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尘

HD中字

主演:威廉·达福,布鲁诺·冈茨,伊莲娜·雅各布,米歇尔·皮科利,克里斯蒂安娜·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时光之尘 剧照 NO.1时光之尘 剧照 NO.2时光之尘 剧照 NO.3时光之尘 剧照 NO.4时光之尘 剧照 NO.5时光之尘 剧照 NO.6时光之尘 剧照 NO.13时光之尘 剧照 NO.14时光之尘 剧照 NO.15时光之尘 剧照 NO.16时光之尘 剧照 NO.17时光之尘 剧照 NO.18时光之尘 剧照 NO.19时光之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时光之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年男子A(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在苏联政治避难的希腊女子艾蕾妮(Irène Jacob 饰)邂逅失散多年的恋人斯拜罗斯(Michel Piccoli 饰)。他们旧情复燃,一夕恩爱过后却被迫天各一方。斯拜罗斯遭遇牢狱之灾,艾蕾妮则被流放西伯利亚,不久她生下爱人的孩子,然而最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她思恋着远方的爱人,而犹太人雅各布·列维(Bruno Ganz 饰)则对她情意专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生命渺小不堪,真爱永恒……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离婚派对老子传奇栋笃特工粤语寅次郎的故事23:飞翔的寅次郎冬眠者耶诞讼金牌评论员第二季浩劫妙冤家斗罗大陆肖战版失踪:马航370无数的圣诞老人水浒恶人传之黄金七镖客大门奖第一季纸钞屋第五季东游记四十岁的老处男钢之炼金术师2017九州·海上牧云记豪门弟弟惹人怜我的美丽人生短暂的偷情纪实傲骨之战第一季新龙凤配少女的世界冲突Kamikaze校园哲学家第一季别叫我兄弟无事生非汉城大劫案阿诺德·勋伯格电影配乐导论勇敢的人2007纷乱欧洲:移民危机失忆危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国语东厂喋血卫国保家花儿与歌声因爱富有2Lady Gaga:神彩巡回演唱会开膛街 第三季三人行必无吾焉

