回了16字:心虽向往,身不能至。愧对电影,万分抱歉。


审查

事实上从19年的十月过后,我开始凭着对自己电影本身所表达的自信(因为我确定我电影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问题)开始往返于上海电影局尝试过审,换来的是一次次转达的十条又十条的修改意见。倒不是意见数量的关系,而是修改意见之荒诞。我知如此简单描述缺乏理据,但此文篇幅有限,如有必要就审查修改意见之详细作陈述,另起篇幅。

我嘴上虽然答应着改改改是是是,内心其实是接受无能的。

我的电影,完完全全的独立制作,全部的电影拍摄制作资金都是我贷款来的。如需证明我可以另起一篇贴出所有贷款的截图。

不会忘记,凌晨5点独自一人收拾器材,搬运魔术腿脚架灯架道具穿越淮海路;从楼梯摔下落地前脑子里想的是电影还没拍完自己不能瘸,爬起后自己将伤口一一处理;电影剪完后,每个月等来的不是电影节入围通知,如期而至的只有一家家的信用卡账单和贷款app的信息提示。

我豆瓣标注了近三千部已看电影,可以说我的观影都是通过看下载电影构成的。但自己的电影,我有看过3次DCP影院,大银幕的观感体验和仪式感,以及情感体验确实不是显示器能给予的。

可是但凡我要是能够说服自己,背离自己的初衷,背离电影,接受撒旦的交换条件,接受修改,你以为我愿意负债前行,不愿意自己的电影上大银幕吗?

帮我做字幕和特效的女大学生去哥大(洪尚秀母校那哥)读研前给我写了篇长长的文字,大致意思是我的电影深深地影响了她,无形中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原本她大四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她坚定地认为我的电影应该被更多爱电影的人看到云云,我则和她开玩笑说走马观花的薄情年代有话微信语音条说,千万别写书信车马慢,读起来太厚重。

也许会有许多人问为什么会有导演把自己的片子放网上免费给大家看,放在爱奇艺付费点播不好吗?爱奇艺从2019年初开始电影长片网络发行也需要龙标即上映许可证,即需要过审。其实我的电影爱奇艺在影展期间看过后就有意收入,并早早对电影作了评估,很高的评价,并一直在我电影过审中提供解疑和帮助,在这里也感谢他们。

也有建议让我在片源结尾放二维码的,打赏之类的。我是觉得,电影是有尊严的。一部好的电影十年几十年后依然被观看,我相信我的电影是,所以时间量度就不该是当下每个过不去的瞬息。

倒是那种“澳门新葡京娱乐城美女荷官在线发牌”滚动上条,哪怕泳装发牌视频被插入三次的说实话我并不介意。但是电影作品本身的删减阉割我是接受不了的。

也不要说什么上传Vimeo、亚马逊、Youtube付费分账,你需要有美国的税号和相关账户,才能暗度陈仓。

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当你完成了你所要呈现的电影,并且完成得很好,但是你不愿意接受审查,作按照他们意见的删减,那你就无路可走。

很多朋友都用诸如“曲线救国”的一套说辞苦口婆心地劝过我,大致让我顺着审查修改,最少上爱奇艺付费点播回个本不用继续利滚利的负债下去,留得青山在。

近日看到一篇叫娄烨的访谈,叫“用电影抵抗空间记忆的消失”的公众号文。

《今天》:还得戴着镣铐跳舞。
娄烨:我是反对这个说法的,这是一个什么词?我不觉得这是一个犬儒之词,这是一个自嘲,因为你不敢戴镣铐,然后你又不敢尽情地跳舞,于是乎你发明了一个词是戴着镣铐跳舞,你认为这样既高于戴着镣铐的人,又高于跳舞的人。这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这是你自己骗自己。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表演性,戴着镣铐跳舞,你是要显示什么呢?跳舞给谁看呢?对我来说,戴着镣铐跳舞,就是你失去了跳舞的快乐,也失去了面对镣铐的沉重和尊严。我觉得这是你自己骗自己。很难接受这个说法。

