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

HD中字

主演:桑妮·雷奥妮,索娜什·辛哈,帕鲁布·科里,Shibani Dandekar,Kanan Gill,Gareth Lawrence,Yulian Shchuki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诺尔 剧照 NO.1诺尔 剧照 NO.2诺尔 剧照 NO.3诺尔 剧照 NO.4诺尔 剧照 NO.5诺尔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那告别的

    我感冒了,很难得的感冒了。头晕,眼花,心口痛,这样的感觉就像三年前参加高三告别晚会一样。难过得文静了整个晚上。我一直不能很勇敢的面对告别,可是越是这样,身边便是越多的离开。

      朋友去了川美的时候,我决定复读。她在火车上发了短信给我:亲爱的,我走了。从此以后,当我抬头看天空,你就是天上的云朵,当我翻开书本,你就是行间的文字。

        很长的时间里,我不愿意删掉这条短信,直到手机丢失。

       三年后我在广美的南阶梯教室看到这部叫《扎赉诺尔》的电影,我很难过,难过得像那年高三告别晚会一样,文静了92分钟。

        电影的灵感来自中国的一句老话: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是一句关于告别的话,扎赉诺尔是一个告别的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它地处中国的最北端,与俄罗斯的陆路连接处。这个矿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运输工具,就是在世界至今十分罕有的蒸汽机车。如今这个矿区基本已开采完,随之便是即将告别的蒸汽火车,即将告别的下岗工人,与即将告别的朱师傅和徒弟治中。

       朱师傅不仅一次的叫小徒弟回去,别送了。治中却一次又一次的在路的前方出现,直到朱师傅的亲人出现,他才真正转身离开。最后一辆蒸汽火车在扎赉诺儿蓝蓝的天空下喷出浓浓的蒸汽云。那种蓝与那种浓都让我难以呼吸,长镜头的压抑每次都让我难以呼吸。

       写到这里,我已经越来越难过,在感冒与伤感的双重影响下,我写不下去了。我多么愿意写写亲爱的你,我不肯面对的告别。亲爱的,请也允许送送你,请也允许我转身后再一次出现在路的前方,请也允许我在你的幸福到来时彻底离开。

     电影的最后我看见治中在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里赤裸着上身奔跑,打球。

      他错过了当天回程的火车。

      我离开教室,在计划的时间里赶去公车站,还是只能看见抵达你的车子在我眼前呼啸而过。在冬天的夜晚,我站在车站里,那告别的悲伤,一点一点真实起来。

 2 ) 去“先锋电影”展看的……

看完后的导演见面上,有观众问这部电影除了讲“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的主题外,是否还有“送君千里,不诉离伤”?导演说没有标准答案,每个观众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而我,也和上面这位观众有同感。
导演说,选择在内蒙古的矿区讲这样一个“小说话,多做事”的“送君千里”的故事,是因为那里的人感情朴实,人际关系单纯,若在广州等大城市讲同样的故事,就显得没那么容易让人信服。赞同……
见面会的女主持人,勇气也很可嘉。居然把自己的想法老实讲出来逗大家笑,她说以为老师傅下车扔了徒弟送的饼在地上,是为了给徒弟标记,好让徒弟找到他……话音未落,全场开怀大笑了,哈哈哈……

 3 ) 这座不知世界是否遗忘的地方——‘扎赉诺尔’

现在这个时代,现在这大中国,现在这样科技,现在这样的人,渐渐的熟知的‘满洲里’这座小城市,我问南方一百个人中能有几个知道‘满洲里’这座小城,更何况这座‘扎赉诺尔’的小区呢?也许只有居住在这的人知道,在‘扎赉诺尔’繁华时,‘满洲里’的人羡慕着‘扎赉诺尔’,当慢慢有人知道‘满洲里’或许并没人知道‘扎赉诺尔’它辉煌过,遗忘过,曾经过。。。。。。

这座不知世界是否遗忘的地方——‘扎赉诺尔’

愿你岁月波澜有人陪,余生悲欢有人听——‘扎赉诺尔’

