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HD中字版

主演:汉娜·许古拉,克劳斯·洛维奇,伊凡·德斯尼,吉塞拉·乌尔伦,伊丽莎白·特里斯纳,高夫莱德·约翰,哈克·波姆,克劳斯·霍尔姆,古特·拉姆普雷切特,莉萝·潘蓓,福尔克·施彭勒,伊索尔德·巴尔特,君特·考夫曼,迈克尔·包豪斯,芭芭拉·包姆 ,彼得·贝尔林,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Bruce Low,Karl-Heinz von Hassel,Kristine de Loup,Hannes Kaetner,Rolf Bührmann,Norbert Scherer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德语年份:1979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1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2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3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4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5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6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13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14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15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16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17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18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19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国人玛丽娅(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饰)和赫尔曼(克劳斯·洛维斯奇Klaus Löwitsch饰)的婚姻在乱世中注定了动荡飘摇。在赫尔曼上战场之后,玛丽娅等候丈夫回来的心从焦急变为绝望,德国战败,赫尔曼大概也在前线牺牲了,玛丽娅只好嫁给了一个黑人军官比尔(格雷戈·伊格斯Greg Eagles饰)。然而,在玛丽娅的心中,赫尔曼永远是无法抹去的至爱。  奇迹发生了,赫尔曼竟是没死,他的回来引发了和比尔之间的决斗。慌乱中玛丽娅举起凶器,杀死了比尔。这项谋杀罪赫尔曼自愿顶了下来,赫尔曼的入狱,令玛丽娅再一次陷入了无尽的等待。  富商奥斯瓦尔德(伊凡·德斯尼 Ivan Desny饰)对玛丽娅照顾有加。她不仅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还因为和奥斯瓦尔德一起而得到了安定的生活。尽管如此,狱中的赫尔曼始终让她牵挂,玛丽娅和奥斯瓦尔德之间达成了一项协议……曼哈顿谋杀疑案霸王花1988粤语贤者之爱阳晖楼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二十四季深海喋血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五季零炮楼我的A级秘密末日货物普通话版送终人黄金女郎第六季小怪物冷血悍将朦胧的欲望特务迷城粤语版法外之徒嫉妒2020后半生第二季女子监狱 第五季相伴夕阳杀手公司幕府将军单刀直入2019贝茨旅馆惊魂记如花如荼2022逃跑的新郎萤之光2噩梦城市癫凤狂龙十字街头异形浩劫未出局初恋是榴莲先生难以忘怀彼布利亚古书堂事件手帖锁清秋红蜘蛛1白雪丹心神童1965

 长篇影评

 1 ) 只有一夜加半天的婚姻

2018.5.8于仙二

写在前面:我的《砂之女》影评还没有写完就去看了这部,这是我看的第一步法斯宾德,也是最近看的这些电影中唯一想再刷的一部了。

镜头

开头这个片段在吉力的课上看过,当时就非常惊艳。

墙被炸出一个洞,镜头后正好显出一对新人的身影。轰炸持续不停,宾客纷纷逃窜,连牧师都跑掉了。这对新人也追着牧师跑了出来,他们在炮火硝烟中把牧师摁在地上,硬是让他给他们的婚姻签了字、盖了章。

怕不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动静的婚礼。惊艳,简直惊艳。

又是镜头透过一个被炸穿的洞来拍室内。摄影师好像很喜欢这样的镜头设计,那为什么不是门或者窗呢?玛丽亚在片中说过一句,大概是:你们这里还有门,我们早就不用门了。

这个场景说的是玛利亚的妹妹的丈夫回来了,但同时也带来了玛利亚的丈夫赫尔曼的死讯。

这个片段的场面调度、镜头设计也是非常有名的,在吉力的课上也是观摩过,

在经历了刚进门的兴奋和丈夫的死讯之后,一家人又哭又笑又跳又抱,女主突然跑到水池边开始洗手(???)。一个挺长的镜头就拍水从她的手上,一滴,一滴,往下滴。

悲伤怎么拍?哭,还是嚎啕大哭?不,这样一个洗手镜头就足够了。

导演好像格外偏爱这样的镜头:

先站在室内透过窗户往外拍,一部部往外推,直到全部画面都是窗户外的景象。

然后镜头再回到室内人物,或者原本在室内的人突破内外分界走到室外。

很有意思的转场了。有一种真实感,同时也有一种虚假感。

婚姻

结婚一夜加半天后,赫尔曼离开了。

生死不明。

直到多年之后,他们才开始了他们婚姻的“第二天”。

玛丽娅对她的丈夫、婚姻有一种坚定的执念,或者说信仰。她会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发展,主动寻觅情夫并与之生活。但是她从不脱下她的结婚戒指,她的丈夫只有赫尔曼一人。

她与情夫们之间也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被给予。她在接受对方带来的财富、权利、机会时,同时也给予了对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只不过在她心中,她只是喜欢他们,而她爱的始终是赫尔曼。

有些奇怪对不对,与她朝夕相处、情意相投的情夫比不上只接触过一夜加半天的“丈夫”。为什么会这样呢?她真的爱她的丈夫吗?甚至,她了解她的丈夫吗?