对此,我是深深认同的。

有时想想现世真的是欠电影一个公道。

有人觉得钱重要,有人觉得电影重要,有人觉得值得,有人觉得不值得。 简单点也蛮好,不用去想什么游戏规则、宣发物料、谁来背书、还有什么可怕的直播带货。电影就是电影。

还好自己电影版权100%是自己的,免费上传就上传了,不用和谁商量。不瞒相说,因为电影的关系,我曾幻想过无数次自己出台的情形,都是地毯鲜花的那种,但万万没想到自甘落得免费出台。

有太多版权不在自己手里的导演,陪着资方在等,等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有人上岸了,也有人在八仙过海。有人在等上档,有人在等坏境回春变好。昨天看到微博热搜,2020已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

一场疫情,电影院关门,海外影展停摆。国内导演们集体失声,只有一只知了在蝉鸣。

我反正是不等了,也不相信了。就像我电影里的读白:身在门外,罗生门外,为阿修罗。念什么都被讹作是脱否。久了,你就不会再愿去立地成佛。在我看来那个“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就是BAT说要取代传统电影,赶超美国银幕数要霸屏宇宙那会,也就是行业的傻逼们一会追ip、一会追Vr、一会追直播、一会追一带一路、一会追科幻的那个年代。好多人赶上了那个好时代。

繁花落尽,会有后来人。总有人会在黑暗中手持烛火。很喜欢网上的一句话,若路上没有灯,就点燃自己的头颅。是啊,在光明和正义都还未来到前,站街的人需要先点燃自己的头颅。行文到此处,总觉得有点像网络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出现在钟孟宏的电影里。

我知道这篇文章会得罪些人,活这么大,我一直不明白说真话有什么错。但好像我封口不说这些,你们就会喜欢我和我的电影似的。

这不是一篇电影宣发通稿,也不是电影上书,它只是一个导演发自己电影资源时,内心真实想说的一些话。本文摒弃了平日里行文阴柔娇作,尽量不沉溺自渎在无用的辞藻之中,只作真实内心想法之陈述。都是大白话。何况这里说得再华丽牛逼,只能说明电影说得可以,不能证明拍的如何。还是请大家免费下载观看吧。《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是一部拍电影的电影,我的态度其实都已经在电影里了。

本人清楚明白以上之表达,愿意对自己的说话负责。差点忘了还有说话的权利。借着免费扔自己电影资源的底气。


蝉鸣知了

2020-4-16

 4 ) 它有独具一格的“井下美学”,就凭这点,它就是优秀电影。

一部很棒的电影,非常喜欢。虽然它有自传体“自恋”的通病,但它非常独特,有少年愤怒般的赤诚,有强悍的生命张力,更有独具一格的“井下美学”。

1.强悍的生命力。

即使低贱如“狗”,最后也绝不妥协,反抗就是成功。主人公最后还做成了,在灵魂将要溺亡之际,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而生活中大部分人在二十多岁就死了,只是七八十才埋了。

2.独具一格的“井下美学”

一直因缺钱与“老电影观念”被困在电影planA中,最后因没钱、对恶臭环境的报复、对逼仄命运的抗争与纯粹的艺术冲动,选择了planB。 现实因素启发了作者坐井观天的拍法,这种形式又与电影的表达相契合,足够自洽,自成一体。“坐井观天”式的视角,既是对阶层、制作与生活等等壁垒的写实,又是隐喻;章节式叙事,有力编织了各个形形色色的人物;人物间各种“错位”式对话,人物对位镜头、对话中插楼梯等各种空镜头,展现了对话的错位,尴尬地想逃离现场。

3.自传体创作的通病——自恋自怜。所以,对自我剖析要再袒露,对他人洞察要再深刻。

1)人人有恶,人人有罪,创作者也不例外,创作者要在作品中真诚的袒露自己乖张与残缺,方能实现自我救赎。男主逼逼叨叨,怨天尤人,不管妥协,不断一无所有,有环境的问题,也有他的不够“会来事儿”,如何批判这种会来事儿呢?我也不知道。比较感动的是最后回家要钱,母亲哭了,镜头拍了他走后的椅子,男主对“啃老”有愧疚。

2)真正的信仰是在质疑中完成的。其实电影一直有一条暗线,男主与自己对电影信仰的质疑的斗争。作者不断引用电影名人名言为电影理想正名,这些行为潜意识里暴露了对自我电影才华的质疑。如果能把这种“自我质疑”用有冲突的内心戏呈现出来,那电影的艺术性将会大大提升。作者总在鄙视别人,但创作者最大的敌人一定是自己,不论拍与不拍,他都要说服自己。