 4 ) 被遗忘的地方

扎赉诺尔是一个古老而又遥远的地方,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的最北端,在蒙古语里面它的意思是“海一样的湖泊”。

这里的矿区延续着工业革命以来最古老的运输方式——蒸汽火车。这里的矿工年复一年做着同样单调、乏味的工作。导演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一句古话,“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当人们即将离去时远去的人和送别的人都是怎样一种情绪。“桃花水深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吟诵了千年的名句,是被对旧回忆念念不忘的执念所感动,还是被必须分开的勇气所触动?这个简单的几乎看不到戏剧冲突的片子,讲述的是两个男人执着真挚的友谊,但对于我来说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深沉的父子情谊。

老人在一个偏远、落后的矿山里日复一日干了三十年,每天的日子单调乏味,身边除了喷着蒸汽的火车所有东西都是静止不动的。在这个矿山里,他的亲人是缺失的。在这里他没有亲人,也没有亲人来看望他。过春节的时候他只是一个人坐在稀疏、破旧的工厂会场里面看着无聊的二人转。他一个人在这里生活没有激情,与治中的日常接触成了他生活的调剂。他们在一起偷偷在火车车头里面喝酒吃菜、老人在集体浴室里面给治中洗头,没有什么语言交汇但在我眼里都是浓厚的非父子的父子情谊。剪影似的逆光拍摄、长镜头、大全景构图还有偏蓝的色调,都显示着老人在这里一成不变甚至是有些无聊的生活。油画般静穆的镜头在这里打造了一个时间和空间完全静止的世界,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意义,老旧的蒸汽火车似乎是这里唯一的活物。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感情找不到抒发点,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温吞着继续的。直到老人退休,要离开这个不温不火的地方。一个男人,独自背着可能记载了他三十年全部生活经历的背包离开,回到他的家。这个时候他的生活才发生了变化,肩扛跟拍的长镜头和不规则构图都反映了老人心中的不安。

模式化的重复的生活最容易发现变化,那怕是每天都会看到的一个回头,若是这个回头变成了另外一张脸孔生活就变换了。治中在行进的火车顶上发现了司机不是像自己父亲一样的老人,他才明白老人已经离开已经选择提前退休。他跑去送老人,一路上没有多的语言,就这么一前一后的跟着。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状态就是当两个人在同一个空间里,自己干着自己的事情而互相不会觉得被打扰或者被冷落。他们就一直这么前进着,一个离开一个送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是怎样的感情支撑我们能送君“千里”,哪里才是该离别的地方?治中和老人就是这样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老人提醒他,他应该离开。但是治中没有,他固执的坚持继续陪老人走过一段又一段的路程。直到治中看见老人的女儿和女婿来火车站接老人,他才转身离开但是这个时候老人却叫他留下来。当然治中没有留下来,治中完成了他的使命,他传递给了老人三十年来滞留于矿场的亲情。他在这个送别的过程中完成了亲情的转交,把老人从过去的生活中带到一个新的开始。

“千里”之后,送别的人需要在属于自己范围内的最边界的地方停留下来。送别是一起回忆以前,让离别的人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的旅途。治中离开之后,两人分别开始继续自己的生活,老人开始融入自己缺失了很长时间的家庭。治中在中俄边境和战士们打篮球,然后光着膀子冲向阳光照射的地方。但是最后,不管他们走了多远,他们还是会回忆起一起在矿场的日子,在火车车头里两个人的剪影,一起唱一首过气的流行歌曲。只有当回忆变得美好的时候,我们才能安心的开始我们新的旅程。

只有安静才能发现曾经察觉不到东西,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很安静,如果不是跟朋友一起在不太舒服的地方观影,我想我很可能会提前退场或者直接昏睡过去。当导演拍摄影片的前提不是以观众为前提,那么观众会觉得无聊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但是正因为导演专注自己内在想法的表达,才能把情绪表现得如此深沉。因为毕竟在现在社会中,我们有太多的感情都被隐藏了,何况是两个在偏远矿区且不善言语的两个男人。