或许我们可以从玛丽娅妹妹后来的境况窥见一二。威利刚回来时,无疑妹妹是欣喜若狂的,但是渐渐的相处让他们发现彼此缺乏共同语言,无法交流,没有感情了。当然,我不能由此无理由地揣测布劳恩并非玛丽娅的真爱,我只能说这是有可能的。

另外或许是因为玛丽娅爱布劳恩?不。早在酒吧还为结实比利前,玛丽娅就和另一个招待有过一段对话。

事实就是你饿的时候要吃东西。在玛丽娅走向比利时,或者当她得知赫尔曼死讯后投入比利怀抱时,她的爱情就已经死了。(而且在另一方面,赫尔曼的爱情也死在战场了,他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没了命一样地奔去点烟)

那么一边是这样一个她不了解的“丈夫”,一边是有钱有情的情夫,为何玛丽娅始终坚持她“一夜加半天”的婚姻呢?

一方面,战争毁了她的婚礼,这可能不太重要,但战争还毁了她的家庭、她的生活。仿佛如果赫尔曼能够回来,如果赫尔曼还是她的丈夫,如果赫尔曼和她的婚姻再度继续,那么她经历的一切痛苦、绝望、出卖、伤害都能够被抹去,她能够跳过战争,重回战前简单平淡的生活。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作为一个家国丧失的女子,一个“婚姻”的名义,一个“赫尔曼妻子”的名义,给予玛丽娅一种无可替代的身份归属。

男人和女人

这部电影中男人和女人似乎处在和传统形象相反的地位。

男人是渺小的,受到逼迫的(参军),

女人是强大的,支撑家庭的。

男人们是脆弱的、需要爱的、渴望女人的怀抱的,

而女主人公是异常坚强的并始终在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强大的不可抗力(如战争)剥去了社会在我们身上的定义,剩下来的就是真正的个人的力量。

结尾

收音机的声音贯穿了整个结尾,导演巧妙地将这种声音与故事发展结合了起来。妙极了。

最后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永远定格在了第二天。

就是这么荒谬,玛丽娅布劳恩日夜期盼的婚姻终于回归,而还未重启就已经结束。但这可能也是最好的结局了,他们的婚姻在腐朽之前就被泡进了福尔马林,成为永恒。

 2 ) Die Ehe der Maria Braun

德国人玛丽娅(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饰)和赫尔曼(克劳斯·洛维斯奇Klaus Löwitsch饰)的婚姻在乱世中注定了动荡飘摇。在赫尔曼上战场之后,玛丽娅等候丈夫回来的心从焦急变为绝望,德国战败,赫尔曼大概也在前线牺牲了,玛丽娅只好嫁给了一个黑人军官比尔(格雷戈·伊格斯Greg Eagles饰)。然而,在玛丽娅的心中,赫尔曼永远是无法抹去的至爱。
奇迹发生了,赫尔曼竟是没死,他的回来引发了和比尔之间的决斗。慌乱中玛丽娅举起凶器,杀死了比尔。这项谋杀罪赫尔曼自愿顶了下来,赫尔曼的入狱,令玛丽娅再一次陷入了无尽的等待。
富商奥斯瓦尔德(伊凡·德斯尼 Ivan Desny饰)对玛丽娅照顾有加。她不仅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还因为和奥斯瓦尔德一起而得到了安定的生活。尽管如此,狱中的赫尔曼始终让她牵挂,玛丽娅和奥斯瓦尔德之间达成了一项协议……

 3 ) 废墟上歌唱的女人

有人称赞这部电影的开头拍得无比震撼,而接下来的故事却过于晦涩。我欣赏认真构思影片片头的导演。

一幅侧脸严肃的希特勒半身像作为背景,衬出影片第一句对白:“赫尔曼.布劳恩,你愿意娶这个女人为妻吗?”伴随耳边的是炮弹离开弹口在空中滑翔的刺耳声响,张贴着希特勒人像的墙面被炸毁。这里在被炸墙面的残垣缝隙间,将一个对准室内被拍摄人物的焦距由虚到实的镜头中,导演并没有急着让我们看清楚人物的脸,而是插入一个室外环境的全景空镜头。窗框掉落,地上尘土飞扬,首先强调了轰炸的激烈程度,营造出一种临危的困境。但是在虚焦的镜头中,我们仍然可以模糊地看清楚里面是一男一女,女人穿着婚纱,男人穿着军装,然后镜头变实。 男女双方分别表示“我愿意”。他们正冒着生命危险在炮弹袭击下坚持完成婚姻登记,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死命抓住工作人员签名,最后新郎赫尔曼甚至自己在结婚证上盖上了章。两人趴在地上相互依偎躲避轰炸,镜头在此处定格。

