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

HD中字

主演:芋生悠,栗林蓝希,平井亜門,日高七海,夏目志乃,白戸達也,石川瑠华,大原海輝,武内おと,森タクト,安倍乙 Oto Abe,田辺歩,武田一馬,田中爽一郎,本田拓海,高橋あゆみ,日向夏,加藤才紀子,近藤笑菜,塩田倭聖,タカハシシンノスケ,こだまたいち,籾木芳仁,小沢まゆ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如是 剧照 NO.1如是 剧照 NO.2如是 剧照 NO.3如是 剧照 NO.4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如是,如是我闻

这世界都成什么样了啊,可是朴树却依旧能这么这么真,他有教养有文化有内容,他时时刻刻都在自省,他诚恳地看着,专注地听着,并尽最大的努力去表达,面对这样一位采访对象,只要真的用心了,很难不动容吧……另虽不知沈星这些年经历了什么,但整个采访过程中她的敏感脆弱,她时不时强忍的泪水,都让我觉得也许她还没有完全从一段长时间的pain中走出,她还没有完全摆脱掉那只躲在暗处的black dog,希望她坚强,希望她越来越自信。

 2 ) 我不可能有特别轻易的生活,因为我想要的那种满足感,很难

1

晚上,窗外下着大雨,我吃过晚饭,打开豆瓣,看到豆瓣《如是》第一期|朴树:奄奄一息过,才是真正的我。

我看了沈星对朴树的采访,我很想说,他说的每一个字,我都理解。

但似乎有太狂妄。语言这东西,本就不可靠,而我怎么能全部懂得。

一开始,沈星问他:是回归还是重新出发?朴树说,不知道,不知道该怎么说。

24分钟的视频,他有多次说:不知道,不知道。我们都急于表现自己知道,而他总是回答不知道。也不解释。只是说“不知道”。

朴树说:我会选择一条不轻松的路。“我不可能有特别轻易的生活,因为我想要的那种满足感,很难(获得)……”

有些人,他们的人生注定会比较坎坷,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且他们也清楚自己选择的道路是艰难的,即使艰难,依然义无反顾。就像朴树的《No Fear In My Heart》写的:就让我 来次透彻心扉的痛,都拿走 让我再次两手空空,奄奄一息过,那个真正的我,他才能够诞生。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总是选择那条更艰难的路》,但没有发出来。所以看到这段文字时,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也许是机缘巧合吧,早上我也在写类似的文字。这是我今早写下的文字:我终究觉得他们缺乏勇气。如果是我,我必然会给自己更高的要求,而他们终究只是安于现状。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的享受的关爱,比我多多了,但终究只是在温柔乡里,没有勇气自己去闯下一片天地。所以,我要感谢过去的经历。真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过去所受的苦,真的成为了照亮我前进的灯。

周冲,剽悍一只猫,V先生,他们都曾抑郁,艰难走出。古人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看到他们三位现在的发展,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经历过极度的绝望,触底反弹,人生犹如开挂。这种经历不是谁都会有,他们的成就也不是谁能模仿地来的。

就像剑圣喵大师的那段话:“开始我想飞,却没有风;于是我想逃,却没有路;之后我想哭,却没有泪。最后我不顾一切冲向前,却有了光。

这段话真的是直击人心。我就写不出这么直击人心的句子。

我们都想逃,却发现没有路。唯有一路向前,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2

朴树说,他不相信语言,从想法到语言说出来的时候就变了,从说出来的语言到交谈者那里,也许本意就被曲解了。所以,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所以,他更相信音乐,在音乐中,他更相信旋律。他说: “歌词也可以骗人,但是旋律骗不了人,相对于歌词来说,我宁愿去相信你唱歌时的语气、你的咬字,我觉得那个比歌词更真实。

