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ol

HD中字版

主演:萨拉米切,George Tchortov,Evie Loiselle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Control 剧照 NO.1Control 剧照 NO.2Control 剧照 NO.3Control 剧照 NO.4Control 剧照 NO.5Control 剧照 NO.6Control 剧照 NO.13Control 剧照 NO.14Control 剧照 NO.15Control 剧照 NO.16Control 剧照 NO.17Control 剧照 NO.18Control 剧照 NO.19Control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无题

对我这个非乐迷来说,看这部电影纯粹是冲着影像去的,片中(似乎不是纯黑白)的每一个镜头几乎都是一张完美的黑白照片,略带颗粒的画面,不愧是30多年舞台拍摄经验Anton Corbijn的作品。

 2 ) 柯蒂斯的伟大在于他是个人

  我不很懂电影,对于joy division的音乐也无法领会它们的深刻含义。这部电影给我一个了解柯蒂斯的机会,也许我得到的并不都是真实的。
  柯蒂斯的死没有让他成为列侬那样的神,但足以让他成为永恒。短短二十三载,他的一生匆匆而过,上帝赋予他高挑的身材和出色的才华,但却没赋予他成熟的心智。尽管早婚,但他一直都是个孩子,一个无法处理好理智和情感、理想和现实的孩子,一个真的担不起成名和婚姻的责任的孩子。他内心的挣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熟悉,不同的是我们走过了我们的青春,柯蒂斯却无法继续前行,永远停留在了他的二十三岁。
  黑白的影像展现了他的一生,当joy division还没有到达大红大紫的程度时,柯蒂斯匆匆离去,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让这支后朋克乐队成为了永恒的经典。然而这一切何尝是他的意愿呢?
  相对于舞台上那个有些癫狂的柯蒂斯,我更喜欢生活中那个冷漠的他,那个时常哭泣的他。比起那个rock star,生活中的他离我们更近,也离他自己更近。
  love will tear us apart,柯蒂斯可以理解爱,但无法理解婚姻,这就是为什么他说无法离开安妮克和是否与黛博拉离婚没有关系了。托尼说安妮克和他彼此相爱,可黛博拉和他又是怎么样呢?她是他的归宿吧,因此他才死在他和黛博拉的家中,而不是死在安妮克的身边。
  无论癫痫是否发作,柯蒂斯都在挣扎,直到死。
  他是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同他一样,也在挣扎......直到死。

 3 ) 原声带下载

http://www.lsdandcrow.com/article.asp?id=369

New order、the Velvet Underground、The Killers、Joy Division、Sex Pistols 、David Bowie等悉数登场

 4 ) Ian Curtis 仅有绝望 无关朋克

看完后,在豆瓣上依旧给了个四星的推荐,不过这都依靠导演的舞台摄影功底和最后那二十分钟的演绎。如果你从不知道Joy Division或者说你从未听过Joy Division的声音,那么对于这部电影,你能够知道只不过是一个貌似很有腔调的主唱那短暂的一生,而在这一生中你能够掌握的却只有那可怜的几场演出以及一个庸俗的三角恋。

 

  导演Anton Corbijn是拍MV出身的,本以为他会给出一个不错的答案,不过除了一场场演出之外,看不到朋克精神,看不到那个70年代末的疯狂,当然如果这不是一部关于Curtis的人物传记片,我们不会这么较真,但是当这个在阴暗中吟唱的男人被人们搬上银幕的时候,我们的期望远远高于这一切。

 

  而让自己坚持看下去的缘由仅仅是出演Curtis的萨姆.赖利。早在《疯狂二十四小时派对》中,他就用那神经质的表演让所有人吃惊那居然是他的首次触电。在电影中,萨姆.赖利的眼神一直在透露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将这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就是他在演唱会中的表现,当他用那看似机械的滑稽动作表演的时候,陪上当年Joy Division的原声,我们仿佛看到了以前影像资料中的Curtis。但在这部黯淡的电影中,被蹩脚的导演和剧本限制的萨姆.赖利直到影片结束前二十分钟,被送到医院治疗的Curtis开始对自己进行反省和思索的时候,开始陷入自闭的他,终于无法承受各种压力,而精神也在关于爱情的矛盾以及那吞噬希望的癫痫作用下逐步崩溃的时候,萨姆的才华,全部爆发出来,只是这种爆发是在绝望的心理活动和大片大片的沉默中进行的。当电影进行到1小时45分钟时,我看到癫痫突然发作的Curtis倒在地上,浑身抽搐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大限将至,而在这之前,他写给Anic的信中,对着自己发问Is everything so worthless in the end?