不到两分钟的片头情节交待中,可以看到法斯宾德高度的概括叙述能力。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张,环境与事件之间的矛盾一一展现。用冷色调映衬鲜红颜色的字幕,婴儿的啼哭伴随着轰炸声,造成视觉与听觉冲击的同时让观众因剧情的特殊性在心里不禁抓狂。同时产生错觉,这究竟是片头还是片尾。这样的一个奇才导演,注定不会让人舒舒服服地坐在屏幕前看电影,他会深入人的毛细血管中挑动敏感神经。影片在片头的交待中,导演已经明确表达了创作意图。张贴希特勒像高墙的炸毁,象征着纳粹走向崩溃的最终命运。男女对婚姻关系的执着,就如同德国人民对于纳粹盲目信仰执着一样,当然婚姻本身并没有过错。在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下,人们一时失去对命运的把握,不能正确地看清楚身处的环境。对某些特定关系或者形式过于的执着,又在思想上给自己定下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无法即使清醒。当最后的结局放在眼前时,根本无从面对自己的荒谬与错误而导致崩溃。定格镜头中飞扬起的一张张婚姻登记纸在前景中特别扎眼,那又是无数个同样的德国人民。仅仅一个场景,人物被推向了炮火之下,与之产生的未来既有无法捕捉的期许又带着挥之不去的宿命感。

进入影片正题,玛丽亚背着印有赫尔曼名字的牌子去火车站迎接丈夫。木栅栏作为前景隔离着摄像机与玛丽亚的移动,隔离着火车站与玛丽亚,隔离着女人与战争。在这里,女人似乎总在一开始就被视作弱者被阻挡于战争之外,她们无法真正直接地参与到战争中去。可另一方面,她们又必须去承担因为战争而失去的丈夫亲人和家庭。战死的人成为英雄,剩下的人却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同样的情形,《魂断蓝桥》中玛拉等到的是罗伊的死讯,《雁南飞》中的维罗妮卡连与爱人鲍里斯道别的机会都被剥夺。而玛丽亚要为了那维持了一夜半天的婚姻付出痛苦的等待,被扭曲的人性。影片正是通过刻画玛丽亚. 布劳恩这样一个略带姿色的德国女人作为一个典型,实则反应战败后德国民众梦想破灭,失落,麻木,思想上仍然处于困顿的精神面貌。加之阻隔在东德与西德之间的柏林墙,多少亲人因此就如同生活在两个国家。这样一种因外力而对家庭关系造成的无法圆满的情绪一直渗透在德国人民心里。与法斯宾德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的施隆多夫,赫尔佐格,文德斯,由于他们都成长于战败后的德国,亲身目睹着周遭的变化。对于这些在废墟上长大的孩子,在他们的电影中都能找到对战争深刻的反思,对人民大众的未来关爱的胸怀。而《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中除了他的反思和关怀之外,更能看到是法斯宾德对那些无法正视历史与现实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导演在安排丈夫赫尔曼的登场上也颇具心思,通过两次照片的特写引出真人。在影片开头草草两分钟的轰炸场面中,我们只看清楚了女主人公玛丽亚的长相,并没有直接给到赫尔曼脸部的镜头。因此观众对于赫尔曼的形象仅仅停留在一身德国军装,可能通过自己的想象还可以描绘出一个英气逼人的军官造型。转场至玛丽亚家中,母亲在一大块面包上撤下一小块还要小心翼翼地沾水吃下。母亲不停舔手指的动作和玛丽亚一身疲惫地回家从包里拿出一两个罐头和土豆。在她将头转向食物的时候,镜头第一次给了面包边上赫尔曼一张穿普通衣服照片的特写,我们也是第一次看清楚赫尔曼的长相。这一个看似无意中的转头,却因为照片摆放的特殊位置而意义丰富。面包代表了全家人生活的口粮,是每天必须接触的东西,代表了生存。玛丽亚将丈夫的照片放在此处,这代表对她来说丈夫的地位就如同生命一样宝贵,是她每日都要怀念的人,每日的精神食量。接着是她一脸黯然的表情,我们由此便可以判断,赫尔曼显然已经奔赴战场生死未卜。母亲对食物的珍惜,茶杯下缺角的瓷器,看出他们一家人生活的困窘,玛丽亚正为家人的生存奔波劳累。

第二次的照片登场是在玛丽亚请女友为自己做头发,准备去酒吧工作的时候。她们两人一边唱歌一边说下,在一堆卷发器中间藏着一个赫尔曼身穿军装笑容灿烂的近照。玛丽亚看着丈夫的照片,嘲笑自己像个狮子狗。她每天都背着寻人启事去火车站等丈夫,将丈夫的照片随身带,此时此刻她像在说:“你还笑,看你老婆我现在就要去做狮子狗去赚美国人的钱了。”说明不论做什么,在玛丽亚心中对于婚姻的看重都是神圣第一的。