 长篇影评

 1 ) 还算有趣,烧脑片的那种有趣

北影节,大师系列总要看一部,没有选雾中风景、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的一日这些资料馆常客,看了“时光之尘”。本来是“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却因安哲交通意外突然辞世而成为谢幕之作。 正序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1954年,流亡在苏联的艾莲娜与千辛万苦来寻她的恋人斯皮洛斯重逢,两人一夕恩爱之后又天各一方,一个入狱、一个流放西伯利亚。艾莲娜在西伯利亚幸得同胞雅各布相伴左右,她生下斯皮洛斯的孩子,托付给雅各布的姐姐抚养。 1974年,艾莲娜重获自由之后立即去寻找身在美国的斯皮洛斯,深爱艾莲娜的雅各布放弃了一直想去的以色列,陪伴艾莲娜。艾莲娜找到了斯皮洛斯,但发现他身边已有别人,她跑开了,去加拿大找到了躲避越战兵役的儿子。斯皮洛斯追到加拿大,三人重聚结成家庭一同返回美国。 1989年,艾莲娜的儿子在西柏林,娶了一名从东德逃过来的女子,生了一个女儿也叫艾莲娜。 1999年,艾莲娜和斯皮洛斯从美国来到柏林与儿子团聚,雅各布来旅馆探望他们,三人在街上徜徉之际,艾莲娜身体不适,这时她接到电话,孙女小艾莲娜要跳楼。艾莲娜劝下了小艾莲娜,之后身体更加虚弱。雅各布前来探病之后,登上莱茵河的游船,展开双臂坠入河中。 2008年,艾莲娜的儿子在罗马拍摄讲述母亲艾莲娜故事的电影。此时他正在与妻子办理离婚,而小艾莲娜失踪,他在小艾莲娜的房间里发现了老艾莲娜的照片和在流放时写给斯皮洛斯的信。小艾莲娜的母亲闻讯也来到罗马,两人在酒店碰面,酒店遭小偷光顾,遭劫后的房间地板上出现了天使的图案——展开双翅的天使伸手迎向空中的第三双翅膀,就是影片海报那幅画面。 影片从2008年开始,以在小艾莲娜的房间发现的老艾莲娜写给斯皮洛斯的信为旁白,引入老艾莲娜的故事,是回忆,也可以看作是儿子正在拍摄的影片内容。1954年的故事叙事基本是线性的,直到1974年艾莲娜和雅各布从流放地被释放。而之后,74年、99年、08年几条线开始跳跃、穿插,而且常常是时间跳跃,但场景不变,演员不换妆。比如: 1999年,雅各布到旅馆探望艾莲娜和斯皮洛斯,房门一开,就变成了1974年,也是在一个旅馆房间里,雅各布无望地请求艾莲娜不要走,艾莲娜决然地离开去寻找斯皮洛斯。雅各布和艾莲娜都是1999年的妆容,表现的是1974年的场景,期间1999年形象的斯皮洛斯一直坐在旅馆床上。 1974年,艾莲娜到加拿大,找到了2008年样貌的儿子。 1999年,艾莲娜、斯皮洛斯和雅各布走进一个酒吧,镜头从三人镜头推为斯皮洛斯的单人镜头,场景不变,时间变成了1974年的加拿大,斯皮洛斯找到艾莲娜打工的酒吧,两人激烈争吵之后重归于好。斯皮洛斯是1999年的样貌,艾莲娜是1974年的样貌。 2008年,艾莲娜的儿子寻找失踪的女儿,找到小艾莲娜的同学打听线索,那个同学跟1999年的小艾莲娜一样年纪。两人一起去找到的跟小艾莲娜在一起的年轻小伙子,则是2008年的艾莲娜(一直没有露面)应该有的年纪。 小艾莲娜和老艾莲娜也是重叠的。片尾,2008年的摄影棚中正在拍摄老艾莲娜去世的场景,99年年纪的小艾莲娜趴在床边,斯皮洛斯伸出手来呼唤艾莲娜,起身的却是小艾莲娜,小艾莲娜握住斯皮洛斯的手,几颗水珠从她手中滴落。艾莲娜手中滴落的水滴此前出现在雅各布跳入莱茵河之后,艾莲娜从病榻上起身,恍恍惚惚地念叨新年餐桌的座位设置,念到雅各布名字的时候。那水仿佛是泪滴,又仿佛是莱茵河的河水。小艾莲娜站在废弃的公寓楼上,呼喊着自己想死,我想,除了父母离异给她带来的伤害,那其实也是老艾莲娜曾经的内心的呼喊吧。 看之前对电影一无所知,所以懵逼了一阵,明白了怎么回事之后,觉得有趣,好像在时间的长河里做游戏。有趣是有趣,烧脑片的那种有趣,因为捋清了时间线而感到兴奋。但是实话说导演想表达什么没太看懂,也没有共情。 不过大师的作品,就是能让人不明也觉厉。虽然影片横亘苏联、美加、德国,背景中穿插斯大林逝世、越战、柏林墙倒塌、世纪之交等事件,但是并不是历史大片,也不是三角恋故事。我猜,混淆时空的拍法,本身就是在点题吧,岁月流逝,每个人都带着厚厚的时间之尘,因为过去,我们成为现在的我们。过去没有过去,我们带着它进入现在。 最后一幕是老年的斯皮洛斯和小艾莲娜携手向着银幕跑来,脸上洋溢着笑容。 2022.8.16 北影节

 2 ) 皆在隐忍中欢行的生命

只要有稍微多看几部好电影的历练,从影片一开头你就会意识到西奥用了双线索的环形叙事方式,一虚一实,而最后虚构却又向现实衍生,并最终与现实交叉形成第三条叙事轨道和情感线索。

首先注意到的是导演镜头下的故事演绎与导演个人面临的生活现实互相并行。深入下去,前一层结构里,上一代人的命运却全然被时代洪流所裹挟,人与人之间想要和谐安宁相亲相爱却无法自主;而似乎已然摆脱历史命运钳制的这一代人却正无可奈何地面临着更加痛苦的矛盾冲突,人与人间的关系饱含深情却又紧张疏离。