写作过程中,这种体验最深刻。大脑中想的,与最终呈现出来的文字,有时差别蛮大的。更多时候,找不到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些时候,思想上觉得自己发生了改变了,但从外观上却什么也看不出来。也许每天做的事情还是一样的,但内心里觉得自己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这种感觉很微妙,很难与另一个人讲述清楚。

3

朴树说:“我就想成为一个放松的人……”他提到与几位英国人一起玩音乐,他比他们有才华,但他没有他们那么放松。

他觉得我们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提前老掉了:“我是觉得不是因为我过于少年,我是觉得这个国家的人提前就老掉了”。

年初去美国时,我有一些乐不思蜀。下了飞机,就能感受到那种轻松的感觉,仿佛身上一个重担消失了,整个身体都轻飘起来。这种感觉不是我一个人有,其他同事也有讲起过这样的感觉。

同事去墨西哥出差,她说到了墨西哥,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即使飞行了二十多个小时一直没有睡觉,一下飞机看到蓝天白云,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墨西哥人赚的钱不多,可人家天生热情,快乐。他们五点钟准时下班,下了班就去参加各种活动,去酒吧,去参加party等等。下班后,他们还有另一种生命的力量。

回国之后,身上无形的重担立马回到了身体里,整个身体变得非常沉重,心情也跟着沉重。又开始生活在重压之下。我们的经济情况比墨西哥好多了,可我们的快乐程度,不一定比得上墨西哥。

也许是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痛苦之身太重了。痛苦之身的能量也附着在每个人的身上。一些年轻的国家,反而没有这样的负担。

有时候回想起那段出国的日子,像做梦一般,甚至怀疑,那到底有没有发生过。

在离开亚利桑那州时,老板带我在凤凰城逛了一圈。我们来到一处……地貌。人烟稀少,只见红色的山和一些仙人掌。

在半山腰,有一群人在演奏。他们一行人,大约有五六人吧,带着两只狗,每个人拿着各自的乐器。我在山脚下,听着缥缈的琴声。

我们爬到了半山腰,恰好有一个类似山洞的地貌,而他们就在下面演奏。我坐在洞口,看着他们自由自在地弹奏。他们的穿着打扮很随意。那片山里,只有寥寥几人,他们是弹给山听,给仙人掌听,给狗狗听,也是弹给自己听。我想,这就是朴树说的“放松”的状态吧。

4

朴树说,在做音乐的时候,他能连接到一种能量。而当他刻意写歌词的时候,就感受不到这种连接。

这种感觉,我还没有体验过。但顶级的艺术家,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艺术家是离上帝最近的人。

沈星问他:如果别人问你的故乡是哪里,你会说是南京吗?

他说:我觉得我是外星人。

沈星问他:你信任这个世界吗?

他说:这个世界指的是物质世界吗?当然是不信任的。

总觉得,这个世界有些人,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也许他们能够透过这个物质的世界,看到世界的本质。

豆瓣的“如是”这个栏目名称,倒是有一些佛的境界。佛经总是以“如是我闻”开头。而我们很多人,一生在逃避的,也许就是“如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现实,我们甚至看不到眼前的现实,一厢情愿地住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朴树的这个视频蕴含了很多独特的信息,也许蕴含着独特的能量吧,看你是否能够读懂。


作者:弘丹,简书签约作者,“领英自媒体”专栏作者。“21天爱上写作训练营”创始人,带领1000+从零开始写作 。

公众号“笔耕不辍”(ID: wewriter),关注“笔耕不辍”,回复【写作】,获取独家写作秘籍。

 3 ) 豆瓣做了我想做的内容

第一集 朴树 可能与受访人不善表达有关,感觉这集并没有挖掘到太深的东西。但第一集选择朴树,至少很好的表达了这部作品“向内求”的自省气质。朴树说,不是我少年,是其他人太早就老了。深以为然。世界在崩塌,后浪们越来越浮躁,做到自省已经难能可贵,更不用说保持少年气。少年气是坚持自我,与世界对抗的锐气。很多年前他在《傲慢的上校》里唱“命运如刀,就让我来领教”。如今不惑之年的朴树眼神干净,言语温和,祝贺他仍然在坚持,没有向这个糟糕的世界下跪。