两次的照片中我们虽然已经看清楚了赫尔曼的长相,但是仍旧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依照传统的戏剧模式,安排冲突矛盾之外必须要有意外,赫尔曼只能“起死回生”了,怎么能仅仅让他活在两张照片上呢?在丈夫赫尔曼真正登场的一场戏中,玛丽亚正与黑人脱衣服调情,两人居于画右,占据银幕的逻辑重点。左侧的门半掩着,并没有完全关住,那条门缝就是戏剧的扣子,只要看到便能激发起观众无双的猜测。于是我们看到门后走来一个男人,衣衫褴褛背着一个米色挎包,神情呆滞地看着房间玛丽亚与黑人忘我地调情。虽然可以大致猜测到丈夫没有死会回来这样的情节,但是当丈夫真的站在门后面窥视时,我依然没有第一时间将他与照片上的人对应起来。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与影片中的玛丽亚是相似的,对于玛丽亚来说经过了多年的等待,对于丈夫的印象也已经停留在了照片上,更何况是如今落魄至此的丈夫。将两次的照片形象作为铺垫,最后给出一个并不符合印象的人物造型,让观众在意外的同时心里造成小小的失落感。这个丈夫经过战争的磨难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焦急地自己主动在婚姻登记册上盖章的丈夫了。体现出导演的用意,不论战争双方的对错与否,战争本身对于人类都是一场浩劫,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不论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参与,一切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此时的场面调度上,玛丽亚占据画面中间,丈夫与情人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丈夫——玛丽亚——黑人。说明玛丽亚将在两个男人中间形成矛盾的冲突点,她是关键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丈夫意外地走到房间最右侧猛吸桌上的香烟,黑人与赫尔曼扭打起来,玛丽亚处在了画面的最左侧。格局变成了:玛丽亚——黑人——赫尔曼。到了这里,显然暗示了黑人成为了玛丽亚与丈夫重逢的障碍,将玛丽亚用酒瓶打死黑人顺理成章的引导出来。丈夫转身,镜头终于给了真人一个小特,全片绝大多数都是中景镜头而在这里给了内心强烈的两人正反打的小特用来加强人物脸部表情,用于强调人物心理激动的外化。位于背光出的玛丽亚,整个人处于阴影之中,唯独一双眼睛被照地格外明亮,对她来说不论丈夫变成什么样子,只要回来就是希望和光明。这样的场景,处理地不好就过于煽情。偏偏因为黑人意外的身亡,为这场本是夫妻重逢的大戏覆盖上了乌云。越是对于感情冷漠的处理越是能窥探出导演自身来说对于感情强烈的追求与不能满足,想要有得到爱却无人爱的心理。

这部影片虽然描述了一个女人在战时结婚以及战后的生活,实际上还是导演对于纳粹的理性反思。女主人公玛丽亚,她从每天背着寻人启事至酒吧工作到怀孕最后杀人,然后又做富商的情妇。这一步步的沦陷中,唯一贯穿的就是她对与无法圆满的婚姻状况始终保守忠贞的态度。玛丽亚与赫尔曼对于一纸婚约的执着,就是德国人民当时对于纳粹毫无置疑的执着。以至于玛丽亚最后发现自己早已被丈夫出卖时,感觉一切皆是虚无没有意义的。同样在《莉莉玛莲》中,汉娜.许古拉扮演的女歌星在为爱付出一切后,发现了自己被欺骗,梦想瞬间破灭的结局。我们每每看到法斯宾德电影中的女人全身心地投入某项事情,神经高度紧绷直至最后来一个翻转。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都逃不开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这也是暗指了纳粹结局,人物情感越是充沛丰盈越无法掩盖狂热最终导致的一无所有。