3)创作者无法对他人进行全景式的展现,但创作者应该尽力去以小见大的全景式展现他人,这是对艺术的允诺和责任。人人都很可耻,人人都卑鄙,但人人又都很可怜,不可能只看一面。但是揭露的程度有多深,因创作者功力不同而不同。

4.又想起了文艺青年自传体电影杰作——努里·比格·锡兰的《野梨树》,真是值得学习的好电影。

 5 ) 只有白痴才会在电影里写日记

先用尊敬的前苏联伟大的塔可夫斯基导演的一段话镇楼:

“没有什么比「寻求」更不适用于艺术了,它掩饰了无能、内在的空虚、缺乏真正的创作意识以及卑贱的虚荣。「一个正在寻找的艺术家」——这些字眼只能作为半吊子的人接受劣作的掩饰。”

当你拍了一个像Vlog一样的纪录片时,就别再拿着它当电影宣传。

关于讲述导演拍电影的故事,我只觉得《灾难艺术家》讲好了。本片着重点是陈导找投资的故事,并掺杂他个人找不到投资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不理解和吐槽,没有全面调查的深度,不像电影简介写得那么高大上。

只有白痴才会把日记本上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用摄像机再写一遍。如果认为电影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临摹,不必设计桥段,也不必设计对白,作者的创作意图就能自然呈现在影片里——那恐怕电影的门槛也太低了,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就已经把电影艺术和文学艺术混在了一起。想写日记就好好用笔,想拍电影就别拿笔拍东西。一个人的日记写得好不好不是看他自己在日记本上掉了多少泪,而是读到这本日记的人掉了多少。

“操·他·妈艺术哪有那么多伟大的创作初衷,和为了表达什么什么,那都是后来展开,或者杜撰附会才有的事。所谓艺术,就是当天我很下流,又单纯地看到楼下两个姑娘走过,觉得这个画面很美,很吸引我,然后想拍一部电影。”(来自电影开头)

这话我震惊了,原来凭一个场景,一个瞬间的情绪竟然也够填充一部电影了。后来我才知道,哦,原来开头这个灵光一现的瞬间的作用就是在街边和刘阳聊天的镜头。又嘲讽像刘阳这样的人都能拉到投资——然而陈大导演自己在和刘阳谈投资时,主动暗示刘总自己手里有女演员的资料,什么20多个女角色云云。后来谈崩了,打电话的时候反倒吐槽刘总急着要看“ 傻逼女演员的ppt ”,excuse me?

陈导果然在电话里给刘阳硬上了一课。

作为一个导演,本身就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便不懂投资也应该具有与之交往的能力。动不动骂别人傻逼不懂你,面对他人对剧本的质疑,永远是拿其他成功电影举例,洋洋洒洒堆砌一大堆辞藻,什么镜头只分讨巧不讨巧,王家卫怎么拍,北野武怎么拍,人物边走边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怎么拍,从不试图用自己的独特艺术理解来让人信服。

陈导:“因为你是导演,所以可以被原谅。” 自己的电影被甲方以不赚钱拒绝投资,就想象对方跪在地上喊自己电影名字,啧啧。别忘了塔可夫斯基还说了一句话,“导演拥有的权力可能使他萌生幻觉,自以为是无所不能造物主,由于他的职业便有着各种重大的诱惑,往往使他身入歧途无法自拔。” 在30多岁的年轻人——陈大导演的幻觉里,要么你必须尊重我的想法,要么我对电影的认知你不懂。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典型文青,嘴上头头是道,热衷于用电影给人上课,整段影像都是作者,作者,作者,何不直接把自己塞进摄像机里呢? 诚如歌德所言,如果你想得到睿智的回答,你必须提出睿智的问题。他指责别人群魔乱舞、把电影当娱乐,但是在这个纪录片里,我们发现他之所以吃闭门羹,除了自己写的BP(商业策划书)不够专业之外,和艺术电影本来就不赚钱的固有品质也有关系。疯狂骂投资方唯利是图我也笑了,陈大导演该不会以为电影是慈善事业吧?