影片的三分之二处,看着年龄过大,与现实逻辑并不相符的导演和看起来过于年轻,似乎还存在于电影中的母亲紧紧地相拥,母子相认。这一刻,电影中的电影,导演笔下的故事终于和现实中的电影,西奥镜下的故事相交了。自此,这代人的矛盾挣扎终于得以和上一代人的恩怨情仇互相交叉,而影片也自此开辟了第三维度的叙事,“时光之尘”这一主题也因此得以亮化。

上一代的艾蕾妮并未留下来陪其至爱斯拜罗斯,而是在营救(我们不妨用救赎这个字眼)下一代艾蕾妮后,追随雅各布而去。影片的结尾,上一代的斯拜罗斯牵着下一代的艾蕾妮的手,在茫茫白雪中毅然地向前行进。这幕镜头颇具深意:你可以说小艾蕾妮如同斯拜罗斯爱人的化身——小艾蕾妮身上兼继斯拜罗斯和艾蕾妮二人的血脉;此刻,爱人之爱、家人之爱,情欲之爱、亲情之爱,国之爱、家之爱,尘世之爱、生命之爱,皆透过这白茫茫大雪化作一粒微尘,穿透时光,高声欢歌,毅然前行。

 3 ) 一场失败的时间魔术

《时光之尘》承袭安哲一贯的创作主题,希腊人终其一生的漂泊,但这次显然表现出了更宏大的野心。这一次安哲改变了以往的叙述结构,通过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两个时代背景下三代人的生活史来表现希腊人像是受了诅咒一般的漂泊宿命。下面将把安哲在《时光之尘》中的叙事手段与以往惯用的叙事手段进行比照,分析《时光之尘》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在构图方式上,安哲提纯简化场景,以干净的大色块作为背景,以形成一种沉郁,寂寥的悲剧性诗意,一直是安哲的特色。但此次《时光之尘》中,安哲放弃了以往的构图方式,画面中出现了更多的元素,更多未经提纯的小色块,后景杂乱繁多的道具。这种构图方式丝毫不见以往安哲的痕迹,但结合双时空的叙事来看待构图方式的转变。其实安哲在描绘五十年代的时空的画面中,依然遵循以往的构图原则。而这种纪实性的构图则大量运用在对九十年代社会的勾勒中。并且在场景选择的倾向性中,五十年代的场景依然选择那些破败的景象;而九十年代的场景则更注重那个物理现实的还原,体现了导演叙事倾向的转变。 另外,从反映时代精神状态的角度来看,从拍摄破败的建筑反映希腊人残破的精神状态到允许拥挤杂乱构图方式的存在,其实是表现希腊人的精神的残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革,由全然的萧条与残破转变为美丽外壳之下的混乱。当然,考虑到安哲以往的影片中就有理想化提纯的倾向性,所以这样的变化并不真切反映物质现实中的变化,而是安哲对世界观察方式的改变,也许是安哲洞察到希腊人越来越习惯于用华美的表象来掩饰内里残缺的倾向性,从而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不过空间处理仍然需要符合人物,在这样的尝试中,安哲过分追求宏大精神风貌的可视化,与物质现实的复原而忽略了空间对个体心理状态的作用。《时光之尘》的场景处理只是寡淡地交代了宏大背景、人物职业、与性格的倾向性,而并没有真正地与那个当下空间中的人发生关系,这样的处理远远不如安哲以往的影片。这里以雾中风景为例,大雾大雨的路面直抵人物当下的内心真实,服务于情绪的渲染,把观众紧紧地包裹进影片的情绪之中。而《时光之尘》中对儿子家中场景的刻画,贴满电影海报的墙壁,出现在房间各个角落的衣物,除了还原其导演身份的真实,生活状态的混乱以外,几乎没有情绪渲染的张力。 在剧作上,安哲放弃了以往的情绪结构,两条时空的情绪不断地互相消解,营造出一种间离效果。虽然这样的处理手法也许有他独特的表意目的,但就个人的观感以及个人对艺术的认知而言,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是如此定义悲剧的--------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安哲这种间离的处理,不断地把观众抛出影片的时空之中,无法让人在影片中移情,也就无法与人物建立认同,与人物的处境共感。这种破坏不仅仅导致情绪节奏的断裂,在叙事上也零碎不看。过多没有背景的人物出场,使得观众不得不分出精力理清节奏,不仅导致观众无法进入情绪,更阻碍了观众深入地思考导演想要传递的时代反思与哲学思考,完全与导演的意图相悖。 在时空的处理上,安哲的处理也有断裂的倾向。不同于以往的处理方式,在一个镜头内完成两个时空的变幻,片中两个时空的转变多使用直接硬切的手法。虽然有表现希腊文化断裂的意图,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抹去了安哲独特性之余,也彻底切断了影片的节奏,与其说是悲剧性的断裂,倒不如说是从一开始就全然不相干,两者在情绪烈度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但年轻的伊莲妮与年老的施皮洛斯的相遇却是片中唯一有效的创新,这一场相遇意味着安哲对同一时空内兼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呈现。三时空的并列不再围绕单一人物的视点展开,而是自由地发生在每一个人物所处的时空之中,这样的尝试使得安哲的这一套时间哲学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物身上,增加了这套时间哲学的可视性,也使得时空变得更加微妙神秘,让人更加坚信在这种似有若无的感知之中,三个世界正同时运转着。 作为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安哲延续了对希腊精神以及希腊人命运的刻画,并且试图冲破以往创作的模式,开辟出新的篇章,但是努力终究没能得到成功,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的导演正如同一个成熟的诗人,他用一套自己熟悉的语汇,在一个永恒的主题之内无尽地变奏。