与其说玛丽亚是压抑成的扭曲,不如说她本身就是扭曲成的压抑。影片中虽然她撕了寻人启事扔在了铁轨上,让火车开过时在上面碾过。对她来说,火车碾过的不仅仅是寻人启事也碾过了她的心灵,她的婚姻即便是无望的等待永无圆满之日,也必须去承受被碾过的命运。对她来说,结婚,成为一个人的妻子就似乎是找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地位,然后为了这个地位就必须在战争期间承受被生活压迫的命运,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是不用质疑的。即便玛丽亚去酒吧勾引男人,我们并没有看到一般故事中的哭哭啼啼忍辱负重。她们展现了一种对生活本能的态度,她们对于自己鲜活肉体的认识,轻易就可以去引诱男人。她们没有不自在,对于身体的背叛,完全与灵魂所坚持的神圣无关,为着她们认定的神圣所有不择手段都是可以视作值得称赞的行为。道德这杆标尺早已在她们心中被扭曲了,自认为的压抑成为了一种形而上的桎梏。玛丽亚她将自己分裂成两个极端的人格,一面是对婚姻忠贞的妻子,为丈夫独子等候;另一面的她在酒吧出卖肉体,做别人的情妇。但关键是,她对情人也几乎做到了忠贞,只有在与丈夫冲突的情况下,婚姻对她来说是最至高无上的东西。玛丽亚同战争中的人一样,在极端两极分明的状态中寻求平衡点,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而事实是,再怎么严谨固若金汤都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崩塌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整部电影令我最为动容的镜头出现影片后三分之一处。玛丽亚与女友走着已被炸成废墟的房屋中景,她们两个靠墙坐下,女友将头轻轻依靠在玛丽亚的肩上,玛丽亚也亲切的搂住了女友。两人边笑边唱歌,玛丽亚的脸上既是笑容也带有哭腔。又是透过被炸墙壁的残垣,这次又是一个远景,就像两个疯女人走在废墟里歌唱。镜头往上摇,破败的房屋映衬下的蓝天,耳边传来机械起重机的声响。视听上的声画对立,毁灭与重建并存,哭泣与希望相拥。战争结束了,人们穿戴整齐开始在废墟里感伤过去反省自己同时也憧憬未来。这时候的玛丽亚,看上去才是最正常的女人,最真实的人。

 4 ) 意识到真相的我选择原地爆炸

《Die Ehe der Maria Braun》

喜欢与爱有别,以幻灭作结。

玛丽娅不是一个好妻子,是德国战后悲惨女人的缩影。她这辈子,只爱了一个人——和赫尔曼的新婚,方始便终;期间喜欢上了另外两人——和比尔的意合,敲响丧钟;和奥斯瓦尔德的交易,收获颇丰。她以为自己嫁给了对的人,再多的苦涩和磨难都可以忍,再多的时间和委屈都可以等,因为在精神上,她所坚守的爱情让她无坚不摧;可是战争带来经济上的摧毁,暴露了人性上的凶险,她没有工作能力却还有爱情等着她保养,出卖肉体换取精神的净土、灵魂的完整,她卖弄风骚一步步陷入悲剧,温水煮蛙的复苏都是假象,而追求她的男人们看似臣服于她,都握着权藏着枪,被玩弄于股掌的只有这个不自知的女人。直至他们都死了,丈夫回到身边,才意识到自己心念许久的婚姻和爱情早已瓦解,昏晕和哀戚瞬间袭来,波澜不惊地点根烟,或许玛丽娅可以在别墅下富足地继续爱这个“赫尔曼”,但此时的活着愈看愈显壮烈,似乎死亡才是那个正解,断了呼吸却一身轻松。

火花不像玫瑰花那样会枯萎,修复伤心没有原地爆炸那样美。

 5 ) Déchirure

Faire face à l’Histoire, traiter un sujet fragile mais incontournable. N’est-ce pas la héroïne théâtrale du type Hedda Gabler qui s’incarne devant nos yeux : coincée dans le passé, « possédée par un démon », elle se mêle avec et anticipe son destin jadis maudit. Le film en se développant prend des formes/plans de plus en plus longs voire vertigineux. Du plan panoramique suivant le pas de Maria le jour de l’anniversaire de sa mère jusqu’à la fin (presque) où elle parcourt sa maison en rond, accompagné du son de radio qui témoigne la victoire de l’Allemagne de l’Ouest dans la coupe de monde. On sent le film qui s’anime, qui produit une fluidité mécanique à travers le récit, mais le récit nous dit que la blessure restera blessure et que le traumatisme hante - au commencement était une explosion, au jugement une explosion aussi. Tantôt le film mécanique commence, la héroïne nous laisse. Le visage des personnages sont cachés soit derrière les textes du générique, soit derrière un décor maniéré. l’histoire finissant, il nous reste l’Histoire en négatif, à développer ou découvrir (dé-couvrir). Le maniérisme de Fassbinder produit cette fois un contraste avec le développement dramatique de son sujet, mais cela reste autant sinon plus signifiant pour le film.

 6 ) 理性主义者之死

理性主义者

我看过的电影当中,玛丽亚.布劳恩大概是最复杂、最独特的人物。在我看来,她是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这并不是说她没有感情和欲望,相反,玛丽亚的感情热烈而持久。但是她的理性更加强大,强大到足以把感情和欲望都纳入理性的框架之下。理性允许感情和欲望得到满足,但是理性才是裁决者和权威。理性支配了她的一生,直到生命终止的前一刻。

玛丽亚理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她对待男人的态度。她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男人,分别是丈夫赫尔曼、美国军官比尔和企业家奥斯瓦尔德。玛丽亚的心中好像有一杆天平,把他们的斤两称得清清楚楚。她的心中好像又有一本账簿,把称出的结果记得明明白白。