像陈大导演这样絮絮叨叨,企图把一整套文学理念摁进电影,还在片尾对观众进行长达20分钟说教,更擅长的可能是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吧~

 6 ) 有人说,打击一个人的梦想和评价一个人的梦都是卑劣的表现

我不想去聊这个片子的内容,不管是电影批评的角度还是影迷情怀的角度。

当然,在我认真的看完整部电影以及看了导演的所有自述之后,我觉得任何批评和夸奖对导演都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他的自我沉湎已经是经历过谦卑,认可,否定,自卑,不服,自傲,自我怜惜的所有阶段了。他已经为自己所能得到的一切都做好了心里的准备,我佩服这种孤勇的气度。

影片中罗列了一批卑劣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概念一再中伤者导演的情怀,没错,我也遇到过无数次,这且算是一个年轻导演的自我修行的上半部,那我来给导演说说下半部。

你把你的撕心裂肺抛之于众,颇有一副壮士割腕宁死不屈的感觉。接下来,你会面对以下三类人:

1,无情的告诉你,这个世界不美好是真,这部影片没有体现出你的半点儿天赋也是真;

2,加油吧!带着我们所有人的梦想,继续下一部;

3,我们有空约着喝个茶,我很想认识你。

第一种人主要以两类人为主:纯粹的影迷和有自我要求的电影从业者;

第二种人也以两类人为主:善良的折衷主义者和平庸的电影从业者;

第三类人最有趣,他们可能是电影学者,中国互联网时代诞生的电影评论员,自我陶醉于理想主义的伪理想主义者等。

这三类人里,第一类最为讨厌,因为他们无情的打击着一个年轻人的梦想,卑劣之极;第二类最为无情,他们用饱富深情的自我感动去营造了一个有梦就会实现的假象;第三类人最为可怕,因为他们会让你觉得你与成功只有一线之隔。

你会屏蔽第一类人的所有信息,这毫无意外,这是人性;你会感激第二类人的感动身受,这是善良对善良的回应;你会激动的与第三类人交换信息,并且怀着巨大的希望与他们交流着你的理念,你的故事,你的计划,他们会奉承你,会认可你,会鼓励你,但话题永远在谈到物质支持的时候不欢而散,那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世上恐怕除了深爱着你并无条件支持你的父母以外的每个人,都无比的卑鄙无耻下流傻逼。

有人说,中国独立电影是被资本破坏了,但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资本游戏。

爱迪生是个发明家,他在电影史上最大的成功却是推进了电影第一个反垄断条例。

有人说,那个中国青年导演(出于尊重,我在此隐去导演的名字)已经用死亡来为中国独立电影吹响了反抗的号角,但不能否认的是,正是这个事故,导致那部片子本身被赋予了原有影像之外的灵韵。

中国人看电影太复杂了,他们总是被电影之外的东西所影响,他们不是用审美评价一部电影,而是用一部电影去推崇自己的道德品质的崇高与牛逼。

最后,你看,我也十分卑劣,因为对外写了个评论,所以我把最初的一星改成了两星。不是因为别的,只是觉得另外一个星是祭给自己的善良而已。

 短评

我笑伤了 类型上不加喜剧吗 有理解但惊讶导演怎么会把内心想法这样和盘托出 完全是“擦一擦我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还有什么影评能抵上这样躺平任嘲的自我解剖//赤诚 愚蠢 一根筋 不专业 自视甚高 顾影自怜 蔑视他人 嘲笑艺术电影之外的一切 沉重的金棕榈包袱 和永远筹不到的资金 这些都眼熟得不行//拍电影太难了且满腹光影视听经论百无一用 确实好气又好笑可怜又可悲 太难过了导演//观影太多看书太少//其实是我能活下去我的电影才能活下去 也总觉得我会陷落到这样没有出路的终极迷宫里 并且对此刻的自己毫无信心//只是迷影也挺好的//说是作者属性的《逐梦演艺圈》挺对的

4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没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这片,看到最后还真踏马有点感动,甚至做出了点卞之琳《断章》的诗意。不觉得是行为艺术,也不觉得粗制滥造,肯定有一部分猎奇元素,但也没有在讽刺或抨击电影节体系。是绝对经不起拉片的电影,毛边海了去了,但是听导演在片中讲话,还是有好多瞬间被情感充盈。那种感动是对电影的狂热,是《艾德伍德》或者《灾难艺术家》。但身在其中的蝉鸣知了,拍出的显然是《忽男忽女》或者《房间》。影迷之上,工业之下,一个普通导演,一个自以为是但可能没有才华的导演,是如何坚持完成这件事的——不管成没成,这事儿听起来就挺牛逼的。那些尴尬的自吹自擂和自鸣得意,最后慢慢在电影之子到电影外围的自嘲中被消解。一部献给影迷更献给自己的处女作,谁又不是这样傻逼呵呵地爱着电影呢?