 4 ) 观影日记

又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但这次是过去与现在影像交替着演绎。一个老人在越过苏联边境时停步不前,坐在皮箱上,说出了《哭泣的草原》开篇斯皮罗带领流亡者所说的话,祖先生在草原,我们不能背叛,分崩离析的人类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要再有漂泊,不要再被放逐了。列维在30年后才喊出不想让艾莲尼离开自己的心声,1974年时只能默默的注视着她的离开。斯皮罗与艾莲尼在酒吧门口,这多年后的一次拥抱,将时间与空间重合。三个人通过回忆,解开了他们各自的心结,列维和着欢快的音乐疯狂的起舞,他是孤单的无牵无挂的,整部片子是要讲述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启程即是终点,受尽苦难、得不到爱的人。虽然艾莲尼最后也逝去,但小孙女和爷爷奔跑在雪中,预示着未来的希望,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故事。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灰尘,只是在讲很普通的故事,很微不足道的故事,是在物换星移的时空里不足为奇的小事,但也是最真实的。

 5 ) 轉貼分享:跨越邊界的永恒旅程 .張翠容

以詩畫交疊的緩慢鏡頭見稱的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生命卻諷刺地終結在高速的摩托車撞擊中。他透過影象向世人呈現的另一個希臘,則穿越危機,跨進永恆的人文世界。


如果我踏向另一方的邊界,我的一生將會有著怎麼樣的變化?——當我在一九九九年於馬其頓與科索沃接壤的邊境採訪時,一位前來戰火之地尋親的德籍阿爾巴尼亞裔人這樣問。我有點愕然,這不正是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巴爾幹半島三部曲」某個情節嗎?

命運巧妙安排了我在安氏出事前一個月(安氏於一月二十三日遇上交通意外喪生,終年七十六歲),與他在雅典相遇。我告訴了他這個邊境的故事。同時,我也坦白向他說,他的電影啟發我展開一場永無止盡的採訪之旅,也是一趟不斷尋覓的生命旅程,並從巴爾幹半島開始。穿越戰亂、專政、佔領、漂泊、流徙、生離與死別,並跨過一重又一重的邊境,然後問:甚麼時候才可以回家?但歸鄉後卻又重新出走。

在這裏,我不禁再問,甚麼是邊界?除了地理的邊界,還有意識形態的邊界、心靈的邊界、愛情、友情、親情、一切的邊界。就像安氏「巴爾幹半島三部曲」中的《鸛鳥踟躕》,希臘與土耳其邊界之間的兩岸聯親卻只能隔水相望,河水滔滔,偶爾傳來槍響,還有軍車與軍人的影子。只能靜默舉行的婚禮在緩慢的鏡頭裏流瀉出一抹悲情,天地悠悠,以萬物為芻狗。