玛丽亚很喜欢比尔,认为他强壮、勇敢、温柔,和他在一起总是很快活。奥斯瓦尔德在玛丽亚心中更有分量:他很帅,是个君子,而且她对奥斯瓦尔德有很深的依赖。但赫尔曼才是玛丽亚的挚爱,这份爱穿越了战火硝烟,穿越了漫长岁月,最终在金钱和欲望的侵蚀下变得锈迹斑斑。

玛丽亚对赫尔曼的爱也是极为理智的。此处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玛丽亚的母亲。玛丽亚的父亲1941年5月离家,5个月后死在战场上,玛母在十年之后才再次恋爱。以至于玛丽亚感慨地说:

我似乎从来没有想到,我的母亲也是一个女人。

玛丽亚的母亲看到她每天去火车站寻找赫尔曼,便以为女儿是自己的翻版,她说过: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依恋一个男人吗?因为你只会爱上一个人。我不明白,玛丽亚怎么会在这么小的年纪就懂得这一点。她有她的自豪之处。

然而打脸来的太快好像龙卷风。电影刚刚演了15分钟,玛丽亚就把赫尔曼的寻人启事丢到铁轨下面,开始另觅新欢。

比尔

玛丽亚的新欢就是比尔,比尔是影片中最可怜的人。他对玛丽亚一见钟情,在战后最困难的时期,比尔帮助玛丽亚全家度过了饥荒。虽然玛丽亚拒绝比尔的求婚,但是她怀上了比尔的孩子。如果两个人平稳地发展下去,大概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

然而一切因为赫尔曼突然归来打破了。玛丽亚的心立刻重新倒向赫尔曼,比尔也在三个人的冲突中丢掉了性命。

比尔之死这场戏值得玩味。玛丽亚为何杀死比尔?因为看到赫尔曼和比尔扭打在一起,变得惊慌失措吗?还是因为比尔伤害了赫尔曼,玛丽亚想要保护丈夫?

我看都不是,这是在刹那间权衡了利弊得失,做出来的理性抉择。赫尔曼进门之后,打玛丽亚、抽烟、撕扯床单,火气始终没有指向比尔。比尔钳住赫尔曼,让他冷静下来。随后赫尔曼便泄气了,几乎要一头倒在床上,这样下去两个人都不会受伤。然而玛丽亚突然从背后偷袭,一击杀死了比尔。

虽然玛丽亚和比尔在一起很幸福。但是赫尔曼回来之后,比尔和比尔的孩子,就成了与赫尔曼破镜重圆的最大障碍。所以她选择除掉比尔,即使坐牢也在所不惜,不久之后又打掉腹中的孩子。玛丽亚的理性到了残忍的地步。

奥斯瓦尔德

赫尔曼替玛丽亚顶罪,进了监狱。而玛丽亚和奥斯瓦尔德在火车上邂逅,当时有个美国黑人士兵胡搅蛮缠,宛若比尔的化身。正所谓“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玛丽亚心中,奥斯瓦尔德是高于比尔的存在。

和奥斯瓦尔德的交往,体现了玛丽亚理性主义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公私分明。玛丽亚惯于用二分法对待别人,比如她曾经在谈判桌上和威利针锋相对,斥责对方的要求是敲诈勒索。会议结束之后,立刻和威利去喝酒并且讨论情感问题。玛丽亚自己也说:

我白天是资本家的助手,夜晚是工会的密探。

公私分明在对奥斯瓦尔德的态度上展现得最为集中。在她和奥斯瓦尔德上床后的第二天,有一段明确两人关系的对话:

奥斯瓦尔德 : 我到这里来,是想看看您,私人拜访
玛丽亚: 这里可不是私人住宅,这是办公室,在您的公司里
奥斯瓦尔德 : 那好吧,从星期六下午到星期一早上公司开门,.同我一起到郊外去吧?
玛丽亚 : 真抱歉,星期六我想去看一个人
奥斯瓦尔德: 您……
玛丽亚 : 我还是我
奥斯瓦尔德: 昨夭夜里您可是另一个人
玛丽亚 : 昨天夜里,我是玛丽亚.布劳恩,想和您一起睡觉。今夭,我是玛丽亚.布劳恩,想为您工作

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存在着两个玛丽亚.布劳恩,一个是奥斯瓦尔德的情人,另一个是纺织厂主的雇员。两者互不影响,切换自如。而奥斯瓦尔德被玛丽亚搞糊涂了,一会儿说“我老了,有点迟钝”,一会儿又说“我真像一个小学生”。简直分不清他是老还是小……

这并不是玛丽亚为了操纵奥斯瓦尔德耍的手段,因为她把两人的关系告诉了监狱中的赫尔曼。头脑正常一点的人都应该明白,这种事根本不能对老公说。然而玛丽亚过于理性,她认为别人也跟拥有她一样的思维方式。

她甚至对赫尔曼说:

为什么他不可以知道我和另一个男人睡过觉呢? 如果我说过,我爱你,他也会知道的。

在玛丽亚看来,“我爱你”和“我跟别的男人睡觉”是两回事。既然赫尔曼无法在身边陪伴,她完全可以去寻找替代品。

赫尔曼

玛丽亚的理性和坦诚极大地伤害了赫尔曼的感情。从前玛丽亚探监,两个人总是一起兴冲冲地规划未来。然而,知道奥斯瓦尔德的存在以后,赫尔曼的心境每况愈下。

赫尔曼不开心终于影响到了玛丽亚,尤其赫尔曼出狱之后不辞而别,成了玛丽亚人生的转折点。此后她变得极为暴躁,无论对奥斯瓦尔德,还是家人、同事,要么大吼大叫,要么冷嘲热讽。而且玛丽亚从这时开始吸烟,这件不起眼的小事,最终决定了她和赫尔曼的命运。

吸烟是《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最鲜明的意象,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影片开头的几次吸烟,代表了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而在影片尾声,玛丽亚开始吸烟,象征着她精神上的贫困

我们在影片结尾知道,赫尔曼的失踪,是因为他和奥斯瓦尔德约定了一个协议:赫尔曼在出狱之后离开玛丽亚,直到奥斯瓦尔德去世为止。这样的话,他和玛丽亚可以平分奥斯瓦尔德的巨额遗产。

从理性角度分析,这是一个三全其美的妙计,带有明显的玛丽亚风格:奥斯瓦尔德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得到了玛丽亚的陪伴;玛丽亚和赫尔曼成了大富翁;并且两人之间拥有了平等的地位。

威利从战场归来,告诉玛丽亚,赫尔曼已经死去

得知赫尔曼和奥斯瓦尔德的协议之后,赫尔曼在玛丽亚心中又死了一次

可惜爱情不是数学公式,也不是合同条款。玛丽亚总是用理性对待别人,然而两个男人达成的理性协议,耗尽了玛丽亚对赫尔曼的爱情。

玛丽亚和赫尔曼都曾表示过,要把自己的财产全部赠与对方,这简直是《麦琪的礼物》黑化版。在欧亨利的小说里,吉姆和德拉牺牲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换来了坚不可摧的爱情。而玛丽亚和赫尔曼牺牲爱情,换来他们并不在乎的金钱。当他们想用金钱换回爱情的时候,却发现已然覆水难收。

这个在理性上三赢的协议,最终在情感上三输:奥斯瓦尔德只得到了一个性情乖张的玛利亚,两人经常争吵,关系到了破裂的边缘,所以他的晚年并不幸福;赫尔曼和玛利亚虽然鸳梦重温,但是彼此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尤其在协议曝光之后,即使没有发生意外,等待他们的结局也只剩分手;理性一生的玛丽亚,理性和情感都已经濒临崩溃,用一种最不理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玛丽亚的婚姻和爱情像瓶中的花一样枯萎了

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理性也许是最优解,能够保证公平和利益最大化,但常常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周围的人不是理性的,我们自身不是完全理性的,最重要的是,命运不是理性的。

玛丽亚努力通过理性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却每每被命运扰乱:当她和赫尔曼新婚燕尔之时,两人因为战乱失散;当她和比尔如胶似漆之际,赫尔曼却出乎意料的归来;当她和赫尔曼终于排除了所有阻碍,一场不是意外的意外却突然降临。

三周恋爱,半天结婚,10年牢狱,22个月失踪,一秒钟灰飞烟灭,这就是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悲剧。

 短评

其实不太喜欢这种又撕又抓码的爱情故事,但它又跟德国的大历史捆绑得那么紧张,演员是那么自信从容。故事大起大落,噼里啪啦,以至于不得不用撕拉拆拽,才能形容对这部电影的感觉。被炸弹撕毁的城市,被火车撕毁的婚姻,被扮演的好妻子身份,她终于被自己所嫌弃。

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事实是你要填饱肚子,而感情不过是裤裆里的瘙痒。最后的爆炸是送给世上伟大爱情的礼物——当场去世。每月一枝的玫瑰花是每月一次的心痛提醒,是一次又一次的枯萎。战后的德国只有冷。

10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法斯宾德的代表作,最初我看到的版本翻译很烂,严重影响观看情绪

15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故事线索清晰,人物性格丰满的杰作。强悍得像男人一样的女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可以出卖身体达到目的,骨子里却是个传统的女人。丈夫终于如她所愿地回来,她感觉却是空洞的。当她知悉一切,婚姻的信念崩塌,铁打的女人选择同归于尽。我好喜欢奥斯瓦尔德先生。

19分钟前
  • thintoy
  • 力荐

Leben ohne Liebe kannst du nie!