看完这部片子心里只有两个字“淡、定”:淡得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寒冷空旷的满洲里让人急于想攫住一些激发感情得填充物。流畅的静止让人只能停下来定住,仔细揣摩之前一直疏于察觉的东西。参加过无数次画展,但都只是走走停停从来不会回了任何一副画作停留。导演的美术功底为这部片子获得了加分,油画般的长镜头让人不得不去琢磨在深蓝色天空下的那个小人物心里在想些什么。于是我被迫的处于对后面情节的好奇和无法离场的无奈,不得不在导演的画作前面停留下来安静的思考。导演给了一次机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寻找情感的宣泄点——静默。站在一副画作前面,屏住呼吸,原来画布上不止油彩和构图还有作者想要告诉你的最深处的情绪。

人们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只能在被遗忘的地方寻找到,但是这样的感情也将随着古老的蒸汽火车一起沉淀在海一样的湖泊里

 5 ) 观影展之--《扎赉诺尔》随笔

还是带着笔记去独立影社看的影展。感谢三叔之前的倾情讲述。

这是一部可以忽略人物长相的片子,因为故事里的人物平凡到看了30分钟还还没有看清或者记不清楚他们的长相。

画面以大片大片或白或暗的烟雾为背景,显得画面异常的美丽。无论是长镜头带来的美感,还是短镜头带来的焦距感。苍凉的大地,微蓝的天空。

当看到车厢里出现一头猪时,我就在想,会不会出现一群人在追逐猪的荒诞镜头。镜头果然如我所料的出现了。但是仍然是一幅唯美的要死的画面。天空是墨兰与宝蓝相接,黏在地平线上。

情节是不紧凑的,以至于大段美景描述后,我常常在回忆刚刚发生过什么。

线索感也不是很好,从头到尾都是零散的画面,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应亮在推荐这部电影时说:“把现实的空气抽离到稀薄。”这就是一种新的抒情方式。就算是一首断续的情诗,还是一样有动人的故事。

 6 ) 原来感情是可以用长度来丈量的

   《扎赉诺尔》的灵感源于一句古话,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和更多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现代性的当下电影相比,这个片子却是往回走的。简直是穿越了千里,跨越了千年,回到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塞外,回到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水边。但绝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样的湿嗒嗒的缠绵。《扎赉诺尔》里的送别,可以类比于唐诗,因为天高地远,气魄很大,是男人之间的铁骨柔肠。不好比之于宋词,宋词的景致更小桥流水晓风残月,而扎赉诺尔是冰河、塞外、西风凄紧、大漠上一块硕大的塑料布脱离卡车,长河上一轮落日正圆。

   这是一部用脚生生走出来的电影,在铁轨上,大漠上,结冰的河滩上,站台上,公路上,人声鼎沸的小镇上。整部片子以治中对朱老头漫长而无休无止的空间上的追随,打开了一场视觉上养眼异常的盛宴,然而天地越是无限辽远,环境越是严寒冷酷,那内心压抑的情感越是低洄的辗转的一丢丢的抖露了出来。是的,如果说商业电影的观影经验是一路上观众等待着捡拾沿途的大情节,好看的冲突性的场面,那么文艺片的经验则是一路捡拾散落一地收拾不起的情绪。情绪怎么收拾?于是在《扎赉诺尔》里面,如果你还持有商业电影的观影心态的话,你的期待一定会一次又一次的落空,漫长的观影变成了一场一步步丧失指望却又不太甘心愣生生想要抓住点东西的煎熬,可惜导演很吝啬,什么都不会给。如果你想要采集的只是情绪的话,那你却会收获颇丰,心里哽咽得如同那里面的人物一样,只有行走、打转、偷抹泪珠儿,故意的无所谓的自嘲的笑。