7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祝电影之子早日手捧金棕榈

8分钟前
  • 乐高本高
  • 还行

整体看了以后感觉还是比较差,毫无电影感,也说不上是电影,恶搞也不专业,就是一堆矫情事和矫情话,我觉得这种片子拍最多5万,其他钱到底花在哪了,很让人迷惑。主人公也是这个畸形行业浪潮的畸形产物,出口就开始装逼,有点不尊重女性,各种看就异性就春心荡漾,还当创作灵感,还把女性用做交易资源,实在是恶臭。电影是奢侈的艺术,别人不会为你的伪艺术买单,你知道大师不代表你就是大师,你只是附庸风雅的跟风狗🐶。空洞,讽刺流于表面,流水账,但还是体谅导演的不容易。

10分钟前
  • 河堤上的卡夫卡
  • 较差

纠正导演几个错误读音:沧海一粟(音素),不是粒。句读(音逗),不是毒。嘈嘈(音曹)切切,不是造。有点黑色幽默,有点荒诞,这是既是盛世,又是“盛世”。一个人不应该想太多,拍电影就拍电影。道不同本来就不相为谋,做了妓女就不要想着立贞节牌坊。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

15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还行

大一学生作业的视听语言能力和剧作能力,频频出错的迷影梗,这些都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17分钟前
  • 冯凝
  • 还行

认真就输了。整部电影如果采用反讽的姿态,可以加五颗星。

21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不耐到同情。前一个小时,心想又是年轻电影人面对“艺术vs商业”的陈词滥调,充斥着小资文青的清高和感叹,对互联网和网红的不屑,仿佛看到伊能静在夜总会读张爱玲,看见谁都觉得是俗人。看到后半,转念很同情。很多人的怀才不遇,可能是无才可遇。这片子是绝大多数挣扎却平庸的电影青年发泄出口,他们从学院毕业,受到各国新浪潮的感动,将戈达尔和塔可夫斯基视为明灯,满脑子“电影是24格真理”,意图成为中国的xxx,化身中国电影美学的一阵新风。自诩蒙尘明珠,却不自觉被电影节逻辑所裹挟。哀叹生不逢时,渴望完全自由表达,又对所处创作环境感到压抑。整部片满满抑郁不得志,到处都是“明明我比这些人更明白电影是什么”。那自己对电影表达的思考呢。对了,阿巴斯也是拍了100多部广告片后受到赏识的,才真正踏入伊朗电影界的。

25分钟前
  • 真理洒落
  • 较差

“我?我不是电影工作者,也不是电影从业者,我是电影之子。”“傻逼。”

29分钟前
  • 无极乌龙
  • 还行

昨才看完上海蝉鸣知了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查看了豆瓣评分才5.9分,很意外,不至于这么低,我打 7.5分。片子很多方面比我厉害,比如台词功底,节奏把控,声音和摄影不用说,我片子太粗糙。观众看一个片子的评论和反馈常根据自己口味,成长背景,从事行业等相关,题材可能不如我片子讨巧。我个人觉得观赏性很强,可能本片道出近几年电影行业现状和生态,这也有可能跟我曾拍过一部剧情片《矮婆》,遭遇了部分跟本片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所以很有共鸣。

32分钟前
  • 蒋能杰
  • 推荐

导演是在讽刺自己吗?“满腹经纶”(嘴里、桌子上、墙上各种大师)?“道貌岸然”(说着想拍一部自己的电影,却拍出来这么个鬼,急切地放出影片想当网红,引来关注)?我觉得在没有天才的情况下,与其这样,不如行动起来,学点东西。比如tvb编剧贾伟南,看他的微博,他出门就辗转各地看歌舞伎、音乐剧、戏曲、电影、展览,在家就古今中外各种读书。反观这部电影,与其说“革命尚未成功”,不如说“同志尚未努力”。