 

  曾经的天真烂漫,已不复存在。

 

  他写下的是我最喜欢的那张《CLOSER》里的那首《24小时》,What once was innocence, turned on its side.

 

  他死了。

 

  这种绝望不是天生的,他也有渴望出名渴望成功的时候,但是被爱情和癫痫弄的身心憔悴的他。再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望,他爱安妮可,但他也不想离婚,他并不怕背上见异思迁的骂名,他只是不想伤害两个女人,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

 

  看电影前,泡了一大杯浓茶,出去买了包点五。

 

  结束后,茶没有动,点五也没有碰。

 

  只是打开播放器,反复的听CLOSER中的《The Eternal》,Cry like a child though,These years make me older,With children my time,is so wastefully spent.

 

  这张专辑是在他死后发行的,那年他才23岁。

 

  电影的名字叫《Control》,源自他的那首关于癫痫女孩的《She's lost control》,但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他的占有欲和霸道对于一个对一切都绝望的人来说,都只是假象。

 

  在YOUTUBE找到的视频,正好是唱She's lost control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CVHAjTBb1U&eurl=http://www.mtime.com/my/anita/blog/594594/

 

  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但是却让人更怀念那个时代那支乐队和那个绝望的男人。

 

  上海降温,我浑身发抖。

 5 ) 花絮评论及其他

1、幕后制作:

    【后朋克的中间力量】

  影片叙述时间跨越了从1973年处在青少年时期的柯蒂斯,到1980年以自杀告别人世,此前还在筹备举行一次轰动的美国巡演。形成于英国朋克迅猛觉醒的时期,快乐小分队以着重体现精神状态而非愤怒、独特的风格和黑暗氛围,成为后朋克运动中的第一支乐队,至今仍对英式摇滚有着深远的影响。影片主要记录了柯蒂斯生命后半部分的时光,与妻子以及与女友的关系,与自己的病情癫痫症作斗争,以及他的乐队是如何在音乐道路上取得成功的。

  在准备拍摄这部电影之前,荷兰籍导演安东·寇宾已经是一位世界知名的摇滚摄影师与音乐录影带导演,而且长期以来还是快乐小分队的忠实歌迷。70年代末期开始与英国演唱团体合作,为多位知名乐队如U2等操刀。为了接近心中的偶像,寇宾曾经在1979年的时候特意从家乡移居到英国,并于当年11月亲手拍下了第一张快乐小分队现场演唱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张黑白照片,似乎也就因此定下了影片《控制》的基调。由于寇宾与快乐小分队相识多年,还是他们的著名单曲《大气》Atmosphere的MV导演。正因为如此熟悉,近乎真实电影的摄影,寇宾才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物的神韵与那个年代所迷漫的幽暗氛围。


    【记录历史与真实】
  这部电影改编自伊恩·柯蒂斯的妻子黛博拉·柯蒂斯所写的关于他的丈夫的文集《遥远的抚摸》(Touching From A Distance),书中主要记载了她与伊恩相守的时光。此外,不遗余力的黛博拉还亲自担任起本片的制片。然而,本片编剧——曼彻斯特作家马特·格林豪恩并不仅是限于黛博拉的回忆,为了确保电影的真实性,同时希望能够涵盖更多的内容,访问了很多与电影相关的人物,包括从不接受采访的安妮克·霍内尔。

  电影的原声大碟由New Order与1970年代的华沙(Warsaw)和稍后更名为快乐小分队的乐队共同完成。除此之外,配乐中还采用了符合当时那个年代情境的英国华丽摇滚乐队Roxy Music、朋克先驱乐队The Buzzcocks以及地下丝绒合唱团(Velvet Underground)这些乐队的作品。影片与音乐结合得近乎完美,当背景音乐响起乐队自己创作的那首《爱会将我们分开》(Love Will Tear Us Apart)时,伊恩正与黛博拉站在街头说分手,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唤醒沉睡的心灵】