   原来感情是可以用长度来丈量的。治中和朱老头无法表达的绵绵情怀,在这一路的送别中挥挥洒洒,无处不在。爱有多深,路就有多长。异地恋的恋人一定会明白长度对于感情的意义。谁会不远千里的到来,只为看望你一天?谁看谁比较多一些?谁看望的时间间隔更短?这中间爱意的深浅就很明显。《扎赉诺尔》里面的两个人爱得深沉,因为他们走了那么那么的远,还舍不得分别。电影的逻辑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就是这么的简单。一个女人可以心甘情愿的为爱去一步步丧失底线直至堕落,一个男人可以不断地遭受抛弃,一段婚姻可以在一夜之间促成或者溃散,一种深情可以反复咏唱,一唱三叠。

   题外话是,可以用长度来丈量的事物,还有国土的辽阔,男人的性能力,春天的脚步,浪子和他的心在远方。另一种题外话是,里面的感情究竟是友情还是爱情?各人理解吧。汪伦在岸边踏歌为李白送行,桃花潭水深千尺,都比不过他的深情,你说有没有点暧昧呢?

   摄影太好。但绝不是什么塞外风光片。画面因为充满情感,而变得好像一首可以吟唱的驼铃歌。摄影师张乙从《马乌甲》里潮湿氤氲草木青翠欲滴的南方把摄影机掉头转向了干旱苍凉的朔北,镜头也从对微观草木虫鱼的细腻工笔展开成了笔墨浓重的大写意。张乙和导演赵晔,都既非广西人也非内蒙人。他们对于非故乡题材的驾驭,一方面展示了他们创作上的自由和能力,另外也是因为《马乌甲》和《扎赉诺尔》这两个故事都极有文学性。《马乌甲》改编自小说,而《扎赉诺尔》的灵感就来源于一句文字本身裹挟的魅力。

   《马乌甲》和《扎赉诺尔》是这两年里让我很欣喜的两个片子,并不是说它们没有毛病,《马乌甲》的硬伤历历在目,《扎赉诺尔》也可能对于叙事的挑战走得太远以致失度。但它们显示出了大陆的独立电影创作,开始缓慢走出现实渐近线的唯一创作法,在偏离现实主义,朝更加情绪,更加风格化的方向上进行着尝试。

   诗经“六艺”里有“赋”、“比”、“兴”,三种表达方式,其实也很好的概括了中国抒情文学的法门。“赋”是铺陈,描述,“比”是比喻,暗喻,“兴”是起兴,借物抒情。大陆之前的独立电影,基本还停留在“赋”的阶段,老老实实的讲故事,贴近现实,镜头平易而客观,几乎没有个人风格。但这两年的趋势却越来越清晰的让我们看到,独立电影已经开始学会运用“比”、“兴”,这样的手法,在《马乌甲》、《扎赉诺尔》、刁奕男的《夜车》,小伟的《白蜻蜓》,杨堇的《二冬》里面,都随处可见,而且逐渐的自由,开放,可以是一只墨绿的蛤蟆叼着烟斗,是雪地里赤裸着身体滚下山坡,是治中在夕阳下脱掉棉衣争抢篮球,是一个女人在生命的悬崖边看见挣扎的白马,河水的上游就是时间的上游。

   在“比”和“兴”中,事物的细节变得重要,叙事变得更加空疏,密度变低,环境有时甚至大于叙事本身,人物只是环境的一部分而不一定始终占据叙事的焦点。在《扎赉诺尔》的叙事里,我们看到的不是西方的砖石结构,而是东方的亭台楼阁,很多地方不再具有情节的扎实意义,而是由环境、细节、情绪搭建起来的某种飞檐一般空灵的事物,你无法完全的把握它,但是它又似乎无处不在,草木皆兵,到处都是眼睛,充满感情。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一句简短的古话变成了漫长的旅途和一部绵长的电影。但你无法去评判是这个句子更好,还是电影更好。就像你无法评判是佳人更美,还是描绘佳人的诗句更美一般。朱老头买好票走出车站,找不到治中了。他走到集市,拿起卡拉ok,在闹嚷嚷的人群中荒腔走板的唱起了罗大佑的歌。镜头缓慢的横移,治中的歌声进来了,治中拿着麦克风羞涩的进入了画面,那呼唤的并非永远没有应答……相对于哲学来讲,小说是细节作为肉身的胜利。相对于文字来讲,电影以视觉取代文字,而长成了丰满的动人的肉身。