此時,我又想到在《永恒與一天》(Eternity and a Day)中,阿爾巴尼亞邊境鐵絲網上懸掛著的人,在現實與超現實的交錯下,蒼生受盡政治的作弄,令人無語。還有,那好幾個騎著自行車的色雨衣客,多次在安氏的電影中出現,似乎與劇情無關,但又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總是預示著某些事情的發生。

或許,根本就沒有人可以預示甚麼,也沒有人可以指示甚麼。還記得《霧中風景》裏,工人們從海中撈起的巨大手掌嗎?原本指引方向的手指也斷裂了。究竟這隻手掌屬於誰人?這不得不使人聯想到《尤里西斯生命之旅》(Ulysess' Gaze),已肢解的列寧雕像在船上不知會被運向何方,理想世界遙不可及。在紛擾的歷史、殘酷的政治下,剩下一個又一個的個體,在安氏的長鏡頭下踽踽而行,亦詩亦畫,悲喜交纏,當中有古希臘神話式的意象。事實上,安氏被喻為當代希臘的荷馬。

安哲羅普洛斯的眼神銳利深邃,他凝望著我,聆聽我講述他的作品,本來木無表情的臉上,逐漸綻放一點笑容,終於開口回應我,說:「巴爾幹半島的悲劇一直纏繞著我這一代希臘人。」我情不自禁哼起他的電影配樂師Eleni Karaindrou有如天籟的音樂,他滿臉高興,拍一拍我的肩膊,一切盡在不言中,正如他的電影。

在希臘,當我提起安哲羅普洛斯,年輕的希臘人便會奇怪地問我:「你怎能忍受他的緩慢節拍?」他們說,希臘人對安氏仍然尊敬,他依舊享有盛譽,但他們認為他的電影已有點過時,而希臘的年輕影評人、媒體不時對他批評一番,表現得不友善。難怪他得知我是記者時,似有保留。及後大家的距離拉近,他才好奇問我,為何來到希臘,特別是當天晚上的文人聚會?

我表示,命運中似有呼喚。雅典市中心有一家書店酒吧,叫Crime and Art bar(罪惡藝術酒吧),名字奇怪。原來這書店酒吧承包了希臘知名作家彼祖斯.馬加尼斯(Petros Markaris)的所有作品,由於他擅長書寫罪惡,酒吧也因而得名。

彼祖斯也是安哲羅普洛斯的合作老夥伴,他們共同編寫和創作了多個電影劇本。十二月初,當我踏進「罪惡藝術酒吧」,準備參加彼祖斯的新書發布會派對,才發現安哲羅普洛斯也是座上客。

彼祖斯的新書觸及目前的希臘經濟危機,講述政客與有錢人犯罪心理學,這就是安氏未完成的新作《另一片海》(The Other Sea)的劇目藍本?

批評安氏電影過時是說不過去的,他的作品經常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游走,呈現出遼闊的歷史、空間、時間與生命。從早期的《三六年歲月》到遺作《另一片海》,再從獨裁到民主,但政治換湯不換藥,一樣滋生貪瀆行賄與謊言欺詐。他說,在這個時代,甚麼歐債和危機都不是最大的問題,歸根到底,最大的問題乃是人心價值的失落。

安氏希望通過電影,重拾這些失落的價值。而他的電影,再不僅是電影,也是哲學與詩歌。從與他相遇,到與他道別,令我這一次希臘之旅,在他的帶領下跨越了生死邊界。正如他生前曾改寫艾略特的詩句:「每一次在一團模糊的感覺中開始新的冒險,向無法言說的事物發動襲擊,去尋找那已經失去的東西,一旦找到又重新失去,循環往復……結束,就是我的開始。」

除了債務與混帳的政治外,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希臘,是人文的希臘,也是我們共同追求的人文的世界。■