  在影片中,黛博拉的角色由曾获奥斯卡提名的女演员萨曼莎·莫顿饰演,而伊恩·柯蒂斯这一角色则是由不怎么知名的演员萨姆·赖利扮演。虽然曾在迈克尔·温特伯顿的《24小时派对狂》中出演一个小角色,扮演坠落(The Fall)的主唱马克·史密斯,但在《控制》中却是他首度出任主角。在现实生活中,萨姆·赖利也是一支独立乐队的主唱,为了精益求精,他反复观看快乐小分队当时的现场录像带,学习伊恩·柯蒂斯独特的机器人舞蹈姿势,还特意花心思去研究癫痫病患者的发病症状。正是因为如此用功,他所扮演的伊恩才能惟妙惟肖,神形兼备。

  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整部影片的表现都非常精彩,这不是一部内容陈腐的摇滚乐对沉浮录,而是一部可以带动所有观众的情绪的电影,也绝对不仅仅是那些热爱音乐的人们。《控制》让我们看见了一名凡人的挣扎,那是梦想的起飞与破灭,面对爱情时抵御不了诱惑以及不完美的肉体之躯带来的折磨。



2、花絮:
·由于快乐小分队的音乐表演起来很容易,而且演员们都对他们的歌曲了如指掌,所以在电影中所看见的那些乐队现场表演的段落,实际上正是演员们现场演绎的,并非出自录制好的唱片里。


·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上,安东·寇宾根据伊恩·柯蒂斯拍摄的这部传记片广泛获得好评,最终赢得“金摄影机特别奖”,同时还摘得了电影导演新人“Regards Jeunes”奖,这是奖励第一次或第二次执导电影的导演,以及欧洲电影院线最佳电影奖等多个奖项。


·本片的英文原名Control(控制),取自于伊恩·柯蒂斯当时所创作的一首歌曲《She's Lost Control》(她失去控制)。这是他在看到一个癫痫病发作的女子之后有感所写。谁也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他也被诊断出相同的病症,从而导致了最后这起无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与这部传记电影同时发行的,还有由快乐小分队而获得创作灵感的运动鞋。美国艺术家Dylan Adair是这双鞋的设计者,是从乐队1979年的专辑《Unknown Pleasures》的封面设计中获得的灵感。这双运动鞋有着与众不同的鞋底花纹、鞋舌等部位,都有根据乐队的专辑内页设计而形成的浮雕,同时还有乐队的厂牌Factory Records的标志在内。



3、一句话评论:

寇宾的这部电影巧妙地采取了对比度强的黑白画面,成功地把马克莱斯菲尔德小镇的阴森冷酷转换成了庄严与伟大。——《英国卫报》

影片讲述了众所周知的故事,即处在迅速上升时期的摇滚明星与日常和传统生活格格不入,但寇宾并没有对此视而不见,或者故意忽略了遗孀黛博拉日益遭受蒙骗以致于被丢在一边的痛楚。——《综艺杂志》

安东·寇宾的一部关于伊恩·柯蒂斯非常有趣同时又能出动心灵深处的电影。——沙龙网站

至关重要的是,《控制》的每一寸胶片、每一个细节,都高度一致地令人感到真实可信,这是一般音乐片很难做到的。——《泰晤士报》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同时它拥有绝对优秀的摄影师,他没有让电影的观众失望,横贯整部电影的都是美丽的镜头,在深刻有力的故事情结以及人物发掘方面展现了自己的实力。——第6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4、简介: 

     影片开始于1973年,当时的伊恩·柯蒂斯(萨姆·赖利饰)青春年少,是一位眼睛画着眼线的高中在校学生,成天只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着大卫·鲍伊和娄·里德等人的音乐。对于他而言,家乡马克莱斯菲尔德小镇死气沉沉就像是一座沉寂的监狱,唯有正在伦敦燃烧的华丽摇滚才是放纵青春的解药。

  著名乐队性枪手1976年在曼切斯特举行的一场演唱会,从此改变了柯蒂斯的人生轨迹。虽然他当时并不会演奏吉他,但高挑的身材却是摇滚主唱的最佳人选。他在演唱会现场结识了寻觅主唱已久的伯纳德·萨姆纳、皮特·胡克和斯蒂芬·莫里斯三人,当时就一拍即合,随后组建了一支名叫华沙(Warsaw)的乐队。

  后来乐队更名为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经纪人鲍勃·格瑞通不但办事得力而且还经常制造乐趣。加上一路上经常遇到贵人相助,乐队从此以后开始逐渐走红。这一时期,伊恩·柯蒂斯一边要工作一边还要进行排演,非常忙碌。由于过早进入婚姻殿堂,他的感情也开始变得犹豫不决,一边是妻子黛博拉·柯蒂斯(萨曼莎·莫顿饰),另一边是情人安妮克·霍内尔。

  隐藏在体内随时都有可能发作的癫痫病也在影响他的事业发展。1980年5月,终于就在好不容易开始筹备的美国巡演前夕,万念俱灰的伊恩·柯蒂斯在家中自缢身亡,年仅二十三岁。当天晚上,他正在看沃纳·赫佐格的电影《史楚锡流浪记》,听着伊基·波普的专辑《白痴》。

 6 ) “失落的一代”代言人?