  《扎赉诺尔》是一具美好的身体。

 短评

情绪与美术都浓郁地贴靠着东方美学,片尾迸发的感情跳跃辅以大广角手持,剧烈摇晃中看到时间与空间的非现实性。片尾导演映后谈了许多拍摄过程中的趣味,更确认了这部电影对情绪的特殊关照。新亚洲影志中泰影像之旅@UCCA

8分钟前
  • tankry
  • 推荐

默默无言,光芒万丈。

12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摄影超级偏爱逆光,人脸都是黑的,什么都看不见。本来就只有短片的体量,加了很多无用的凑时长的戏份。前面50分钟内,能多花一句台词或者一场戏,交代一下主人公要干嘛吗?要不是看剧情介绍,根本就不知道朱师傅要退休了去找女儿,只知道在渲染俩人关系好之后,徒弟跟了20分钟了,什么都没交代,还碰到很多熟人……不看剧情介绍,坐火车前的剧情都像是自家门口跟一路的俩人忘年“基情”。剧情应该在片子里,而不应该是在剧情介绍里。

17分钟前
  • kakakarl
  • 较差

用离别写离别,告别一个时代的情怀。。。那些说不出的淡淡的感怀也就随风飘散开了

18分钟前
  • 悠幽灵
  • 还行

老师规定看的,与其说讲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展示一种状态,传递一种情绪,画面的效果不错,李治中表演挺自然的。

21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还行

等电影院里那堆像煤一样的电影被无数观众挖空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部才是金子。

26分钟前
  • 向阳花
  • 力荐

导演显然是老塔看多了……片子前半小时很有王兵的范儿,后面则用力过猛地渲染影像。但是大光比下出来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剪影拍得很好,一般段落就有点晃眼了,整体调色有点过,有几个镜头光不接。两个主演,一个像赵本山,一个像王宝强,情绪很难处理,因为我怎么看俩人都有那么点暧昧,特别

3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画面美得咧,都有点失真了。至于剧情…呃…诗不需要剧情…

34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我在上海看了三场,都睡着了......我的睡点太低了.......

39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诗意+乡愁

43分钟前
  • 白小顶
  • 推荐

节制而充沛的情感

48分钟前
  • salonbus
  • 推荐

铁道人的生存状态

51分钟前
  • Z
  • 还行

前面大半部分被旁邊兩個一直聊天的人騷擾着.幸虧在看了1小時后他們終于走了.我得以安靜地把這部電影看完.觀感很舒服.無需多言.幾個表情.幾個動作.幾個鏡頭.就能體會所有.場景很漂亮.雖然導演是學畫畫出身,也說是故意去除細節加強對比來製造視覺衝擊.我也從這樣的色彩中讀出了些自己理解的

55分钟前
  • l.m.
  • 推荐

画面和音乐很美,调子很深沉,与君一别,何时再相逢?

60分钟前
  • 八月
  • 推荐

一种依靠,一次别离。一种再难看到的送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与友谊情感的告别,与30年工作的告别,与一个地方的告别。一切寄托像白色蒸汽扑面而来又随风飘散。"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衬着荒凉破败的蒙东煤矿,这种离别愁绪和情谊表达令人泪下,尤其结尾剪影中的歌声。画面真美。7.5/10.

1小时前
  • 神仙鱼
  • 推荐

你把它当成摄影作品 你觉得真的还不错

1小时前
  • 维辣丝儿
  • 推荐

亭台楼阁

1小时前
  • 懒画眉
  • 推荐

送君傻帽,不诉离伤。

1小时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情很浓,意很淡,景很广,言不尽

1小时前
  • Vicky
  • 还行

二重唱

1小时前
  • mxx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