36分钟前
  • 停云
  • 较差

看評論下面的豆瓣文青一個個急的,你們不是也構成了電影的一部分。

37分钟前
  • 李秋雨
  • 推荐

对我个人而言最感动的瞬间是影片中短暂出现了两次的空镜头 那个被挂在晾衣绳上的戛纳帆布包 想起每年戛纳过去之后 同学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背着最新的戛纳包去学校 或者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背着 就知道这个人是做电影的 这是每一个做电影 想做电影的人的那一点小小的傲娇

38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资本操纵市场的环境下,电影创作者寸步难行,这种怪圈真的太感动身受了。不过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执拗自己是“电影之子”,嘴上说着为电影奉献一切却连一点变通都不肯,这也是片子拖了五年的原因。当然这里存在纯粹性的问题,晨导觉得如果我变通我拍得就不是电影,我无话可说,作为家境普普通通的人来说,你想做电影,在中国,通常要懂得委屈,懂得隐忍,懂得世故,懂得展露,然后媳妇儿熬成婆才能有机会,注:也只是有机会而已,毕竟普通人也不是家里在上海有房子的条件。晨导是真能死磕,也不敬佩也不鄙夷,人生只有这么数十载的光景,如何实现梦想很重要,磕能磕出来就去磕,磕不出来只能绕一下。但喜欢电影的人会永远喜欢电影,哪怕他放弃了。四星支持一下作者的不吐不快,这种声音十分可贵了。

42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这么有趣的电影还得口舌之战4小时也没选入主竞赛,某节那些难看的电影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43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推荐

分了三次才看完。矫情有度,自恋难道就可以无度么……导演出来解释影片结构和视听构思那段的自指性还是有些意思的,从那一刻起片子才算变得可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前两次实在是看到忍不住要关(顺便说[乡愁]里送蜡烛的是诗人……我真的不知道是导演故意的还是没看明白还是在自嘲)。所以影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一个完全是喜剧的题材搞得这么无趣,当然可以不是喜剧,但问题就是调性一直在大范围地摇摆。就不说[灾难艺术家]了,关于偏执和坚持,导演看过[昨天]吗?

4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这部电影够现实。数字影像的质感观感上更像索德伯格的《高飞鸟》《失心病狂》,看着人们的脸,吃饭的脸,讲话的脸,满是僵硬的表情。当然离塔可夫斯基够远的,但老塔一开始不也只是苏联体制内的导演,翻拍一些作家的科幻小说和现实小说,但其诗意的风格让他文学改编的电影在全世界获得了关注,一个国际知名更放飞自我的作者诞生了。“物质和精神”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矛盾,但电影生产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表现,也跳不出将精神生产为一种产品的循环,即使是戛纳,它培养了一群导演和一群有独立精神的创作,最后只是把戛纳的品牌继续做强做好,吸引赞助商的眼球。它也不是一个“唯情怀”的圣地。一个有情怀的创作者最终无法忍受如此物质的时代,用电影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可贵的立场。电影是表达立场的媒介,蝉鸣知了加油!

51分钟前
  • 吃电影的番茄
  • 推荐

总觉得、现世欠电影一个公道,希望能、把电影还给电影。

54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上戏毕业的人在干什么》?其实还是蛮可爱的,唾弃商业片的豆瓣迷影愤青,满嘴老塔达内,连做梦都是《乡愁》的电影「之子」。坚决划分界限的清高,也自嘲度日的窘迫。寒冬的上海,飞雪扑在戛纳金棕榈的美梦之中。我们的电影行业,有这般心气的影人是不是还需要多一些呢?

56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还行

很欣赏这种对当下现状“伤敌趋于0,自损接近无穷”的反套路式反讽自嘲语调,直接就把我给“带进去”了。整个片子基本是靠旁白引领、“伪纪录短视频”架构,所有东西也都袒露在面前。有趣、流畅、实诚,当下国内独立小片可称作“美德”的特质还真是整了个一应俱全。但如果更严格点,只是有趣、堆砌情怀,还是不大够,不过相信导演自己早已罗列出本片的上百缺点了,我就不来添砖加瓦了。

60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