第二集 白先勇(上)作为文人的白先勇就很不一样了,20分钟把红楼梦讲个通透,细节文字如数家珍,哲学基础拎得清楚,人生道理解得明白,如同听了一场小讲座。最后还能结合自身经历引起共鸣,活脱脱大演讲家。

第三集 白先勇(下)上集讲大道,下集讲情爱。白老先生的爱情观可以总结成三句:1.冥冥中自有天意。2.情深不寿。3. 爱情是盲目的。

白先勇是名将白崇禧之子,修读西洋文学,醉心昆曲,物质和精神方面眼界都不凡,所以出世入世,上能讲儒释道,下能解红尘男女之情。活得通透,有得意作品传世,有盛名傍身,算是现代文人的成功典范了。

第四集 冯仑 精明的商人,言语气质跟前面两人完全不同。我一直把“职业塑造人”叫做人类社会里的进化论。前面两位更多是在讲自己,讲自己最熟悉的世界,而他更直接更江湖气,讲的更多是自己看到的他人,商业之外的一切。对人性分析的蛮好,对人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自洽的看法。

看到第四集我终于也忍不了主持人了,功课是不是都做在旁白上了,与受访者互动的环节让人怀疑她没有灵魂。以节目中呈现的采访水准,我觉得我都能比她做的更好。

第五集 姚谦 我一直觉得流行音乐之所以受众最广,歌词功不可没,很多人爱上一首歌,往往是因为某句歌词打动了内心,引起共鸣。“原来我的当时的喜怒哀乐,也曾有人感同身受。”网易云音乐靠评论区出圈,也是精准把握了这个痛点。

姚谦在访谈中表现了优秀创作人的基本功:能把握转瞬间的微妙情绪,用语言精准表述。“别高估爱情。”这是我当天听到最有道理的一句话。他还给出了对创作、对流行趋势、对艺人的一些见解,这跟同样作为音乐人的朴树大不一样---朴树关注自我,他关注音乐圈。又去翻了下14年《超级面对面》的姚谦访谈,后者更有逻辑,因此对观众更友好,但内容也更官方更虚伪,是“适合大平台的内容”;而豆瓣出品的访谈带着书影音平台的小众气质,更关注内心,更意识流更碎碎念,所以也更随性更舒适。

第六-七集 林奕华是为创作而生的那种人。个人观察,的确LGBT群体从事艺术创作更有天分,不知道这两点是否互为因果。他对四大名著的解构呈现了非常锐利的思考角度和先锋意识。但有趣的是,他在访谈中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人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他的戏剧并不复刻生活的外貌,而是剥去了血肉的赤裸残忍的内核。”美难免总有些缺憾,如果不甘心去问,问到最后叫内心,也长出裂痕。”

第八集 阮义忠 这一集是看到现在最无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节目里看到的摄影作品并无打动人之处,也缺乏灵气。我认为艺术的力量在于选择和表达,这位人文纪实风格的摄影师选择了故土,但并没有做到像自己说的那样,“用相机让拍摄对象夺目而出”。还有一个观感就是,这位摄影师太被名利所囿,这可能限制了他去做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第九集 杨照是看到现在最有学者风度的一位,气质儒雅,谈吐从容,没有很多历史研究者身上那种急迫的倾诉欲。这一集里最有感触的是他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如果很多人都说只有3条路,你是不是只能从中选择一条?有多少人能拨开环境的压力、自己的迷惘,看到另外的300条路,并从中找到追随自己内心的那一条呢?我自己呢?

另一个观察是,节目里邀请的人文类嘉宾大多来自港台,节目中呈现了他们对人文科学本身、对创作、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立思考。所以是不是在高墙日益筑起,喉舌日益沉寂的今天,在墙内的学者们连独立思考并表达出来的能力和机会都丧失了呢?