 有些人是从黑暗帝国里走出来的,最后注定要回到黑暗帝国里去。比如吉米-莫里森,迪伦-托罗斯,保罗-策兰,柯特-科本。天才死于20多岁的事情已经让人心惊,昨晚终于把那张《控制》(CONTROL)找出来,看了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十二分短暂的一生。封套上说他自杀于24岁,待看过整个片子,最后的字幕是他自杀于23岁,1980年的5月,心又跳了一下。

     伊恩-柯蒂斯肯定是从黑暗帝国走出来的人。他笨拙的机器人舞步相比MJ的太空舞步,更是诡异冰冷麻木,直至失去控制,步向疯狂,这个时候,伊恩的癫痫病也有可能跟着失去控制,发作,倒地,抽搐。

     因为伊恩-柯蒂斯,使我领教了这支70年代末期后朋克/新浪潮的摇滚乐队。JOY DIVISION,他们的音乐使现在正在流行的那些音乐显得令人厌憎,平庸无奇,因为一双听过好东西的耳朵是无法再忍受聒噪之音的。听D9附录中的JOY DIVISION的歌,我一再地惊呼:这么好!这么好!

    真的想象不出23岁甚至23岁都不到时期的伊恩,他写的歌词已经达到令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整个乐队的音乐感觉,竟让我一再地想到伯格曼电影的那种氛围。

    其实那里面感伤并不多,那种黑暗笼罩心灵的重量是硬梆梆沉甸甸的。伊恩感受的生命不是过于轻,而是过于重。

    昨晚,看完片子,心境完全被伊恩式的忧郁拖住。演伊恩的演员,从18岁单纯的面孔到23岁阴郁的面孔,跟伊恩本人简直神似。之前因为碟片封套中的主人公高大的,黑色的,绝世而独立的气质,还有那阴郁的眼神隐约渗透着黑暗的内核,那种吸引力很是强大,又让人退却,我一直不想看,但终究是要对伊恩有个交待的。

    伊恩说,我们嘴上说我们不会害怕,其实,我们会害怕。他害怕的是什么呢?疾病的阴影是最重要的原因吧,因为癫痫就是一种人体失控的病。伊恩高中毕业在就业中心工作时,看到一个安静清秀的女孩忽然倒地,癫痫发作,他吓呆了,后来他写了一首叫人一震的名曲《她失去了控制》,但不久之后,他自己也被诊断出有同样的病,需要吃大把药去努力控制。他最害怕的是在他的音乐之路走向峰顶之际,而疾病却越来越严重,这种害怕失去控制的不祥阴影一直紧紧跟随着他。

    感情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他在18岁左右就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黛比恋爱了,黛比是他从好朋友手里抢来的,当高大的伊恩站在窗前吟诵着与其花季年龄不符的忧伤诗句时,他就轻易俘获了少女黛比的心。黛比问这是你写的?伊恩说,是华兹华斯的。这个出身于老工业城曼彻斯特的青年,在曼彻斯特看不到希望,很快就听从青春的简单与冲动完成了恋爱、结婚、生子的一系列过程。也曾憧憬过美好的伊恩对黛比说,我们生个孩子吧,黛比说,好的。于是他们很快就有了个女儿。之后黛比操持家和孩子,脸上不再有那种少女才有的光彩,也许伊恩很奇怪,自己爱上的只是千百个平常的邻家女孩中的一个。当黛比挺着大肚子去找正在演出现场的伊恩时,他有点冷漠地对她说:大腹便便就不要在外面晃。显然那一刻,伊恩眼中曾经美丽的黛比不再存在了。