 6 ) 实在差强人意

讲真在我看来是一部比较糟糕的电影。无论是矢志不渝的爱情,家国羁旅之情,时光流逝里百年孤独的宿命感,爱而不得的痛苦,母子间的情感纽带,夫妻父女关系的破裂与重组,统统刻画地很差劲。情感弧光铺得很广,但都很粗糙,几乎没有几处细腻动人之处,镜头语言或许高明且美,然而却是没有灵魂的空洞。有几处情感爆发甚至于尴尬而反智。尤其是有轨电车里的那场决定所有人命运的情欲戏,这个设定实在离谱。男人穿过重重关卡越过半个西伯利亚来秘密转移女友到安全之地,这么紧迫的情形下,两个人不但不赶紧离开,一定要在公领域(电车)趁着夜间无人打一炮再说。就算是情之所至,但是这种呈现方式也实在太糟糕。诸如此类令人不解的情感爆发还有儿子强吻前期,小女孩企图跳楼,都显得做作轻浮,于整部影片的情感表达无益。还有三位老人纠缠一生的爱恋,人设都get到了,但是我始终感觉不到爱,总觉得虚假不实,完全没有感受到任何强大的宿命之爱的冲击之力。相比之下同样以战争年代的“父母爱情”为主题的《冷战》就好的太多太多了。

 短评

12th BJIFF No.18@小西天。1.意外成为安哲天鹅之歌的一部,细看却多少有总结和告别的意味。安哲甚至也涌起浓重的迷影情结,用多处拼贴致敬了电影。2.大师拍到暮年,往往生出为人类代言的野心。三代人、五个国家、半个世纪;管风琴、河流华尔兹、新年音乐会的贝多芬…安哲想要把整个欧罗巴的历史化为时光之尘。但他却放弃了自己最可贵的沉默与克制,转向一场又一场抒情,这注定了一切告别与重逢,都是浮光掠影,精致、轻盈,却难言深度与重量。对冷战结束这个历史节点的纪念与感慨有些空洞,毕竟安哲早知:历史永不消逝,过去存在于现在之中。3.伊莲娜女神是灵魂人物,威廉达福跟电影调性不合。

3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时光,它曾被西伯利亚的冰雪覆盖。时光,它曾被纽约的车水马龙踩踏。时光,它曾被柏林冰冷的河水淹没。然而时光,它轻易的占据了每个人的心房,用力擦拭,抚摸它诗意的脸庞。紧紧拥抱,紧贴它热度的胸膛。牢牢印记,那是一生所寻、现实梦境交织的人间天堂。

5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柏林苍穹下,布鲁诺冈茨坠入水中,被历史抹去的人,被时光抹去的历史,尘埃落定。但轻如尘埃亦有回响,当再次飘进光影里,依然鲜活可感动人,就像四十年前埃莱尼跑过雪地刮起的风吹动千禧年的窗纱,斯皮罗牵起小埃莱尼的手,就像某些感情,某些电影,不会消散。作为遗作其实很合适,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神迹在安大略酒吧最后一次显现,再见安哲。|Cinecitta

8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尾段的旁述讓人想起James Joyce

12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事件纷乱,人在其中漂泊。点到为止,失去了深刻,也不具力量。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我想说 相当一般 除了安哲式的镜头语言和白搭的古典音乐 此片矫揉造作剪辑突兀 我中途还睡着了.... 而且还被安哲大师放了鸽子 您老要保重

18分钟前
  • 蘇湛
  • 还行

[2010-02-27] 安哲大爷的封刀之作……| [2022-08-18]北影节重看看完五星改三星,就这三星也是看面子给的。这片子真是……差……首先安哲搞了个自我祛魅,玩一个曝露电影机制(尤其是把音乐这个点也曝露了),这不能说不是求突破但是拍得实在太差了,感觉主要是为了显摆他用了费里尼在电影城的五号摄影棚。此外表演尬到死,他那套史诗剧的方法用希腊语没问题,用英语真是看得脚趾抠地。再说这个三角恋故事,格局是有了但是细节呢!细节呢!细节拍的是个啥啊!伊莲雅各布那个老年妆能看吗??她那表演是个老太太体态吗???就不吐槽这个故事矫情到什么程度了……狗血到什么这片子单看预告片绝对五星不止,当年我也真是粉丝滤镜太厚了……

2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起笔在两个时空之间恣意穿梭,调度满是大师的气定神闲,后续让母亲显影并铺开经年的情感纠葛,叙事则多少显得有些臃肿,悲伤在拉扯之间逐渐涣散,部分文本的对仗也落入俗套。伊莲娜的脸上已有时光的刻痕,但她扮老后的体态仍是轻盈的,这使我无法确信角色的衰老,一如我不能接受《爱尔兰人》里众人的年轻(面部减龄但动作迟缓)。