第十集 我不读现代诗,但个人觉得西川是所有嘉宾里表达能力最强的一个。诗里充满了意象、隐喻、碎片、跳跃,但他拥有把非常抽象的问题阐述清楚的能力。在今时今日的中国,一直写诗、一直蜕变、一直保持热爱的人是珍稀动物,所以西川拥有与他外表不相称的少年感,并且真诚地认为自己“还没成熟。” 也许对写诗的人来说,一首作品就是表达爱的方式吧。

第十一集 王珮瑜 年少成名,但不甘于困在体制内,想要自己趟一条京剧传播传承的路,带着某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理想。不得不说,她抓住了这个浮躁又肤浅的时代的脉搏,用观众更容易接纳的方式走出了剧场。王珮瑜火了,王珮瑜成了大众手机里的表情包,但京剧火了吗?她苦心孤诣学到的那些老戏火了吗?在剧场外教育观众的可能已经被验证,毕竟这算是艺术放下身段迎合人性,但距离“让观众回归剧场”的初心,恐怕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第十二集 终章 看完之后还是非常喜欢这个访谈栏目,全靠嘉宾选得好,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坚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并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人。但节目最可贵的一点是刻意避开了“成功”,更多聚焦了“坚持”和“喜欢”。嘉宾在节目中呈现了一种“出世”状态,因为阅历足够,所以在谈论“自由”“选择”“诗意”等等抽象的问题时能平和浅显地表达自己,带着足够自省之后的从容。太多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年纪越长,越狭隘顽固。节目最后放了一段文字鼓励观众说:“某一天,你会突然邂逅更高大,更清澈的自己。”

 4 ) 你寄过的很多包裹其实都叫“一厢情愿”

很喜欢访谈中主持人和嘉宾自然的状态,不像正式访谈般正襟危坐,而如两位老友,娓娓道来。

林奕华在举手投足间都侧露出一种文艺,不争的气质,他提到的“情感的博物馆”让我想起蒋勋在意外艺术中谈到的关于审美的“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己的净土,至于它是否足够“净”,就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光,能接受“孤独”的人更具有美的感知力。

他是第一个提到“同志”的的同志,我很佩服他的敢爱,敢放手。喜欢很简单,就像嚼口香糖一样,味道没了,对它的需求也就消散了;爱很难,尤其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爱,当你看过我的千般不好还能接纳我,看着我说“爱我”的时候,那就是真的爱了。而比爱上更难的,是放手。

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打造一个能够陪伴自己共度意义人生的伴侣,想要遇见怎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那样的另一半,也就是“吸引力法则”的力量。

“当一本书爱上一本杂志的时候,书就失恋了。”谁敢承认自己爱的不是皮表?谁又敢承认细水长流的背后看穿了多少细思极恐的人性阴暗,花耗了多少勇气去接纳和理解?

林奕华说最理想的情感关系是“同学”。我爱这个定义。我以为他指的只是学生时期那种懵懂,青涩的感情萌芽阶段,并非如此。“同学”更多指的是一种状态,“在学中找到爱,在爱中学”。在余生能够遇见一个愿意和自己“同学”的人是多么奢侈的期许,但我相信一定存在,正如钱钟书和杨绛,王小波和李银河。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尝到的一些味道,以至他们否认这些味道是存在的”,这是林奕华眼中的“代沟”。于是他发出对当今时代的反思与拷问,“情感的博物馆跟美术馆在哪里?”