    伊恩说他喜欢的是蓝色,曼城队的蓝色。我们知道老曼彻斯特有两支著名的球队,它们的队服一红一蓝。但蓝也有从明亮之蓝一点点加重到忧郁之蓝的过程。他早期的生活期望是一切简简单单,甚至当乐队成立之初,他还没想过要辞职不干那份普通的事务性工作。他前期的行为看似正常,但一个并不普通的,并且兼带着疾病隐喻的灵魂常要违背他的意愿,挣脱常规而去。紧接着乐队成名,有了光环,巡回演出,生活不一样了,他发现当初想与黛比白头偕老的想法有多苍白可笑。在一个更懂得自己的女孩安妮可面前,23岁的伊恩忧郁地说出:我的婚姻是一个错误。

    感情在情人和妻子之间挣扎。他说不爱妻子了,但善良的本性又让他知道对妻子亏欠太多,所以他不同意离婚。伊恩身在摇滚圈,跟当时许多摇滚音乐人的乱性行为相比,他的私生活已经相当清楚了。他没有游戏感情,他发现自己爱另一个女人时就受到自己的良心责备,因为黛比那么简单地把自己交给他了,伊恩的感情问题也是其他男人们的问题,这一点上,天才跟普通男人也没什么不同。

     关于天才的自杀问题,总有各种因果可以解释,但大抵总是离不开天才自身的孤独心灵,伊恩的灵魂就是向黑暗而去的。他走在街上,背影是高大的,恤衫上写着HATE,但恨尚且可以渲泄,随着越来越深刻的忧郁和孤独,他的出路已然明了。

    如没有癫痫,没有感情问题,你一样会担心写出这种音乐的伊恩-柯蒂斯,有一天会非正常死亡。

    摇滚问题呢,伊恩是听着伊基-波普的专辑《白痴》死去的,自杀那天,他还看了部赫尔措格的黑白电影(我也非常喜欢赫尔措格,只可惜没看过这部伊恩最后一天看的片子)。他被称为是西方“失落的一代”的代言人。相比之下,SEX PISTOL的SID也死于20多岁,但SID只是个楞二的混混,碰巧被马克西姆相中,推上了那个疯狂的朋克舞台,成了明星。如今功成名就的BONO,U2的灵魂,当然却也是JOY DIVISION的追随者啊!

 短评

Ian的悲剧我感觉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早婚造成的,他自己都还是个小孩,却要承担突如其来的家庭压力,所以他女儿出生的时候他的反应不是欣喜而是失魂落魄的跑出去抽烟。更悲剧的是他老婆根本不懂他(谁又能说自己懂Ian?)。电影又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他老婆的回忆录,讲他的性格和挣扎的部分远多于音乐部分。

9分钟前
  • 卫析
  • 还行

孤独的灵魂在现实中挣扎,音乐、家庭、爱情、还有疾病,哪个都逃不掉。男女主角的演技实在太耀眼,在黑白的画面中,一抬头一眨眼都充满了情绪。Ian Curtis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摇滚明星,他更像一个内心脆弱的孩童

14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推荐

anton corbijn对音乐有着无比的敏感力,但当音乐不控场时,拍的就有些像滥俗爱情剧了

1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托Ian的福Sam Riley靠这片一下子红了还娶了德国媳妇 本片最大赢家非Sam Riley莫属

19分钟前
  • --
  • 推荐

Joy Division或者Ian好,和影片的好坏是两码事

22分钟前
  • Rimb
  • 很差

1.因為New Order才是真愛所以一直盯著主角以外的另三人看不是正確的觀影方式。2.畫面美,但是無論是敘事還是思考的深度都令人失望。3.請控制住你想沖著Sam Riley喊“Pinky”的衝動。

23分钟前
  • 席德
  • 还行

对于摇滚,本人完全不熟悉。但是这部黑白色的影片借助男主角卓越的演技,将伊恩·柯蒂斯23年短暂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达的淋漓尽致。从一个画着眼线听着摇滚的少年成长为一位受众人欢迎的摇滚乐队主唱,从一位目睹他人抽搐的旁观者到发现自己有同样病症的患者,男主角经历了自己的成长、恋爱、结婚、生子,也经历了组乐队、做主唱、引起共鸣、不堪重负直至自杀的一切。 23岁,对于才华横溢的柯蒂斯来说,是既短暂而又漫长的。但是对于我们,对于整个摇滚界来说,绝对是短暂到令人心痛的... 鉴于本片完美地

26分钟前
  • 力荐

相爱了,结婚了;癫痫了,自杀了。

3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整体是否会误导观众对ian的感觉?结尾的上吊是否没有一点传奇性?法国小姑娘是否长地太标志,黛比是否太肥,从而造成误导?是否让孤独的他一个人待的时间过于短暂?ian的性格是否仅是电影表现地如此?他的迷茫和手足无措是否远远大过于孤独?他是否仍然觉得那个梦幻的天堂无比灰暗和可怜?他是否