21分钟前
  • Irgendwann
  • 力荐

法斯宾德永远都懂得如何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如何将人物的复杂性展现出来。除了人性之外,他似乎不再关注任何东西。

2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暂且先给五星,因为法斯宾德确实让我开了眼。节奏轻快,视听太有创造力,不循规蹈矩的镜头组接,在荒诞与真实之间游走,一切那么唐突又切合时宜,但讲的故事竟然是这么悲情与沉重,喜欢这种风格,电影的一大神奇作用就是可以跳脱出常规的情感去感受现实。Hanna的气质和演技真不愧是御用。

28分钟前
  • Casino
  • 力荐

第二次看法斯宾德,闷但有味道,场面调度有味道,叙事有味道,玛利亚的衣服有味道,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有味道。

2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感情不是面包,乱世女人为了生存,会坚毅地怼天怼地。喜欢前半段,后半段怎么看都有点疲软。

33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本来以为法斯宾德讲女人的故事会感觉很奇怪,但其实也还好。不错的是通过这个女人的命运反映出战后德国的社会状态,其余并没有啥特别的。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光是开头就足以让我震撼了,但仅仅也就是开头

3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20220130自译中字,总算洗掉了之前仅有的超差中字 | 20220111首标:这,太不粗糙了我不适应!这还是法胖吗!(虽然他自己也打了个酱油-开头那个圆墨镜兜售裙子和书的黑市贩子……笑到)即使已经是他最成熟不私人的作品之一也带有很多他一贯爱拍的主题和元素:对爱的渴求/试图用物质买到爱/爱即权力之争/战后社会政治批判/对深肤色人种/人的异化/和母亲的斗争/舞台剧化的表演段落,etc,应有尽有

37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后半段略疲惫,结尾又扳回一局,法斯宾德所描写的爱带有不应存在于世的某种纯粹性,所以注定得不到。又或者,不信任又渴望某种事物的应对方式就是把它捧上神坛,是故意为之。

42分钟前
  • Persona
  • 推荐

好喜欢开头!法斯宾德调动情绪的能力一绝,在玛丽亚与丈夫、黑人军官的那一场戏中不靠台词,人物走位、动作就饱满展现人物的情感状态、纠葛及形象,特别是玛丽亚刚才还在你侬我侬,后面直接一抡酒瓶爆头,她并不是传统女性形象,因为性和爱分得如此鲜明,身上充斥着矛盾和战争带来的伤痕;但她又很固执,只等她的布劳恩,把他当作归属,这里应该是国家层面的隐喻了,像美国黑人士兵、火车上认识的男生,以及最后的足球画外音,应该都在影射德国历史方面(but我不了解德国战后历史)//“现在外面的人们都是这样的吗?好残酷”“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现在感觉风气很差,但是很适合我,没有什么可以影响我。”//什么破字幕!!!最后玛丽亚和布劳恩的对话给翻得乱七八糟!我硬是没懂为什么自杀!气死我了!

45分钟前
  • 葡萄柠檬盖乐世
  • 推荐

8。结尾处那解说应该是指伯尔尼世界杯决赛。伴随着伯尔尼奇迹,玛丽娅点燃了煤气,可能,她等的太久已经绝望了。

49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在玛丽娅与丈夫的情感中,她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状态;而在与奥斯瓦尔德的情感中,她又始终处于主动。这正好吻合法斯宾德对于爱情的一贯论点:是我们接受的教育方式使得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成为权力争斗的战场,“很明显,爱的较少的人会拥有较大的权力。”

53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推荐

演員走位實在做作的可以。安排的痕跡那麽明顯。

56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她在其他男人面前的逢场作戏和自由游走与她对自己丈夫不变的爱一样重要。在结尾导演想说的也许是,只有这样偶然和惨烈的死亡,才配得上这样坚韧洒脱的女人,而战争这种小事对她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

59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通过女性命运写战后德国史。复杂人性不是人心善恶共存,而是命运洪流推动不断做出无奈的选择,即便一回首早已不见初心,却又不忍呵责。

1小时前
  • 喻鸣
  • 推荐

开头和结尾令人印象深刻/看的有点累,台词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秒停歇/将沉重的战后德国放在一个女性肩上,用她的生活同步交代出与国家政治的指涉和互文【婚姻/相信法西斯的胜利(本应有的甜蜜)-美国大兵/落败后的依附(西德)-火车上的富商/50年代经济起飞尝试脱离美国的控制,凭借自身与周遭欧洲国家的合作--合约--婚姻(无法摆脱纳粹时代造成的破坏,无望地走向自杀/社会的阴影在蔓延,冷战时期扑灭德国的火苗】,以此表达法斯宾德对德国的爱,绝望及反思。/爱情是一种感觉,而婚姻是一种事实。既为事实,则无法推翻,所以她只能迎难而上,而既然她想推翻,则意味着爱情感觉的消失,她相信过,也等待过,最后,奇迹却只在瑞士世界杯上发生。

1小时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