历史需要追溯,情感更需要一个“窗口”来宣泄、被看见,然后透过这个清澈的窗口让人们共鸣那份存藏已久的感情,让情感的博物馆在人心流动。

“你寄过很多邮包其实都叫一厢情愿。”

——林奕华

 5 ) 主持人换成阿雅都比沈星强

本来不想说,怕误伤了别人,但看到很多人都觉得沈星不适合做谈话类主持人,我就释然了。从以前凤凰台起就一直看不懂沈星,看不懂这样的主持人到底是靠什么留在凤凰留在主持界,因为着实没看到她比其他主持人优越的地方,没有吴小莉的专注也没有鲁豫的聪慧,明明是一线频道的主持人,但看上去总是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要说美女私房菜不需要面对面跟嘉宾交流也就罢了,到现在跟嘉宾坐在一起一脸的害羞和尴尬是怎么回事?跟姚谦聊音乐,却总是会切断话题,人家说的正起劲,你来一句"你相信一念之间嘛?"坐在电脑这头的我都能感受到姚大当时尴尬,只能把话题转移到走过来的猫身上。我想这还是剪辑过的对话,没剪的不知道有多尴尬。

我想说一个合格的谈话类主持人,不是把自己手里的问题问完就完事了,而是怎么能让对面这个跟你不熟的人能够平复下心情,跟你说出他的故事,毕竟不是谁都能对着陌生人没心没肺的一吐为快,所以安置好自己的态度,帮助受访者说出他们真心想说的话,这比问一些不着四六的话强多了~

 6 ) 他说

🌻★朴树说—— 1. 我想要的那种满足,很难,我知道我注定无法轻松地去生活,但我坦然接受。

2. 大家习惯于自己所处的那个舒适状态,习惯于太单调的表达。我不是少年,只是大家提前老去了。

3. 即使这个年代再糟糕,特垃圾,它也有最闪光的一面,无论哪个年代都有很多条路能到那一点去。 第一次看有关朴树的访谈,觉得这真是无比丰富的人啊!

🌻★姚谦说——

1.难得的孩子气,每个人的生命气质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2.要让自己的作品、生活保留一丝空白,才会余味无穷。譬如,歌词深处隐藏的忧伤,不是直接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而是给你回味的空间,让你觉得有一丝想抓住却总从手中跑掉的情绪。

3.培养自己捕捉灵感的能力,每个人都能看到一些“灵感”冒出来,关键是谁能把它表达出来,呈现在大家面前。而只有不断的阅读积累,才能保持那份敏锐力,才能形成捕捉灵感的能力。

4.【更新学】一切都在变化,你生活的世界,你身边的朋友,包括你自己,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就下了结论,有些事情你当下这么看,到了下个阶段你可能就会有新的不一样的观点。我们通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对照,然后选择一个让自己当下更从容的状态和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

5.姚谦反复提及一个人要不断阅读,大量阅读,交叉阅读。每个时代都有优秀的人存在。让自己保持一个open的状态,而不是固守于过去的成就,你尝试去了解一个群体,一个价值观,你就会始终和这个时代并列前行。

🌻★王珮瑜说——

1.有多少人喜欢你,就有多少人讨厌你。

2.(多重身份)这些事会让我烦躁,会应付不过来,但是我喜欢这种感觉。我喜欢这种冲突,喜欢这种撕裂的感觉。

3.我们有自己的包袱,这个包袱很沉重,沉重到你打不破自己的边界。但这个东西又成就了你。因为你有这样的厚重感,你才可以走到哪里,都受到大家的尊重。

题外话:跳着看的视频,这次看的是王珮瑜老师的这一期。坦白讲,这场采访有不少瑕疵,一是主持人感觉不在状态,二是汽车广告的问题。不说主持人和广告有多违和了,因为不时跳出来的嘉宾思想的一句话总结的契合度还算可以,而且这也是不可控制的。只就这一期来说,采访过程中王珮瑜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挺折腾的是吧,想想都是泪”,说完这句话的表情非常耐人寻味。可是,一秒镜头不到(真的是多一秒都不给),直接跳出汽车广告,还是直接跳到嘉宾脸上……是有多想控制片长??