33分钟前
  • 黑稻子
  • 推荐

令人着迷的忧郁,黑白镜头下同样美得醉人的Alexandra Maria Lara。

36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他只有23岁的人生,有过音乐、爱人和孩子,却失去了自己。爱这黑白,喜欢前45分钟,一种不为什么的平铺直叙,简单到流水帐,接近生活本身,看不出它有什么目的,命运会带我们去向何处,直至你向生活发问为什么,事情就变得复杂。改编自Ian被出轨的妻子写的传记,所以难怪越往后成了苍白的三角恋故事。

39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早婚的乐手得癫痫、用血签下的合约、最喜欢的颜色是曼城蓝、死时仅二十三岁。Ian Curtis少年时喜欢David Bowie和Wordsworth呵。

40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优酷的在线,把man city翻成曼联就罢了,后面接着翻“曼联的那种蓝”,不觉得奇怪么?这是个原则问题啊

43分钟前
  • 真可惜🥺
  • 推荐

lan无疑是个负心汉,混蛋爸爸,但是他的脆弱与敏感又让你不得不心疼一下这个混蛋。他的老婆太倒霉了,下场也太凄凉,女人爱上男人的最终结果都是这样,这也为我自己是同性恋找了个借口。摇滚明星都是这样,成名了就得换身边儿的女人。

48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推荐

看的时候出现了似曾相识感,估计是以前看过的一些画面(摇摆胳膊、风衣咬烟)印象太深,现在看可以和《盛夏》、《波西米亚狂想曲》对比,用音乐赋形的记忆,如果没有original的歌,电影就只剩下模仿。谜一般的Ian Curtis,把课桌上的IAN加成IAM,把She lost control加上's,把Warsaw改成Joy Division,现在看来,他的境遇似乎叠加了青年的丧与中年危机,就像那个黑色电影式的镜头,从家具的阴影中走出一双男孩的明亮眼睛。而在暗沉、无色的音乐里,你能感到他的敏感在bassline中sweat,却像他的妻子和情人一样,无法触及。如果电影在那声惨叫后变为彩色,我会觉得更好。PS,原来She's lost control里的声音是喷雾剂。

52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没人敢为Joy Division涂上颜色,他们天生黑白

5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又是一部只听OST就可以五星的电影 开场就是个david bowie般的少年 男主独白都好美 导演很细腻 不过后期真的被懒哭了 虽然我们知道那是一个黑白的年代 但是全片黑白 _(:з」∠)_

54分钟前
  • 恬儿萌
  • 力荐

IMDB 8.2/10 (2,446 votes)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同时它拥有绝对优秀的摄影师,他没有让人失望,横贯整部电影的都是美丽的镜头,在深刻有力的故事情结以及人物发掘方面展现了自己的实力。★第6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国际摄影师工会奖 最佳男主角Sam Riley、最佳女配角Samantha Morton ★伦敦

5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3.5。忘记在哪儿看到(豆瓣?),说历史上从来没人拍好过音乐传记电影。那人可能是被《波西米亚》气到了吧,当时就想到《莫扎特传》这个反例。音乐人传记电影是传记电影(剧情片)和音乐电影(一种musical)的杂交类型。确实太多电影拿捏不好这座天平的尺度,剧情讲得稀烂琐碎,不讲理地并排摆上一堆tracks企图强行用音乐说话。《控制》也一样,前半段起奏太快,但好在它后半段的生猛情绪拉了回来,夫妻二人的积怨生活才是全片的重点。高对比度黑白影像也让电影积郁许久的情绪逐渐爆炸,也是Ian分裂的人格和生活的美学隐喻。从“控制”到“失控”,Joy Division的故事确实很适合电影,尤其是一直有“厨房下水槽”、工人阶级电影传统的英国电影,黑白影像也让人想起很多60年代的英国“新浪潮”电影。

1小时前
  • 三十
  • 还行

对于玩儿摇滚的年轻人来说,这辈子最致命的错误就是娶了一个你以为爱她的女人,更致命的是当你和她生了孩子才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的真爱,最苦逼的是在你事业即将步入巅峰期的时候又爱上了另一个为你着迷的女粉丝,等待你的要么是众叛亲离,要么就是投入死神的怀抱。

1小时前
  • 迷影真嗣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