22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浪漫的希腊爱情总能轻易打动人心,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2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

31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最后你投入冰冷的河流,一去不回,最后只剩我在时光里漫步,迎接银色的尘埃一片片覆盖没有你的记忆。

3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如果對白是電影語言的注腳,我想不需要對白也能看懂安哲羅普洛斯

37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安哲对国界线真是情有独钟,然而其表现的乡愁并不仅仅限于空间,也通过其长镜头运动的速度变化、以雾气茫茫弥合两个时代剪辑的缝隙、如残破雕塑等常用的暗喻时代变迁的符号等等诗化的手段将这种踟蹰于寻找与归去之间的离愁别绪扩散到时间的维度,才会让那一场使得祖孙两代Irène完成生命交接的拥抱充满猛烈的后劲。

38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时间之尘是记忆,灌入房间的风和渗出手指的水,对尘灰的两种冲洗,洗净则进入死亡,或者不存在的大雪、涡轮搅动的河流。卡兰卓的音乐听过太多遍,落满灰烬,安哲已不再。

39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安哲遗作。被历史放逐的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延续到下代和隔代依旧是常年无根无依难以和社会和解的状态。古典音乐满溢,时空不断交叉,甚而单镜头内便完成时空过度,但历史的厚度不是光靠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就能累积的,单薄的情感力量成了这部史诗剧的木桶短板。三星半。安哲实乃造型大师,屏摄重灾区能证明:广场集会悼念、流民攀登雪山黑阶、满地斯大林雕像、第三只翅膀。布鲁诺冈茨的表演臻入化境,冈茨+翅膀+诗意,一度跳戏《柏林苍穹下》。

42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4.5;2019-6-21重看。半个世纪,两代埃莱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完成对往昔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的灰烬中尘埃落定;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结合第一部看更有意义,比起第一步的青春逼人,此部重心放在重逢和回首。最后一幕引用乔伊斯《死者》,仍是典型安氏风格——记住爱记住时光。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让爱和生命都葬身于此,这种奇妙的时空交汇是不是只会出现在安哲的电影里?电影里有很多漂亮的手,握住的和没握住的。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1.细想来,本片作为安哲遗作,也并非过于残缺的谢幕,1953-74-99,横跨俄美加德奥的情缘,纵使颠沛流离半世纪,也终有刹那永恒的相聚,而不似[哭泣草原]般深陷无尽绝望。2.交叉剪辑时空,在单镜头内完成跨时空转换(如安大略酒吧)。3.三处破败空间:酒店大厅中一地的破碎电视机与渴慕"第三只翅膀"的天使,堆满斯大林雕像的废弃库房,画满彩色涂鸦的流浪人大楼,恍若历史的废墟。4.与前作的相似:音乐成为主角与沟通媒介,火车牵系起重聚别离,后拉与升高镜头及变焦前推频繁使用。5.74年新年夜奥地利通关边境上的猝然起舞,温情如亘古。6.母子美国边境重逢时周边漫溢的浓雾,模糊了时空幻真。7.艾连妮在情诗中将斯皮罗想象成披黄雨衣的人。8.布鲁诺·甘茨的表演极尽传神,"Don't go!" 9.“我只有在自己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家的感觉”。(9.0/10)

4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又见Irène Jacob,又提到雪地中黄色雨衣,又是列车/旅程,又是把时间当做不存在可以随意穿行,但是时间偏又是最存在,时间印记历史和事件,而当时间流逝剩下的究竟还有什么,有些人可以一直把记忆当做现在时,却怎样也逃不了身体发肤的衰老,最终赢的还是时间.钢琴,管风琴.每一部看到最后想痛哭的片子都想给五。2019.6.21 重看.哭泣草原之后,一切最终留存在记忆里,现实中能够抓到的兴许只是一抔尘土。一切仿佛都结束了。

50分钟前
  • vivi
  • 推荐

不能理解在战乱背景下苦苦挣扎的人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52分钟前
  • ╯^╰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