哎,感觉这一秒的处理真的是很不好

 短评

既然是访谈,我想应该更多是心灵的对话。而主持人的言语及表达,却好像是个门外汉,想问,你用心了吗?你了解民谣吗?你懂朴树吗?太过生硬和官方的客套,压根不配一个访谈节目。奔着朴树来,奔着民谣看,却止于沈星。

6分钟前
  • 蓝熙
  • 推荐

抛开其他不评价,为朴树。奄奄一息过,才成为真正的我

7分钟前
  • 恣意
  • 推荐

“沈星比许知远差太远了吧”

9分钟前
  • Isabella
  • 较差

沈星这种很鲁豫的人,真的不适合豆瓣。

13分钟前
  • 开心鸭
  • 还行

为了林奕华点开,心想,好吧再忍受一次沈星。看完震怒,她是不是专攻幼儿园风格主持?

16分钟前
  • 竹官碧
  • 还行

朴树的存在第一次让我觉得这种访谈节目有多么做作,还是去欣赏他的音乐吧

19分钟前
  • 逸禾
  • 还行

听朴树讲话是很舒服的,他好像,是真的看懂了自己。但我好像不是很喜欢这个主持人。

20分钟前
  • hhhh
  • 推荐

总是打断别人的主持人,是非常不合格的。

25分钟前
  • Reminiscent
  • 推荐

百分之多少的真实

27分钟前
  • 水滴
  • 推荐

太空民谣摇滚少年

30分钟前
  • 奔放的招财猫
  • 推荐

纯粹是迎合豆瓣er自嗨的标榜“文青”的访谈类节目,从寻访入手,但通篇几乎都是矫揉造作的矫情自嗨与自我表达,目的是纯粹的,但也几乎表明了这个节目并不似所宣扬的品味那么高雅,朴树挺真诚,几乎已经透着洞穿世俗的“仙儿”的气质,可惜访谈较为寡淡,并未深入,这样的节目居然就20分钟时长?

35分钟前
  • 搬砖侠
  • 较差

五星全给朴树。讲真,沈星真的没有挖掘太多的信息出来。只是说朴树思考过太多的问题,于是有价值的东西在误打误撞的采访下呈现出了一些。但是,朴树仍然有太多太多的感悟没有表达出来。

40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看了第一集,感觉挺好的。就是节目名字不太好,建议改名为《尬聊》

44分钟前
  • 肚脐风
  • 力荐

看了第一集 开头的画外音好矫情啊……主持人能够看出是做了功课且有专业素养的 但是估计是时长剪辑的问题 一直在很赶的单方面的抛问句 当嘉宾给出答复的时候 却没有更深入的挖掘与探讨

48分钟前
  • Weico
  • 还行

这个节目有豆瓣最最本质的气质,才华后面的真诚和天然。主持人选择沈星也是比较合适的,我还想到的另一个人是文坛,后来看到文坛是出品人。第一期节目前半部分很好,完全抛开了访谈类节目的套路,但是后半部分沈星的提问套路化了,而且她不自信,问问题的眼神太飘散了,都不敢直视。期待后面几期。

50分钟前
  • 不码字
  • 力荐

五星给朴树。1、朴树说“我不知道”。每一次表达都可能陷入无意识的欺骗,“我不知道”坦诚而珍贵。2、虽有着“隐居”的状态,朴树说自己一直是打开的状态。生命的大欢喜与大飞扬,并非一定在人世间。3、朴树说沉溺于民谣中,停在那个舒服的状态是干瘪的。游离与独在,获得饱满。

55分钟前
  • 厘子冷酒馆
  • 力荐

哪里找的主持人,太做作了。

56分钟前
  • 🌈洛夫古德🌈
  • 还行

沈星是我最讨厌的女主持之一,做作死了。朴树还是别上谈话节目了,真心尴尬。

1小时前
  • 斐波那契的兔子
  • 还行

坦率永远是对抗犬儒主义者的圣器。

1小时前
  • 家猫
  • 推荐

节目的调性矫情得无以复加,但是五星给朴树都不够,与故人重来,天真作少年

1小时前
  • 46亿光年🌈
  • 力荐